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复习提纲

2024-05-14

1. 高一政治复习提纲

高一政治主要复习提纲:
   一、
   1、什么是商品和商品经济?   
   2、商品的基本属性及其含义是什么?它们的关系如何?  
   3、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怎样?
   4、什么是劳动生产率?商品生产者为什么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5、什么是货币?其本质是什么?
   6、货币具有哪些职能?其基本职能是什么?
   7、什么是纸币和货币流通规律?
   8、什么是通货膨胀?其有什么危害性?
   9、什么是价值规律?其表现形式和作用是什么?
  10、商品的价格由什么决定、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二、
  1、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或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什么?为什么?
  2、公有制经济包括哪些内容?
  3、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有何作用?其表现怎
  4、什么是集体经济,其有何作用或优点?目前我国农村实行什么样的经营制度?
  5、我国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主要有哪些? 
  6、我国目前有哪些非公有制形式?如何对待非公有制经济?
  7、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表现是什么? 
  8、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9、我国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其基本内容是什么?
  10、我国存在着哪些非按劳分配方式?
  11、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基础,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2、什么是资源和资源配置?
  13、什么是市场和市场经济?
  14、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什么?其说明了什么?
  15、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目标、手段是什么?
  16、为什么要进行宏观调控?
  17、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为何要发展市场经济?
  1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三、
  1、什么是市场主体?其包括哪些内容?其中最重要的市场主体是什么?
  2、什么是企业?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3、什么是企业法人?其与非企业法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4、什么是公司?其与企业法人或企业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5、我国的法定公司形式有哪两种?二者的最主要区别是什么?
  6、什么是股票?股票价格是怎样计算的?
   7、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或者为什么说搞好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既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又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8、什么是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什么要企业的提高经济效益?怎样企业的提高经济效益?
  9、什么是企业兼并和企业破产?为什么要实行企业兼并和企业破产制度?(P79—82)
  10、什么是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负责制?厂长(经理)在企业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11、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是什么?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应该怎样处理国家、企业和职工的关系?
  12、企业经营者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为什么要具备这些素质?或者说这些素质对企业有什么样的影响?
  13、什么是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其集中表现是什么?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什么作用?
   14、什么是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正当竞争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15、企业为什么要创立名牌产品?
  四、
  1、三大产业是怎样划分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怎样表示的?
  2、什么是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意义是什么?
  3、什么是农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意义是什么?
  4、我国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其表现是什么?(并由此引申出“为什么必须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问题)(把第3、4点内容综合:为什么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5、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是什么?为此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或怎样发展我国的农业?或怎样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6、什么是工业?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7、怎样提高我国的工业技术水平?(或怎样发展工业?或发展我国的工业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
  8、什么是第三产业及其分为哪四个层次的内容?
  9、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什么?为什么?
  10、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把第9、10点内容综合:为什么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11、怎样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或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什么?)
  12、我国的劳动者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其地位由什么构成以及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13、我国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有哪些?其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如何?
  14、什么是职业道德?其核心和基本要求是什么?
  15、劳动者为什么要提高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16、什么是劳动合同?其内容有哪些?
  17、订立劳动合同必须遵守哪些基本原则?
  18、什么是劳动合同制度?为什么要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为什么说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势在必行的选择)? 
  19、什么是社会保障制度?其基本内容有哪些?
   20、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坚持哪两个基本原则?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五、
  1、什么是社会总产品和社会总产值?
  2、什么是国民收入?其两种表现形式是什么?增加国民收入有何意义?增加国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径是什么?
  3、按国民收入的最终用途可分为哪两部分?各部分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4、国民收入分配中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如何?怎样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
  5、什么是财政和预算?预算的功能是什么?
  6、财政收入的形式和财政支出的范围有哪些?
  7、什么是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
  8、财政的作用有哪些?怎样增加财政收入?
  9、什么是税收?其有哪些基本特征?其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怎样?
  10、违反税法的行为有哪些?
  11、我国税收的性质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12、什么是纳税人?我国税收的主要税种有哪些?
  13、怎样树立纳税人意识?
  六、
  1、什么是金融和金融机构?金融体系主要由哪两部分构成?
  2、什么是银行?银行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3、我国银行分为哪些类别?
  4、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是什么?其地位和主要职能有哪些?
  5、什么是商业银行和银行利润?我国商业银行体系有哪五大国家控股商业银行?
  6、什么是政策性银行?其目的是什么?我国目前有哪三家政策性银行?
  7、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有哪些?常用办理结算的信用工具有哪些?
  8、银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9、什么是存款储蓄?其种类有哪些?
  10、我国对公民存款储蓄的政策和原则是什么?适量的存款储蓄有哪些重大作用?
  11、什么是债劵?债劵与股票有何异同?
  12、债劵分为哪些类别?各类债劵有何特点?
  13、什么是商业保险?其分为哪两类?商业保险有何作用?
  七、
  1、商品服务市场由哪些市场构成?商品服务市场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2、什么是消费品市场?其有哪些特点?
  3、什么是生产资料市场?其有哪些特点?
  4、什么是服务市场?其有哪些特点?
  5、在市场交易活动中,必须遵守哪些原则?
  6、为什么要坚持市场交易原则?(即坚持市场交易原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7、什么是家庭消费?其是怎样分类的?
  8、影响家庭消费的根本因素和一系列的因素有哪些?
  9、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如何?
  10、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怎样树立之?
  11、消费者依法享有哪些权利?为什么要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怎样维护之?
  12、消费者因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同经营者发生争议,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解决问题?
  八、
  1、什么是世界市场?当代世界市场有哪些特点?
  2、什么是外汇、汇率和外汇储备?
  3、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是怎样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剥削的?
  4、最重要的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有哪些?各组织的性质、目的和作用分别是什么?世贸组织实施的最重要原则是什么?
  5、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中要实施什么样的战略?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6、什么是对外贸易?现代意义的对外贸易包括哪些类型?其中哪一种类型既是传统形式也是居主导地位的形式?
  7、对外贸易由哪两部分构成?什么是贸易顺差、逆差和平衡?在对外贸易中,怎样处理进口和出口的关系?
  8、什么是海关和关税?征收关税有何意义?
  9、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与作用有哪些?
  10、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与自力更生的关系如何?为什么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以上提纲是根据人教版的课本归纳的。)

