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有通假字的句子和意思,

2024-05-13

1. 高中语文文言文有通假字的句子和意思,

有人教版和苏教版,不知你是哪个的.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 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 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 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16.徐公来《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 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第二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通假字 
   《谏太宗十思疏》 
  1.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威吓. 
   《滕王阁序》 
  2.俨骖騑于上路 俨,通“严”,整治. 
  3,云销雨霁 销,通“消”,消散. 
  4.所赖君子见机 机,通“几”,预兆. 
   《师说》 
  5.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六国论》 
  7,暴霜露,斩荆棘 暴,通“曝”,冒着. 
  8,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 
  9,当与秦相较 当,通“倘”,如果. 
  《游褒禅山记》 
  10,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名字下加的美称. 
   《石钟山记》 
  1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通“含糊”,声音重浊而模糊. 
  12.至莫夜月明 莫,通“暮”,晚上. 
  13,汝识之乎 识,通“志”,记住. 
  14.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通“拷”,敲打. 
   《项脊轩志》 
  15.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你,你的. 
  《五人墓碑记》 
  16.敛赀财以送其行 赀,通“资”,资财,钱财. 
  17,亦曷故哉 曷,通“何”,什么. 
  18,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缙,通“搢”,插. 
   《登泰山记》 
  19.须臾成五采 采,通“彩”,彩色. 
   《谏太宗十思疏》 
  1.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路人;今:走路. 
  2,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古:树木的根部;今: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3.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高中语文文言文有通假字的句子和意思,

2. 高中语文文言文有通假字的句子和意思,

有人教版和苏教版,不知你是哪个的.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 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 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 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16.徐公来《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 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第二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通假字  
   《谏太宗十思疏》  
  1.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威吓.  
   《滕王阁序》  
  2.俨骖騑于上路 俨,通“严”,整治.  
  3,云销雨霁 销,通“消”,消散.  
  4.所赖君子见机 机,通“几”,预兆.  
   《师说》  
  5.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六国论》  
  7,暴霜露,斩荆棘 暴,通“曝”,冒着.  
  8,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  
  9,当与秦相较 当,通“倘”,如果.  
  《游褒禅山记》  
  10,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名字下加的美称.  
   《石钟山记》  
  1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通“含糊”,声音重浊而模糊.  
  12.至莫夜月明 莫,通“暮”,晚上.  
  13,汝识之乎 识,通“志”,记住.  
  14.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通“拷”,敲打.  
   《项脊轩志》  
  15.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你,你的.  
  《五人墓碑记》  
  16.敛赀财以送其行 赀,通“资”,资财,钱财.  
  17,亦曷故哉 曷,通“何”,什么.  
  18,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缙,通“搢”,插.  
   《登泰山记》  
  19.须臾成五采 采,通“彩”,彩色.  
   《谏太宗十思疏》  
  1.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路人;今:走路.  
  2,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古:树木的根部;今: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3.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3. 高中语文每篇文言文重要词语解释和重要语句的翻译及通假字的总结

