内部控制的发展阶段

2024-05-14

1. 内部控制的发展阶段

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随着外部竞争的加剧和内部强化管理的需要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纵观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大致上经历了以下六个阶段:1、内部牵制阶段2、内部控制制度阶段1936年,美国颁布了《独立公共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首次定义了内部控制:“内部稽核与控制制度是指为保证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的安全,检查账簿记录的准确性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此后美国审计程序委员会又经过了多次修改。1973年在美国审计程序公告55 号中,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定义作了如下解释:“内部控制制度有两类: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包括且不限于组织结构的计划,以及关于管理部门对事项核准的决策步骤上的程序与记录。会计控制制度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以及与财产保护和财务会计记录可靠性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措施。”3、会计控制管理控制阶段(1)内部会计控制(2)内部管理控制4、内部控制结构阶段5、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阶段1992年9月,COSO委员会提出了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该框架指出“内部控制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为经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1996年底美国审计委员会认可了COSO的研究成果,并修改相应的审计公告内容。6、风险管理框架阶段2004年COSO委员会发布《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认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该框架拓展了内部控制,更有力、更广泛地关注于企业风险管理这一更加宽泛的领域。风险管理框架包括了八大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

内部控制的发展阶段

2. 内部控制的产生与发展历经几个阶段?每一阶段有何特点?

1.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源于内部牵制。囿于当时生产条件和科技水平的限制,在当时只是闪现了内部控制的思想火花,出现了简单的内部牵制实践,没有也不可能有现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思想。2.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一方面企业需要在企业管理上采用更为完善、更为有效的控制方法以改变传统的靠小生产方式及经验管理对企业的影响;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经济的关系,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经济利益,西方各国纷纷以法律的形式要求通过内部控制强化对企业财务会计资料以及各种经济活动的内部管理。3.内部控制结构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内部控制的研究重点逐步从一般涵义向具体内容深化。这时西方学者在对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进行研究时认为,虽然区分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对审计师非常重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会计控制都有可靠性。拓展资料一、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下列要素  :(一)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三)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四)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五)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二、七原则1.合法性原则,就是指企业必须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准绳,在国家的规章制度范围内,制定本企业切实可行的财务内控制度。2.整体性原则,就是指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必须充分涉及到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各个方面的控制,它既要符合企业的长期规划,又要注重企业的短期目标,还要与企业的其他内控制度相互协调。3.针对性原则,是指内控制度的建立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针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制定企业切实有效的内控制度,将各个环节和细节加以有效控制,以提高企业的财务会计水平。4.一贯性原则,就是指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必须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5.适应性原则,指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应根据企业变化了的情况及财务会计专业的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及时补充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6.经济性原则,是指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的建立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也就是说企业财务控制度的操作性要强,要切实可行。7.发展性原则,制定企业财务内控制度要充分考虑宏观政策和企业的发展,密切洞察竞争者的动向,制定出具有发展性或未来着眼点的规章制度。

3. 内部控制理论将内部控制划分为几个阶段?

1992年,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由美国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国际内部审计人员协会、财务经理协会和管理会计学会等组织参与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发布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即“COSO报告”,该报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199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SAS 78),全面接受COSO报告的内容,并从1997年1月起取代1988年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SAS 55)。新准则将内部控制的定义为:“由一个企业的董事长、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现的过程,旨在为下列目标提供合理保证:1财务报告的可靠性;2经营的效果和效率;3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该准则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五种成份,它们分别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 

  (1)控制环境,构成一个单位的氛围,影响内部人员控制其它成份的基础。包括: 
  
  ·员工的诚实性和道德观。如有无描述可接受的商业行为、利益冲突、道德行为标准的行为准则; 
  
  ·员工的胜任能力。如雇员是否能胜任质量管理要求; 
  
  ·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如董事会是否独立于管理层; 
  
  ·管理哲学和经营方式。如管理层对人为操纵的或错误的记录的态度; 
  
  ·组织结构。如信息是否到达合适的管理阶层; 
  
  ·授予权利和责任的方式。关键部门的经理的职责是否有充分规定; 
  
  ·人力资源政策和实施。如是否有关于雇佣、培训、提升和奖励雇员的政策。 

  (2)风险评估,指管理层识别并采取相应行动来管理对经营、财务报告、符合性目标有影响的内部或外部风险,包括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风险识别包括对外部因素(如技术发展、竞争、经济变化)和内部因素(如员工素质、公司活动性质、信息系统处理的特点)进行检查。风险分析涉及估计风险的重大程度、评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考虑如何管理风险等。 

  (3)控制活动,指对所确认的风险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证单位目标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实践中,控制活动形式多样,可将其归结为以下几类: 
  
  ·业绩评价,是指将实际业绩与其他标准,如前期业绩、预算和外部基准尺度进行比较;将不同系列的数据相联系,如经营数据和财务数据,对功能或运行业绩进行评价。这些评价活动对实现企业经营的效果和效率非常有用,但一般与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公允性相关度不高。 
  
