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评书排中国历史

2024-05-13

1. 用评书排中国历史

 应排不成,主要是朝政稳定的年代故事性不强,不好写成评书;而一些朝代应为年代过于久远,缺少记录(夏、周)或故事太国烦杂(春秋战国)而无人涉及。
  此外评书比起正史多了几分戏说的意味,书中多含民间传说,不适合排历史。
  如果勉强排一排,大概可以按下面的顺序,起至商末,至民国结束,其间多为改朝换代时的故事:
  《封神演义》 袁阔成
  《春秋风云录》 张少佐
   
  《西楚霸王》 袁阔成
  《刘秀传》 田连元
  《三国演义》 袁阔成
  《刘伶传奇》 单田芳
  《隋唐演义》 单田芳
  《大唐惊雷》 单田芳
  《薛家将》 单田芳
  《深宫惊变》 单田芳
  《大唐皇妃》 单田芳
  《赵匡胤演义》 刘兰芳
  《杨家将》 田连元
  《水浒传》 田连元
  《岳飞传》 刘兰芳
  《朱元璋演义》 刘兰芳
  《大明英烈》 单田芳
  《燕王扫北》 单田芳
  《努尔哈赤》 刘兰芳
  《明末遗恨》 单田芳
  《雍正皇帝》 赵维莉
  《乾隆皇帝》 赵维莉
  《百年风云》 单田芳
  《清末风云录》 单田芳
  《辛亥风云录》 单田芳
  《民国军阀演义》 孙一
   

用评书排中国历史

2. 评书的历史

以说书者的说法:评书起源于东周时期,周庄王是评书的祖师爷。但这只是一个传说。唐代出现了一种曲艺艺术和评书的表演方式相似,这种曲艺形式称为:“说话”。到宋代中兴时期。最初是说评佛教典集。“说话”发展到俗说后表演方式与“评书”是非常类似的。事实上如《三国演义》、《水浒传》最初都是说话的话本。《三国演义》话本为《全相平话三国志》;《水浒传》则为《醉翁谈录》。晚唐诗人李商隐有《骄儿》一诗写到:“或谑张飞胡,或笑邓吃。”说明当时喜欢说话这门曲艺的百姓是非常多的。 说书人又叫搏君人,目的是为了搏君一笑,最喜欢讲述古代故事,百说不厌 。实际评书的创始人为明末清初的柳敬亭,最初只是说唱艺术的一部分,称为“弦子书”,他的老师莫后光提到说话理论是:“夫演义虽小技,其以辨性情,考方俗,形容万类,不与儒者异道。故取之欲其肆,中之欲其微,促而赴之欲其迅,舒而绎之欲其安,进而止之欲其留,整而归之欲其洁。非天下之精者,其孰与于斯矣!”。北宋汴京人霍四究以“说三分”著名,“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说三分即讲三国故事。晚清光绪年间,评书传入皇宫中,因皇宫唱歌多有不便,于是改说唱为“评说”,于是评书的艺术形式便固定下来。民国是评书中兴的时期,据记载:当时“撂地”说书人说《三国》,便万人空巷,把街道围得满满的。另外,评书与相声也有很大的渊源。尤其是单口相声和评书的“片子活”技巧几乎相同。有些相声的“段子”也来源于评书章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评书也得到了发展。尤其是广播和收音机的普及,给评书极大的生存空间。评书艺人又创作了许多新的段子,比如《林海雪原》、《平原枪声》,文革结束,评书艺人又创作了不少段子,甚至也说几段外国书,比如《珍珠港》(书名《太平洋海战》)。21世纪,出现动画评书,如单田芳的《白眉大侠》,田连元的《杨家将》、《海青天》、《李元霸别传》、《罗成别传》,孙一的《时迁演义》几乎每个广播电台都有评书专栏,部分电台更有专门的评书或故事频率。主要听众是老年人或出租车司机,评书仍很受听众的欢迎,其中原因除了本身评书喜闻乐见,还由于广播的局限。但一些评书演员担心评书会渐渐的消失,很难再看到年轻的说书人了。也有很多青年演员在为评书努力,有的在书馆传承古老的说书艺术,有的大量的创作新作品,录制音频、视频;正式从业者不多,但是业余爱好者不少;还有很多相声演员也在其他时间里说评书。

