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找矿新机制运行情况及相关建议

2024-05-13

1. 地质找矿新机制运行情况及相关建议

按部领导要求,为了解部实施地质找矿新机制一年来的情况,我们对贵州、青海、西藏、黑龙江四省(区)进行了调研。在调查了解四省(区)资源环境背景、经济社会发展及地质找矿态势的基础上,从政府、市场主体和市场作用的发挥研判地质找矿新机制落实情况及其特点;遵循地质规律、地质工作规律和经济规律,调查研究整装勘查的资源基础、勘查部署技术方法及勘查主体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分配;对国有地勘单位的现状及其地质找矿中的主力军作用和有关改革发展的主要问题进行调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目前实施地质找矿新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梳理、归纳,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地质找矿新机制运行特点
我们对“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整装勘查,快速突破”地质找矿新机制从政府、市场主体和市场作用进行调查研究,总的情况是在地质找矿新机制实施中,政府起主导作用,企业是市场主体,市场起调节作用。
(一)关于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①组织实施。四个省(区)组建领导小组或办公室,主要领导挂帅,有关部门参加,省国土资源厅和地勘局具体贯彻执行。②制定规划,用规划把本省区的地质找矿战略和当前地质找矿部署结合起来。统筹全局、具体指导。③制定一系列促进地质找矿突破的政策措施,特别在引进商业性投资方面,各显神通。④强化对矿业权的管理,严格资质认证,努力做好矿业权的投放和进入、退出工作。⑤为地质找矿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做了大量工作。⑥出资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组织地质找矿技术攻关,建立省地质勘查基金等,做了很多工作。
(二)关于企业的主体地位
1.企业的主体地位
企业的主体地位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生产要素方面的主体作用;二是企业运行机制方面的主体作用。
(1)在生产要素方面,这几个省(区)勘查投资社会出资占60%~70%,政府出资占40%~30%。
(2)在机制方面,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体现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地质找矿新机制运行规则,这种机制在“商业跟进”中已经普遍发挥作用,在地勘单位与矿山企业合资合作中也采用这种机制。
2.地勘单位的主力军作用
我国地勘单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它不仅占有我国绝大多数的地质技术力量和地质技术装备,而且占有大量地质信息资料。这些资料对找矿区块的优选,进而对地质找矿的大突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关于市场在地质找矿中的基础性作用
目前地质找矿市场包括三个方面:①勘查投资市场;②矿业权市场;③技术劳务市场。总体说,在目前政府主导的情况下,市场在勘查资源和矿产资源配置中还是起到一定的基础性作用。
(1)勘查投资市场,我国现在还没形成,主要表现为一些上市公司的进入,如紫金、五矿、西部矿业等,其投资通过市场进入的,这个份额有发展趋势。
(2)矿产资源的市场配置,在地质找矿阶段主要体现在矿业权的市场配置上。矿业权市场配置有登记在先、协议出让、“招拍挂”等形式,“招拍挂”是市场配置的主要形式。
目前矿业权出让市场(实际上是政府调控的一种手段)比较完善,矿业权转让市场还不健全,矿业权有形市场建设还有较大差距。“价款”概念的扩大化及操作的不规范,既影响矿产资源收益分配不公,扰乱了矿业权市场。
(3)技术劳务市场,已经全部市场化了。自从〔1999〕37号文件之后,政府要做的地质工作,都是通过发包的形式实现,按预算标准另行拨款,“地勘费基数”不承担任何任务。只是收费标准还没有市场化。
二、矿产资源整装勘查实施情况
(一)基本情况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实施找矿工作新机制和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部署,四省(区)都迅速行动,根据本省(区)实际情况贯彻落实,形式多样,各具特点。省(区)政府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都十分重视;指导思想明确,把实施找矿突破战略与整装勘查有机结合;省(区)都对本区整整勘查实施统筹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管理;整装勘查工作全面推进,进展不一。总体上看,行动迅速,发展健康。
(二)基本特点
各省(区)整装勘查虽情况各异,但总体概括具有以下6个基本共同特点。
1.前期地质调查成果构成整装勘查选区的基础和条件
各省(区)整装勘查区的选定无一例外的都是建立在长期以来各类地质调查、矿产勘查、科学研究所积累的地质资料信息基础上的,尤其是地质大调查以来所取得的丰富地质、矿产成果资料信息构成了部、省整装勘查区的选定基础和条件,这也充分反映了基础先行的重要性。
2.多元主体勘查、多渠道资金合作,前期勘查与后期开发衔接
各省(区)整装勘查区中,投入勘查资金和拥有矿业权的主体有地勘基金管理机构、地勘单位、企业和其他等,构成多元主体、多渠道资金合作勘查格局,且形式多样:有以股份制形式合作;有以探矿权权益全部或部分转让形式合作;有以为政府“代持”探矿权打工形式合作;有以持有探矿权独资形式开展勘查工作等。企业跟进,使前期勘查与后期开发有机衔接。
3.重视整装勘查区内探矿权管理和利益配置
各省(区)整装勘查区内原有探矿权(少数采矿权)都较多,为顺利推进整装勘查,各省(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都给予不同程度地重视,都根据本省(区)实际情况和相关政策制订相应规范的政策和管理办法,对整装勘查区内原有探矿权的处置和新探矿权的设置予以有效管理,维护了主体的权益和保障整装勘查的顺利实施。
4.建立政策激励机制,调动地勘单位积极性
大部分省(区)地勘单位投入整装勘查的力量基本都占本部门总体力量的2/3以上,维护地勘单位权益,充分发挥地勘单位的积极性是关系整装勘查成效的关键因素,因此,各省(区)都根据本区实际制订出相应的、各具特点的维护地勘单位权益,激励其积极性的具体政策规定。
5.整合技术力量,开展产学研结合
整装勘查推进过程中,各省(区)都比较重视勘查队伍和技术力量整合:一是协调各省(区)内国有地勘单位、其他地勘单位的力量,合理配置整装勘查任务和整装勘查区内各勘查单位力量的配置与协调;二是整合外部力量,加强整装勘查和地质调查工作;三是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加强基础地质和勘查技术方法等研究,重视科技引领作用,以推进整装勘查工作深入发展。
6.政府强力主导推进,创造良好勘查环境
各省(区)整装勘查都是在政府主导下强力推进,省(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直接组织,地方政府积极参与,他们对整装勘查、找矿突破予以极大关注、给予很高的预期和热情,并以不同的方式给整装勘查创造良好的外部工作环境。
三、有关问题及相关建议
从四省(区)情况看,地质找矿新机制实施一年多来,健康发展,取得重要成绩,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提出解决办法,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完善地质找矿新机制,保障和促进地质找矿重大突破。
(一)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界定和衔接
“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虽有时日,但至今仍存在认识上差异而导致工作部署上的不同,其最根本是地质矿产工作中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的衔接界面应在哪里?认识仍未统一。要依据地质成果经济属性,从技术规程层面上界定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地质工作程度差异大的地区,实行差别化管理,可以通过转移支付加以支持。
(二)“基金衔接”与“商业跟进”序次定位
在部制订新机制实施后,“公益先行,基金衔接,商业跟进”和“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两种提法有不同的认识:把商业跟进放在“基金衔接”之前,以示让社会资金直接尽快进入加大勘查力度;有的认为“公益先行,基金衔接”,因为基金作用是降低勘查风险,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从设计基金的初衷讲,是在我国矿产风险资本市场还未建立的条件下,基金是为降低勘查风险而设立的,应该是“公益先行,基金衔接”;而目前的现状是,公益性地质工作程度较高,基金实际上作为政府找矿投资,基金衔接摆在商业跟进之前,就对社会资金起到挤出效应,但在商业跟进之后,再设基金衔接,还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既要从道理上讲清楚,更要对基金功能和公益性地质工作从技术规程层面上加以界定。
(三)整装勘查内涵的界定和规范
整装勘查工作已在全面推进实施中,但从各省(区)对整装勘查的理解和具体实践看,对整装勘查内涵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差异,其突出表现:一是对整装勘查内涵没有统一的表述;二是各省(区)整装勘查区划分、设立规模差异甚大;三是在同一整装勘查区内多部类地质工作同时开展,从区域地质调查到勘探均含其中,因此,为科学有序规范推进整装勘查的发展,建议应在深入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整装勘查内涵加以界定和规范。
(四)加强基础地质调查,保障地质找矿突破的可持续发展
从调查省(区)看,各整装勘查区无一不是在过去长期地质调查及各类地质勘查成果资料基础上确定的,一些省(区)新的整装勘查后备基地明显不足,因此,在新形势下,特别是在当前各省(区)把精力、人力、财力、物力都集中投到整装勘查区,以求尽快实现找矿突破的现实情况下,建议各级政府及矿产资源主管部门应进一步提高对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前期性及重要性的认识,统筹当前与长远,协调基础地质调查与当前找矿突破的关系,防止急功近利,切实加强基础地质调查,保障地质工作、整装勘查可持续发展,这是当前应予以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五)进一步完善多元勘查主体利益配置与协调
当前各整装勘查区中大部均存在投资和探矿权多元主体特点,合作形式多样,利益关系复杂,勘查主体利益(或权益)协调难度大。在政府主导要求下,当前各勘查主体都把精力都先放在加快勘查,尽快突破上,对一些整装勘查后期利益分配问题尚未予以充分考虑。随着工作进程和勘查效益的实现,利益配置问题将会显现,其核心都是矿业权权益配置问题,中央与地方设置整装勘查区内都存在这种情况,对此应有清醒认识和解决之道。在探矿权仍是政府主导、掌控情况下,政府及矿产资源主管部门应进一步规范、明确整装勘查中探矿权配置和各主体权益的保护,以调动各勘查主体积极性。
(六)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生态保护是一对矛盾,在生态文明时代,如何处理好这一矛盾,是关系到以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西藏地处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亚洲水塔”生态环境特殊;青海地处三江之源,我国“水塔”,是国家重要生态屏障;黑龙江大小兴安岭天然林覆盖率高达75%,是东北地区重要生态屏障,而这些省(区)又都矿产资源丰富,许多整装勘查区就落在生态功能区之中,整装勘查进程与后期矿产开发必然会对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建议在制订整装勘查总体规划中应统筹考虑整装勘查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问题,要根据分类分级差别化管理原则,系统论证,协调勘查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达到既保护生态环境,又合理实施整装勘查及后期开发实施找矿突破。
(原载《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专家建议》2011年12月14日,作者与余养力、王希凯、樊笑英、陈元旭、张兴合作撰文)

