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半导体行业高管预计:“缺芯”在上半年难以改善

2024-05-15

1. 多位半导体行业高管预计:“缺芯”在上半年难以改善

  财联社(上海 编辑 刘蕊)讯 ,美东时间周三,在摩根大通 科技 / 汽车 峰会上,多位半导体行业高管表示,无论是电脑芯片还是 汽车 芯片,短期内短缺问题都无法解决。
   大多数企业高管都预计,在2022年中期以前都无法看到芯片供应短缺改善的迹象,而且很多高管甚至预计,今年全年都难以改善。
   英伟达首席财务长克雷斯(Colette Kress)表示,预计下半年的芯片供应将有所改善。由于芯片严重短缺,英伟达生产的显卡芯片在市场上的售价已经比其零售定价高出数千美元。
   与其他芯片制造商一样,英伟达一直难以确保足够的供应来满足需求。这一“缺芯”情况甚至已经伤害到了包括苹果在内的超大型公司。苹果曾表示,上个季度因无法获得足够的零部件而损失了逾60亿美元的收入。
   芯片代工巨头格芯对于未来供应的判断更加悲观。该公司认为,由于芯片用途激增,而提高产能所需的时间漫长,这意味着今年的形势将难以缓解。
   格芯首席执行官Tom Caulfield在论坛上表示:“很难想象未来两年我们会不谈论供应问题…我认为2022年不会有任何缓解。”
   安森美半导体公司首席执行长哈桑纳·埃尔-库里(Hassane el - koury)也认为,今年全年的剩余时间里,芯片都将供不应求。安森半导体公司主要生产 汽车 电源管理芯片,这一芯片对于电动车尤其关键。
   另一家主要的 汽车 芯片供应商Analog Devices Inc.则略显乐观。该公司首席财务官Prashanth Mahendra-Rajah认为,在今年7月结束的第三财季之前,芯片订单将不断增长,所有的供应都被订满,但预计第四季度芯片供应量将大幅提高。
   所有的行业高管都认为,当前的芯片需求旺盛完全反映了客户的实际需求,目前还没有迹象表明存在那种可能导致库存过剩、随后需求崩溃的囤积行为。

多位半导体行业高管预计:“缺芯”在上半年难以改善

2. 世界缺芯?全球最大“芯片”来了

目前,全球正处于芯片供不应求的时代。根据美国白宫芯片峰会信息,全球缺芯的情况将会持续,甚至长达数年之久。前一段时间,苏宁、国美、永乐等的手机专柜上,有些型号缺货,尤其是华为售无可售,原因就是芯片供应不上导致的。 汽车 ,手机,各种电子设备都需要芯片。
     
 全球缺芯,以及美国的围猎,将会促使国内半导体产业大发展。在芯片和集成电路产业中,上海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城市。其中沪硅产业、华润微电子、中微半导体、上海超硅等都是集成电路核心产业链制造厂商。
     
 现在,世界上最大的“芯片”即将在上海松江新城诞生!那就是位于松江G60科创走廊上的上海超硅研究院。该项目将填补我国大硅片研究空白,促进我国集成电路发展!该建筑设计理念独特,秉持“一切向芯,天地一方”的理念。
     
 其实,上海超硅半导体有限公司早在2018年就在松江开工建设,上马了300毫米全自动智能化生产线项目,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王曦出席了开工仪式,足见该项目对中国芯片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该项目总投资约100亿元,包括综合研究院、450毫米中试生产线等。

3. 这次,终于有人把全球“缺芯”的真正原因说清楚了

  “缺芯”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缺芯”的主要原因,其实不能怪在新冠肺炎疫情上。业内专家说,“缺芯”主要是因为“特不靠谱”时期对华为实施的一系列芯片技术和产品的打压,最终导致全球芯片产业链被破坏。
   那么,“特不靠谱”打压华为,全球芯片产业链怎么就被破坏了呢?
        
