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形势如何?(国际、国内经济动态和后续发展分析)

2024-04-29

1. 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形势如何?(国际、国内经济动态和后续发展分析)

国际
2012年全球经济将延续债务危机冲击、宏观再平衡与结构改革的基调。发达国家特别是欧元区增长举步维艰,全球市场的深度调整在所难免,抑制债务规模、稳定金融和扩大就业仍是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必然选择,新兴市场国家则被迫进入自我再平衡。中国国内资产价格和消费物价的双膨胀态势已得到遏制,经济增长的动力仍以投资拉动为主,但动力不足,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
美国的主权债务负债率已经达到100%,转嫁危机的第三轮“量化宽松”已在美国决策者的考虑之中,世界经济必将受其拖累。而欧元区主权财政与统一货币之间的矛盾难以消除,紧缩财政和刺激经济两种意见的分歧更加明显,再加上选举因素致使各国政策多变,欧盟经济治理措施将无法落到实处。此外,日本公共债务率已超过200%,去年发生的地震海啸以及核污染使日本经济雪上加霜,经济复苏也尚需时日。
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2年世界经济增长只有3.5%,将比2011年下降0.3个百分点,“稳增长”目前已成为世界经济的头号难题。
国内
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201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4%。其中,城市上涨5.3%,农村上涨5.8%。
2011年全年经济走势呈现以下特点:物价上涨势头初步得到控制,宏观调控首要任务取得成效;经济增长平稳减速,部分刺激政策退出力度把握适度;保障房投资成为新亮点,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汽车消费退潮明显,其他消费增长波澜不惊;受国际市场影响逐步加大,进出口增速前高后低。
展望2012年,预测中国全年经济增长会保持在较高的8.4%左右,CPI下调至3.6%左右。宏观政策重点将放在扩大居民消费、稳定实体生产和控制货币金融风险上,应密切关注随时可能出现的国际形势恶化。货币政策结束紧缩、回归中性以保持宏观调控的弹性空间,财税体制等综合改革需要继续推进,通过提高民间收入比重、为企业减负、优化制度结构和生活环境,激励消费扩张、实体经济创新、产业并购整合、现代服务业发展等,推动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变革和稳定发展。
2012年,资产部门的总体收缩还将持续,在间接融资紧约束不会有太大放松的情况下,资本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仍存在较大发展要求。一个潜在的逆向信号是,2011年尽管中国内地和香港股市均大幅下挫,但中国再度超越美国,成为全球首次公开发行(IPO)筹资总额最高的国家,突显出全球金融活动中心从西方向东方的转移。历史经验表明,资产价格下跌和经济减速期可能孕育着巨大的买入机会,因此与中国因素相关的人民币资产及资源等,在2012年可能会再次成为国际投资者的关注焦点。

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形势如何?(国际、国内经济动态和后续发展分析)

2. 中国宏观经济往后会有那些发展趋势?

1.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措施取得初步成效
2.及时调整调控政策取向,促进三大需求积极变化
3.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
以上是国家将要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但中国的经济发展趋势无非是三种情况,如下

1.中方案:平稳增长情景(GDP增长9%左右)
2.高方案:快速增长情景(GDP增长9.5%以上)
3.低方案:大幅下滑情景(GDP增长8.5%以下)
仅仅代表自己的意见

3. 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态势如何?

尽管国际经济出现不利因素,二季度我国经济供给侧指标总体上仍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工业生产稳中向好、工业经济结构优化、效益改善,就业稳定,支撑工业经济稳中向好的有利因素不断增多。目前我国经济保持6.8%左右增速,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5%,就业市场稳定。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结构性去产能工作有序开展。微观杠杆率继续下降,企业成本继续降低;新产业增长较快,新产品快速成长,新业态蓬勃发展。6月份制造业PMI相较5月份有所下滑,但仍在51.5的水平。同时,非制造业PMI以及建筑业PMI甚至出现回升,这反映出当前我国整体经济环境受内外需负面因素的影响尚不明显。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中国社科院宏观经济分析课题组连续每周跟踪记录了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仪器仪表制造2个制造业行业,计算机软件及相关服务业、电子商务、房地产中介及销售、酒店旅游等服务行业发布的职位数目,整体上看,2018年上半年全国劳动力需求小幅波动,1月份至2月份主要受到冬季和春节期间部分企业业务量减少的影响,需求偏弱;但强劲需求势头自3月份开始逐渐释放出来,4月份至6月份多数行业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劳动力需求。

