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崇智的人物生平

2024-05-16

1. 方崇智的人物生平

方崇智,1919年11月25日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 2012年04月18日 凌晨2:00逝世于北京。自幼苦读诗书,记忆力超人。15岁考入江苏省立扬州中学高中部普通科,毕业后考取交通大学和中央大学的机械系。由于当年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才历尽艰辛,辗转到重庆中央大学攻读机械工程,1942年毕业,获工学士学位。毕业后在昆明中央机械制造厂任技术员,三年的工厂工作实践,为终身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牢固树立起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英国,先在英国著名的机床制造公司NewallEngg.Co.和曼彻斯特大学学习,翌年转入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在传热学方面取得突出研究成果,获得英国科学技术研究部(DSIR)研究基金的资助。在英国留学的四年,是方崇智完善知识的重要时期,面对一流的科学技术、丰富的图书资料,他如饥似渴地涉猎了大量书籍。他经常利用假期到英国许多公司考察、实践,凭借赴英之前在昆明中央机器厂的工作经验,自己动手制造实验设备,出色地完成了《TheMechanismofDropwiseCondensation》博士学位论文,1949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在英期间,受英国学者的熏陶,形成了严谨的科学作风、实干的工作精神和专心育人的师德。回国之后,始终以这些精神对待自己的工作,教育自己的学生。在他学成之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前夕。在这人生的十字路口,他得到了当时在伦敦的中国进步青年组织的帮助,先赴香港,转道天津,于1949年9月来到了北京。他之所以要在此时回到祖国,就是因为自幼饱尝旧社会连年战祸之若,现在终于要解放了,国家百废待兴,回国有用武之地、要借西方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民族经济,强大自己的祖国。他深感民族文化水平不高,国家难以强盛,民族难以兴旺,于是立志献身教育,献身科学。在巧遇当年中央大学的老师李酉山教授之后,方崇智应邀受聘北京大学工学院机械系副教授。1952年中国院系调整,调到清华大学动力机械系任副教授。1956年,开始为培养研究生辛勤耕耘。1962年晋升为教授。1981年中国恢复学衔制度后,他被评为首批博士导师,成为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科学家的学术带头人。历任清华大学汽轮机及自动化教研室主任;热工量测及自动控制教研室主任;工业仪表及自动化教研室主任;清华大学自动控制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自动化学报》编委、顾问;高等工业学校热工仪表及自动化专业教材编审组副组长,高等工业学校仪器仪表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为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职业生涯“过程控制”学科的创始者几十年来,方崇智为创立过程控制学科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工作。50年代,在中国高等学校,过程控制还是一个缺门。1955年经苏联专家建议,清华大学设立了热能动力装置专业自动化专门化,当时方崇智教授在汽轮机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已发现自动控制是推动电力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于是毅然服从工作需要,组建教研室,担负起电站自动化专门化的教学任务。这就是清华1960年成立的热工量测及自动控制专业的前身,它实际上也是中国过程控制专业的第一个雏型。他主持制定了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建设规划,明确了学科方向,描绘出了这个学科体系的基本轮廓。1957年2月,他为“自动化”专门化的学生讲授“自动调节系统及计算”,随同听课的还有来自兄弟院校的教师和设计院的技术人员。1958年,他为中国第一期自动化进修班讲授“发电厂锅炉设备的自动调节”,还开出了“自动调节原理”、“热工过程自动控制系统”等多门课程,为国内许多高等院校培养了一批从事过程控制科研和教学的骨干。