   当华为受到芯片制裁之后,反应最大的虽然是中国芯片产业链上的企业。
   但是,包括日韩、欧盟、俄罗斯、印度等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在反思:如果未来自己被制裁怎么办?
        
   于是,包括中日韩、欧盟等有能力参与芯片产业链的国家,都开始布局高端芯片自主可控,尽量发展建设自己的高端芯片产业链。
   随后,日韩摩擦下,又吹起了半导体高端原材料自主可控风潮。 这进一步让世界各国认清了芯片自主可控的重要性。
   本来日韩都是美丽国盟友,但双方互掐起来更狠。欧盟一直防着美丽国, 历史 上美丽国对于欧盟巨头的伤害也数不胜数,因此,欧盟也不希望未来在高端芯片上受制于美丽国,日韩也是如此,中国和俄罗斯更不用说。
   在这种情况下,从2019年开始,世界主要经济体都把精力集中在低纳米工艺制程的高端芯片上了。
   全球都开始加码高端芯片,对 汽车 上用的中低端芯片根本没在意。
   正好这时,新冠疫情袭击全球,电子消费品需求旺盛,芯片产业链企业便把重点放在了消费电子芯片上。
        
   可疫情复苏以后, 汽车 产业强劲复苏,每台 汽车 使用超过100个芯片,一下子出现了芯片供应短缺的情况。
   如果不是“特不靠谱”制裁华为,就不会出现全球自研高端芯片。即便出现中低端芯片短缺,也会立刻得到弥补。
   如今的情况是,谁也不愿意放弃高端芯片产力,去生产低利润的 汽车 芯片,最终导致全球“缺芯”,车企被迫停产、减产。
   摆脱亚洲依赖,拜瞌睡做起了“芯片梦”,表示会拿出500亿美元投资到半导体制造与研发上。
        
   其中大部分资金可能会用于英特尔、三星和台积电数十亿美元计的先进芯片工厂建设。但业内高管表示,解决更广泛的供应链问题至关重要,而美丽国面临着补贴要发给谁的复杂选择上。
   “试图在特定地点重建从上游到下游的整个一条供应链是不太可能的,那将是非常昂贵的。”安森美半导体高级副总裁大卫说。
   美丽国现在只占全球半导体产能的12%左右,低于1990年的37%。行业数据显示,目前全球80%以上的芯片生产集中在亚洲。
   单个计算机芯片的生产可能涉及1000多个步骤、70个独立的跨境合作和一系列专业公司,这些公司大多在亚洲,大部分不为公众所知。
   请看一家美丽国公司为韩国现代汽新款电动车提供芯片的供应链之旅。
        
   这枚芯片是一种相机图像传感器,由安森美半导体设计,其生产过程始于意大利一家工厂,该工厂在空白的硅晶圆上刻上复杂的电路。
   接着将晶圆首先发到台湾进行封装和测试,然后送到新加坡存放,之后再送到中国组装成摄像头组件,最后送到在韩国的现代 汽车 零部件供应商,然后才到达现代的 汽车 工厂。
   这枚图像传感器的短缺导致现代 汽车 在韩国的工厂空转,使其成为遭受全球芯片供应危机困扰的最新的一家 汽车 制造商。这场危机已影响到通用 汽车 、福特 汽车 和大众 汽车 等大多数 汽车 制造商的生产。
   这枚图像传感器的曲折旅程表明,芯片行业提高产能以解决当前的短缺以及重振美丽国芯片制造将是多么复杂。
        
   据说,在乔布斯病入膏肓时,奥巴马问他:你既然很爱国,为什么不把生产线搬回美国呢?乔布斯就讲了一个故事说:iphone4马上就要上线了,做了一个重大的修改,当时中国已经是半夜12点,但富士康工厂的段长一声号令,12000人同时起床,8小时后产能就已经规模化。如果在美国,别说8小时,8个星期也做不到。然后,奥巴马就沉默了。。。
   制造业回流,就是新的美国梦,美国白日梦!你觉得是这样吗?评论区见!
   近期 汽车 智能化相关新闻非常多:
   一、华为宣布将赋能三大车企造车。
   二、美国自动驾驶第一股图森未来将于4月15日在美国上市。
   三、2021年上海车展4月19日即将开幕,集中展示 汽车 智能化的新变化。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份“ 汽车 智能化核心受益名单”,仅供参考。
        
