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孤立主义是什么时候结束的(确切的时间和内容)

2024-05-13

1. 美国孤立主义是什么时候结束的(确切的时间和内容)

美国的孤立主义最早以华盛顿发表的《中立宣言》和《告别演说》为起始,它的形式是中立主义。 1793年1月爆发英法战争,尽管美国早在1778年签订了同盟条约,可是美国总统华盛顿于1793年4月22日发布《中立宣言》,宣布对交战双方“诚心诚意地”采取“友好和不偏不倚”的政策,严禁美国人以任何形式参与、帮助和支持交战双方的活动。 三年后,1796年9月17日,华盛顿发表了著名的《告别演说》,告诫美国人:“我们对待外国的重大行为准则是,在扩大我们的商务关系时,尽可能少与它们发生政治关系。”他反对把美国的“命运与欧洲任何一部分的命运纠缠在一起,以至使我们的和平与繁荣卷入欧洲的野心争夺、利益、情绪或反复无常的罗网中去”,他认为美国的正确政策是“避免与国外世界的任何一部分永久结盟”。他还认为,美国“可以稳妥地信托暂时的联盟来应付非常紧急事件”。 可是最后这一点,从来不被孤立主义者所引用。这篇并非完全出自华盛顿手笔的个人文告,在美国政治生活中起了巨大作用。 从美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美国是否卷入问题上,华盛顿的遗训起着他本人万万没有料到的作用。国会在任何时候辩论外交政策时,华盛顿的幽灵就出来主宰辩论。参众两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60年中,每逢华盛顿诞辰日或此日前夕,都要朗读《告别演说》以资纪念。 1793—1941年的约150年期间,美国孤立主义的含义已有所变化。最初的孤立主义有着地理因素:美国有与欧洲远隔重洋的地理条件。到了19世纪末期,美国感到画地为牢不利于自己的发展。随着美国经济生活中垄断组织的迅猛发展,它迫切需要开辟更广阔的海外市场。1898年的美、西战争,美国把西班牙逐出西半球,并在亚洲占有了菲律宾这块地盘,从而开始了跨洋过海、脱出原始的孤立主义的过程。 1916年大选,威尔逊哗众取宠地提出美国人不仅在行动上而且在思想上都要保持中立,威尔逊的竞选班子还提出一个抓住人心的口号:“他使我们置身于战争之外。” 威尔逊在这个口号下获胜连任。几个月后,他又在“为世界拯救民主”的口号下使美国投入了战争。1918年的国会选举,共和党获胜,孤立派控制了国会,而这正是威尔逊于1918年12月5日动身去欧洲参加巴黎和会的前夕。 当威尔逊1919年从巴黎带回他以整个政治生命作为赌注而制定的国际联盟盟约时,国会内等待他的是一个摩拳擦掌的反威尔逊联盟——孤立派和以反英著称的老亨利·洛奇为代表的强权均势论者的奇怪的联合。他们的共同论点是:威尔逊倡导的国际联盟,包含了相互保证的条款,授予欧洲列强以干涉西半球事务的可能,从而背离了“门罗主义”,并违背华盛顿关于避免卷入与其他国家的联盟的告诫。威尔逊苦心筹划的国际联盟计划被参议院拒绝。 这之后,威尔逊拼出他最后一点精力进行全国巡回演说,为国际联盟辩护,期望人民在1920年的总统选举中投民主党的票,以表示他们对国际联盟计划的支持,但是这次他寄予莫大期望的“庄严的公民投票”中,广大选民摒弃了他的国际联盟和他的党。威尔逊在临终前不久,才真正意识到真正否决《凡尔赛和约》的不仅是参议院,还有美国人民。他对家人说:“美国不加入国际联盟是对的……因为在美国人民内心深处根本不相信它。” 罗斯福虽然胜利地坐进了总统办公室,但是在华盛顿有一些用怀疑的眼光注视着白宫新主人的议员们。虽然孤立派的喉舌赫斯特最后点了头,认为罗斯福是合格的,但是许多老资格的议员还记得20年前威尔逊进入白宫的情景。威尔逊的保守观点也是经过考察的,可是他一步一步地把美国拖进了战争,他本人甚至还设计了与华盛顿的告诫针锋相对的国际联盟,罗斯福承袭了威尔逊的某些教条,但他的背景,从政经历和所处的国内外环境,都大大不同于威尔逊时代。参考资料:  http://book.sina.com.cn/longbook/cha/1110344537_luosifu/115.shtml

