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2024-05-13

1.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1      学习完曾国藩的家书,正如曾自己所说:人但有恒,事无不成。 虽然“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但真正做到这点,确并非易事。
    家书中曾国藩屡次说道自己的不足跟欠缺,其实从历史的角度来讲,曾国藩确实是个大家。之所以又这样的成就,就是在于他能自省。
    能够做到自我反思,自我批评,并且终其一生,一般的人几乎做不到,而曾国藩做到了,给了后人一个很好的“恒”的概念。
    曾国藩前后三次戒烟,历时长达10年之久,前两次大张旗鼓说要戒烟,但都是反反复复,没有成功。最后一次,在不知不觉中安静的戒掉,而戒烟结束后,自己写了日课12条来约束自己。
    给自己定个目标,目标不要太高,那样的话就成了好高骛远了,听过这样一个故事,马拉松比赛后,记者要对冠军例行采访,问夺冠的秘诀。冠军回答说:每次比赛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然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四十几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
    当行动有了明确的目标时,并能把行动与目标不断地加以对照,进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前进速度与目标之间的距离,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达到目标。要达到目标,就像上楼一样,不用梯子,一楼到十楼是绝对蹦不上去的。必须是一步一个台阶的走上去。踏踏实实地,每前进一步,达到一个小目标,体验到了“成功的感觉”,而
    这种“感觉”将增强自信心,并将推动发挥潜能达到下一个目标。
    经常告诉自己这样一句话: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觉得自己很幸运,找到了一个好的平台,团队成员和谐相处,快乐工作。怀揣自己的梦想,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努力前行。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2       阅读背景: 
    曾国藩,“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四大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白衣出身,27岁中进士入翰林院。太平天国运动时,组建湘军经多年鏖战攻灭太平天国。后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曾国藩本人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中国近代文化建设的开拓者。在他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曾国藩一生勤学善思、克己修身、身体力行,是通过不断自我完善以达成个人成就的不二典范。他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什么这么多人推崇曾国藩? 
    一、曾国藩着实是个伟大的人,不仅做出过足以影响历史的贡献,更难得德行贵重,值得世人钦佩、效仿。
    二、曾国藩留下了大量的文字作品记录自己的一生所得,并流传至今。使世人可以通过钻研作品去学习、效仿。
    三、不同于其他国学作品,通篇都是提炼总结好了的结论性的艰深难解的“道”、“理”,曾国藩流传下来的大量日记、家书,由于不是学术作品,所以不仅有记录、讲述经世道理的部分,还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他得出道理、甚至践行道理的过程。因此参考、学习价值更高。
    四、曾国藩在作品中也坦诚记录了自身的不足,以及与自身不足反复斗争的坎坷过程,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千古第一完人”其实也是一个普通人,也会经历自我斗争时的意志不坚定、挣扎、挫败等。这使得研读他的作品,就好比去探索一个普通人如何通过自我完善变成伟人的过程,能带给每一个想要实现自我成长的读者一些正面激励。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这本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合辑。
    我读的版本是吉林文史出版社于16年出版的版本,全书据书信主体内容分为“修身”、“治学”、“齐家”、“为政”、“处世”、“治军”、“用人”、“师友”、“理财”和“养生”十个部分。按内容排版也有好处,但因为打乱了作品本身的时间顺序,所以在读到部分内容时会因缺失前后时间线而不明所以,加上部分注释稍嫌主观,所以我不太喜欢这个版本。至于选篇方面,我对曾的作品没有大量阅读基础,不敢妄评。
    治学篇的第一篇《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有提及《曾国藩家书》的起源及存因:“予生平伦常中,惟兄弟一伦抱愧尤深。盖父亲以其所知者尽以教我,而我不能以吾所知者尽教诸弟,是不孝之大者也……嗣后我写诸弟信,总用此格纸,弟宜留存,每年装订成册。其中好处,万不可忽略看过。诸弟写信寄我,亦须用一色格纸,以便装订。”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曾国藩写家书的初衷,是因“长兄如父”,要借家书代父分担履行教育弟弟的职责。我以为这段话后半部分同样重要:想必正是因为他对书信装订、保存的要求,才使书信得以流传至今,供后世大众阅读、学习。精神、文化因其抽象性,在传承过程中可能相对更容易遗失,因此精准表达、记录、刻意保存或许是降低遗失概率的不二方法。举个例子,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不光要言传身教,还要把有价值的理念记录下来,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所有能够被后代接受的信息载体,并嘱咐子女甚至子女的后代妥善保存、传承。
