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信用风险管理

2024-05-15

1. 如何做好信用风险管理

柳传志有句话:跳出画中看画。做管理需要经常进行全面的考虑问题,“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很多时候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做一做旁观者,超越事物本身去看待事物,这样也许就会有新的发现。

一项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和计划通常包括了风险本身的管理与非风险本身的管理,有时候,非风险本身的管理甚至要重于风险本身的管理。从这个角度来说,管理是艺术。然而很少有企业充分探讨信用风险管理的关键原则,在战略层面没有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在策略层面没有积极应对,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很少系统思考做事情的方式和方法,始终没有形成有效的方法论和管理体系。

作为企业,应该经常系统性的思考风险管理的基本战略,对案例进行多层面的回顾,复盘。通过回顾历史,总结出积极有效的执行策略,避免重复发生错误,在执行层面确定可实施的战术方法和措施,这样才能经常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和冷静的管理头脑。

如何做好信用风险管理

2. 企业信用管理的信用风险


3. 如何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如何准确把握和有效防化信贷风险,确保金融安全,这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只有通过各部门、全体员工的高度重视和不懈努力,增强防范信用风险的意识,才能破解信用难题。
    如何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篇1     (一)培育健康的风险文化。 合规经营、健康的风险文化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在合规经营和风险文化的建设上,必须持之以恒,以理念同化人,以制度约束人,以文化培养人。银行要结合工作实际,营造良好的适合风险文化生存发展的内部环境,提高员工理性思维和理性行为,培养员工良好的习惯。根据当前经济和金融发展形势,结合全行发展状况,进一步优化完善信贷管理全流程的规章制度,保障业务健康发展。要强化各级领导的执行力,进一步严肃纪律,加大违章违规处罚力度。让先进、健康的风险文化内化为员工的职业信念和工作习惯。
     (二)从源头上抓好风险防范工作。 研究保全工作的同时,首先要想到如何避免风险。作为商业银行,风险如影随形。因此,应相应地制订压缩不良的目标,找准切入点。首先从源头上分析、预测、控制,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要加强调查分析,把好第一道关口,贷款绝对不能“拍脑袋”,也不能只站在区域的角度来衡量;抵押保证手续要全,跟踪企业运行性时,要盯紧企业的风险。
     (三)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增加风险管理的前瞻性。 信用风险管理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早期发现隐患并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因此,加强信用风险的预警工作是银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改善经营管理状况的重要途径。应建立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先进适用的贷前风险预警体系,努力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下的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加强风险搜索的系统性和准确性,并对风险的波动趋势作前瞻性的'而不是事后的判断,争取风险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信用风险预警制度,提高信用风险管理的科技含量。