财政收入增速高于GDP名义增速。1月份至5月份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2.2%;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同比增长39%;两项预算收入合计112372亿元,同比增长17.4%。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10.3%;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同比增长45.8%;两项预算支出合计103678亿元,同比增长14.1%。今年一季度名义GDP增速为10.2%,预计上半年我国财政收入增速高于GDP名义增速。本轮复苏以来的企业大小分化仍在延续,体现在中型企业与小型企业制造业PMI仍处于50以下,而大型企业为52.9。大型企业新订单甚至还延续了5月份以来的回升,而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新订单均下降。

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态势如何?

4. 我国宏观经济现状

1、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市场驱动力明显不足。去年以来,我国的消费品市场虽处于平稳增长态势,但是今年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4%的增速与上年同期相比却下降了1.9个百分点。按以往的经验,每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走势均呈现出前高后低的状况。近年来,消费品市场所能呈现出的平稳增长态势,其中消费品市场比较活跃的因素主要还是由政府政策性作用所至,市场供求关系的自发性作用仍不明显。如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工资的增加拉动了消费的较大增长;费改税在农村试点的扩大缓解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幅的下滑;住房、汽车和教育等个人消费信贷的持续增加带动了消费品市场的增长。由于这些政策性因素的主导作用,才促进了消费品市场的持续增长。若排除这些政策性不可比因素,消费品市场的增长将会面临着后劲不足的危机。当前,城市下岗、失业人数的增加和低保缺口的增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住房、医疗、教育等各项改革措施的相继出台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市场驱动力已在明显减弱。
2、商品供过于求的状况日益严重。据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对我国600种主要商品的供求情况分析预测,今年上半年我国供过于求的商品达到86.3%,比去年下半年扩大了5个多百分点;供需平衡的商品只有13.7%,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这种供给总量相对过剩的问题表面上表现为全国市场价格总水平出现走低的趋势,但实质是受到我国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区域结构和产品结构等由现在的工业化初中期向中后期转变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的矛盾;知识结构与就业需求的矛盾;要素、资源状况与产业结构和布局的矛盾;重复建设、区域封锁与市场规则的矛盾等等。由于这种供给过剩的一系列矛盾的存在和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逐步加大,将使未来几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相对于前几年放慢,失业人数继续增加。因此,供给过剩的压力在未来两三年内仍会存在。
3、推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政府行为,缺乏市场机制的内在推动力。去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的主要因素是投资拉动,并且主要依赖于政府增发国债和由国债投资而带动的贷款所拉动,社会投资增长相对缓慢。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为12.1%,增速高于上年同期1.8个百分点。今年1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为19.6%,增速高于上年同期7.2个百分点。其中,2001年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8%,增幅高于上年同期3.1个百分点。今年1季度,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1%。这些状况一方面说明政府主导型的投资增长格局仍未根本改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经济增长对政府政策性投资的依赖过大,社会投资明显不足。据统计,2001年城乡集体、个体、农户等其他投资同比仅增长了8.3%,比国有及其他投资低4.5个百分点,城乡集体、个体、农户投资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了1.7个百分点,如果经济增长过渡依赖政府政策性投资而脱离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一旦将来国债投资下降,民间投资若未能及时启动,我国经济增长将后劲不足,难以形成高质量持续增长的态势。今年,尽管一些有利于民间投资的“利好”消息已经在酝酿和实施中,但真正落到实处还需一个过程,社会投资不足的矛盾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
