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2024-04-29

1. 如何理解“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翻译: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
出处:《道德经》第79章:以怨报德实在可行?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译文]
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所以有道的圣人这样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好像在反说一样。

如何理解“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2. 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主。

所以有道的圣人这样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好像在反说一样。
受国之垢:垢,屈辱。意为承担全国的屈辱。
受国不祥:不祥,灾难,祸害。意为承担全国的祸难。
出处:《道德经》第79章:以怨报德实在可行?第七十八章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①。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②,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③,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④。
[译文]
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所以有道的圣人这样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好像在反说一样。

扩展资料:
本章以水为例,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的道理。八章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本章可与八章的内容联系起来阅读。老子所举水的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最为柔弱,但柔弱的水可以穿透坚硬的岩石。
水表面上软弱无力,却有任何力量都不能抵挡的力量。这就清楚地说明,老子所讲的软弱、柔弱,并不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软弱无力的意思。此处,由于水性趋下居卑,因而老子又阐扬卑下屈辱的观念,实际上反而能够保持高高在上的地位,具有坚强的力量。
本章后面有一句话:“正言若反”,集中概括了老子辩证法思想,其含义十分深刻、丰富。

3. 百字瞻瞻88: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因此,圣人说:承担一国的屈辱,才可以称为国家的君主;承担一国的灾难,才可以称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言论,听起来像是反面的。
  
  
 本章开篇谈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认为水具有“天下至柔”的包容,拥有“柔之胜刚”的坚强,因此它是古代圣人修养的完美品质。
  
  
 清末政治家林则徐,在其两广总督府衙题书了一副堂联,上联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下联为: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此联与老子本章的核心要旨,可谓不谋而合。老子说统治者如果具备海一般的胸怀和山一样的气格,就可以承担起国家的重任。
  
  
 《庄子•天下》引述老子的话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蹊。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之垢。”
  
  
 意思是说,作为统治者在明白“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之外,还须承受“垢与不祥”,就像江海在接纳百川汇流时,也必须接纳一切污垢一样。
  
  
 可见作为圣人的统治者,需要有一份“受国之垢与受国不祥”的责任,有此担当,国家即使遇到困难,也可以转危为安;失此担当,国家哪怕处于安泰,也将可能遭受罹难。
  
  
 爱国诗人陆游有诗云,“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国家河山奇伟壮丽,作为臣民本应为之动容自豪。然而当时的统治者不能承担起国之大任,要么在寒冷的北国蒙受靖康之辱,要么在南方西湖之畔苟且偏安。可怜家园故土的遗民们正受尽欺凌,那让我们泪眼忘穿的南宋王师啊,到底要盼望到何年。
  
  
 由此而感,胸怀、责任与担当是本章给予我们的家庭教育方面的珍贵启示,“受国之垢”谈的是胸怀,“受国不祥”说的是责任担当。对于父母而言,首先是“有容乃大”的胸怀,有容意味着能接纳孩童的各种状态与特质,能“受其之垢与不祥”,接纳孩童的缺点和成长路上的缺憾,才有机会矫正它,并进而转化它。
  
  
 同时还需有“无欲则刚”的心态,无欲意味着尊道而贵德,父母谨需尊重孩童生命成长与发展之道,放下自己内心受限的主观愿望,时时检视,觉察自己,成长自己,带着与孩童一起学习、相伴成长的心态进行亲子沟通和家庭教育。
  
  
 若如此,则是老子“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的家庭教育的现实践行了。

百字瞻瞻88: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4. 受国之垢,社稷之主是什么意思?

翻译: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
出处:《道德经》第79章:以怨报德实在可行?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译文]
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所以有道的圣人这样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好像在反说一样。



扩展资料: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对水的赞美和“正言若反”。张松如说:“在世界上,弱能胜强,柔能制刚的事例是不乏见的。生活在春秋末年的老子,他亲身经历了这个时代的许多大变化,看到了曾为天下共主的周王朝由盛到衰的演变,这不能不对他的思想发生重大影响。
同时,在这个时期,随着铁器的广泛使用,人类在征服自然界的斗争中,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在更远的时代,水的特点还没有为人们所了解,保留《山海经》中禹治洪水的传说,和老子书中对于水的柔性和作用的认识,是很不相同的。”
老子认为,水虽然表面上看来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毁舍,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战胜不了它;因此,老子坚信柔弱的东西必能胜过刚强的东西。这里,老子所说的柔弱,是柔中带刚、弱中有强,坚韧无比。
所以,对于老子柔弱似水的主张,应该加以深入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由此推而言之,老子认为,体道的圣人就像水一样,甘愿处于卑下柔弱的位置,对国家和人民实行“无为而治”。

