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三个时期

2024-05-14

1. 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三个时期

二战后日本经历以下三个时期:
1、战后经济恢复阶段(1945-1955年)
战后日本进行社会改革,通过解散财阀、不允许独自占有、劳动民主化等方式,进一步扫清生产过程中的障碍,在得到美国的帮助下,根据国际形势分析,美国为日本投入充足的资金来帮助日本经济发展,经济得到初步发展,在朝鲜战争背景下,日本大量加工军工产品,经济得到很大恢复。
2、经济高速增长阶段(1955-1972年)
日本经济在高速发展阶段有过三大景气时期,分别是神武景气、岩户景气和伊奘诺景气。神武景气据统计,1960年~1970年间,日本的工业生产年均增长16%,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1.3%。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3、经济低速增长阶段(1973-1990年)
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世界经济陷入低迷,原油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的日本受到很大冲击,制造业成本大幅上升。1974年,日本实际GDP增长率从上一年的8%骤降至-1.2%。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开始调整能源结构,推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开发的同时,促进产业结构从资本密集型向耗能少的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以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经过一段调整后,日本率先走出危机,但从此经济增速明显放缓,1975~1990年,日本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为4.5%。

扩展资料:
二战时日本本土遭到轰炸,工厂、机械以及基础设施等硬件设施遭到严重损毁,但人才和科技还在,只要有充足的资金和资源注入很快就能进行重建。战后美国对日本进行了大力的扶持,向日本注入巨额资金,并大量转移技术,使得日本很快恢复了生产。
日本在战后进行了全面的现代化改革,涉及到土地、商业、社会等各个方面,日本基本确立了民主式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日本也因此更好的融入了美国主导的经济体系,使得日本的经济更加富有活力和动力。作为对抗苏联的桥头堡,日本获得了美国的大力扶持。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不仅是世界经济强国、贸易大国,也成为对外投资大国、援助大国和债权大国,1987日本超越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战后日本

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三个时期

2. 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三个时期

 
  二战后日本经历以下三个时期:
  1、战后经济恢复阶段(1945-1955年)
  战后日本进行社会改革,通过解散财阀、不允许独自占有、劳动民主化等方式,进一步扫清生产过程中的障碍,在得到美国的帮助下,根据国际形势分析,美国为日本投入充足的资金来帮助日本经济发展,经济得到初步发展,在朝鲜战争背景下,日本大量加工军工产品,经济得到很大恢复。
  2、经济高速增长阶段(1955-1972年)
   
  日本经济在高速发展阶段有过三大景气时期,分别是神武景气、岩户景气和伊奘诺景气。
  神武景气据统计,1960年~1970年间,日本的工业生产年均增长16%,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1.3%。
  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3、经济低速增长阶段(1973-1990年)
  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世界经济陷入低迷,原油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的日本受到很大冲击,制造业成本大幅上升。
  1974年,日本实际GDP增长率从上一年的8%骤降至-1.2%。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开始调整能源结构,推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开发的同时,促进产业结构从资本密集型向耗能少的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以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
  经过一段调整后,日本率先走出危机,但从此经济增速明显放缓,1975~1990年,日本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为4.5%。
  
   扩展资料: 
  二战时日本本土遭到轰炸,工厂、机械以及基础设施等硬件设施遭到严重损毁,但人才和科技还在,只要有充足的资金和资源注入很快就能进行重建。
  战后美国对日本进行了大力的扶持,向日本注入巨额资金,并大量转移技术,使得日本很快恢复了生产。
  日本在战后进行了全面的现代化改革,涉及到土地、商业、社会等各个方面,日本基本确立了民主式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日本也因此更好的融入了美国主导的经济体系,使得日本的经济更加富有活力和动力。
  作为对抗苏联的桥头堡,日本获得了美国的大力扶持。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不仅是世界经济强国、贸易大国,也成为对外投资大国、援助大国和债权大国,1987日本超越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3. 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分为哪三个时期?