高一政治复习提纲

2. 高三政治复习提纲

《生活与哲学》主要原理与方法论
模块	原理名称	原理内容	方法论
辩证唯物论部分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①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
②反对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要求我们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和抵制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片面夸大意识反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①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②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③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惩罚。
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①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
②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或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②人们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①反对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
②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①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②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①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②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部分	实践与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	①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②反对把人们的思想观点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③反对不以认识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原理	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②而不符合事实本质规律的错误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①反对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
②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认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①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②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	(1)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都受到限制;
(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认识的主体、认识的基础都是不断变化着的;
(3)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唯物辩证法部分	联系的观点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①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②联系是普遍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人们在客观联系面前不是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反对否定事物的联系,或主观臆造联系,把本来不存在的联系强加给事物。
		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①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②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反对忽视联系的条件性,认为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是错误的。
		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反对只考虑整体利益,忽视局部利益的做法;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反对只重视局部、部分利益而置整体利益于不顾的做法。
		系统和要素关系原理	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因此,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①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②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发展的观点	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①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②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反对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原理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①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
②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①反对把事物看成是一帆风顺的盲目乐观主义;
②反对看不到光明前途的悲观失望思想。
		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②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③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①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坚持适度的原则。	①反对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盲目乱干;
②反对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时优柔寡断,畏缩不前。
	矛盾的观点	对立统一原理	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反对片面看问题(一点论),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②还要坚持一分为二,两分法。	反对回避、否认和掩盖矛盾,遇见矛盾绕着走的做法,又要反对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一点论,绝对化,片面化)。
唯物辩证法部分	矛盾的观点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即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①反对对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
②反对把理论当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注意既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忽视矛盾的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又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万事万物的联系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①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②次要矛盾是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①办事情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重点论)
②又要学会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两点论)	①要反对办事情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均衡论”;
②要反对只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单打一”、“一点论”。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②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对比上占优势;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①	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重点论)
②又要学会统筹兼顾,不忽视支流。(两点论)	①反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甚至颠倒主次,混淆事物性质.以及“均衡论”。
②要反对只抓主流,忽略支流的“一点论”。
	创新理论	辩证的否定原理(创新)	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②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③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①必须发扬批判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②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反对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①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	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思想僵化、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观念和行为。

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历史观部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原理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①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反对机械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
		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①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矛盾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法,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
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①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②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倾向和作风。	反对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价值观、人生观部分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表现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要求我们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反对忽视价值观修养的错误思想。
		人生价值原理(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辩证关系原理)	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一方面,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贡献、社会价值);另一方面,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索取、自我价值)。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贡献与索取的统一。	要求我们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反对割裂二者关系,片面强调其中某一方面的错误。
		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	①人要在劳动和奉献中体现和创造价值,②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个人与社会相统一原理	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P105、P109)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即既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同时又要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①在日常生活中,反对超脱社会,企图孤立于社会的个人英雄主义;
②要反对片面强调社会条件、社会环境而无所作为的观念和做法。
		发挥理想作用原理	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是人生的奋斗目标,也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动力。(P106、P109)	要求我们树立崇高理想,把个人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3. 高一政治复习提纲