     (四)建立良好的贷后管理体系。 贷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全行上下和多个部门,因此必须在明确各部门职责的基础上,形成齐抓共管贷后工作的新局面。在做好对所有客户贷后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重点,建立起“权责统一、重点突出”的贷后管理体系。建立分层次贷后管理制度,一是加强对跨区域集团客户的贷后管理。这部分客户占用贷款多、管理难度大,一旦出现风险,将对全行的经营产生较大影响;二是要加强限制行业客户的贷后管理,对国家限制行业的客户,采取有效措施,密切监测客户的经营变化情况,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三是加强对关注类贷款的管理,这部分贷款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客户信用风险随时有可能显现,通过加强贷后管理,提高风险预警能力,防止形成新的信用风险。
     (五)运用信用衍生产品有利于提高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 长期以来,银行主要采取信用等级分类、授信额度限制等预防性的静态手段管理信用风险。由于信贷资产流动性低,相关风险控制措施被动,银行在发现贷款出现信用风险损失苗头时,只能通过增加保证、要求提前还款等方式避免损失。而通过合理运用信用衍生产品,银行能够在不涉及资产所有权转移的情况下,将信用风险剥离出来单独进行交易,有利于银行对信用风险进行持续控制;有利于推动银行从被动、静态和事前的管理方式,向主动、动态和事中的管理方式转变;有利于全面提高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同时银行可以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办了银行信用保险业务,当银行信用发生风险时,由保险公司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从而降低银行信用风险损失。
     (六)加强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 客户经理要树立风险意识,除了要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外,在具体业务办理时,要尽职尽责,比如客户提供的购销合同和各种各样的发票,客户经理必须核实其真实性;在签合同时,一定要确保当事人当面签字,在不认识对方的前提下,一定要通过身份证来进行核实,避免人情世故代签或在客户经理不在场的情况下签字和盖章;要学会向客户解释银行内控规章制度,让客户意识到一笔业务的快慢并不是我们业务部门一个人的事情,只有我们业务部门和客户相互合作才能真正快速的办理。我们应该以一种科学发展的态度来认识风险,只要我们认为风险是可控的,在客户生产经营状况正常的前提下,我们当然可以大胆的和客户合作,并不能因为最近一段时间银行业风险加大,而对拓展新客户心有余悸。此外,银行从业人员一定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财富观。我们平时接触的都是各种企业家,他们动辄上千万上亿的财富,这是他们一生辛劳所得,并不是通过高利贷和赌博所能带来的。我们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针对社会上各种不良习气特别是黄赌毒,我们客户经理一定要远离这些,因为我们是直接和资金打交道的人,如果在心态上出现问题,那么必然是大问题。
     (七)防范银行信用风险需全社会的努力。 强化信用教育,培养公民、企业的信用意识,使其认识到良好的信用是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加强政策引导,净化信用环境,推行信用公示制度,综合治理破坏银行信用的行为,让诚实守信企业得到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和支持;健全信用法规,使银行信用由道德层面上升到法制层面,使其成为强制性的、人人遵守的社会规范。
    如何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篇2     (1)增加检查监测的频次。 在新常态下,客户经理应适当增加贷后检查的次数,可在贷款管理办法规定的频次上,额外增加1-2次。管理行要加大对经营行贷后管理的检查,明确专人利用在线监测检查经营行分层管理是否到位、频次是否按时落实。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通报,限期整改。
     (2)落实贷后管理“三亲自”。 管理行的行长、分管信贷前后台的行要带头包片管户,每个季度至少亲自到企业开展一次贷后检查;管理行客户部门的负责人要按照客户分层管理的要求,每个月至少亲自到企业开展一次贷后检查;经营行的行领导至少牵头管理1-3户,每个季度至少亲自到企业开展一次贷后检查,提升贷后管理检查层级。
