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有用吗?

2024-05-15

1. 经济学原理有用吗?

本来我对经济学原理这门课是深信不移的,觉得它说的每一项都没有可反驳的地方,不过在看了一本叫《背后的逻辑》后,觉得有些质疑了,在这本观点都很新颖的书中讲到,有一人做了一实验,在比较大的范围内搞了一有奖竞答的活动,要求人们可以从0到100的整数中,选一个数,其中必有一个数是被选最多的,而所猜的数字最接近这个数的三分之二的观众即可获大奖,我们可以想一下,理性的人会觉得选50的人会最多,而去猜50的三分之二,即约33,而大家都理性的这么想时,更理性的人会选择33的三分之二,即22,以此类推,一个完全理性的人,最后会选择0作为最终答案,而事实调查证明,选33的人占大多数,数据为53%好像是,而选22的人大多是30%多。
所以该书得出结论,经济学中将人看做完全理性的看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因为完全理性的人微乎其微。不过再后来,老师也讲到了,没有一个学科是万能的,能够在一个领域的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就很好了,将人的理性程度假设到极致,就是完全理性,而模型的简化有利于分析问题,就比如:虽然完全竞争市场不存在,但这个模型在分析具体问题时也会发挥一定的作用,起码给大家一个参考的方向,凡事不能绝对的去想,不完全符合,就将其排除掉,其实,只要它可以给大家一个可考虑的方向,它就有它的存在价值。
所以,学经济学原理还是有用的!!!!(如有不对之处,多多指教)

经济学原理有用吗?

2. 经济学学了有什么用?


3. 经济学有用吗

经济学有用:
对于政府,可指导其如何利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以抑制通货膨胀、促进增长、减少失业。
对于企业,可有助于理解消费者需求,了解竞争对手行为,透析市场规律,做出最优或满意决策。
对于个人,家庭经济学、消费经济学乃至爱情经济学等,对个人发展、事业前途、家庭幸福等均有指导作用。

经济学有用吗

4. 经济学学了有什么用?


5. 经济学有用吗

经济学有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之分。理论经济学用来明理,用来指导制度安排与机制设计。应用经济学用来实证,用来指导战略制定、经济规划和政策设计。
经济学还有宏观经济学、中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分。宏观经济学用来指导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与国民经济调节,中观经济学用来指导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发展,微观经济学用来辅助企业决策。
经济学的原理、方法以及根据经济学理论所制定的战略、规划、政策、决策,在某些条件、某些场合下会很有用,但由于经济系统的随机性、不确定性以及经济学具体应用中的偏误,又存在失败、失效、反效的现象,此不足为怪!

经济学有用吗

6. 学经济学好吗?

同学你好,我的本科是工商管理,也要学习经济学,希望回答能够对你有帮助:
在中国的大学课程设置中,经济学分为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大类。理论经济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研究经济学理论为主要目的的,比如宏观经济 微观经济 政治经济学等。其实经济学的理论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在生活各个方面都可以得到贯彻,这点很像哲学,它有着指导我们生活、工作的用途。。。另外,应用经济学就是我们平时生活中经常说的,比如金融,国贸等(这样解释不全面,便于理解,呵呵)
如果同学是要高考或考研报考经济学方面的专业的话,建议好好学习数学,因为经济学对数学的要求十分高,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当然,我们学习管理学的人所学的经济学对数学的要求就不是那么高了。
如果只是出于兴趣的话,推荐几本书给你吧,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循序渐进,浅显易懂),《国富论》(经济学的开山力作,对后世的经济学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另外,前段时间看了一本有意思的书《牛奶可乐经济学》,对于没基础的人,这本书会激起你的兴趣,很生活化。
希望能对你有帮助o(∩_∩)o

7. 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十大原理- -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经济学原理可以运用到生活中的许多方面,它可以帮助你了解你所生活的世界,可以使你更精明地参与经济,无论你今后身处何方,你都会为学习过经济学而感到欣慰。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人们面临交替关系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为了得到一件东西,通常不得不放弃另一件东西。作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有所取舍。

学生面临如何分配学习时间的交替,父母在购物,旅游和储蓄间面临交替,社会面临效率与平等的交替。

--

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的特性。

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很多情况下,某种行动的成本并不像乍看时那么明显。

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考虑上大学的决策,成本不是住房和伙食,因为即使不上大学,也要租房和吃饭。最大的成本是时间,如果把上大学的时间用于工作,能赚到的工资就是上大学最大的单项成本。

因此,很多正值上大学年龄的职业运动员如果放弃运动而上大学,可能每年少赚几百万美元,因此他们上大学的成本比普通人高得多。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职业运动员一定要退役后才去上大学的原因。

--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许多决策涉及到对现有行动计划进行微小的增量调整,经济学家把这些调整称为边际变动。

假设一架200个座位的飞机飞一次的成本是10万美元,每个座位的成本是500美元,有人会说:票价决不应低于500美元。但是当飞机即将起飞时仍有10个空座,在登机口等退票的乘客愿意支付300美元买一张票,应该卖给他吗?当然应该。如果飞机有空座,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微乎其微。虽然一位乘客飞行的平均成本是500美元,但是边际成本仅仅是这位额外的乘客将消费的一包花生米和一杯饮料而已。

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

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小的增量调整。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四: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贸易使每个人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通过与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价格买到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

