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什么意思?

2024-05-13

1. 人生有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什么意思?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暇,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千年。进入这个阶段,热是激情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在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倘若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命了。人就会在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常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一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在这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自有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一辈子做人,怎样算是做好了人? 

  一辈子处世,怎样算是成功的处世? 

  不如阔达的心态,人生在世,无非是让人笑笑,偶尔也笑笑别人。 

  曾经沧海之后,再去看世情,无非是云淡风清,不过是日升日落般的泰然了。
^_^望采纳^_^

人生有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什么意思?

2. 人家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一种境界,请问最高的境界是什么?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形象地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
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是我从一本哲理书上看到的一段话,
细细品味,觉得可以这样来理解这段话。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重境界是针对孩子说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什么事对他们
来说都是新鲜的、陌生的,只有通过家人和老师来教育,他们才会认识事物。你告诉
他这是什么,他便认识了什么,不会故意认错,以致说1是1,说2是2,看山是山,看
水是水。有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这点:一群大人在进行智力竞赛,主持人出了“6+9等
于几”的题目,大家都想,智力竞赛题目决不会就字面那么简单,结果谁都不敢立即
抢答,而是苦苦思索。突然,一个几岁的孩子说等于15,人们都向他投去异样的目
光,直到主持人宣布他的答案正确时,人们才收回目光,并责怪自己的思想太复杂
了,错过了抢答的机会。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重境界是针对中年人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
的增多,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了,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时代,人们尔虞我诈,
互不信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孩提时代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再轻易
相信眼前的一切,而是用心用脑去认识这个世界。此时,人们看到的山不再是单纯意
义上的山,水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水了,以致出现了许许多多现代版的“指鹿为马”
的故事。有些人站在这山,发现那山更高;沐在此水,又想到那水更净,欲壑难填,
永远也没有满足的一天。有些人为名、为利、为美色绞尽脑汁,活得很累。其实,人
生苦短,只要活得快乐便行,何必追求过高甚至不着边际的标准呢!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种境界是针对老年人说的。步入老年,从岗位上退了下
来,许多人都能认真反省自己的大半生,忙忙碌碌,最后得到了什么?有些人实现了
理想,却牺牲了健康;有些人积累了财富,却失去了诚信。 


善于反省的人才会最终达到人生的第三重境界,认识到钱财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
带去,钱财再多,也是免不了要回归自然的。因而千方百计发挥余热,为群众办好事
实事,为公益事业添砖加瓦,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再建新功,达到这种思想境
界的人,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了。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一段处世箴言: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
心去处世。这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3. 人生有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什么意思?

人生的三重境界,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人生有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什么意思?

4.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分别代表哪三种境界?

本人认为:参禅前之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为“执有”;参禅时之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为执无;参禅后之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为为“不执”。  古德论修学佛道,有云:“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此三句话应意指修行之初至园融果地的三个阶段体悟。  第一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乃指初修,不明缘起性空(诸法无我),万法万相皆为因缘果报之相续相(诸行无常)。看山,则执“看”为实有,执“山”为实有;看水,则执“看”为实有,执“水”为实有。此乃执能“看”的能,执“山”“水”被看的所,亦即执能,执所均为实有。然此实非世界万物,万法,万相之本性实体。故引致,颠倒梦想。因旧善业,旧恶业遇境逢缘,生喜怒哀乐;又因昧受喜怒哀乐之果相,此果相又转为新善业,新恶业。旧因缘果报死,新因缘果报生,生死业海相续不断,无始无终,求出无期。  第二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乃指体悟深明缘起性空(诸法无我),万法万相皆为因缘果报之相续相(诸行无常)。看山,能“看”之能是相续相,“山”所是相续相;看水,能“看”之能是相续相,“水”所是相续相;能,所无一法可得。万法因缘起,故当下显现空性体,相无断生断灭,只在空性中流转相续。实非如第一句所指执为实有的“看”,“山”,“水”。故“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然因执“空性”故,如执“色有”落色有边,则落入“空性”边。此“空性”与“色有”分居两头,对立矛盾,非究竟圆满。如乘舟船木筏从河此岸到彼岸后,仍执意身上携带那些舟船木筏,心有挂碍,不得解脱。  第三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此时之“看”能,以及“山”“水”被能之所,已非第一句执为实有的“看”,“山”,“水”,亦非第二句执为空性的“看”,“山”,“水”。乃是不执色有,不执空性,即不落两头之“看”,“山”,“水”。亦是能所园融不二,或心(能)与物(所)之园融不二;亦是“山”,“水”(色有)与空性园融不二。  即园融,则断贪,嗔,痴之恶业恶缘;即园融,亦断非贪,非嗔,非痴之善业善缘。随缘消旧的善业恶业,随缘不令新的善业恶业生。不生不灭,心无内外,无丝毫善恶攀缘,一心通达,当下如如。如金刚经云,即“应无所(对立,攀缘) 住,而生其(清净,平等,包容,园融,慈悲,般若菠萝蜜,解脱)心”。或曰,因此(清净,平等,包容,园融,慈悲,般若菠萝蜜,解脱)心之无所(对立,攀缘)住,故无所不住,此心包太虚,量周法界。  借用金刚经中,“如来所说一法相,非一法相,非非一法相,是名一法相”之句型义趣。曰:如来所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非“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即非第一句所指,非众生执为实有),非非“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即非第二句所指,非众生执为空性),是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即第三句所指,乃佛之能所,色空园融)。 可参见愚人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d8a59a01007ytk.html

