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魏知古阅读答案附翻译,资治通鉴・魏知古阅读答案附翻译

2024-05-14

1. 资治通鉴・魏知古阅读答案附翻译,资治通鉴・魏知古阅读答案附翻译

   资治通鉴
    黄门监魏知古,本起小吏,因姚崇引荐,以至同为相,崇意轻之。无何,知古拜吏部尚书,知东都选事,崇遣吏部尚书宋于门下过官;知古衔之。
    崇二子分司东都,恃其父有德于知古,颇招权请托;知古归,悉以闻。他日,上从容问崇:“卿子才性何如?今何官也?”崇揣知上意,对曰:“臣有三子,两在东都,为人多欲而不谨;是必以事干魏知古,臣未及问之耳。”上始以崇必为其子隐,及闻崇奏,喜问:“卿安从知之?”对曰:“知古微时,臣卵而翼之。臣子愚,以为知古必德臣,容其为非,故敢干之耳。”上于是以崇为无私,而薄知古负崇,欲斥之。崇固请曰:“臣子无状,挠陛下法,陛下赦其罪,已幸矣;苟因臣逐知古,天下必以陛下为私于臣,累圣政矣。”上久乃许之。辛亥,知古罢为工部尚书。
    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姚崇无居第,寓居罔极寺,以病谒告。上遣使问饮食起居状,日数十辈。源乾曜奏事或称旨,上辄曰:“此必姚崇之谋也。”或不称旨,辄曰:“何不与姚崇议之!”乾曜常谢实然。每有大事,上常令乾曜就寺问崇。癸卯,乾曜请迁崇于四方馆仍听家人入侍疾上许之崇以四方馆有簿书非病者所宜处固辞上曰设四方馆为官吏也使卿居之为社稷也恨不可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辞
   
    (选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一卷)
    5.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知东都选事 知:主持,主管
    B.以为知古必德臣 德:恩惠,恩德
    C.而薄知古负崇 薄:轻视,看不起
    D.知古微时,臣卵而翼之 微:地位卑微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上始以崇必为其子隐 知古罢为工部尚书
    B.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 此必姚崇之谋也
    C.上始以崇必为其子隐 朕以天下事委姚崇
    D.今何官也 何不与姚崇议之
    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名相姚崇高超的行政能力的一组是(3分)
    ①遣吏部尚书宋于门下过官 ②是必以事干魏知古
    ③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 ④此必姚崇之谋也
    ⑤上常令乾曜就寺问崇 ⑥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A.③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①②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皇上召见姚崇时问及姚崇儿子的有关情况,表现了对姚崇的了解和信任。
    B.皇上以为姚崇“必为其子隐”, 姚崇料到皇上问话的深意,所以主动在皇上面前表示自己和两个儿子势不两立。
    C.姚崇认为自己的儿子“挠陛下法”不应“因臣逐知古”。皇上却认为知古有负于姚崇,因而瞧不起知古。
    D.源乾曜奏事或称旨,皇上说:“此必姚崇之谋也。”或不称旨,辄曰:“何不与姚崇议之!”这些话重在说明皇上对源乾曜很不满意。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4分)
    乾曜请迁崇于四方馆仍听家人入侍疾上许之崇以四方馆有簿书非病者所宜处固辞上曰设四方馆为官吏也使卿居之为社稷也恨不可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辞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为人多欲而不谨;是必以事干魏知古(3分)
    (2)上遣使问饮食起居状,日数十辈。(3分) 
   

资治通鉴・魏知古阅读答案附翻译,资治通鉴・魏知古阅读答案附翻译

2. 《资治通鉴》译文

十一月庚午日,万寿公主要出嫁给起居郎郑颢。郑颢是郑絪的孙子,当朝进士,做过校书郎、右拾遗内供奉的职位,以言行文雅闻名。公主是皇上的爱女,所以选郑颢做女婿。主管婚姻的官员按照旧例请公主使用以银装饰的车辆,皇上说:“我想用节俭的制度来治理天下,应当从我自身开始。”下令按照外戚贵妇的待遇用以铜装饰的车辆嫁女。下诏命令公主妇女的礼节,要和其他的臣子、庶人一致,告诫她不能小看丈夫家族的人,不能干预朝政。又下手诏说:“如果违反了我的告诫,必然会有像太平公主、安乐公主一样的祸患。”郑颢的弟弟郑顗,曾经得了危重的病,皇上派使臣去探视。使臣回来后,皇上问:“公主在哪里?”使臣回答说:“公主在慈恩寺观戏场。”皇上很生气,叹口气说:“怪不得士大夫家不肯和我家通婚,原来是有原因的呀!”紧急召公主入宫,让她站在台阶下不看她。公主害怕了,流着泪向皇上谢罪。皇上责怪说:“哪有家里小儿得病,不去看望,还去看戏的道理!”又把公主赶了回去。从那以后一直到新皇上继位,贵族外戚都很守礼节法令,犹如山东孔孟之乡最有礼节的人。

3.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共294卷,全篇约300多万字,篇幅有限,仅截取比较有名的篇章附上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原文及翻译(节选):
孙权劝学: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翻译:
当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
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
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

4. 资治通鉴译文

  文白对译:、
  秋,七月,辛卯朔,以周行逢为武平节度使,制置武安、静江等军事。行逢既兼总湖、湘,乃矫前人之弊,留心民事,悉除马氏横赋,贪吏猾民为民害者皆去之,择廉平吏为刺史、县令。

  秋季,七月,辛卯朔(初一),后周世宗任命周行逢为武平节度使,制置武安、静江等军事。周行逢既已兼管洞庭湖、湘水地区,于是就矫正前人的弊端,关心百姓生计,全部废除马氏的横征暴敛,贪官污吏扰民成为百姓祸害的全部革去,选择廉洁平正的官吏担任刺史、县令。

  郎州民夷杂居,刘言、王逵旧将多骄横,行逢壹以法治之,无所宽假,众怨怼且惧。有大将与其党十余人谋作乱,行逢知之,大会诸将,于座中擒之,数曰:“吾恶衣粝食,充实府库,正为汝曹,何负而反!今日之会,与汝诀也!”立挝杀之,座上股栗。行逢曰:“诸君无罪,皆宜自安。”乐饮而罢。

  郎州地区华夏、蛮夷之民共同居住,刘言、王逵旧日将领大多骄横不法,周行逢一律用法制来管理,没有一点宽容姑息,众人既怨恨又恐惧。有个大将与其党羽十几人阴谋发动叛乱,周行逢知道此事,便设宴大会众将,在座位上擒获他,数落说:“我穿布衣、吃粗粮,充实国库,正是为了你们,为何负心而谋反!今日宴会,是与你诀别!”立刻打死他,在座将领吓得双腿发抖。周行逢说:“诸位没有罪过,都应该自己心安。”大家高兴地饮酒而结束。

  行逢多计数,善发隐伏,将卒有谋乱及叛亡者,行逢必先觉,擒杀之,所部凛然。然性猜忍,常散遣人密诸州事,其之邵州者,无事可复命,但言刺史刘光委多宴饮。行逢曰:“光委数聚饮,欲谋我邪!”即召还,杀之。亲卫指挥使、衡州刺史张文表恐获罪,求归治所;行逢许之。文表岁时馈献甚厚,及谨事左右,由是得免。