     (3)强化贷后管理“四落实”。 一是按户落实贷后管理团队,坚持“一户一团队”,“一户一方案”,明确信贷客户的管理行和管理人员。二是落实贷后管理检查频率,各层级的人员要按照规定的频率开展好贷后管理。三是落实贷后管理检查质量,主要通过”八看、一方案”来进行落实。一看贷款调查审查时存在的问题是否已解决;二看资金账户监测情况;三看企业所在行业的行业政策、信贷政策是否发生重大变化,各种生产许可证件是否有效;四看原材料、产品市场变化情况;五看企业生产经营及财务变化;六看企业的投、融资担保变化情况,是否出现过度融资或过度担保等现象;七看担保抵押品;八看企业的“三品”、“三表”、“三流”。一方案是指每季都要制定详细的上户检查方案,事先对企业的行业政策、信贷政策、融资担保和现金流等情况进行非现场分析,带着问题去开展现场贷后管理检查。四是落实贷后管理例会制度。按规定召开好贷后管理例会,认真审议辖内行业、客户以及产品等风险。经营行要将贷后管理例会召开的时间及议题报至管理行信用管理部,管理行分管信贷行领导、风险管理部负责人应参加经营行的贷后管理例会,对经营行贷后管理工作进行提示和督导,确保贷后管理例会在经营行得到落实。
     (4)加大贷后管理考核力度。 要按季对经营行贷后管理进行考核,将贷后管理与经营行的综合绩效考核挂钩,提升贷后管理在经营行的综合绩效考核中的占比,通过综合绩效考核来引导经营行重视和做好贷后管理。
    如何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篇3     (一)风险分类标准 
    按照回收风险程度大小,将授信资产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不良授信。
    正常:债务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理由怀疑授信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
    关注:尽管债务人目前有能力偿还授信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次级:债务人的偿还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授信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
    可疑:债务人无法足额偿还授信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
    损失: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授信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很少部分。
    授信资产风险分类的核心是判断债务人及时足额归还授信本息的可能性,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
    1、债务人的还款、履约能力;
    2、债务人的还款、履约记录;
    3、债务人的还款、履约意愿;
    4、授信的担保;
    5、授信偿还的法律责任,授信抵押与担保的完善性、有效性及可执行性;
    只要出现不良授信,我公司需协助贷款发放客户对该笔贷款进行合法的清收,抵押物的处置,以保证贷款发放客户合法的本息受益。
     (二)风险准备金提取 
    五级分类为不良类的贷款全部为减值贷款。公司将在每笔业务收入中提取30%作为风险准备金,以应付突发性的风险在时间上给贷款发放人所带来的不便。
     资产质量 监控
     (一)监控原则 
    1、真实合规原则。2、主动预防原则。3重点和全面、总量和结构相结和原则。4、日常监控和专项调研、现场和非现场相结合原则。5、静态监控和动态监控相结合的原则。
     (二)监控对象 
     1、授信业务及其变动 
    通过对授信总量、结构分布及发展趋势的分析,把握授信总量和风险状况,从源头控制风险。包括对授信总额及其变动情况的监控和授信结构及其变动情况的监控。
     2、授信业务的监控 
    对上所有授信业务的监控,应结合地区、行业、客户的情况,作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集中资源、重点突破”。
     (三)监控方法 
    1、非现场监控(通过电话,网络,借款人业务链,上下游客户,借款人业务市场,生意圈,合作伙伴,朋友亲戚,邻居。)
    2、现场监控(实地了解:经营情况,经营动向,经营变动,生产经营环境的变更,抵押的使用情况)。

