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国际收支顺差的主要经济影响有哪些?

2024-05-16

1. 一国国际收支顺差的主要经济影响有哪些?

长期持续存在且不断扩大的国际收支顺差对我国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正在日益显现出来,它不仅体现在短期内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货币政策调控效应减弱等方面,而且对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外部发展环境方面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正视国际收支顺差的负面影响,积极采取恰当的措施来恢复国际收支平衡,将有助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国国际收支顺差的主要经济影响有哪些?

2. 国际收支顺差的对我国的影响

国际收支顺差既影响国内经济也影响对外经济,因而,需要调整经济政策,协调国内经济发展和对外经 济发展,化国际收支顺差之弊为利。国际收支顺差是我国长期执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结果。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化解国际收支顺差之弊,需要依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将经济发展的思路从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转向出口与内需并重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政策的新取向是:从国际收支顺差转向保持经常项目适度顺差、资本项目逐渐达到平衡。经常项目适当顺差,有利于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人民币不是国际货币时,出现国际贸易赤字,不能通过多印人民币来弥补国际贸易赤字。因此,在国际收支有逆差、外汇储备又不足时,中国会缺乏足够的外汇购买进口产品和支付到期的外国债务,影响国家信誉和经济发展。因此,经常项目有顺差,有利于我国外汇市场和人民币汇率稳定,增强国际支付能力,促进经济发展。资本项目逐渐达到平衡,有 利于扩大国内需求,适当降低国民经济对外依存度。

3. 国际收支顺差和逆差对一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前几天做作业刚查过这方面的资料,应该是你需要的吧。

调节国际收支的手段主要有:
 
  财政政策  采取扩大或缩减财政支出和调整税率的方式来调节国际收支的顺差或逆差。当国际收支大量顺差、国际储备较多时,采取增加财政预算、扩大财政支出、降低税率、刺激投资等手段,可以提高消费水平,促使物价上涨,增加国内需求和进口,减少顺差。当国际收支大量逆差时,则可采取削减财政预算、压缩财政支出、增加税收、紧缩通货等措施,迫使国内物价下降,增加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减少逆差。 

  金融政策  采取利率调整、汇率调整和外汇管制等政策来调节一国的国际收支:①利率调整。提高或降低银行存款利率和再贴现率,可以吸引或限制短期资本的流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当国际收支出现大量顺差时,可以降低利率,促使资本外流和扩大投资规模,使顺差缩小。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可以提高利率,吸引外资流入,控制投资规模,使逆差缩小。但是,提高利率会使本币汇率上升,容易影响国内投资,抑制商品出口,从而发生贸易收支逆差或使逆差扩大,从根本上影响国际收支的改善。因此,只有在币值严重不稳,国内经济和金融状况不断恶化时才采取调整利率的措施。②汇率调整。通过货币法定升值或贬值,提高或降低本币的汇率,可以改善国际收支。货币升值后,本国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就会相应提高,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就会下降,在客观上起到鼓励进口、抑制出口的作用,从而使顺差减少;相反,货币贬值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逆差。但运用汇率手段调节国际收支失衡,往往会遭到其他国家的抵制。③外汇管制,指一国政府机构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干预外汇的自由买卖或采取差别汇率。当一国国际收支逆差扩大、外汇入不敷出时,制定严格的外汇管制条例,对外汇买卖、外汇的收入和支出实行严格管制,控制外汇的支出和使用,防止资本外逃,可以达到改善国际收支的效果。 