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分为哪三个时期?

4. 二战后日本实现了经济的崛起几个时期

 
  许多学者认为,日本经济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日本 *** 适时地制定和实施了与其市场经济模式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打造了日本二战后经济迅速崛起的奇迹。
  
  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中,日本的宏观调控法别具特色,可以说日本是西方发达国家中宏观调控法发挥作用较为彻底、成功的一个范例。
  在考察日本宏观调控法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笔者深刻地感受到了日本市场经济模式与宏观调控法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
   
  为了对这一论点提供佐证,本文拟从历史角度对日本市场经济模式对宏观调控法的影响加以事实论证。
  
  一、 *** 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日本经济体制的重要特点是 *** 一直重视和强调对经济的管理、干预。
  当代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独树一帜,这种模式的形成既与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所逐步建立的具有东亚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有着历史的联系,又是战后日本学习欧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经验,并将其同本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相结合的结果。
  
  日本的经济是在 *** 的直接扶植和保护下逐步发展起来的。
  二次大战期间,日本实行“战时管制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完全置于 *** 的统一控制之下。
  二次大战结束后,一直到1952年基本实现经济复兴为止,在美国占领军控制下的日本 *** 仍然高度集中地控制国民经济,实行“统制经济体制”。
  直到五十年代中期之后,日本才逐步确立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自由竞争机制。
  但是, *** 并没有放松对宏观经济的干预, *** 主导型的宏观经济管理体 M一直延续到现在。
  只不过是 *** 控制宏观经济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变化,从行政手段为主改变为经济手段为主,从直接方式改变为间接方式。
  
  正是这种历史导致日本的经济虽为市场经济,但有着远比欧美各国更广泛、更深入和更有成效的国家参与和干预。
  欧美型的市场经济模式首先是市场制度自身的运动, *** 干预只限于对市场制度自身运动的缺陷进行补充。
  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则不只限于此,这是由日本特殊的国情及其市场经济形成和建立时期所处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决定的。
  二战之后的日本经济要在战争的废墟上重建,同时要尽快赶超欧美经济水平,世界经济发展的压力和日本自身的国情都不容许它走英美模式发展的漫长道路。
  为实现超常的发展速度,日本选择了 *** 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将过去那种 *** 与垄断资本的密切关系来了个变种,演变为一种新型的 *** 强有力的指导经济活动的关系。
  日本的“ *** 主导型”市场经济是在市场竞争的基础上,由 *** 出面,积极主动而强烈地干预经济。
  这种干预不等于直接管制和行政强制, *** 的计划是导向性的,主要通过产业政策有目标、有步骤地引导资源配置过程,推动经济发展。
  日本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基础上的 *** 主导型模式,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强有力的经济计划导向 
   (二)卓有成效的产业政策调控 
  二、计划法和产业政策法为主导的宏观调控法
  历来计划与法律,看起来毫无缘份,但两者间尚潜在着一种本质性的内在联系,同时在历史性的发展过程中,计划在法律上的意义也更加明显起来。
  经济计划被直接以法律形式表现出来,或者被赋予法律意义,或者以法律规范计划,还是二次战后的事。
  西方国家在二次大战以后,其计划与法律的关系就开始日益密切起来。
  它们往往根据国家计划制定经济政策,又根据经济政策制定有关法律。
  
  经济计划在日本的宏观调控法中占有重要地位。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和战争期间就制定了一系列计划,但这些计划只属于经济政策的领域,在法律上并无任何规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逐渐出现了有关经济计划的法律。
  在战后粮食不足对策的《确保粮食临时措施法》中制定了《农业计划》;同时在《粮食管理法》修改时制定了《配给计划》。
  另外,这一时期许多有关物资供给的法律中都有对计划的要求,这些计划主要有:根据《稳定蔬菜生产交售安全法》制定的“生产交售现代化计划”;根据《甜味资源特别措施法》制定的“生产振兴计划”;根据《石油业法》制定的“石油供应调整计划”和根据《石油供求调整法》制定的“石油生产计划”等。
  