通假字与本字 例句 出处 
“坐”通“座” 先自度其坐,而置之其左 《郑人买履》 
“反”同“返” 反归去之。 《郑人买履》 
“阙”同“缺”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山峡》 
“伏”通“服” 人皆伏其精练 《梦溪笔谈-梦天寺木塔》 
“负”通“伏” 于是燕王负斧质,之阙下谢罪 《汉书-文三壬传》 
“说”通“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 
“止”通“只”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 
“强”通“僵” 昂首观之,项之为强 《幼时记趣》 
“邱”通“丘” 以土砾凸着为邱 《幼时记趣》 
“女”同“汝” 悔女知之乎? 《论语》 
“陇”通“垄” 小麦覆陇黄 《观刈麦》 
“为”同“谓”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帖”通“贴” 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 
“火”通“伙” 出门看火伴 《木兰诗》 
“熙”通“嬉” 圣人非所与熙人,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使楚》 
“曾”通“层”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望岳》 
“祗”通“只”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说》 
“食”通“饲”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 
“见”通“现” 刀美不外见 《马说》 
“邪”通“耶” 其真无吗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板”通“版” 活板 《活板》 
“已”通“以”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活板》 
“诎”通“屈”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核舟记》 
“衡”通“横” 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记》 
“简”通“拣” 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 
“攀”通“扳” 右手攀右趾 《核舟记》 
“裁”通“才” 裁如星点 《山市》 
“支”通“肢”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送东阳马生序》 
“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 
“夷”通“怡” 言和而色夷 《送东阳马生序》 
“尔”通“耳” 非死则徙尔 《捕蛇者说》 
“畔”通“叛”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唱”通“倡”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陈涉世家》 
“以”通“已” 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指”通“旨” 卜者知其指意 《陈涉世家》 
“转”通“啭” 蝉则千转无穷,猿则百叫无绝 《与朱元思书》 
“属”通“嘱”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具”通“俱” 百废具兴 《岳阳楼记》 
“辟”通“避” 患有所不辟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 
“得”通“德”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孟子-鱼我所欲也》 
“惠”通“慧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已”通“矣” 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 
“共”通“供”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烛之武退秦师》 
“知”通“智” 失其所与,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 
“句”通“勾” 句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勾践灭吴》 
“帅”通“率”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勾践灭吴》  
“取”通“娶” 令壮者无取老妇 《勾践灭吴》 
“免”通“娩” 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勾践灭吴》 
“政”通“征”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勾践灭吴》 
“摩厉”通“磨砺” 而摩厉亡于义 《勾践灭吴》 
“有”通“又” 衣水犀之甲亿有三千 《勾践灭吴》 
“孰”同“熟” 徐公来,孰视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 
“耆”通“嗜” 日三四里,少益耆食 《触龙说赵太后》 
“反”同“返” 必勿使反 《触龙说赵太后》 
“希”同“稀” 鼔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莫”同“暮” 莫春者,春服既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无”通“毋”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颁”同“斑”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 《寡人之于国也》 
“涂”同“途”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生”通“性”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辩”同“辨” 两涘诸崖之间,不辩牛马 《秋水》 
“从”通“纵”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 
“景”同“影” 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 
“距”通“拒” 距关 《鸿门宴》 
“内”通“纳” 毋内诸侯 《鸿门宴》 
“要”同“邀” 张良出,要项伯 《鸿门宴》 
“倍”通“背”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 
“蚤”通“早”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 
“趣”通“趋” 趣舍万殊 《兰亭集序》 
“由”通“犹”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兰亭集序》 
“而”通“尔” 早缫而绪 《种树郭橐驼传》 
“振”通“震” 振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 
“俨”通“严” 俨骖騑于上路 《滕王阁序》 
“销”通“消”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滕王阁序》 
“机”通“几”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滕王阁序》 
“受”通“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不”通“否” 或师焉,或否焉 《师说》 
“厌”通“餍” 暴秦之欲无厌 《六国论》 
“当”通“倘”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父”通“甫” 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 