如何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4. 企业管理的信用风险

   导语:赊销是企业在产品销售过程中经常采用的营销方式,企业在通过赊销不断扩大市场的同时,应收账款会大量增加,坏帐损失等各种成本也会随之增加。因此,企业应该增强信用风险意识,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尽可能的减少因信用造成的损失。目前,如何对信用过程中出现的信用风险加强防范,是当今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企业建立客户信用管理,提高应收账款质量 
    应收账款是企业因赊销商品、产品、提供劳务而形成的债权,具体说是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或代垫的运杂费等。应收账款是企业市场竞争的产物,是企业拥有的、经过一定期间才能兑现的债权,因此,企业必须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避免或减少损失的发生,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
    一、积极而有效的信用管理,可以极大地提高应收账款的质量,使销售资金的使用更符合公司的整体利益和全局管理,以求得“最低赊销成本”和“最大销售成长”之间的平衡。
    二、积极而有效的信用管理,可以加速应收账款的回收,缩短公司现金周期,改善公司现金流状况,使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有竞争力。
     可以科学地测量客户的信用风险 
    预测信用风险的'一个难点是,客户信用风险的大小难以度量。一般来说,客户反映给业务人员或企业的信息都是零散的、表面的,甚至是虚假的。这些信息与客户真实的偿付能力或信用风险有怎样的关系?一些销售人员仅凭有限的信息就匆忙做出一个近于模糊的判断,最终导致销售失败。企业实行客户资信管理就是要全面、准确、定量地预测每个客户的信用风险程度。具体来说,通过客户资信管理,将使企业通过如下几个方面实现对客户信用风险科学的测量。
     一、保证客户信息的真实、准确 
    获得真实准确的客户信息是准确预测客户信用风险大小的基本条件。有时,根据客户真实的信息,销售人员直接就能够做出决策判断。比如,当获得反映客户资不抵债的真实财务信息后,销售人员很容易就可以做出拒绝赊销的决定。企业有相当一部份货款被客户拖欠,最初的原因仅仅是由于掌握的客户信息不真实,不准确。
     二、客户信息的集中统一管理 
    要准确地预测客户的信用风险,企业应尽可能全面地掌握客户信息。在缺少客户资信管理的情况下,客户的资信信息大都分散在各业务部门,甚至垄断在销售人员手中,管理决策人员难以获得全面的客户资信信息。
     企业建立什么样的客户资信管理体系 
    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应该包括授信系统和收款系统两个部分。授信系统是一种风险管理措施,而收款系统是在商业信用已经发生的情况下保证企业及时收回应收账款而建立起来的正式流程。
     一、授信系统。 
    第一,建立成文的信用政策。正式的信用政策能够给雇员和其他参与授信的工作人员重要的指导。虽然其详细程度因不同的公司而异,但有一个书面的政策确实可以帮助员工理解为什么、怎样和何时做出授信决策,并为员工提供详细的程序、规则等指导。首先,要确定信用工作的原则。为了增加销售,信用部门当然愿意授信于每位顾客,但要取决于公司为了增加销售而给予顾客的信用原则,即公司愿意承担多大风险。有些企业在授予顾客信用方面政策比较宽松,而通过强有力的收款系统来保证现金流,有些企业只给予最好的企业以信用。其次,规定信用部门的组织结构和权利。在这里,要规定报告的渠道和审批权的分配。第二,进行信用调查以及分析财务报表包括:调查被授信企业的历史和业务背景;分析该公司的财务能力和财务状况;预测该公司的财务前景;调查该公司过去的信用记录、名声。
     二、收款系统。 
    良好的收款系统有助于公司改善流动资金的状况、减少坏账损失的同时维持与客户的合作关系并增加公司的销售。收款系统作为企业总体信用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与企业的信用系统相配合。企业可以根据企业所在的行业特点、竞争状况和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选择信用系统和收款系统的组合。
     实现对客户信用管理的职能化、专业化 
    在处理与客户的各类业务关系中,企业内部各部门往往是从自身的目标和利益出发的。因此,企业开展客户资信管理工作,如果简单地依赖于某一两个部门的兼职性和非专业性工作,往往达不到设计要求,甚至事与愿违。例如,以销售部门担负客户的资信评估工作,通常会过分强调客户的交易价值而忽视其风险性。另外,如果不是很专业性地对客户的各类信用信息进行深入、综合性分析,决策人员则往往对客户的信用风险做出经验性的或片面的判断,造成交易决策错误。
    由于我国企业尚未建立科学信用管理制度,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为扩大其销售额、增强市场竞争力而采取的赊销手段,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如能建立积极有效的应收账款收账制度,则可降低应收账款平均收账天数、加速资金周转、降低坏账损失率,增加收益,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增强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和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