    今日精选研报(查看方法请看个人资料) 
   1.钢价创10年来新高,还能持续多久?
   2.自动驾驶渐行渐近,车载传感器市场迎高速发展
   3.产能紧张有望延续全年,持续看好半导体板块
   4.我国氢能加速发展, 燃料电池气体系统直接受益
   5.国防军工:Starlink已近全球组网,我国商业航天布局加速

这次,终于有人把全球“缺芯”的真正原因说清楚了

4. 大陆缺“芯” 行业难题待解

汽车行业电气化革命带来的洗牌效应逐渐显现。
近日,大陆集团和博世纷纷表示,作为汽车组件之一的半导体芯片正面临供应不足的问题,不仅如此,大陆集团还警告称,快速推进的电动化进程已使得公司岗位和就业承压。

财经网汽车从接近大陆集团的人士处获悉,目前供应短缺的情况将在6-9个月的时间内改善,预计到2021年供应形势依然严峻,大陆集团正在与各半导体厂商加强合作,并努力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以应对目前半导体短缺的严峻形势。
招银国际白毅阳表示,在当下的产业链中,芯片是通过Tier 1供应商集成以后,供应给主机厂的。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也指出,由于汽车行业拥有非常细致的分工,芯片制造的门槛较高,包括大陆、博世在内的一级供应商都不具备研发和生产的能力。
不可否认的是,智能化是汽车行业电气化转型的必然趋势之一。新技术的出现必然催生出新的产品。即使在传统汽车领域已成长为现象级企业,一旦核心产品的话语权不再,转型又面临技术门槛,大陆集团和博世等一级供应商巨头也势必遭遇阵痛。
领主地位受挑战
《财富》杂志的世界500强排名中,大陆集团常年位居200名左右。据官网资料,成立于1871年的大陆集团旗下员工已达24万余名。普华永道的一份报告显示,其在全球OEM汽车零部件销售额一度跻身前三。
作为一家规模庞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大陆集团涉及的业务领域包括耳熟能详的轮胎、制动系统、车身稳定控制系统、发动机喷射系统等等,被划分为底盘安全系统、动力总成、电子系统、轻型卡车轮胎、商用车轮胎、康迪泰克等多个部门,其中动力总成部门于2019年起开始独立运营,名为Vitesco Technologies(纬湃科技)。
在电子系统领域,大陆集团作为“全球性市场及技术领先者”,该部门在全球拥有超过3.3万名员工,为大陆集团旗下各业务部门之最。张翔指出,集成电子系统是大陆集团的强项所在,大陆集团向传统车企直接输出整套技术解决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并不包含芯片开发。
但近年来,随着汽车行业走向智能化,传统电子架构开始受到挑战,取而代之的是以特斯拉等为代表的全车ECU集成模式。
在电气化时代,全新的电子电气架构中,汽车的传感器、中央处理器、ECU、信息娱乐系统、底盘系统等软硬件系统被高度集中化,实现了主干网络被以太网控制,车内的信号传输比传统的分布式电气架构要高出许多。
简单来说,特斯拉们靠车规级芯片,让汽车拥有中央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在行业内掀起了新一轮技术浪潮。
大象转身
在缺“芯”之际,大陆集团有关人士向财经网汽车表示,整个汽车行业目前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是过去70年里最大也是最严重的一次危机,这场危机对供应商的打击尤为沉重。”
财报显示,2019年,大陆集团全年营收为445亿欧元,略高于2018年的444亿欧元;但调整后的息税前利润下降了22%至32亿欧元;大陆集团旗下汽车集团经营性利润则从2019年的19亿欧元下降至-21亿欧元。在下调业绩预期后,大陆集团于同年9月提出“变革2019-2029”调整计划。
今年第三季度,大陆集团销售额为102.95亿欧元,较第二季度回暖56%,相比去年同期缩水7.3%。5月和9月,大陆集团连续两次提及加大裁员力度,以加速推进2019年开启的架构调整计划,上述大陆集团有关人士向财经网汽车透露,预计全球范围内将有超过3万个工作岗位受到影响,90%的调整将在2025年前完成。
白毅阳认为,从电气化智能化来说,Tier 1正经历零部件革新(与传统车不同)以及零部件智能化(加装传感器及通信)进程,由于分工细,Tier 1确实面临转型的问题,预计未来将看到与主机厂一样的人员优化。
在电动化战略上,前述人士表示,在过去的数年间,大陆集团在电气化技术的投入上高达20亿欧元;在电气化、电动化的领域,纬湃科技公司在技术上做好了充足的储备,产品组合中几乎有三分之二与电子相关,涵盖中混、插电混合动力和纯电动等不同路线。
据其介绍,独立运营的纬湃科技公司目前拥有7,300余位工程师,其中有4,300位左右从事软件和系统相关工作,“全球电气化两大市场一在中国二在欧洲,纬湃科技的目标是同时深耕中国和欧洲。纬湃科技既提供从电池管理到驱动系统全系列产品,也可以提供集成式轴驱系统从电池管理到充电再到功率电子的各类关键组件。”
值得注意的是,大陆意指的“全球两大电气化市场”并不包含美国在内。而芯片研发和集中式的电子电气架构,是诸如特斯拉等新晋车企抢占新一轮技术高地的关键。这极有可能意味着,大陆目前的路线与特斯拉并不相同。
缓慢转身的大象,已在朝既定方向自我调整。仅仅一场芯片供应紧缺,不足以使其感叹“70年里最大也是最严重的一次危机”。真正成为切肤之痛的是,在这场电气化革命中,略显缓慢而滞后的创新和调整为未来增添的诸多阴影。
“这场危机对供应商的打击尤为沉重。我们需要在短期内付出更多努力,在未来几年挑战极限。”大陆相关人士表示。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5. 芯未半导体好不好

