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战争中,法国全线溃败,普鲁士为什么不乘胜追击吞并法国?

2024-05-15

1. 普法战争中,法国全线溃败,普鲁士为什么不乘胜追击吞并法国?

普奥战争是铁血首相俾斯麦生涯中最重要的战争,在普鲁士统一过程中的三大战争中,普丹战争最轻松,普鲁士和奥地利联手打丹麦,怎么算都能赢,而普法战争虽然说理论上法国强于普鲁士,可是此时的普鲁士基本上已经统一了德意志,有着充足的资源对抗法国,那时的俾斯麦信心十足。可是普奥战争不同,当时基本上就是德意志联邦内战,普鲁士虽然国力稍强,但是奥地利却得到了大多数德意志邦国的支持。

从地理位置和地缘政治的角度上看,身为德国领土的东普鲁士刚好卡在俄国(苏联)波罗的海沿岸地区,是德国和俄国(苏联)争夺东欧主动权的重要筹码。
只有东普鲁士牢牢地控制在德国的手中,德国才能遏制俄国(苏联)向整个东欧地区的渗透。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经过激战,普军于1871年打败法兰西第三帝国,实现了以普鲁士为主体的德意志帝国的全面统一。

从交战双方可以发现,普鲁士在七年战争中的盟友只有“搅屎棍”英国以及基本指望不上的葡萄牙和德意志小邦,几乎是与整个欧洲大陆的强国开战,也难怪普鲁士在七年战争期间差点亡国。
虽然阵营只有两个,但七年战争主要参战国的目标都不一样:普鲁士是想吞并萨克森、征服波兰和削弱奥地利;奥地利是想削弱普鲁士和夺回西里西亚;法国是想吞并汉诺威;英国是想抢占法国的殖民地;俄国是想夺取东普鲁士和波兰。

而在战争中,其实普鲁士军队的表现只能说一般,奥地利的军队虽然战败,但是也保留了一定实力,虽然在我们事后可以总结出很多经验认为普鲁士必胜,但是在当时,认为奥地利占优,甚至打成持久战也并非不可能的事。

普法战争中,法国全线溃败,普鲁士为什么不乘胜追击吞并法国?

2. 普鲁士在普法战争中为什么不在法国被俘后直接吞并法国?

   十九世纪中后期,普鲁士为了完成统一德国的重任,发动了普法战争。本来法国是欧洲的强国,可是在普法战争中却是大爆冷门,居然被名不经传的普鲁士军队打得惨败,而且法国的皇帝拿破仑三世也当了普鲁士的俘虏。

   在普法战争之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正式宣布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皇帝,这也宣告了德国的统一与完成。
   很多人奇怪,当时法国皇帝都当俘虏了,为什么普鲁士不像二十世纪的希特勒一样,直接占领与吞并法国呢?
   我们现在需要了解,当时普法战争一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普鲁士的自卫战争阶段。当时,拿破仑三世举白旗投降了,普鲁士却没有停止战争,却继续向巴黎挺进,这样使普鲁士的自卫战争也变为一种侵略战争,普法战争由第一阶段也进入了第二阶段。
当时的法国,虽然皇帝拿破仑三世被俘虏,不过法国国内也发动了政变,建立了“国防政府”。所以,虽然法国的首都被普鲁士攻破,可是整个法国却没到一种群龙无首的地步,依然可以顽强抵抗普鲁士的侵略。

虽然普鲁士比较强势,但是不敢吞并法国,这也是因为欧洲强国的积极干预。尤其是当时欧洲的大佬英国与俄国,脑子也并不糊涂,知道如果坐视不管,任由普鲁士嚣张下去,普鲁士也成为欧洲大陆的老大与霸主,能拥有与自己抗衡的势力,这是两个强国不喜欢看到的,他们喜欢是一种势力均衡。
如当时的英国,对普鲁士的态度取决于自己的国家利益,当初为了与法国竞争,与普鲁士交好。但看到法国的战败,于是也在欧洲大陆开始长期的大陆均衡政策。沙俄也是这样,包括奥地利也不愿意看到法国被吞并。所以,当时英国、沙俄与普鲁士都支持法国临时成立的“国防政府”。
当时,普鲁士面对法国的疯狂反扑,也是有一些力不从心。因为普鲁士发动几场统一战争,已经是精疲力尽,耗尽了国力,能打败法国也是不容易,再继续吞并法国也是很吃力。

普鲁士政府也看到,如果全部精力放在吞并法国上,无论是奥匈帝国、沙俄都从背后捅一刀,就是偷偷袭击自己国土,这对普鲁士也是非常危险的。如果英国再继续支持法国,自己也是寡不胜众。
最重要的,就是普鲁士政府认识到发动普法战争目的,还是在于统一德意志领土。这时候的普鲁士与二战时候德国不同,是没有任何侵略野心的。即使普鲁士有侵略野心,也是藏着,不可能在国家统一大业刚完成时候,就露出侵略的爪牙,这也是不敢吞并法国的根本原因。

3. 普法战争时,普鲁士为何不借法皇投降、法国混乱之机吞并法国?

普法战争也被称为德法战争,是普鲁士为统一德国,与法兰西第二帝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而爆发的战争。战争由法国发起,最后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而告结束。

1870年7月14日,蓄谋已久要与法国一战的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利用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故意发表了挑衅法国的“埃姆斯密电”,以激怒法国。结果法国中了俾斯麦奸计,于7月19日对普鲁士宣战,但法国战事不利,接连败北,仗打到第45天,法皇便率近十万法军在色当投降。投降的第3天法国国内发生政变,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灭亡。但是此时普军仍攻势不减,长驱直入,兵临巴黎城下。
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皇帝,建立德意志帝国。法国请求停战,之后德国与法国签订了《法兰克福和约》。从此,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被德国取代。
纵观这场战争的全过程,普鲁士可谓蓄谋已久,准备充分。虽然付出了伤亡十余万人的惨重代价,但确实让骄傲的法皇马失前蹄,法军连连失利,普军一度占领近法国三分之一的领土,连首都巴黎都被团团围住,再加上法国内部政变,致使法国一片混乱。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当时的普鲁士以及新建立起来的德国只与法国签订了《法兰克福和约》,要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就了事了,而没有一鼓作气吞并被打得几近灭亡的法国,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毋庸置疑,普法战争中的法军表现确实让人大跌眼镜,法军连连败北,更悲催的是法皇拿破仑三世竟投降了普鲁士,如此看来法国好像真的不堪一击。但事实是当时的法国的实力并不差。
法国从中世纪开始就一直是欧洲有影响的大国,稳居欧洲大陆霸主的地位。法国大革命之后虽有削弱,但大国地位并未丧失,还有英国这样盟友,俄意等国在不少问题也都有求于法国。法国工业发达、经济繁荣,海外殖民地广阔,是欧洲大陆的第一经济强国,仅次于在英伦三岛的英国。而法军打遍欧、亚、非和美洲,装备精良,作战经验丰富。