    我在读《唐明浩点评曾国藩日记》时,查阅到一篇《曾国藩年表》(《年表》摘自网络),认为读这本书时仍有参阅意义。书中每一篇文都有注明时间,对照《年表》参考其生平、年龄、阅历、资历,作为阅读背景,或许对笔者当时的所言所书能有更深刻、准确的理解。
    《曾国藩家书》里值得研讨、学习的内容很丰富,不仅包含作者直接书写表达出的观点、道理,也包含了通过作品可以推断出的作者本人的特质。我对后者更感兴趣,所以借此文尝试从已读的篇章里思考、分析曾国藩本人的人物特点。
    曾国藩一切成就的起源,我认为都要归功于“益友”,正如他自己所说,“师友夹持,虽懦夫亦有志”,众多益友无异于他成年后自我成长的“开蒙导师”,他在“修身”路上所付出的终生努力,也少不得是因为这一干朋友的相互激励与督促。他学习、效仿朋友们的长处,同他们交流学术、为人、为官的观点,既开拓眼界、增长学识,也在朋友们的督促和帮助下不断完善自己。我想,他的所思、所想、所行也是在交流沟通中得到了充分展示并赢得了朋友们的认可和赞许,而这也应该是他事业的铺垫吧。也是我们如今所说的“人脉”、“圈子”效应了。《唐明浩点评曾国藩日记》中就有提及,曾虽然夜不出门,但他规定自己白天要去主动去拜访友人,以去自己“倨傲”的毛病。(所以打卡机这种东西是谁发明的?人家古人虽然车马不便,但上班时间也可以去串门学习多爽。)
    而从结交益友这一点,又可发散出曾国藩的许多过人之处。
    曾国藩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家书》中有大量篇幅都是在赞誉朋友:哪位朋友在哪些方面比较杰出,值得他或者家人学习。一个能够发现别人优点并积极学习的人,也必定是个谦逊的的人;因为谦逊,所以在友人指出他的不足之处时,能虚心接纳;虚心接纳意见和效仿学习他人优点,验证了他是个十分受教的人。此外,能将学习、生活中的所思所得积极主动与朋友沟通交流、相互学习,在知识上做到互通有无,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头脑风暴”和“一群人往往比一个人走得更远。”他善于从日常生活、学习中总结经验教训,并付诸实践,有极强的'行动力。好友修身、做日课、练诗文,他认可这件事情,就立即付出实际行动、积极效仿。这些好的习惯经验,不仅自己践行,还不厌其烦书写、分享给家人,有意识把教育弟妹揽为自己职责,主动承担责任。最重要的一点,应该就是“恒”了,不懈地、不断地追求自我完善,积极进取。“恒”却并非仅来源于他自身,而要回归到最初提到的朋友之间的相互监督和激励。
    以上各点是较表层的现象,比较容易看出。细想一层,不难发现曾国藩是个非常善于思考的人。从家书看,大多书信内容,可以说都是有“干货知识点”的,除了朋友处习得,应该大部分出自他自身的所思、所得。其次,他的“日课”内容绝非东施效颦,是建立在一定逻辑关系之上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曾是一个真正做到“思”与“学”相长相成的人,这可能也是他能把所学变成实践的基础吧。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3      因为最近对家庭教育很痴迷,所以见人就聊家庭教育。在一次上班路上,有幸与一位艺术学院老师同坐班车,聊起这个话题。他喜欢民国的人和事,喜欢中国古代那些关于家风的思想。一席话,让我感触很多,所以,班车开到学校以后,我立马去图书馆借了这本《曾国藩家书》,并把它列入我的读书清单中。
    这本书一开始并不是我喜欢看的书,读起来比较生涩,没有白话文那么轻松,但是,静下来慢慢读,又觉得这些文字挺有味道,就像我们恩施人吃辣椒一样,一开始吃觉得辣,越吃越辣,越辣越想吃。
    恩施人到江苏,吃什么都食之无味。我生在白话文的时代,所以不会对白话文食之无味,但也希望自己能读些古文,静下来,嚼一嚼,有味。
    曾国藩在家书里写了很多叮嘱弟弟的话,受益之处太多,以后慢慢体会,慢慢梳理。对我目前感触最大的三点:
    第一,“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
    我总想做很多事情,最后却是一事无成的感觉。放弃也是一种收获,专而后才会精。道理都明白,却很难做到。只能一点一点去改变。
    20xx年我需要养成的几个习惯:1—3月,养成每周看一本书,写一篇300字以上读后感的习惯。4—6月,养成每天早上5点起床的习惯。7—9月,10—12月,待定(如果读者朋友有什么好的习惯,欢迎留言分享,我会认真考虑。)。
    第二,“凡军行太速,气太锐,其中必有不整不齐之处,唯有一静字可以胜之。不出队,不喊呐,枪炮不能命中者不许乱放一声,稳住一二日,则大局已定。”
    战火连天的时刻,静下来,就能定大局。这是何等的挑战?但是曾国藩做到了。这就是与众不同,这就是内心有力量!
    再回想自己的经历,还有什么痛苦能比战场上的厮杀更猛烈?还有什么压力能比手握千军万马的性命、守住疆土更有压力?
    这样一想,觉得自己的生活只有美好和不够努力了。想成为一个认真做事的人,必须还要具备沉稳,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第三,“信来,须将本房及各亲戚家附载详明,堂上个老人须一一分叙,以烦琐为贵。”
    我常年不在老家,从小到大,我的事情都是自己做主,事情做好了,给父母报喜,事情搞砸了,自己默默鼓气。我一直都是报喜不报忧的人。
    有一次和老公聊天,我很认可自己的这种做法,我问他怎么看?他说:“我觉得你很有主见,也很坚强。但如果以后我有个女儿,我还是希望她什么事都告诉我。”这句话,让我顿时泪流满面。
    当我看到曾国藩家书中的那句“以烦琐为贵”,顿时感触很多,他希望了解更多家里的事情,不嫌繁琐。
    也许每个父母都希望了解更多自己孩子的真实情况,父母并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担心,不告知,才是最大的担心。
    所以,我决定以后要加强与家人的沟通能力,让他们知道我也有不开心的时候,让他们看到我的喜怒哀乐,看到我的成长。
    这本书,对于现代大多数年轻人来说,只能慢慢读,但是特别值得细细品味。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4      一直很想拜读《曾国藩家书》,之前由于自己的懒惰也好,忙碌也好,让自己把这件一直很想做的事给落了下来。由于课程,也是因为兴趣。这段时间稍稍读了些许。《劝学》篇的内容有那么一些让我感触很深。