  贸易管制政策  贸易管制政策的着眼点是“奖出限入”。在奖出方面,主要是实行出口信贷、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和出口补贴。出口信贷是由进出口银行为扩大出口向本国出口商或他国进口商提供的贷款。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是由国家行政当局对本国出口商向外国进口商提供的买方信贷提供担保,一旦进口商拒付货款或无力偿还贷款而使本国出口商受到损失时,由国家负责补偿损失。出口补贴是国家行政当局为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对本国出口商提供现金补贴或税收方面的优惠。在限入方面,主要是实行关税壁垒、进口配额制和进口许可证制。关税壁垒是指贸易进口国为限制或阻止某种商品的输入而对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的措施。进口配额制即贸易进口国为限制进口而对某些商品的进口规定最高的数量或金额。进口许可证制度是贸易进口国为限制进口而对某些商品实行进口控制的手段。它规定,某种商品只有在领取许可证时才能获得进口所需的外汇。 

  国际借贷  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机构筹资或政府间贷款,可以获取资金弥补国际收支逆差。但在国际收支严重不平衡的情况下,获得国际贷款的条件往往很苛刻,势必增加还本付息的负担,使今后的国际收支更加恶化。因此,国际借贷只能作为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权宜之计。

货币政策

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为目前的国际收支失衡提供了温床,因此必须改变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 开展区域化货币合作,在某一经济区域内实行统一货币,类似与欧共体实行统一货币,建立亚洲货币区域、非洲货币区域、南美洲货币区域等,实行国际货币更加多元化平等化; 通过国际协商合作,进一步改革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使其更加适应21 世纪经济的发展; 改革目前的国际经济机构,赋予他们更大的权力,使其更好的实施国际经济监管职能。

国际收支顺差和逆差对一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4. 分析我国国际收支巨额顺差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摘 要] 长期持续存在且不断扩大的国际收支顺差对我国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正在日益显现出来,它不仅体现在短期内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货币政策调控效应减弱等方面,而且对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外部发展环境方面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正视国际收支顺差的负面影响,积极采取恰当的措施来恢复国际收支平衡,将有助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 国际收支 经常项目 资本与金融项目 顺差

