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入股戴姆勒,吉利做“赔本买卖”?

2024-05-13

1. 高位入股戴姆勒,吉利做“赔本买卖”?

[ 亿欧导读 ]?高位买入,两年腰斩,吉利入股戴姆勒这波亏吗?

作者丨钱漪
编辑丨郝秋慧
吉利持有的1.036亿股戴姆勒股票,“亏损”过半已是事实。
疫情在海外的失控蔓延,让全球金融市场深陷史无前例的“黑色三月”,全球各大股指断崖式暴跌,不光是10个交易日经历4次熔断的美股,欧洲主要股指均大幅震荡、接连“跳水”,英国富实100指数、法国CAC40指数、德国DAX指数均重挫至52周内的最低点。
股灾中,德国三大汽车制造商无一幸免。其中戴姆勒情况尤甚,一年跌幅达42.39%,3月27日29.59欧元每股的收盘价相较于吉利2018年的买入价,账面蚀本近六成。
吉利从2016年就开始传出吉利欲收购戴姆勒股份的消息,但对戴姆勒来说,定向增发将稀释老股东的股份,从保障股东权益的角度考虑,戴姆勒欲拒还迎,暧昧表示“欢迎新投资者透过二级市场购买的方式加入”。
2018年2月,吉利终于通过对二级市场股权收购的方式,以70欧元每股的价格、花费90亿美元高价收购戴姆勒9.69%具有表决权的股份,成为戴姆勒事实上的第一大股东。这笔折合人民币569.7亿元的收购成本,是整个吉利汽车集团2018年全年净利润的4.5倍。
吉利耗时耗力、费劲周折成为了戴姆勒股东,能眼睁睁看着口袋里的真金白银蒸发吗?
当时吉利所持的股权价值约为90亿美元,从戴姆勒最新的股价来看,拥有戴姆勒1.036亿股的吉利,目前所持股权总价值仅剩约29亿欧元,浮亏超50亿欧元。
纵观戴姆勒自吉利购入至今的盘面,整体股价一路波动下跌,2018年过后再未回归70欧元高位。2019年初戴姆勒股价一度跌破50欧元时,曾有传言称吉利将减持一半戴姆勒股份,吉利随后言简意赅发布声明辟谣:“作为戴姆勒股份有限公司的长期战略投资者和单一最大股东,没有减持戴姆勒股份的计划,所持有的戴姆勒股份不变。”
仅过了一年,如今戴姆勒股价相较2019年初的彼时“底价”再度腰斩,吉利减持的传言又喧嚣起来。
亿欧汽车认为,即便戴姆勒股价低迷,短时间内难见起色,吉利减持或抛售股票的可能性不大。吉利一开始入股戴姆勒便不是奔着分红去的,更是服务于吉利全球化布局和进军高端科技出行的战略目的。
早在入股完成之际,吉利便表示持有戴姆勒股票是集团的长期战略投资,希望助力戴姆勒成为电动出行和线上技术服务领域的佼佼者。
除了股权交易,吉利显然更重视资源的置换与协同,通过入股戴姆勒建立“友谊”,获得更多业务合作机会。事实上,自入股之后双方的联系便日益密切起来。
2018年10月,戴姆勒出行正式与吉利达成协议,双方在华组建合资公司,各持股50%,共同开发在华开展业务所需的软件基础设施,提供高端专车出行服务,使用高端车型将包括但不限于梅赛德斯-奔驰品牌。
紧接着,2019年3月,吉利与戴姆勒签约成立合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联合运营和推动smart品牌转型,计划将戴姆勒旗下smart品牌打造为全球领先的高端电动智能汽车品牌,合资公司总部设在中国,双方各持股50%。
入股戴姆勒所花的90亿美元,不仅给吉利与世界一流车企搭了架云梯,也是吉利为成为一家真正的跨国车企提前买的一份保险。
由此看来,李书福也不算做了赔本买卖。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高位入股戴姆勒,吉利做“赔本买卖”?

2. 吉利成为戴姆勒最大股东带来什么影响?