“函胡”同“含糊”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石钟山记》 
“莫”同“暮” 至莫夜月明 《石钟山记》 
“赀”同“资” 敛赀财以送其行 《五人墓碑记》 
“曷”通“何” 亦曷故哉? 《五人墓碑记》 
“采”同“彩” 须臾成五采 《登泰山记》 
“圜”通“圆”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登泰山记》 
“匪”通“非” 匪来贸丝 《卫风·氓》 
“于”通“吁”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卫风·氓》 
“说”通“脱”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卫风·氓》 
“泮”通“畔”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卫风·氓》 
“归”通“馈” 自牧归荑,询美且异 《邶风·静女》 
“错”通“措” 湎规矩而改错 《离骚》 
“离”通“罹” 进不入以离忧兮 《离骚》 
“道”通“导” 来吾道夫先路也 《离骚》 
“帘”通“奁” 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孔雀东南飞》 
“纫”通“韧” 蒲苇纫如丝 《孔雀东南飞》 
“垂”通“陲” 扬声沙漠垂 《白马篇》 
“狡”通“娇” 狡捷过猿猱 《白马篇》 
“中”通“衷” 不得中顾私 《白马篇》 
“尊”通“樽” 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闵”通“悯”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陈情表》 
“零丁”通“伶仃”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陈情表》 
“蓐”通“褥” 常在床蓐 《陈情表》 
“羞”通“馐”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祭十二朗文》 
“世”通“逝 皆不幸早世 《祭十二朗文》 
“敛”通“殓” 敛不凭其棺 《祭十二朗文》 
“冯”通“凭”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赤壁赋》 
“纽”通“扭” 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 《窦娥冤》 
“突”通“涂” 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窦娥冤》 
“那”通“哪” 那有这等话说 《窦娥冤》 
“每”通“们” 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 《窦娥冤》 
“却”通“恰” 却告了相思回避 《长亭送别》 
“阁”通“搁” 阁泪汪汪不赶垂 《长亭送别》 
“绰”通“戳” 这招风嘴把香头来绰疤 《闺垫》 
“冥”通“溟”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逍遥游》 
“知”通“智”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逍遥游》 
“辩”通“辨” 此小大之辩也 《逍遥游》 
“而”通“耐”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逍遥游》 
“辩”通“变”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逍遥游》 
“阖”通“合” 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虎丘记》 
“直”通“值” 昂其直,居为奇货 《促织》 
“裁”通“才” 手裁举,则又趋忽而跃 《促织》 
“翼”通“翌”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促织》 
“飨”通“享” 飨德怀恩 《促织》 
“沽”通“酤” 径须沽取对君酌 《将进酒》 
“耶”通“爷” 耶娘妻子走相送 《兵车行》 
“刑”通“型” 刑于寡妻 《齐桓晋文之事》 
“盖”通“盍 盖亦反其本也 《齐桓晋文之事》 
“田”通“畋” 今王田猎于此 《庄暴见孟子》 
“由”通“犹” 民归之,由水之归下也 《孟子见梁襄王》 
“施”通“迤”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孟子.离娄下》 
“剔”通“剃” 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报任安书》 
“枪”通“抢” 见狱吏则头枪地 《报任安书》 
“罔”通“网” 及罪至罔加 《报任安书》 
“摩”通“磨”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报任安书》 
“底”通“抵” 大底圣贤发愤直之所为作也 《报任安书》 
“失”通“佚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报任安书》 
“责”通“债” 则仆偿前辱之责 《报任安书》 
“不”通“否”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可予不? 《廉颇蔺相如列传》 
“庭”通“廷” 拜送书于庭 《廉颇蔺相如列传》 
“案”通“按” 召有司案图 《廉颇蔺相如列传》 
“缪”通“穆”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 
“指”通“旨”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屈原列传》 
“濯”通“浊”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屈原列传》 
“质”通“贽” 厚币委质事楚 《屈原列传》 
“决”通“块” 辞决而行 《信陵君窃符救赵》 
“乡”通“向” 北乡自刭 《信陵君窃符救赵》 
“没”通“冒” 没死以闻 《触龙说赵太后》 
“县”通“悬” 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伐檀》 
“干”通“岸” 置之河之干兮 《伐檀》 
“屈”通“缺”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论积贮疏》 
“齐”通“剂”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 
“信”通“伸” 孤不度德量力,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 
“还”通“旋” 居十日,扁鹊见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 
“见”通“现” 横河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 
“识”通“志” 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记王忠肃公翱事》 
“炎”通“焰” 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 
“衡”通“横” 有勇力者聚徒而蘅击 《论积贮疏》 
“录”通“碌” 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毛遂自荐》 
“还”通“环” 秦王还柱而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荆轲刺秦王》 
“振”通“震”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荆轲刺秦王》 
“阳”通“佯” 皆阳应曰:“诺” 《记王忠肃公翱事》 
“陵”通“凌”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指南录〉后序》 
“灌”通“盥” 媵人持汤沃灌 《送东阳马生序》 
“逝”通“誓”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硕鼠》