4、通货紧缩的压力有所加大。去年以来,我国价格走低的迹象越发明显,通货紧缩的压力有所加大。目前价格走低的具体表现:居民消费价格从去年第四个季度开始走低,到今年1月已连续3个月下跌,为近两年来的首次;工业品出厂价格于2001年4月开始再次下降,之后降幅逐月加大,今年1—2月,工业品出厂价格降幅加大,同比平均下降4.2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下降,2001年比上年下降0.8%,2002年1—2月降幅进一步加大,同比下降1.5%,已连续9个月下降;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2001年同比下降了0.2%,2002年下降幅度明显加大,1—2月同比分别下降4.8%和4.6%;房屋销售价格虽在2001年增长了2.2%,但全年的价格走势前高后低、逐季下降,特别是第四季度增速回落明显,预计今年我国的商品房价格增速将不会有大幅度上扬;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在2001年虽同比增长了0.4%,但涨幅比上年却低0.7个百分点,今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开始下滑,2月比1月下降了0.3%,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6%;我国加入WTO后,全球性生产过剩、价格下行的影响通过多种渠道传导到我国。这些因素都将直接影响我国的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上升的态势。因此,预计我国在短期内价格走低的趋势不会改变。
5、金融贷款总量增速下降,资金供应渠道不畅的问题突出。从去年开始,我国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的增速已呈下降趋势,今年贷款增幅继续下降,1月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比上年同期的增幅下降了19.8%,其中工业短期贷款额少增了67亿元,导致短期贷款当月减少。此现状说明工业贷款资金供应渠道不畅的问题已更加突出。此外,还有几种金融现象应引起注意:一是现金净投放量增幅下降。从去年开始,我国现金流通量的增幅已呈现出同比逐月下降的趋势,今年1月,M0出现了几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同比增幅为-1.7%;今年1季度,M0同比增长8.2%,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3个百分点。根据一般经济规律,在管制利率条件下,经济体系中的商品和劳务价格总水平变动趋势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是否适应的主要标志。目前,现金净投放量增幅的下降,可以说明商品和劳务市场的萧条。二是M1的增速慢于M2。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出现了M1的增速慢于M2的趋势。2001年底,M1的增速为12.7%,M2的增速为14.4%。今年,这一趋势进一步加大,1季度M1的增速为10.1%,M2的增速为14.4%。按一般经济学原理,在正常情况下,如果M1增长率在较长的时期中始终慢于M2增长率,则说明经济的增长势头开始放缓。
6、就业矛盾突出。目前,我国的就业矛盾已到了十分严峻的程度。对下岗、失业、待业、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大量的待就业大军,政府部门、经济学家们不仅对各有关部门的统计数字不一有不同的看法,同时对就业的主要矛盾是总量问题还是结构问题的观点也不尽一致。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就业的主要矛盾是总量问题,全国的劳动力供给远远大于劳动力需求。近几年,为缓解下岗、失业人员的压力,我国政府在增加就业岗位、加大财政支出和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力市场建设等方面尽管下了很大的力气,但就业的矛盾却越来越突出。从中可反映出我国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某些体制性的弊端,如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问题、任用干部的标准问题、经济结构问题、产业结构问题、所有制结构问题、区域结构问题、投资结构问题、教育结构问题等等。这些诸多问题如得不到缓解,或者导致失业问题的加剧,不仅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良性运行,而且可能引发政治问题。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尽管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存在上述问题,但同时也存在难得的机遇。一方面是国际资本目前正大量向发展中国家流动。去年,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已呈现出恢复性增长态势,投资额增幅为10.4%。另一方面我国市场需求空间大、机会多。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扩大需求的机遇,从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财政资金的投入使用方向、增加就业、促进出口等方面入手,加大政策调整力度,保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5.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增长宏观放缓的原因