  一、2000年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的国际收支始终保持经常项目顺差、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的“双顺差”格局,总顺差规模不断扩大(见表)。2000年~2006年,经常项目顺差从205.19亿美元增加到2498.65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从19.22亿美元增加到100.36亿美元,国际收支总差额则从224.41亿美元增加到2599.01亿美元。2007年上半年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格局,总顺差达到2530.22亿美元。其中经常项目顺差162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增长132%。
  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否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均衡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国际收支持续顺差表明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但是国际收支顺差过大也会对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后者已经成为现阶段影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矛盾。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www.safe.gov.cn)公布的历年国际收支平衡表整理
  二、国际收支顺差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1.外汇储备成本加大
  国际收支总差额等于经常项目差额与资本金融项目差额之和,如果一国国际收支总差额是顺差,就意味着该国的官方储备资产增加。在我国的官方储备资产中,外汇储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2000年以来,在国际收支顺差不断扩大的同时,我国的外汇储备也在快速增加。2000年~2005年外汇储备额分别为1655.74亿美元、2121.65亿美元、2864.07亿美元、4032.51亿美元、6099.32亿美元、8188.72亿美元。2006年我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0663.44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2007年以来,外汇储备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截止2007年9月,外汇储备总额已经达到14336.11亿美元。
  充足的外汇储备有利于保证我国的对外支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但是外汇储备并非越多越好,而是有一个适度规模的问题。从进口支付能力看,根据世界银行的分析,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足以抵付三个月进口额的储备水平是理想的定额,而2007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相当于17个月的进口额;从债务偿付能力看,我国外汇储备与短期外债的比例为720.85%,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00%的警戒线。按照外汇储备适度型标准,我国过度持有外汇储备高达1万亿美元(郑建明、桑百川,2007)。过度持有外汇储备的成本主要体现为汇率风险和机会成本上。首先,外汇储备资产以外币和外币有价证券为主,而汇率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外汇储备资产的价值。近年来,美元持续贬值,我国的外汇储备资产在币种结构上以美元为主,因此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缩水的风险。其次,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也是不可忽视的。一国的外汇储备实质上是对外国的债权,外汇储备增加表明该国的储蓄大于投资,一方面该国国内的即时消费受到限制,本国居民的福利遭受损失。另一方面,持有外汇储备表示放弃了一定量的实际资源的使用,丧失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投资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见,在我国目前内需不旺、急需各种资源投入的情况下,持有巨额外汇储备的成本无疑是很大的。
  2.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强
  从2005年7月21日开始,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次性升值2%,波动幅度限制在千分之三以内。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在我国国际收支顺差规模继续扩大的背景下,外汇市场上美元供给增加,对人民币的需求则不断增长,导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升值,从汇改初期的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提高到2008年初的1美元兑7.3元人民币左右,累计升值幅度达到10%。但是,由于我国国际收支巨额顺差的持续存在,人民币汇率未来仍然面临很大的升值压力。一方面,我国国际收支巨额顺差招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严重不满,不少西方国家强烈要求中国提高人民币的升值幅度。另一方面,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也加强了市场上人民币升值预期,促使机构、企业和个人改变资产结构,减持外汇资产,增持人民币资产,同时大量热钱涌入,这进一步加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人民币升值是一把双刃剑,从长远来看,它将降低我国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抑制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影响到国内的就业和经济增长。
  3.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
  根据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法,国际收支总差额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与货币供求相联系的一种货币现象,它是一国货币供给的自动调节机制。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货币供给包括两个部分:国内创造部分和来自国外部分。国内创造部分主要是指通过本国银行体系所创造的货币,而来自国外部分则是指通过国际收支顺差所创造的货币,它将转化为本国国际储备,形成高能货币,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导致本国货币供给量成倍增加。
  2000年以来,由于国际收支双顺差导致外汇储备激增,我国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的现象也开始显现出来。一方面,按照强制结售汇制的要求,企业和居民等经济主体在国际经贸活动中所得到的外币资产必须向经营外汇业务的商业银行兑换成本币,并存入其银行账户,从而引起基础货币的扩张。另一方面,在外汇头寸的限制下,商业银行只能拥有一小部分外汇头寸,而剩余的必须由中央银行统一收购,于是央行增加了外汇储备,并且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导致货币供给量成倍增长。此外,尽管我国目前实行了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但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被控制在千分之五以内,因此随着国际收支顺差的扩大和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为了保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减轻外汇市场上由于外汇供给大于外汇需求而产生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央行不得不大量购进外汇,投放基础货币,这进一步加剧了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的问题,造成通货膨胀的压力。
  4.货币政策调控效应减弱
  在国际收支顺差持续增加的情况下,为了减轻由于外汇储备快速积累而带来的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压力,央行不得不在国内市场采取各种对冲方式来减少基础货币。但是在现行的汇率制度下,由于外汇储备内生于国际收支,中央银行无法控制外汇占款,只能被动适应外汇占款的波动,这使得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也相应增强,从而大大削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增加了本国货币政策使用的难度。
  2007年,为了缓解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问题,央行先后多次发行央行票据、10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八次提高贷款利率和六次提高存款利率。截止2007年12月,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14%,一年期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分别提高到7.47%和4.14%。总的来看,以上对冲方式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货币供给量,但是这些措施不论在市场基础上还是操作技术上,可持续性和效果的稳定性都是存在问题的。首先,从公开市场操作来看,发行央行票据的利率受商业银行资金供需的影响,因为商业银行会将贷款或投资的收益率与央行票据的收益率作对比。其次,从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来看,它能直接冻结商业银行资金,但它对市场的影响仍是间接的,比利率调整的影响小。第三,从对利率杠杆的动用来看,在被动投放基础货币的情况下,利率工具并不能发挥吸收市场流动性的作用。