  周行逢足智多谋,善于抉发隐患,将吏士兵有阴谋作乱和叛变逃亡的,周行逢必定事先察觉,拘捕斩杀,因此部众对他十分敬畏。然而他生性多疑残忍,经常分头派人秘密探察各州情况,他派到邵州的人,没有情况可以报告,便只说刺史刘光委经常设宴饮酒。周行逢说:“刘光委多次聚众宴饮,想算计我吧!”立即召回,杀死他。亲卫指挥使、衡州刺史张文表畏恐无辜获罪,请求解除兵权回归治所衡州,周行逢准许。张文表一年四季馈赠贡献十分丰厚,同时小心事奉周行逢身边亲信,因此得以免罪。

  行逢妻郧国夫人邓氏,陋而刚决,善治生,尝谏行逢用法太严,人无亲附者,行逢怒曰:“汝妇人何知!”邓氏不悦,因请之村墅视田园,遂不复归府舍。行逢屡遣人迎之,不至;一旦,自帅僮仆来输税,行逢就见之,曰:“吾为节度使,夫人何自苦如此!”邓氏曰:“税,官物也。公为节度使,不先输税,何以率下!且独不记为里正代人输税以免楚挞时邪?”行逢欲与之归,不可,曰:“公诛杀太过,常恐一旦有变,村墅易为逃匿耳。”行逢惭怒,其僚属曰:“夫人言直,公宜纳之。”

  周行逢妻子郧国夫人邓氏,丑陋而刚强决断,善于操持生计,曾经规劝周行逢,用法太严的话别人就不会亲附。周行逢发怒说:“你妇道人家知道什么!”邓氏不愉快,因此请求到乡村草房看守田园,于是不再回归府第官舍。周行逢屡次派人接她,不肯到来;有一天,她亲自带领家僮仆人前来交纳赋税,周行逢上前见她,说:“我身为节度使,夫人为何如此自找苦吃!”邓氏说:“赋税,是官家的财富。您身为节度使,不首先交纳赋税,用什么去做下面百姓的表率!再说你难道不记得当里正代人交纳赋税来免除刑杖拷打的时候了吗?”周行逢想同她回家,她不答应,说:“您诛杀太过分,我常常担心有朝一日发生变化,乡村草房容易逃避藏匿。”周行逢又羞又气,他的僚属说:“夫人说得有理,您应该接受。”

  行逢婿唐德求补吏,行逢曰:“汝才不堪为吏,吾今私汝则可矣;汝居官无状,吾不敢以法贷汝,则亲戚之恩绝矣。”与之耕牛、农具而遣之。

  周行逢的女婿唐德要求补任官吏,周行逢说:“你的才能不配做官吏,我如今私下照顾你倒是可以的;但如你当官不像样,我不敢用法来宽容你,那亲戚间的情谊就断绝了。”给他耕牛、农具而遣送回家。

  行逢少时尝坐事黥,隶辰州铜,或说行逢:“公面有文,恐为朝廷使者所嗤,请以药灭之。”行逢曰:“吾闻汉有黥布,不害为英雄,吾何耻焉!”

  周行逢年轻时曾经因事定罪受黥刑,发配辰州铜,有人劝说周行逢:“您脸上刺有字,恐怕会被朝廷使者所嗤笑,请用药来除去。”周行逢说:“我听说汉代有个黥布,并不因此妨碍他成为英雄,我何必为此感到羞耻呢!”

5. 资治通鉴译文

卫鞅想要变改法制,秦国贵族不高兴。卫鞅就对秦孝公说道:“百姓,不可以同他们讨论开始创新,却能够同他们一起欢庆事业的成功。讲究崇高道德的人,不去附和那些世俗的偏见。成就大事业的人不去同民众商量。所以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如果能够使国家富强,就不必去沿用旧有的法度。”甘龙说:“不对,臣也听说这样一句话:'圣明的人不去改变百姓的旧习俗来施行教化,有智慧的人不改变旧有的法度来治理国家。”卫鞅说:“平庸的人守旧的习俗,读死书的人局限在他们听说过的事情上。这两种人,只能用来安置在官位上守法,却不能同他们在旧有法度之外讨论变革法制的事。夏、商、周这三个朝代礼制不相同却都能称王于天下,春秋五霸各自的法制不同,却能先后称霸诸候。所以有智慧的人能创制法度,而愚蠢的人只能受法度的约束。贤能的人变革礼制,而没有才能的只能受礼制的束缚。”秦孝公说:“好。”委任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成法的命令。下令把百姓每十家编为一什,每五家编为一伍。互相监督检举,一家犯法,九家检举,若不检举,十家一起治罪。不告发犯法作乱的处以腰斩的刑罚,隐藏犯法作乱的与投降敌人的同样受罚。为私事争斗,各按情节轻重处以大小不同的刑罚。从事工商和因懒惰而贫穷的,将他们的妻子儿女全部收为官奴。皇室宗亲贵族没有军功的,不赋予属籍称谓。各以差次名田宅犹言各以等级占有田宅、臣妾、衣服。拥有功勋的人得到荣誉地位,没有功劳的人即使拥有财富不给予分享成果。法令已经具备,还没有公布,恐怕老百性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谁十金。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事后颁布了新法。新法在民间推行了一周年,秦国的百姓到国都诉说新法不方便的数以千计。正在这个时候,太子犯了法。卫鞅说:“新法不能普遍推行,是因为上面不守法。”要将太子绳之以法。太子是王位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于是就处罚了他的师傅公子虔,将他的老师公孙贾处以墨刑。第二天,秦国的百姓都服从新法。开始说新法不方便的秦国老百姓又说来新法如何方便。卫鞅说:“这都是些搅乱教化的人。”全部把他们迁移到边境。此后,百姓再也不敢议论新法。聪明的方法。
臣司马光认为:“信誉,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人民,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欺骗邻国,欺骗百姓,甚至欺骗兄弟、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一败涂地。靠欺骗所占的一点儿便宜救不了致命之伤,所得到的远远少于失去的,这岂不令人痛心!当年齐桓公不违背曹沫以胁迫手段订立的盟约,晋文公不贪图攻打原地而遵守信用,魏文侯不背弃与山野之人打猎的约会,秦孝公不收回对移动木杆之人的重赏,这四位君主的治国之道尚称不上完美,而公孙鞅可以说是过于刻薄了,但他们处于你攻我夺的战国乱世,天下尔虞我诈、斗智斗勇之时,尚且不敢忘记树立信誉以收服人民之心,又何况今日治理一统天下的当政者呢!

资治通鉴译文

6. 进《资治通鉴》表文言文阅读

 1. 进《资治通鉴》表 全文   司马光《奉书表》如下:
  臣光言:先奉敕编集历代君臣事迹,又奉圣旨赐名《资治通鉴》,今已了毕者。伏念臣性识愚鲁,学术荒疏,凡百事为,皆出人下。独于前史,粗尝尽心,自幼至老,嗜之不厌。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私家力薄,无由可成。伏遇英宗皇帝,资睿智之性,敷文明之治,思历览古事,用恢张大猷,爱诏下臣,俾之编集。臣夙昔所愿,一朝获伸,踊跃奉承,惟惧不称。先帝仍命自选辟官属,于崇文院置局,许借龙图、天章阁、三馆、秘阁书籍,赐以御府笔墨缯帛及御前钱以供果饵,以内臣为承受,眷遇之荣,近臣莫及。不幸书未进御,先帝违弃群臣。陛下绍膺大统,钦承先志,宠以冠序,锡之嘉名,每开经筵,常令进读。臣虽顽愚,荷两朝知待如此其厚,陨身丧元,未足报塞,苟智力所及,岂敢有遗!会差知永兴军,以衰疾不任治剧,乞就冗官。陛下俯从所欲,曲赐容养,差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及提举嵩山崇福宫,前后六任,仍听以书局自随,给之禄秩,不责职业。臣既无他事,得以研精极虑,穷竭所有,日力不足,继之以夜。遍阅旧史,旁采小说,简牍盈积,浩如烟海,抉擿幽隐,校计豪厘。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修成二百九十四卷。又略举事目,年经国纬,以备检寻,为目录三十卷。又参考群书,评其同异,俾归一涂,为《考异》三十卷。合三百五十四卷。自治平开局,迨今始成,岁月淹久,其间抵牾,不敢自保,罪负之重,固无所逃。臣光诚惶诚惧,顿首顿首。
  重念臣违离阙庭,十有五年,虽身处于外,区区之心,朝夕寤寐,何尝不在陛下之左右!顾以驽蹇,无施而可,是以专事铅椠,用酬大恩,庶竭涓尘,少裨海岳。臣今赅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伏望陛下宽其妄作之诛,察其愿忠之意,以清闲之燕,时赐有览,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得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则臣虽委骨九泉,志愿永毕矣!
  谨奉表陈进以闻。臣光诚惶诚惧,顿首顿首。
  2. 进资治通鉴表的全文翻译   臣司马光言:
   