您好亲亲😘 芯未半导体还是比较好的,特点有:1、不需要任何制冷剂,可连续工作,没有污染源没有旋转部件,不会产生回转效应,没有滑动部件是一种固体片件,工作时没有震动、噪音、寿命长,安装容易。2、制冷片具有两种功能,既能制冷,又能加热,制冷效率一般不高,但制热效率很高,永远大于1。  因此使用一个片件就可以代替分立的加热系统和制冷系统。3、制冷片是电流换能型片件,通过输入电流的控制,可实现高精度的温度控制,再加上温度检测和控制手段,很容易实现遥控、程控、计算机控制,便于组成自动控制系统。4、制冷片热惯性非常小,制冷制热时间很快,在热端散热良好冷端空载的情况下,通电不到一分钟,制冷片就能达到最大温差。  5、制冷片的反向使用就是温差发电,半导体制冷片一般适用于中低温区发电。6、制冷片的单个制冷元件对的功率很小,但组合成电堆,用同类型的电堆串、并联的方法组合成制冷系统的话,功率就可以做的很大,因此制冷功率可以做到几毫瓦到上万瓦的范围。  7、制冷片的温差范围,从正温90℃到负温度130℃都可以实现。希望以上回答能帮到您噢如果觉得满意麻烦给个赞吧,谢谢您亲亲[开心]【摘要】
芯未半导体好不好【提问】
您好亲亲😘 芯未半导体还是比较好的,特点有:1、不需要任何制冷剂,可连续工作,没有污染源没有旋转部件,不会产生回转效应,没有滑动部件是一种固体片件,工作时没有震动、噪音、寿命长,安装容易。2、制冷片具有两种功能,既能制冷,又能加热,制冷效率一般不高,但制热效率很高,永远大于1。  因此使用一个片件就可以代替分立的加热系统和制冷系统。3、制冷片是电流换能型片件,通过输入电流的控制,可实现高精度的温度控制,再加上温度检测和控制手段,很容易实现遥控、程控、计算机控制,便于组成自动控制系统。4、制冷片热惯性非常小,制冷制热时间很快,在热端散热良好冷端空载的情况下,通电不到一分钟,制冷片就能达到最大温差。  5、制冷片的反向使用就是温差发电,半导体制冷片一般适用于中低温区发电。6、制冷片的单个制冷元件对的功率很小,但组合成电堆,用同类型的电堆串、并联的方法组合成制冷系统的话,功率就可以做的很大,因此制冷功率可以做到几毫瓦到上万瓦的范围。  7、制冷片的温差范围,从正温90℃到负温度130℃都可以实现。希望以上回答能帮到您噢如果觉得满意麻烦给个赞吧,谢谢您亲亲[开心]【回答】