当时的普鲁士已经强势崛起,而且通过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吞并诸多德意志邦国占有大量地盘,钢产量、人口都超过了法国,铁路、公路交通网络发达,既推动了经济发展,也为战争快速调兵、后勤保障提供了便利。这些与普鲁士的军事改革造就的欧洲大陆最强大的陆军和最优秀的军官团队,以及新式后膛枪炮等先进装备有机结合,使普鲁士军队装备精良、保障充足、机动迅速,战斗力大大提高。
除此以外,更重要的是普鲁士对战争早已精心筹划,充分准备。但同时普鲁士也存在不少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一是连年战争造成财政极为空虚,二是战争获得的土地、人口未能有效消化,三是普鲁士打败奥地利使得大多数德意志邦国对普鲁士的强势心存芥蒂,在普法战争前,绝大数邦国都对普鲁士不是抵制就是敬而远之,四是在普奥战争失败的奥地利已经与匈牙利正式改组为奥匈帝国,国家领土广阔,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一直在想报普奥战争的仇。

综上所述,普法双方的实力基本差不多,但普鲁士的战争续航能力明显不如法国,且自己内部并不稳定,如若战争久拖不决,普鲁士的问题会很快暴露出来,恐怕不用法军打,自己就先崩溃了。所以,普鲁士并无完全彻底打败、吞并法国的能力,而且当时欧洲各国普遍认为普鲁士根本打不过法国。当时他们担心的是法国击败普鲁士后,法国在欧洲大陆一家独大。
对此,深谙欧洲事务之道的俾斯麦当然十分清楚,但面对普鲁士统一德意志最大也是最后障碍的法国,普鲁士决定赌一场,因为他们明白只有搬开法国这个统一德意志道路上的绊脚石,普鲁士以及未来建立的帝国才能国际上站稳脚跟,跻身世界列强前列。
但是俾斯麦的豪赌是建立在对自身实力的正确估量,对国际形势的精准拿捏,而绝不是毫无根据的豪赌。

普鲁士在反复研究作战计划、加强备战、预测战场多种可能的同时,大打外交牌,以俄国对《巴黎和约》的不满拉拢俄国,迎合英国试图进行“大陆均势”的心理走近英国,与奥匈联络试图恢复普奥往日友好,还把法国在普奥战争期间谋求普鲁士同意法国吞并莱茵河西岸部分领土,法国就中立的事情告诉巴伐利亚及南德诸邦,使这些邦国害怕和不满,以推动和秘密订立攻守同盟,从而保证了普鲁士后方安稳。
再有,为迫使骄傲的法国愤怒而仓促宣战出兵,让法军自己进入普鲁士预设的战场,又让普鲁士在舆论上有利,俾斯麦曝光普奥战争时期普法之间关于领土的约定,挑拨英俄与法国之间的矛盾,之后又收买西班牙新成立的临时政府,让威廉一世的堂兄去当西班牙国王,最终修改“埃姆斯密电”使法国彻底激怒。

可以说,法国的行动都在俾斯麦的掌控之中,或者说普法战争基本上是按照普鲁士制定的作战计划进行的,所以,普鲁士最终大获全胜,让欧洲各国为之震惊。
其实,俾斯麦知道普鲁士的胜利是占了上面所述的优势获得的,在很大程度上有侥幸的成份,普鲁士不具备彻底打败和吞并法国的实力,法国的体量和潜力在那里,不是想吞并就能吞并的。而且英俄等国正在倾向法国,所以在《法兰克福和约》获得最大的利益后,就马上收兵了。
因为俾斯麦清楚吞并法国会遭到列强们的强烈反对,吞并法国会是一笔赔本买卖。

大家知道,英法百年战争后,英国退出欧洲大陆便一直致力于维持欧洲大陆国家的实力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使他们彼此牵制和互欧,让这些国家无力海外扩张,使英国能够离岸操纵欧洲大陆,以保护自身利益。
但英国这一“大陆均势政策”很快就遭到法国的挑战。在克里米亚战争失败的俄国,在近东问题上有求于法国,意大利在统一问题也需要法国支持,特别是意大利撒丁王国为确保法国的支持把萨伏伊和尼斯送给了法国,使法国在国际社会中地位得以极大提升。同时在现代化改革下,法国实力大增,这让拿破仑三世产生了颇多想法,想要重演拿破仑初期的辉煌。

这样,英国就担心如此下去,法国极有可能成为欧洲大陆最强的国家,这有悖于英国大陆均势政策。英国想要抑制法国,但又不好公开自己出手,因为这时英法在克里米亚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狼狈为奸,配合得不错,而且这时英国的殖民地不稳定,正集中精力忙乎海外殖民地的事,所以不想亲自插手欧洲大陆的事。
但又要维持欧洲大陆均势,所以英国索性相信一个强势崛起的新兴德国能够消耗法国的实力,抑制法国和俄国的野心,这样英国不计前嫌,把德意志诸邦国中实力最强、又与法国有结构性矛盾的普鲁士,作为实现欧洲大陆均势的合作对象。
当然,英国最想看到的是普法两败俱伤,那样就可以回到从前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均势格局,让英国的利益最大化。所以,虽然英国没有看好普法战争中普鲁士而保持中立,但心里还是向着普鲁士,偷偷地给普鲁士不少钱,想要普鲁士打胜,最次打个平手。