5. 以国之垢,受国不祥是什么意思

所以有道的圣人这样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好像在反说一样。
受国之垢:垢,屈辱。意为承担全国的屈辱。
受国不祥:不祥,灾难,祸害。意为承担全国的祸难。
出处:《道德经》第79章:以怨报德实在可行?第七十八章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①。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②,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③,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④。
[译文]
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所以有道的圣人这样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好像在反说一样。

扩展资料:
本章以水为例,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的道理。八章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本章可与八章的内容联系起来阅读。老子所举水的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最为柔弱,但柔弱的水可以穿透坚硬的岩石。
水表面上软弱无力,却有任何力量都不能抵挡的力量。这就清楚地说明,老子所讲的软弱、柔弱,并不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软弱无力的意思。此处,由于水性趋下居卑,因而老子又阐扬卑下屈辱的观念,实际上反而能够保持高高在上的地位,具有坚强的力量。
本章后面有一句话:“正言若反”,集中概括了老子辩证法思想,其含义十分深刻、丰富。

以国之垢,受国不祥是什么意思

6. 老子的话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怎么理解?????

这句话的含义是,所以圣人说:“承受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受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好像在反说一样。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78章,原文如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①。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译文: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没有人能实行。所以圣人这样说:“承受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受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好像在反说一样。

扩展资料: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7. 老子的话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怎么理解?????

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所以相似! 因此两段话都是老子说的!请注意:道德经并不是李耳(老子)亲自所作!实际上是老子的弟子根据老子的思想所作!里面的“圣人曰”或“圣人云”才是老子的原话!至于前一段只不过是在表述老子的思想而已!
但很多地方道德经还是作为老子亲作的以为变相的通关文碟。
以上这句话同样也表明有很多地方认为是老子的弟子根据老子的思想所作!因为是“很多地方”而不是公认的!另外你真的觉得这篇文章可信吗?其中所谓
“老子将要出关西去,打算登昆仑山。守关的令尹喜通过占卜预知会有神人从这里经过,就命人清扫了四十里道路迎接,果然是老子来了。老子出行以来,在中原一带都没有传授过什么,他知道令尹喜命中注定该得道,就在那里停留下来。有一个叫徐甲的人,从少年时受雇于老子作仆人,老子每天大约应付给他一百钱,一共欠了他七百二十万钱的工钱。徐甲见老子出关远行,想尽快讨回自己的工钱又怕不可能,就求人写了状子告到令尹喜那里。替徐甲写状子的人并不知道徐甲已跟随老子二百多年了,只知道他如果索回老子所欠的工钱就会成为富翁,就答应把女儿嫁给徐甲。徐甲见那女子很美,更加高兴,就把告老子的状子递交给令尹喜。令尹喜看了状子大吃一惊,就去告诉了老子。老子对徐甲说:“你早就该死了。我当初因为官小家穷,连个替我打杂的人都没有,就雇了你,同时也就把‘太玄清生符’给了你,所以你才能一直活到今天。你为什么要告我呢?我当初曾答应你,如果你将来进入了‘安息国’,那时我会用黄金计算你的工钱全数还给你。你怎么竟这样急得等不了呢?”说罢就让徐甲面向地下张开嘴,只见那‘太玄真符’立刻被吐了出来,符上的朱砂字迹还像刚写时一样,而徐甲则顿时变成了一具枯骨了。令尹喜知道老子是神人,就跪下磕头为徐甲求情,并自愿替老子还欠债。老子就把那太玄真符又扔给徐甲,徐甲立刻复活了。令尹喜就给了徐甲二百万钱打发他去了。令尹喜向老子恭敬地执弟子之礼,老子就把长生之道的秘方授给了令尹喜。令尹喜又向老子请求更进一步的教导训诫,老子就口述了五千字,令尹喜回去后记了下来,这就是老子著名的经典《道德经》。令尹喜按照老子的教导去修行,果然也成了仙。”
可谓荒谬之极!我最后想说的是一个人要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力!不要人云亦云!

老子的话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怎么理解?????

8. 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什么意思

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出处】《荀子·君道》
  
【讲解】有社稷者:这里指国君。亲爱己:爱戴自己。意思是:国君不能爱护百姓,不能为
百姓谋取利益,却要百姓爱戴自己,这是不可能的。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