地质找矿新机制运行情况及相关建议

2.  河南省矿产资源战略问题分析

1.能源矿产后备资源接替准备不足
(1)石油、天然气资源潜力不容乐观,资源形势严峻
石油、天然气是我省重要的矿产资源之一,全省已发现油气田28个,面积约1×104km2。经多年工作,东濮凹陷、泌阳、南阳凹陷地质勘查工作程度已较高,发现新的整装大油气田的可能性已不大,新增可采储量难以弥补采出量;在周口坳陷的舞阳凹陷、襄城凹陷、谭庄-沈丘凹陷以及洛阳-伊川盆地等地有多口井见油气显示,部分井试也获少量原油和天然气,虽已预测石油远景资源量约3亿 t,但多年来久攻不克。全省石油产量从1988年的979.07万t,逐年递减至2000年的562.18万t,年均递减5.34%,其中“九五”期间年均递减1.55%。
(2)煤炭资源开发强度大,储采比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4,资源有效供给明显不足
煤炭是河南的优势矿产,全省垂深2000 m以浅含煤面积约18900 km2,约占全省面积的11%,已勘查面积约3800 km2,约占含煤面积的20%。截止2000年底,全省范围内已发现18个煤田和5个含煤区,其中井田或勘查区283个,获得能利用煤炭资源量260亿t,约占全国资源量的2.8%;保有煤炭资源量居全国第九位。全省共有国有生产矿井113处,煤炭生产能力6,233万t/a;乡镇、集体及个体煤矿2000余处,年生产能力在3000万 t以上。从业人员45万,其中国有煤矿37.2万人。已形成了以平煤集团等六大国有重点煤矿区为主体,地方煤矿为骨干,乡村集体和个体煤矿星罗棋布的煤炭生产格局。
按照“效益规则”,对已勘查过的煤炭资源预期获利能力的综合技术经济评价表明,全省尚未利用的133.33亿t煤炭资源中,可以利用的经济类煤炭资源46.86亿t;可能利用的次经济类煤炭资源60.91亿t,暂难利用的欠经济类煤炭资源25.56亿t。目前地质勘查达到精查,能够规划建井的经济类井田仅3个,资源量8.53亿t;可能利用的次经济类井田8个,资源量11.47亿t。在我省现128处国有生产矿井和在建矿井占有的92亿t保有资源量中,经济可采储量仅为50亿t。六大国有煤炭矿业集团公司,除郑煤集团、永城煤电集团可供建井的储量较充裕外,义马、焦作、鹤壁3个集团(公司)能够建井的储量有限;平煤集团远景储量虽较乐观,但受深井建设和矿井热害的制约。故大部分国有重点矿业集团的后备资源有效供给已严重不足。
(3)煤炭资源储量结构不尽合理,河南省将成为煤炭的净调入省
河南省是产煤和耗煤大省,在煤炭持续关井压产的形势下,2000年原煤产量仍达到7578万t,连续20年居全国第二位,其中省内消费占70%以上。按照国家有关煤炭产业政策,结合我省各类性质的煤矿所占有的资源、井型、安全生产技术条件等综合分析,至2005年我省80%以上的乡镇、集体、个体煤矿将被取缔或自然关闭,国有煤矿将有15对矿井关闭,这两部分生产能力约为3000万t;到2010年,全省国有煤矿将有35对矿井相继报废,减少生产能力1139万t,还有15对矿井生产能力以每年714万t减少而进入衰老期。根据河南省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预测,2005年我省消费量将达到9000万t以上,2010年将达到9600万t以上。为使河南在2010年煤炭保持目前生产规模,煤炭部门规划2010年以前需要新建矿井能力1392万t/a,但在这些规划矿井中,除3个精查井田外,其余均需进行地质勘查。一个煤田从勘探到建成投产约需10a以上的周期。因此,若不及早统筹考虑部分国有大矿的后备矿山接替问题,“十一五”期间随着大批的老井减产、报废,届时河南省将可能由煤炭净调出省变为净调入省。
2.有色金属矿山资源破坏严重
铝土矿、钼矿是河南省的优势矿产,氧化铝产量、钼矿资源储量均居全国第一,十种有色金属产量达到70.92万t,是我国重要的铝、钼等有色金属工业原料及加工基地。由于乱采滥挖,采富弃贫,资源破坏严重,问题十分突出。
(1)铝土矿资源浪费与破坏严重,铝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近年来,河南省铝工业发展迅速,2000年仅氧化铝产量已达144.42万t,电解铝产量41.531万t,加上数量众多的各类铝材加工企业,铝工业已成为我省工业的重要支柱产业。全省铝土矿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地有39处,铝硅比(A/S)平均为5.5,储量表上保有资源储量为3.86亿t。应清楚认识到,由于过去十几年民采消耗的储量未能统计核减,目前实际保有资源储量约为2.8亿t。其中,富铝土矿(A/S>7)的基础储量为9 831万t,经济、次经济储量为6 000万t;特富铝土矿(A/S>10)的储量约3 000万t。2000年全省生产富铝土矿矿石约400万t,即消耗富铝土矿储量900万t左右。按照河南省铝工业发展计划,2005年氧化铝产量要达到280万t,考虑山东、山西两省铝厂的采购量及耐火材料和磨料业的发展,“十五”期间约需7000万t富铝土矿资源量。即全省已探明的富铝土矿在“十五”期间消耗殆尽还有一定的缺口,富铝土矿资源短缺问题迫在眉睫。
(2)企业收富拒贫、矿山采富弃贫与乱采滥挖造成铝土矿资源破坏严重
造成铝土矿资源紧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采富弃贫与乱采滥挖致使资源破坏严重。全省矿石的回收率只在40%左右,个别地区仅有30%。按照规定,拜尔法设计A/S入炉品位为7,联合烧结法设计A/S入炉品位为5.5,而现在氧化铝厂一味要求用富矿。如此收富拒贫的短期行为,直接诱导了民采铝土矿的采富弃贫与掠夺式开采,致使富矿储量迅速耗减,剩余的贫矿资源更难以利用,河南铝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3)世界级钼矿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中国是世界第三大钼资源国,河南省的钼资源量接近全国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钼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6%。由于全球对钼年需求量仅13万t左右,市场需求有限,无计划的超限开采,加之众多个体小矿点的狂采乱挖,加剧了供大于求的矛盾,使栾川南泥湖这个世界级的钼矿田未能发挥应有的效益。
3.贵金属矿产资源已出现危机
(1)黄金资源即将消耗殆尽
河南2000年生产黄金62.4万两(19.5 t),黄金产量连续16年居全国第二位。目前全省金矿的保有基础储量仅为125 t,探明储量几乎全部开发利用,大部分国有矿山已出现不同程度的资源危机。依目前年消耗资源储量约40 t的开发速度,若不投入资金勘查寻找新的接替资源,则“十五”末期保有资源储量将消耗殆尽。
(2)银矿地质工作程度明显不足
河南全省预测白银资源量为39976.61 t,现矿探明资源储量仅为5 146 t,保有资源储量3 773 t。从长远看,白银矿可作为贵金属矿山的接替资源。
4.非金属矿产开发利用水平低
(1)非金属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河南高铝三石(蓝晶石、红柱石、矽线石)、天然碱、珍珠岩、各类黏土(伊利石黏土、耐火黏土、铁矾土、膨润土等)、冶金辅助用矿产、玻璃用矿产、水泥用矿产、石墨、玉石、含钾岩石、岩盐以及煤系高岭土、沸石、硅灰石、饰面用花岗岩等在全国有重要地位。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很低,非金属矿采选业及加工制品业的产值与金属矿产之比为0.85:1,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
(2)非金属矿产开发的问题
目前,省内开发的主要是效益差的传统非金属矿产类,而新兴矿物岩石原料及非传统矿产开采量很小;非金属矿产深加工技术水平低,产品无特色、效益差。同时,短期行为使部分有较高附加值的矿种如萤石、石墨、玉石等后备资源不足。
珍珠岩、膨润土、沸石矿。信阳上天梯非金属矿区的珍珠岩、膨润土、沸石储量巨大,矿石品质好、埋藏浅、配套全、易开采,是世界级的特大型综合非金属优质矿田,具备建设成为国家级非金属矿产品基地的条件。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管理,致使开采、加工企业数量多达370余家,而均规模甚小、效益差。
高铝三石与耐火黏土。耐火制品工业是河南出口创汇大户,现有各类企业600余家,年产耐火材料制品270万t,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3%。全省年产耐火材料中普通低档产品占60%~70%,产品竞争力差。目前实际保有储量不足2000万t,后备资源不足;而储量位居全国第一的“三石”高级耐火材料资源,又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5.部分金属矿产和大宗农用矿产将长期短缺
(1)铁矿本省的自给率只能维持在20%~25%
河南10.43亿t铁矿保有储量中,矿石普遍品位低、开采技术条件复杂、选矿难度大,大多数铁矿床近期难以开发利用。因此,全省铁矿石将长期依赖从国内外市场,本省自给率只能维持在20%~25%。
(2)铜、铅、锌矿矿石产量难以满足加工业的需求
河南铜、铅、锌矿产有一定的储量和有较大的潜力,但由于矿床规模普遍较小,矿体变化较大,矿石产量难以满足本省选、冶、加工业的需求。本省铜、铅的自给能力在10%左右,锌的自给能力在70%左右,这种局面短期内不会改变。
(3)磷矿、硫铁矿、钾矿等重要农用矿产严重不足
河南磷矿由于矿石质量低劣而基本不能开发利用,所需磷矿将长期依赖从湖北、贵州等省调进。省内硫矿床规模小、品位低,全省硫酸生产量所需硫铁矿石有60%以上依赖从外省调入。河南尚未发现有钾盐矿床,所需钾盐及硫酸钾肥全部从外省或国外购进。含钾岩石资源十分丰富,利用钾长石生产绿色无公害缓效钾镁肥的工业化生产已获成功,但应用推广尚需较长过程。
6.矿产勘查投入不足,找矿成果下降趋势明显
河南现有地矿、有色、煤田、化工、建材、核工业、武警黄金部队和石油勘探局等多个从事地质矿产勘查的部门,有地勘职工2万余人,技术实力强,以往找矿业绩突出。但是,进入“九五”以来,由于国家投资的地勘经费相对下降幅度较大,有效投入地质勘查的经费较少,矿山企业普遍不景气,商业性地质勘查投入不足等,地质找矿成果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八五”及以前探明矿产地898处,其中“七五”至“八五”探明矿产地110处;“九五”新增探明矿产地39处,主要是1998年前探明。
目前,国家安排开展的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主要是从国家角度考虑的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调查项目,尚无法解决地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勘查的需求。省内矿产资源勘查计划由于经费问题而不能安排,各地勘部门为自身发展而安排的很少量地质勘查工作,不能解决本省的资源问题。地质勘查有效投入的不足必将严重制约河南矿业的可持续发展。