    让我特别有感悟的话语出现在“劝学篇”里“致九弟做人须要有恒心”一信中:
    “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看完此段,骤然屏息,冷冷静静又看两遍,再冷冷静静想想自己,感觉后背跟扎了不少各种尺寸的针头似的,一没留神就遭遇了传说中的如芒在刺。
    其实“做事有恒”这个观点在劝学篇里的很多信件都有阐述,可以说是贯穿始终。比如:“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等等。
    做事有恒心,专一,这些东西乍一看你会觉得都是老生常谈。但咱也可以好好想想,这些东西为啥那么老了,不同的人说了那么多遍了,但还是一代一代的人都在不断强调呢?
    我从来不是一个有恒心的人,在漫漫二十多年的岁月里,我习惯于去尝试新鲜的东西,但是真正坚持下去的没几样,而且也不是自己百分百的心甘情愿,大多是因为外界所迫。
    作为一个大学生,特别还是金院的学生,我们需要扎实熟练的技能,丰富的专业知识。而这些东西正是需要我们不断的练习,需要我们花时间,下苦功的,此时此刻,恒心、专一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对我自己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次自我挑战。
    最后用曾国藩的一段话勉励自己: “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毫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与于我哉?”
    我没有资格去评价曾国藩这个人,但是他书信中的文字却告诉我:做自己,坚持自己,用一颗坚持、专一的心去为自己描绘出一个灿烂的明天。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5      久闻《曾国藩家书》的大名,却从未加入自己的读书清单。有时候,书和人一样,相遇也需要缘分,相知相伴更是上世修来的福气。
    再想想,书籍或许是对人类而言最平等的存在了。“有教无类”,就看每个人如何去解读和利用书籍了。
    20xx年是我的低谷年,不得不承认,这一年中,我经历了得到、失去,始终在患得患失之间徘徊,身体状况也并不理想。老子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幸运的是,去年我读了一些书,所谓福祸相依,也是这个意思吧。
    回到《家书》,最初还有些误解,以为这是一本讲述曾家家规的书,因此,推测全书应该类似于《三字经》或《弟子规》多是一些劝诫的话语。拿到书稍作翻阅后,才发现《家书》其实是曾国藩与家人的书信往来。其实,单说“家书”一词,是知道含义的,可加了曾国藩三字,却忽略了他原本的含义了,之前的误解是我先入为主罢了。
    下面以阅读理解的问答方式,总结下阅后感吧。
     1、本书的文体 
    《家书》是曾国藩自青年至中年给家中长辈、兄弟乃至儿女所写书信的合集。
     2、曾国藩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有过什么样的遭遇? 
    曾国藩是一个聪明的勤奋者。于家庭,是一个尊敬长辈的孝者,是时刻牵挂兄弟姐妹的长者。于国家,是兢兢业业的忠者。于朋友,是个热心周到、愿意共同进步的陪伴者。
    他出生在湖南的一个地主家庭,自幼饱读诗书,但才华一般。他靠着持续学习的韧劲,逐渐得走出湖南,走向中央。
    通过家书,我看到了,曾国藩在事业上,经历了年轻气盛时的步步高升,官至高位后,又跌入谷底,归家修养,蛰伏2年后,东山再起,得到了更高的官位,直到晚年得以善终。在家庭中,经历了祖父母、父母的离开,弟兄的成长与离开。
    他时刻保持着谦虚的态度,在自己身处高位时,也不忘“居安思危”,时刻警惕着自己的行为。
    他保持着每天学习的习惯,“积跬步,致千里”。
     3、曾国藩是如何对待家人朋友? 
    《家书》中可一看到,曾国藩对祖父母、父母非常孝顺和尊敬。虽然自己做官,但家中大小事自己都关心,遇事也主动请长辈指点,不敢有不敬之处。
    曾国藩对于兄弟的读书非常关心,总是分享自己的读书经验,指导弟弟们学习要专一,要有恒心。对于读书作文不是特别有慧根的弟弟,也教他们遵守孝道,在品德上做到位,也可以过好一生。
    最让我佩服的是,曾国藩对于族人的关心和帮助。或许是他身居高位,有能力帮助族人远亲;或许正是他有这样的胸怀和智慧,促使他能越走越远。看到他的这种胸怀,让我我深感愧疚,深感自己的格局太小,一是能力不够,二是自己并没有这样的意识。
     4、对于我的启发? 
    要做:勤、俭、孝
    要戒:骄、奢、逸/惰
    人生是条长路,每个人都会经历起起落落,时刻保持勤奋、谦卑,幸福自会来敲门。
    以下是记录的文中一些有用的话。
    1)古人云劳则善心生,佚则淫心生。孟子云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2)凡人做一事,便需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做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事无成。
    3)勿戏言戏习。
    4)书蔬鱼猪,一家生气;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
    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有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
    5)家败,离不得个奢字;
    人败,离不得个逸字;
    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6)欲去骄字,总以不轻非笑人为第一义;
    欲去惰字,总以早起为第一义。
    7)养生的方法,大约有五个方面:一是睡眠饮食有规律,二是制怒,三是节欲,四是临睡洗脚,五是两餐饭后各走三千步。
    相关文章: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2.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久闻《曾国藩家书》的大名,却从未加入自己的读书清单。有时候,书和人一样,相遇也需要缘分,相知相伴更是上世修来的福气。
  
