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法律风险案例

2024-05-14

1. 企业法律风险案例

  导语:纵观企业风险,无外乎商业风险和法律风险,而商业风险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法律风险,或最终以法律风险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法律风险已经成为企业最为常见、爆发率最高的风险之一,它给企业所带来的损害,往往是企业难以承受的,法律风险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向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没有哪一个企业与法律风险无关。特别是对于准备渡过经济寒冬的企业来说,一切商业的非商业的风险,最终都会以法律风险的形式暴发。
   
      经济“寒冬”里的孙厂长
   
      孙厂长的嗓子完全沙哑了,眼里的血丝很明显。他告诉记者,从去年9月份到现在,已经有3份合同彻底玩完,因为两家广东的企业倒闭了。
   
      老孙经营的是沈阳一家管件厂,经历不少风雨坎坷,但从没有像现在这么严峻。“最要命的是这个。 ”老孙抖动着手中的两页合同纸,满脸无奈。去年4月,老孙的厂与温州一家企业签订了这份加工承揽合同。半个月前对方发出正式通知:终止合同。老孙说,如果这份合同不能履行,他与长春合作伙伴的“下游”合同也得完蛋,可能长春那家企业的“下游”合同也会受到影响。
   
      采访中,老孙反复回忆这几个月的苦心经营,难掩心中的懊悔。 “损失太大了! ”老孙捂着胸口说:“我知道经济危机来了,咱这水平和能力把握不住市场,本来今年想要歇歇,‘睡’上一冬,形势好了再干,可这些纠纷不让我消停啊。”“也怪我太粗心了。广东的那两家企业去年8月份经营不好的消息传过来的时候,我就觉得有点不对劲儿,但合计有合同在,怕啥?如果在他们破产前,早点下手参与资产处理,不至于像现在这样一点损失都挽不回来。温州的这份合同也是,对方业务员曾经跟我诉过苦,我没太当回事。要是早知道上游出问题,我跟长春那家企业签合同时,就应当给自己留有余地,增加一些保护条款,也不至于现在这么被动了。”
     
      法律风险永远不会“冬眠”
   
      “企业不能把合同一签了事,要时刻监控合同的履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早处理。 ”前天,痛苦中的'老孙决定了一个重大事项:聘请一位法律顾问,审查合同,监控合同的履行。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让许多企业有了“寒冬”的感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主都看明白了其中的端倪。
   
      上周,记者对沈阳的部分中小企业主进行了一次随机调查,结果聘请法律顾问的企业还不到20%。问及理由时,他们大多认为那是企业多余的支出,等遇到“官司”时再找律师也不迟。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对法律风险的危害性认识不够,他们大多凭借自己的经验来处理事情。
   
      接受对方财产抵押时,做抵押财产合法性审查吗?接受对方保证合同时,审查对方签约人是否有权签约吗?被问到这些问题时,那些接受调查的中小企业主大多是笑着摇头。
   
      辽宁省中小企业联合会会长马林认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的漏洞与不完善是企业法律风险产生的根源。因为缺乏防范法律风险的制度,这样的企业在经济危机中更容易受到伤害。
   
      辽宁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曹锦秋说,虽然法律风险只是企业承担法律上不利后果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一旦从隐患变成现实,有时甚至会伤了企业的“元气”。目前,企业要特别注意刑事法律风险、企业日常经营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以及知识产权方面的风险。
   