但是,战争一开始,法军指挥混乱,空有实力而无战力。战争打到第45天,拿破仑三世就率近十万法军向普军投降。紧接着法国国内爆发政变,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
如此,普鲁士搬开了统一德意志道路上绊脚石——法国,这让普鲁士自己也没有想到,普鲁士便扩大战果,继续向法国进军,于1870年9月19日兵临城下,围困了巴黎,威廉一世于1871年1月18日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皇帝,建立德意志帝国。
至此,普鲁士由对法国的自卫转而变成侵略。而普鲁士在战争中出色表现和法国的不堪一击,让英国不再担心法国,反而忧心德国会借机坐大。为此,英国迅速转变立场,在武器装备上给予法国大力支持,不再支持德国,转而把德国视为威胁英国世界霸权的最强劲的对手,反对德国吞并法国。

这时的俄国正为如何打破1856年《巴黎和约》对俄国的限制而烦恼,于是,在普法战争中选择保持“善意的中立”,并把10万军队摆在了俄奥边境,向普鲁士承诺,如果奥地利出兵普法战争,俄国绝不会袖手旁观。
而普法战争的进程正好符合俄国所愿,普军大胜,最终统一德意志建立德意志帝国。因此俄国的中立得到了回报,在1871年3月的伦敦会议上,俾斯麦帮助俄国解除了《巴黎和约》黑海中立条款的束缚,确定了封闭海峡、禁止外国军舰通行的原则,俄国的利益得以保证。
然而,德国与奥匈的眉来眼去让俄国警惕起来,因为奥匈是奥地利与匈牙利合并而成,其中奥地利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对俄国的敌对态度让俄国心生忌恨,德国与奥匈走近,就等同于支持奥匈,这是俄国不能接受的。同时,德国强势快速崛起也俄国感到不安,俄国不希望法国遭到德国过分打压,当然更不想让德国碾压法国成为欧洲新主,因此坚决反对德国吞并法国。

对于奥匈帝国,普法战争前俾斯麦就想方设法迫使奥匈在战争中选择中立。如若德国真的吞并了法国,下一个目标恐怕就是奥匈。在普奥战争中,俾斯麦是需要奥地利在普法战争中保持中立,所以才没有进军维也纳。
其他国家也都感受到了威胁,德国的强势侵略,把欧陆霸主法国都打服了,若是真的吞并法国,其他国家恐怕都不在话下了。
所以,英俄等欧洲诸国都坚决反对德国吞并法国,而与法国的《法兰克福条约》正是他们能够接受的最大底线,若德国要突破这个底线,非要吞并法国,必将遭到英俄等国联合反对,甚至是联合的军事打击。

对此,俾斯麦早有预判,如若真遭到整个欧洲的全面围攻,后果不堪设想,到时不仅要把吃下去的吐出来,甚至有可能影响普鲁士的德意志统一大业,极有可能回到英国想要的从前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均势格局,所以,俾斯麦无论如何也干吞并法国这个赔本买卖。
再有如果德国真的吞并法国,必将遭到法国人民的顽强抵抗,最终陷入战争的泥潭。
大家知道,德国、法国史上就因领土分割问题,特别是阿尔萨斯和洛林打得不可开交,结下很深的仇怨,而且在发展进程中,两国战争不断,仇恨越结越深。
在普法战争中,虽然拿破仑三世投了降,但法国人民不服气,在第三天就发动起义,推翻了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面对普鲁士军队的进攻,巴黎人民全面武装,在普军重兵包围,巴黎岌岌可危的情况下,巴黎的工人和劳动群众挺身而出,成立了国民自卫军。之后法国军民进行不屈不挠地顽强抵抗震撼了德国人。

不管怎么说,普鲁士的战略目标已经达成,不仅拿到了重要的资源工业区阿尔萨斯、洛林,得到了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而且通过战争彻底搬开了统一德意志道路的绊脚石——法国,改变了欧洲政治格局,还让一个新兴的强大的德国跃然欧洲地图之上。

普法战争时,普鲁士为何不借法皇投降、法国混乱之机吞并法国?

4. 普法战争中,普鲁士为什么不直接消灭法国?

1870年的普法战争可以说是影响世界发展的大事,普鲁士王国击败法国完成了德意志统一,“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也通过这次胜利奠定了自己的崇高威望。别看普法战争中普鲁士王国很轻易的就击败了法兰西第二帝国,还俘虏了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但实际上普法战争是俾斯麦的一次豪赌,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老赖”的胜利。

1862年9月30日,当时刚刚当上普鲁士宰相的俾斯麦就在议会发布了著名的“铁血演说”,其中最出名的一句话就是“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用说空话或多数派决议所能解决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自此以后“通过战争手段统一德意志”成为俾斯麦的执政纲领,但千万不要将俾斯麦当成迷信武力的暴力狂,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敏锐的政治嗅觉、灵活多变的外交手腕,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起到了比军队更重要的作用。

普鲁士从立国开始就继承了条顿骑士团的军事传统,重视军功,军队向来以纪律严明、作战勇猛著称,有点全民皆兵的意思,不有这么一句话么“对其他国家来说,是国家拥有一个军队;对普鲁士而言,则是军队拥有一个国家。”在拿破仑纵横欧洲的时代,普鲁士军队是少数能够在正面战场上和法军媲美的军事力量,普鲁士一直是一个军事强国,但统一德意志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问题。德意志地区位于欧洲中部,它长时间陷入诸国林立的分裂状态,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周边国家的干涉,各国频频阻止德意志的统一,比如著名的“三十年战争”,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就是各国阻止哈布斯堡家族一统德意志,从1618年打到1648年,德意志各邦国大约60%的人口被消灭,战后德意志内部分裂变成不可逆转。


普鲁士统一德意志有四大阻碍,德意志内部的老牌霸主奥地利,外部的英国、法国、沙俄三大顶级列强,这四国在德意志地区都有利益诉求、势力范围,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过程实质上损害了四国利益,要是单纯依靠武力很容易就会引起反弹,遭到四国围剿,这就属于地狱副本了。俾斯麦作为“德国统一的领航员”最聪明的地方就是善于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通过外交手段团结盟友,孤立对手,让普鲁士可以集中全力攻击一个敌人。