美国孤立主义是什么时候结束的(确切的时间和内容)

2. 美国孤立主义是什么时候结束的(确切的时间和内容)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民主党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试图努力改变美国的孤立主义外交原则,而以多边主义的外交政策替代单边主义的外交政策。威尔逊所提出的多边主义外交政策就是"要求美国人承认支持法制化和制度化形式的多边参与。"也就是说,威尔逊认为美国应该改变过去那种不受他国和国际机构影响,不建立和依靠联盟,完全独立地依靠自己的实力处理国际事务的外交政策,并且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行通过结盟和建立国际制度实现多边国际合作,调整国际关系和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的外交政策。1918年威尔逊向美国国会提出著名的"十四点计划",系统地阐述了颇具他个人色彩的美国外交政策新原则,提出通过建立国际联盟来实现国际合作和保障世界和平的设想。威尔逊的设想显然与美国传统的孤立主义外交原则相背离,其实质就是大多数西方学者称之为的"国际主义"。威尔逊的"国际主义"在外交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就是我们今天普遍认为的多边主义。然而,美国公众和政治精英们对威尔逊改变美国孤立主义外交传统的做法并不认同。虽然美国最终加入了协约国军事联盟,参加并与盟国一起打赢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威尔逊总统也在战后带着他的"十四点计划"远渡重洋参加巴黎和会,并且说服战胜国建立起崭新的多边主义国际合作机制——国际联盟,但是,他却没有能说服他自己的国家改变孤立主义的外交传统,批准《凡尔赛条约》和加入国际联盟,并进而以多边主义外交政策替代原先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威尔逊在巴黎和会结束后,一回国就向参议院提交了包括国际联盟盟约的《凡尔赛条约》。他问道:"我们敢于拒绝它吗?敢于伤世界人民的心吗?"但是,当时的美国参议院就是敢于伤世界人民的心,因为孤立主义的原则就是"我们是为我们自己行动,不是为别人而行动的。"尽管如此,威尔逊的"国际主义"外交原则和"多边主义"外交实践却对20世纪下半叶的美国外交政策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继续维持传统的孤立主义外交原则,在一系列的外交活动中坚持单边主义,拒绝多边的国际合作。在此时期内,美国参议院两度否决美国参加国际法庭,美国国会还在1935年8月通过一项全面反映孤立主义原则的中立法,禁止美国武器运往交战国,并禁止用美国船只运送此种货物。甚至在经济政策上,美国政府也拒绝通过参与国际经济金融合作来解决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坚持推行以邻为壑的单边主义,决不承担稳定世界经济的义务。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之后,美国的孤立主义外交原则才在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努力之下逐渐发生变化,以致最终转向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反法西斯联盟,彻底打败法西斯,确立维持战后世界和平国际机制的多边"国际主义"外交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成为国际体系中的超级大国,美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孤立主义原则被否定,"国际主义"成为美国外交决策的基础。美国外交政策的多边主义时代产生了。战后美国多边主义外交政策的基本理念为:通过维持西方联盟,在一系列国际规则和原则的基础上协调与盟国乃至与非盟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同时强调通过建立国际制度、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来协调各国之间的国际事务。在美国政府的推动下,强调国际多边合作的联合国于1945年成立,而战后的西方军事联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也在美国的主导下成立。在国际经济领域,美国一反过去的单边主义,竭力推行多边合作,在1944年建立起稳定国际货币和金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其中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至今仍在运作,虽然该体系已于1973年宣告终结。1948年在美国的鼓动与努力之下,以多边主义为基础,主张国际经济合作,大力促进国际贸易的关税和贸易总协定宣告成立(1995年该总协定为世界贸易组织所取代),美国在关贸总协定的多轮谈判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完全放弃了...

3. 美国的孤立主义是什么?