5. 分析我国国际收支巨额顺差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内容提要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顺差的扩大,既有主观因素的影响,也有客观因素的作用。从主观因素来看:一是我国处在特定的历史发展时期,生产力大幅提高,但消费需求有待进一步扩大;二是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形成了门类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制造业体系,对一般产品的进口需求减弱;三是我国政府推进出口行业发展壮大,扶持进口替代产业日趋成熟;四是国家为了保护相对较弱的行业,从而在关税壁垒方面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贸易保护。从客观因素来看:一是世界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外部需求强劲,拉动我国出口增长;二是国内投资增长趋缓,国际市场石油等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影响了进口,却带动了出口;三是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出口多重限制,进一步扩大了中国贸易顺差;四是我国的人民币汇率被低估。



关键词 国际收支 货物贸易 顺差 需求 人民币汇率



2005年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发展,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外国直接投资保持较大规模。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673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 383亿美元,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7110亿美元。上半年,经常项目顺差673亿美元,同比增长801%。经常项目顺差增加主要是因为货物贸易顺差大幅上升。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按国际收支口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为6307亿美元,同比增长24%。其中,出口3425亿美元,进口2882亿美元,分别增长33%和14%;货物贸易顺差542亿美元,增长823%。



货物贸易进出口顺差的扩大,既有主观因素的影响,也有客观因素的作用。



从主观因素来看:



一是我国处在特定的历史发展时期,生产力大幅提高,但消费需求有待进一步扩大。

改革开放28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平均达9.6%,有专家估计到2020年,还可以保持7%左右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之所以成为全球经济的领跑者,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大大激发了经济活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犹如两条自动向前滑动的巨轮,带动中国生产力大幅提高的同时,推动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但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大幅提高,并未引起我国消费需求的同步增长。由于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降低了社会平均消费倾向。从理论上说,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也不同,高收入者边际消费倾向较低,低收入者则较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二十年来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下降。然而提高居民收入,建立健全有效的社会保障体制,是消费长期稳定增长的根本保证。因此,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缩小各阶层收入差距,可使全社会平均消费倾向提高,从而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



二是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形成了门类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制造业体系,对一般产品的进口需求减弱。

跨国公司将生产或服务的一部分搬到海外,人工成本更低廉,赋税更低,企业负担的其他成本也更低。这种跨国外包产生的影响之一,就是各国的比较优势格局发生重组,而且重组还出现了时间差,即劳动成本密集型生产和服务通常率先外包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中国、印度等国。发达国家感受到压力,转而创造更高档次的产品或服务,以期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新的出口优势。但这一过程往往滞后一段时间,从而形成了时间差,在这一阶段,贸易不平衡会扩大。而国内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且供应链不断延长,附加值不断提高。而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生产和销售的大幅增加部分替代了中国的进口,形成了门类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制造业体系,减弱了对一般产品的进口需求。中国市场上外国品牌、外国设计的产品非常多,但其中相当一部分已转为由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生产。



三是我国政府推进出口行业发展壮大,扶持进口替代产业日趋成熟。

当前巨大的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顺差也和中国现有的外资、外贸政策有关。中国现有的外贸、外资政策的基本框架形成于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初中国是一个既缺资金又缺外汇的典型“双缺口”发展中经济。为了多赚外汇,克服外汇缺口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限制,1985年开始中国政府采取了出口退税等政策以鼓励出口。在这些政策的刺激下,中国对外贸易增长非常快,1978-2005年间年均增长高达17%,为世界同期贸易增长率8%的2倍多,27年间对外贸易增加了68倍。另一方面,中国政府扶持国内的公司提升产业结构,进而导致大量的进口替代。进口替代型产业是我国政府产业政策的扶持方向,虽然我国制造业科技基础一直很薄弱,且产业升级的过程充满艰巨性和长期性,但通过进口替代不断实现局部升级将是一个长期现象,积极产业政策对此的支持不是短期性的,可以在较长时期内带来“产业政策红利效应”。最近,随着在华的外国公司,尤其是电子产业领域,越来越多地向国内供应商采购部件,产生了大量的进口替代。