经济中每个家庭都与其他所有家庭竞争,但是把你的家庭与所有其他家庭隔绝开来并不会过得更好,如果是这样的话,你的家庭就必须自己种粮食,做衣服,盖房子。

国家和家庭一样也能从相互交易中获益。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贸易使每个人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通过与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价格买到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

经济中每个家庭都与其他所有家庭竞争,但是把你的家庭与所有其他家庭隔绝开来并不会过得更好,如果是这样的话,你的家庭就必须自己种粮食,做衣服,盖房子。

国家和家庭一样也能从相互交易中获益。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办法

在一个市场经济中,中央计划者的决策被千百万企业和家庭的决策所取代。这些企业和家庭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价格和个人利益引导着他们的决策,他们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引起了合意的市场结果。

价格指引这些个别决策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实现了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结果。

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有两类:促进效率和促进平等。

经济学家用市场失灵这个词来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市场失灵的一个可能原因是外部性。污染的例子:如果一家化工厂不承担排放烟尘的全部成本,它就会大量排放。

另一个可能原因是市场势力。假设镇里只有一口井,这口井的所有者对水的销售就有市场势力。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并不意味着它总能这样。

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动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市场势力:一个经济活动者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用什么来解释各国和不同时期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别呢?答案之简单出人意料之外。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变动都可以归因于各国生产率的差别: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的差别。同样,一国的生产率增长率决定了平均收入增长率。

生产率: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通货膨胀是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什么引起了通货膨胀?在大多数严重或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罪魁祸首结果总是相同的:货币量的增长。当一个政府创造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下降了。

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人们通常认为降低通货膨胀会引起失业暂时增加。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这种交替关系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

当政府减少货币量时,它就减少了人们支出的数量。较低的支出与居高不下的价格结合在一起就减少了企业销售的物品与劳务量。销售量减少又引起企业解雇工人,就暂时增加了失业。

经济学原理?

8. 学习经济学真的有用吗

哈佛商学院培养不出杰克韦尔奇,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也培养不出比尔盖茨;同样,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培养不出柳传志,中国社会科学院也培养不出王石。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农民对市场的理解和把握,极有可能比受过系统训练的经济学博士更深刻、更准确。因为市场中真正有用的知识,乃是哈耶克、波拉尼所说的默会的知识,在具体的时间、地点的私人化的知识。 经济学只能通过领会这些知识的网络,根据对个人行动的观察,对市场活动作出某种解释;经济学只能解释市场体系,而不可能解决市场活动的具体问题,比如,一个小贩,是贩卖西瓜合适,还是贩卖苹果更赚钱,对于这个最简单的问题,经济学往往派不上用场。
个人感觉经济学多是夸夸其谈的理论学科,并无太大的实际意义。
2~可能正是不能解释小贩的问题,经济学家就去对付很复杂、很宏观的问题
当代中国,甚至世界,所有社会科学中最自负的莫过于经济学家。然而,这是不是一种理性的自负?甚至可能是一种致命的自负?乐观的自负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而市场之所以形成一种和平地造福于人类的秩序,乃是无数代的人们,透过无数的个人之间的交换,借助无数完全是偶然形成的细小规则,从而形成的一种复杂的体系。
经济学当然应该对这种体系作出解释,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只能仅限于对其进行解释。
但经济学家并不甘心,他们试图操纵市场体系。他们认为,人类的理性既然已经对自然世界作出了合理的、有效的解释,据此可以充分地利用、组合自然因素,创造出自然中不存在的东西,那么,他们的理性,也可以在解释市场之后,操纵市场。经济学在20世纪不断失败的历史证明了,这是一种过于乐观的自负。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早在经济学正式作为一门系统理论成型之前,市场就已经诞生了,并且运转得一点不比今天差。几千年来,没有经济学,人们照样进行经济活动,而且可能比没有经济学时更好。
我的回答很简单:哈佛商学院培养不出杰克韦尔奇,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也培养不出比尔盖茨;同样,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培养不出柳传志,中国社会科学院也培养不出王石。 宏观与微观经济学家也许会说,这些都是微观问题,我们是研究宏观问题的,我们的概念工具是总需求、总消费,是经济增长率,是贸易余额,等等。
哈!有哪位大侠预测到美国经济从前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过山车似的变化,请举手。
但是,经济学家们年年仍然坚韧地提出无数关于增长的预测,当然没有一个准确的,于是他们就想到一个聪明的办法,把各种预测数据平均一下,然而,这并不能平均出一个正确的结论,只不过是错误的相加而已。
一个根本的问题是,这些所谓的宏观问题是真正的问题吗?它们存在吗?复杂的系统形形色色搬弄总需求、总供给的经济学家们的抱负之所以不能实现,原因非常简单:经济体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更严重的是,经济活动主体是无数分立的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偏好、趣味、计划、目标,各不相同而又彼此互动,因而是变动不居的。 主流经济学的做法,就是把我不能处理、无法量化的一切因素都排除在外,不管这些因素是否跟经济活动有关,只要我不能处理,我就把它归到外生变量中——多么美妙的一个词,跟历史规律一词一样,它散发出的魅力简直是令人不可抗拒——然后,沉浸到抽取掉了一切活生生因素的虚构、死寂的、也即所谓理性的世界中;然后,对虚构的世界中抽象的人进行一番数学推导;然后,得出一个据认为很科学的结论,并用这个结论来指点现实。其结局如何,不问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