芯未半导体好不好

6. 全球“缺芯”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全球“缺芯”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究竟怎样才能赢?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波全球芯片的短缺危机呢? 
     有说法是之前华为为了抢产能造成的,也有说是德州的恶劣天气造成三星工厂停产造成的,也有说是疫情原因导致需求量暴增造成的,可以说是众说纷纭。 
     小小的芯片真的有这么难吗?我们造飞机航母都不在话下,难道造不了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吗? 
     难!很难!非常难! 
     芯片产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行业,是一个把沙子(硅矿)变成高端芯片的过程,中间有2000多道工艺工序,是在全球数十个国家的合作下完成的,想一个国家搞定整条产业链,全部独立自主地完成,至今为止还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包括老美。 
     
        
     IC设计这块,我们国家现在已经是第一梯队了,而且对于这次缺芯的影响不大。 
     那来说说晶圆制造,硅的氧化物融掉之后进行初加工提炼出硅,精炼达到99.999%纯度的硅之后,就可以应用在光伏、电池上了。但是这还  远远达不到 芯片的半导体级别的单晶硅纯度(99.999999999%),而这个纯度的单晶硅, 只是生产芯片级别的硅片的原材料 。
     
     但是现在有个问题,节能减排导致提纯企业的产能受到一定影响,那为了保证产能,就只能进行自我升级。而这个时候老美不插一脚的话,哪能体现它的“双标本质”啊,行呗,  老美断供了工业设计软件 。于是,之前很多东西都要重新在国产软件上来设计,人力、物力、时间成本都被大量消耗,这也就影响了原材料硅的产能。上游水流小了,下游自然会被影响。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中微半导体的技术是得到全球芯片制造商的认可的,是全球第一个研发出5纳米蚀刻机的企业,地位不容小觑。问题在于,虽然是我们自己研发的,但零件并不是我们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所以老美的封锁,对于中微的影响一点不亚于中芯国际。 
     就像镜头是蔡司的,光刻胶是日本的一样,所有东西都是我们自己来搞的话,成本太高,而  不谈成本,一切就都是耍流氓 。
     
        
     所以说,芯片短缺只能说是余毒,又叠加了我们开头说的一些更具象化的原因,从而导致了大面积的缺芯现象。 
     

7. 缺芯危机蔓延,半导体巨头狠砸6500亿增产,意味着什么?

这两年芯片危机愈发的严重,很多企业都因为自己的产品缺少芯片,而纷纷降低自己产品的产量。而这两年造成芯片短缺问题的因素不止一个,而是好几个因素叠加而成,才造成了今天芯片如此短缺的原因。造成芯片短缺的原因有好几个,那么是哪几个呢?
一、造成芯片危机蔓延的原因:

新冠疫情就算一个,新冠疫情在这两年不断的传染着,一个又一个国家的百姓,对这些国家都产生了很大的打击,很多国家因为新冠疫情出现了经济负增长的状况。就像英国现在的失业率很高。而且有些国家的国民已经靠相关部门发放物资来度日了。新冠疫情导致了很多人都选择在大部分时间都停留在自己的家里,那么他们是用什么来了解外面的世界呢?当然他们需要一些电子设备,而这些电子设备都是需要芯片才能生产出来的。而对这些电子设备芯片的供应的增加,就意味着像车企这类芯片供应的减少。而有一段时间比特币也是很火爆的,人们通过挖矿的方式来获得比特币,但是获得比特币的方法非常的耗费电脑的芯片。所以新冠疫情以及电子设备过多的占用芯片产量是其中一个原因之一。
美国有好几家很有实力的芯片制造企业,而这几家很有实力的芯片制造企业就坐落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州。本来得克萨斯州是美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州。但是一场寒潮就暂时改变了这种现状。因为一场强大的寒潮,让德克萨斯这个州的电力无法被供应。导致这个周严重缺电,大家都知道没有电工厂根本无法运行,所以很多坐落在德克萨斯州的芯片制造工厂,都因此停工。世界上有实力生产芯片的企业,就那么几家,而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这些芯片制造工厂分属于好几家公司。他们都纷纷停工的话,那么不只会对美国的芯片相关产业产生影响,也会对世界其他国家的芯片产业及相关行业造成影响。而除此之外日本的芯片制造工厂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为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因为地震还有发生火灾的原因,日本的一些芯片制造工厂也停止了芯片的生产。你说这些问题加在一起,芯片供应能不出现短缺问题吗。

二、缺芯危机蔓延,半导体巨头狠砸6500亿增产:
为了应对芯片短缺的问题,台积电芯片生产巨头纷纷出招。这个台积电预计在未来的三年出资1000亿美元来增加芯片供应的产能。而在一段时间里,台积电就已经表示他在今年会花费200多亿美元来提高自己芯片制造的能力。而另一芯片制造公司也是芯片巨头,英特尔公司决定花费200亿美元在美国的某个州建造了各芯片工厂。而我国的芯片制造企业中芯国际也和相关部门进行了项目的联合运营与发展。中芯国际也出资23.5亿美元,应用于芯片制造等相关方面。
三、芯片制造企业纷纷增产,意味着什么:

各大芯片制造企业纷纷增加投资,把投资用在提高芯片制造产能方意味着这几年芯片短缺的危机越来越严重,到了不得不提高芯片产能的时候。但是即使各大芯片制造企业都意识到了芯片短缺而增加产能的问题,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芯片制造产能的提高需要至少几年以上。而芯片短缺的问题就在当下,所以芯片短缺的问题可能还需要持续一段时间。当然希望各大芯片制造企业以及相关部门能够想到办法尽快解决芯片短缺的问题。

缺芯危机蔓延,半导体巨头狠砸6500亿增产,意味着什么?

8. 缺芯又涨价?一颗芯片背后的隐秘故事

 [汽车之家 行业]? 一颗小芯片怎么就让整个汽车行业翻起巨大波澜?据媒体报道,因芯片短缺,导致ESP(电子稳定程序系统)和ECU(电子控制单元)两大模块无法生产,南北大众陷入停产风波,仅12月份就有超百万辆产能受影响。