  先前,接奉圣旨,要我编纂历代君臣事迹。不久,再接奉圣旨,赐名《资治通鉴》。现在,全书已完全定稿。我性情愚昧而且鲁莽,学术更是荒疏,所做的事,都在别人之下。惟独对于历史,心有所爱,从幼到老,嗜好不倦。深深的感觉到,自从司马迁、班固以来,史籍越来越多,普通人有的是时间,还读不完,更何况高高在上的君王,日理万机,哪有闲暇 ?我常怀一种抱负,打算加以整理,删除多余的废话,摘取其中的精华,专门收集有关国家兴衰,人民悲欢,善可以为法,恶可以为戒的政治行为,编著一部编年史。使先后顺序,明确呈现,内容篇幅,繁简适当。只因为私人力量单薄,无法着手。幸而遇到英宗皇帝(宋王朝五任帝赵宗实),聪明睿智,关心文化推展,想了解古时政事,借此作为制定国家大计方针的根据。特地下令,教我着手编纂。往日的愿望,忽然可以发挥,欢欣鼓舞,不能自已。惟一恐惧的是,才疏学浅,难以胜任。先帝(五任帝赵宗实)又命我自己物色任用助手,在崇文院内,设立编辑局,准许向龙图阁、天章阁、“三馆”(昭文馆、集贤馆、国史馆)以及秘阁等图书馆,借用图书。并发给御用的笔墨纸砚,更特别犒赏,购买水果点心。并指定宦官充当联络官,直接可以奏报先帝。受恩之深,受宠之隆,近代从来没有。不幸书还没有进呈,先帝竟行去世。陛下(六任帝赵顼)继位大统,也继承遗志,颁赐序文,亲为本书命名。御前讲座时,也常命我宣读。我虽然愚昧,但受到两任皇上如此厚待,即令杀身枭首,也不能报答万一。只要能力够用,岂敢有丝毫惰怠?那时, *** 派我代理永兴(陕西省西安市)战区司令官(知永兴军),因身体衰弱,又患病未痊,不能从事繁重工作,请求改调其他官职。陛下顾念下情,答应我的请求,命我担任西京(河南省洛阳市)留守 *** 监察总监(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兼任西京嵩山崇福宫管理官(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前后六次调动职务,都准允编辑局跟我一同迁移。并且只发经费,从不规定按时缴出成绩。我既没有其他重大事务,就投入全部精力,精细研究,竭尽心力。白天不够使用,继之以黑夜。不但选录正史,还从旁采及野史(小说)、书信和文件,堆积得好像大海。我们在最隐秘处发掘历史真相,对每一个字都校正它是否错误。上起战国,下至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共二百九十四卷。另外,再编索引,以年月为纵的轨迹,以事件为横的叙述,便于读者查考,命名《目录》,凡三十卷。再另外,参考各种图书,考证它们的异同,说明真伪,再成《考异》三十卷。——总共三百五十四卷。回溯过去,自本世纪(十一世纪)六○年代开始着手,到今天才算完成,悠悠岁月,中间受到政局影响,我自己都不敢相信能够平安,负罪至重,不容逃避。
  臣司马光,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敬请陛下垂念我远离中央,已十有五年,虽然身在外地,但区区之心,无论早上或黄昏,无论清醒或睡梦,何尝不在陛下左右。只以天性拙笨,无从效力,是以专门从事文字工作,报答皇恩,只求点滴之水和微粒之尘,以增加大海之深和大山之高。我现在骨骸憔悴,双目近视,牙齿几乎全部脱落,精神耗损枯竭。眼前办的事,一转身就都忘掉,残余精力,在此书上全部耗尽。敬请陛下(六任帝赵顼)宽恕我因妄自著作而应诛杀的重罪,俯察我一念之忠,在清闲休息的时候,顺手翻阅。参考前代王朝的兴衰,考查当今政治措施的得失,嘉奖善良,排除罪恶,坚持正义,改正错误,就足可以追踪古代的盛世,使国家迈入以前从没有过的太平境界。四海之内的苍生,都蒙受到福祉。那么,我虽葬身黄泉之下,平生志愿也已得到回报。
  谨上奏章,请鉴。臣司马光诚惶诚恐,顿首顿首,谨言。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太中大夫、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公、食邑二千六百户、实封一千户臣司马光上表。
  3. 《进资治通鉴表》部分翻译   臣 司 马 光 说 : 先 前 奉 命 编 集 各 代 君 臣 的 事 迹 , 又 奉 圣 旨颁 赐 书 名 为 《 资 治 通 鉴 》 , 现 在 全 书 已 经 编 撰 完 成 。
   我 的 性 情 意 识 愚 昧 迟 钝 , 才 学 技 艺 荒 废 疏 略 , 任 何 事 情 都 比 不 过 别 人 .唯 独 对 于 前 代 的 史 事 , 曾 经 略 微 用 心 , 从 小 到 老 , 喜 好 一 直没 有 改 变 。 我 常 常 担 心 自 司 马 迁 、班 固 以 后 , 史 书 内 容 庞 杂 ,就 是 一 般 平 民 , 也 读 不 完 所 有 的 史 书 , 更 何 况 每 天 要 处 理 很多 事 务 的 君 主 , 那 有 多 余 时 间 遍 观 历 史 呢 ? 我 曾 经 不 自 量 力 ,想 要 删 除 多 余 而 无 用 的 文 章 , 选 择 重 要 的 部 分 , 特 别 采 取 关系 国 家 兴 盛 衰 亡 、百 姓 幸 福 悲 伤 、善 良 可 以 效 法 、罪 恶 应 该警 戒 的 事 迹 , 撰 成 一 部 编 年 史 书 , 使 先 后 有 次 序 , 大 事 小 事不 混 杂 .上 起 自 战 国 , 下终 于 五 代 , 总 共 1 3 6 2 年 , 编 修 完 成 2 9 4 卷 ; 又 大 略 的 标举 事件 的 名 目 , 以 年 为 经 , 以 国 为 纬 , 以 供 检 查 寻 究 , 完 成 《 目录 》 3 0 卷。
  4.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及一篇其中的文言文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资治通鉴》 中华书局版 《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司马光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
  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书摘1) 峻兵入台城,司徒导谓侍中褚翜曰:“至尊当御正殿,君可启令速出。”翜即入上合,躬自抱帝登太极前殿;导及光禄大夫陆晔、荀崧、尚书张闿共登御床,拥卫帝。
  以刘超为右卫将军,使与钟雅、褚翜侍立左右,太常孔愉朝服守宗庙。时百官奔散,殿省萧然。
  峻兵既入,叱褚翜令下翜正立不动,呵之曰:“苏冠军来觐至尊,军人岂得侵逼!”由是峻兵不敢上殿,突入后宫,宫人及太后左右侍人皆见掠夺。峻兵驱役百官,光禄勋王彬等皆被捶挞,令负提登蒋山。
  裸剥士女,皆以坏席苦苫草自鄣,无草者坐地以土自覆;哀号之声,震动内外。 初,姑孰既陷,尚书左丞孔坦谓人曰:“观峻之势,必破台城,自非战士,不须戎服。”
  及台城陷,戎服者多死,白衣者无他。 时官有布二十万匹,金银五千斤,钱亿万,绢数万匹,他物称是,峻尽费之;太官惟有烧馀米数石以供御膳。
   或谓钟雅曰:“君性亮直,必不容于寇仇,盍早为之计!”雅曰:“国乱不能匡,君危不能济,各遁逃以求免,何以为臣!” 丁巳,峻称诏大赦,惟庾亮兄弟不在原例。以王导有德望,犹使以本官居己之右。
  祖约为侍中、太尉、尚书令,峻自为骠骑将军、录尚书事,许柳为丹杨尹,马雄为左卫将军,祖涣为骁骑将军。弋阳王羕诣峻,称述峻功,峻复以羕为西阳王、太宰、录尚书事。
   峻遣兵攻吴国内史庾冰,冰不能御,弃郡奔会稽,至浙江,峻购之甚急。吴铃下卒引冰入船,以蘧蒢覆之,呤啸鼓枻,溯流而去。
  每逢逻所,辄以杖叩船曰:“何处觅庾冰,庚冰正在此。”人以为醉,不疑之,冰仅免。
  峻以侍中蔡谟为吴国内史。 温峤闻建康不守,号恸;人有候之者,悲哭相对。
  庾亮至寻阳,宣太后诏,以峤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又加徐州刺史郗鉴司空。峤曰:“今日当以灭贼为急,未有功而先拜官,将何以示天下!”遂不受。
  峤素重亮,亮虽奔败,峤愈推奉之,分兵给亮。 后赵大赦,改元太和。
  三月,丙子,庾太后以忧崩。 苏峻南屯于湖。
   夏,四月,后赵将石堪攻宛,南阳太守王国降之;遂进攻祖约军于淮上。约将陈光起兵攻约,约左右阎秃,貌类约,光谓为约而擒之。
  约逾垣获免,光奔后赵。 壬申,葬明穆皇后于武平陵。
   庾亮、温峤将起兵讨苏峻,而道路断绝,不知建康声闻。会南阳范汪至寻阳,言“峻政令不壹,贪暴纵横,灭亡已兆,虽强易弱,朝廷有倒悬之急,宜时进讨。”
  峤深纳之。亮辟汪参护军事。
   亮、峤互相推为盟主,峤从弟充曰:“陶征西位重兵强,宜共推之。”峤乃遣督护王愆期诣荆州,邀陶侃与之同赴国难。
  侃犹以不豫顾命为恨,答曰:“吾疆场外将,不敢越局。”峤屡说,不能回;乃顺侃意,遣使谓之曰:“仁公且守,仆当先下。”
  使者去已二日,平南参军荥阳毛宝别使还,闻之,说峤曰:“凡举大事,当与天下共之。师克在和,不宜异同。