 再想想,书籍或许是对人类而言最平等的存在了。“有教无类”,就看每个人如何去解读和利用书籍了。
  
 2016年是我的低谷年,不得不承认,这一年中,我经历了得到、失去,始终在患得患失之间徘徊,身体状况也并不理想。老子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幸运的是,去年我读了一些书,所谓福祸相依,也是这个意思吧。
  
 回到《家书》,最初还有些误解,以为这是一本讲述曾家家规的书,因此,推测全书应该类似于《三字经》或《弟子规》多是一些劝诫的话语。拿到书稍作翻阅后,才发现《家书》其实是曾国藩与家人的书信往来。其实,单说“家书”一词,是知道含义的,可加了曾国藩三字,却忽略了他原本的含义了,之前的误解是我先入为主罢了。
   下面以阅读理解的问答方式,总结下阅后感吧。
  
 1、本书的文体
   《家书》是曾国藩自青年至中年给家中长辈、兄弟乃至儿女所写书信的合集。
  
 2、曾国藩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有过什么样的遭遇?
   曾国藩是一个聪明的勤奋者。于家庭,是一个尊敬长辈的孝者,是时刻牵挂兄弟姐妹的长者。于国家,是兢兢业业的忠者。于朋友,是个热心周到、愿意共同进步的陪伴者。
   他出生在湖南的一个地主家庭,自幼饱读诗书,但才华一般。他靠着持续学习的韧劲,逐渐得走出湖南,走向中央。
   通过家书,我看到了,曾国藩在事业上,经历了年轻气盛时的步步高升,官至高位后,又跌入谷底,归家修养,蛰伏2年后,东山再起,得到了更高的官位,直到晚年得以善终。在家庭中,经历了祖父母、父母的离开,弟兄的成长与离开。
   他时刻保持着谦虚的态度,在自己身处高位时,也不忘“居安思危”,时刻警惕着自己的行为。
   他保持着每天学习的习惯,“积跬步,致千里”。
  
 3、曾国藩是如何对待家人朋友?
   《家书》中可一看到,曾国藩对祖父母、父母非常孝顺和尊敬。虽然自己做官,但家中大小事自己都关心,遇事也主动请长辈指点,不敢有不敬之处。
   曾国藩对于兄弟的读书非常关心,总是分享自己的读书经验,指导弟弟们学习要专一,要有恒心。对于读书作文不是特别有慧根的弟弟,也教他们遵守孝道,在品德上做到位,也可以过好一生。
   最让我佩服的是,曾国藩对于族人的关心和帮助。或许是他身居高位,有能力帮助族人远亲;或许正是他有这样的胸怀和智慧,促使他能越走越远。看到他的这种胸怀,让我我深感愧疚,深感自己的格局太小,一是能力不够,二是自己并没有这样的意识。
  
 4、对于我的启发?
   要做:勤、俭、孝
   要戒:骄、奢、逸/惰
  
 以下是记录的文中一些有用的话。
   1)古人云劳则善心生,佚则淫心生。孟子云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2)凡人做一事,便需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做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事无成。
   3)勿戏言戏习。
   4)书蔬鱼猪,一家生气;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
   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有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
   5)家败,离不得个奢字;
   人败,离不得个逸字;
   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6)欲去骄字,总以不轻非笑人为第一义;
   欲去惰字,总以早起为第一义。
   7)养生的方法,大约有五个方面:一是睡眠饮食有规律,二是制怒,三是节欲,四是临睡洗脚,五是两餐饭后各走三千步。

3. 读书笔记|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读《曾国藩家书》颇有感悟,曾国藩修身之观吾等应习之,敬听其言,时常自省。
  
 1.【进德修业】唯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可以自主。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自主。
  
 2.【力除牢骚】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不惟平心谦抑,可以早得科名,亦且养此和气,可以稍减病患。
  
 3.【须有恒心】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精神愈用则愈出,阳气愈提则愈盛。每日做事愈多,则夜间临睡愈快活。若存一爱惜精神的意思,将前将却,奄奄无气,决难成事。
  