全要素生产率(TFP)下降是我国经济发展势头不断放缓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分析则表明TFP下降与经济周期波动、产业结构转型以及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对世界技术前沿追赶速度放慢等因素有关。从国际经验看,目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符合经济发展基本规律。未来,我国需努力扩大内需水平,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继续强化人力资本投资,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政策环境,以确保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跨域中等收入陷阱。

关键词:经济增长、TFP、经济波动、产业转型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尤其是“十二五”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势头不断趋缓。2001-2007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10.8%,而2008-2014年则降至8.8%,后七年与前七年相比下降了2.0个百分点。与“十一五”相比,“十二五”经济增速则下降了3.4个百分点,降幅更加明显。

我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在国内外引发了很多争论。经济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经济增速放缓会否导致我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考虑到我国经济规模已居全球第二位(按购买力平价,我国则已经超越美国位居全球第一),回答以上这些问题不仅对我国,对全球经济的未来前景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增长核算,本文对近年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进行分析。本文发现,全要素生产率下滑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势头日趋放缓的主要原因,而这又与经济周期波动、产业结构转型以及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对世界技术前沿追赶速度放慢等因素有关。从相关国际经验来看,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也符合经济发展基本规律。

一、增长核算的分解结果

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可以通过增长核算将经济增长分解为要素投入增长贡献的部分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贡献的部分。在本文,要素投入主要包括资本和劳动力。其中,资本投入增长参考张军、章元(2003)等文献,采用永续盘存法计算,并将1952年时的基期资本存量设定为800亿元,同时采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进行平减处理,资本折旧率设定为5%;劳动投入增长则考虑了单纯劳动力数量增长以及经教育、产业等调整后的劳动投入增长情况。参考Chong-en Bai et.al(2006)以及《我国经济增长潜力和动力研究》课题组等的相关研究结果,本文将资本收入占国民收入的份额设定为46%。

下图1分别给出了资本份额为46%,资本折旧率为5%,劳动投入仅考虑劳动力数量的情况下(左栏)以及其他情况相同而劳动投入经产业结构调整后的情况下(右栏),对2001-2007以及2008-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分解结果(其他情况下的分解结果虽略有差异,但并不改变本文的主要结论)。总体看,无论在哪种情况下,全要素生产率(TFP)下降都是导致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增长宏观放缓的原因

6. 中国宏观经济的现状

本期容众财经《前沿沙龙》带来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先生《2020年中国经济的挑战与机遇》,一起寻找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7. 未来的经济走势会怎样呢?会大萧条吗?

这个情况其实很难说,但我建议你最好不要抱着这种想法来看待经济走势,我们需要尽可能把自己的生活过好,同时也需要尽可能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
经济发展本身有着一定的周期规律,这就意味着经济不可能永远向上发展,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经济的发展速度会变得越来越慢,同时也会进入下行周期。在这段时间里,很多人可能会感受到自己的收入水平在逐渐降低,有些人甚至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金融危机会进一步引发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甚至会导致大萧条的出现。
我认为未来的经济走势会逐渐向通缩方向发展。
之所以会这样说,主要是因为我们已经经历了至少10~20年的全球大水漫灌的发展周期。在这一段周期里,很多资产的价格在进一步上涨。当各行各业已经发展到一定瓶颈的时候,相关行业的机会会变得越来越少,债务规模会越来越大,这就意味着以后的经济走势可能会向通缩方向发展,我们需要进一步关注现金储蓄的问题。
我认为全球范围内的大萧条很难出现。
当经济走势向通缩方向发展的时候,如果物价进一步升高,收入进一步减少,这就会导致全球范围内的大萧条的出现。因为大萧条会导致很多人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同时也会带来各类社会危机。在非必要的情况下,我们一定会通过各种方式来阻止大萧条的出现,同时也会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我觉得个体需要尽可能关注自己的工作与收入问题。
虽然我们可以去研究宏观经济,同时也可以根据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来决定自己的个人选择,但对于个体来说,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去关注自己本身的工作与收入问题。即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有些人依然没有办法把握住机会。即便到了大萧条的时候,有些人也可以把自己的生活过得非常好。

未来的经济走势会怎样呢?会大萧条吗?

8. 求专业人士帮忙分析一下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走向,急急急!!!

银行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联系非常密切,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情况看,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是影响银行业发展及赢利状况的最主要因素。
今年以来,在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的背景下,我国宏观调控将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助推宏观经济逐渐企稳回升。
今年以来,我国央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为我国宏观经济提供稳定的货币环境。
在外部经济持续萎靡、我国经济增速逐季回落的背景下,上半年央行先后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下调基准利率,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在诸多政策的作用下,企业融资呈现出积极变化,市场货币供应趋于宽松,经济活跃度有所提升,宏观经济正呈现出趋稳向好的迹象。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2012年经济工作的基础上,对中国2013年经济发展作出部署。明年中国经济工作将在稳增长的同时,更侧重于效益和质量。2013年是中国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新一届政府如何应对新格局之下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审时度势对经济发展作出决策,令人关注。而这,也必将引起我国经济形式的重大转变。
官方近期已有表态,明年中国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加强政策协调配合。此外,扩大内需、培育消费新增长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城镇化进程等,也将共同成为明年中国经济的主旋律。
宏观经济政策处于中性偏松态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二是货币会维持比较稳健和中性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