      提醒企业,一定要理性对待已经发生的法律纠纷,同时应慎用诉讼手段,一旦陷入诉讼战,对准备“过冬”的企业来说,无疑会是“雪上加霜”。

企业法律风险案例

2. 企业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导语:企业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和企业能力的有限性而导致企业的实际收益达不到预期收益,甚至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失败的可能性。
           企业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事件回放 
         2006年2月22日,新西兰一家网站刊登消息称,包括可口可乐旗下的芬达汽水、百事可乐公司旗下的美年达橙汁等软饮料,都含有防腐剂和抗氧化剂,可能构成致癌危险。
         旋即,当地时间3月2日,英国食品标准局在其官方网站公布的消息,证实了新西兰的说法。两则消息迅速传入国内,一时间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又一起食品安全危机来临!
          案例点评 
          自述清白,难辨真伪 
         不出人们所料,事件一开始,这则苯超标的质疑消息遭到“两乐”的一致否认,与数起类似案件如出一辙。“说我们的产品有致癌危险,太没有根据了。我觉得这一消息的来源有问题。”可口可乐(中国)公共事务部一位负责人对媒体辩解说。与可口可乐的表态一样,百事可乐(中国)公共事务总监卢劲也表示,根据公司的综合评估和产品测试,其所有产品都是安全的,完全符合有关苯的所有规定。
         显然,对消费者来说这样的自我辩解是不具有说服力的。根据新浪网的专项调查,截至3月6日21:30,共有24175人参加了这一调查,其中18402人表示不会继续消费芬达、美年达等软饮料,占投票网民的76.12%。
          官方验证、化险为夷 
         虽然对事件做出了迅速反应,但两大巨头也似乎非常清醒的意识到只有自我辩解是远远不够的。但当类似的话语从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国家质检总局等官方组织发出的时候,却有着绝然不同的效果。3月7日,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对“饮料含苯问题”首次正式作出回应。在公开声明中,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称,英国食品标准局在对市面上出售的230种软饮料检测后发现,大部分样品中苯含量非常低,在世卫组织限制的安全饮用范围之内,不会对公众健康造成威胁。
         同时,针对引起广泛关注的“少数含有维生素C及苯甲酸钠的饮料中存在苯”的消息,国家质检总局共对进口及国内生产销售的170多批次软饮料产品完成了检验,结果显示,所有样品苯含量均未超过相关规定。
         而有关专家的评论意见也给了“两乐”一颗定心丸。针对软饮料会致癌这一说法,中科院化学研究所胡亚东教授表示,目前国内还没有相关研究来证明。胡教授表示:“苯甲酸钠作为防腐剂使用已有很长的时间,应该说一直是安全的。”胡教授说,软饮料一般是常温甚至低温条件下饮用,如果不加热,即使同时含有这两种物质,也不太可能产生苯。另外,与家庭装修、汽车尾气带来的影响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完全没必要引起恐慌。
         权威机构的验证信息和专家的评论,无疑具有极强说服力。众多媒体在经过前期的曝光后,已经开始将报道主题转到“软饮料含苯量不会威胁健康”等方向,而新浪网的“芬达美年达饮料有致癌危险”专题页面的新闻链接数量也远低于2005年的雀巢奶粉“碘超标”事件及肯德基“苏丹红”风波等专题。事件发生仅一个多星期后,至3月13日,国内已经鲜有媒体再进行追踪报道。闹得沸沸扬扬的芬达、美年达等含苯饮料可能致癌一事终于告一段落。
          案例反思 
         处于危机中的企业由于利益关系和社会公众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冲突,组织本身发出的信息和解释比较难被公众直接接受,说服力不足。这时如能够灵活变通,曲线救国,向知名专家学者或者权威机构核对验证,通过第三方传递出信息,往往会起到降低社会公众警界心理,重获信任的效果。“芬达美年达致癌风波”中两乐的危机应对,充分显示出通过政府官方和权威部门“代言”的公关效力。
         从整个芬达美年达致癌风波事件来看,“两乐”几乎毫发无伤的安然渡过。其主导原因在于事件的爆发初期权威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及专家的评论信息,并非两大饮料巨头公关人员的声明辩解。而这一招,也被众多成功危机公关的企业多次采用,屡试不爽。丰田锐志漏油事件:出招缓慢,自食其果——2006年上半年著名企业危机案例回顾系列之三