 不过,事情也有些扑朔迷离。“芯片短缺是全行业长期的事情,但是也没那么夸张。”“我们一不小心躺枪了,这些数据不属实。”一边是对“缺芯”现状的认同,另一边又是各种拿捏分寸,深怕得罪了彼此。这不仅让我们好奇,这背后究竟映照着怎样的现实?
揭开芯片供应“隐晦事”
 从一篇《南北大众今起停产!“缺芯”将影响百万产能!》的报道说起,有一条重要信息:芯片供应不足导致南北大众停产,并且是高端半导体芯片,其中定位中高端以上的车型影响最明显。
 汽车之家第一时间联系到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他们给出回应:新冠疫情的不确定性,影响到一些特定汽车电子元器件的芯片供应。“中国市场的全面复苏,也进一步推动了增长需求,导致一些汽车生产面临中断的风险。”
 汽车之家了解到一线工厂信息,“上汽大众安亭三个工厂停了,位于扬州仪征的工厂还在正常生产。”此外,根据汽车之家了解,一汽-大众也没有完全停产。
 大陆和博世作为大众事件的关联者,也给予表态。博世公关人员告诉汽车之家,“目前全球半导体配件采购市场由于多重因素,确实在经历整体短缺的状况。”
 相比之下,大陆集团公关人员的回应则有些耐人寻味,“大陆对报道中行业半导体产业链问题的分析表示赞同,这是全行业的症结。不过,我们一不小心躺枪了。此外,关于我们的库存数据也并不属实。”
 芯片供应真的很紧张吗?情况基本属实。据汽车之家了解,不少车企芯片供应处于紧张局面,而且这一紧张态势可能会持续6个月以上。
 按照一般规律,芯片采购周期是提前6-12个月,主要由一级供应商采购。在这样的采购周期之下,芯片供应正处于重要的节点。没曾想,今年疫情袭来,影响大家对车市走向的判断,下半年汽车市场持续向好,供应问题也就变成了显性问题。

 只是,为何企业在回应“缺芯”问题的时候,如此讳莫如深?因为芯片供应是一个长链条,从上游原材料到下游一级供应商、整车企业,都事关重大。供应短缺,是否说明我产能、交付都将有问题?怎么向广大消费者交代?是否会影响企业长期发展?所以,这就成了一件“隐晦事”。
 所以,面对“缺芯”问题,英飞凌公关人员给出的回应就更加委婉,“芯片供应短缺,不是某一家企业的事情,还涉及上游原材料问题和全产业链。芯片种类繁多,其他类型的芯片也存在短缺。”
一颗芯片发挥的威力
 南北大众因“缺芯”停产的问题,让我们对这颗小芯片的威力有了更深切的认知。
 汽车芯片并不是汽车行业的一级供应部件,其往往嵌套在电子控制器中,后者作为一级部件加以配装,进而影响整车的功能。
 进行一个简单的科普,车用芯片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处理器和控制器芯片,主要用于智能汽车的控制、显示和运算,比如中控、ADAS和自动驾驶系统,以及发动机、底盘和车身控制等;第二类是模拟芯片,主要用于电源和接口,比如车用以太网和逻辑、分立芯片等;第三类是传感器芯片,比如用于安全气囊、胎压检测、雷达等领域。
『不同芯片的应用领域』
 由此可见,汽车芯片涉及车身、仪表/信息娱乐系统、底盘/安全、动力总成、高级辅助驾驶/自动驾驶各个维度。ESP与ECU产品分别在底盘/安全和动力总成板块中占据重要位置,核心芯片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还有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单车芯片重要性。给一组公开的数据:自2015年以来,内燃机汽车的平均半导体含量增加了23.4%。当然,在“新四化”趋势下,车内半导体含量还会不断地提升。

 “恩智浦曾为宝马7系单车提供的半导体元件成本就超过300美元。”对于汽车芯片的“强悍”,集邦咨询资深分析师姚嘉洋毫不掩饰,他认为汽车在智能化与电气化进程中还会继续加码,未来一款高端车型应用的半导体元件成本将超过1000美元。
“缺芯”之余再掀“涨价潮”
 只是,在“缺芯”问题之外,又有一件事情在悄然发生。在市场调节之下,供应关系的背后,必然会有价格的波动。恐怕,芯片“涨价潮”要来了。
 11月26日,汽车芯片厂头部供应商恩智浦的一封英文涨价函流出,翻译过来大意如下:受新冠疫情影响,恩智浦面临产品严重紧缺和原料成本增加的双重影响,决定全线调涨产品价格。
 涨价多少?有信息透露,由于晶圆供应持续紧张,恩智浦未来一年产品涨价幅度或将5%起跳,部分产品还需要客户签一年的NCNR(不许取消,不许退货)协议。