3. 评书的历史

 
  评书的历史和发展
  评书的南北两支派,都是明末清初柳敬亭传下来的。
  柳敬亭在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随漕运总都蔡士英北,曾在北京说评书,而且收了王鸿兴为徒,因此在京师播下了种。
  王鸿兴手下有何良臣、安良臣、邓光臣三徒弟,时人称为“三臣”,成为评书权威,且自立门户,后来北京的评书演员皆是这三个派传流下来的。
   
  当年,说评书的这个门户,于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曾在掌仪司立案,有皇家颁发的龙票。
  直至光绪年间,这件历史文物,才被评书界的一位后人所遗失。
  早年,评书本是说唱相兼的玩艺,有如现代的西河大鼓、乐亭大鼓,说与唱相辅相成。
  只因光绪年间听书的多为一班太监。
  因此,被宫中慈僖所闻,传其入宫。
  在禁地演唱诸多不便,遂改“评讲”,仅以桌凳各一,醒木一块,去掉弦鼓,用评话演说。
  于是,说评书这种表演形式就被肯定下来了。
  清代,民间说评书的,绝大多数是在街面的甬路两旁支棚立帐,摆上长板凳,围成长方形的场子,谓之“撂地”。
  只有少数评书艺人才上茶馆献艺。
  庚子事变(公元1900年)后,评书茶馆才畅兴起来,民初是评书茶馆的鼎盛时期。
  开茶馆的初创“书座”,须通一个所谓“请事家”(即说书馆内的主持邀角者)来邀请评书演员。
  照例由头一个演员给评书茶馆举行“开荒破台”仪式——祭周庄王、文昌帝君、柳敬亭之后,送给这位评书演员一个装有现金的“台封”才能开业。
  在收入上按评书界的行规是“三七下帐”,说书的挣一元钱,个人只拿七角;开茶馆的拿三角。
  开书头天和最末一天挣了钱“头尾不下帐”全归说书的。
  每一位说书的演员,在一个书馆内只许说两个月,名为“一转”。
  内城的评书茶馆都是白天说书,晚上卖清茶。
  前三门以外的评书茶馆都是白天卖清茶,灯晚说书。
  内、外城的评书茶馆,黑白天都说书的只有宣武大街路西”如云轩”、“森瑞轩”;磁器口虹桥“天有轩”和天桥“福海居”。
  评书,演者仅一人,光说不唱,其道具不过醒木一块、手绢一块、折扇一把。
  开书时先念一套赞词,多是赞以上三种道具,然后才转入正题。
  所说的书目多是整本大套的长篇书目,每说完一小段便使“扣子”,用以抓住听众。
  一般传统书目的内容,是以历史故事和武侠故事为主,有袍带书《三国》、《西汉》等;长枪书《精忠岳传》、《英烈》,等;短打书《水浒》、《七侠五义》等;神怪书《西游记》、《济公传》等之分。
  小段的“片子活”以《聊斋》故事为题材的书目《崂山道士》、《梦狼》、《画皮》等。
  50年代以后编演的新书有《林海雪原》、《烈火金刚》等长篇及许多中、短篇书目。
  北京近代评书演员辈出。
  如:清末民初的双厚坪(艺名双文兴),满族,北京人,说书路子宽,常以《水浒》、《精忠》为最精采的书目,当时被誉为“评书大王”,与谭鑫培、刘宝全合称“艺坛三绝”。
  双厚坪的后人杨云清最擅说《济公传》和《水浒》。
  群庆福,自清末至民国期间在评书界享名40年,以说“公案”书见长。
  有“活黄天霸”的别称。
  王杰魁,23岁即开始在北京说评书,专说《七侠五义》。
  连阔如,满族人,抗战前,以说《东汉》成名。
  解放后说《三国》、《水浒》,也获得好评。
  80年代以来,天桥宣武书茶馆有连丽茹的评书《东汉》、《西汉》、蔡连贵的《隋唐》。
  现在,天桥乐茶园有马增琨的评书《七侠五义》。
   