高中语文每篇文言文重要词语解释和重要语句的翻译及通假字的总结

4. 高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1. 高中语文的所有古文中含通假字例句35句   案: 同“按”; 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 通“疲”; 疲劳。形容词。
   “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 通“班”;“斑”; 头发花白。
  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 同“版”; 字版。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蜯: 同“蚌”; 河蚌。
   “民食果损蜯蛤。 暴: “同曝” 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暴: 同“曝” 暴露,显露。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 同“曝”; 暴露,显露。动词。
   “忠义暴于朝廷。” 暴: 同“曝”; 晒。
  动词。 “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 杯: 同“杯”; 酒器。
  名词。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 通“背”, 背叛,忘记。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 同“背” 背叛,违背。
  动词。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 通“被”; 顶。动词。
   “被明月兮佩宝璐。” 被: 同“披”; 穿着。
  动词 “闻妻 言,如被冰雪。” 被: 同“披”; 覆盖在肩背上。
  动词。 “同金生皆被绮绣,” 被: 同“披”; 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 被: 同披; 覆盖在肩背上。
  动词。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俾倪: 同“睥睨”; 斜着眼看。
  形容词。 “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 通"避”; 躲避,逃避。
  动词。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辟: 通“避”; 躲避。动词。
   “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 通“僻”; 行为不正。
  形容词。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 通“敝”; 困顿,失败。形容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 通“敝”; 疲惫,衰败。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弊: 通“敝”; 疲惫,衰败。
  形容词。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 同“遍” 遍及,普遍。动词。
   “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 同“傧”; 迎接客人的人。
  名词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 同“否”; 不。
  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不: 同“否”; 不会。副词。
   “王曰:‘不也’。” 不: 同“否”; 吗。
  疑问语气词。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不: 同“否”; 吗。
  疑问语气词。 “汝见我不?” 不: 同“否”; 吗。
  疑问语气词。 “宁可共载不?” 材: 同“才”; 才能。
  名词。 仆材 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 材: 同“才”; 才能。
  名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 通“才” 仅,只。副词。
   “城中 兵不满千,户裁及万。” 裁: 通“才”; 刚刚。
  副词。 “手裁 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 同“彩” 彩色,颜色。名词。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采: 同“彩”; 颜色,彩色。
  名词。 “须臾成五采。”
   仓: 同“苍”; 黑色。名词。
   “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 同“脏” 脏腑。
  名词。 “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 通“缠” “胡取禾三百廛兮?” 唱: 通“倡”; 倡导。动词。
   “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钞: 同“抄”; 抄写。动词。
   “适 中手自钞录。” 雠: 同“仇”; 仇敌,仇人。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鉏: 同“锄”; 锄头。名词。
   “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绌: 通“黜”; 罢免官职。
  动词。 “屈平既绌,” 从: 同“纵”; 合纵,联合抗秦。
  动词。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 同“纵”; 与“横”相对,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 同“纵”; 与“横相对,地理上的南 “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淬: 通“焠"; 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一 “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厝: 同“措”; 放置。
  动词。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错: 同“措”; 放。动词。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当: 通“挡” 抵挡,抵偿。
  动词。 “汉亦留之以相当。”
   当: 通“挡” 抵挡。动词 “曹军不能抵当。”
   当: 通“挡”; 抵。动词 :以尔汉而当汉半地,臣请往如楚。
   当: 通“挡”; 抵挡。
  动词。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当: 通“挡”; 遮挡。动词。
   “坦墙周庭,以当南日,” 党: 通“倘”; 倘若,偶然。副词。
   “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道: 同“导'; 引导。动词。
   “故善者困之,其次利道之,。 得: 通“德”; 恩惠。
  名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钦?” 吊: 同“掉”; 落。
  动词。 “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丁宁: 同“叮咛” 嘱咐。
  动词。 “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读: 通“逗”; 即现在的“,”。名词。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度: 同“渡”; 渡过,越过。
  动词。 “一夜飞度镜湖月" ' 队: 通“坠; 坠落。
  动词。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敚: 同"夺; 强取,夺取。动词。
   “再敚门,门闭不得出。” 堕: 通“隳”; 毁弃。
  动词。 “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蛾 同蚁 蚂蚁。
  名词 土民蛾 聚者万人,。 而: 通“尔”; ”你的。
  代词。 “吾乃 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 而: 通“尔”; 你,你的。
  代词。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
   而: 通“尔”; 你。人称代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 通“尔”; 你的。
  代词。 “若欲 死而父,即前。