  假令可疑,犹当外示不觉,况自为携贰邪!宜急追信改书,言必应俱进;若不及前信,当更遣使。”峤意悟,即追使者,改书;侃果许之,遣督护龚登帅兵诣峤。
  峤有众七千,于是列上尚书,陈祖约、苏峻罪状,移告征镇,洒泣登舟。 陶侃复追龚登还。
  峤遗侃书曰:“夫军有进而无退,可增而不可减。近已移檄远近,言于盟府,刻后月半大举,诸郡军并在路次,惟须仁公军至,便齐进耳。
  仁公今召军还,疑惑远近,成败之由,将在于此。仆才轻任重,实凭仁公笃爱,远禀成规;至于首启戎行,不敢有辞,仆与仁公,如首尾相卫,唇齿相依也。
  恐或者不达高旨,将谓仁公缓于讨贼,此声难追。仆与仁公并受方岳之任,安危休戚,理既同之。
  且自顷之顾,绸缪往来,情深义重,一旦有急,亦望仁公悉众见救,况社稷之难乎!今日之忧,岂惟仆一州,文武莫不翘企。假令此州不守,约、峻树置官长于此,荆楚西逼强。
  5. 进资治通鉴表是司马光写给谁的一篇什么东西   进资治通鉴表,是司马光写成《资治通鉴》后,于元丰七年写给宋神宗上表书。
  在上表书中,司马光巧妙地写了这本书的要领;写成书的条件;自己做出的努力;写成书的目的。
  其一,给神宗介绍这本书的要领。在写法上,司马光上表的开始并没有直截了当地写《通鉴》的要领,而是说自己愚笨,“学术荒疏,凡百事为,皆出人下”,但他又说对历史情有独钟,“粗尝尽心,自幼至老,嗜之不厌”。由于他感到司马迁的《史记》、固班的《汉书》以来的历史书籍,文学太多,太繁杂,一般人读不完,何况人主日理万机,无暇余读,于是他想删减成“举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民生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由此可见,他的《通鉴》要领是专门写国家兴衰、存亡、与百姓休戚相关、善者可成楷模、恶者可作为儆戒的编年体的书。
  其二,著书的条件。一是宋仁宗关心,让他选人来协助;二是给他专门著书的地点——崇文院;三是供他翻阅的资料;四是给他写作的纸墨,还有吃的瓜果点心等,一应俱全。宋神宗时继承仁宗的遗愿,还给他写了序。在这种条件下,他“穷竭所有,日力不足,继之以夜”,拼命工作,“遍阅旧史,旁采小说,简牍盈积,浩如烟海,抉摘幽隐,校计毫厘”,写成了这部巨作。
  其三,述说这十五年著书的努力和心情。这十五年的心情是“身出于外,区区之心,朝夕寤寐,何尝不在陛下之左右”,专事铅椠,用酬陛下的恩德。现在自己的身体瘦弱、憔悴,“目视昏近,牙齿无几”,神识衰耗,旋踵遗忘,精力尽于此书。
  其四,写成《资治通鉴》的目的。他写这些的目的在于,企求皇上“以清闲之宴,时赐省览,临前世之衰,考当今之得失,齐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这就是他上表的最终目的。
  司马光的这篇上表,心情坦荡,真实而委婉,十分感人。其写法迂回而含蓄,希望皇帝能看这部书,从中得到超前人的治国方略,造福于百姓。然而,他的上表却丝毫没有流露出由于他反对变法而遭到排挤的失意心理,而是表现出对皇帝的一颗赤诚之心,就这一点而言也足以说明,一位贤臣的美德的可贵。
  6. 文言文翻译(资治通鉴二十八卷)   臣司马光认为(因为资治通鉴是写给皇帝看的,作者对一些历史事件会做一些评价让皇帝参考):诸葛丰对光禄勋周堪、光禄大夫张猛,先是赞誉后上书弹劾,他这种行为不是真的在为朝廷引见贤才除去奸邪,而是想结党营私求上进而已。这是郑朋、杨兴(这两人背景请查阅相关资料,是拍马屁界比较有名的人物)这一类的人,怎么能说他是刚正的人呢。一国之君,要仔细去考察人事的好坏,辨别人事的是非,有所奖赏是为了劝导人们行善,有所惩罚是为了警惕奸邪,这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如果诸葛丰的话是确实的,那么就不应当罢黜他;如果他是诬告诋毁,那堪、猛又有什么罪啊!现在皇上对双方都加以惩治,贬弃了他们,那么所谓的是非好坏究竟在哪里呢?
  =====================================
  背景资料
  ====
  诸葛丰,字少季,琅邪郡人。因通晓经书而成为郡中文学之士,凭借刚直著名。汉元帝提拔他做了司隶校尉,诸葛丰检举、揭发,无所畏避。京师的人们为了赞扬他而说:“为什么好久不见有谗言离间的小人了,这是因为朝廷上有了个诸葛丰。”汉元帝赏识他的这种节操,让他和光禄大夫享有同等官秩。当时,侍中许章因为是皇帝的外戚受到宠信而显贵,骄奢淫逸,不遵守法令制度,他的宾客犯了罪,与他有牵连。诸葛丰查证了许章牵连在案的事实,正想向皇帝上奏,恰好碰到许章外出,诸葛丰停下车,举着符节对许章说:“下车。”想就此逮捕许章。许章窘迫之际,驱车逃走了,诸葛丰也驱车追赶。许章因为能够自由进入宫中,故自己到皇上那里投案自首。诸葛丰也就进宫上奏,皇帝就收缴了诸葛丰的符节。司隶校尉没有符节,是从诸葛丰开始的。诸葛丰于是上书谢罪,说:“我愚蠢、怯懦,皇上您没有考虑我的能力大小,让我做了司隶校尉,又让我和光禄大夫享有同等官秩,这官职已很高了,身在其位,责任重大,本不是我能够胜任的。我常常担心突然死去,没法报答您的大恩大德,永远背上尸位素餐的名声。所以我时常盼望能有朝一日为朝廷献身,不顾一切地惩治奸邪,将他们的头颅砍下来悬挂在都市之中,再书写出他们的罪恶,使天下人都明白作恶的人应受到惩罚,这样以后我就是被诛杀,也心甘情愿。现在奸邪污浊之气惊动了上天,因此灾难、变异屡屡出现,老百姓因之而贫乏。这是臣下不能效忠朝廷的应验,我对此实在有一种无尽的羞耻感。现在皇上您的宽厚就像上天能覆盖一切,大地能够承受一切一样,没有什么不能够容纳的。您派尚书令尧给我诏书说:‘司隶校尉批评、举奏之事,褒奖善良,惩治邪恶,不能专权行事,应中庸平和,顺应经术宗旨。’皇上对我恩深德厚,我深感荣幸,叩头拜谢。但是我承受不了内心的忧闷,恳求皇上赐给一点闲暇召见我,请皇上裁决。”皇上没有答应他。此后,诸葛丰提的建议皇上更加不采纳。诸葛丰常在春、夏两季逮捕、惩治犯人,朝廷官员大都反对他这样做。于是皇上让他去做了城门校尉,诸葛丰便上书皇上告发光禄勋周堪、光禄大夫张猛。皇上认为他不正直,就下诏给御史说:“城门校尉诸葛丰,以前和光禄勋堪、光禄大夫猛一起在朝的时候,多次称赞二人的长处。诸葛丰前段时间做司隶校尉时,不顺应时令整饬法纪,专门从事残酷的惩罚,想用这种方式获得虚假的威名,我不忍心把他交给有关衙门处置,调任他做城门校尉。但他不从内心反省自己,反而怨恨堪、猛二人,并以弹劾进行报复。他所告发的都是毫无根据的事,只不过是为了张扬他人难以验证的罪过,他任意地褒奖、诋毁他人,不顾及以前说过的话,是极不信实的行为。我可怜他年纪大了,不忍心用刑法惩治他,可罢免他为平民。”(选自《汉书·列传第七十七·诸葛丰传》)
  皇上下诏给御史又说:“诸葛丰曾告发堪、猛二人贞信不立,我可怜他们而不惩治,又爱惜他们的才能没有很好发挥,可降堪做河东太守,猛做槐里令。
  司马光说:诸葛丰对于堪、猛二人,先是称赞后是诋毁,他的心意并不是为了朝廷的善政而进言,也不是为了除去奸邪,只是想借此亲近皇上,求得进身之阶罢了,哪里可以算是一位刚直的人物啊!一国之君,要仔细去考察人事的好坏,辨别人事的是非,有所奖赏是为了劝导人们行善,有所惩罚是为了警惕奸邪,这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如果诸葛丰的话是确实的,那么就不应当罢黜他;如果他是诬告诋毁,那堪、猛又有什么罪啊!现在皇上对双方都加以惩治,贬弃了他们,那么所谓的是非好坏究竟在哪里呢?
  7. 古文翻译 资治通鉴节选   令狐潮率兵在雍丘包围张巡,张巡坚守了四十余天,与朝廷的联系断绝。
  令狐潮得知玄宗已逃往蜀中,就又写信招降张巡。张巡有大将六人,官职都是开府、特进,他们劝张巡说,我们兵力弱小,难以抵御叛军,况且皇上的生死不得而知,不如投降。
  张巡假装许诺。第二天,在堂上放置皇上的画像,率领将士朝拜,大家都泣不成声。
  然后张巡把六位部将带到前面,责备他们不忠不义,并杀了他们。从此军心更加坚定。
  城中的箭已经用尽,张巡就命令士卒用稻草扎成一千多草人,给他们穿上黑衣服,夜晚用绳子放到城下,令狐潮的军队争相射击,很久以后才知道是草人。这样智取箭数十万支。
  后来又用绳子把人放下城头,叛军大笑,还以为是草人,不加防备,于是用五百名敢死之士袭击叛军的大营,令狐潮的军队顿时大乱,烧掉营垒而逃,张巡率兵追击了十多里才返回。令狐潮兵败,又气又恨,就又增兵把雍丘紧紧包围。
  张巡让郎将雷万春在城头上与令狐潮对话,叛军乘机用弩机射雷万春,雷万春脸上被射中了六处,仍旧巍然挺立不动。令狐潮怀疑是木头人,就派兵去侦察,得知确实是雷万春,十分惊异,远远地对张巡说:“刚才看见雷将军,才知道您的军令是多么森严了,然而这对于天道又能怎样呢?”张巡回答说:“你已丧尽人伦,还有什么资格来谈论天道!”不久张巡又率兵出战,擒获叛将十四人,杀死一百余人。
  于是叛军乘夜而逃,收兵入保陈留,不敢再出来交战。不久,叛军步、骑兵七千余人进驻白沙涡,张巡夜间率兵袭击,大败叛军。
  张巡回军到桃陵,又与四百余名叛军救兵相遇,全部将其俘虏。张巡把这些叛军分开,将其中的妫州、檀州兵以及胡人全部杀掉,荥阳、陈留的胁从兵则予以遣散,令他们各归其业。
  十日之间,民众脱离叛军来归附张巡的达一万余户。
   