本月24日,吉利集团宣布已通过旗下海外企业主体斥资90亿美元,收购戴姆勒9.69%具有表决权的股份,成为戴姆勒最大的股东并承诺长期持有其股权。该交易尚需通过中国监管机构审批。

“来自中国的‘魅力攻势’!”德国《明镜》周刊26日报道称,已收购戴姆勒近10%股份的中国吉利汽车创始人c位于斯图加特的戴姆勒总部,并将与德国总理的经济顾问举行会晤。德国联邦经济部则声称将调查收购过程。
《南德意志报》将李书福的德国之行称为商业圈路演。当地时间26日李书福会在戴姆勒总部与戴姆勒首席财务官于博以及戴姆勒总裁蔡澈会晤。之后李书福将在柏林与默克尔的经济顾问罗勒举行会晤。该报认为,李书福看上戴姆勒而不是奥迪或宝马,是因为戴姆勒由小股东参股,容易成为第一大股东。

《斯图加特报》报道称,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部长齐普里斯表示,吉利同戴姆勒近10%股份的交易需要经过德国政府的仔细检查。他表示,吉利作为戴姆勒的竞争对手,需要就入股动机作出解释,“如果允许竞争对手的代表获得戴姆勒监事会席位,可能会出现问题”。戴姆勒董事会中的工人代表也表示,他们将仔细审查这一股权收购计划,希望维护工厂和工人的利益。齐普里斯在接受德国《商报》采访时强调,德国是一个“开放经济体”,但德国的开放“被当作实现他国产业政策利益的渠道”。

法新社报道称,随着中资企业在德国收购的增加,德国联邦政府去年同意扩大政府的权力,加强对海外资金在德收购的审查,尤其是涉及关键基础设施领域的交易。不过,德国联邦政府25日表示,此次收购并不属于企业收购,因此不涉及外贸法律或反垄断行动。政府没有必要采取行动。

3. 为何说吉利收购戴姆勒股份秋后被算账?

今年2月份吉利宣布收购戴姆勒股份公司9.69%股份之后,一直处于风口浪尖。德国财政部下属的联邦金融监管局(BaFin)在第一时间就表示要对收购案进行合规调查,以判定该公司是否遵守了《德国证券交易法》规定的信息披露要求。

收购引发监管行动
此事在5月9日突然有了新动向。BaFin在这一天出台了证券法规新解释,要求对2月22日吉利的动作进行进一步披露,吉利在5月12日进行了回应,称自己进行了补充说明。
根据德国证券法的规定,收购方首次持有德国上市公司3%或更多表决权股份的公司,需要告知该上市公司及BaFin。披露的门槛按3%、5%、10%、15%等依次递增。当前,BaFin“可能”认定吉利违反信息披露规定,将处以年营业额5%或者1000万欧元的罚款。
鉴于吉利集团去年全球营业额高达2300多亿元,5%的罚款超过18亿美元,刚好相当于多年前收购沃尔沃所花的代价。现在讨论两个罚款额按照哪种标准执行,还为时过早。吉利是否违约,才是问题焦点。

时间线
如此,2月22日到23日的时间线变得异常重要,足以影响对吉利收购行为的性质判定。
吉利委托法国兴业和摩根士丹利收购戴姆勒股份,是去年的事情。从去年11月开始,两家投行开始在公开市场收买戴姆勒的股票。此事进行得低调而缓慢,无论戴姆勒管理层还是监管机构,都没有发现异常。两家投行对于每个交易日投入的头寸,以及买入速度(还可能进行对倒操作),一定有严格的纪律。这样才能不惊动监管层和市场交易者。