第一课 商品和商品经济 
一、识记 
1、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 
2、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A、价值尺度(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想象中的或观念上的货币;原因在于货币也是商品,也具有价值);B、流通手段(必须是事实在在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C、贮藏手段(必须是事实在在的足值的货币,即必须是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金银首饰不能充当);D、支付手段(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E、世界货币(必须是黄金或白银;铸币和纸币都不行;但现在,美圆或欧圆也具备世界货币的某些职能) 
(注)对于流通手段,货币的让渡与商品的让渡是同时进行的,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对于支付手段,商品的让渡和货币的让渡是不同时的,可先支付货币或后支付货币。 
二、理解 
1、商品的含义: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 
(注)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必须用于交换。 
2、商品与物品、劳动产品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商品一定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产品和物品不一定都有使用价值,也不一定有价值。 
(2)联系: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商品是劳动产品的一部分;劳动产品包括商品,劳动产品是物品的一部分;物品包括劳动产品。 
★3、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1)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 
(注)A、价值是商品的共有属性,是商品交换的基础;B、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只有商品才有价值;C、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D、商品的价值不是自我表现的,是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出来的。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E、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只有商品才有价值。 
(2)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是不同的,在量上不能比较) 
★(3)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 
(注)A、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的使用价值离不开价值,否则就不是商品,价值是使用价值交换的基础;价值也离不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价值赖以存在的基础。 
B、作为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谁都不可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是实现商品的价值,因此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因此必须让渡价值。 
★4、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区别,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个别劳动时间是指个别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并不是由某个计算中心计算出来的。 
★5、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1)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的产品数量:如2双鞋/一小时;二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如2小时/一匹布 
(2)关系: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总量 
社会劳动生产率 
个别劳动生产率 
(补充)不管是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还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使用价值)就越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 
★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6、价格、商品流通、纸币、通货膨胀的含义 
(1)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叫价格; 
★(注)价格以价值为基础,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由价值决定;同时价格又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2)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3)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没有价值,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4)通货膨胀:A、货币(纸币)流通规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纸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待销售的商品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B、通货膨胀: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 
C、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但物价上涨不一定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 
★★7、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2)地位: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人们只能遵循价值规律和利用价值规律而不能违背价值规律。 
★★8、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1)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2)图示:A、物价上涨 获利增加 生产扩大 供过于求 ;供不应求 生产缩小 获利减少 价格下降 
B、 供不应求﹍价格 供过于求﹍ 价格 
★★(注)等价交换原则的贯彻:A、所谓等价,就是交换双方的商品价值量要相等;在货币出现以后,应表现为价格与价值相符。但实际上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价格虽然由价值决定,但价格还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与供求关系是相互制约的(如上图所示) B、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现象并不违背价值规律,而恰恰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因为:第一,价格的波动是以价值为轴心的,而不是脱离价值无限地上升或下降,表明价格由价值决定。第二,价格波动的原因是供求关系与价格相互制约。第三,虽然在每一次交易中价格与价值并不一致,但从较长时间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和商品的价值一致。(如上图所示) 
★★9、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实际是市场价格在起调节作用) 
(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价值规律的三点作用归结到一点,就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运用与分析 
1、结合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说明应如何正确认识货币的作用 
(1)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即货币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是财富的象征和代表)。 
(2)任何社会,只要存在货币,都具有一般等价物的共性。但是,货币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其作用范围、形式及所反映的生产关系是完全不同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人们崇拜货币发展到了狂热的地步。 
(3)在社会主义社会,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财富的象征,经济活动需要货币,因此不能认为“金钱是万恶之源”。但是我们不能把获得金钱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金钱万能”观点是错误的。对待货币正确态度应该是“取之有道,用之有道”,要自觉地抵制资本主义拜金主义思想。 
★★2、用价值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商品生产者必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为什么商品生产者要千方百计提高自己的劳动生产率? 
理解:生产某种商品的个别商品生产者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他们生产的单位产品内包含的个别劳动时间就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于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些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并不改变,但产品的总量增加了,因而价值总量也必然增加,在交换中就能获得额外的收益。 
第二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识记 
1、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1)从地位讲: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从内涵讲: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的经济。 
(3)从外延讲: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集体成分。 
2、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体制: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注)(1)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性质没有改变。 
(2)集体统一经营和农户分散经营相结合,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既适应了分散的小规模经营,也适应相对集中的适度规模经营。它较好地适应了我国目前农村生产力发展状况,因而促进了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3、我国现阶段的主要非公有制形式(1)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注)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主要区别是是否存在雇佣劳动。 
★(2)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策: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要鼓励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依法保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并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4、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范围),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前提),社会以劳动为尺度(衡量标准),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结果),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原则)。 
5、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 
(1)市场分为广义的市场和狭义的市场,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又叫有形的市场;广义的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 
★★(2)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注)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6、几种主要的市场(1)从交换的范围而言,有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2)从交换的内容而言,有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 
★★7、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1)主要手段: 
①经济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经济手段是国家宏观调控最主要的手段(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经济计划)。②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③行政手段: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注)国家宏观调控应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 
(2)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的区别:A、经济手段是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计划来实施的,而行政手段是凭借政权的力量,采取强制措施(如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来实施的。 
B、经济手段的调节具有间接性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而行政手段的作用具有直接快速的特点。 
二、理解 
★★1、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第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第二,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必须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壮大。 
★★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 
(1)从根本上讲,这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2)具体来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这是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可以而且也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第四,实践证明,这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有积极作用的。 
(3)结论,不仅公有制经济要发展,而且要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首先,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其次,这是与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最后,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实践证明,坚持这一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激发了社会成员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热情,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4、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和法制观念的必要性 
(1)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是市场经济固有的一般特征,是通过市场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所必需的条件,也是市场经济的优越性的体现。 
(2)必须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是一种客观存在,每个人都应该具有勇于参与竞争的意识,时刻准备迎接各种挑战。此外,由于社会分工的广泛发展,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所以,竞争必须同协作很好得结合起来,在优势互补中实现共同发展。 
(3)必须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人都是经济活动的参加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既要保证自己的经济行为符合法律的规范,维护他人参与平等竞争的权利,又要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5、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主要目标 
(1)必要性: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有些经济行为不能发挥调节作用如国防、公安等;有些经济行为是不能让市场对其发挥调节作用如走私、枪支弹药等)市场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还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使“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2)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经济增长是国家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四个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注)①原因: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居于主导地位的是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是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方式,社会生产目的是满足劳动者物质和文化需要。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也必须把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根本目标。 
②要实现共同富裕,在分配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③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政策:第一,“先富”政策,就是指在收入分配中承认差距的存在,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致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而要同时富裕又不现实,只有先富才能带动共富。第二,分配政策和税收政策。即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三、分析与运用 
结合我国经济建设伟大成就的事例,说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能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从而证实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事例:京九铁路、三峡工程、黄河小浪底工程等。(2)市场经济的定义、特征和优越性((略)。(3)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必须实行国家的宏观调控(略)。 
★(4)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因为: 
①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所决定的社会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使得社会主义国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为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②在我国,国有经济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因而有雄厚的实力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导向作用。 
③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有能力将全国人民的意志统一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更好、更有成效。 
④总之,社会主义国家可以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结合起来,运用多种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广泛的宏观调控,并且能比资本主义国家做的更好、更有成效。