  2. 高中语文选修1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总结   1、通假字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邹忌修八尺有余(有,)徐公来,孰视之(孰,)故患有所不辟也(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乡,)曾益其所不能(曾,)衡与虑(衡,)法家拂士(拂,)指通豫南(指,)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甚矣,汝之不惠(惠,)河曲智叟亡以应(亡,)一厝朔东(厝,)无陇断焉(陇,)裨补阙漏(阙,)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发闾左 戍渔阳九百人(,)为天下唱(唱,)固以怪之矣(以,)身被坚执锐(被,)2、古今异义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牺牲,)小大之狱,虽不能查,必以情(狱,)忠之属也(忠,)可以一战(可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窥镜而自视(窥,)暮寝而思之(寝,)今齐地方千里(地方,)能谤讥市朝者(谤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钟,)是亦不可以已乎(是,)舜发于畎亩之中(发,)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征于色(征,)发于声(发,)而后喻(喻,)河阳之北(阳,)达于汉阴(阴,)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荷担者三夫(荷,)北山愚公长息(息,)虽我之死(虽,)惧其不已也(已,)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由是感激(感激,)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痛恨,)临表涕零(涕,)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诚宜开张圣听(开张,)臣本布衣(布衣,)遂许先帝以驱驰(驱驰,)3、词类活用用法归纳:(1)使动用法:分为A、动词的使动用法;B、名词的使动用法;C、形容词的使动用法(2)意动用法:分为A、形容词的意动用法;B、名词的意动用法;C、为动用法(3)名词活用为动词(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5)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6)名词活用为状语:分为:A、表示方位、处所的名词作状语;B、表示工具或依据的名词作状语;C、表示对人的态度的名词作状语;D、表示比喻的名词作状语;E、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的名词作状语。
  技巧提示:结合具体语境去理解、记忆。特别警示:在复习与解答此部分试题是一定不要鼓励地去死记硬背,要学会用练习的观点,将字词以及其他基础知识放到句子中,放到具体的语境中,放到具体的篇章中,放到具体的文化背景中,去理解与记忆,这样才不至于偏离具体的轨道。
  例句:肉食者鄙,又何间焉(名词活用作动词,参与)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公将鼓之(鼓,名词做动词,击鼓)朝服衣冠(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贫困、痛苦)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劳其筋骨(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饿其体肤(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饥饿)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动词用作名词,国内)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惩山北之塞(惩: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苦于)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连)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向着,对着)此皆良实(良实:)优劣得所(优劣:)攘除奸凶(攘除:)亲贤臣,远小人(亲,远,)。
  3. 中学全部古文通假字、一字多义、古今异意   通假字 本字 含义 例句 出处 1 说 悦 愉快 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2 女 汝 你 由,诲女知之乎 3 知 智 智慧 是知也 4 还 旋 掉转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 5 汤 烫 用热水焐 汤熨之所及也 6 齐 剂 花剂 火齐之所及也 7 止 只 仅仅 止有剩骨 《狼》 8 亡 无 没有 当日知其所亡 《乐羊子妻》 9 屏 摒 摒弃 屏弃而不用 《为学》 10 帖 贴 贴上 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 11 火 伙 伙伴 火伴皆惊忙 12 尔 耳 罢了 但手熟尔 《卖油翁》 13 见 现 出现 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 14 争 怎 怎么 争渡,争渡 《如梦令》 15 坐 座 座位 满坐寂然 《口技》 16 扳 攀 牵,引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 17 反 返 往返 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 18 惠 慧 聪明 汝之不惠 19 厝 措 放置 一厝朔东 20 那 哪 怎么 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 21 阙 缺 中断 略无阙处 《三峡》 22 强 僵 僵硬 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 23 道 导 引导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 24 熙 嬉 开玩笑 圣人非所与熙也 25 曷 何 什么 缚者曷为者也 26 辑 缉 连缀 缉以翡翠 《买椟还珠》 27 距 拒 拒绝 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 28 诎 屈 折服 公输盘诎 29 圉 御 抵挡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30 有 又 多,加上 舟首尾长八分又奇 《核舟记》 31 衡 横 横着 左手倚一衡木 32 简 拣 挑选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3 仓 苍 青色 仓鹰击于殿上 《唐睢不辱使命》 34 错 措 置,放 故不错意也 35 裁 才 仅仅 裁如星点 《山市》 36 适 谪 强迫守边 适戍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37 以 已 已经 固以怪之矣 38 唱 倡 倡导 为天下唱 39 被 披 穿着 将军身披坚执锐 40 食 饲 喂 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 41 见 现 表现 才美不外见 42 邪 耶 吗 其真无马耶 43 材 才 才能 食之不能尽其材 44 僇 戮 遭贬适 自余为僇人 《始得西山宴游记》 45 暴 曝 晒 游者皆暴日中 《峡江寺飞泉亭记》 46 畔 叛 背叛 亲戚畔之 《〈孟子〉二章》 47 曾 增 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 48 衡 横 梗塞 衡于虑 49 拂 弼 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 50 具 俱 都 百废具兴 《岳阳楼记》 51 属 嘱 托咐 属予作文以记之 52 赀 资 资财 持其赀去 《越巫》 53 不 否 不 尊君在不 《陈太丘与友期》 54 直 值 价值 玉盘珍馐直万钱 《行路难》 55 辟 避 回避 故患有所不辟也 《鱼我所欲也》 56 辩 辨 辨别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57 得 德 恩惠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8 与 欤 语气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9 乡 向 从前 乡为身死而不受 60 徧 遍 遍及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 61 阙 缺 缺点 必能裨补阙漏 《出师表》 62 信 伸 伸张 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 63 已 以 表时间 自董卓已来 64 支 肢 肢体 四支僵劲不能动 《送东阳马生序》 65 桀 橛 木架子 鸡栖于桀 《君子于役 [编辑本段]初中常用通假字 七年级上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童趣》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
  《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人称代词,你。《论语十则》 4、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山市》 5、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不,通“否”,表疑问。
  《陈太丘与期》 七年级下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伤仲永》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
  《木兰诗》 3、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坐,通“座”,座位。
  《口技》 4、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两小儿辩日》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副词,通“只”。《狼》 八年级上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通“邀”,邀请。《桃花源记》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核舟记》 3、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核舟记》 4、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核舟记》 5、虞山王毅叔远甫。