德意志统一过程中,普鲁士打了三仗,第一战是1864年普丹战争,丹麦曾经是北欧强国,但在当时已经没落了,可沙俄帝国一直将北欧当作自己的势力范围,普鲁士进攻丹麦就不得不考虑沙俄的影响。俾斯麦利用英法和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结下的恩怨,来拉拢英法制衡沙俄干涉,又以收复德意志领土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为口号将奥地利拉上了战场,普奥联军进攻丹麦,轻松取得胜利。1864年10月30日维也纳和约签订,普鲁士获得石勒苏益格,最重要的是通过此战胜利奠定了其北德意志领袖地位。

第二战是1866年的普奥战争。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的奥地利是欧洲传统强国之一,曾是欧陆霸主的有力竞争者,但先后在拿破仑战争、1848年欧洲革 命中遭到重创,再加上国内民 族矛盾尖锐,国势日衰;同时因为领土争端、历史恩怨,奥地利和西边的法国、南边的意大利、东边的沙俄关系都不咋地。俾斯麦为了进一步孤立奥地利,向法国许诺割让莱茵兰地区部分领土(著名的鲁尔工业区就在这里)、默许法国吞并普法两国之间比利时和卢森堡的部分领土;向英国大笔借款,利息非常高,让英国资本借着普鲁士经济的高速发展,躺着赚钱;和沙俄签订优惠的贸易协定,以及私下的同盟密约;最后是利用意大利和奥地利的领土纠纷,联合意大利南北夹攻奥地利。

1866年4月21日,意大利首先进攻奥地利的蒂罗尔和威内托,奥地利军队不得不向南方边境分兵;6月,普鲁士向奥地利宣战,7月3日双方四十多万人在萨多瓦展开决战,这一仗普鲁士赢得很艰难,要不是奥地利分兵防御意大利的进攻,最终胜负难料。1866年8月23日,普奥签订《布拉格条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联,普鲁士成为德意志诸邦国的唯一领袖。


第三战是1870年的普法战争,这一仗从表面来看是普鲁士胜利希望最渺茫的一战。拿破仑三世统治下的法兰西第二帝国实际上是法国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是法国综合国力最接近当时的世界霸主英国的时候,政局稳定、工业高速发展、经济繁荣;陆海军实战经验丰富、装备精良,打遍了欧、亚、非和美洲;在世界范围内扩张殖民地,是当时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国等等。而当时的普鲁士连年征战,债台高筑,普奥战争中获得的领土还没有转化为国家实力,德意志内部还有很多反对者,奥地利潜伏在旁时时等着报仇雪恨,可以说法国都不用击败普鲁士,只要将战事僵持下去,普鲁士自己就先崩溃了,但战争的结果偏偏出人意料。

实际上俾斯麦对向法国开战的前景也不乐观,有些光脚不怕穿鞋的“老赖”气质。当时俾斯麦已经用利益拉拢了英俄两国,再加上当年拿破仑横扫欧洲的教训,英俄两国不会看着法国彻底击溃、吞并普鲁士。也就是说普法开战,普鲁士输了也不会赔得倾家荡产,顶多是将之前许诺给法国的莱茵兰地区部分领土给出去,再赔点钱,国家上升势头被打破;可一旦普鲁士赢了就赚大了,不仅保住自身领土完整,还能踩着法国成为世界顶级列强,借着大胜的威势彻底整合德意志诸邦国,将德意志统一,俾斯麦心里有底干脆就赌一把大的。


为了激怒法国让其仓促出兵,将法军引到普鲁士预设的战场,俾斯麦先是曝光了普奥战争时普法关于领土的约定,嘲讽法国外交失利,公然打脸拿破仑三世;后来在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上,俾斯麦又发了一封带有侮辱法国口吻的电报,令法国政府狂怒,1870年7月14日,法国向普鲁士宣战。对于战争的爆发,普鲁士是蓄谋已久,从1869年就开始准备了,军队枕戈待旦,就等着打仗呢;而法国方面纯属临时抱佛脚,很多精锐部队都在海外征战呢,兵力处于弱势,临时编组的部队还缺乏配合,最可怕的是不懂打仗、重病缠身的拿破仑三世还亲临前线指挥,将兵权抓在手里,造成法军指挥失灵,最终于1870年9月1日至2日在色当惨败,法军主力被歼灭,拿破仑三世本人也成了俘虏,此时距离两国开战还不到两个月。

法国的迅速惨败,与其说是普鲁士太强,不如说是法国内部扯后腿的太多。拿破仑三世的皇位是时代的产物,并没有什么权威性和法理基础,随着拿破仑三世年龄日大、重病缠身,变得行动不便,难以处理政务,而皇太子只有14岁难当大任,法国内部反拿破仑势力抢班夺权越来越猖獗,拿破仑三世要压制不住了。普法战争中法国仓促开战,拿破仑三世随军出征紧抓兵权等行为都是政治斗争的产物,整个战争期间法军多次策略失误都是受政治干扰,以至于连战连败,最终拿破仑三世在色当被包围后,直接就被法国抛弃,连援军都没有,可见一斑。


1870年9月4日,法兰西第二帝国被推翻,拿破仑三世皇位被废除,法国内部斗争更加激烈,不但不阻止普鲁士的进攻,甚至于为了权力还有人勾结普鲁士,普军进攻法国如入无人之境,9月19日就包围巴黎。此后在爱国热情号召下,大量法国民众自发参军保卫国家,给普鲁士造成困扰,但因为法国政府高层内斗不断,最终于1871年1月26日签订关于巴黎投降的条约,普鲁士完胜法国。

普法战争以普鲁士的胜利告终,但俾斯麦明白普鲁士赢得很侥幸,法国的国家实力和体量在那里呢,普鲁士并没有彻底击溃、吞并法国的能力,再加上各国干涉,在勒索了50亿法郎高额赔款和阿尔萨斯和洛林之后,普鲁士撤军。德意志统一后,欧洲局势大变,法国为了报仇雪恨,积极拉拢英国和俄国共同对付德国,各方关系日趋紧张,最终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5. 普法战争对法国和普鲁士分别造成了什么影响?