  日本的产业政策法数量多、覆盖面广,可分为四类:一是基本的法律与法规。
  主要针对基本经济关系及各类产业,为各类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理顺关系,是具有综合性的法律与法规,如企业合理化法。
  中小企业法等。
  二是培育振兴的法律和法规。
  主要目的是扶持基础薄弱的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如机械工业振兴措施法、汽车工业振兴法等。
  三是协调产业内部企业关系的法律与法规。
  四是调整援助的法律和法规。
  这类法律法规主要是为了解决传统产业和衰退产业的调整问题,如平稳调整产业法等。
  
  日本产业政策法的基本特征是具体的产业政策立法都有相应的产业政策规划为依据,不同时期的产业政策规划为具体的产业政策立法提供了指南。
  在日本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相应的产业政策法律,每一阶段经济发展的方向大体上也与产业政策所指的方向相吻合。
  
  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与宏观调控法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密切联系,这种一致性绝不仅仅是一种巧合。
  法律作为一种上层建筑,是被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和宏观调控法正代表着这样一种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这是二者之间存在的第一位的关系。
  虽然除去市场经济模式之外,社会政治条件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等也是影响一国宏观调控法体系的重要因素,但相对于基础性的关系来说,这种影响要弱的多。
  当然,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与宏观调控法的影响是相互的,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日本之所以在战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市场经济模式,除了经济和政治因素外,还与它的法律制度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它的法律制度有效地支撑了其市场经济模式的形成和完善。
  但宏观调控法对市场经济模式的影响相对两者的关系来说只是次要的、第二位的,一国的市场经济模式对其宏观调控法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影响才是根本。
  只有真正协调、处理好二者之间的本末关系,才有助于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
   

5. 战后日本经济分几个阶段,每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一.日本经济的改组和恢复阶段(1945年-1955年)       从1947年开始,在麦克阿瑟的主持和美同政府的扶植下,日本开始进行战后经济的重建工作。这种经济重建,是从实行“倾斜生产方式”开始的。所谓“倾斜生产方式”,就是在资金和原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集中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煤炭生产,用生产出来的煤炭重点供应钢铁业,再用增产的钢铁加强煤炭业。目的是努力造成煤和钢铁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并以此为杠杆,带动整个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根据这个经济发展战略,日本政府专门设立了“复兴金融公库”。在1947-1948年中, 日本即向煤炭业发放了475亿日元贷款,占据该公库全部贷款总额的36%。1946 年日本产煤2274万吨,而1947年则达2932万吨,增长近30%;同期的钢产量也增长了21 %。到1948年,日本即出现了初步的经济好转迹象。与此同时,日本的经济恢复得到美国的大力扶植。二战结束后,美国对日本实行了单独军事占领。之后,按照波茨坦公告的精神,美国对日本推行了旨在铲除其军国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民主改革。如在政治和军事上,修改了日本宪法,废除了“天皇制”,并规定日本不得保持陆、海、空军及其它进攻性军事力量,军费开支不得超出国民生产总值的1%。 经济上也施行了三大改革,即“农地改革”、解散财阀和劳动立法。同时,在朝鲜战争中,美国还向日本提供了巨额的军需订货。因此到1955年,除“外贸”一项外,日本的主要经济指标基本达到或超过了战前最高水平。这10年时间(即1945年-1955年),是日本经济的改组和恢复阶段。   二.日本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1956年-1973年)      1956年-1973年,日本进入其经济高速发展时期。1956年,日本进入以赶超先进工业国家为目标、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历史新时期。这一时期,日本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10%以上,工业增长率则平均达13.6%。这种长期、持续的高速增长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是罕见的。在此时期,日本工业生产增长8 .6倍,对外贸易从1965年开始出现顺差,到1973年8年中增长3.5倍。这 18年时间( 即1956年-1973年),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成功实现了日本近代史上的“第二次远航”。所谓“经济奇迹”主要是指日本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     
    三.经济稳定增长时期(1974-1990年) 
      但进入70年代中期以后,从1974年开始至今,日本经济进入低速、稳定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同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使日本的经济危机、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交织迸发,因此不得不在经济政策和产业结构上进行适当调整。尽竹这一时期日本的经济增长率下降到5%左右,并一度(1993年)山现负增长, 但其经济总量却一直处于美国一国之下,在发达国家中居于第二。 
七八十年代, 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几件大事严重影响了日本的经济发展。 一是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 引发了“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机”; 二是 1973年底到1975年,西方世界爆发了战后最严重的普遍经济危机;三是 1979 年到 1982年西方世界再次爆发的经济危机。经过这“两次经济危机”和“一次石油危机” ,日本经济发展的速度急剧下降。八九十年代,由于受全球经济形势不景气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日本经济继续下滑,并引起日本内阁的频繁变更。为了扭转本国经济低靡状态,近年来,在新的国内国际形势下,日本开始对其产业结构进行根本性改造,即用消耗资源少、附加产值高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取代大量消耗资源、消耗劳动和产生公害的重、化工业。同时,在经济政策上也作了相应调整,即一方面鼓励垄断资本扩大资本输出,把能耗高、污染环境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另一方面大力扶植汽车、电子、精密机械、航空、原子能等工业部门的发展。另外,不断加大科研投资力度,坚持“科学技术立国”,努力迈向“自立自主技术时代”。预计,在新世纪初期若干年里, 日本在新兴产业领域将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并在较长时期内稳居于“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上。