这一期我们来聊聊美国独立后那一百年间的主要外交策略。我们现在看美国,总觉得它对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想管。但要知道,美国200多年前刚独立的时候,可是“孤立主义”外交,就是不掺和别国事务,保持中立,不结盟。

美国的孤立主义是什么?

4. 历史上美国的孤立主义时期是怎么样的?

自从特朗普上台后,由他主张的一系列政策更是让许多吃瓜观众目瞪狗呆,不管是出卖库尔德、大规模退群、断缴WHO年费,或是在特朗普喊出了那句“美国优先”,这一切行动都在表明美国好像不再想花大价钱去当世界霸主了,而是想在北美窝着自个玩自个的。
最关键的是,这种收缩封闭的政策,还令特朗普得到了一大批红脖子的选票,这些人为什么会认为孤立主义会对美国更好呢?原因是历史上美国有过长达百年的实行孤立主义政策不动摇的历史,正是这一百多年美国坚持孤立主义,才让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拿到了最大的一份蛋糕。
这批支持老特的红脖子们,很多人都是在美国孤立主义时期,见证了美国一步步崛起,最终坐到世界霸主的位置,而也许他们仍然相信到了二十一世纪实施孤立主义,也依旧会让美国变得更好。事情真的是如此吗?让我们来从历史上美国孤立主义时期说起吧。
1,美国孤立主义的起源
孤立主义作为美国历史上实施最长时间的一段外交政策,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建国时期。在华盛顿总统在任时期,他一直对外强调:想要把美国建设成自由进步的强国,必须得摆脱对欧洲强国的依赖,不要与任何国家结盟;美国占据着独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欧洲国家不敢轻易打上门来,即使获胜了也得不到任何好处。
华盛顿总统的意思不难理解,就是咱们立国没多长时间,国家实力不强就得低调点,不要和欧洲国家搞结盟或者依赖,而北美的地理位置注定了欧洲国家想打上来也讨不了好。就这样,孤立主义作为一项外交政策,从华盛顿总统这里开始直到二战才结束,这项政策执行超过了一百年。
除了国家层次的政策外,其实当时的普通民众也普遍对欧洲国家不感兴趣。因为这些从欧洲来的移民,很大一部分都是在欧洲受到迫害的清教徒,又或者来到新大陆追求更好生活的底层民众,这些人往往都对欧洲国家有着一定的反感心理。


其实孤立主义的源头主要还是美国当时的军事实力,至1783年美国完全没有常备陆军,更不提烧钱的海军了,此外还欠下欧洲的一大笔贷款。政治上州权大于联邦政府的权利,并且美国当时的领土只有现在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个时期的美国可以说是史上最弱的时期,就连这个时期的美国人也不会想到美国在后世也会有全世界称霸的时候。
从华盛顿的这项政策起,美国就开始在世界大岛上默默的养精蓄锐,坐在一旁看着欧洲国家打生打死,反正再怎么样也烧不到自己身上。并且直至二十世纪前期,在欧洲国家看来美国只能算个地区强国,而它的军事实力并不能给世界格局带来太大的影响。
2,孤立主义对美国的好处
不得不说,这个时期的美国领导人的眼光还是很好的,在孤立主义主导下的美国正在欧洲国家的蔑视下迅速崛起。可当时美国的领土面积已经开始限制了它的发展,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向隔壁的路易斯安那地区渗透,而后仅仅花了1500万美元就买下了这块能让美国领土面积翻倍的土地。
拿破仑出卖了这块超过本土面积四倍的领土,面积超过200万平方公里仅仅卖出1500万美元,并且拿破仑还骄傲的对外宣称:路易斯安那能够决定美国未来的实力,我送给大不列颠一个海洋劲敌,总有一天骄傲的英国人会为此低头!