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的战争。普法矛盾由来已久,19世纪60年代两国都想争霸欧洲,关系恶化。英国、俄国则不愿法国过分强大,国际环境有利于普鲁士王国。1868年西班牙爆发革命,西班牙临时政府建议德意志霍亨索伦王族的利奥波德亲王即西班牙王位。法国提出异议,普鲁士国王让步。1870年7月13日法国要求普鲁士国王作出永久不让霍亨索伦家族继承西班牙王位的保证,普鲁士国王同意,并电告普鲁士王国首相O.von俾斯麦。而俾斯麦蓄意挑起战争,篡改了国王电文并公诸于众,使法国蒙受耻辱。西班牙王位问题成为战争导火线。
 
 
7月19日法国向普鲁士宣战。法军屡败。9月1日色当决战,2日拿破仑三世和M.-E.-P.-M.de麦克-马洪元帅率军8.3万人投降。4日巴黎发生革命,推翻第二帝国,宣布共和。成立以L.J.特罗胥为首的国防政府。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国东北部,烧杀抢掠,矛头指向巴黎。但特罗胥国防政府未作积极抵抗。19日普军包围巴黎。巴黎人民开始组织国民自卫军。10月27日,A.-F.巴赞元帅率军在梅斯投降。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国,即德意志皇帝位。28日法德签订停战协定,规定法国投降,解除正规军武装,召开国民议会批准条约草案等。但巴黎国民自卫军继续保持武装,要求抗击德军。3月1日法国议会批准条约草案。3月18日巴黎发生无产阶级革命,在巴黎被围时,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国民自卫军,领导了反对资产阶级政府的革命,3月28日宣布成立巴黎公社。凡尔赛政府调集军队与德军配合封锁巴黎。5月10日法德正式签订《法兰克福条约》,战争结束,条约条件苛刻:割让阿尔萨斯省和洛林省之大部给德国;法国赔偿50亿法郎,在赔款付清之前,德军留驻巴黎及法国北部诸省,占领军费由法国负担。
 
 
普法战争改变了欧洲政治军事格局。法国受到削弱,国际地位下降。普鲁士支配全德意志,成为强国,开始在欧洲拥有优势。
回答者:孙之望 - 进士出身 八级 3-21 21:43
 
--------------------------------------------------------------------------------
 
普法战争
Franco-Prussian War1870~1871年,普鲁士王国为统一德意志并扩张领土而与企图保持欧洲霸权地位的法国进行的战争。
战争起因 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王国为实现德意志统一,积极推行O.von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先后击败丹麦和奥地利,并于1867年成立以其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随后便把矛头转向宿敌法国,企图削弱法国势力并占领矿产丰富的战略要地阿尔萨斯和洛林。法国为保持其在欧洲大陆的霸权,竭力阻止德意志统一,并企图占领莱茵河左岸的德意志领土。双方矛盾激化,战争一触即发。1870年7月初,普王威廉一世的亲属霍亨索伦家族的利奥波德亲王,应西班牙政府之邀同意继承西王位。法国因担心普西联合反法而极力反对。俾斯麦为挑起战争,巧妙地制造有辱于法国的“埃姆斯电报”事件,诱使法国于7月19日首先向普鲁士宣战。
双方兵力部署和作战企图 在为时两周的动员阶 段,由于组织计划不周和后勤保障混乱,法国军队集结迟缓,至7月底仅在边境地区集结8个军约22万人,8月初编成洛林和阿尔萨斯两个军团,分别由A.-F.巴赞元帅和麦克马洪伯爵指挥。法军总司令由法皇拿破仑三世担任,总参谋长为E.勒布夫元帅。普军因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并预先制定有周密的动员计划,充分发挥铁路运输的机动能力,故迅速在边境地区集结47万人,编成三个军团。第1、第2军团由弗里德里希·卡尔亲王统一指挥,部署在萨尔布吕肯以北地区;第3军团由弗里德里希·威廉王储指挥,集结在巴伐利亚地区。普军总司令是普王威廉一世,总参谋长为H.K.B.von毛奇。普军的作战计划是:兵分两路向法国发动钳形攻势,在法国边境消灭法军主力,夺取阿尔萨斯和洛林,尔后进攻巴黎。法军的作战计划是:集中兵力先机出击,越过莱茵河向法兰克福推进,迫使南德意志各邦保持中立,尔后联合奥地利取道耶拿直取柏林,最终击败普鲁士。
战争经过 8月2日,法国洛林军团一部率先越境向萨尔布吕肯发起进攻,一度攻占该城西部高地,但遭普军有力抗击,进展甚微。4日凌晨,普军左翼第3军团开始反攻,在维桑堡地区攻入法境,击溃法国阿尔萨斯军团先遣师,6日在沃尔特重创阿尔萨斯军团,迫使麦克马洪率部向沙隆撤退。同日,普军右翼第1、第2军团击退越境法军,并攻入洛林地区,在斯比克伦附近击败法国第2军。法军连遭挫败,设在梅斯的法军指挥部为之震惊。12日,拿破仑三世撤换总参谋长并将洛林军团改编为莱茵军团,授权巴赞全权指挥,本人则随麦克马洪退至沙隆。普军总参谋长毛奇为阻止法国莱茵军团与退至沙隆的阿尔萨斯军团会合,命令普军迅速追击,以便各个击破。14日,巴赞率莱茵军团由梅斯撤向沙隆途中,遭普军右翼第1、第2军团截击。经马斯拉图尔之战和格拉沃洛特-圣普里瓦之战,莱茵军团西撤的道路被切断,被迫退回梅斯,从而陷入普军第1、第2军团的包围。麦克马洪奉命率部前往梅斯解围。为避免与向西推进的普军遭遇,麦克马洪于22日率12万人的新编沙隆军团从沙隆出发,向西北经兰斯迂回前进。拿破仑三世随军督战。毛奇获悉后,命令普军第3军团和新编第4军团北进迎击。31日,法国沙隆军团被普军第3、第4军团围困在色当。在9月1日的色当之战中,法军几次突围,均被击退。次日,拿破仑三世率军8.3万余人向普王威廉一世投降。
9月4日,巴黎爆发革命,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成立第三共和国,组成以L.J.特罗胥将军为首的“国防政府”。至此,普鲁士实现德意志统一的主要障碍已经消除,但普军第3、第4军团仍向巴黎推进,战争进入新阶段。9月19日,普军包围巴黎。法国人民奋起抗敌,各地广泛开展游击战,袭击普军后勤供应线。而法国政府一面策划投降谈判,一面被迫成立国民自卫军,组建北方军团和卢瓦尔军团,继续在法国北部、东部和南部抗击普军。意大利将军G.加里波第率志愿部队支援法国抗战。正当普军主力被牵制在各要塞之际,9月28日斯特拉斯堡法国守军投降,10月27日巴赞率法军主力在梅斯投降,法国处境更加危急。巴赞投降的消息传到巴黎,愤怒的巴黎人民于31日举行武装起义,遭镇压。此时,攻占梅斯地区的普军第1、第2军团立即分兵拦击法国北方军团和卢瓦尔军团,以阻止其前往巴黎解围。12月5日,奥尔良陷落。1871年1月5日,普军开始对巴黎连续炮击。驻守巴黎的法军数次突围均未奏效。
战争结局与影响 1871年1月18日,普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为皇帝,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28日,交战双方签订停战协定,2月26日签订预备和约,5月10日正式签订《法兰克福和约》。条约规定:法国赔款50亿法郎,割让阿尔萨斯全部和洛林大部地区。在此期间,巴黎人民于3月18日再次举行武装起义,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但72天后即遭镇压(见巴黎公社起义)。通过战争,德意志基本实现了统一,成为欧洲主要强国;法国则丧失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德、法矛盾进一步加剧,为新的更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埋下了隐患。战争表明,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对军队动员和做好战备具有重大意义,铁路运输提高了部队机动能力和后勤保障能力,炮兵在作战中显示了威力,总参谋部对战争指导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答者:sieh1972 - 举人 五级 3-21 21:43
 