战后日本经济分几个阶段,每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6.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

1.日本在二战战败后被美国托管,美国为防止日本再次崛起,制定让日本由工业国改造成农业国的计划,还实行了如强制解散日本全部大财团,限制日本资本家的社会地位等一系列打击日本垄断公司的举措,使日本在接下来的五年经济毫无起色
2.日本经济的转折点是爆发于1950年6月25日的朝鲜战争,因为美国为进行朝鲜战争需要大量军需品,从本土运来成本过高,所以就在日本大量投资建厂,把日本变成美国军需品生产基地,而朝鲜战争也使美国认识到一个强大的日本有利于远东美国的安全,所以开始转变政策,扶持日本经济发展
3.而日本利用此契机,努力发展经济,并借1973年石油危机(因政府的关系日本企业未受冲击)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4.日本经济下一个转折点是1985年的广场协定(日元升值一倍,重创日本出口)和1989年日本泡沫经济破裂(房价暴跌,日经指数从38000跌到15000),至此日本进入长达十年的“平成不景气”(即通货紧缩引起的恶性循环)
以上均是我个人见解,打字不容易,给点分吧

7. 二战后的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战后的日本经济通常可分为:1945-1955的战后复兴时期,接着是高速发展时期,然后是1973年石油危机后的稳定发展时期.
战后日本经济通过占领军实施的经济民主化,为自己奠定了崭新的腾飞基础.这个经济民主化指的是“财阀解体”、“农地改革”、“劳动改革”.
另一方面,在产业方面.1947年起采用了集中物力、财力、人力投入到煤炭、钢材生产上去的“倾斜生产方式”,1948年起日本经济虽然伴有通货膨胀,但终于走上了经济复兴的轨道.在这被称为“稳定中的恐慌时期”,广大人民被迫储蓄,大量资金流入大企业.正是这样,扶助了此后大企业的发展,却导致了中小企业的倒闭,失业率增加,社会日趋不安.就在这个时候,1950年6月爆发了朝鲜战争,日本的生产活动因战争特需飞跃增长,并且很快在1951年度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恢复到战前水平.
1951年9月签订了媾和条约,占领军时期就此告终.随之朝鲜战争也宣告结束,产业界一时陷入了动乱频频发生的逆反性不景气局面.但是,这仅仅是过度到经济高速发展的小小间歇而已.
从1955年开始之后的10年间,日本经济实际平均增长率为8%,几乎在长达1/4个世纪内,日本经济以世界最高的增长率持续发展.1955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尚居第7位,而12年后的1967年却跃居至第2位,过去的“中等发达国家”日本,如今已经被称为“经济大国”.
关于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很多,大约可以列举出以下几种:
1、战后的民主化改革.
2、企业的积极投资.
3、丰富的优质劳动力.
4、高储蓄率.
5、积极的技术引进.
6、高质量的教育水平.
7、较轻的军费开支.
8、劳资关系、社会及政治上的稳定等.
诚然,除去了上述原因以外,也不能忽视人们立志“赶超发达国家”的雄心壮
志.