 4.【专心致志】凡人为一事,以专而精,以纷而散。荀子称耳不两听而聪,目不两视而明,庄子称用志不纷,乃凝于神,皆至言也。
  
 5.【言多必失】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丹朱之不肖,曰傲曰嚚讼,即多言也。
  
 6.【心平气和】余常用为虑。大抵胸多抑郁,怨天尤人,不特不可以涉世,亦非所以养德;不特无以养德,亦非所以保身。中年以后,则肝肾交受其病。盖郁而不畅,则伤木;心火上烁,则伤水。故以平和二字相勖,幸勿视为老生常谈,至要至嘱。
  
 7.【戒骄戒惰】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天地间惟谦谨是载福之道,骄则满,满则倾矣。凡动口动笔,厌人之俗,嫌人之鄙,议人之短,发人之覆,皆骄也。无论所指未必果当,即使一一切当,已为天道所不许。凡畏人,不敢妄议论者,谦谨者也;凡好讥评人短者,骄傲者也。(指出议论他人的长短、讥笑他人的缺点、揭发别人的过错等行为,都是“骄”的表现)
  
 8.【常以劳、谦、廉自惕】管子云: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待他人之来概而后悔之,则已晚矣。需将劳、谦、廉三字时时自惕。
  
 9.【自立自强】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立自强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故能独立不惧,确乎不拔。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用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非暴虐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入与妻孥享受,则当谦退。【指出以柔克刚,刚柔并济】
  
 10.【面对指摘宜自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有才者忿疑谤之无因,而悍然不顾,则谤且日腾;有德者畏疑谤之无因,而抑然自修,则谤亦日熄。
  
 11.【恪守倔强】至于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若能去忿欲以养体,存倔强以励志,则日进无疆矣。
  
 12.【豁达光明、恬淡冲融】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以诗言之,必先有豁达光明之识,而后有恬淡冲融之趣。
  
 13.【以明强为本】常存兢兢业业之心,将来遇有机缘,即便抽身引退,庶几善始善终,免蹈大戾乎?至于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中庸》学、问、思、辨、行五者,其要归于愚必明,柔必强。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即修身齐家,亦须以明强为本。第强字须从明字做出,然后始终不可屈挠。若全不明白,一味横蛮,待他人折之以至理,证之以后效,又复俯首输服,则前强而后弱,京师所谓瞎闹者也。
  
 14.【自修处求强】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福益外家若专在胜人处求强,其能强到底与否尚未可知,即使终身强横安稳,亦君子所不屑道也。
  
 15.【不忮不求】以不忮不求为重。忮者,嫉贤害能,妒功争宠,所谓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之类也。求者,贪利贪名,怀土怀惠,所谓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之类也。忮不常见,每发露于名业相侔、势位相埒之人;求不常见,每发露于货财相接、仕进相妨之际。将欲造福,先去忮心。所谓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将欲立品,先去求心。所谓人能充无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忮不去,满怀皆是荆棘;求不去,满腔日即卑污。
  
 16.【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方寸之自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故《大学》之“诚意”章,两言慎独。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力去人欲,以存天理,则《大学》之所谓自谦,《中庸》之所谓戒慎恐惧,皆能切实行之。即曾子之所谓自反而缩,孟子之所谓仰不傀、俯不怍,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皆不外乎是。故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断无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之时。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程子谓上下一于恭敬,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气无不和,四灵毕至。聪明睿智,皆由此出。
  
 三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人孰不欲己立己达,若能推以立人达人,则与物同春矣。
  
 四曰习劳则神钦。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能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祇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是以君子欲为人神所凭依,莫大于习劳也。
  
 1.【养生之道贵在早起】起早尤千金妙方、长寿金丹也。
  
 2.【养生之秘在饭后散步】饭后走数千步是养生第一秘诀。
  
 3.【艰苦则筋骨渐强】吾所以屡教家人崇俭习劳,盖艰苦则筋骨渐强,娇养则精力愈弱也。
  
 4.【静心独处】每日无论如何忙迫,总须略有抽闲之时,或静坐,或渴睡,或散步,火不动,则水得所养矣。
  
 5.【治失眠的方法】惟夜不成寐,却是要紧之症,须用养心和平之法医之。
  
 6.【听天命亦是养生之道】吾于凡事皆守“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二语,即养生之道亦然。体强者,如富人因戒奢而益富;体弱者,如贫人因节啬而自全。节啬非独食色之性也,即读书用心,亦宜俭约,不使太过。余八本匾中,言养生以少恼怒为本。又尝教尔胸中不宜太苦,须活泼泼地养得一段生机,亦去恼怒之道也。既戒恼怒,又知节啬,养生之道,已尽其在我者矣。
  
 7.【养身有五事】养身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忿,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
  
 8.【志强而身亦不弱】一曰看生书宜求速,不多阅则太陋;一曰温旧书宜求熟,不背诵则易忘;一曰习字宜有恒,不善写则如身之无衣,山之无木;一曰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跛不能行。四者缺一不可。盖阅历一生,而深知之深悔之者,今亦望家中诸侄力行之。养生与为学,二者兼营并进,则志强而身亦不弱。
  