高一政治复习提纲

4. 高一政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
①含义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2、①货币产生   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③货币的职能: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
①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影响价格的因素: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3、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①A、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B、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3)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劳率’↑生产品量↑劳时’↑
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定社会生产率的表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引起。
③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商品的价值量,但可改变个别劳动时间,改变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
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量关系图
4、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①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③作用: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使资源在社会各部门之间实现优化配置)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企业内部实现优化配置)导致商品生产的优胜劣汰。(使资源在企业之间实现优化配置,总之,即有利于资源优化,合理,高效配置)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1、消费类型:
(1)按产品类型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按交易方式不同:钱货两清,货款消费,租货消费。
(3)按照消费的目的,生活消费可以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其中生存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较低层次的需求,是最基本消费;发展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发展的要求;享受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享受的需求,是最高层次消费。
3、消费结构:
(1)消费结构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所占的比重。
(2)特点:不是一成不变,会随经济发展,收入变化而变化,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的顺序。
5、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由于受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心理往往不同,使消费带有复杂性。
(2)消费心理复杂性的表现有:
从众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 
6、做理智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投资与创业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考点一:生产与经济制度
(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人的消费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生产决定消费对象,生产决定消费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考点二:大力发展生产力
1、必要性:①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2、重要性: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考点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而言,主体地位--整个公有制地位)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3)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
考点四、公司经营与发展
1、企业。①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②在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多种所有制企业并存,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
(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2)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4)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那些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会被兼并或面临破产。
9、企业破产,是指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清算的经济现象。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考点五:劳动和就业
1、劳动和就业的重要性。(1)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光荣属于劳动者。
2、我国严峻的就业压力。①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而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②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③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传递系统不畅通。所有这些,使得我国的就业问题比任何一个国家都突出、繁重和紧迫。
④党和政府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
3、劳动者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1)树立自主择业观。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决定干什么。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调动每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创造性。
(2)树立竞争就业观。要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来实现自主择业。要努力学习,提高技能和素质,改变观念,积极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3)树立平等就业观。各种正当职业劳动者,都是创造社会财富所必需的,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只要能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就能有所作为。
(4)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现代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导致就业形式多样化,诸如自由职业、弹性工作日、临时工等就业方式不断增加,可以更加灵活地选择。人们还可以通过职业介绍所、媒体广告、网上人才市场、招聘会等选择职业,实现就业。
考点六: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3、做法:劳动者享受权利,是以履行劳动者义务为前提的。因此,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采用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要求维护,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
   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进行维权,是每个劳动者的正确选择。
第六课、投资的选择
考点七: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1、储蓄存款的含义:指个人将属于其合法的所有人民币或者外币储蓄机构,储蓄机构等具存折或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存折或存单可以支取存款的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一种活动。
2、我国的储蓄机构主要包括各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以及邮政企业等依法办理储蓄业务的机构。
3、人们储蓄存款的目的各不相同,但都能获得利息。利息是人们从储蓄存款中得到的唯一收益,是银行因为使用储蓄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利息的多少取决于三个因素:本金、存期和利率水平。利息的计算公式为:利息=本金×利率×存款期限。在我国,存款利息收入的20%要作为税收上缴国家。
4、储蓄存款的分类。目前,我国的储蓄主要有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两大类。作为投资对象,活期储蓄流动性强、灵活方便,适合个人日常生活待用资金的存储,但收益低定期储蓄流动性较差,收益高于活期储蓄,但一般低于债券和股票。与低收益相对应,因为银行的信用比较高,储蓄存款比较安全,风险较低,但也存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存款贬值的风险,以及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
考点八:股票、债券和保险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与分配
考点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此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的性质: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内容与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4、意义:①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结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是分配制度上的伟大变革。
6、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考点二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坚持效率优先:
①含义: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人们总是追求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成果。
②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影响。因为分配是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生产决定分配,但分配又仅作用于生产。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伞兵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③在分配中必须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因。
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和国情决定的。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坚持科学发展观。因此在分配中必须坚持效率优先。
2、兼顾社会公平:
(1)公平含义:公平含义较宽泛,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等各个领域。这里说的公平指收入分配的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在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只有提高经济效率,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③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正确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含义。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①效率优先,实质是发展生产率优先,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首要目标。
②兼顾公平,指社会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2)如何体现: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3)如何贯彻这一原则:
①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带后富。
③要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就是要将个人收入与其在经济活动中的贡献挂钩,充分调动人们参与社会财富创造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在由国家参与的再分配中,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得缔非法收入。通过完善税收,通过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实现合理的公平分配。
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
考点三、财政及其作用
1、财政收入与支出