四是国家为了保护某些相对较弱的行业,从而对其在关税壁垒方面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贸易保护。

国家为了保护某些相对较弱的行业,诸如保险、汽车等行业,能够在入世后有一个更为有力国内外的竞争条件,从而对其在关税壁垒方面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贸易保护。这使得国外的同类型产业,在国内失去了竞争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我国的进口需求。但2005年后许多行业和产业的保护政策将逐步取消,一些弱势产业的竞争力在近几年并没有得到根本加强,如农业,一些相对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家电、纺织等,则面临如何开拓国际市场、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问题。



从客观因素来看:



一是世界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外部需求强劲,拉动我国出口增长。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稳步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4.3%,仍维持较高水平;国际市场以石油为主的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受需求和投机双重因素的作用,仍将继续高位运行;美联储为抑制石油价格上涨和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继续采取趋紧的货币政策,小步快走地升息,全球经济有进入加息周期的可能性。从国内看,下半年国内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国家将进一步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果,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加快发展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尽管面临一定通货膨胀压力,但总体上处于可控范围,本外币负利差可能扩大。综合上述因素的影响,内外部需求都将有进一步强劲的增长,不仅拉动了出口的增长,而且可能减少部分进口需求。



二是国内投资增长趋缓,国际市场石油等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影响了进口,却带动了出口。

2005年上半年中国投资的特点是:第一产业投资增速加快,二、三产业投资增速放缓;重点行业投资增速继续趋缓;各种注册类型投资增速继续回落;东、西部地区投资小幅回落,中部地区投资略有上升;国内贷款的资金来源小幅回落,自筹资金增速略有上升;新开工项目继续增长,但当月新开工项目较上月有所减少;房地产投资增速略有上升。尽管国际石油成本居高不下,但中国政府却限制了主要石油产品零售价格的上涨。这样,油价只是对中国的石油公司造成了冲击。石油公司为了应对油价上涨,就减少了向国内市场的石油供给,转而选择出口更多的精练石油产品。同时,中国政府又鼓励这些石油公司减少石油进口。于是, 2005年1月至7月份,中国的原油进口量仅增加6%,而精练石油产品的出口量却飙升了46%。



三是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出口多重限制,进一步扩大了中国贸易顺差。

按照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自由贸易原则,中国主要对海外原材料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需求较大。但一些发达国家以国家安全等为借口,对本国企业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设备施加种种限制。巴黎统筹委员会解散后,某些国家对华出口的管制政策不但没有放松,反而加强,这自然会加大双边贸易不平衡。早先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为了遏制中国军力发展,限制主要针对的是军事技术和产品,富有冷战色彩。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西方发达国家对华出口限制出现了军事与高科技并重的变化,西方发达国家更多地从国家竞争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对华出口,通过种种管制手段来确保其国家实力的领先。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有关出口管制部门,在对华高技术出口和项目合作方面实行的严格管制措施,也是我国货物贸易顺差扩大的重要原因。



四是我国的人民币汇率被低估。

1994年以后我国贸易收支出现连年顺差,与1994年汇率并轨,人民币贬值刺激了出口有很大的关系,但以后几年人民币名义汇率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而实际有效汇率还有升值的趋势,却仍然保持了贸易顺差。虽然关于人民币升值与货物贸易顺差之间有无实际联系一直众说纷纭,但低汇率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我国在货物贸易出口方面的增加。



在上述主、客观因素影响下,预计我国国际收支仍将保持“双顺差”格局,外汇储备较快增长。其中,受对外贸易较大顺差和经常转移、收益项目下净流入增加的影响,经常项目仍将保持较大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增速有可能趋缓。虽然服务贸易仍将持续逆差,但货物贸易的巨额顺差,足以带动经常项目持续顺差,并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稳步提升。