         2005年10月26日,一汽丰田的主力产品锐志风光上市,其震撼性的售价和丰田品质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目光。至新车发布会时,厂家宣称“从2005年9月1日价格发布以来不到2个月内,锐志订单已达到12498辆”,这让丰田方面激动不已。但随后不久便出现的锐志“发动机油底壳渗漏油”现象,却给雄心勃勃欲大举进军中国的丰田当头一棒。
         企业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芝华士风波:一场传媒与品牌的博弈 
          事件回放 
         《国际金融报》在异常醒目的头版位置刊登出这篇火药味道十足的曝光文章,文中援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所了解的在华销售的国际知名酒类产品芝华士12的成本信息,向欧盟最大的酒类公司保乐力加集团在华经销商-保乐力加中国公司发出四项质疑:芝华士12成本:“25元”缔造“亿元神话”?在华产品销售:大陆市场没有真正的12年酒?全体员工赴英旅游:暴利下的奢侈?品牌价值:“变了味道的水”?
         一连串的极具挑战性的发问,将远离普通消费群体的洋酒奢侈品芝华士拉下神坛,一时间,芝华士成本谎言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电台等传媒迅速传播扩散至全国。“芝华士风波”与其说成是新闻曝光,更不如视为传媒向洋酒品牌发起的挑战宣言,2006年度第一场国际品牌在华信任危机在狗年春节到来前爆发。
          案例点评: 
         回顾保乐力加公司对芝华士产品危机的应对,其整体危机管理可以概括为:“亮点颇多,败笔不少”。
          亮点一:迅速行动,快速反应。 
         1月20日,在《国际金融报》刊登文章置疑芝华士12成本的当天,保乐力加中国公司即委托其公关公司发布新闻公告。公告指责国际金融报的报道并无事实根据,要求给予书面道歉和纠正,并对芝华士12产品的生产年份控制和成本构成做了说明。一则简单的新闻公告虽没有向公众传递更多的信息,但能在危机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通过快速回应媒体的负面报道而发出自己的声音、表明态度和立场,为其危机公关打好了第一仗。  亮点二:抓住重点,再度回应。
         1月24日,芝华士生产商保乐力加集团再度以苏格兰威士忌协会(SWA)的名义通过《第一财经日报》向公众作出回应,表示“芝华士12年”年份是足额的。同时,针对成本仅25元一说,保乐力加中国传播总监王珏向媒体透露:“光增值税一项就超过25元。”但至于芝华士总成本,保乐力加公司以商业机密为由拒绝透露具体数据。
          亮点三:高层云集,现身说法。 
         1月25日,苏格兰威士忌协会、保乐力加(中国)贸易有限公司和保乐力加集团下属的英国芝华士兄弟有限公司于上海举行联合记者招待会,再次向媒体重申芝华士12年是用多种在橡木桶中醇化了至少12年以上的威士忌调和而成的。
         新闻发布会上,保乐力加董事总经理齐德辉,现任苏格兰威士忌协会首席主管、芝华士兄弟公司首席调酒师以及芝华士亚太区副总裁潘德施、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及欧盟驻华代表团代表等众多高层人物到场接受记者询问。这一姿态向媒体和消费者进一步表明了保乐力加公司对“芝华士风波”的异常重视,同时,苏格兰威士忌协会、欧盟和英国驻华官员的现身说法,从行业协会和政府组织的两个层面表达了对芝华士的明确支持。
         尽管能够在“芝华士风波”发生后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尽管态度坚定的向公众表达着自己的声音,尽管从欧盟、英国政府、保乐力加欧洲总公司到大陆经销商高层对危机事件给予了相当重视,但从事件后各类媒体铺天盖地的持续质疑报道和评论,从门户网站上77.76%的消费者表示不再购买芝华士的调查数据,我们仍能感受到在整个“芝华士风波”过程中保乐力加公司危机应对的明显缺陷和败笔。
          败笔一:危机信息发布的不透明 
         保乐力加公司在“芝华士风波”应对过程中的信息发布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发布声明坚决否认国际金融报负面报道的怀疑,二是通过公司高层、欧洲有关协会和政府组织代表在新闻发布会的答疑来“摆平”问题。但在公众看来,保乐力加在对国际金融报进行强烈职责的同时,又以商业秘密为由避而不谈关键问题,拿不出充足的事实证据及数据来证实事件的两个焦点:芝华士12的年份检测结论和产品成本。  在1月25日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面对来自全国60多家媒体的各种质疑,芝华士各方代表的相关解释似乎仍然不能让现场记者完全信服。以芝华士12的年份检测为例,苏格兰威士忌协会首席主管坦言超过3年的酒类确切年份很难鉴定。而保乐力加方面则一味声称对自身产品有绝对把握,所以认为无需第三方检测报告。继而又表示说英国大使馆的声明也完全可以作为进口国信赖的标准。在这个产品危机事件频频爆发的时代,消除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危机必须是建立在明确的、充足的.、可感知的产品信息发布基础上。