3. (一)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概况

为增强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任务的实施,国务院第176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国土资源部组织实施全国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为保障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国土资源部以国土资发[2011]11号文,颁发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组织实施分工方案》,要求各有关单位“把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组织实施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任务。”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遵循地质工作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用全新的思路为找矿突破打造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的多元投资制度平台,全面推进“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整装勘查、快速突破”地质找矿新机制,有序引导社会资金加大矿产勘查投入,加快实现找矿重大突破。在《纲要》颁布前期国土资源部开展的地质找矿新机制为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成为实现找矿突破战略的举措和主要平台。
国土资源部实施地质找矿新机制和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后,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及矿产资源主管部门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并根据本行政区实际情况,统筹贯彻,重点突出,形式多样,各具特色。
1.各省(区、市)政府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构建组织领导体系
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工作部署后,各省(区、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采取各种形式,认真贯彻全国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各省(区、市)先后召开部署动员会议,调动相关方面的积极性,并将地质找矿突破工作纳入省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造就良好的地质找矿战略行动社会舆论氛围和有利的工作环境;大部分省(区、市)都成立了省级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组织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省(区、市)主管领导牵头,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具体组织(尤其明确国土资源厅长是找矿突破第一责任人),相关部门及整装勘查区所在地领导参加,有一批整装勘查区已组建了整装勘查区组织领导机构和承担整装勘查区任务部门建立内部实施管理组织系统;同时建立省级专家指导、整装勘查区技术组织管理负责以及承担项目技术管理负责等技术监管体系;有些省(区、市)已建成由这两方面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地质找矿突破、整装勘查的组织领导体系,有效地保障了战略行动的实施。
2.统筹地质找矿规划,认真编制实施方案
根据国土资源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总体实施方案的部署要求,除北京、天津、上海、海南外,各省(区、市)都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根据本区域实际,基本遵循地质规律、地质工作规律、市场规则和现实需求,统筹规划,组织编制本省(区、市)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方案,全面部署地质找矿突破工作。并把“整装勘查”作为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重点工作,各省(区、市)都确定了中央与省(区、市)两级整装勘查区,对整装勘查区实施统一管理原则[各省(区、市)对统一管理的内容要求虽不统一,但强化管理目的是一致的],其内涵主要是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设计、统一管理(如云南省、青海省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工作部署、统一组织实施、统一工作进度、统一质量要求、统一成果验收),并按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及其他资源要素原则,统筹中央、地方财政加大投入,加强地质调查,吸引“商业跟进”矿产勘查,发挥基金衔接作用,实施大项目大投入战略,以期尽快实现找矿突破。同时许多省(区、市)在强化矿产勘查、突破的进程中,强化开发或为后期开发做好各种衔接准备工作,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3.建立完善支持保障政策制度,推进找矿突破方案顺利实施
为推进地质找矿战略行动,为整装勘查顺利实施和地质找矿新机制有效运行,各省(区、市)政府及其相关主管部门,依据有关法规政策,结合本行政区的实际,都制定建立一系列内容各异、重点不同、形式多样的支持保障政策制度,概括起来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整装勘查区内矿业权规范管理,包含矿业权设置与配置、区内原有矿业权处置、进入与退出条件、勘查主体合作权益规定等方面政策;二是促进“商业跟进”,鼓励企业和社会投资,特别是吸引大型企业投资方面的政策;三是各勘查主体利益配置或利益处置方面有关政策;四是为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而建立的找矿突破激励机制;五是为充分发挥找矿主力军在地质找矿突破、整装勘查中的主动性、积极性而制定的政策;六是为改善外部工作环境协调有序、有效开展地质找矿突破工作而制定各种协调机制制度等。
这些支持保障性政策、制度在整装勘查工作及新机制运行中已发挥出较好的作用,并将在实践中进一步推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顺利实施。
4.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全面推进,发展不平衡
当前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整装勘查工作已全面推进并取得成效,但由于各省(区、市)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地质背景和对矿业经济依存度不同以及一些认识上的差异而导致发展的不平衡性;同时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出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也可以说是一段时期内的突击性任务,这与地质工作运行客观规律之间协调需要一段时间在运行中不断地调整。
当前各省(区、市)在全面、深入地按方案、计划推进,并在运行实践中不断完善政策,解决问题,加快进度,实现突破。

(一)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概况

4. 深入研究成矿理论,提高矿产资源勘查成效

当前国际上成矿学研究的主要趋势是基于地球动力学、流体地质学、非线性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新思路和新技术,探索巨量金属堆积的机理,发展寻找大矿和矿集区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同时,全球成矿图的编制和全球成矿规律探索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我国成矿学研究既有与之相同的一面,也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如对国际关注的超大型矿床的形成与产出问题,我国近年来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凝练了成矿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中国东部中生代、西北部古生代,以及西南部的中-新生代的区域性大规模成矿问题,其形成机制用现有成矿理论难以解释,需要立足于中国大陆演化的特点,从地球动力发展过程来探索其时空分布规律。再有,通过研究大规模成矿的地质背景和形成过程,建立典型区域成矿系统的四维模型,探索和创立符合中国区域特点的大陆成矿理论;并发展新一代的成矿预测方法,为寻找中国现有矿产基地的接替资源和发现新的资源基地提供科学依据。
要实现上述目标,就需要对区域成矿学、成矿年代学、成矿系统及成矿动力学、流体成矿、生物成矿、矿床形成与壳幔演化、大陆与海洋的成矿对比等领域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将这些基础研究与矿床模型研究相结合,以便作为矿产预测的理论基础,在资源勘查中发挥重要作用。