这些学术骨干回到中国各地后,同建国后陆续回国的有关专家一起,先后建立了各类过程控制专业,在中国逐步形成了过程控制学科。在形成国内过程控制学科的过程中。方崇智起了积极的主导作用。50年代党号召向苏联学习,吸收苏联高等教育经验,改造旧的教育制度,他毫不犹豫地响应号召,积极学习俄文,以便更好地学习苏联的经验。然而,方崇智凭着早年在英国接触到的事实,认为在学习苏联的同时,不应该完全放弃向西方国家学习的可能。因此,在50年代后期,他就开始自觉地注意西方国家的技术发展动向,并着手分析研究西方有关过程控制的图书和资料,他很快发现苏联的仪表工业比较落后,加之其工业生产设备和工艺陈旧,以致各个工业部门的仪表自动化的装备和技术水平明显落后于西方先进工业国家。同时也深深感到苏联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太专太窄。不符合中国经济建设需要,他认为许多工业部门对仪表自动化专门人才的需求是共同的。完全应该也有可能拓宽专业面。1960年就是本着上述指导思想,他组建了热工量测及自动控制专业,开始采用西方国家有关过程控制的教材。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国内许多高等学校过程控制专业的形成和发展。此后几十年,他坚持在过程控制科研和教学的第一线,以发展中国的过程控制事业为己任。当然过程控制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要靠众人的努力,但是方崇智作为这个学科的主要带头人,无论在清华大学或是在中国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他受到中国众多过程控制学者尊敬和爱戴的原因之一。为了发展中国的过程控制学科,方崇智始终孜孜不倦地探索着,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和新构想,扩大了过程控制学科的外延,丰富了过程控制学科的内涵。撰写了以经典控制理论为基础的过程控制学科的论著和教材。到70年代末期,方崇智又及时地将以状态空间描述为基础的现代控制理论移植到过程控制中,并为师资水平的提高专为教师开设了“现代控制理论”课,他积极开展有关系统结构、建模方法、多变量系统设计、过程计算机控制等科学研究,同时提倡研究非线性控制、鲁棒控制、适应性控制、预测控制、容错控制、模糊控制、基于专家系统的控制、基于模式识别的智能控制以及过程故障检测与诊断的研究,不断拓宽了过程控制的研究领域。至80年代,以现代控制理论为基础的高等过程控制学科也就逐步形成了。1987年方崇智又参考国外把CIMS(ComputerIntegratedManufactureSystem)的概念移植到过程控制学科的发展中,提出中国也应在连续生产过程中进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研究,将工厂全部生产活动所需的信息和各种分散的自动化系统有机地集成起来,形成一个能适应生产环境不确定性和市场需求多变性达到总体最优的高质量、高效益、高柔性的智能生产系统。这种设想把过程控制推向综合自动化的高度,必将对国民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创建和发展过程控制学科的过程中,方崇智始终认为科研是学科发展的生命线。自50年代以来,他亲自领导和主持过多项科研工作,如直流锅炉的动态特性研究、电站自动化系统、化肥生产过程最优控制、煤气四遥系统、建模理论和方法、快速辨识算法、加热炉自动控制系统、故障诊断理论与方法、芳烃联合装置计算机监控系统,精馏塔优化控制、长输管线的查堵检漏、预测控制等,其中芳烃联合装置计算机监控系统获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长输管线的查堵检漏的研究多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在国外杂志和会议上发表了许多高质量的论文,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好评和重视。加热炉建模与优化、预测推理控制以及双线性系统的辨识及自适应控制获教委博士点基金的资助。方崇智认为:发展过程控制学科,除了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外,教材和实验室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早在1962年他就亲自编写了“自动调节原理”、“热工过程自动化”等专业教材,80年代又相继组织编写了“过程控制”、“过程辨识”、“过程计算机控制”等高质量的教材,并把美国著名过程控制专家Shinskey的著作《过程控制系统》翻译成中文出版,推荐作为教学参考书。