--------------------------------------------------------------------------------
 
普法战争
 
 
第三次王朝战争也称普法战争。普奥战争后,位于德国西南部地区的达姆施塔特、巴登、符腾堡和巴伐利亚4个邦国仍然独立,德意志的统一还未完成。与此同时,法国的拿破仑三世既不愿意看到一个统一强大的德意志在其东边虎视耽耽,又要转移因国内政局不稳而怨声四起的百姓的注意力。于是,无论是俾斯麦还是拿破仑三世都在积极准备用兵。
 
当时的国际形势对法国不利。法国于1859年动工开凿的苏伊士运河,已在1869年竣工通航。英国认为这是对它统治下的中东地区和印度的一种潜在威胁,因而把普鲁士作为抗衡法国的力量。沙皇俄国自克里米亚战争遭到惨败后,同英、法关系较为冷淡。它表面上保持中立态度,实际上支持普鲁士对法国作战以便坐收渔人之利。另一个大国奥匈帝国,虽想支持法国对普鲁士进行报复,但力不从心。
 
普法战争的导火线是所谓“埃姆斯电报”,它是稗斯麦施展权术的一个杰作。1870年7月初,霍亨索伦家族的一位亲王被选为西班牙王位继承人。拿破仑三世以法国不能容忍东西两翼均受到威胁为借口,命令法国驻普鲁士大使提出抗议。当时,威廉一世在埃姆斯温泉疗养院休养,他向法国大使表示,霍亨索伦家族可以考虑放弃西班牙王位继承权。但拿破仑三世仍不罢休,又命令法国大使找威廉一世作出书面保证。威廉一世答应回柏林再谈判此事,同时给俾斯麦发回一份电报。俾斯麦接到电报后,删改了电报的一些内容,使之成为威廉一世拒绝同法国大使谈判,并在报纸上公开发表。拿破仑三世以受到侮辱为借口对普鲁士宣战。
 
1870年7月19日,法国对普鲁士正式宣战。战争以法国军队的进攻为开始,但在普鲁士军队的反击下,战场很快就转移到法国境内。8月6日,法国巴赞军团在韦尔特和福尔巴特战败,退守麦茨后又为普鲁士军队所包围。拿破仑三世调派麦克马洪军团前往救援,本人也御驾亲征。由于受到普鲁士军队的阻击,拿破仑三世和麦克马洪军团被迫撤退到色当。9月1日,双方在色当进行大会战,法国军队再次惨败。次日,拿破仑三世率领10万法军投降。9月4日,巴黎工人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拿破仑三世的统治。
 
普法战争以普鲁士的胜利而宣告结束。1870年年底,德意志西南部的4个邦国即达姆施塔特、巴登、符腾堡和巴伐利亚加入“北德意志联邦”,德意志终于实现统一。
回答者:常青§树 - 举人 五级 3-21 21:47
 