 1.【盈虚之理】凡盛衰在气象,气象盛则虽饥亦乐,气象衰则虽饱亦忧。察盈虚消息之理,而知人不可无缺陷也。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天有孤虚,地阙东南,未有常全而不缺者。凡遇之丰啬顺舛,有数存焉,虽圣人不能自为主张。天可使吾今日处丰享之境,即可使吾明日处楚善、宽五之境。君子之处顺境,兢兢焉常觉天之过厚于我,我当以所余补人之不足。君子之处啬境,亦兢兢焉常觉天之厚于我:非果厚也,以为较之尤啬者,而我固已厚矣。古人所谓境地须看不如我者,此之谓也。
  
 2.【仁心】凡仁心之发,必一鼓作气,尽吾力之所能为。稍有转念,则疑心生,私心亦生。疑心生则计较多,而出纳吝矣;私心生则好恶偏,而轻重乖矣。
  
 3.【学习】万不可徒看考墨卷,汩没性灵。每日习字不必多,作百字可耳。读背诵之书不必多,十页可耳。看涉猎之书不必多,亦十叶可耳。但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道。虽当其应试之时,全无得失之见乱其意中,即其用力举业之时,亦于正业不相妨碍。
  
 4.【专业】将来百川分流,同归于海。则通一艺即通众艺,通于艺即通于道,初不分而二之也。
  
 5.【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多财则终为患害。又不可过于安逸懒惰。如由新宅至老宅,必宜常常走路,不可坐轿骑马。又常常登山,亦可以练习筋骸。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一日不勤,则将有饥寒之患,则子弟渐渐勤劳,知谋所以自立矣。
  
 6.【子孙之贫富各有命定】子孙之贫富,各有命定。命果应富,虽无私产亦必自有饭吃;命果应贫,虽有私产多于五马冲倍蓰什佰,亦仍归于无饭可吃。
  
 7.【礼物与情意】大抵富贵人家气习,礼物厚而情意薄,使人多而亲到少。
  
 8.【施薄礼不受厚】亦以余之施薄,不欲受厚;且恐彼此赠送丰厚,彼此皆趋奢靡。

读书笔记|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4. 【读书笔记】《曾国藩家书》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致诸弟·名师益友虚心请教》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致诸弟·勉励自立课程》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致六弟·述学诗习字之法》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致诸弟·劝述孝悌之道》
  
 《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六日 致诸弟·交友拜师宜专一》
  
 《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 致诸弟·述接济亲戚族人之故》
  
 《道光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致诸弟·劝弟切勿恃才傲物》
  
 《道光二十五年二月初一日 致诸弟·按月作文寄京》
  
 (此期间曾伯涵身体有恙,家书多为报平安)
  
 《道光二十六年十月十五日致诸弟·请四弟送归诰轴》
  
 《道光二十八年五月初十日 致诸弟·告诫弟弟要清白做人》
  
 《咸丰园年八月十九日致诸弟·详述办理巨盗及公议粮饷事》
  
 《咸丰原年九月初五日 致诸弟·劝宜力除牢骚》
  
 《咸丰四年八月十一日致诸弟·在家宜注重勤敬和》
  
 《咸丰五年七月初八日 致诸弟·调彭雪琴来江》
  
 《咸丰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致四弟·得两弟为帮手》
  
 《咸丰七年十月初四日 致九弟·劝弟须保护身体》
  
 《咸丰七年十二月十四日致九弟·做人须要有恒心》
  
 《咸丰八年正月十四日 致九弟·顺便可以周济》
  
 《咸丰八年三月初六日 致九弟·言凶德有二端》
  
 《咸丰八年三月三十日致九弟·注意平和二字》
  
 《咸丰八年四月初九日 致九弟·宜以求才为大事》
  
 《咸丰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致诸弟·宜兄弟和睦又实行勤俭二字》
  
 《咸丰十一年正月初四日 致四弟·教子弟去骄气惰习》
  
 《同治元年五月二十八日致九弟、季弟·必须自立自强》
  
 《同治二年四月二十七日》致九弟·处事修身宜明强
  
 《同治二年十一月十二日 致九弟·只问积劳不问成名》
  
 《同治三年五月二十三日 致九弟·凡郁怒最易伤人》
  
 《同治五年六月初五日 致四弟·述养生有五事》

5. 曾国藩读书笔记

《曾国藩全集》第一卷
  
  
 P20
  
 第七章英才
  
 1.虽有良药,苟不当于病,不逮下品;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
  
 尽管有良药,如果不对病症,效果不如一般的药物;虽然是贤才,但所干之事不适合于他专长,那么还不如去找平凡人来干。即,需有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智慧,才能发挥最好的作用。
  