 紧接着便是日本半导体制造商瑞萨电子的“涨价”通告,涨价理由也与恩智浦如出一辙:由于原材料和包装成本的增加,瑞萨电子拟将上调部分模拟和电源产品价格,提价生效日期为2021年1月1日。
 “据我们所知,英飞凌也在酝酿涨价,只是现在还没有正式公布信息。”一位知情人士向汽车之家透露,由于原材料、供应等多重问题,芯片企业“涨价潮”很可能就要到来。
 单凭这几家企业涨价,就判定“涨价潮”的到来,是否有些为时过早?我们来看看这几家头部企业的市场地位。美国咨询机构StrategyAnalytics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在全球车用半导体领域,英飞凌因收购赛普拉斯之后,市场份额从11.2%上升至13.4%,恩智浦以11.3%市场份额位居第二,瑞萨电子、德州仪器、意法半导体分别位居前五。

 前五家企业市场份额已接近全球车用半导体的半壁江山,他们如果掀起“涨价潮”,恐怕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力。
 芯片作为核心部件,开始集体性涨价,上涨成本会由下游供应商消化,还是传导至全产业链,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当然,涨价潮直接考验着不同主机厂的承受能力。更重要的是,即使涨价也难以保证足够的供应,那又该如何?
 涨价或许又推动新一轮洗牌期的到来。中国是汽车芯片消化大国,但始终没有足够的话语权,核心部件受制于人。然而,强者恒强,弱者淘汰,能否扛过一轮又一轮的涨价潮,这芯片企业以及上下游产业链而言,或许都是要面对的问题。
国产芯片替代机会有多大?
 我们或许会有这样的疑惑,这一切为何来的如此巧合?“缺芯”风波袭来,紧接着便是一轮“涨价潮”,这是一场巧合吗?
 中国汽车“缺芯”之痛,从来都不是一件新鲜事。汽车芯片资深分析师张强告诉汽车之家,2016年中国车企就已经出现“缺芯”状态。2018年,原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就提及“车企都在疯狂抢芯片”,“缺芯”潮再度被曝光。直至今日,南北大众“缺芯”停产,“缺芯”问题再次被热议。
 既然这么“缺芯”,中国企业难道就不能自主供应吗?现实挺惨烈的。2019年全球汽车芯片市场规模约为3100亿元,而国内汽车芯片产业规模还不到150亿元,占比小于4.5%,这与我国汽车市场30%的占比差距巨大。
 罗兰贝格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白皮书》指出,汽车半导体行业前20家,中国的本土企业只有1家。另有一组数据,中国每年2800万辆的汽车市场,中国汽车半导体产值占全球的不到5%,部分关键零部件进口度超过80%-90%。
 技术实力恐怕也是一道坎。正如全国乘用车联合会秘书长崔东树所言,我国汽车制造商所用芯片基本都由国外垄断,国产芯片在全球市场的体量很小,发展自主芯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好在,国内企业并没有坐以待毙,很早就意识到汽车芯片的重要意义。2005年,比亚迪便开始组建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研发团队。当然,也有合作研发的企业,北汽产投与Imagination集团合资成立北京核芯达;吉利集团控股的亿咖通科技与Arm中国合资建立湖北芯擎科技;上汽与英飞凌合资组建IGBT企业上汽英飞凌半导体公司。

 然而,我国车用芯片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2-5代的差距,要想迎头赶上,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正如赛迪顾问集成电路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滕冉所言,国内在自动驾驶、车规传感器、车规功率器件、车规利基存储器等领域涌现出一批优秀芯片企业,但是我们起步较晚,技术和市场积累较少,我国汽车半导体产业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编辑总结:唯有自立方能打破“缺芯”魔咒
 大众停产风波的背后,有一个深层次的现实,便是国产芯片产业的孱弱。芯片供应短缺同时迎来涨价,除了市场规律之外,背后暗藏着话语权的问题。因为,我们核心技术被“卡脖子”,所以议价权不够。中国芯片崛起,会是在什么时候?我们希望这一天尽早到来,只有实现自主供应,才有可能彻底解决“缺芯”之痛。(文/汽车之家 李争光)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