《过程控制系统》一书曾获化学工业出版社优秀图书奖,颇受国内同行欢迎。《过程辨识》一书曾获清华大学优秀教材奖,在国内影响很大,受同行好评并推荐参加中国优秀图书评比,台湾某出版社亦准备发行此书。方崇智十分重视实验室建设。早在60年代,他就明确提出“没有实验室水平就没有专业水平”的指导思想。在他的影响下,实验室成为教师的活动中心。在实验室建设中,他总是亲自设计、亲自动手,经他一手建设起来的实验设备不下十几种,如水力模拟控制系统、热交换器模拟控制系统、长输管线模拟故障诊断装置等,这些实验设备在教学和科研中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经历了三代改型的水力模拟控制系统曾多次获教学实验奖。它们对国内同类专业实验室建设起了推动作用。“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学术带头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方崇智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宽,他没有把自己局限于单一的过程控制学科上,而是挑起了“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学科学术带头人的重任。该学科覆盖以下五个专业方向:控制理论、控制工程、工业过程计算机控制与管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及控制系统仿真,该学科设有硕士生、博士生培养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于1988年被评为中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他为该学科发展方向、制定发展规划、培养学术梯队倾注了大量心血,使该学科的学术水平在国内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各项工作成果显著,仅“七五”期间就获国家奖4项、部委级奖12项、经鉴定达到国际水平的13项、年经济效益超过百万元的8项、专利4项、发表论文366篇、出版教材专著23本,1991年1月他所指导的一名博士生还获得中国“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多年来方崇智所主持的科研工作一直跟踪本学科的世界前沿,在故障诊断理论和方法研究及过程建模与优化控制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为了保证生产过程安全可靠、高效能地运行,除了对生产需要实施良好的控制外,还要求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视,以便当生产过程出现故障时能够及时发现并加以处理。由此形成的故障诊断和预报研究方向引起方崇智的特别注意。80年代初便开始组织力量,探索故障诊断的理论和方法,几年来相继获得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长输管线模拟实验装置上,利用相关分析法。模型残差分析法对长输管线泄漏和堵塞的研究获得了与国际水平相当的成果,工业管线上的初步试验结果证明具有良好实际应用前景。在大型旋转机械故障诊断方面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向量投影的故障诊断方法,通过观察故障信号向量在观测信号空间上的投影来实现故障检测与分离,较传统的谱分析法对故障检测的灵敏度高,计算量小,更重要的是可以进行实时检测。近年来,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方崇智又提出一种新的故障诊断模式,即将基于数学模型的故障诊断、故障-模式匹配、基于逻辑模型的故障诊断、时间-空间分析、逻辑滤波器和状态观测器等故障诊断方法综合起来,在柔性黑板结构的支持下,实现高性能的故障检测与诊断。在故障诊断理论方面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首次推导了故障检测观测器的一般结构,摆脱了以往的检测观测器形式上的约束,为获得最大故障分离信息准备了必要条件。同时提出一种故障分离的鲁棒性原理,进而研究用鲁棒观测器来实现故障分离。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利用线性系统理论研究检测观测器的性质及其解法,另一方面利用逻辑代数和鲁棒性向量概念对故障的可分离性、故障分离及诊断的推理过程进行了研究。在这两方面的研究基础上,导出了提取最大故障分离信息的方法,并构造了高度系统化的故障诊断系统设计方法,这套故障诊断理论已在国际上发表了多篇论文,深得国际故障诊断专家的赞赏。