 2.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材亦奏神奇之效
  
 面对具体时刻,具体的事物,只要用得恰当,普通的东西也会产生神奇的效验。
  
  
 3.故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适用也
  
 所以世人不忧虑没有人才,而忧虑使用人才的人不知量适用。
  
  
 4.当战争之世,苟无益胜负之数,虽盛德亦无所用之。
  
 当国家处于战争时期,如果一个人不懂战争胜负谋略,虽有高深德行也没地方应用他。
  
  
 5.余生平好用忠实者流,今老矣,始知药之多不当于病也
  
 我平生喜欢用忠实可靠的人,现在老了,才知道药物虽多,却也有治不了的病。
  
  
 这节一直在强调将才用在合适的地方,一样将时间用在有效的事上,才能发挥作用。

曾国藩读书笔记

6. 读《曾国藩家书》笔记

        2020年初,因肺炎疫情宅在一处。让我真正明白了王云五先生所说的“天下第一等好事是读书”的意思,也确实体会到了石莲居士 徐健全先生所说的“天下最奢侈的事莫过读书”的内涵。宅的这段时间里,虽然不能与家人团聚,暂时告别家的温暖,但因此获得了集中读书的时间。正如老子所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与大部分人一样,最开始我也是整天不停地刷新闻,看关于疫情的各种信息。朋友圈、微信群、微博、各种推送,让我应接不暇,凭我现有的知识水平,大部分无法辨别其真伪,浪费了不少时间。后来学着一些高明人士,只关注官方重要新闻,开始不受疫情影响,这才下定决心读一些经典,读一些以前购得而束之高阁的书。 一年前买的《曾国藩家书》进入了我的视线,旋即从中国近代史上备受关注的“中兴名臣”的家信中获取一些成功的秘密。
  
         王阳明、袁崇焕、曾国藩等文化人,为何后来带兵打仗都那么厉害,俨然一个武官出身。答案皆因读书!博览群书而懂得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吧了。那我们世人能像他们那样在合适的、最需要的时机选择读书吗?可以肯定地说很多人都没有那个条件,多数人不能做到在人指引下从小读书、爱好读书,而终被世事所误。这就是我写读书笔记的目的。让更多人在最需要读书的时候唤起读书的兴趣。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认为“一封家书成功业”。而这封家书正是曾国藩在同治十年十一月写给儿子的最后一封信。这是他阅历了人情险恶的官场、风云莫测的战场后,集一生智慧所书写的家信,把他毕生经验传与曾氏后人。我们当代人特别是青少年,如果能熟记这封家书并照此践行,那么我们一定事业有成,终将为国为家做出贡献。家书内容要点如下:
  
 (一)慎独则心安
  
             首先,慎独的字面意思是谨慎独处,一个人在独处时也能严格要求自己,不妄取不苟为,那么他也就做到了最好的修身。在儒家学说里面,慎独,乃修身的最高境界。若一个人在独处时做到了为善去恶,那么他心中自然无愧疚之事,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坦然面对这个世界。所以心安!世人都知道养生关键在养心,人的最大快乐在于心情愉悦,而慎独是最好的养心,可以使人得到最大的快乐。
  
 (二)主敬则身强
  
             这几个字实际上是说一个人做事、待人的精神状态,认不认真,尽不尽心。主要体现在“敬”字上,“敬”指接人待物的态度:“谨慎、认真、重视、不苟且”,论语学而篇里,孔子讲“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之中的“敬”也是讲的这个意思。我们身边常常有两种典型人:一种人自强自信自立,对待工作和生活庄敬严肃。这种人必定事业有成,生活充实。而另一种人做事则打不起精神,一副萎靡不振的模样,对人爱理不理的,事业上既无追求,生活上也毫无节制。这固然不可能成功,身体也会不好。
  
 (三)求仁则人悦
  
             “仁”字是儒家的核心,做人要以仁义为本,所谓:“仁者爱人”,对待身边的朋友,应该亲善和睦,待人应该宽厚仁慈,自己一个人高兴不如大家都高兴。这既是中庸之道,也是保身交友之道。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对人要有爱心,你关爱别人,别人也会欢迎你。欲立立人,欲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里面都有“仁”的表现。做到了“仁爱”你也会得到愉悦。
  
 (四)习劳则神钦
  
             “钦”的意思是敬重,你想啊!如果做到了“习劳”,神仙都会敬重你,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你该不该像这样做呢!然而凡人之情,都贪图安逸害怕艰苦。习劳则神钦这句话的大意是:“人应该用自己辛勤劳动来换取生存和社会地位”。圣君贤相以自己的智慧给天下百姓带来福祉;升斗小民以自己的一己之才技为家庭谋生活。无论智慧也好,才技也吧,皆来自于勤劳艰苦,困知勉行。人付出的劳作与所得之酬赏若相一致,则不会招来嫉妒怨恨,反之则难以长久,所谓:“一勤天下无难事”,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及时行善2020年3月

7. 读书笔记-《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
   书籍作者: 曾国藩
  
 曾国藩,是中国晚清一个对中国近代史走向影响巨大的人物,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是是非非由后来人去评判。《曾国藩家书》收录的是曾国藩本人写给自己父母、兄弟的书信。抛开现有的历史评价,单纯从他写书信的第一视角去观察曾国藩,或许能给人一个全新的视角去了解和认识历史人物。
  