          败笔二:缺乏消费者的直接参与 
         “芝华士风波”源起一篇对芝华士产品的置疑文章,但保乐力加公司应该明白,《国际金融报》报道的最要害之处是令本来对洋酒知之甚少的国内消费者产生了严重的芝华士品牌信任危机。事实上,中国市场上大部分消费者对于洋酒的认知仅限于对品牌的泛泛了解,而具体到不同类洋酒的口感、文化、酿造工艺差别,绝非普通消费者能知晓。在琳琅满目的洋酒市场上,消费者的选择依据主要来自于对品牌的感性认识。因此,“芝华士风波”公关的最主要目标是消除现有和潜在消费群体的品牌信任危机。
         令人可惜的是,在保乐力加公司的危机应对过程中,我们看不到任何直接参与的消费者身影。如果在1月25日上海记者发布会上有熟悉芝华士产品的消费者现身说法,解释饮用不同渠道获得的芝华士12的感受体会,又或者组织消费者代表分别饮用感受国内市场及英国本土市场销售的芝华士12产品,感受是否存在口感差异等等,通过直接吸收消费者参与,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进行危机公关,相信将会是绝然不同的效果。
          败笔三:忽略中国政府及行业部门公关 
         保乐力加对“芝华士风波”进行危机应对的一个亮点便是请来了欧盟、英国官员以及苏格兰威士忌协会的代表在内的豪华阵容来华游说公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会公众和媒体在整个事件中却难听到中国有关管理部门和专业行业协会的声音。尽管拿出了英国政府做挡箭牌,但缺乏国内权威检测部门的证明和解释,中国消费者仍然对芝华士年份问题缺乏信任,甚至连不少媒体记者在上海的新闻发布会上都表示了质疑:凭什么认为英国政府的话就一定可信?  这个现象一方面体现出国内政府某些部门对芝华士事件的不敏感,同时也折**芝华士对国内政府部门公关的失败。对于保乐力加来说,证明自身清白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产品的质量检测。如果经过检测确认在中国市场销售的“芝华士12年”是完全符合质量标准的话,必将会在社会公众中树立起不容置疑的品牌声誉和组织形象。
          案例反思: 
         与以往绝大多数知名品牌危机和产品危机不同的是,芝华士事件起源不是由于消费者维权投诉、产品质量安全或重大管理问题,而仅仅由一篇负面性新闻报道引发。自始至终,对最初报道文章的信息是否准确成为了《国际金融报》和保乐力加公司双方争辩的焦点。由于对高端洋酒的了解不多,即便众多消费者对报道内容并不十分确定,但宁愿信其有,不肯信其无的心理迅速引发了中国消费者对芝华士品牌的信任危机。
         法律赋予大众传媒对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进行监督的权利,但是否合理利用这种权利则成为衡量媒体公信力的重要标准。对于一家具有高度责任感、公信力和职业道德的媒体来说,应该在普通消费者和企业组织眼中保持一致的形象:既要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对任何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批判,又不应该干涉参与自由市场竞争的企业行为。
         具体到国际金融报最初的曝光文章,在其提出的四项焦点问题中,除对芝华士12的年份质疑外,其他三项如芝华士12的产品成本、销售利润分配方式、芝华士品牌价值等均不属影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企业行为。正如在同类商品中,总有消费者愿意用高价购买品牌价值更高、影响力更大的产品。但不管价格多少,只要保证应有的产品质量,不影响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我们便不应将这种完全的市场行为视为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所以,“芝华士风波”的真正焦点问题,不是芝华士产品高高在上的售价,不是保乐力加是否从中国市场获得了巨额利润,而是“芝华士12”是否是真正的12年酒。只有这个问题,才涉及到保乐力加公司是否有虚假宣传、市场欺诈行为,是否导致中国市场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芬达美年达致癌风波:权威验证,化险为夷——2006年上半年著名企业危机案例回顾系列之二继多个国际品牌在2005年遭遇产品危机之后,在2006年饮料消费旺季即将到来之际,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两大国际饮料巨头同时遭遇旗下产品芬达、美年达中苯含量超标且可能致癌的棘手问题。在对软饮料可能致癌事件本身高度关注的同时,众多媒体和消费者们都在观望着两大巨头的危机公关举动。