美国的扩张史
拿破仑的话,可以看出当时高傲的欧洲强国的眼中,美国依旧只是一个弱小的殖民地,这就是在孤立主义的作用。而初尝了孤立主义甜头的美国,也彻底放弃了在欧洲插手的念头,改在北美地区扩张,美墨战争、吞并孤星共和国乃至买下阿拉斯加,这些都是孤立主义政策下美国实力飞速发展的见证。
简而言之,在美国人眼中的孤立主义,就是欧洲人别想插手北美的事情,而美国人也不会去管你们欧洲。在孤立主义的影响下,美国能在北美地区迅速扩张,并且不用担心欧洲人跑来插手,这也是孤立主义的本质。
直到进入二十世纪,美国的整体国力已经超过了所有欧洲强国时,孤立主义才开始慢慢走下舞台。根据1900年的数据,美国的工业产值占据了世界的30%,而英国只占据了20%,法国则为7%,这个从前被欧洲国家瞧不起的北美殖民地,已经化身成为了一头巨兽。
3,孤立主义的终结
即使美国再怎么坚持孤立,保持自己和欧洲国家不要牵扯过大,但成为世界第一强国时,不可避免都和欧洲国家保持了愈发紧密的经济联系。而在美国在壮大自身的同时,欧洲大陆却在酝酿着一场规模巨大的战争。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而美国也在当天就对外宣布中立。而美国对外中立的同时,还在同时向协约国和同盟国都做着生意,谁给的价格高就卖给谁。也因此在1914年至1916年期间,美国军火出口从600万美元涨到了1.8亿美元,肉类出口从1.41亿美元涨到3.52亿美元……美国联邦政府和资本家更是在此大发战争财。
时任总统的威尔逊尝到了战争财的甜头,在1916年的战争演说中威尔逊对外宣称:和平而体面的征服国外市场是美国合理的雄心壮志。而由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主义”,已经是国际多边主义的雏形。

威尔逊总统
在威尔逊的领导下,坚持了一百多年的孤立主义已经隐隐有了破碎,为此同年美国国会也批准了海军扩充计划,在三年内美国就有十艘军舰成功下海。而在战后威尔逊主张建立国际联盟成为新的国际格局,可不管是英国还是法国都不干,美国首次插手世界建立的国际联盟,仅仅只有个好听的名头罢了。


而在战后,在美国人民的和平主张下,美国再次重回了孤立主义,美国首次插手世界事务以失败告终,英国依旧是那个占据了全球殖民地的大英帝国,法国也安然地坐在欧陆霸主的位置上。
而在战争的阴云再次笼罩在欧洲大陆上空的时候,许多依旧对和平抱有幻想的美国人通过了《中立法》,法案内容包括了禁止向交战国出口军事物资,包括枪械、战舰等。
可这项法案始终是太过于理想主义了,欧洲和亚洲都在爆发战争,美国又凭什么能够站在一旁看戏呢?在日本袭击珍珠港后,美国孤立主义者的幻想彻底被击碎,美国坚持已久的孤立主义也由此破灭。

日本空袭珍珠港
罗斯福在二战时对美国民众说过:二战能成为政治、经济、军事实力远远超过任何国家的世界头号强国,这是半个世纪以来实现美国领导世界的又一次大好机会,第一次机会已经在威尔逊总统时丧失,过了今后无人能担保再有第二次机会
美国确实走出了孤立主义,并且一跃成为了世界霸主,这也是美国民众能够接受孤立主义终结的重要因素。
4,新孤立主义的抬头
在二战后美国走上了世界巅峰的位置,世界各地都有美军基地,各种国际机构也在美国的主导下建立,美国的文化以及价值观随着好莱坞电影向着世界传播,美国这个时候仍然在承担着“世界灯塔”的角色。
可进入到了二十一世纪,随着欧洲以及亚洲国家的崛起,美国的霸权主义已经相对变成弱势。这个时候老特的上台,其实就是一些南方保守的红脖子对美国未来的期望,他们希望美国能够不再将大量的军费浪费在维持世界稳定上,而是保证国内的发展。
老特确实对他的选民负责了,不管是回笼制造业或是各种退群以及从中东撤军,都在表明美国现在已经开始对世界上的大小破事不再关心,而是想要重回当年的孤立主义。
可老特的算盘倒是如此,可真能如此顺利吗?美国国内的资本家在海外有着大量的利益,而美国依旧有着一批人在喊着反对的声音,新孤立主义虽然在美国已经有了抬头的趋势,但离彻底实现依旧还差得远呢。


美国这个时候重新大喊孤立主义,其实对于世界格局来说也是一次极大的改变。中东地区将会再次陷入各国混战、欧洲可能也会再次加强紧密联系,而俄罗斯和欧洲国家的关系也将变得更加缓和……
而对于亚洲国家来说,美国新孤立主义抬头也是一次重新摆脱美国影响力的机会!