需要指出,此时两家投行得到的筹码并没有交给吉利方面。此时吉利手中还空空如也,自然没什么可披露的。
不过,公开市场的收购行动必须有所节制,因为到了某个节点,会因为市面上缺乏筹码引发股价异动,那样就无法瞒天过海了。必须寻求场外大宗交易。
到了2月22日,一切水落石出,投行们通知吉利,通过场内场外的不间断操作,最终收集到9.69%的戴姆勒股份,吉利已经荣膺戴姆勒最大股东。吉利此前与投行们商定的界限是10%。不过可能因为某些股东的反悔,未能达到9.99%的极值。
请注意,吉利22日获得通知之时,手中仍没有任何筹码。直到22日晚间,吉利与投行们签署了股份交割协议,从法律意义上而言,这些股份才真正落到吉利手中。吉利于第二天,也就是2月23日公开披露。吉利在披露问题上,的确打了擦边球。
虽然吉利的收购份额直接越过了3%和5%的披露门槛,但因为吉利是“一下子”获得这些股份的,24小时内披露,在吉利看来没有瑕疵。由此引申的推论,则无外乎BaFin有秉持联邦经济部(虽然它隶属于财政部)的旨意,打压中资收购。
BaFin对此显然有不同看法。在2月份消息甫一透露,就引来BaFin的质疑。投行在2月22日的操作,成为关键。
在收购公开后,BaFin写给摩根士丹利一封信,信中要求摩根士丹利“更正披露文件日期”。如果披露日期与交割日期前后差了4个交易日,或者并非一次性交割,而是分批交割,在某一批次的时候触发了最低披露条件(3%),而吉利未予披露,就足以证明吉利违规。
摩根士丹利与BaFin合作
现在BaFin拒绝说明信的细节内容,摩根士丹利能在多大程度上配合BaFin还不得而知。如果操作有瑕疵,摩根士丹利需要在客户和市场监管者之间做个取舍,选择其实不难做出。任何时候与市场监管者做公开对抗都是极不明智的,无论为了保住什么样的商业密谋或者客户本身。
有消息称,摩根士丹利已经配合BaFin做了“修改”。吉利的法律团队恐怕和比舆论界更关注这一点,他们恐怕已经获知,摩根士丹利是否修改了至关重要的时间线。眼下证据是否对吉利有利,吉利自己也比外界更清楚。
如果证据不利,接受惩罚是不言而喻的。虽然也存在在德国联邦法律框架下与BaFin打官司的可能性,但采取绥靖政策是通常的做法。

8年前,戴姆勒集团被美国司法部指控违反《美国反海外腐败法》的反商业贿赂条款。戴姆勒没有发表任何强硬声明,而是选择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及美国司法部达成的和解协议。支付了9360万美元的罚金和返还9140万美元非法所得。蔡澈事后发表声明,称公司已经“吸取到足够的教训”。当年,戴姆勒就申请从纽交所摘牌退市了。
虽然适用法律和执法机构不同,但旧事表明,如果没有坚强的证据,与执法机构诉讼将引发严重后果(5%营业额的处罚)。
不过,现在双方还处于摸底阶段,不急于采取法律行动。如果吉利能洗清自身,BaFin就必须缩手,否则会将自身置于不利的道德境地。就算意图打压中资收购,也须先从修改立法环节入手。用“新解读”溯及几个月之前的收购行动,逻辑上和法律上都站不住脚。

为何说吉利收购戴姆勒股份秋后被算账?

4. 戴姆勒股价降至五年最低,吉利北汽浮亏近50亿美元

“排放门”危机依然身缠戴姆勒。
据外媒消息称,当地时间内2月21日,戴姆勒集团指出,德国当局可能会发现,除了已经被认定超标排放的车型外,其他梅赛德斯-奔驰柴油发动机车型的排放水平可能也被软件操控。
报告中写道:“在正在进行以及未来进一步的调查过程中,德国联邦汽车运输管理局(KBA)可能会发布额外的行政命令,要求召回其他安装未经许可的作弊设备的柴油车。”尽管戴姆勒用了“可能”这样的词汇,但这几乎是可以确定的事。

戴姆勒表示,为应对德国进一步监管梅赛德斯-奔驰柴油车,戴姆勒把总准备金从230亿欧元增加至307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344.71亿元),潜在债务和监管成本增加一倍多至49亿欧元。与此同时,部分车型暂停交付、注册。
戴姆勒的消息一经披露,股价持续下跌,到2月24日收盘,股价已经跌至42.6美元,达到5年以来的最低点。