2、财政收入
3、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财政收入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是其主要因素。
4、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通过财政资金的分配,国家的职能才得以实现,也就是说财政支出是政府实现职能的物质条件,财政支出的状况反映了政府的政策。
6、①财政收支平衡与财政赤字: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对比,不外有三种情况:收大于支,存在节余;支大于收,出现赤字;收支相等。
②在国家财政预算和决算中,收入和支出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它表明国家筹集的财政资金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得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财政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不存在。
③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④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财政赤字意味着要靠借债过日子,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7、财政的作用:
(1)集中力量办大事 
(2)人民生活有保障
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考点一、市场配置资源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
①资源配置是由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的需求的无限性,这一矛盾决定的。
②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永无止境的,但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社会能够加以利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如果用于生产某种产品的资源增加,用于生产其他产品的资源就会减少。为了尽量满足多方面的需要,社会必须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
2、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3、市场经济:
①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②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主要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行情的变化,由市场来安排和调整的。
③哪种商品在市场上好卖,人们就扩大生产;哪种生产要素昂贵,供应紧张,人们就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市场中就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
4、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途径)及优点。
①市场配置资源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实现的。市场能够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出市场供求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②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能够很好地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考点二、市场秩序
2、市场规则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1)市场规则是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
(2)市场规则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其中,市场准入规则规定符合什么条件的企业、商品可以进入市场。市场竞争规则用于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市场交易规则主要是对交易方式和行为作出规定。市场交易规则是市场规则中的核心。
3、市场交易原则:
(1)主要包括: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它们从不同的方面,规范着市场上买卖双方的交易方式和交易行为。
(3)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遵守市场交易原则,是保证市场交易活动有秩序、按规则进行的基本条件。有了这个原则,市场主体从事各项交易活动便有章可循,买卖双方才不致引起不必要的纠纷,从而使交易顺利进行。坚持"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交易原则,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
考点三、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并非所有行业和领域市场者能起作用,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有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枪支弹药惯用语危险品,麻醉品等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因为如果听任经营者自由经营这些产品,会严重危害公民的身心健康,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安定。
2、市场调节存在固有的弊端:
(1)市场调节的自发性。(2)盲目性(3)滞后性。
考点4、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1、必要性: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②加强宏观调控不仅是因为市场的局限性,而且取决于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指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
2、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目标及手段。
①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②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考点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2、基本特征: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二者运行的基础不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上,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基础上。
②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3)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4)协调发展: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5)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6)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义: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就能和谐发展,就能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会更加卓有成效地推向前进。
二、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1、为什么要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1)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地发展。
(2)既长期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又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2、怎么样实现经济持续发展?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十二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面对经济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
1、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文化人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经济风险全球化、跨国公司全球化等。其中最主要的表现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1)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与协作不断深化、加强,世界各国的生产相互联系、相互协作,各国的生产活动成为世界生产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2生产的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各国充分发挥优势,节约社会劳动,使生产要素达到合理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2)贸易全球化将极大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强大物质基础。
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
(1)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这是因为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
(2)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这种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一边是发达国家财富的不断积累,一边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不断加剧。
(3)经济全球化增加了国际风险。
经济全球化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日益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这就使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震荡可以迅速波及全球,也就说明经济全球化意味着"风险全球化"。
3、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正确的态度应是: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4、(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积极影响
1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我国对其他世贸组织成员的出口不仅享有最惠国待遇,而且可以享受世贸组织给予发展中国家的最惠国待遇,因此,有利于进一步扩大我国出口贸易,我国可以利用谈判来解决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在贸易上的摩擦,维护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权益;可以获得大量的经济信息,了解国际贸易的规模、世界经济的发展情况以及国际贸易变化的新动向。
2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2)中国"入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意义。
    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我国必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5. 求高一政治复习提纲

高一必修1(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
 
知识点一:
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注: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知识点二:
常用的信用工具是信用卡、支票
 
知识点三:
外汇: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注: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又称外币升值,或者说人民币对外币的汇率降低,表明人民币贬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或人民币对外币的汇率升高,表明人民币升值。
 
知识点四:
影响价格的因素:从表面上看,引起价格变动和差异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也能引起价格的波动。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给或者需求来实现的,简单地说,供求影响价格。
 
知识点五: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注:(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两者成正比。
    (2)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于每个商品生产者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用高于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商品,都只能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因此,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处于有利地位;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则处于不利地位。这就决定了商品生产者总要努力缩短生产商品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
 