方崇智的人物生平

2. 方以智的生平简介

 方以智(1611—1671[辛亥年]十月七日[11月8日]),汉族,安徽桐城(今桐城城区风仪里)人,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龙眠愚者等,法名弘智。
   着名哲学家、科学家。因家学渊源,博采众长,主张中西合璧,儒、释、道三教归一。一生着述400余万言,多有散佚,存世作品数十种,内容广博,文、史、哲、地、医药、物理,无所不包。
    生平简介 
   方以智是安庆府桐城县凤仪里人,出身士大夫家庭。方氏是桐城地区这一时期主要的世族。曾祖父方学渐,精通医学、理学,并且能学习诸子百家,融会贯通,自成体系 ,除记录赴东林讲学的《东游记》外,着有《易蠡》、《性善绎》、《桐夷》、《迩训》、《桐川语》等。祖父方大镇在万历年间,曾任大理寺左少卿,着有《易意》、《诗意》、《礼说》、《永思录》、《幽忠录》等数百卷。因方学渐曾受学于泰州学派的耿定理,《明儒学案》把他列入《泰州学案》。
   外祖父吴应宾,精通释儒,着有《学易全集》、《学庸释论》、《宗一圣论》、《三一斋稿》等。父亲方孔炤,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崇祯朝官至湖广巡抚,通医学、地理、军事,并且较早地接触西学,主张研习经世致用的知识,着有《周易时论》、《全边略记》、《尚书世论》等有《全边略记》等着作,《明史》有传。《周易时论》被《四库提要》列入存目。这书对方以智影响很大,方一生中经常提到它。
   方以智自幼秉承家学,接受儒家传统教育,他从小由母亲和姑姑一起抚养长大。姑姑方维仪是明大理少卿方大镇之女,姚孙棨之妻,少年寡居。方维仪颇有才气,是当时有名的女诗人。曾随父宦游,至四川嘉定、福建福宁、河北、京师等地,见名山大川,历京华胜地,阅西洋之书,颇长见识。除了家学,他所授业的老师亦都是当时的着名学者。白瑜,长于词赋经史,崇尚实学。王宣则专攻名物训诂和《河》、《洛》之学,治学严谨,是当时治《春秋》的大家。
   傅海峰则是当时的名医。另外,家中还有藏书丰富,被誉为“两间皆字海,一尽始羲皇”的稽古堂。在这样的环境中,少年时代的方以智受到了浓厚学术氛围的熏陶。由于其祖辈都直接或间接同东林党有关系。他从小也养成了关心时世的习惯。十四岁时,曾徒步到数百里外的考场参加会试,以此来磨炼意志。
   成年后,方以智载书泛游江淮吴越间,遍访藏书大家,博览群书,四处交游,结识学友。在他的学友中有西洋传教士毕方济与汤若望,并阅西洋之书,从他们那里,方以智学习了解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从而更加开阔了视野,丰富了学识。他认为:“今天下脊脊多事,海内之人不可不识,四方之势不可不识,山川谣俗,纷乱变故,亦不可不详也。”他曾作诗曰:“繁霜如雪孤南征,莫道能无故国情。斥抱揄方始大笑,牵牛负轭总虚名。
   凌云久动江湖气,杖剑时成风雨声。海内只今信寥落,龙眠山下有狂生。”表达了自己非凡的.政治抱负。为谏议皇帝选贤用能,革除弊端,实行某些改革,曾写了《拟求贤诏》、《拟上求治疏》、《拟上求读书见人疏》等,决心以襄扶明朝中兴为己任。他曾在《书鹿十一传后》中表示要“挹东海之泽、洗天下之垢”。
   曾与张溥、陈子龙、吴伟业、陈贞慧、吴应箕、侯方域等主盟复社,裁量人物,讽议朝局,人称“四公子”,以文章誉望动天下。方以智的父亲方孔炤任湖广巡抚时被杨嗣昌弹劾下狱,方以智怀血疏讼冤,方孔炤这才得释。一时传为佳话。
   崇祯十三年(1640年),三十岁的方以智中进士,选为庶吉士,有人向崇祯皇帝推荐方以智,崇祯召对德政殿,方以智“语中机要,上抚几称善”。后在京任工部观政、翰林院检讨、皇子定王和永王的讲官。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方以智在崇祯灵前痛哭,被农民军俘获,农民军对他严刑拷打,“两髁骨见”(《明史稿·方以智传》),但他始终不肯投降。不久,李自成兵败山海关,方以智侥幸乘乱南逃,大难不死。当方以智在北京誓死不降农民军之事传入江南时,友人皆把他比拟为文天祥。
   方以智辗转奔向南京投奔南明弘光政权,仇敌阮大铖把持南明弘光朝政,不断受到排挤、迫害,于是不得不改名吴石公,流寓岭南、两广一带以卖药为生。不久,南明隆武帝以原官庶吉士相召,方以智不应,取名“三萍”,浪迹于珠江山水间。隆武二年,桂王朱由榔称帝于肇庆,由于父执瞿式耗的引荐。
   方以智参与了拥立永历政权的活动,任左中允,少詹事,翰林院侍讲学士,方以智很快便发觉桂王政权朝不保夕,名不符实,内则门户纷争,奸人当道,外则与广州绍武政权同室操戈,兵戎相见。桂王更是胆小如鼠,稍稍闻风鹤即奔走靡常,这一切使方以智心灰意冷,后被太监王坤诬劾免职,不得不遁迹于少数民族聚居的湘、桂、粤西一带,过着“曲肱茅屋鸡同宿,举火荒村鬼作邻”的生活。
   当清兵大举南下时,在梧州出家,法名弘智,发愤着述同时,秘密组织反清复明。永历四年,清兵攻陷广西平乐,方以智被捕,清军在方以智的左边放了一件清军的官服,右边放了一把明晃晃的刀,让方以智选择。方以智毫不犹豫,立即奔到右边,表示宁死不降。满清将领相当欣赏他的气节,于是将他释放。获释后,于顺治七年,披缁为僧,改名弘智,字无可,别号大智、药地、愚者大师等。晚年定居江西庐陵青原山,自称极丸老人。
   康熙十年(1671年)冬,方以智为粤事牵连被捕,解往广东,途经江西万安惶恐滩头,十月七日(11月8日)因疽发卒于舟中。1972年当代美国华裔学者余英时在《方以智晚节考》认为方以智行至惶恐滩头,想起前朝文天祥事迹,自沉于江西万安惶恐滩江殉国。