而我们知道,国内的两家企业吉利、北汽购买戴姆勒的股份也是行业中的重大事件。那么戴姆勒股价的下跌,又导致这两家企业浮亏多少呢?
2018年2月24日,吉利集团有限公司官方正式对外确认,已经通过旗下海外资金主体收购戴姆勒9.69%具有表决权的股份,收购完成后成为戴姆勒最大股东。
根据公开披露的信息,李书福通过一家投资公司Tenaclou3 Prospect Investment Limited收购了戴姆勒9.69%的股权,持有1.04亿股股份。吉利控股CFO李东辉表示,从股权价值来说,当时价值大约是90亿美元。按照这个价值,当时的股价位置在87美元。
刚才又说到2月24日股价收盘于42.6美元。从87美元到42.6美元,下跌幅度达到51%,也就是说股权价值缩水约45.9亿美元,剩下约44.1亿美元。对于这个计算数据。

众所周知,持有这样的股权比例会有长期的收购过程,所以显示的最高股价并不会是吉利收购的成本价,时间回溯一年,戴姆勒的价格维持在70~80美元之间,在此区域完成的收购,我们就将其算在75美元附近好了,所以实际浮亏没有那么多。另外,作为战略投资,吉利未来与戴姆勒的合作也不是可以如此单纯计算的。
再来算一下北汽部分的缩水价值,2019年7月23日,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宣布,为加强双方长期战略合作,投资戴姆勒股份公司,目前持有戴姆勒股份公司5%股份。当时的股价约为50美元,5%对应的股权价值在27亿美元左右。从50美元到42.6美元,下跌了14.8%,也就是缩水了4亿美元。相比吉利来说北汽缩水幅度不算大。
此前,截至2019年10月,德国监管机构已经下令召回137.4万辆梅赛德斯-奔驰柴油车。戴姆勒已经为柴油车超标买单55亿欧元。仅仅斯图加特法院承接的关于戴姆勒柴油门的相关案件就超过1000起。值得一提的是,“高田气囊门”也依旧困扰着戴姆勒。

集团财报显示得无比清晰,2019年戴姆勒集团营收为1,727亿欧元,同比增长3%,然而其息税前利润却从2018年的111亿欧元跌落至43亿欧元,净利润更是大幅下滑64.5%,跌至27亿欧元,是十年内的最大跌幅。
与此同时财报也显示,集团在2020年并不打算减少研发方面的开支,那么想重新提高利润就意味着其他业务面临着大幅度的成本削减,这些措施包括显著降低材料成本和行政成本,以及至2022年年底减少超过14亿欧元的人力成本。
戴姆勒已经表示过,到2022年底将减少超过14亿欧元的人力成本,在全球范围内削减包括管理岗位在内的工作岗位。就在本月,消息人士透露,戴姆勒计划将裁员人数由原先得1万人增加到1.5万人,比披露的裁员人数增加了50%。
然而现在,戴姆勒可能都来不及为此悲伤。根据欧盟的规定,2020年起,如果车企的乘用车总数的平均值超过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将面临处罚。而戴姆勒2019年在欧洲的平均排放量是137g/km,为了实现欧盟的排放规定,戴姆勒必须在2021年前将这个数字降到103g/km。

?
遗憾的是,PA咨询的一份报告预测,戴姆勒在2021年的排放量将是114g/km。那也就是说,戴姆勒将在未来两年里面对超过15亿欧元的罚款,或者就按照相关机构估计的在欧洲电动车交付量占比达到10%。但这看起来也不太可能,源于欧洲消费者对于电动车的支持态度一直不够明朗,甚至老对手宝马也曾表态,“在欧洲没人购买电动车”,等等因素这也将进一步导致占比提高受阻的可能性,目前在戴姆勒的产品谱系里,电动车的占比还不到3%。
与此同时,这样的挑战,恐怕也很难在戴姆勒自己所述的降低材料成本、人力成本、行政成本上面抠得出太多得利润率,这也就意味着戴姆勒的股价还有很大的持续下跌风险。“可怜”吉利的股票价值估计还要缩水。
文/郑文
---------------------------------------------------------------------------
【微信搜索“汽车公社”、“一句话点评”关注微信公众号,或登录《每日汽车》新闻网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