5. 请教怎么理解: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三重境界?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仅能述说我个人的理解,并不代表作者原意。
《无为法》无因缘造作的理法,也就是无生灭变化而寂然常住之法。
《有为法》指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理法。
1、我们认识世界之初,起于记认,各种概念名称,先要记住;故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2、成长之后,认识到世界是处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运动当中的,即生灭变异,因果环环相扣。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故看山不仅仅是山,看水不仅仅是水。
3、证菩提果,不堕轮回,入不生必灭,则属于无为法的范畴;既然无为法为寂然常驻之法,则只需记认即可。故仍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请教怎么理解: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三重境界?

6. 人家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一种境界,请问最高的境界是什么?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形象地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
  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是我从一本哲理书上看到的一段话,
  细细品味,觉得可以这样来理解这段话.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重境界是针对孩子说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什么事对他们
  来说都是新鲜的、陌生的,只有通过家人和老师来教育,他们才会认识事物.你告诉
  他这是什么,他便认识了什么,不会故意认错,以致说1是1,说2是2,看山是山,看
  水是水.有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这点:一群大人在进行智力竞赛,主持人出了“6+9等
  于几”的题目,大家都想,智力竞赛题目决不会就字面那么简单,结果谁都不敢立即
  抢答,而是苦苦思索.突然,一个几岁的孩子说等于15,人们都向他投去异样的目
  光,直到主持人宣布他的答案正确时,人们才收回目光,并责怪自己的思想太复杂
  了,错过了抢答的机会.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重境界是针对中年人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
  的增多,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了,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时代,人们尔虞我诈,
  互不信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孩提时代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再轻易
  相信眼前的一切,而是用心用脑去认识这个世界.此时,人们看到的山不再是单纯意
  义上的山,水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水了,以致出现了许许多多现代版的“指鹿为马”
  的故事.有些人站在这山,发现那山更高;沐在此水,又想到那水更净,欲壑难填,
  永远也没有满足的一天.有些人为名、为利、为美色绞尽脑汁,活得很累.其实,人
  生苦短,只要活得快乐便行,何必追求过高甚至不着边际的标准呢!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种境界是针对老年人说的.步入老年,从岗位上退了下
  来,许多人都能认真反省自己的大半生,忙忙碌碌,最后得到了什么?有些人实现了
  理想,却牺牲了健康;有些人积累了财富,却失去了诚信. 
  善于反省的人才会最终达到人生的第三重境界,认识到钱财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
  带去,钱财再多,也是免不了要回归自然的.因而千方百计发挥余热,为群众办好事
  实事,为公益事业添砖加瓦,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再建新功,达到这种思想境
  界的人,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了.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一段处世箴言: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
  心去处世.这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7.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三种境界。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1.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涉世之初,还怀着对世界的好奇与新鲜,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看待,万物万事在我们眼里都还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对许多事情懵懵懂懂,却固执的相信所见到的都是真实的,相信世界都是按照规则不断运转,并且对这些规则有种信徒般的崇拜,最终在现实中处处碰壁,从而对现实与世界产生了怀疑。 
  
     2.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之后,隐藏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们在现实中迷失了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有的人就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我们开始用心去体会这个世界,对一切多了一份理性与思考。 
  
      3.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返璞归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达到这个境界。人生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的反省,对世事,对自己都有了清晰的认识,认识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知道自己追求什么,要放弃什么。这就是人精神升华的最高  阶段了,这个阶段,看淡了名利得失,看穿了是非善恶,不受外界的诱惑,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心怀天下,超越众生的心态。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三种境界。

8. 人生有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什么意思

禅道: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一言道破人生。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睁眼看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看山认识了山,看水认识了水。
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发现这个世界的复杂多变。你看到的不只是你看到的,人生百态,世事无常。进入这个阶段,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杂恋由此而生,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也不再是单纯的水。
于是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年轻时争强好胜,与人攀比,过度享乐,透支身体;年老后碌碌无为,人衰体弱,怨天尤人。人生一世草木一春,闭眼一个轮回。
再睁眼,豁然开朗,回归本初。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此时的山非世俗之山,此时之水也非世间之水,非人言非意恋之,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返璞归真。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