--------------------------------------------------------------------------------
 
普法战争
Franco-Prussian War1870~1871年,普鲁士王国为统一德意志并扩张领土而与企图保持欧洲霸权地位的法国进行的战争。
战争起因
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王国为实现德意志统一,积极推行O.von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先后击败丹麦和奥地利,并于1867年成立以其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随后便把矛头转向宿敌法国,企图削弱法国势力并占领矿产丰富的战略要地阿尔萨斯和洛林。法国为保持其在欧洲大陆的霸权,竭力阻止德意志统一,并企图占领莱茵河左岸的德意志领土。双方矛盾激化,战争一触即发。1870年7月初,普王威廉一世的亲属霍亨索伦家族的利奥波德亲王,应西班牙政府之邀同意继承西王位。法国因担心普西联合反法而极力反对。俾斯麦为挑起战争,巧妙地制造有辱于法国的“埃姆斯电报”事件,诱使法国于7月19日首先向普鲁士宣战。
双方兵力部署和作战企图
在为时两周的动员阶 段,由于组织计划不周和后勤保障混乱,法国军队集结迟缓,至7月底仅在边境地区集结8个军约22万人,8月初编成洛林和阿尔萨斯两个军团,分别由A.-F.巴赞元帅和麦克马洪伯爵指挥。法军总司令由法皇拿破仑三世担任,总参谋长为E.勒布夫元帅。普军因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并预先制定有周密的动员计划,充分发挥铁路运输的机动能力,故迅速在边境地区集结47万人,编成三个军团。第1、第2军团由弗里德里希·卡尔亲王统一指挥,部署在萨尔布吕肯以北地区;第3军团由弗里德里希·威廉王储指挥,集结在巴伐利亚地区。普军总司令是普王威廉一世,总参谋长为H.K.B.von毛奇。普军的作战计划是:兵分两路向法国发动钳形攻势,在法国边境消灭法军主力,夺取阿尔萨斯和洛林,尔后进攻巴黎。法军的作战计划是:集中兵力先机出击,越过莱茵河向法兰克福推进,迫使南德意志各邦保持中立,尔后联合奥地利取道耶拿直取柏林,最终击败普鲁士。
战争经过
8月2日,法国洛林军团一部率先越境向萨尔布吕肯发起进攻,一度攻占该城西部高地,但遭普军有力抗击,进展甚微。4日凌晨,普军左翼第3军团开始反攻,在维桑堡地区攻入法境,击溃法国阿尔萨斯军团先遣师,6日在沃尔特重创阿尔萨斯军团,迫使麦克马洪率部向沙隆撤退。同日,普军右翼第1、第2军团击退越境法军,并攻入洛林地区,在斯比克伦附近击败法国第2军。法军连遭挫败,设在梅斯的法军指挥部为之震惊。12日,拿破仑三世撤换总参谋长并将洛林军团改编为莱茵军团,授权巴赞全权指挥,本人则随麦克马洪退至沙隆。普军总参谋长毛奇为阻止法国莱茵军团与退至沙隆的阿尔萨斯军团会合,命令普军迅速追击,以便各个击破。14日,巴赞率莱茵军团由梅斯撤向沙隆途中,遭普军右翼第1、第2军团截击。经马斯拉图尔之战和格拉沃洛特-圣普里瓦之战,莱茵军团西撤的道路被切断,被迫退回梅斯,从而陷入普军第1、第2军团的包围。麦克马洪奉命率部前往梅斯解围。为避免与向西推进的普军遭遇,麦克马洪于22日率12万人的新编沙隆军团从沙隆出发,向西北经兰斯迂回前进。拿破仑三世随军督战。毛奇获悉后,命令普军第3军团和新编第4军团北进迎击。31日,法国沙隆军团被普军第3、第4军团围困在色当。在9月1日的色当之战中,法军几次突围,均被击退。次日,拿破仑三世率军8.3万余人向普王威廉一世投降。
9月4日,巴黎爆发革命,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成立第三共和国,组成以L.J.特罗胥将军为首的“国防政府”。至此,普鲁士实现德意志统一的主要障碍已经消除,但普军第3、第4军团仍向巴黎推进,战争进入新阶段。9月19日,普军包围巴黎。法国人民奋起抗敌,各地广泛开展游击战,袭击普军后勤供应线。而法国政府一面策划投降谈判,一面被迫成立国民自卫军,组建北方军团和卢瓦尔军团,继续在法国北部、东部和南部抗击普军。意大利将军G.加里波第率志愿部队支援法国抗战。正当普军主力被牵制在各要塞之际,9月28日斯特拉斯堡法国守军投降,10月27日巴赞率法军主力在梅斯投降,法国处境更加危急。巴赞投降的消息传到巴黎,愤怒的巴黎人民于31日举行武装起义,遭镇压。此时,攻占梅斯地区的普军第1、第2军团立即分兵拦击法国北方军团和卢瓦尔军团,以阻止其前往巴黎解围。12月5日,奥尔良陷落。1871年1月5日,普军开始对巴黎连续炮击。驻守巴黎的法军数次突围均未奏效。
战争结局与影响
1871年1月18日,普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为皇帝,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28日,交战双方签订停战协定,2月26日签订预备和约,5月10日正式签订《法兰克福和约》。条约规定:法国赔款50亿法郎,割让阿尔萨斯全部和洛林大部地区。在此期间,巴黎人民于3月18日再次举行武装起义,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但72天后即遭镇压(见巴黎公社起义)。通过战争,德意志基本实现了统一,成为欧洲主要强国;法国则丧失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德、法矛盾进一步加剧,为新的更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埋下了隐患。战争表明,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对军队动员和做好战备具有重大意义,铁路运输提高了部队机动能力和后勤保障能力,炮兵在作战中显示了威力,总参谋部对战争指导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答者:zhangnuo2004 - 举人 五级 3-21 21:48
 
