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奎岭的工作经历

2024-04-28

1. 丁奎岭的工作经历

1990年10月—1992年10月 郑州大学化学系讲师1992年11月—1995年11月 郑州大学化学系副教授 其中1993年9月—1994年9月 日本龙谷大学理工学部博士后1995年12月—1998年11月 郑州大学化学系教授 其中1997年9月—1998年9月 日本东京工业大学UNESCO研究员1998年12月—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其中2003年8月-2003年11月 日本名古屋大学客座教授学术机构与团体兼职情况2006—:学报联合编辑室主任2002—:上海市化学化学化工学会理事﹑有机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2006—:欧洲有机化学杂志(Eur. J. Org. Chem.)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2005—:XV和XVI届国际均相催化会议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

丁奎岭的工作经历

2. 丁树奎的介绍

丁树奎,现任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先后主持了大秦铁路接触网专业设计、京沪高速铁路电气化总体设计及香港西铁、将军澳地铁供电咨询设计、地铁刚性接触网研究等大型项目。同时,在企业管理、项目管理方面也有显著的业绩和丰富的实操经验。历任中铁电气化勘测设计院高级工程师、院长,中铁电气化工程局副局长等职。

3. 丁奎岭的获 奖

2002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排名第二)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2005年获Synlett/Synthesis Journal Award2006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教师2006年获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庄长恭奖2006年获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奖2008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200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排名第一)2011年: Eli Lilly Scientific Excellence Award in Chemistry 2011年获第八届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 2011年第十二届上海市科技精英2012年: 上海市优秀院所长奖 主要研究方向与成果目前主要从事基于有机金属催化的不对称反应和绿色化学研究,包括组合化学方法在催化不对称反应中的应用研究、新型手性配体的设计、合成及其应用研究、新的手性催化剂负载化方法等,发展手性合成的先进方法学;另外还开展H2、CO、CO2活化有关的催化反应研究,发展清洁的有机合成方法。自独立工作以来,共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包括Chem. Rev 1篇,J. Am. Chem. Soc. 7篇,Angew. Chem. Int. Ed. 10篇,Chem. Eur. J. 12篇,被他引1100余次;申请发明专利2项,授权6项;在国际和国际双边化学学术会议做邀请报告24次,国内会议做大会和邀请报告7次。手性自负载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其在催化不对称反应中的应用本研究突破传统思路,运用自负载概念,设计、合成了多种有机-无机手性超分子组装体系,借助中心金属离子的催化活性以及手性配体提供的手性环境,成功地实现了不对称Ene反应、烯烃衍生物的不对称环氧化以及不对称氢化,实现了手性自负载催化剂的多次回收与再利用。由于这种自负载型催化剂具有制备方法简单且易重复、稳定性好、催化活性中心密度高、结构高度均一及可调,因此可能克服传统负载方法的一些缺点,从而达到非均相不对称催化反应的高效率、高选择性和反复回收再利用,为非均相不对称催化合成的应用提供科学基础。新型手性配体的设计、合成及其应用手性配体和手性催化剂的设计是不对称催化研究中永恒的课题,一方面的原因是没有一种配体或催化剂是通用的,另一方面则因为许多优秀的配体和催化剂都已被专利保护,其工业应用受到了很大限制,因此发展新型手性配体和催化剂仍是未来的重要任务之一。针对此类问题,本小组已设计、合成了一系列高效的手性膦、氮类配体,并成功将其应用到了烯烃衍生物的催化不对称氮杂环丙烷化、氢化以及氢甲酰化等一系列反应中。组合化学方法在催化不对称反应研究中的应用实现催化不对称反应的高效率、高对映选择性,其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手性催化剂和反应条件。传统方法合成、评价和筛选手性催化剂通常是一个一个地进行,难于对“配体-金属离子-反应条件-底物”的所有可能组合进行考察,其缺点是效率低。而组合化学作为一种新颖而富有创造性的合成与生物活性评价技术,因其具有简单、快速、高效、易于实现自动化等特点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力工具。我们通过将高通量筛选(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这一组合化学的核心技术,结合不对称活化等新概念,应用于手性催化剂设计和优化,利用HPLC-CD技术,实现了对手性催化剂库的高效率评价。

丁奎岭的获 奖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