  ·信息处理,指保证业务在信息系统中正确、完全和经授权处理的活动。信息处理控制可分为两类: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一般控制与信息系统设计和管理有关,如保证软件完整的程序、信息处理时间表、系统文件和数据维护等;应用控制与个别数据在信息系统中处理的方式有关;如保证业务正确性和已授权的程序。 
  
  ·实物控制,也称为资产和记录接近控制,这些控制活动包括实物安全控制、对计算机以及数据资料的接触予以授权、定期盘点以及将控制数据予以对比。实物控制中防止资产被窃的程序与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有关,如在编制财务报告时,管理层仅仅依赖于永续存货记录,则存货的接近控制与审计有关。 
  
  ·职责分离,指将各种功能性职责分离,以防止单独作业的雇员从事或隐藏不正常行为。一般来说,下面的职责应被分开:业务授权(管理功能)、业务执行(保管职能)、业务记录(会计职能)、对业绩的独立检查(监督职能)。理想状态的职责分离是,没有一个职员负责超过一个的职能。 

  (4)信息与沟通,指为了使职员能执行其职责,企业必须识别、捕捉、交流外部和内部信息。外部信息包括市场份额、法规要求和客户投诉等信息。内部信息包括会计制度,即由管理当局建立的记录和报告经济业务和事项,维护资产、负债和业主权益的方法和记录。有效的会计制度应是:1包括可以确认所有有效业务的方法和记录;2序时详细记录业务以便于归类,提供财务报告;3采用恰当的货币价值来计量业务;4确定业务发生时期以保证业务记录于合理的会计期间,在财务报告中恰当披露业务。 

  沟通是使员工了解其职责,保持对财务报告的控制。它包括使员工了解在会计制度中他们的工作如何与他人相联系,如何对上级报告例外情况。沟通的方式有政策手册、财务报告手册、备查簿,以及口头交流或管理示例等。 

  (5)监控,指评价内部控制质量的进程,即对内部控制改革、运行及改进活动评价。包括内部审计和与单位外部人员、团体进行交流。 

  上述五种成份实际上内容广泛,相互关联。控制环境是其他控制成份的基础,在规划控制活动时,必须对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有细致的了解和评估;而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必须借助企业内部信息有效的沟通;最后,实施有效的监控以保障内部控制的实施质量。

内部控制理论将内部控制划分为几个阶段?

4. 内部控制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2.为什么说内部牵制制度有其合理性

内部控制大体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和拓展期四个阶段。

合理性:① 因为相互有了制衡,在经办一项交易或事项时, 两个或两个以上人员或部门无意识的犯同样的错误的概率要大大的小于一个人或部门。
 ② 两个或两个以上人员或部门有意识地合伙舞弊的可能性大大低于一个人或部门。

5. 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又称三要素阶段其中不包括

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又称三要素阶段,其中不包括风险评估要素

      固有风险是当你设定好一个目标后还未开展任何风控活动就面临的所有潜在风险。剩余风险就是当你设定好目标后,认识了潜在风险,那么通过一系列的控制活动来降低、规避、转嫁这些潜在风险后还有未能被控制的潜在风险。这个一系列的控制活动中对自身(企业内部)进行控制的称为内部控制。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理论发展以及社会实践角度看,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逐渐走向融合。两者的构成要件以及目标要求极为相似,都是注重于发展战略、市场运行、财务管理、法律规范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实际上,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内容是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又称三要素阶段其中不包括

6. 内部控制在世界范围的发展可以分为哪几个主要阶段

4、内部控制在世界范围的发展可以分为(  )主要阶段.
A.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
B.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以后直到21世纪
D.20世纪20年代以前
A B C

7. 内部控制重点内容包括哪些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单位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充分有效地获得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管理目标,而在单位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程序和方法。
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主要内容包括 :
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5、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04-15,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内部控制重点内容包括哪些内部控制

8. 内部控制体系可以分为哪几个环节

完善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应该包括五部分:
 一、内部控制部分,包含:
(一)  治理结构
(二)  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
(三)  内部审计
(四)  人力资源政策
(五)  企业文化
 
二、风险评估部分,包含:
风险识别、分析和应对。
 
三、控制活动部分,包含:
   (一)  人员
1.     职务分离控制
2.     授权审批控制
3.     人力资源控制
 
(二)  专项
1.     财产保护控制
2.     会计系统控制
3.     信息技术控制
 
(三)  运营
1.     流程控制
2.     预算控制
3.     运营分析控制
 
(四)  应急
应急处理机制
 
四、信息与沟通部分,包括:
(一)  信息采集与传递路径
(二)  信息载体控制
(三)  信息审核、反馈与处理
 
五、内部监督部分,包括:
(一)  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监督检查
    (二)  评价内部控制是否健全、合理、有效
(三)  报告缺陷、采取处理措施、责任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