5. 企业管理信用风险

      导语:赊销是企业在产品销售过程中经常采用的营销方式,企业在通过赊销不断扩大市场的同时,应收账款会大量增加,坏帐损失等各种成本也会随之增加。因此,企业应该增强信用风险意识,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尽可能的减少因信用造成的损失。目前,如何对信用过程中出现的信用风险加强防范,是当今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企业管理信用风险            企业建立客户信用管理,提高应收账款质量 
         应收账款是企业因赊销商品、产品、提供劳务而形成的债权,具体说是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或代垫的运杂费等。应收账款是企业市场竞争的产物,是企业拥有的、经过一定期间才能兑现的债权,因此,企业必须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避免或减少损失的发生,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
         一、积极而有效的信用管理,可以极大地提高应收账款的质量,使销售资金的使用更符合公司的整体利益和全局管理,以求得“最低赊销成本”和“最大销售成长”之间的平衡。
         二、积极而有效的信用管理,可以加速应收账款的回收,缩短公司现金周期,改善公司现金流状况,使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有竞争力。
          可以科学地测量客户的信用风险 
         预测信用风险的一个难点是,客户信用风险的大小难以度量。一般来说,客户反映给业务人员或企业的信息都是零散的、表面的,甚至是虚假的。这些信息与客户真实的偿付能力或信用风险有怎样的关系?一些销售人员仅凭有限的信息就匆忙做出一个近于模糊的判断,最终导致销售失败。企业实行客户资信管理就是要全面、准确、定量地预测每个客户的信用风险程度。具体来说,通过客户资信管理,将使企业通过如下几个方面实现对客户信用风险科学的测量。
          一、保证客户信息的真实、准确 
         获得真实准确的客户信息是准确预测客户信用风险大小的基本条件。有时,根据客户真实的信息,销售人员直接就能够做出决策判断。比如,当获得反映客户资不抵债的真实财务信息后,销售人员很容易就可以做出拒绝赊销的决定。企业有相当一部份货款被客户拖欠,最初的原因仅仅是由于掌握的客户信息不真实,不准确。
          二、客户信息的集中统一管理 
         要准确地预测客户的信用风险,企业应尽可能全面地掌握客户信息。在缺少客户资信管理的.情况下,客户的资信信息大都分散在各业务部门,甚至垄断在销售人员手中,管理决策人员难以获得全面的客户资信信息。
          企业建立什么样的客户资信管理体系 
         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应该包括授信系统和收款系统两个部分。授信系统是一种风险管理措施,而收款系统是在商业信用已经发生的情况下保证企业及时收回应收账款而建立起来的正式流程。
          一、授信系统。 
         第一,建立成文的信用政策。正式的信用政策能够给雇员和其他参与授信的工作人员重要的指导。虽然其详细程度因不同的公司而异,但有一个书面的政策确实可以帮助员工理解为什么、怎样和何时做出授信决策,并为员工提供详细的程序、规则等指导。首先,要确定信用工作的原则。为了增加销售,信用部门当然愿意授信于每位顾客,但要取决于公司为了增加销售而给予顾客的信用原则,即公司愿意承担多大风险。有些企业在授予顾客信用方面政策比较宽松,而通过强有力的收款系统来保证现金流,有些企业只给予最好的企业以信用。其次,规定信用部门的组织结构和权利。在这里,要规定报告的渠道和审批权的分配。第二,进行信用调查以及分析财务报表包括:调查被授信企业的历史和业务背景;分析该公司的财务能力和财务状况;预测该公司的财务前景;调查该公司过去的信用记录、名声。
          二、收款系统。 
         良好的收款系统有助于公司改善流动资金的状况、减少坏账损失的同时维持与客户的合作关系并增加公司的销售。收款系统作为企业总体信用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与企业的信用系统相配合。企业可以根据企业所在的行业特点、竞争状况和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选择信用系统和收款系统的组合。
          实现对客户信用管理的职能化、专业化 
         在处理与客户的各类业务关系中,企业内部各部门往往是从自身的目标和利益出发的。因此,企业开展客户资信管理工作,如果简单地依赖于某一两个部门的兼职性和非专业性工作,往往达不到设计要求,甚至事与愿违。例如,以销售部门担负客户的资信评估工作,通常会过分强调客户的交易价值而忽视其风险性。另外,如果不是很专业性地对客户的各类信用信息进行深入、综合性分析,决策人员则往往对客户的信用风险做出经验性的或片面的判断,造成交易决策错误。
         由于我国企业尚未建立科学信用管理制度,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为扩大其销售额、增强市场竞争力而采取的赊销手段,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如能建立积极有效的应收账款收账制度,则可降低应收账款平均收账天数、加速资金周转、降低坏账损失率,增加收益,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增强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和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

企业管理信用风险

6. 信用风险的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管理,指的是针对交易对手、借款人或债券发行人具有违约“可能性”所产生的风险,进行管理。详细拆分此风险成分,可以区分成“违约机率 default probability”、“违约后可回收比率 recovery rate”、“本金principal”。信用风险管理为目前金融业界的最大课题。除了针对“放款部位”进行信用风险管理外,也需要针对其投资的“交易对手”,或“证券发行者”进行信用风险管理。信用管理的分类:按授信方的不同,信用风险可被分为国家风险、行业风险、个体风险。按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信用风险可被分为道德性信用风险和非道德性信用风险。按源信用风险可控程度,信用风险可被分为可控风险和非可控信用风险。

