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之称的乐山大佛,观赏要求是( )

2024-05-14

1. 有“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之称的乐山大佛,观赏要求是( )

【答案】C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
需要把握观赏时机的景观是在特定季节或特定时间才能观赏到的景观,错过时间就看不到,A错。发挥想象,移情于景,适用于酷似地貌,是自然形成的,不是人工雕刻制作的,B错。乐山大佛雕在整座山体上,在特定位置远观,会有“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的感觉,C对。观赏峡谷景观适宜置身其中,求质求真,D错。
考点:景观欣赏的角度、时机。

有“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之称的乐山大佛,观赏要求是( )

2. 有“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之称的乐山大佛,观赏要求是:

答案C
许多自然景观在不同的观赏位置,由于距离,角度,俯仰的变化造成了透视关系,纵深层次,视野范围的差别,所以产生的美感是不同的。乐山大佛观赏要求是特定位置远眺。

3. 四川乐山大佛是怎样建成的?有什么关于它的传说吗?


四川乐山大佛是怎样建成的?有什么关于它的传说吗?

4. 乐山大佛是按照什么修建的?

乐山大佛整个形体超凡脱俗,头上的发髻、阔大的双肩、高而长的眉毛、圆直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典籍的规定修建的。印度佛像的宽肩细腰,在大佛身上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壮实的双肩,饱满的胸脯,体现了唐代崇尚肥胖美的时尚。
乐山大佛坐立的姿势是双脚自然下垂,这与印度佛像的“结痂趺式”也不一样,因为大佛是修来镇水的,这种平稳、安定的坐式可以带给行船的人战胜激流险滩的勇气和决心。

5. 乐山大佛是谁修建的?


乐山大佛是谁修建的?

6. 四川的乐山大佛是怎么修建的有什么历史?

据唐代韦皋《嘉州凌云大佛像记》和明代彭汝实《重修凌云寺记》等书记载,乐山大佛开凿的发起人是海通和尚。
海通是贵州人,结茅于凌云山中。古代的乐山三江汇流之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水势相当的凶猛,舟辑至此往往被颠覆。
每当夏汛,江水直捣山壁,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海通和尚见此立志凭崖开凿弥勒佛大像,欲仰仗无边法力,让水流平缓,减杀水势,永镇风涛。于是,海师禅师遍行大江南北、江淮两湖一带募化钱财,开凿大佛。

扩展资料:
佛像的基本结构
基本面貌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
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
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超过16米的护法天王石刻,与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与天王共存的还有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宛然汇集成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大佛左侧,沿“洞天”下去就是近代开凿的凌云栈道的始端,全长近500米。
右侧是唐代开凿大佛时留下的施工和礼佛通道——九曲栈道。佛像雕刻成之后,曾建有七层楼阁覆盖(一说九层或十三层),时称“大佛阁”、“大像阁”;佛阁屡建屡毁。
宋时重建“凌云阁”、“天宁阁”;元代建“宝鸿阁”;明代崇祯年间建“佛棚”、清代建“佛亭”,最终废毁殆尽。 
石块发鬈
大佛顶上共有螺髻1051个,这是1962年维修时,以粉笔编号数清的。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单块螺髻根部裸露处,有明显的拼嵌裂隙,无沙浆粘接。
螺髻表面抹灰两层,内层为石灰,厚度各为5-15毫米。1991年维修时,在佛像右腿凹部中拾得遗存螺髻石3块,其中两块较完整,长78厘米,顶部31.5×31.5厘米,根部24×24厘米。
木质双耳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25厘米的窟窿,维修工人从中掏出许多破碎物,细看乃腐朽了的木泥。这证实了南宋范成大在《吴船录》中的记载“极天下佛像之大,两耳犹以木为之”。由此可知,内则露出三截木头,成品字形。
说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衬之,外饰锤灰而成。不过,这是唐代贞元十九年竣工时就是如此,还是后人维修时用这种工艺修补,已不可考证。
排水系统
乐山大佛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乐山大佛的两耳和头颅后面,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佛像不至为雨水侵蚀。清代诗人王士祯有咏乐山大佛诗“泉从古佛髻中流”。
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
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分解表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长9.15米、宽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互未凿通,右洞深16.5米、宽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米、宽0.95米、高1.1米。
这些妙的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千百年来对保护大佛,防止侵蚀性风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左右互通的两洞,由于可汇山泉,内崖壁上凝结了厚约5-10厘米的石灰质化合物,而佛身一侧 崖壁仍是红砂原岩,而且比较干燥。
那左右不通的两洞穴,孔壁湿润,底部积水,洞口不断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约有2米宽的浸水带。显然,这是由于洞未贯通的缘故。不知道当年修建者为何不把它打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乐山大佛

7. 乐山大佛是用什么造的?