5. 就矿找矿,实现矿产勘查从局部到区域的突破

“就矿找矿”仍然是目前最有效的找矿策略,所谓就矿找矿就是在已知矿区外围或深部找矿。一般来说,在成矿区带内,已知矿床、矿点的外围或深部是寻找同类型或同一成矿系列的矿床的有利部位。许多矿区的勘查史都表明,矿床往往是成群出现的,在一定的范围内会集中多个矿床或矿体。例如,在加拿大诺兰达矿区已发现的19个有经济价值的矿床中,有16个位于以霍恩矿床和奎蒙特矿床为圆心、半径16km的圆圈内,而8个矿床位于以上述两矿床为圆心、半径为8km的圆圈内,最远的两个矿床距圆心34km。加拿大能源矿山资源部的克兰斯顿(1990)曾以“矿就在你的鼻子底下”为题发表文章,论述了汇集与分析已知矿点资料的重要性。从近10多年国外铜、金矿床的新发现来看,大部分都集中在成矿区带的已知矿床、矿点的外围或深部。
一般来说,在已知矿床外围和深部找矿,多是在已知矿床的模型指导下,开展局部性的物化探工作,然后,对发现的异常进行查证。
在已知矿床、矿点的外围和深部的找矿工作主要是利用具有一定探测深度的物探方法开展大比例尺的普查工作,对所发现的异常进行系统的查证,或者甚至直接利用钻孔和井中物探方法组合寻找钻孔周围的隐伏矿或盲矿。
一、已知矿床外围找矿
对成矿(区)带局部的矿产勘查来说,一般是查证最有利的物化探异常;或在已知矿床外围依据已知矿床模型,确定开展局部物化探工作的范围,然后开展细致的物化探工作,从而导致点上的突破。从成矿带找矿发展史来看,局部地段化探找矿突破主要有以下几种思路。
依据地质标志或概念模型选定详查的地区,利用化探方法发现矿床。在国外,很多地区没有开展过系统的区域物化探工作,即使在一些老矿带,物化探工作也是十分零星。已知矿床的成矿条件与成矿模式便成了这些已知矿带外围及深部找矿选区的主要依据。这种思路在许多已知矿区导致矿床发现的例子不胜枚举。智利安第斯造山带南部马里昆加金矿带的拓展过程基本上是遵循了这种思路。自埃尔印第奥金矿床发现后,在该矿床外围依据化探(主要是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和岩石地球化学测量),相继找到了拉科伊帕、马尔泰、洛博、雷富希奥等矿床,从而在埃尔印第奥北部形成了马里昆加金矿带。
对于工作程度较高的地区,这种思路仍然是可行的,关键是如何正确解释地球化学异常。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世纪”特大型铅锌矿床的勘查史可以说明这一点。在世纪铅锌矿床的勘查初期,开展了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发现了长达160m、Zn含量达(400~1000)×10-6的异常带,但用物探方法(重力、磁测和SIROTEM电磁测量)并没有显示出异常。此时,勘查工作陷入了困境。后来勘查者将工作转移到世纪探区西南约8km的一个矿脉上,并在这个矿脉上方获得了一个与世纪探区类似的地球化学异常,但规模要小得多。在此矿脉上打了一浅钻,便发现了富矿体,因此,勘查人员再回过头来查证世纪探区的异常,从而发现了世纪铅锌矿床。
对一个地区的地质认识与当时的整体地质研究程度有关;传统的成矿模式常常也会束缚人们的思路。因此,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对区域成矿特征认识(成矿模式)的改变,可以导致局部矿产勘查新发现。例如,在印度尼西亚,20世纪70年代初期主要寻找铅锌矿床,因此,在开展化探工作时常常没有分析金,找矿效果不佳。随着人们对该区斑岩铜金和低温热液矿床成矿环境认识的深入,从而改变了该区的找矿方向,导致一系列的重大发现。地球物理异常具有多解性,因此,通常要用包括化探方法在内的综合方法来查证物探异常的性质,查明异常是否由矿化引起。如果在物探异常上方存在化探异常,勘查者便会增强打钻的决心;若在物探异常上方不存在化探异常,必须深入研究,进一步查明物探异常形成的原因。反之,化探异常只能表征近地表矿化的特征,难以表征矿体深部的形态与产状,必须依靠物探方法来确定。
在用化探方法查证物探异常时,主要采用地表露头观测和岩石取样或土壤取样。澳大利亚斯卡德尔斯硫化物矿床发现过程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斯卡德尔斯(Scuddles)硫化物矿床是一个大型的、隐伏的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MS),位于澳大利亚佩思以北51km,与南部4km处的铁帽山Cu/Zn矿床构成了澳大利亚西部最富的贱金属资源基地。在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模式的指导下,使用航空磁法在区域上开展工作,在获得的120个磁异常中,斯卡德尔斯异常排在第3位,是重要的查证对象。为了查证磁异常的性质,采用了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方法。由于测区内冲积物覆盖厚、风化强烈,贱金属和贵金属均被淋滤。在早期的浅部(12m)土壤取样中,几乎没有显示出重大化探异常,勘查者不敢轻易打钻。经仔细研究已有资料后,认为土壤取样深度不够,并决定重新钻探取样,取样过程由地质人员监督,取样深度打到基岩为止,深度一般达40~70m。结果在斯卡德尔斯矿床上方发现了Cu(620×10-6)、Pb(380×10-6)和Ag异常,从而坚定了在那里打钻的决心,后来的钻探很快证实了矿床的存在。
物探方法是查证化探异常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物探方法对化探异常的查证,确定地球化学异常的存在,同时确定地质体或矿体的产状,从而为钻探验证提供科学的依据。在印度尼西亚铜金矿带中,韦塔岛成矿区、古农蓬科尔金矿床,基本上都是由化探发现与矿化有关的异常后,使用物探方法(尤其是地面磁法和激发极化法)进行查证的。下面以爱尔兰里申矿床及其外围的勘查工作为例,进一步说明区带找矿中物化探方法的相互配合、相互印证,实现成矿(区)带找矿的重大突破。
里申矿床位于都柏林西南约130km处的拉斯多尼地区,是由谢夫龙矿业公司于1990年发现的。矿石储量2200万t,平均品位Zn 11.5%,Pb 1.9%和Ag 26×10-6。谢夫龙公司从1984年起便开始研究爱尔兰的铅锌矿床以及有关的资料,建立了爱尔兰型铅锌矿床的地质勘查模式。根据该模式,矿床沿着早石炭世的陆架与盆地交界处的大的构造分布,强调目标含矿层(沃尔索组灰岩)上覆的碳酸盐岩的岩相分布受构造控制,铅锌硫化物层控矿体产于沃尔索灰岩的底部,并终止于高角度矿化构造。研究表明,拉斯多尼地区位于早石炭世陆架和盆地的过渡带。1984年和1986年相继在距利希恩矿床不远的地方发现了德里卡恩和加尔莫伊矿床,这更增强了谢夫龙公司在该区进一步勘查的信心。
含矿的沃尔索组灰岩的埋深大多超过100m,甚至达200m,但根据分析,沿断层可能会出现化探异常,尽管异常规模不会太大。为此,首先进行了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结果在利希恩矿床以北15km处发现一个弱的锌异常(150×10-6)。由于在距此仅8km的加尔莫伊矿床是应用激发极化等物探发现的,故随后又在区内进行了激电测量,以查证化探异常。结果圈出了若干个激电异常。第一个钻孔布在激电异常与土壤Zn异常重合处,在18m深处打到一层4.5m厚的“黑色微晶角砾岩”,其下为Ballysteen灰岩。黑色微晶角砾岩是一种暗色细粒白云岩,据认为它与矿化系统密切相关,是硫化物矿化的蚀变边缘带。受第一个钻孔结果的鼓舞,谢夫龙公司随后又在第一个孔周围向东、西、南、北和南东方向以500m的孔距打了若干个扩边井。结果在第一个孔南东1.1km 处的第7个孔中沃尔索灰岩的底部(188~202m深)见到了14.24m厚的矿层,从而发现了利希尔矿床。
在这一发现之后,又开展了几种物探方法的测量工作,其目的是圈定矿床范围、确定矿化的物探异常特征,为在该地区的进一步勘查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各种测量结果表明,瞬变电磁测量(TEM)是识别深部导电矿层的最有效的方法。根据TEM异常,在发现孔以南打的扩边孔圈出了一个厚的矿化楔形体。此后又进一步对TEM异常打钻,又发现了德里维尔和北矿带。至1994年已完成了400多个钻孔,圈出了矿床的范围。整个矿床是由三个矿带组成,即主矿带(发现孔打到的矿带)、德里维尔矿带和北矿带。
二、已知矿床深部找矿
对于已知矿床深部找矿来说,矿床原生晕方法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通过矿床原生晕分带序列的计算,可以确定深部矿床存在的可能性。
井中地球物理方法可获取钻孔周围和底部的信息,是近年来发现孔旁或孔底隐伏矿(盲矿)的一种十分重要的途径。资料表明,在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近20年来发现的金属矿中,有许多是借助钻探和井中地球物理方法得以奏效的。对于一些勘查历史悠久的老矿区,深部钻探与井中物探方法的有机结合已成为寻找深部隐伏(盲)矿床的有效方法组合,为老矿区的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井中物探方法中,可以采用井中磁测、井中激发极化法、深部充电法及井中瞬变电磁法。井中充电法主要用于解决圈定矿体范围、确定矿体产状及埋藏深度、寻找充电孔附近的隐伏盲矿体和在相当大的空间内(n×10km2)发现隐伏构造、岩体等地质问题。这种方法在俄罗斯得到广泛应用。如在俄罗斯科拉-卡累利阿铜镍矿区的索普查岩体上,井中充电法与钻探方法合理组合,导致在400~900m深度上发现硫化铜镍矿。后来这一组合方法成功地用于阿拉列琴、罗夫纳湖以及哈萨克斯坦的科斯姆伦矿区。
西方国家比较推崇的井中物探方法主要是井中瞬变电磁法。这种方法经过改进和完善能够探测到深3000m、距钻孔200~300m范围内大的良导体,并可确定其位置、形态和规模。在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一些老的矿区或矿产普查中,该方法对寻找深部隐伏矿床发挥了主导作用,成为圈定深部隐伏矿床的有效组合方法之一。
在勘查历史悠久的加拿大萨德伯里铜镍矿区,近10年来的勘查工作重点转移到深部,沿着萨德伯里火成岩接触带以下的底板寻找极富的底板型矿床。1987年利用深部钻孔加井中瞬变电磁测量在萨德伯里盆地南缘地下1280 m的深度发现了深部林兹里高品位矿床;90年代初国际镍业公司利用该方法在盆地的东缘发现了大而富的维克多矿床,在盆地北缘发现了新麦克里达铜镍矿床。维克多矿床储量达1800万~3600万t,埋深2400m,镍品位1.5%~2.6%,铜5%~74%,贵金属(6.7~17)×10-6,含铜90~266万t。新麦克里达矿床埋深1000~1500m,铜储量79万t,镍58万t,铜和镍的品位分别为11%和0.8%。另外,深钻和井中瞬变电磁法的结合还导致在已开采的接触带型矿床之下发现一高品位底板矿床——东麦克里达矿床,并用电磁测量进一步圈出了该矿床的范围,矿床埋深1200~1500m,有多个富的含矿层位。由此可见,井中物探方法的有效应用使这个古老的矿山增添了活力,延长了其寿命。同样是在勘查活动逾百年的加拿大诺兰达矿区,以钻探和井中电磁测量的方法组合也成为该矿区目前的主要勘查手段之一。20世纪80年代,用这种组合方法相继发现了科伯特(埋深700m)和安西尔(埋深1280m)矿床。因此,在一些古老的矿区,在深部仍存在着发现隐伏(盲)矿的可能性。