二战后的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8. 为什么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这么迅速?

一、教育对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领域都需要不同的人才。同样,教育也应该从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培养人才。否则。就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日本的教育制度正好符合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在经济恢复重建时期。正值第三次工业革命,新技术的大量涌现需要有一批懂得新技术的人员。在机械化向自动化过渡的过程中.熟练工人在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随着自动化的发展。对劳动者体力的要求下降了。转而对掌握新技术知识的要求提高了。此时,为了让教育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日本政府提出了三个方针:培养和训练大批适应生产技术的初级人才;培养一定数量高水平的科技人员,以便能应用和开发新技术;对在职职工进行再教育,以适应新的形势。日本的教育适时做出了应对新经济形势的调整,为经济的继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统计数字表明,日本在1951—1970年期间日本工农业生产的增长中.约45.4%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 日本非常重视职业教育规划.一般用计划的手段来发展职业教育。所谓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是指国家各级政府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对未来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作的部署和安排。简单地说.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就是各级政府对未来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所做的设想和安排。日本政府在战后几十年中始终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并根据日本经济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对职业教育需求的变化,及时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有所侧重地发展不同类型和层次的职业教育。尤其是在二战后的三十年,职业教育以其与13本经济的恢复、高速增长的良好互动关系而被誉为。“日本模式”的一大法宝。 二、政府宏观调控在经济恢复和发展中的作用  政府干预经济,这种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干预型经济首先在美国罗斯福新政中获得成功。随后各国竞相效仿。日本在战后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谋求通过政府于预来实现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所谓政府干预经济,是指在特定的时问范围内。利用国家权力对本国经济的发展趋向和产业结构施以直接或间接的控制和影响。事实证明,日本政府发挥了其别具一格的宏观调控功能。对经济活动实施了广泛而有效的行政指导,从而保证了13本经济的迅速发展。这种建立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基础上的政府主导型模式。具有两个显著特点:即政府强有力的经济计划指导和卓有成效的产业政策调控。  二战后,日本政府为了使整个经济有秩序地发展。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经济计划,主要包括:中长期计划和“国土开发综合计划”。  中长期计划是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联合实施的.中央政府的主管机构是经济产业省的中小企业厅.地方的主管机构是相应的经济产业局。为了解决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每10年制定一次“国 2014年中考冲刺综合复习指导北京地区试题 广东地区试题 江苏地区试题 土开发综合计划”.并且每年都有相应的具体计划。这些经济政策保证了日本经济计划具有综合性、协调性和相对稳定性.使它的适应性更强、社会基础更广泛、基本目标更加集中和稳定.从而在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过程形成了相对较强的控制力。日本经济计划显示了政府调节市场经济环境的总趋势和国民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市场经济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宏观条件。  除了政府强有力的经济计划指导外,日本政府运用产业政策调控经济的作用也是非常突出的。日本产业政策又称为产业合理化政策.它是针对产业而不是针对某一公司作为国家重点扶持对象。