7. 资治通鉴的文言文答案

 1. 《资治通鉴》文言文翻译   文中有好几处:"而谓之揽权",意思都是一样:才叫做加强中央集权.
  臣劝陛下加强中央集权这件事,不是想让陛下像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文字那样的做法,(我没说)那样才叫加强集权;也不是想让陛下像隋文帝那样吃着饭也来处理政务,(我也没说)那样才叫加强中央集权,也不是要皇上您像唐德宗一样什么事都亲自过问,连宰相都不用。也不是要您像精通治理官吏、把什么事都查明、总施仁恩的唐宣宗。我觉得皇上您应该通过处理过去的事(指坏事),而防止没有发生的坏事,使奖罚之权收归皇上一人手中,不到于把这种权利移到下面的人的手中。臣希望陛下以正身(既行事作别人的表率)为集权的根本,而又把重用有才之士作为集权的辅助,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以把加强中央集权这件事做得尽善尽美,那么我所求的都得到,所希望的都如意了,即使是国家大政方针,天下大事,都可以不用声色地处理了。
  完了,希望能成为最佳答案。
  2. 文言文 《资治通鉴》翻译   文言文是外语吗?。
  郑文贞公魏征卧病在家,皇上派遣使者慰问,赏赐药品,往来不绝。又派了中郎将李安俨住在魏家,以便随时将病况上报。
   