就矿找矿,实现矿产勘查从局部到区域的突破

6. 地质找矿新机制

2010 年,随着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的不断深入,国土资源部印发《关于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的若干意见》(国土资发〔2010〕59号),探索实践并总结出“公益先行、基金衔接、商业跟进、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找矿新机制。《若干意见》提出要快速推进地质找矿新机制平台建设,加快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提出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地质找矿,对于市场主体依法依规可以独立投资的地质找矿项目,国家财政资金原则上不再投入。《若干意见》要求,一是建立矿产勘查多元投资体系,明确各类资金的定位,鼓励社会资金进入风险勘查领域;二是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地质找矿主力军地勘单位的找矿积极性;三是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实施整装勘查,提高找矿效率。
专栏8-2 部省合作协议
为推进国土资源管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探索破解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两难”局面,2007年至今,国土资源部与25个省(区、市)签署合作协议26份,搭建部省合作平台。合作协议的签署实施,不仅增进了部省间的理解、互信和支持,而且成为部省实现优势互补、落实共同责任、深化探索创新、共同破解难题的重要平台和抓手,积累了许多经验,产生了不少亮点。
地质找矿实现重大进展,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明显提高。青海、西藏、新疆、宁夏、河北、湖南、河南、广东等地先后开展了一系列不同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区域重力调查、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地球化学普查等基础地质调查,重要成矿带矿产调查评价取得重大进展。地质找矿成果丰硕。青藏专项3年共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50处,累计探获大批资源量,其中铜1800万吨,铅锌1200万吨,铁3亿吨,钾盐2亿吨,碳酸锂183万吨。河北冀东、承德和邯邢等重点成矿远景区深部找矿取得新突破,预计3地共可获得铁矿资源储量13亿吨以上。
地质找矿新机制构建取得进展,为地勘行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各地积极探索,促进勘查开发一体化,延长地勘行业产业链,总结形成一些行之有效的“构建资源管理、社会资本、勘查技术相互结合”的地质找矿新机制。青藏专项通过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带动地方政府与社会渠道资金投入大幅度增长,探索“四统一”整装勘查管理模式,探索收益分配与找矿激励措施,为促进地质勘查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甘肃设立5亿元地质勘查基金,积极推进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促进地勘单位、人才技术和矿业企业资本管理等优势互补,初步形成“公益先行,基金衔接,商业跟进,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格局。
地方积极探索地勘投入模式。新疆、安徽、河南等地的做法好经验在 2010 年 11月召开的“全面推进地质找矿新机制座谈会”上交流,在地质找矿新机制探索和找矿实践中,形成了安徽“泥河模式”、河南“嵩县模式”、新疆“358”项目和青藏专项等模式。安徽“泥河模式”提供了多方联动、整装勘查、快速突破,公益性与商业性工作有机衔接的经验;河南“嵩县模式”提供了联合出资、统一勘查、风险共担、收益共享,整合资源要素实现找矿突破的经验;新疆“358”项目和青藏专项提供了统筹部署、整装勘查、引进大企业、形成大投入,部省合作推进地质找矿的经验。
在推进地质找矿新机制建立的同时,积极推进地质勘查体制改革。2010 年,国土资源部相继印发了《地质勘查资质监督管理办法》(国土资发〔2010〕14 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勘查行业服务与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土资发〔2010〕60 号)、《关于促进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土资发〔2010〕61 号)等政策文件。《地质勘查资质监督管理办法》就监督管理等事项,做出了一系列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勘查行业服务与管理的若干意见》对加强行业管理、建立注册地质师制度等提出了要求。《国土资源部关于促进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对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要在探矿权、盘活存量土地等方面予以支持。此外,国土资源部还加快推进注册地质师制度的建立,组织完成了《关于建立注册地质师执业资格制度的建议》以及《注册地质师制度暂行规定》、《注册地质师资格考试实施办法》、《注册地质师资格考核认定办法》等规章制度的起草工作。地方制定各种政策,引导地勘单位改革。