7. 信贷风险的存在问题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从广义上理解包括:制定和实施信贷政策,建立和健全内部授权授信制度,制定、贯彻和执行信贷操作程序,以及建立信贷风险监测和控制机制等诸多相互协调、制约的制度系统及其对制度执行效果的监督系统。狭义上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仅指贷款发放前的调查工作、贷款存续期间的管理工作以及贷款出现风险后的监督、控制和处理工作。本文采纳狭义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概念,在分析当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试图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实际操作对策。当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基础管理工作薄弱,信贷档案资料漏缺严重。主要表现为借款人和保证人的财务资料、贷款抵押凭证、贷后检查报告、催收通知书等资料的漏缺。信贷档案是银行发放、管理、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的记录,它的漏缺,尤其是有些法律文件不全,不仅对贷款的风险分析造成困难,也构成了依法收贷的障碍。二、没有严格执行贷款审贷分离制度。主要表现为:审贷分离机构设置迟缓;审贷分离机构流于形式,如信贷人员常常在贷款审批前已填好贷款合同、借据等法律文件和放款凭证,出现合同签订日期和贷款借据日期早于贷款审批日期,贷款金额和期限与审批金额和期限不同等现象。三、贷款“三查”制度不落实。主要表现为:一是贷前调查流于形式;二是贷中审查报送不严;三是贷后检查对贷款人贷款使用情况跟踪表面化,忽视对借款人贷后资信情况、抵押物、质押物的变化情况以及保证人经营情况和或有负债的变化进行跟踪调查。四、贷款经办人员法律知识薄弱,法律意识不强,贷款失去法律保护。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⑴保证人主体资格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⑵一些商业银行未对抵押物、质押物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认真审查;⑶按照《担保法》规定必须办理抵押登记的,未按法律规定办理抵押登记,造成抵押行为无效;⑷变更主合同主要条款、延长主债务履行期限或者加重主债务人债务数额,未征得保证人书面同意,致使保证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⑸不能充分运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断或中止的规定,维护银行的依法收贷权。五、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信贷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忽视对管理者的管理。主要表现在:⑴一些基层行长权力过大,监督约束机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造成一些基层行长乱批贷款、乱投资、乱担保等;⑵贷款责任无法落实,最终导致无人负责,不了了之;⑶行长经营目标考核办法不科学,助长了行长经营上的短期行为,为了完成指标任务,不得不采取违规的做法。六、违规账外经营严重。违规账外经营是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 题。其违规经营主要采取私设账外账、乱用科目、调整账表和绕规模贷款等形式,并主要投向房地产公司或其他高风险收益领域。由于账外经营是在隐蔽情况下进行的,这部分资产没有处于有效的监督之下,甚至参与了违法犯罪活动,因而这部分信贷资产处于巨大的风险之中。造成违规账外经营的主要原因包括:⑴前几年规章制度不健全,下放基层行权力过大,加之地方经济发展过热,资金需求与规模控制矛盾突出,导致了一些基层行经营行为出现严重偏差,违规经营逐步扩大;⑵个别行领导受个人或小团体利益驱动,无视国家金融法规,置国家三令五申于不顾,存在侥幸心理,隐瞒不报,结果漏洞越来越大;⑶部分行经营管理混乱,内部控制不严,监督机制形同虚设。从根本上看,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健全的信贷管理机制包括三个方面:制度、机构以及激励和约束系统。信贷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授权授信规定、信贷工作程序、信贷工作每一程序的内容和目标。信贷管理机构主要解决信贷工作中的权力分工,从机构这个角度确保信贷工作中的权力受到其他部门的制约,分清信贷工作部门的职责,保证信贷工作中的每一项权力都受到相应的监督和制约。激励和约束系统致力于发挥每一位信贷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通过明确信贷工作人员的职责分工,加大对信贷工作人员的纪律约束,保证信贷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具体来说,商业银行解决信贷管理低效率的问题,应该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信贷风险的存在问题

8. 出口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出现问题主要有哪几方面

信用管理研究|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施工企业信用风险分析-工保网



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下,作为建设项目的主要实施与管理者,建筑施工企业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等多个建设环节的综合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较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威胁。这里主要就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信用风险管理建议。



1、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特点

工程建设活动具有投资金额较大、建设周期较长、管理难度较大、风险环节较多等风险特点。在建设管理过程中,业主与承包商各自承担着一定的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一定的信用风险威胁。但由于国内建筑市场长期处于明显的买方市场,业主占据有利市场地位,承包商在合作中常常陷入盲目与被动状态,信用风险威胁相对更为严重。

尤其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推广应用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角色之一,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试运行等综合管理任务,对项目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工期进度、投资控制全面负责,面临着更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关系复杂

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信用关系,除了“业主与总承包单位”还包括“总承包单位与分包单位”,信用关系较为复杂。同时,许多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城市公共项目的业主都为政府部门,因此,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关系主体也不只是市场企业,还包括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既是维护建筑市场秩序的“裁判员”,又同时下场成为“运动员”,形成更为复杂的信用关系,对市场公平性造成一定影响。

信用风险类型多样

在传统发包模式中,建筑施工企业承担项目的施工建设任务,主要面临的信用风险即为与业主之间的应收工程款与各类保证金等财务风险。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中,除上述财务风险,建筑施工企业面临来自设计分包单位、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主体的信用履约风险。