分析我国国际收支巨额顺差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6. 分析我国国际收支巨额顺差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摘 要] 长期持续存在且不断扩大的国际收支顺差对我国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正在日益显现出来,它不仅体现在短期内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货币政策调控效应减弱等方面,而且对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外部发展环境方面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正视国际收支顺差的负面影响,积极采取恰当的措施来恢复国际收支平衡,将有助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 国际收支 经常项目 资本与金融项目 顺差
  
  一、2000年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的国际收支始终保持经常项目顺差、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的“双顺差”格局,总顺差规模不断扩大(见表)。2000年~2006年,经常项目顺差从205.19亿美元增加到2498.65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从19.22亿美元增加到100.36亿美元,国际收支总差额则从224.41亿美元增加到2599.01亿美元。2007年上半年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格局,总顺差达到2530.22亿美元。其中经常项目顺差162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增长132%。
  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否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均衡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国际收支持续顺差表明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但是国际收支顺差过大也会对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后者已经成为现阶段影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矛盾。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www.safe.gov.cn)公布的历年国际收支平衡表整理
  二、国际收支顺差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1.外汇储备成本加大
  国际收支总差额等于经常项目差额与资本金融项目差额之和,如果一国国际收支总差额是顺差,就意味着该国的官方储备资产增加。在我国的官方储备资产中,外汇储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2000年以来,在国际收支顺差不断扩大的同时,我国的外汇储备也在快速增加。2000年~2005年外汇储备额分别为1655.74亿美元、2121.65亿美元、2864.07亿美元、4032.51亿美元、6099.32亿美元、8188.72亿美元。2006年我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0663.44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2007年以来,外汇储备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截止2007年9月,外汇储备总额已经达到14336.11亿美元。
  充足的外汇储备有利于保证我国的对外支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但是外汇储备并非越多越好,而是有一个适度规模的问题。从进口支付能力看,根据世界银行的分析,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足以抵付三个月进口额的储备水平是理想的定额,而2007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相当于17个月的进口额;从债务偿付能力看,我国外汇储备与短期外债的比例为720.85%,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00%的警戒线。按照外汇储备适度型标准,我国过度持有外汇储备高达1万亿美元(郑建明、桑百川,2007)。过度持有外汇储备的成本主要体现为汇率风险和机会成本上。首先,外汇储备资产以外币和外币有价证券为主,而汇率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外汇储备资产的价值。近年来,美元持续贬值,我国的外汇储备资产在币种结构上以美元为主,因此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缩水的风险。其次,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也是不可忽视的。一国的外汇储备实质上是对外国的债权,外汇储备增加表明该国的储蓄大于投资,一方面该国国内的即时消费受到限制,本国居民的福利遭受损失。另一方面,持有外汇储备表示放弃了一定量的实际资源的使用,丧失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投资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见,在我国目前内需不旺、急需各种资源投入的情况下,持有巨额外汇储备的成本无疑是很大的。
  2.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强
  从2005年7月21日开始,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次性升值2%,波动幅度限制在千分之三以内。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在我国国际收支顺差规模继续扩大的背景下,外汇市场上美元供给增加,对人民币的需求则不断增长,导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升值,从汇改初期的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提高到2008年初的1美元兑7.3元人民币左右,累计升值幅度达到10%。但是,由于我国国际收支巨额顺差的持续存在,人民币汇率未来仍然面临很大的升值压力。一方面,我国国际收支巨额顺差招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严重不满,不少西方国家强烈要求中国提高人民币的升值幅度。另一方面,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也加强了市场上人民币升值预期,促使机构、企业和个人改变资产结构,减持外汇资产,增持人民币资产,同时大量热钱涌入,这进一步加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人民币升值是一把双刃剑,从长远来看,它将降低我国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抑制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影响到国内的就业和经济增长。
  3.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
  根据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法,国际收支总差额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与货币供求相联系的一种货币现象,它是一国货币供给的自动调节机制。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货币供给包括两个部分:国内创造部分和来自国外部分。国内创造部分主要是指通过本国银行体系所创造的货币,而来自国外部分则是指通过国际收支顺差所创造的货币,它将转化为本国国际储备,形成高能货币,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导致本国货币供给量成倍增加。
  2000年以来,由于国际收支双顺差导致外汇储备激增,我国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的现象也开始显现出来。一方面,按照强制结售汇制的要求,企业和居民等经济主体在国际经贸活动中所得到的外币资产必须向经营外汇业务的商业银行兑换成本币,并存入其银行账户,从而引起基础货币的扩张。另一方面,在外汇头寸的限制下,商业银行只能拥有一小部分外汇头寸,而剩余的必须由中央银行统一收购,于是央行增加了外汇储备,并且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导致货币供给量成倍增长。此外,尽管我国目前实行了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但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被控制在千分之五以内,因此随着国际收支顺差的扩大和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为了保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减轻外汇市场上由于外汇供给大于外汇需求而产生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央行不得不大量购进外汇,投放基础货币,这进一步加剧了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的问题,造成通货膨胀的压力。
  4.货币政策调控效应减弱
  在国际收支顺差持续增加的情况下,为了减轻由于外汇储备快速积累而带来的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压力,央行不得不在国内市场采取各种对冲方式来减少基础货币。但是在现行的汇率制度下,由于外汇储备内生于国际收支,中央银行无法控制外汇占款,只能被动适应外汇占款的波动,这使得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也相应增强,从而大大削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增加了本国货币政策使用的难度。
  2007年,为了缓解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问题,央行先后多次发行央行票据、10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八次提高贷款利率和六次提高存款利率。截止2007年12月,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14%,一年期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分别提高到7.47%和4.14%。总的来看,以上对冲方式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货币供给量,但是这些措施不论在市场基础上还是操作技术上,可持续性和效果的稳定性都是存在问题的。首先,从公开市场操作来看,发行央行票据的利率受商业银行资金供需的影响,因为商业银行会将贷款或投资的收益率与央行票据的收益率作对比。其次,从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来看,它能直接冻结商业银行资金,但它对市场的影响仍是间接的,比利率调整的影响小。第三,从对利率杠杆的动用来看,在被动投放基础货币的情况下,利率工具并不能发挥吸收市场流动性的作用。