   甫,通“父”,男子美称,多赋予字之后。《核舟记》 6、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与,通“举”。《大道之行也》 7、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大道之行也》 8、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曾,通“层”。《望岳》 9、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阙,通“缺”,中断。《三峡》 八年级下 1、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转,通“啭”,鸟叫声。《与朱元思书》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反,通“返”。《与朱元思书》 3、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见,通“现”,露出。《与朱元思书》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马说》 5、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马说》 6、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马说》 7、其真无马邪 ! 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马说》 8、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
  《送东阳马生序》 9、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送东阳马生序》 10、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
  《岳阳楼记》 11、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托。
  《岳阳楼记》 1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羞,通“馐”,美味的食物,直,通“值”。
  《行路难》 九年级上 1、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唱,通“倡”,首发。
  《陈涉世家》 2、固以怪。
  4. 高中语文文言文有通假字的句子和意思,好的加分   有人教版和苏教版,不知你是哪个的。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 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 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 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16.徐公来《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
  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
  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 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第二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通假字 《谏太宗十思疏》 1.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威吓。 《滕王阁序》 2.俨骖騑于上路 俨,通“严”,整治。
   3,云销雨霁 销,通“消”,消散。 4.所赖君子见机 机,通“几”,预兆。
   《师说》 5.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六国论》 7,暴霜露,斩荆棘 暴,通“曝”,冒着。 8,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
   9,当与秦相较 当,通“倘”,如果。 《游褒禅山记》 10,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名字下加的美称。
   《石钟山记》 1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通“含糊”,声音重浊而模糊。 12.至莫夜月明 莫,通“暮”,晚上。
   13,汝识之乎 识,通“志”,记住。 14.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通“拷”,敲打。
   《项脊轩志》 15.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你,你的。 《五人墓碑记》 16.敛赀财以送其行 赀,通“资”,资财,钱财。
   17,亦曷故哉 曷,通“何”,什么。 18,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缙,通“搢”,插。
   《登泰山记》 19.须臾成五采 采,通“彩”,彩色。 《谏太宗十思疏》 1.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路人;今:走路。
   2,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古:树木的根部;今: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3.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5. 【可以给我高中语文必修3的文言文注解吗   4.烛之武退秦师晋伯、秦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泛南.(1)晋侯:晋文公.秦伯:秦穆公.(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为公子时在外逃亡,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按礼节接待他.以,因为.(3)贰:有二心,郑自庄公以后,国势日趋衰落,它介于齐、晋、楚三大国之间,看谁势力强就依附谁,有时依附一边,又暗中讨好另一边.(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驻扎.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县北.(5)泛(fán)南:泛水的南面,郑地,在今河南中牟县南. 译文:(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晋文公出亡过郑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并且亲近楚国对晋国有二心.(郑伯有晋盟在先,又不肯专一事晋,犹生结楚之心.)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泛水的南面.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6)佚之狐:郑国大夫.(7)若:假如.(8)辞:推辞.(9)已:通“矣”. 译文:(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0)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11)陪:增加 .(12)行李:出使的人.原写作“行吏”,后习惯写作“行李”.(13)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这句话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的事.(14)朝济而设版焉:指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济,渡河.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版,筑土墙用的夹板.(15)厌:满足.(16)东封郑:在东边使郑成为它的边境.封,疆界.这里作用动词.(17)肆欲西封:往西扩大边界.意思是晋国灭了郑国以后,必将灭秦.(18)阙:侵损,削减译文: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的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手下的人.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心悦诚服,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9)因:依靠.(20)敝:损害.(21)知:通“智”,明智、聪明. (22)以乱易整,不武: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23)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表商量语气,还是. 译文: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文字读音 1.秦军泛南:泛,fán; 2.佚之狐:佚,yì,音同“易”; 3.夜缒而出:缒,zhuì,音同“缀”; 4.君之薄也:薄,薄(báo,音同“雹”);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为,wéi,音同“围”; 6.共其乏困:共,gōng,音同“公”; 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为,wéi,音同“围”; 8.夫晋:夫,fú,音同“服”(也有译为“发语词”); 9.阙秦: quē ;(也有标注 jué); 10.秦伯说:说,yuè,音同“悦”,高兴.; 11.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杞,qǐ,音同“起”;逢,páng,音同“旁”; 1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fú,音同“服”;微,没有.; 13.失其所与,不知:知,zhì,音同“智”. 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
   