知识点六: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知识点七:
    价格变动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①一般说来,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注1:(1)替代品:如果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这两种商品就互为替代品。(2)互补品:如果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补商品。(3)互为替代品价格变动而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是反方向的,互补品的价格变动而引起需求量的变化是正方向的。
 注2:体现了价格对供求的影响,价格与供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注3:怎么看待“买涨不买落”的经济现象?
此时,影响人们购买行为的,除价格因素之外,还有人们的消费心理对商品价格的预期判断。可见,价格变动对人们购买力的这种影响并不是绝对的,而是“一般说来”,也就是说,有时候特殊情况是可以存在的。比如,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价格上升不一定能减少人们的购买行为,生活中经常出现“买涨不买落”的情况。
 
☆知识点八:
消费心理的种类: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
注:攀比心理是错误的消费心理,从众和求异心理有利也有弊,求实是正确的消费心理,值得提倡。
怎样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1)量入为出,理性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知识点九: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注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注2:公有制经济居于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基本经济制度中的地位是不同的。但是,在市场经济中,二者是作为平等的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的。
注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不等于国有经济占主体
 
知识点十: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都可以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股份制企业,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则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知识点十一:
公司的含义: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注:由此,可以得出公司的以下法律特征:①必须取得法律上的承认②除国有独资公司外,公司应由两个(含两人)以上共同出资设立的经济组织③公司是一种企业法人④公司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公司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等优点。
公司的分类: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主要有两种,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注:①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资本组织方式上的差别.有限责任公司的资本不必划分为等额的股份,股东转让股本必须征得其他股东的同意,不能上市,股本转让比较困难;而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本必须划分为等额的股份,并以股票形式加以表现,股票可以自由流通、转让。
②两者的共同特征是:有限(股东仅以其认购的股份对公司债务负有限清偿责任)和合股(由若干人共同集资来建立一个公司)
 
知识点十二:
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①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②公司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③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知识点十三:
 商业银行的基本含义: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主要业务:存款业务、贷款业务、办理结算
 注1:存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离开此项业务,商业银行就无法开展其他业务。
注2:①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②发放贷款的原则:真实性、谨慎性、安全性③从贷款对象看,主要有工商业贷款和消费贷款④贷款业务是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银行利润=贷款利息-存款利息-银行经营费用
 
知识点十四:
存款利息的计算方法: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注:存款利息的20%要作为税收上缴给国家
 
知识点十五:
股票、债券、保险等投资方式在国民经济建设和个人生活中的意义:
(1)高风险与高收益同在—股票:投资股票就是支持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对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筹集建设资金,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稳健的投资—债券:买债券,为国家,为企业建设筹集了资金,支援了国家、企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3)为风险投资—保险:①投保人可以把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使自己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充分体现了保险的保障功能,有利于个人生活。②保险具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助特征,可以减轻社会负担。③有的保险还有“保险和积累”财富的双重作用,并获得较高的收益,比如分红保险。
 
☆知识点十六:
    1.就业的意义:①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②就业使得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③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生产力能够不断再生产。④劳动者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注:关于劳动者就业的意义,还有别种说法,例如:
   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保障劳动者的权益;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企业改革的深化,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解决好就业问题关系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的具体体现。
   2.如何解决就业问题,必须从两方面入手:
   ①国家:一方面,根本途径是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扩大就业总量。另一方面要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搞好就业培训和服务,拓宽就业门路,推进再就业工程,扶持劳动就业弱势群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②劳动者:劳动者应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转变旧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树立自主择业观;树立竞争择业观;树立职业平等观;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3.综合探究,走创业之路。
  (1)我们在什么背景下就业、创业?你的职业理想是什么?
    探究提示:①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而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传递系统不畅通。我国的就业问题比任何一个国家都突出、繁重和紧迫。我们面临的就业、创业形势相当严峻。
     ②个人职业理想的确立应将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兴趣爱好有机结合起来,对职业理想追求要符合实际。
    (2)你知道哪些求职知识和技巧?
     探究提示:求职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展示自身知识、能力和素养的过程;求职时首先要注意自己的仪表,穿着朴素大方,不盲目求新求异;谈吐文明、得体,实事求是,不盲目扩大其词,以防给人浮夸不实之感;对人对事的评价认识要客观,不要可以阿谀奉承,要做到不卑不亢。
    (3)自行创办企业者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其中哪种素质最重要?我们应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
    探究提示:①自行创办企业者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具备多方面的经济知识、科技知识、工艺知识和文化修养;熟悉本行业生产业务,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具备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具有及时果断地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等。
   ②在各种素质中,良好的业务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③注意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以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注重学习业务知识和管理知识,深入实际,不断提高自身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4)你可能选择哪种自主创业方式?在选择创业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探究提示:自主创业方式的选择应根据自身的知识、能力、兴趣、爱好及其他条件,在符合社会需要,国家法律政策允许范围内自主创业。在自主创业时注意克服错误就业观念的束缚,有利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挖掘自身潜能,促进自我完善,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知识点十七:
    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按生产要素分配: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注:农民种地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在公有制经济范围内,劳动者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在非公有制经济范围内,一般是指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劳动者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知识点十八:
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客观必然性: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现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知识点十九:
效率与公平的辨证关系:(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2)在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又存在矛盾,两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
 