7. 深入研究成矿理论,提高矿产资源勘查成效

当前国际上成矿学研究的主要趋势是基于地球动力学、流体地质学、非线性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新思路和新技术,探索巨量金属堆积的机理,发展寻找大矿和矿集区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同时,全球成矿图的编制和全球成矿规律探索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我国成矿学研究既有与之相同的一面,也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如对国际关注的超大型矿床的形成与产出问题,我国近年来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凝练了成矿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中国东部中生代、西北部古生代,以及西南部的中-新生代的区域性大规模成矿问题,其形成机制用现有成矿理论难以解释,需要立足于中国大陆演化的特点,从地球动力发展过程来探索其时空分布规律。再有,通过研究大规模成矿的地质背景和形成过程,建立典型区域成矿系统的四维模型,探索和创立符合中国区域特点的大陆成矿理论;并发展新一代的成矿预测方法,为寻找中国现有矿产基地的接替资源和发现新的资源基地提供科学依据。
要实现上述目标,就需要对区域成矿学、成矿年代学、成矿系统及成矿动力学、流体成矿、生物成矿、矿床形成与壳幔演化、大陆与海洋的成矿对比等领域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将这些基础研究与矿床模型研究相结合,以便作为矿产预测的理论基础,在资源勘查中发挥重要作用。

深入研究成矿理论,提高矿产资源勘查成效

8. (一)地质找矿新机制运行的基本态势

1.政府在地质找矿新机制实施中的主导作用
地质找矿新机制一经颁布实施,各省(区、市)高度重视,他们从组织上、规划上、政策上以及创造良好地质找矿环境上发挥了主导作用,推动地质找矿新机制的贯彻实施。
(1)建立高效的组织保障体系
各省(区、市)都成立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组织和领导地质找矿新机制的贯彻实施,如青海省政府专门成立了找矿新机制和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指挥部,下设专门的执行机构(图1),这个机构框架,从组织、领导和执行各个层面上,保证了青海省地质找矿新机制的全面实施。