3. 风险控制的案例

一场“赌博”一场“赌博”在进行:如果猜对,游戏者,可获60美元;如果猜错,什么都没有。“如果需要花费20美元,有谁愿意买这个机会?”伯克·罗宾逊发问。这是在美国斯坦福大学里的一堂“风险管理与控制”课。讲台上的罗宾逊是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顾问教授、世界级决策专家,曾是咨询界泰斗Strategic Decisions Group董事合伙人,在应用最尖端手段进行商业和投资决策方面拥有丰富经验。台下坐着的,是远渡重洋来到这里求学的30多国学员。现在,他们的大脑正进入决策的第十阶段——选择。此前,罗宾逊已用硬币说明可用“决策树’’帮助实施“决策的结构化”。如对硬币朝面的不确定性,大家都知道成功率为50。而当硬币变成一枚落地时针头朝向可能存在倾向性的图钉时,谁还愿支付20美元买这个投资机会?赌,还是不赌?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就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作出抉择,是企业家常要面对的残酷“赌博”。但谁也没有想到,第一个掏出20美元放到罗宾逊手上的;是浙江新台州律师事务所主任项先权,这位常年处理经济纠纷案件的高级律师。“图钉针尖上的赌博”从掷币游戏到“图钉”游戏,需先阐明一些基本要义。如果玩硬币最大收益是60美元,那么根据朝面各为50%的概率,参与者获得的收益平均值为30美元。但这只是一种统计学理论上的计算,而在实际生活中,除非可以玩很多次;否则他要么得到60美元,要么一无所获。“很多投资决策,都只是一次性的决定。”罗宾逊说,这正是游戏风险所在,也是决策的涵义。决策是一种不可变更的资源分配,“是一种可控制的行为,但事件发展和结果却不可控制。”不过,“掷币”游戏仍值得一赌,原因是:相比30美元的期望值,花费20美元成本,参与者仍可能获得“+10美元的回报。但当投资机会由硬币变为杯子中摇动的图钉,事情就不一样了,这里出现的第一个分歧是:有些人认为针头朝向概率仍各为50%;而有些入则认为某朝向概率更高一些;由此,人们可能站成三列:第一列是对图钉朝向毫无概念的人,他们的结局与猜测硬币朝向一样,对错概率也各为50%;第二列则是认为图钉朝向有所偏向、但不知偏向为何的人。对他们来说,事情是否会不一样?可以先来假设一个较强的偏向:针头朝上偏向80%;朝下20%。那么,参与者朝上的猜对概率80%乘50%=40%;朝下猜对概率20%乘50%=10%,即猜对概率为50%(即:40%+10%)。也就是说,图钉有无倾向性不重要,因为对错概率仍为50%。不过,还有第三种情况,即参与者认为自己知道针头倾向性是什么。这也正是项先权挺身而出“参赌”的初衷。在罗宾逊问到“你认为针头朝上的倾向性是多少”时,项律师回答说:“80%。”台下哄堂大笑,但这个回答却正好解释他为何冲得那么快——如果他认为自己知道针头有80%倾向性是朝向哪里,那么60乘80%=48美元,这个机会的期望回报值就是48-20(成本)=28美元。根据这个主观概率+项的确有很多机会。“你愿出多少信息费”不过项先权没想到,在猜测罗宾逊摇动后的图钉A前,还要面临这么多抉择。 -“现在,有一些看起来对你猜中结果具有价值的信息,”罗宾逊问:“假设我视力和记忆力都很好,也不会说谎,你愿付多少钱买这一信息?”这是“信息费”。投资人士都清楚,如果拥有额外信息,他们可能获得更高的正确概率。项律师马上说,愿支付30美元”。他的计算公式如下:60(收益)-30(信息费)—20(成本),仍可稳赚10美元。这个公式遭到学员们的强烈异议。“对决策者而言,上台后就已超越过去阶段,不应再惦记最初20美元的沉没成本。”大家说。 ‘罗宾逊说,这的确是一个很典型的错误,很多人走到第二步,还会习惯性念叨第一步的付出。为说明信息费究竟值多少钱;他问:“如果我现在给你钱,出多少你愿把赌的机会卖给我?出价从20美元一路飙升,到“25美元”时,项律师忍不住了——“OK!”这可以视为是他对投资机会风险调整后的估值。