  皇上又和太子一起到他家,指名衡山公主将许配给他的儿子魏叔玉。正月十七日那天,魏征去世了,皇上命令九品以上的官员都去吊唁,赏给羽盖鼓吹,恩准陪葬昭陵。
  魏征的妻子裴氏说:“魏征一生节俭朴素,现在用一品官的仪仗举行葬礼,这不是死者的心愿。”她婉言推托没有接受,而用布蓬车载运棺柩去埋葬。
  皇上登上禁苑的西楼,望着灵车痛哭。皇上亲自撰写了碑文,并亲笔往石碑上写。
  皇上对魏征思念不止,跟左右大臣说:“人们用铜做镜子,可以用来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用古史做镜子,可以从中看到国家兴盛衰亡的道理;用人当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魏征去世了,我丢掉了一面镜子啦!”。
  3. 资治通鉴翻译,和阅读答案   下次这种问题不要发到外语分类。
  长乐公主将出降,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敕有司资倍于长公主。魏征谏曰:“昔汉明帝欲封皇子,曰:‘我子岂得与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阳。
  今资送公主,倍于长公主,得无异于明帝之意乎!”上然其言,入告皇后。后叹曰:“妾亟问陛下称重魏征,不知其故,今观其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乃知其社稷之臣也。
  臣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曲蒙礼敬,情义深重。每将有言必俟颜色,尚不敢轻犯威严,况以人臣之疏远,乃能抗言如是,陛下不可不从。”
  因请遣中使赉钱四百缗、绢五百匹以赐征,且语之曰:“闻公正直,今乃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乘此心,勿转移也。”
  上尝罢朝,怒曰:“今须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上曰:“魏征每廷辱我。”
  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闻其故。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
  长乐公主将要出嫁长孙仲,太宗以公主是皇后亲生,特别疼爱,敕令有关部门所给陪送比皇姑永嘉长公主多一倍。魏徵劝谏说:“过去汉明帝想要分封皇子采邑,说:‘我的儿子怎么能和先帝的儿子相比呢?’均令分给楚王、淮阳王封地的一半。
  如今公主的陪送,比长公主多一倍,岂不是与汉明帝的意思相差太远吗?”太宗觉得有理,进宫中告知皇后,皇后感慨系之:“我总是听得陛下称赞魏徵,不知是什么缘故,如今见其引征礼义来抑制君王的私情,这真是辅佑陛下的栋梁大臣呀!我与陛下是多年的结发夫妻,多蒙恩宠礼遇,每次讲话还都要察言观色,不敢轻易冒犯您的威严。何况大臣与陛下较为疏远,还能如此直言强谏,陛下不能不听从其意见。”
  于是皇后请求太宗派宦官去魏徵家中,赏赐给四百缗钱,四百匹绢。并且对他说:“听说您十分正直,今日得以亲见,所以赏赐这些。
  希望您经常秉持此忠心,不要有所迁移。”有一次太宗曾罢朝回到宫中,怒气冲冲地说:“以后找机会一定杀了这个乡巴佬。”
  皇后问是谁惹怒陛下,太宗说:“魏徵常在朝堂上羞辱我。”皇后退下,穿上朝服站在庭院内,太宗惊奇地问这是何故。
  皇后说:“我听说君主开明则臣下正直,如今魏徵正直敢言,是因为陛下的开明,我怎能不祝贺呢!”太宗才转怒为喜。 长孙皇后是李世民的贤内助,贤惠而敢直言,明是非,懂得婉言相劝,聪明。
  从她劝谏李世民的可看出。
  4. 资治通鉴节选翻译   出自【资治通鉴】第七十卷。
  【原文】亮尝自校簿书,主簿杨直入,谏曰:“为治有体,上下可不相侵。请为明公以作家譬之:今有人,使奴执耕稼,婢典炊,鸡主司晨,犬主吠盗,牛负重载,马涉远路;私业无旷,所求皆足,雍容高枕,饮食而已。
  忽一旦尽欲以身亲其役,不复付任,劳其体力,为此碎务,形疲神困,终无一成。岂其智之不如婢鸡狗哉?失为家主之法也。
  是故古人称‘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故丙吉不问横道死人而忧牛喘,陈平不肯知钱谷之数,云‘自有主者’,彼诚达于位分之体也。
  今明公为治,乃躬自校簿书,流汗终日,不亦劳乎!”亮谢之。及卒,亮垂泣三日。
  【译文】诸葛亮曾经亲自校对公文,主簿杨径直入内劝他说:“治理国家是有制度的,上司和下级做的工作不能混淆。请您允许我以治家作比喻:现在有一个人,命奴仆耕田,婢女烧饭,雄鸡所晓,狗咬盗贼,以牛拉车,以马代步;家中事务无一旷废,要求的东西都可得到满足,优闲自得,高枕无忧,只是吃饭饮酒而已。
  忽然有一天,对所有的事情都要亲自去做,不用奴婢、鸡狗、牛马,结果劳累了自己的身体,陷身琐碎事务之中,弄得疲惫不堪,精神萎靡,却一事无成。难道他的才能不及奴婢和鸡狗吗?不是,而是因为他忘记了作为一家之主的职责。
  所以古人说‘坐着讨论问题,作出决定的人是王公;执行命令,亲身去做事情的人,称作士大夫’。因此,丙吉不过问路上杀人的事情,却担心耕牛因天热而喘;陈平不去了解国家的钱、粮收入,而说‘这些自有具体负责的人知道’,他们都真正懂得各司其职的道理。
  如今您管理全国政务,却亲自校改公文,终日汗流浃背,不是太劳累了吗?”诸葛亮深深表示感谢。杨去世,诸葛亮哭泣了三天。
  5. 阅读《资治通鉴》作文   阅读《资治通鉴》“流水无弦万古琴,《通鉴》无声天下音”,让我们去阅读《资治通鉴》,了解其中的一个个历史故事吧!《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与《史记》并称为中国史家之绝笔。
  它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显德六年,共跨越1362年的历史。在这近2000年的漫长岁月里,发生了多少曲折动人的故事啊!比如:“战国争雄”、“楚汉相争”、“三国鼎立”、“隋唐盛世”、“五代十国”等等,便是这历史长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
  其中牛角挂书的李密、以死尽忠的豫让、贤能勇猛的荆轲、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贤良淑德的长孙皇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打开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所编著的《资治通鉴》,之所以命名《资治通鉴》是因为它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只要我们认真阅读它,便可以从中体会到烽烟四起的朝代战争,无数百姓处于流离失所、水深火热的痛苦。我曾记得有这样一段故事:李密小时候经常牧牛,可他却每每带上几本书,把书挂在牛角上,这样便可以边看边牧牛了,后被瓦岗军推选为“魏公”。