5. 为什么说美国宣布参加二战前,“孤立主义”已经不严重了?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种人,他不看别人成绩和辛苦,却吹毛求疵的找茬批评,甚至是千方百计地为难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犯小人”。二战名将中,也有这样的人,麦克阿瑟出于对潘兴等人的报复,对马歇尔的升迁百般刁难。
1933年,干脆一纸命令将马歇尔调往芝加哥的国民警卫队,罗斯福总统干预这件事也没有结果。也就是说,马歇尔的军旅生涯宣告结束,这样的结果让他郁闷至极,一连3个月没有笑过一次,但强烈的责任心驱使他不和“小人”一般见识。

“是金子一定会发光”,3年后峰回路转。
让马歇尔略感欣慰的是,这件事发生后,有许多的朋友、上级都在为他鸣不平,甚至罗斯福总统和陆军部长亲自干预。骄横的麦克阿瑟不为所动,竟然扬言:“他干的是很好,但要等3年晋升”。说到底,他在陆军参谋长位置一天,晋升是不可能。
这种明目张胆地打击报复,让所有关心马歇尔的人,都认识到麦克阿瑟是个十足的“小人”。这样的结果让马歇尔心中的委屈,好受了许多。说明自己的努力,大家是认可和满意的,他不应该带着怨气工作,工作的越好,“小人”更挨骂。

他到了国民警卫队第33师担任高级教官。尽管是一支非正规部队,但也是准纪律部队,维护社会治安是它的主要工作。马歇尔首先与师长一起巡视了各部队,情况令人震惊:官兵们得过且过,出勤率低,训练科目杂乱无章,师长委托马歇尔施行整顿。
如何带部队,对马歇尔来说是“小菜一碟”。他一方面整顿军官队伍,凡是尽力去干的,既是有错也会再给机会,凡是不努力的,立刻调走;另一方面,对士兵采用各种激励措施,严格作风纪律。当然,还有马歇尔亲力亲为的示范作用。

很快,警卫队第33师,成为当地一支优秀的治安队伍。同时,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动荡,马歇尔不得不经常面对失业的工人、紧张的劳资关系等等,他施展高超的调解技巧,化解了许多问题,受到当地媒体的高度赞扬。
3年来,马歇尔重返军队的愿望依然强烈,终于等到了麦克阿瑟的任期届满。由于他的狂妄自大和目中无人,甚至连总统也不放在眼里。其届满后,随即以少将衔派往菲律宾,担任军事顾问,而马歇尔被晋升为准将,重回部队。

“苦尽甘来”,马歇尔走向陆军最高领导岗位。
1936年9月,马歇尔准将一家人高高兴兴地来到华盛顿,他走向旅长岗位,抓训练、搞演习,忙的不可开交。因为他已经敏感地意识到,欧洲的紧张局面一定会波及到美国,尽管国内还一片歌舞升平的氛围,但军人必须时刻警惕战争。
罗斯福不愧是一位富有远见的政治家,他在解决国内的经济危机后,也十分担忧不断恶化的国际形势,尽管有“中立法案”在限制他的“手脚”,但为了美国的利益,加强武备是当务之急,他需要同样有此远见的军事高官,马歇尔就是。

1938年,马歇尔调往陆军参谋部任陆军副参谋长,并兼任作战计划处处长。这个职务,使他一下子成为官场的要人,迎来送往的事情多了起来,但他始终将精力放在军队建设方面。要知道,当时的美国陆军只有15万人,经费严重不足。
他提出了一个扩军计划,但在当时的美国,很难在国会上通过。马歇尔只想做一个“纯粹的军人”,不想与政客们打交道。但现实是没有他们的支持,他连施展才华的位置都没有。好在,潘兴等人的帮助,一年后,马歇尔出任陆军参谋长。