7. 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成因及其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1、我国劳动力价格便宜,商品成本低,价格便宜,出口商品具有价格优势
2、我国对于出口产业有出口退税、免税的鼓励政策。促进了出口的增加
3、我国每年吸引的外商投资据世界前列,每年有近几百亿美元的直接投资流入
影响:
1、使我国的外汇储备增加。我国外汇储备2008年底近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增加使得我国面对风险的能力增加,对增强我国的国际清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使得我国货币供应量增加。大量资金流入使得我国的货币供应增加,长期大量的顺差可能造成通货膨胀。
3、大量的外汇盈余如果找不到适当地投资机会,会产生大量的机会成本。
4、大量资源类、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使得我国实质性的资源对外流失。劳动价格的低下,牺牲了人们的福利水平。长期下去,国内的收入水平增加缓慢,内需无法扩大,贫富差距加大。

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成因及其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8. 国际收支持续大量的顺差对一国经济和国际经济关系会产生什么影响

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
1.持续顺差会破坏国内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使总需求迅速大于总供给,冲击经济的正常增长。
2.持续顺差在外汇市场上表现为有大量的外汇供应,这就增加了外汇对本国货币的需求,导致外汇汇率下跌,本币汇率上升,提高了以外币表示的出口产品的价格,降低了以本币表示的进口产品的价格。导致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其国内商品和劳务市场将会被占领。
3.持续顺差会使该国丧失获取国际金融组织优惠贷款的权力。
4.一些资源型国家如果发生过度顺差,意味着国内资源的持续性开发,会给这些国家今后的经济发展带来隐患。
另外,持续的顺差影响了其他国家经济发展,导致国际贸易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