信用风险影响严重

工程总承包模式赋予了建筑施工企业更多的建设管理使命,同样也令其面临更为复杂多样的信用风险环境,对项目投资、工期、质量与安全控制工作造成风险威胁。如业主拖延支付工程款、强行介入设计施工等环节管理工作;分包商设计深度不足、设计变更频繁、建筑材料或所用机械设备不符合质量标准等,极易引起工期延误、投资超概、拖欠农民工工资支付,甚至各类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事故等问题。



2、建筑施工企业建设管理各阶段信用风险分析

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分别在项目投标、合同签订、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完工阶段,面临多方面的信用风险。

项目投标阶段

在项目投标阶段,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对业主方与项目的信息不对称。目前,国内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机制尚不成熟,许多施工企业缺乏多业主方资信情况的调查了解,不清楚项目的资金来源和到位情况。甚至受国内建筑市场竞争压力影响,即便事先获悉业主方资信情况或项目资金情况存在风险,为了承接项目也选择忽视,更不乏以垫资带资、低价中标为竞标策略的情况存在,在前期埋下严重的业主信用风险。

合同签订阶段

工程总承包模式是近几年国内开始探索的全新工程实施组织结构方式,在合同管理方面缺乏成熟、完善的管理经验,存在业主方与总包单位权责模糊等合同管理问题。受业主方长期形成的强势市场地位影响,施工企业往往“责大于权”,在工程款支付、结算、违约和保证金退还等方面缺乏明确规定,导致后期回款面临风险。

建设实施阶段

在项目建设实施阶段,施工企业作为总包单位不仅面临来自业主方的工程款支付风险,还面临来自各分包方的合同履约风险。

1
一方面业主拖欠工程款支付、不及时验工计价,将导致施工过程中应收账款拖欠,施工企业资金成本压力增大;
2
另一方面如设计分包、劳务分包、材料分包等分包商未能按照合同履约,出现设计深度不够、建材质量不达标等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工期进度,甚至可能导致恶劣的工程质量安全事故。

项目完工阶段

在项目完工阶段,业主方拖欠工程验收、不办理竣工结算、不确认工程变更与索赔、拖延归还工程保证金,造成施工企业应收工程款、变更索赔款、工程保证金等款项无法及时回收。

综上,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在项目建设管理的各个阶段都面临着较为复杂严峻的信用风险威胁,不仅影响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保证金管理,还可能形成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生产、农民工工资发放等风险问题。尤其,大型基础设施工程与城市公共项目的质量安全保障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业主、设计分包、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个体的守信履约直接影响着整体建筑市场信用环境的塑造,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自身信用风险管理。



3、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应用推广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建立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是成熟建筑市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中较为重要的一项。依据企业制定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能够通过对相关信用主体进行动态的信用风险识别、跟踪、评估、应对,有效地降低业主、分包商信用风险。如项目投标前对业主资信情况和项目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对分包商资信、业绩、管理实力进行调查评估等。

目前国内建筑施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普遍处于空白状态,缺乏相应的人才、团队、技术与管理实力,上述信用风险管理内容可以通过委托专业的信用管理服务机构完成。

拓展融资渠道,提高抗风险能力

业主方“拖欠工程款发放”与“保证金退还”是造成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垫资带资”等不规范市场现象屡见不鲜的情况下,这种财务风险更被放大化。融资,是企业提高自身财务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增加融资渠道,提高融资额度,保证财务资金来源的多样与稳定,帮助企业具备更强的财务抗风险能力。

重视合同管理,善用工程担保

在合同签订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合同条款、内容的制定,明确与业主方的权利责任划分,如工程款的支付节点、方式、违约责任等,降低后期业主拖欠工程款发放风险。善用工程担保制度,向业主争取工程款支付担保,而后通过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提供的工程款支付担保保函,为自身应收工程款形成保障。

利用工程保险,建立保险保障

工程保险是应对各类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财产、职业责任风险的有效保障方式。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对项目工程的投资、进度、质量与安全控制全面负责,应重视工程保险投保,利用建安一切险、IDI保险、安责险、各类职业责任险为项目提供财产、质量、安全等全方位的保险保障。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