事情似平到了这一步:如果获得信息,可赚60美元,如果没有,那么将获25美元的收益可能行,如此一来,该案例中“信息费”价值即60-25=35美元。不过,项律师很聪明。他提出,应讨价还价,不愿花35美元这一最高价去购买;原因是世上没有完美的信息。比如,企业可能去做市场调研、各种研究预侧,但事实上得的都是不完美信息。所以,当罗宾逊再问,他将摇动另一枚图钉B获得一些结果时,项先权说摇一次他只愿支付“6美元”。最终,罗宾逊三次摇图钉B结果全朝上。统计学上,这三次摇动都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次数太少,参与者仍须谨慎采纳,不能被误导。终于,可以猜图钉A的朝向了。项律师说,他一直认为图钉80%倾向性是朝上,所以那个早就躺在那里等他的图钉朝向也应是“上”。不过,图钉A开了律师一个玩笑,最终的姿态是“五体投地”。·全场哄笑。这时,罗宾逊说,上述提问只是想知道学员想法,实际上律师出价不是最优决策,因为对他而言,如果买到信息可稳获60美元;如果没有信息,其期望回报值48美元。所以事实上,该信息最高价不应超过60-48=12美元。也就是说,项律师之后6元一次的出价仍偏高,因为6乘3=18美元大于12美元。·“两岸咖啡”和“高盛”的组合接下来出场的是浙江两岸食品连锁有限公司总裁兼总经理金梅央,她赢得了比赛,不过也面临一个新抉择——是拿60美元走人,还是再投资40美元,得到一个掷骰子机会。骰子规则是这样的:如果显示l,那么游戏者将血本全亏;若显示2、3、4,收益120美元,若显示5或6,收益为240美元。这看起来是个好生意:根据概率,金梅央有1/2概率可获120美元,1/3概率获240美元,1/6概率收益为零美元。也就是说,收益期望值为120乘1/2+240乘1/3+0乘1/6=140美元。不过,决定投资前;她还有其它选择,比如要不要找个合伙人?这意味着金的收益期望值降低,但风险也同时降低。台下热非凡,最终加入战场的是红鼎创投董事长刘晓人,这是国内第一个以较规范合伙制形式组建公司的民营创投者;因为金梅央旗下的“两岸咖啡”近日刚获得高盛等约3000万美元的投资,该组合又被戏称为“两岸咖啡+高盛”组合。双方讨价还价后的合伙方案是这样的:由“高盛”支付40美元,如果获收益;双方按出资比例分成。“现在,你们愿买保险么?”罗宾逊又抛出新抉择。购买保险费用是20美金,作用为—若骰子显示I,那么组合还能获60美元。如果组合决定接受,此时收益期望值将变成240乘1/3+120乘1/2-40(成本)+60乘1/6 (保险赔付)—20(保脸费)=90美元,收益虽有所降低…,但风险也同时降低。“你们是否愿再支付10美元进行分散投资?”不过,教授又紧接间。这意味着:组合可投两次骰子,每次获收益为原收益一半。也就是说,他们有1/4机会获120美金、1/9机会获240美金,但零收益的风险几率也变为1/36。如果两个建议都采纳,该组合陷入极端情况的可能性也将大大降低;投资进人稳健状况。不过现场董事会发生了分歧,“两岸咖啡”犹豫不决,而“高盛”则坚持买入。最终“高盛”说服了“两岸咖啡”。结果也幸好如此,因为金、刘掷骰于的显示数是“1”和“6”。就是说,该组合获得收益30(“保险”+分散投资”后0收益为30+240乘1/2(分散投资)=150美元。“奖励好决策;而不是好结果”罗宾逊说这不是赌博,而是一个能帮助决策者理解如何做卓越决策的游戏,“企业应奖励那些优秀决策而非优秀的结果。”他强调说。即使项先权输了游戏,教授仍号召大家给他掌声;原因是其在主观概率为80%情况下进入游戏,仍是一个好决策:“结果产出前,要奖励好决策,只有这样才能鼓励做决策的人在合理范围内冒最大的风险。”这可能给中国企业家敲响一个警钟,通常情况下他们往往更看重结果,然而结果常常是不可控的,企业能控制的只是好决策。“中国人向来忽略风险。中国的企业家们称,这是一场浓缩了“决策”、“不确定性”、“概率”、“结果”、“沉没成本”、“合伙”、“保险”、“分散”、“风险”“回报”的课程,形象说明了以合理性与平衡性协调风险回报的要义。“合伙、保险和分散都是降低风险的方式,虽然目前国内金融服务还未提供第三方保险,但可以将其理解为‘对赌协议’等。”刘晓人说。