图1 青海省地质找矿新机制及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组织机构图

西藏自治区在国土资源部青藏专项(西藏片区)项目办公室下设整装勘查办公室,并设立专家委员会和技术总监。办公室负责整装勘查工作部署,编制整装勘查方案和矿业投资设置方案,并对资金投入强度提出统一要求,监管勘查区内各勘查主体按整装勘查方案要求统一实施,以保证整装勘查有序进行。
甘肃省政府与国土资源部2010年10月签署了《加强地质找矿工作协议》,制定了《甘肃省公益性地质调查及实施矿产勘查总体部署与实施方案》,健全领导机构,组织实施新机制,加大投入,推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成效显著。
(2)制定地质找矿战略和规划、科学部署地质找矿工作
资源大省都围绕新机制和找矿战略行动的需要,有的新制订了地质找矿发展战略和规划,有的对原战略和规划作了修正,从当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需要和可能等方面,作出了全面安排。
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提出“准确定位、统筹协调、创新机制、打造平台、优化环境、培育主体”战略。
1)准确定位是管理定位、工作定位、基金定位。管理定位是理顺关系、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按照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维护权益、公共服务的职能要求,定好自己的位,重点制定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工作定位就是具体抓好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向社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产品;基金定位是明确省级地勘基金要发挥分担风险和政策调控两大功能。
2)统筹协调是统筹部署全省地质找矿工作,统筹中央地勘基金、省级地勘基金、地勘单位、企业及社会资金,加快推进整装勘查。发挥省厅的部门优势,协调省政府与市(州、地)及县(市、区)地方政府、地勘单位、企业以及矿业权人的关系,协调推进地质找矿工作,使各方都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3)深化、完善和贯彻落实好新机制,重点在探矿权设置和出让上创新机制,完善制度,探索矿业权管理和智力、技术与资本融合。
4)打造平台。打造新的制度平台,打造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矿业权市场平台,打造地质技术、信息、劳务、中介服务、咨询服务的地质勘查技术服务平台。
5)优化环境。一要优化国土资源管理服务环境,让利、松绑、出政策、解难题,为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和推动地质找矿突破做好服务;二要营造良好的地质勘查环境,发挥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优势,为地质勘查提供优势服务和有力保障。
6)培育主体。地勘单位是实现地质找矿突破的主力军,应采取措施,让主力军真正成为工作主体。
(3)制定保障地质找矿新机制运行的制度措施、调动地质找矿的积极性
在贯彻实施地质找矿新机制中,各省(区、市)先后出台多项制度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基础地质工作的制度,以提高地质工作研究程度,减轻商业性地质找矿的风险;加强地质找矿、吸引社会资金的政策,特别是吸引大企业,加大地质找矿的投入;鼓励地勘单位,加强地质找矿的制度;构建良好的地质找矿社会环境的制度措施等。
“公益先行”,加强基础地质工作。“青藏专项”是全国开展整装勘查工作的“试验田”,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在“青藏专项”的实施中创新机制,整装勘查,取得丰硕找矿成果,极大地提高了青海和西藏的基础地质工作程度,实现了地质找矿的快速突破,为全国地质找矿新机制和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制定和实践提供了依据。2008~2010年,青海省共安排各类地勘项目839项,主要安排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项目。累计投入地勘资金27.3亿元,其中,国家财政资金投入8.81亿元,占总投入的 32%;地方财政资金投入8.7亿元,占32%;社会资金投入9.74亿元,占36%。西藏自治区自青藏专项开展以来,加大公益性地质工作投入,大大加强了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有:1∶5万区域地质调查(含矿产远景调查)62607 km2、1∶25万区域重力测量136610 km2、1∶2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273626 km2、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52995 km2、1∶5万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8810 km2、1∶25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10007 km2、1∶1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13420 km2、1∶5万水文地质勘查1504 km2、1∶5万环境地质勘查2530 km2,钻探7.06万m和槽探15.13万m3。随着公益性地质工作程度的加深,西藏自治区地质找矿工作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果。提交矿产地32处。其中多龙铜金矿、亚贵拉铅锌矿、程巴铜钼矿等14处属近年公益性工作先行加大投入而新发现的矿产地;驱龙、冲江、厅宫等18处属在过去工作成果基础上发展的矿产地。
为顺利推进地质找矿工作,西藏自治区政府制定了《关于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地质勘查活动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为改善勘查工作环境,还出台了一系列如草场补偿、生态环境复垦抵押金、收费标准等规范性文件。强化勘查工作后勤与安全保障体系,开展灾害信息预警预报,加强和谐矿山企业宣传等,为承担项目的勘查单位和矿业权人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对地质找矿工作程度进行了统一部署,提出“青藏专项”和区财政资金,主要用于基础地质调查和重点勘查区、重要矿种的矿产预查与普查,详查和勘探要引导社会资金开展。自治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矿产资源供求形势,规划勘查目标,根据成矿条件和工作程度划分区块,设置矿业权,全部面向市场,通过招标方式出让矿业权,优选竞标人。优选的条件是:①缴纳价款能力;②勘查作业能力;③勘查资金投入能力;④勘查实施方案合理性;⑤企业的业绩和资信程度等。
黑龙江省以往地质工作比较薄弱,近年来加强了基础地质工作,针对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覆盖层厚,找矿难度大的特点,早在2008年即以省政府的名义,同中国地质调查局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公益性地质调查及战略性矿产勘查。第一批合作项目大兴安岭12万km2调查,已取得了丰硕成果,2011年8月又启动了小兴安岭的航测。在“十二五”规划中将进一步实施“基础地质”发展战略。
2.市场在矿产资源勘查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贯彻实施地质找矿新机制以来,市场在矿产资源配置中开始显现基础性作用。