3. 方以智的生平简述

方以智是安庆府桐城县凤仪里人,出身士大夫家庭。方氏是桐城地区这一时期主要的世族。曾祖父方学渐,精通医学、理学,并且能学习诸子百家,融会贯通,自成体系 ,除记录赴东林讲学的《东游记》外,著有《易蠡》、《性善绎》、《桐夷》、《迩训》、《桐川语》等。祖父方大镇在万历年间,曾任大理寺左少卿,著有《易意》、《诗意》、《礼说》、《永思录》、《幽忠录》等数百卷。因方学渐曾受学于泰州学派的耿定理,《明儒学案》把他列入《泰州学案》。外祖父吴应宾,精通释儒,著有《学易全集》、《学庸释论》、《宗一圣论》、《三一斋稿》等。父亲方孔炤,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崇祯朝官至湖广巡抚,通医学、地理、军事,并且较早地接触西学,主张研习经世致用的知识,著有《周易时论》、《全边略记》、《尚书世论》等有《全边略记》等著作,《明史》有传。《周易时论》被《四库提要》列入存目。这书对方以智影响很大,方一生中经常提到它。方以智自幼秉承家学,接受儒家传统教育,他从小由母亲和姑姑一起抚养长大。姑姑方维仪是明大理少卿方大镇之女,姚孙棨之妻,少年寡居。方维仪颇有才气,是当时有名的女诗人。曾随父宦游,至四川嘉定、福建福宁、河北、京师等地,见名山大川,历京华胜地,阅西洋之书,颇长见识。除了家学,他所授业的老师亦都是当时的著名学者。白瑜,长于词赋经史,崇尚实学。王宣则专攻名物训诂和《河》、《洛》之学,治学严谨,是当时治《春秋》的大家。傅海峰则是当时的名医。另外,家中还有藏书丰富,被誉为“两间皆字海,一尽始羲皇”的稽古堂。在这样的环境中,少年时代的方以智受到了浓厚学术氛围的熏陶。由于其祖辈都直接或间接同东林党有关系。他从小也养成了关心时世的习惯。十四岁时,曾徒步到数百里外的考场参加会试,以此来磨炼意志。成年后,方以智载书泛游江淮吴越间,遍访藏书大家,博览群书,四处交游,结识学友。在他的学友中有西洋传教士毕方济与汤若望,并阅西洋之书,从他们那里,方以智学习了解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从而更加开阔了视野,丰富了学识。他认为:“今天下脊脊多事,海内之人不可不识,四方之势不可不识,山川谣俗,纷乱变故,亦不可不详也。”他曾作诗曰:“繁霜如雪孤南征,莫道能无故国情。斥抱揄方始大笑,牵牛负轭总虚名。凌云久动江湖气,杖剑时成风雨声。海内只今信寥落,龙眠山下有狂生。”表达了自己非凡的政治抱负。为谏议皇帝选贤用能,革除弊端,实行某些改革,曾写了《拟求贤诏》、《拟上求治疏》、《拟上求读书见人疏》等,决心以襄扶明朝中兴为己任。他曾在《书鹿十一传后》中表示要“挹东海之泽、洗天下之垢”。曾与张溥、陈子龙、吴伟业、陈贞慧、吴应箕、侯方域等主盟复社,裁量人物,讽议朝局,人称“四公子”,以文章誉望动天下。方以智的父亲方孔炤任湖广巡抚时被杨嗣昌弹劾下狱,方以智怀血疏讼冤,方孔炤这才得释。一时传为佳话。