--------------------------------------------------------------------------------
 
普法战争
Franco-Prussian War1870~1871年,普鲁士王国为统一德意志并扩张领土而与企图保持欧洲霸权地位的法国进行的战争。
战争起因
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王国为实现德意志统一,积极推行O.von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先后击败丹麦和奥地利,并于1867年成立以其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随后便把矛头转向宿敌法国,企图削弱法国势力并占领矿产丰富的战略要地阿尔萨斯和洛林。法国为保持其在欧洲大陆的霸权,竭力阻止德意志统一,并企图占领莱茵河左岸的德意志领土。双方矛盾激化,战争一触即发。1870年7月初,普王威廉一世的亲属霍亨索伦家族的利奥波德亲王,应西班牙政府之邀同意继承西王位。法国因担心普西联合反法而极力反对。俾斯麦为挑起战争,巧妙地制造有辱于法国的“埃姆斯电报”事件,诱使法国于7月19日首先向普鲁士宣战。
双方兵力部署和作战企图
在为时两周的动员阶 段,由于组织计划不周和后勤保障混乱,法国军队集结迟缓,至7月底仅在边境地区集结8个军约22万人,8月初编成洛林和阿尔萨斯两个军团,分别由A.-F.巴赞元帅和麦克马洪伯爵指挥。法军总司令由法皇拿破仑三世担任,总参谋长为E.勒布夫元帅。普军因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并预先制定有周密的动员计划,充分发挥铁路运输的机动能力,故迅速在边境地区集结47万人,编成三个军团。第1、第2军团由弗里德里希·卡尔亲王统一指挥,部署在萨尔布吕肯以北地区;第3军团由弗里德里希·威廉王储指挥,集结在巴伐利亚地区。普军总司令是普王威廉一世,总参谋长为H.K.B.von毛奇。普军的作战计划是:兵分两路向法国发动钳形攻势,在法国边境消灭法军主力,夺取阿尔萨斯和洛林,尔后进攻巴黎。法军的作战计划是:集中兵力先机出击,越过莱茵河向法兰克福推进,迫使南德意志各邦保持中立,尔后联合奥地利取道耶拿直取柏林,最终击败普鲁士。
战争经过
8月2日,法国洛林军团一部率先越境向萨尔布吕肯发起进攻,一度攻占该城西部高地,但遭普军有力抗击,进展甚微。4日凌晨,普军左翼第3军团开始反攻,在维桑堡地区攻入法境,击溃法国阿尔萨斯军团先遣师,6日在沃尔特重创阿尔萨斯军团,迫使麦克马洪率部向沙隆撤退。同日,普军右翼第1、第2军团击退越境法军,并攻入洛林地区,在斯比克伦附近击败法国第2军。法军连遭挫败,设在梅斯的法军指挥部为之震惊。12日,拿破仑三世撤换总参谋长并将洛林军团改编为莱茵军团,授权巴赞全权指挥,本人则随麦克马洪退至沙隆。普军总参谋长毛奇为阻止法国莱茵军团与退至沙隆的阿尔萨斯军团会合,命令普军迅速追击,以便各个击破。14日,巴赞率莱茵军团由梅斯撤向沙隆途中,遭普军右翼第1、第2军团截击。经马斯拉图尔之战和格拉沃洛特-圣普里瓦之战,莱茵军团西撤的道路被切断,被迫退回梅斯,从而陷入普军第1、第2军团的包围。麦克马洪奉命率部前往梅斯解围。为避免与向西推进的普军遭遇,麦克马洪于22日率12万人的新编沙隆军团从沙隆出发,向西北经兰斯迂回前进。拿破仑三世随军督战。毛奇获悉后,命令普军第3军团和新编第4军团北进迎击。31日,法国沙隆军团被普军第3、第4军团围困在色当。在9月1日的色当之战中,法军几次突围,均被击退。次日,拿破仑三世率军8.3万余人向普王威廉一世投降。
9月4日,巴黎爆发革命,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成立第三共和国,组成以L.J.特罗胥将军为首的“国防政府”。至此,普鲁士实现德意志统一的主要障碍已经消除,但普军第3、第4军团仍向巴黎推进,战争进入新阶段。9月19日,普军包围巴黎。法国人民奋起抗敌,各地广泛开展游击战,袭击普军后勤供应线。而法国政府一面策划投降谈判,一面被迫成立国民自卫军,组建北方军团和卢瓦尔军团,继续在法国北部、东部和南部抗击普军。意大利将军G.加里波第率志愿部队支援法国抗战。正当普军主力被牵制在各要塞之际,9月28日斯特拉斯堡法国守军投降,10月27日巴赞率法军主力在梅斯投降,法国处境更加危急。巴赞投降的消息传到巴黎,愤怒的巴黎人民于31日举行武装起义,遭镇压。此时,攻占梅斯地区的普军第1、第2军团立即分兵拦击法国北方军团和卢瓦尔军团,以阻止其前往巴黎解围。12月5日,奥尔良陷落。1871年1月5日,普军开始对巴黎连续炮击。驻守巴黎的法军数次突围均未奏效。
战争结局与影响
1871年1月18日,普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为皇帝,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28日,交战双方签订停战协定,2月26日签订预备和约,5月10日正式签订《法兰克福和约》。条约规定:法国赔款50亿法郎,割让阿尔萨斯全部和洛林大部地区。在此期间,巴黎人民于3月18日再次举行武装起义,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但72天后即遭镇压(见巴黎公社起义)。通过战争,德意志基本实现了统一,成为欧洲主要强国;法国则丧失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德、法矛盾进一步加剧,为新的更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埋下了隐患。战争表明,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对军队动员和做好战备具有重大意义,铁路运输提高了部队机动能力和后勤保障能力,炮兵在作战中显示了威力,总参谋部对战争指导发挥了重要作用。
评论(2)|

普法战争对法国和普鲁士分别造成了什么影响?

6. 普鲁士对法战争有怎样的结果?

普鲁士对法战争的胜利,把南德意志几个独立的邦国吓坏了,赶忙于1870年底发表声明,宣布加入德意志联邦。1871年1月18日,普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王宫正式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并自封为第一任皇帝。德意志经过近六百年分崩离析的时代,终于统一成为一个现代的资产阶级国家。

7. 法国如何看待与普鲁士的战争?

法国为这次战争也进行了多年的准备,陆军大臣向皇帝一再吹嘘说,完全准备就绪。拿破仑三世信以为真,急忙调兵遣将,想迅速集中优势兵力,越过莱茵河,向法兰克福方向突袭,切断南北德意志的联系,强迫各邦国中立,然后联合奥地利和意大利直攻柏林。同时,舰队在波罗的海和易北河配合陆军行动。

法国如何看待与普鲁士的战争?

8. 从军事角度看,普法战争法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1,战争动员体制老化,普军在当是已经建立全国范围的紧急动员体制,而且像石勒苏益格等邦国都与其联动,而法国还处在陆军动员令逐级下发,到师一级再下发到地方办法,极为缓慢。
2,国王轻易亲征:一般国君不轻易亲征,但征则必胜。而其战争准备又不充分,实不明智。
3,军队体制落后:法军战前大量部队不满员,军师一级编制严重缺失,与长时间齐装满员的普军相差悬殊。
4,战术体制落后:举个例子,法军是各部队在某一地域集结完毕后再向前线开进,普军是最低以团级为单位分散向前沿集结地开进,两者时间上的差距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