  为什么他们在那艰苦的条件下都能自学成才呢?而我们现在的条件比他们优越几千倍,有什么理由不更勤奋学习呢?《资治通鉴》不仅为我们生动演绎了一段真实的历史,再现了一位位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还给了我们后人警醒。
  6. 翻译古文资治通鉴翻译文武官复请封禅.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   文武百官一再请求唐太宗举行泰山封禅大典.唐太宗说:“你们都认为封禅是帝王盛事,我却不这么想.如果天下安定,家给人足,即使不搞封禅大典,又有何妨?从前秦始皇搞封禅,汉文帝未搞封禅,后世不认为汉文帝不及秦始皇.而且向天地拜祭,何必非得上泰山之顶,封几尺高的土,就表达诚敬了么?”群臣仍然请唐太宗搞封禅大典.唐太宗快要同意了,只有魏征一人认为不可.唐太宗说:“你不要我封禅,是因为功尚不高吗?”答:“高啊!”问:“德不厚吗?”答:“厚啊!”问:“中国不安定吗?”答:“安定了啊!”问:“边境不服吗?”答:“服了啊!”问:“年成不丰吗?”答:“丰收了啊!”问:“没有符瑞么?答:“有了啊!”问:“如此说来,为何不能封禅?”魏征答道:“陛下您虽有上述六条,然而继承隋末大乱之后,人口未恢复,粮仑尚空虚,而封禅大典、车驾成千上万,一路住宿、吃饭的费用,不容易办.而且封禅之时,外国使节都来祝贺,边境酋长都带侍从,现今伊州、洛阳以东,一直到海州、泰山的路途上,人烟稀少,杂木丛生,这等于引外国人到内地,看到我们的虚弱.况且来者必给赏赐,赏赐达不到来者的期望,给了下次还要给,都用老百姓的劳苦为代价,好虚名求实祸.恳请陛下考虑去还是不去?”恰巧遇上南北几州发大水,封禅之事遂挂起来不提了.。
  7.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及一篇其中的文言文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资治通鉴》 中华书局版《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司马光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
  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书摘1) 峻兵入台城,司徒导谓侍中褚翜曰:“至尊当御正殿,君可启令速出。”翜即入上合,躬自抱帝登太极前殿;导及光禄大夫陆晔、荀崧、尚书张闿共登御床,拥卫帝。
  以刘超为右卫将军,使与钟雅、褚翜侍立左右,太常孔愉朝服守宗庙。时百官奔散,殿省萧然。
  峻兵既入,叱褚翜令下翜正立不动,呵之曰:“苏冠军来觐至尊,军人岂得侵逼!”由是峻兵不敢上殿,突入后宫,宫人及太后左右侍人皆见掠夺。峻兵驱役百官,光禄勋王彬等皆被捶挞,令负提登蒋山。
  裸剥士女,皆以坏席苦苫草自鄣,无草者坐地以土自覆;哀号之声,震动内外。 初,姑孰既陷,尚书左丞孔坦谓人曰:“观峻之势,必破台城,自非战士,不须戎服。”
  及台城陷,戎服者多死,白衣者无他。 时官有布二十万匹,金银五千斤,钱亿万,绢数万匹,他物称是,峻尽费之;太官惟有烧馀米数石以供御膳。
   或谓钟雅曰:“君性亮直,必不容于寇仇,盍早为之计!”雅曰:“国乱不能匡,君危不能济,各遁逃以求免,何以为臣!” 丁巳,峻称诏大赦,惟庾亮兄弟不在原例。以王导有德望,犹使以本官居己之右。
  祖约为侍中、太尉、尚书令,峻自为骠骑将军、录尚书事,许柳为丹杨尹,马雄为左卫将军,祖涣为骁骑将军。弋阳王羕诣峻,称述峻功,峻复以羕为西阳王、太宰、录尚书事。
   峻遣兵攻吴国内史庾冰,冰不能御,弃郡奔会稽,至浙江,峻购之甚急。吴铃下卒引冰入船,以蘧蒢覆之,呤啸鼓枻,溯流而去。
  每逢逻所,辄以杖叩船曰:“何处觅庾冰,庚冰正在此。”人以为醉,不疑之,冰仅免。
  峻以侍中蔡谟为吴国内史。 温峤闻建康不守,号恸;人有候之者,悲哭相对。
  庾亮至寻阳,宣太后诏,以峤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又加徐州刺史郗鉴司空。峤曰:“今日当以灭贼为急,未有功而先拜官,将何以示天下!”遂不受。
  峤素重亮,亮虽奔败,峤愈推奉之,分兵给亮。 后赵大赦,改元太和。
  三月,丙子,庾太后以忧崩。 苏峻南屯于湖。
   夏,四月,后赵将石堪攻宛,南阳太守王国降之;遂进攻祖约军于淮上。约将陈光起兵攻约,约左右阎秃,貌类约,光谓为约而擒之。
  约逾垣获免,光奔后赵。 壬申,葬明穆皇后于武平陵。
   庾亮、温峤将起兵讨苏峻,而道路断绝,不知建康声闻。会南阳范汪至寻阳,言“峻政令不壹,贪暴纵横,灭亡已兆,虽强易弱,朝廷有倒悬之急,宜时进讨。”
  峤深纳之。亮辟汪参护军事。
   亮、峤互相推为盟主,峤从弟充曰:“陶征西位重兵强,宜共推之。”峤乃遣督护王愆期诣荆州,邀陶侃与之同赴国难。
  侃犹以不豫顾命为恨,答曰:“吾疆场外将,不敢越局。”峤屡说,不能回;乃顺侃意,遣使谓之曰:“仁公且守,仆当先下。”
  使者去已二日,平南参军荥阳毛宝别使还,闻之,说峤曰:“凡举大事,当与天下共之。师克在和,不宜异同。
  假令可疑,犹当外示不觉,况自为携贰邪!宜急追信改书,言必应俱进;若不及前信,当更遣使。”峤意悟,即追使者,改书;侃果许之,遣督护龚登帅兵诣峤。
  峤有众七千,于是列上尚书,陈祖约、苏峻罪状,移告征镇,洒泣登舟。 陶侃复追龚登还。
  峤遗侃书曰:“夫军有进而无退,可增而不可减。近已移檄远近,言于盟府,刻后月半大举,诸郡军并在路次,惟须仁公军至,便齐进耳。
  仁公今召军还,疑惑远近,成败之由,将在于此。仆才轻任重,实凭仁公笃爱,远禀成规;至于首启戎行,不敢有辞,仆与仁公,如首尾相卫,唇齿相依也。
  恐或者不达高旨,将谓仁公缓于讨贼,此声难追。仆与仁公并受方岳之任,安危休戚,理既同之。
  且自顷之顾,绸缪往来,情深义重,一旦有急,亦望仁公悉众见救,况社稷之难乎!今日之忧,岂惟仆一州,文武莫不翘企。假令此州不守,约、峻树置官长于此,荆楚西逼强胡。
  8. 求高人翻译一段《资治通鉴》文言文   翻译如下:元勰流着泪说:“臣是先帝的儿子,陛下的弟弟。
  臣以陛下的至亲身份,长久参与机要大事,恩宠与威望,光辉显赫,海内没人能赶得上。臣所以敢于接受而不推辞,正依恃着陛下如日月一般的光明,宽恕了臣忘了引退的过错。
  现在又委任我做元宰,总揽机要政权,拥有震主的名声,自取罪过是一定的了。这样子,陛下爱护臣子,弄到最后,只怕未能始终无间的保全君臣之义的美名。”
   武大历史学院即将开办一个深度剖析《资治通鉴》的课程,叫历史文化与领导韬略高级研修班,推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进修。课程涉及大量的管理哲学和人生智慧。
  聘请的是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国刚先生。
   