1939年,二战爆发,第三天罗斯福发表的“炉边谈话”,重申了美国中立的态度,禁止向交战双方提供武器。马歇尔自然明白总统的“无奈之举”,尽管他四处宣传扩充军备的重要性,但政客就是政客,“宁肯输掉战争,也不愿丢掉选票”。
随着法国投降,30多万英、法联军被赶回了英吉利海峡对岸。这件事,对美国国内的政客们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清醒了过来。在他们看来,欧洲的沦陷,美国将不得不用一支海军舰队,保护大西洋和太平洋两条战线,到那时,美国不可能独善其身。

于是,美国社会180度大转弯,支持政府重振军备。
过去遭到反对的扩军计划,甚至罗斯福还没有同意,国会就以高票通过,并且参议员还通过了《陆军补充法案》,将援助英国武器合法化。马歇尔即可将50万枝步枪、8万挺机枪、900门火炮,48小时内起运英国,可谓是“雪中送炭”。
在美国的帮助下,英国挺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德国入侵英国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转而发动了入侵苏联,根据“租借法案”,罗斯福决定对苏联进行援助。马歇尔更忙了,不但要加速本国军队的扩充,还要兼顾盟友的军事援助。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正式宣战。让所有人生气的是,他们都没有意识到日本会偷袭珍珠港,但没有判断错误的是,日本几乎同时对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发动了进攻,仅以伤亡几千人的代价,就攻占了菲律宾。
此时的麦克阿瑟成为众人议论的焦点,一些人希望他能“誓死与部队共存亡”,就连罗斯福也有这种想法,麦克阿瑟凭借其“官二代”的身份,经常给他制造一些麻烦,特别是反对派,常利用他干扰罗斯福的政策,令人头疼。

当然,马歇尔也知道,好大喜功的麦克阿瑟把牛皮吹上了天,把他接出来,舆论一定会赞扬这位“抵抗到底的英雄”,甚至威胁到自己的位置。但他认为,麦克阿瑟还是一位优秀的军人,他说服罗斯福晋升他为四星上将,前往澳大利亚。
让人失望的是,麦克阿瑟不仅没有一句感谢的话,反而到处声称自己在菲律宾坚持抵抗,没有得到及时的增援,一定是有人背后使坏。也就是说,菲律宾失败,错不在他,应该归罪于负责调配军需物资的陆军参谋长——马歇尔。

“小人就是小人”,他们的思维模式就是,我做的一切都是对的,错误都是别人的。他们看不懂别人的以德报怨,总认为别人应该这么做,但凡有事得罪他,他将记恨一辈子,以权压人、恩将仇报是这类人的必然之举。
如果马歇尔不把麦克阿瑟接出来,他会是什么结果呢?
欢迎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马歇尔》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为什么说美国宣布参加二战前,“孤立主义”已经不严重了?

6. 是什么促成了美国孤立主义?

罗斯福竞选获胜担任美国总统后,在大刀阔斧实施“新政”、改造美国行将崩溃的经济的同时,面对孤立主义的阻力,尽其所能推行国际主义外交路线。但是,由于国际环境进一步恶化致使孤立主义势力膨胀,他的要使美国参与国际社会的种种努力归于失败。首先是日内瓦裁军会议的流产,随后是罗斯福加入国际法庭的提议被否决。罗斯福政府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决定以内政为主走孤立主义外交之路。

7. 什么标志着美国孤立主义传统的结束?

1941年3月11日,美国总统罗斯福正式颁布《租借法》。《租借法》标志着美国孤立主义传统的结束,使美国由中立转变为事实上的反法西斯国家。

什么标志着美国孤立主义传统的结束?

8. 美国是如何彻底实施孤立主义的?

1935年初,随着欧洲战争危机的加深和经济恐慌的缓解,以及奈伊军火贸易调查委员会引人注目的调查活动。使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倾向于持孤立主义的态度,他们认为,防止卷入欧洲战争的唯一办法,就是放弃一向标榜的航海自由。2月,意大利发出入侵阿比西尼亚的叫嚣。3月,德国废除了《凡尔赛和约》中限制其军备的条款,日本这时则在加紧蚕食中国的华北。面对此种情况,美国国会从3月就开始讲座各种不同的中立法案。多数人主张制订对所有交战国禁运武器,冻结货款和限制贸易的彻底中立法;主张集体安全体系的人则想制订一项授权总统酌情处理的中立法,以区别对待侵略者和被侵略者。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