5. 为什么高中语文文言文里面会有特殊句式,通假字是怎么来的,虚词和实词的作用是什么?

先说说特殊句式
文言文的常见特殊句式有四类:
一、判断句
二、被动句
三、省略句
四、倒装句。
其中前三种好判断,最难得就是最后一个倒装句,因为倒装句又可以分四类:谓语前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然后再聊一聊通假字
通假字,在古文中实际上与本体字是可以互换使用的。不过,因为我们现代以词义统一了汉字,为了方便我们现代人理解,而把它们看做通假字。在我们现代人眼里它们就是错别字。重点!重点!重点!词义!只要掌握了词义,通假字就不是问题了。
最后一问
实词通俗的说就是简单易懂的。
虚词通俗的说就是复杂隐晦的。
所以说文科难有标准化的答案,思路不同,想法不同,答案自然也不同。


为什么高中语文文言文里面会有特殊句式,通假字是怎么来的,虚词和实词的作用是什么?

6. 为什么高中语文文言文里面会有特殊句式,通假字是怎么来的,虚词和实词的作用是什么

这是三个问题,而且都是大问题,说少了说不清楚。我只说第一个问题:特殊句式。
“特殊”是相对“一般”而言的。
那么,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一般句式”是怎么回事。
句式是就语法而言的。中国古代是不讲语法的。自从从西方引进“语法”概念,我们就有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说法,我们就开始分析句子,不仅分析现代汉语句子,也分析文言文句子。
所谓一般句式,就是主谓宾顺序的句子,定语在主语或宾语的前边,状语在谓语的前边,补语在谓语的后边。如果不是这样的,那就成为“特殊句式”。比如,主语谓语颠倒了,定语跑到主语后面了,状语跑到谓语后面了。
所以,要学好文言文的“特殊句式”,首先要懂现代汉语的语法,懂得现代汉语“一般句式”。之后“特殊句式”就容易掌握了。

7. 语文文言文通假字,解释,在线等很急啊,有点多,可以加分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错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通假字本质上属于错字或别字,但这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其中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如“泪”和“涙”,“睹”和“覩”。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因为古代的字很贫乏,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意思。

语文文言文通假字,解释,在线等很急啊,有点多,可以加分

8. 高考语文文言文相对稳定的通假字都有哪些?

1.乡,通“向”:“侯生果北乡自刭”(《史记·魏公子列传》)。

2.详,通“佯”:“行十余里,广详死”(《史记·李将军列传》)。

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4.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

5.禽,通“擒”:“禽灭六王”(《史记·秦始皇本纪》)。

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史记·淮阴侯列传》)。

7.趣,①通“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史记·孙膑列传》)。

②通“促”:“趣赵兵亟入关”(《史记·陈涉世家》)。

8.内,通“纳”:接纳,让……近来;藏。“无内诸侯军”(《史记·高祖本纪》)。

9.郤,通“隙”:隔阂,矛盾。“令将军与臣有郤”(《史记·项羽本纪》)。

10.责,通“债”:“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史记·高祖本纪》)。                                                                                    更多知识点可关注下北京新东方中学全科教育的高考语文课程。新东方中学教师独特的教学方式,授人予渔的学习方法,帮学员扫清学习障碍。享受独到的中学课程服务体系。严格的考勤管理。更多的增值服务等待学员及家长来亲身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