资治通鉴的文言文答案

8. 文言文阅读资治通鉴

 1. 文言文 《资治通鉴》翻译   文言文是外语吗?。
  郑文贞公魏征卧病在家,皇上派遣使者慰问,赏赐药品,往来不绝。又派了中郎将李安俨住在魏家,以便随时将病况上报。
  皇上又和太子一起到他家,指名衡山公主将许配给他的儿子魏叔玉。正月十七日那天,魏征去世了,皇上命令九品以上的官员都去吊唁,赏给羽盖鼓吹,恩准陪葬昭陵。
  魏征的妻子裴氏说:“魏征一生节俭朴素,现在用一品官的仪仗举行葬礼,这不是死者的心愿。”她婉言推托没有接受,而用布蓬车载运棺柩去埋葬。
  皇上登上禁苑的西楼,望着灵车痛哭。皇上亲自撰写了碑文,并亲笔往石碑上写。
   
  皇上对魏征思念不止,跟左右大臣说:“人们用铜做镜子,可以用来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用古史做镜子,可以从中看到国家兴盛衰亡的道理;用人当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魏征去世了,我丢掉了一面镜子啦!”。
  2. 如何把文言文学到可以阅读古籍的地步   《资治通鉴》是宋代史书,距今不很遥远,文章不很难懂.学好高中文言文,就差不多能读下来.向你当地刚毕业的高中生借一套高中语文课本,以及与之配套的练习题,买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认真学习其中的文言文课文.记住课文下所有重要实词虚词的意思.凡是要求背诵的课文一定背下来.把高中必须掌握的180多个实词和15个虚词的常用义项记住.勤查古汉语字典.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用法,了解常见的通假字的使用,了解古汉语4大常见特殊句式(也就是古人行文的语法特点).掌握了这些,基本差不多了.还要做一些必要的练习,检验学习掌握的情况.其次,还要了解一下古代的文化知识,比如历法、职官、礼仪、避讳、习俗等,对于理解文章也很有用.(记得必须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办法看似笨拙,其实很有用.起码也要熟读)个人看法.。
  3. 文言文翻译(资治通鉴二十八卷)   臣司马光认为(因为资治通鉴是写给皇帝看的,作者对一些历史事件会做一些评价让皇帝参考):诸葛丰对光禄勋周堪、光禄大夫张猛,先是赞誉后上书弹劾,他这种行为不是真的在为朝廷引见贤才除去奸邪,而是想结党营私求上进而已。这是郑朋、杨兴(这两人背景请查阅相关资料,是拍马屁界比较有名的人物)这一类的人,怎么能说他是刚正的人呢。一国之君,要仔细去考察人事的好坏,辨别人事的是非,有所奖赏是为了劝导人们行善,有所惩罚是为了警惕奸邪,这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如果诸葛丰的话是确实的,那么就不应当罢黜他;如果他是诬告诋毁,那堪、猛又有什么罪啊!现在皇上对双方都加以惩治,贬弃了他们,那么所谓的是非好坏究竟在哪里呢?
  =====================================
  背景资料
  ====
  诸葛丰,字少季,琅邪郡人。因通晓经书而成为郡中文学之士,凭借刚直著名。汉元帝提拔他做了司隶校尉,诸葛丰检举、揭发,无所畏避。京师的人们为了赞扬他而说:“为什么好久不见有谗言离间的小人了,这是因为朝廷上有了个诸葛丰。”汉元帝赏识他的这种节操,让他和光禄大夫享有同等官秩。当时,侍中许章因为是皇帝的外戚受到宠信而显贵,骄奢淫逸,不遵守法令制度,他的宾客犯了罪,与他有牵连。诸葛丰查证了许章牵连在案的事实,正想向皇帝上奏,恰好碰到许章外出,诸葛丰停下车,举着符节对许章说:“下车。”想就此逮捕许章。许章窘迫之际,驱车逃走了,诸葛丰也驱车追赶。许章因为能够自由进入宫中,故自己到皇上那里投案自首。诸葛丰也就进宫上奏,皇帝就收缴了诸葛丰的符节。司隶校尉没有符节,是从诸葛丰开始的。诸葛丰于是上书谢罪,说:“我愚蠢、怯懦,皇上您没有考虑我的能力大小,让我做了司隶校尉,又让我和光禄大夫享有同等官秩,这官职已很高了,身在其位,责任重大,本不是我能够胜任的。我常常担心突然死去,没法报答您的大恩大德,永远背上尸位素餐的名声。所以我时常盼望能有朝一日为朝廷献身,不顾一切地惩治奸邪,将他们的头颅砍下来悬挂在都市之中,再书写出他们的罪恶,使天下人都明白作恶的人应受到惩罚,这样以后我就是被诛杀,也心甘情愿。现在奸邪污浊之气惊动了上天,因此灾难、变异屡屡出现,老百姓因之而贫乏。这是臣下不能效忠朝廷的应验,我对此实在有一种无尽的羞耻感。现在皇上您的宽厚就像上天能覆盖一切,大地能够承受一切一样,没有什么不能够容纳的。您派尚书令尧给我诏书说:‘司隶校尉批评、举奏之事,褒奖善良,惩治邪恶,不能专权行事,应中庸平和,顺应经术宗旨。’皇上对我恩深德厚,我深感荣幸,叩头拜谢。但是我承受不了内心的忧闷,恳求皇上赐给一点闲暇召见我,请皇上裁决。”皇上没有答应他。此后,诸葛丰提的建议皇上更加不采纳。诸葛丰常在春、夏两季逮捕、惩治犯人,朝廷官员大都反对他这样做。于是皇上让他去做了城门校尉,诸葛丰便上书皇上告发光禄勋周堪、光禄大夫张猛。皇上认为他不正直,就下诏给御史说:“城门校尉诸葛丰,以前和光禄勋堪、光禄大夫猛一起在朝的时候,多次称赞二人的长处。诸葛丰前段时间做司隶校尉时,不顺应时令整饬法纪,专门从事残酷的惩罚,想用这种方式获得虚假的威名,我不忍心把他交给有关衙门处置,调任他做城门校尉。但他不从内心反省自己,反而怨恨堪、猛二人,并以弹劾进行报复。他所告发的都是毫无根据的事,只不过是为了张扬他人难以验证的罪过,他任意地褒奖、诋毁他人,不顾及以前说过的话,是极不信实的行为。我可怜他年纪大了,不忍心用刑法惩治他,可罢免他为平民。”(选自《汉书·列传第七十七·诸葛丰传》)
  皇上下诏给御史又说:“诸葛丰曾告发堪、猛二人贞信不立,我可怜他们而不惩治,又爱惜他们的才能没有很好发挥,可降堪做河东太守,猛做槐里令。
  司马光说:诸葛丰对于堪、猛二人,先是称赞后是诋毁,他的心意并不是为了朝廷的善政而进言,也不是为了除去奸邪,只是想借此亲近皇上,求得进身之阶罢了,哪里可以算是一位刚直的人物啊!一国之君,要仔细去考察人事的好坏,辨别人事的是非,有所奖赏是为了劝导人们行善,有所惩罚是为了警惕奸邪,这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如果诸葛丰的话是确实的,那么就不应当罢黜他;如果他是诬告诋毁,那堪、猛又有什么罪啊!现在皇上对双方都加以惩治,贬弃了他们,那么所谓的是非好坏究竟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