崇祯十三年(1640年),三十岁的方以智中进士,选为庶吉士,有人向崇祯皇帝推荐方以智,崇祯召对德政殿,方以智“语中机要,上抚几称善”。后在京任工部观政、翰林院检讨、皇子定王和永王的讲官。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方以智在崇祯灵前痛哭,被农民军俘获,农民军对他严刑拷打,“两髁骨见”(《明史稿·方以智传》),但他始终不肯投降。不久,李自成兵败山海关,方以智侥幸乘乱南逃,大难不死。当方以智在北京誓死不降农民军之事传入江南时,友人皆把他比拟为文天祥。方以智辗转奔向南京投奔南明弘光政权,仇敌阮大铖把持南明弘光朝政,不断受到排挤、迫害,于是不得不改名吴石公,流寓岭南、两广一带以卖药为生。不久,南明隆武帝以原官庶吉士相召,方以智不应,取名“三萍”,浪迹于珠江山水间。隆武二年,桂王朱由榔称帝于肇庆,由于父执瞿式耗的引荐,方以智参与了拥立永历政权的活动,任左中允,少詹事,翰林院侍讲学士,方以智很快便发觉桂王政权朝不保夕,名不符实,内则门户纷争,奸人当道,外则与广州绍武政权同室操戈,兵戎相见。桂王更是胆小如鼠,稍稍闻风鹤即奔走靡常,这一切使方以智心灰意冷,后被太监王坤诬劾免职,不得不遁迹于少数民族聚居的湘、桂、粤西一带,过着“曲肱茅屋鸡同宿,举火荒村鬼作邻”的生活。当清兵大举南下时,在梧州出家,法名弘智,发愤著述同时,秘密组织反清复明。永历四年,清兵攻陷广西平乐,方以智被捕,清军在方以智的左边放了一件清军的官服,右边放了一把明晃晃的刀,让方以智选择。方以智毫不犹豫,立即奔到右边,表示宁死不降。满清将领相当欣赏他的气节,于是将他释放。获释后,于顺治七年,披缁为僧,改名弘智,字无可,别号大智、药地、愚者大师等。晚年定居江西庐陵青原山,自称极丸老人。康熙十年(1671年)冬,方以智为粤事牵连被捕,解往广东,途经江西万安惶恐滩头,十月七日(11月8日)因疽发卒于舟中。1972年当代美国华裔学者余英时在《方以智晚节考》认为方以智行至惶恐滩头,想起前朝文天祥事迹,自沉于江西万安惶恐滩江殉国。

方以智的生平简述

4. 方智远的工作经历

20世纪 70 年代开始主持甘蓝遗传育种研究。与课题组成员一起于 1973 年利用自交不亲和系途径育成我国第一个甘蓝杂交种  京丰一号  ,使这一先进技术在国内首先获得突破并逐步得到广泛应用,后又相继育成不同类型的甘蓝新品种 20 余个在全国 30 余个省(市、区)广泛推广, 1979 年发现甘蓝显性雄性不育材料,带领课题组在 90 年代突破甘蓝雄性不育系选育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开发,现已获国家发明专利。主编或参编“蔬菜学”、“甘蓝栽培技术”、“中国蔬菜抗病育种进展”等科技著作 10 余部,发表学术论文 80 余篇。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 10 余名。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