在风景壮丽的四川乐山,在大渡河、青衣江、岷江的合流处,端然正坐着一座高达七十多米的佛像,它比号称世界第一大雕刻的阿富汗帕米央大佛站像,还高二十多米。在乐山大佛头的螺髻上面可以容十多人围坐,耳朵空隙可并立两人,双足相距近十丈,两个人接卧也不及大佛的一个脚趾长,一个人站立脚旁也未能高出脚面。隔江遥望,才能观看到大佛的全貌。 佛像全身比例匀称,造型饱满壮硕,姿态庄严静穆,气势雄伟,表现手法简练。在一千多年前,古代工匠和艺术家,用简单的工具造出如此巨大雄伟的塑像,足以体现出他们伟大的天才和气魄。 唐玄宗开元元年,贵州有位海通高僧。一次,他路经嘉州往访凌云山寺时,看到崖下怒涛咆哮,雷霆百里,萦激触窟,了解到这里常常发生舟随浪去,人迹无还的悲惨灾祸,然而这里又是连接蜀、吴、楚三地的唯一水道。海通决定建造佛像,以克其险并弘扬佛法。于是,他开始云游各地,所到之处,他向老百姓讲述造佛功德的种种好处。经过几年不辞劳苦的奔波,化缘集资,物色匠师。 开元六年(718),在海通大师主持下,凿建大佛的工程正式开始。唐代当时流行对弥勒佛的崇拜,认为他象征光明和未来。海通先指导工匠制作了一座弥勒佛的“小样”,作为施工时按比例放大的依据。然后,又实地勘测,考察了山体岩石的高度、厚度、水流、远山近水造成的空间环境等,经过设计,选定了造像的位置。 大佛壮观,而建造的过程也是极为壮观的。在建造场地,上千只铁锤飞舞着,一块块巨石雷鸣般的坠落。这样热火朝天的场面,天复一天,月复一月地延续着,一直延续了好几年。但由于工程浩大,已耗资万金,大佛工程未竟,海通去世了,建造工程只得停下来。11年以后,任职为剑南节度使的章仇兼琼,慨然捐资20万钱,以接济造佛经费,于是,筑造工程又开始继续。这一耗资巨大的工程,得到唐玄宗的支持,唐玄宗“诏赐麻盐之税,实资修营”,投入一笔很大的经费。但由于章仇兼琼升迁而离职,工程再度停顿。直到唐德宗贞元四年(788)韦皋任剑南节度使,又继续进行这一工程。 公元803年,在韦皋的主持下,千万个匠师经过15年的辛勤劳动,使建佛工程终于告竣。大佛贴金彩绘,光艳夺目。一座如自天而降,如从地而涌起的巍巍大佛,展现在人们面前。施色的佛体,与周围自然环境形成对比但又协调,给人以威严、庄重、可亲、可敬之感。为了保护佛像,依山又造出一座七层十三重檐的阁楼,将大佛覆盖于其中。 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弥勒佛前后经过九十多年建造而诞生。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乐山大佛是用什么造的?

8. 乐山大佛是如何修建出来的?

在海通大师圆寂之后,乐山大佛修建工程一度中断,大约过了10年,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海通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大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
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任户部尚书,工程再次停了下来。又过了40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再次捐赠自己的俸金,并率人继续修建乐山大佛。韦皋始撰《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的碑就在大佛右侧临江峭壁上,上面载录了开凿大佛的始末。
乐山大佛开凿前后历时90余年,713年始至803年止,中间经历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四朝皇帝,换了海通、章仇兼琼、韦皋三届主持人。
三届主持人中除海通为民间僧人外,章仇兼琼与韦皋均是地方行政长官。章仇兼琼为剑南道团练副使和剑南节度使,韦皋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和南康郡王。因此,其实乐山大佛大部分工程是在地方政府的组织下完成的。
713年至730年是海通主持修建乐山大佛的18年,其中策划与筹措资金耗时约10年,实际用于开凿的时间仅8年,他便积劳成疾病逝,《大像记》记载其“全身未毕,禅师去世”。
海通只开凿成形了大佛的头部至胸部工程便去世,其余大部工程都是章仇兼琼与韦皋主持完成的,特别是主持收尾工程的韦皋。
章仇兼琼大约用了7年时间主持了大佛胸至膝部的工程,而韦皋却主持了“莲花座上及于膝”工程,大佛“丹彩以章”、“金宝以严”的通体上色工程,“像设以俱”的九曲栈道工程,“万龛灯焰”的佛窟其余小佛及韦驮护法神工程,还有尤为艰巨复杂的大像阁工程等,耗时15年。也就是说,整个大佛修造工程,除去筹措资金及中途受“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影响的停工时间,实际用于开凿大佛的30余年时间,地方政府便主持开凿了22年,承担了近四分之三的工程量。
大佛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