市场在地质找矿、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勘查资本的配置;二是对矿业权的配置;三是对勘查技术劳务的配置。
(1)一些省(区、市)勘查资本的市场配置
黑龙江矿产勘查资本主要是通过市场配置的,而政府主要是搭建“平台”。该省没有设置“勘查基金”,但是他们通过搭建“风险勘查平台”,用来吸引社会资金,已经走在了前面。这种平台虽然还不是常态的有形的市场,但确实起到了市场的作用。在“十一五”期间,全省矿产勘查投入25.2亿元,其中商业性投入15.1亿元,占矿产勘查总投入的60%。此外,省财政出资的6.8亿元,也是按照市场需要的原则安排的,如果把它包含在内,则勘查资本市场配置率高达87%。
其他省(区、市)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资本的市场配置,可以分两个层次,对矿产资源开采的投资,已经全部由企业进行,并且全部市场化,即使政府财政出资,也要通过政府出资的国有或股份制企业、企业再投资的机制,实现市场配置;对矿产资源的勘查投资,在普查阶段以前,以政府财政出资为主。
(2)矿业权配置总体上市场起基础性作用
矿产资源本身是通过使用权被勘查和开采利用的,而使用权即是探矿权和采矿权。当前绝大多数是通过“招、拍、挂”的形式,体现了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黑龙江的矿业权配置,除政府掌控的部分外,主要通过市场配置。政府配置矿业权分成两类,一类是通过协议,用行政方法分配给企业或地勘单位;另一类是向市场投放,通过“招、拍、挂”出让。地勘单位自己拥有的矿业权,大多数小而分散,主要通过自己掌握的信息与企业对接,这个过程中虽然体现了市场配置的原则,但缺少公开、公正的竞争。总的来看,黑龙江的矿业权配置,市场起了重要作用,但存在的问题是还没有形成常态的、有形的矿业权市场。
(3)勘查技术劳务的配置基本市场化
据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所属齐齐哈尔矿业勘查总院反映,他们当前的境遇比较困难,面对勘查劳务市场很难与个体经营者竞争。现行的勘查劳务收费标准已经很低,无利可图。可是个体经营者在压价1/3之后,仍可以承包。这种局面为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增加了困难。然而如果不搞企业化,用事业机制去与个体经营者竞争,更是必败无疑。这实在是两难的选择。虽然地质勘查技术劳务已经市场化了,但存在的问题是缺少全国统一的有形市场,一些东部地区的技术劳务,由于缺少信息,仍然被排斥在市场之外。
3.企业在地质找矿中的主体作用
企业的主体作用是地质找矿新机制的最核心环节,没有企业的主体作用,就没有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企业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上。面对市场信号,它能作出灵敏的反映;面对宏观调控,它能迅速作出应对;面对市场竞争,它能自动规避风险,提高效益;面对地勘投入,它能通过企业的资金循环,构建长期稳定的来源。
从调查的情况看,企业已成为黑龙江省地质找矿的主要出资者。出资的主要形式是直接购买矿业权,自己组织找矿;或者与地勘单位合作,组成独立的公司,从事地质找矿。从全省范围来说,这些形式主要分为两个层次展开。一是在省一级,由省政府直接出面,在省内外招商引资,主要吸引大型企业进入黑龙江,形成规模效应。为此,他们在20余家业务对接的企业中,根据经济实力、投资能力、矿业经济、专业技术能力等条件,选择了中国五矿集团、中广核产业投资基金中心、中铁集团、中冶集团和中国黄金集团等五家,作为整装勘查合作企业的试点,以推进企业在黑龙江地质找矿中的主体作用。二是在地勘单位一级,积极推进地质技术劳务与企业勘查资本的合作,省地矿局和有色地质局的所属单位,已经形成许多合作勘查项目,体现了企业的主体作用。
甘肃省地质找矿新机制推进过程中,商业性勘查工作在政府引导下,投资热情持续高涨,省政府引入了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铝业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能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在重点勘查区块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使全省直接用于地质勘查的各类资金,从2008年的5.9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21.5亿元。白银公司60多年来,从资源供给、科技创新、人才输送及体制改革等方面,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其走过的兴—衰—兴道路及其改革的经验,对国有矿业企业改革有普遍的借鉴意义。首先,白银公司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探采分离(国家投资找矿,企业采矿),转变为探采一体化,一方面走出去到国外寻找接替资源;另一方面从2008年开始,开展白银矿山周边及深部找矿,已获铜金属(333+334?)5万t,证实白银矿田深部存在第二找矿空间。2012年2月,公司与甘肃省有色地质勘查局签订了“白银矿田及其外围2012~2015年地质找矿合作协议”,公司每年提供0.8~1亿元经费进行矿产勘查,合作期限届满,有色地勘局力争提交铜金属量50万t、2~3处矿产勘查基地和3~5处找矿靶区。合同规定,公司按找矿成果给地质勘查单位一定股权和相应的货币奖励;其次,白银公司成功改制,引进中信战略投资,改制成“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科学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国有控股,企业经营,从制度上解决政企分开问题等经验,为国有矿业企业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借鉴。
河南省在地质找矿中,企业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企业用资本与地勘单位的技术劳务结合,纳入企业机制运行之中,这在全国具有普遍意义。因为新机制的前三句(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讲的都是勘查出资,而掌握技术劳务的在中国则主要是国有地勘单位。所以在新机制的实施中,这两个生产要素的主体,如何用企业机制有效结合,是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的主要内容。对此,河南省已经创造了“嵩县模式”。近几年它又在“嵩县模式”的基础上,创造了“订单找矿”和“风险定投”找矿的新经验。
所谓“订单找矿”,是指地勘单位以自己所拥有的矿业权为目标,吸引对矿产有需求的矿山企业对其投资,以实现优势互补。被吸引的企业,一旦看中这个矿业权,愿意先支付一定的投资,让地勘单位自主地去继续开展勘查,并通过订单的形式,认购了这个矿业权。勘查完成之后,如果找到了预定者所需要的矿产资源,预付的投资者即可按评估价,优先获得这个矿业权。
所谓“风险定投”,是在“订单找矿”的基础上,把供给和需求双方都做大,构建坚固的信用基础。供给方是以地矿局为单元,不仅有雄厚的技术力量,而且有经济实力,特别是有很多矿业权(他们叫“综合矿业权包”);需求方则是有实力的矿山企业组建的投资公司,他们对可供开发利用的矿业权有广泛的需求,一旦达到详查,即可收购。他们所需要的是地勘单位成果很快转化。为此,他们通过协议,愿意预付地质勘查资金给地勘单位。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通过“风险定投”获得的资金总额将不低于10亿元,首度合作周期为5年。在这个合作中,供给方除了定向出售给投资公司的矿业权外,在矿业权的收益中,投资方还享有一定比例的优惠,作为对支持风险投入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