风险控制的案例

4. 风险企业的介绍

风险企业(Venture Firm) 是20世纪60年代前后伴随新技术革命浪潮不断高涨而产生的一批新型企业。与一般企业不同,这种企业专门在风险极大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进行开发、生产和经营,主要为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计算机、空间技术、海洋技术、医药、新型材料、新能源等方面。它以高新技术项目、产品为开发生产对象,使之快速实现商品化、产品化,并能很快投放占领市场,获得一般企业所不能获得的高额利润。从上世纪50年代末起,风险企业初见雏形。进入70年代,风险企业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90年代以后,风险企业如日中天。

5. 企业风险的介绍

企业风险又称经营风险,国资委发布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对企业风险的定义是:“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  企业风险按其内容不同可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商业风险、营运风险等。

企业风险的介绍

6. 企业特有风险的介绍

企业特有风险是指发生于个别公司的特有事件造成的风险。这类风险只涉及个别企业和个别是投资项目,不对所有企业或投资项目产生普遍的影响,可以通过多角化投资来分散,即发生于一家公司或一项目的不利事件可以被其他公司或另一项目的有利事件所抵消,因而又称可分散风险或非系统风险。

7. 因法律风险给企业造成较大损失的例子

 1、中国人寿在美国被投资者集体诉讼案
  2003年12月,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人寿”)同时在纽约交易所和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募集资金达到34亿美元,成为当年全球最大的股票上市。但是,成功上市的喜悦还未散去,2004年1月30日,中国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公布了2003年度的审计报告。该审计报告披露,中国人寿的前身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存在重大违规行为,涉嫌各类违规资金约54亿元人民币。2004年3月16日,由美国投资者聘请的代理律师事务所Milberg Weiss宣布,其拟代理投资者对中国人寿提起集体诉讼,称中国人寿及其部分高级管理人员违反美国1934年证券交易法,在中国人寿募股期间没有披露不利事实。据中国媒体报道,中国人寿集团已经向中国政府缴纳了税金和罚金总计约6749万元人民币。中国人寿案件集中反映了国内企业在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同时,必须尊重并遵守市场规则和当地监管规定,否则将面临巨大的法律风险。
  2、华为——思科知识产权诉讼案
  2003年思科系统有限公司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东区联邦法庭正式对中国华为公司及华为美国分公司软件和专利侵权提起诉讼,思科提出了巨额的赔偿要求。这是一场全方位考验两家公司资源与能力的战斗,在媒体、客户、合作伙伴、政府资源、技术实力、法律武器组成的数个链条上,战斗全面开始。思科与华为的诉讼案最终以和解告终。在本案中,虽然华为可能没有向思科进行赔偿,但是现在退出整个美国市场对于刚刚开始国际化布局的华为来说不啻于当头一棒。
  3、长虹——APEX贸易纠纷案件评述
  四川长虹集团(下称长虹)与美国具有华人背景的APEX Digital(下称APEX)的“贸易欺诈案”曝光后,2003年1月7日,长虹发布公告称,目前账面上仍有46750万美元欠款未能收回。长虹第三季季报显示,公司净资产为132.15亿元人民币,这4.6亿美元相当于净资产的近30%。尽管2003年底,长虹总部就专门派出高层去美国与APEX和季龙粉就应收账款问题进行交涉,但在未果的情况下2004年初长虹却又发了3000多万美元的货给APEX。其后长虹又多次邀请APEX董事局主席季龙粉面谈解决但都被季以种种理由推掉。2004年12月14日,长虹被迫在洛杉矶高等法院起诉APEX。从法律角度来看,销售合同最关键的法律风险就是付款。作为销售方可以根据交易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来控制对方不付款的法律风险,如签署信用证、保留货物所有权、寄售、价款担保、保证、现金担保、货物自主回收权、中止履行、强制履行、有效的争议解决手段等等。针对销售活动所在国或地区的不同,中国企业应当与熟悉当地法律规定和实际做法的法律顾问紧密配合,在合同中做出相应规定,将法律风险防范于未然。建立有效的合同管理制度对于企业与合同相关的法律风险防范和管理来说是事半功倍的事情,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因法律风险给企业造成较大损失的例子

8. 企业的26种风险有哪些?

企业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
依照风险的内容和来源,将企业风险分为:
1.战略风险2.财务风险3.市场风险4.运营风险5.法律风险
依照能否为企业带来盈利等机会为标志,将风险又分为:纯粹风险和机会风险。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