知识点二十:
    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占居主导地位,它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
财政支出按具体用途分类,可以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知识点二十一:
    1.增值税:
    (1)含义: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
    (2)纳税人:增值税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3)税率:基本税率为17%
   (4)优点:增值税只对增值额征税,不仅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个生产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它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2.个人所得税
    (1)含义:是指国家对个人所得额征收的一种税
    (2)纳税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不在我国境内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3)特点: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
   (4)税率: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5)优点:不仅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且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知识点二十二:
    纳税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负税人是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注:当纳税人所缴税款是由自己负担时,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一致的,如个人所得税;当纳税人通过一定的途径将税款转嫁给他人负担时,纳税人就不是负税人,如增值税。
 
知识点二十三: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违反税法应负法律责任。
注:作为纳税人应树立两种意识:一是义务意识,依法自觉纳税;二是树立权利意识,要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
 
☆知识点二十四:
      财政的巨大作用:
      1.集中力量办大事:(1)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建设;(2)财政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3)财政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
2.人民生活有保障:(1)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2)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3)财政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知识点二十五:
    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实现的。
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①市场能够及时、灵活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②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能够很好地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③市场在竞争中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
 
知识点二十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知识点二十七: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注:①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协调,必须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使用,否则将不利于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②国家宏观调控应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知识点二十八:
    总体小康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①在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千百年来始终困扰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从此得到解决。人们的消费已经从温饱型过渡到小康型消费,部分向比较富裕型消费迈进。②在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8.94万亿元人民币,排在世界第六位;谷物、肉类、棉花、钢、煤、水泥、化肥和电视机等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注: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知识点二十九:
    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①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②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③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④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注:全面小康社会的特点: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知识点三十: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注: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五个统筹;科学发展观的主旨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知识点三十一: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知识点三十二:
      结合事例,分析如何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必须坚持的原则。
涉及的知识点:
      观点一: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观点二: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观点三: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
     1.实行对外开放,既要向外国开放我们的市场,同时又要开拓国外市场,只进不出或只出不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引进来”与“走出去”,是我们对外开放方针的两个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方面,缺一不可。
     2.(1)“引进来”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以“引进来”为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单靠国内自身积累资金,不足以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我们需要继续扩大外资利用规模,提高外资利用水平,以更好地发挥外资的作用。
     (3)“引进来”应注意的问题:我们在利用外资的同时,要结合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
    3.(1)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了一个新层次。
    (2)“走出去”含义和主要内容:①含义:“走出去”是指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②主要内容: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和合作。
     观点四:实行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1)独立自主的含义:是指自己拥有处理本国事务(包括经济事务)的权力,不受任何外来的干涉。
    (2)自力更生的含义:是指依靠本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发展本国经济。
    (3)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中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依靠别人搞建设,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主要依靠本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和优势来发展自己。如果只依赖外国,不可能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更谈不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4)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求高一政治复习提纲