评书的历史

4. 古典评书有哪些

单田芳的白眉大侠系列,书的顺序是《三侠五义》《七杰小五义》《白眉大侠》《龙虎风云会》
还有隋唐演义系列的《隋唐演义》《隋唐演义续集》《大唐惊雷》《薛家将》
《三侠剑》《童林传》《铁伞怪侠》《水浒外传》这些比较短但我认为比较经典的评书。
还有张绍佐的《昆仑剑侠》《雍正剑侠图》田连元的《书剑恩仇》也都很好,
袁阔成的《三国演义》讲史评书的扛鼎之作,
单田芳的《大明演义》
还有比如说《李自成》连丽如的《大隋唐》刘兰芳的《杨家将》《岳飞传》。特别推荐田连元的《水浒传》《杨家将》《隋唐演义》,太幽默了。

5. 评书有哪些长篇历史小说?

建议你先听单田芳的白眉大侠系列,太精彩了。
顺序是《三侠五义》《七杰小五义》《白眉大侠》《龙虎风云会》。加起来总共1000多回,够你听个多半年的了,听完这个系列你就感觉没有超越他们的评书了。
然后听隋唐演义系列《隋唐演义》《隋唐演义续集》《大唐惊雷》

还有比如
《乱世枭雄》300回
《大明演义》312回
《百年风云》250回
《童林传》,都相当好听

然后是田连元的《书剑恩仇录》《隋唐演义》《水浒传》,田连元讲的很幽默,很精彩。

再就是刘兰芳的《杨家将》《岳飞传》

评书有哪些长篇历史小说?

6. 有哪些根据正史的优秀评书

1)长枪袍带书(十二部): 西汉演义 东汉演义 三国演义 列国演义 隋唐传 薛家将 五代残唐 杨家将 十粒金丹 精忠说岳 明英烈 明清演义 (2)短打公案书(十六部): 粉妆楼 大宋八义 宏碧缘 明清八义 永庆升平 三侠剑 彭公案 施公案 于公案 包公案 小五义 续小五义 水浒传 儿女英雄传 雍正剑侠图 龙潭鲍骆 (3)神怪书(三部): 济公传 西游记 大周兴隆传 (4)狐鬼书(一部): 聊斋

7. 历史评书最长的一部是什么?

最长的是袁阔成的三国演义,180个小时
单田芳最长的是三侠剑,160个小时
因为不同评书每回书的时长不同(80年评书每回29分钟,90年代以来每回23分钟),所以只看回数是不能比较出评书长度大小的。二战演义只录制了100多回,根本就没有录完。最长的评书就是我说的这个。单的水浒传360回,136小时,田的水浒328回,150小时
还有就是关永超的:华夏演义!

历史评书最长的一部是什么?

8. 关于早期的评书

好像有个评书家叫田连元吧!好多评书也不太记得像比较出名的有:
 《铁道游击队》1964年杨田荣演播的评书《铁道游击队》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播出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人民日报》的文章称杨田荣为“全国说书的一面旗帜”。

  《岳飞传》1979年刘兰芳在鞍山电台演播评书《岳飞传》,每天演播时,家家户户围坐听评书,几乎路无行人行车。播出后全国有90多家电台来鞍复制,有20多家报刊发表了有关评书《岳飞传》的消息、通讯和评论。安徽、辽宁电视台播放了刘兰芳的彩色录像。中央台国际部特邀刘兰芳对居住在孟加拉和印度的华侨同胞作新年贺词,并演播了《岳飞传》片断。

  《百年风云》1985年,单田芳在鞍山电台播出评书《百年风云》,再次引起强烈反响,全国有100多家电台复制播出,一些学校和机关团体也以《百年风云》为教材,向广大学生和职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