通产省负责制定和执行产业政策,目标是使资源加速流向有发展前途的产业,并使无竞争力的产业平稳淘汰。在支持一个新产业的过程中,一是造成竞争的环境;二是使企业能达到一定的经济规模.使该产业中有足够的新公司加入竞争,并以在国际竞争中取胜为发展目标。日本政府充分发挥了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指挥个人的有序竞争,但也不是全盘干预,而是“仅在维持竞争状态时才进行干预”网。日本在战后市场条件比较差的情况下,政府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并通过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的模式.创造出欧美国家用“看不见的手”创造不出来的经济奇迹.最终实现了赶超欧美国家的战略目标。  三、独特的企业文化在经济建设中的巨大作用  日本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的发展展现出咄咄逼人的态势.是和企业管理的高效率分不开的。美国日裔学者威廉·大内在1981年出版了《Z理论》一书,此书分析了美日企业的特点.把美国企业归纳为A型组织,而把日本企业归纳为J型组织。阐述了日本企业较美国企业在管理上的优越性,他认为日本企业最重要的特点是终身雇佣制(是指从各类学校毕业的求职者.一经企业正式录用直到退休始终在同一企业供职)。它不仅仅是一项单独的政策.而且还把日本人多方面的生活和工作结合在一起。它与其他管理制度最大的不同就是实施了情感管理。情感管理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的情感需要。重视员工的自主性,把员工也当成企业的主人,让他们来参与管理企业事务。所以,在日本的企业中,你很难说这件事应该由谁来负责.因为所有决议都要通过大家商议来做决定。这样就增强了员工以企业为家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致力于培植企业的亲和力。打造和谐的企业并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终身雇佣制相配套的是年功序列制(实际上是一种论资排辈的制度)。这种制度的特点是工作时间越长,熟练程度越高.年龄越大,工资就越高。企业老职工的最高工资大约为新职工工资的3倍,正式职工平均工资大约为临时工工资的1.4倍。如果职工辞职霞新就业。一般情况下都必须从头开始,工资待遇就会大受影响。所以.日本企业的职工一般不会轻易辞职。企业也不会轻易裁人。长期以来.日本在用人方面一直采取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在这种用人制度下,员32--旦进入某家企业,只要企业不倒闭,本人不严重违反内部规章制度.就没有失业之忧。增加了员工的“安全感”和“归宿感”。每一位员工自然而然地把这个企业当成自己一生的事业追求。反过来,企业也把层层筛选出来的员工视为自己的财富。这对稳定员工队伍。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起了重要作用。形成了日本企业特有的团队精神。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也被世人认为是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的霞要原因之一。受到了企业管理研究人员以及经济学家的高度关注。  此外,日本在崛起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灵活性和积极的进取精神。日本人一直都是在不断地学习外国人的先进成果。而且在学习过程中,拥有明确的方向。Et本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福泽渝吉在《文明论概略》一书中明确提出:“以西洋文明 为目标,不仅学习西洋的技术、军事与工艺制造。还要学习‘一种无形的东西’。也就是不应单纯仿效文明的外形,而必须首先拥有文明的精神.以与其外形相适应。”151日本企业的经营者充分认识到,要想使企业发展,要有“一种无形的东西”,那就是企业的管理模式。日本企业吸取了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的PDCA循环模式(P即plan,就是计划;D即do,就是执行;C即check,就是检查;A即action,就是行动或者改善),把它应用于企业质量管理领域.并获得产品质量以及经济效益的巨大成功。  综上所述,日本在二战后的30年里。由一个战败国.资源贫乏的岛国.迅速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不能不令人感到惊讶。日本经济发展首先得益于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无论是战后困难时期,还是六七十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教育成了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杠杆。日本经济的发展也得益于政府政策的灵活性和实用性,为了发展经济,政府能够依据需要制定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各项政策.这些对我国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另外,日本人追求至善。力求最好,精益求精的精神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的开放胸怀。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