6. 求高一政治复习提纲

高一政治复习要点 
第一课 商品和商品经济 
一、名词解释 
1、商品 
2、商品生产 
3、商品经济 
4、商品的使用价值 
5、商品的价值 
6、交换价值 
7、一般等价物 
8、货币 
9、价格 
10、商品流通 
11、流通手段 
12、纸币 
13、通货膨胀 
二、基本问题 
1、构成商品的条件 
2、商品和劳动产品的异同、商品和其他非劳动产品的异同 
3、商品生产出现的条件 
4、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5、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6、商品的价值量和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用关系图表示) 
7、商品交换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8、一般等价物和货币的异同点 
9、货币的本质及其与货币的职能之间的关系 
10、货币具有哪几种职能? 
11、商品流通的公式表示是什么? 
12、货币为什么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 
13、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有何异同? 
14、纸币的产生原因是什么? 
15、行哪些职能? 
16、人民币的发行权归谁、谁又负责发行的具体事宜? 
17、商品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由哪几个因素确定? 
18、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通货膨胀的表现是什么? 
19、通货膨胀对经济、生活的影响?解决通货膨胀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20、通货紧缩的表现是什么? 
21、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2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 
23、价值规律的作用 
24、商品为什么必须实行等价交换? 
25、供求和价格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第二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名词解释 
1、国有经济 
2、集体经济 
3、混合所有制经济 
4、所有制结构 
5、个体经济 
6、私营经济 
7、外资经济 
8、按劳分配 
9、资源、资源配置、资源优化配置 
10、市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 
11、市场经济 
12、市场经济的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和法制性 
13、宏观调控 
14、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1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基本问题 
1、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哪些组成部分? 
2、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什么作用、具体表现是什么? 
3、集体所有制的地位是什么?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集体经济、为什么? 
4、农村集体经济的表现是什么、有何特点、又有什么优点和作用? 
5、为什么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6、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包括哪几种形式?它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什么地位? 
7、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什么?为什么要确立这样的所有制结构? 
8、评价所有制结构优劣的标准是什么? 
9、如何正确对待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 
10、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1、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2、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为什么? 
13、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哪几种形式? 
14、市场经济具有哪些一般特征? 
15、市场经济的平等性是由什么决定的?平等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16、为什么说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 
17、为什么市场经济需要法制性? 
18、为什么市场经济要具备开放性? 
19、市场经济的四个一般特征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20、市场的作用? 
21、国家为什么需要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22、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23、宏观调控主要有哪几种手段? 
24、为什么说发展市场经济是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 
2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26、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有什么样的作用? 
27、如何正确理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28、为什么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29、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够为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发挥更有力的作用? 
第三课 企业和经营者 
一、名词解释: 
1、市场主体 
2、企业 
3、企业法人 
4、法人 
5、公司 
6、股份有限公司 
7、有限责任公司 
8、股票 
9、股东 
10、股息 
11、经济效益 
12、劳动成果、劳动消耗 
13、企业兼并、强强联合 
14、企业破产 
15、厂长(经理)负责制 
16、企业的信誉、企业形象 
17、正当竞争 
18、不正当竞争 
二、基本问题: 
1、市场主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2、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3、为什么说企业的生产经营直接关系着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 
4、企业的建立须具备什么条件、履行怎样的程序? 
5、法人和自然人有什么区别? 
6、我国的公司种类有哪几种? 
7、股份有限公司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8、给股份制企业定性,关键看什么? 
9、国有经济尤其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其支柱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0、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经营上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其出路是什么?它的存在和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11、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有何影响? 
12、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则提高经济效益对国家有何重要性? 
13、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正确的方法和途径是什么? 
14、实行企业兼并的意义是什么? 
15、强强联合的意义是什么? 
16、为什么说“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的必然结果,也是增强我国企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17、如何正确对待企业兼并和破产? 
18、如何正确对待厂长(经理)负责制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19、企业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0、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机制是什么? 
21、为何要正确处理企业与国家、企业与职工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 
22、企业经营者要具备哪些素质?为什么? 
23、企业为什么要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24、正当竞争的手段有哪些?正当竞争有何作用? 
25、不正当竞争的手段是什么?它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第四课 产业和劳动者 
一、名词解释: 
1、国民生产总值 
2、国内生产总值 
3、农业 
4、工业(重工业与轻工业、采掘工业与加工工业) 
5、第三产业 
6、劳动者的权利(劳动权)、劳动者的义务 
7、职业道德 
8、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制度) 
9、社会保障制度 
10、社会保险 
11、社会救济 
12、社会福利 
13、社会优抚 
二、基本问题: 
1、三大产业的划分 
2、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异同 
3、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4、农业的重要性(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 
5、我国的农业为什么还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五环节? 
6、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7、为什么说农业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 
8、完成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什么? 
9、如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10、乡镇企业的作用 
11、工业的地位是什么? 
12、工业的作用是什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3、为何要着重发展建筑业和工业中的机械、信息产品制造、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成为支柱产业? 
14、我国的新型的工业化道路 
15、我国的第三产业主要分为哪几个层次? 
16、第三产业形成的原因 
17、第三产业的作用 
18、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 
19、我国要发展什么样的产业格局? 
20、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由什么构成、又如何体现? 
21、劳动权的地位 
22、劳动者依法享有哪些基本权利? 
23、保障劳动者的权利有何重要作用? 
24、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有什么关系? 
25、劳动者依法应履行哪些义务? 
26、为什么说提高职业技能是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 
27、为什么说遵守职业道德是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 
28、劳动合同的内容是什么?签订劳动合同时要遵守哪些基本原则、遵循什么程序? 
29、为什么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30、劳动者应如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1、我国的社保制度包括哪些内容?它要坚持什么样的基本原则?又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7. 高二政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题 体味文化

 1. 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 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2)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产品。

 

(3)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3. 文化的形式?

 

(1)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念、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属于文化。

 

(2)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

 

4. 概括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所表现出的作用是什么?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第二框题 文化与经济、政治

 

5. 概括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关系的特点?

 

(1)在经济的基础上,相互影响。

 

(2)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相互交融

 

6. 如何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的特点?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

 

7. 如何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

 

(1)文化与经济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文化与政治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一框题 感受文化影响

 

1. 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1)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2. 如何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出的特点?

 

(1)潜移默化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

 

(2)深远持久的特点。其一,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持久的。其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第二框题 文化塑造人生

 

3. 概括文化在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起到的作用有哪些?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单元综合探究 聚焦文化竞争力

 

4. 文化在当代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1)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2)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5. 我国在当前国际竞争中提高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性?

 

(1)从国际社会的总体局势看,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在文化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

 

(2)从中国发展来看,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6. 文化竞争力的含义及其表现?

 

(1)含义:所谓文化竞争力就是各种文化因素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产生的凝聚力、导向力、鼓

高二政治复习提纲

8. 高中政治提纲

我是自己简单总结的 大略上说的 详细的你可以找我 我们还可以在研究
必修一《经济与生活》
1,消费
1)商品
  商品的两个属性:价值商品的条件:物品交换关系的本质
2)货币
  含义:本质:职能:
   纸币
  含义:纸币发行量标准: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公式: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结算
  现金结算:转账结算
   信用工具
  支票:信用卡
  外汇
2,价格
  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的影响
3,消费
  影响消费的因素
这是第一单元的,这样的,行么?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