 书籍通读下来,文章既不华丽,也没有典故,反倒是生活中的琐事居多,有些像记流水帐,一般人估计读几段就看不下去了。其实道理,或者说曾国藩的为人理念也就包含在这每一次的书信之中。平实的书信中,也透露出曾国藩身上的很多优秀品质,比如胸怀大志、持之以恒、勤俭持家、淡泊名利、洞察人性、修身养性等等,这些品德,正是值得人们学习的。这本家书记录,其实也是曾国藩为后人树立的一个的榜样,一个实实在在的大家模范。
  
 ---- 2021-01-17

读书笔记-《曾国藩家书》

8. 曾国藩家书摘记

《曾国藩家书》摘记
  
 读了月余,终于将《曾国藩家书》读完了,感叹曾文正公一生自律之恒强,现将书中颇有感悟之处摘录于此,与诸君共勉。
  
 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狂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
  
  
 《大学》之纲领,自我观之,其致功之处,则仅二者而已:曰格物,曰诚意。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格者,即格物而穷其理也。所谓诚意者,即其所知而力行之,是不欺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
  
  
 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也。此二者皆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得寸则我之寸。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自主。
  
  
 吾尝见朋友中牢骚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
  
  
 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凡人做一事,必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余生平坐无恒流弊极大,今老矣,不能不教诫吾弟吾子。
  
  
 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凡心中不可有所恃,心有所恃,则达于面貌。
  
  
 大抵胸中抑郁,怨天尤人,不特不可以涉世,亦非所以养德;不特无以养德,亦非所以保身。
  
  
 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以诗言之,必先有豁达光明之识,而后有恬淡冲融之趣。
  
  
 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三,天意恒居十分之七。往往积劳之人,非即成名之人;成名之人,非即享福之人。
  
  
 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余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见得人家不是。自从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
  
  
 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用功譬如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
  
  
 予尝谓天下万事万理,皆出于乾坤二卦,即以作字论之:纯以神行,大气鼓荡,脉络周通,潜心内转,此乾道也;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凡乾以神气言,凡坤以形质言,礼乐不可斯须去身。
  
  
 科名有无迟早,总由前定,丝毫不能勉强。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曰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
  
  
 卫身莫大如谋食。农工商,劳力以求食者也;士,劳心以求食者也。农果力耕,虽有饥馑,必有丰年;商果积货,虽有壅滞,必有通时;士果能精其业,安见其终不得科名哉?
  
  
 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为人子者,若使父母见得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及我,这便是不孝。若使族党称道我好些,谓诸多兄弟俱不如我,这便是不悌。盖使父母心中有贤惠之分,使族党口中有贤惠之分,则必其平日有讨好的意思,暗用机计,使自己得好名声,而使其兄弟得坏名声,必其后日之嫌隙,由此而生也。
  
  
 读经有一耐字决。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
  
  
 不如安分耐烦,寂处里闾,无师无友,挺然特立,作第一等人物,此则我之所期于诸弟者也。
  
  
 曾以为学四事勉儿辈:一曰看生书宜求速,不多读则太陋;一曰温旧书宜求熟,不背诵则易忘;一曰习字宜有恒,不善写则如身之无衣,山之无木;一曰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跛不能行。
  
  
 我县新官加赋,我家不必答言,任他加多少,我家依而行之。如有告官者,我家不必入场。凡大员之家,无半字涉公议。
  
  
 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无有不败;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
  
  
 祸福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由人主者,尽得一分算一分,撑得一日算一日。第一贵兄弟和睦。第二贵孝道。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
  
  
 每遇得意之时,即有失意之事相随而至。家庭不可说厉害话,此言精当之至,足抵万金。
  
  
 治家八字决:书蔬鱼猪,早扫考宝。
  
  
 养生三不信:不信地仙人,不信医药,不信僧巫。
  
  
 为人处世八本: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身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做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勤苦为体,谦逊为用。
  
  
 史尝观《易》之道,察盈虚消息之理,而知人不可无缺陷也,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天有孤虚,地阙东南,未有常全而不缺者,剥也者,复之机也,君子以为可喜也!夬也者,妒之渐也,君子以为可危也!君子但知有悔耳,悔者,所以守其缺而不敢求全也。小人则时时求全,全者既得而吝与凶随之矣。
  
  
 凡仁心之发,必一鼓作气,尽吾力之所能为,稍有转念,则疑心生,私心亦生。疑心生则计较多而出纳吝矣,私心生则好恶偏而轻重乘矣。
  
  
 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
  
  
 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带勇亦然。
  
  
 厚饷养兵,以养将领之廉,而作军士之气。
  
  
 至于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即修身齐家,亦须以明强为本。
  
  
 人之生死,早迟、时刻、自有一定,不可强也。余生平之失,在志大而才疏,有实心而乏实力,坐是百无一成。凡人为一事,以专而精,以纷而散。荀子称“耳不两听而聪,目不两视而明”,庄子称“用志不纷,乃凝于神”。
  
  
 吾谓读书不求强记,此亦养身之道。凡求强记者,尚有好名之心,横亘于方寸,故愈不能记。若全无名心,记亦可,不记亦可,此心宽然无累,反觉安舒,或反能记一二处,亦未可知。
  
  
 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
  
  
 吾于凡事皆守“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二语,即养生之道亦然。体强者,如富人因戒奢而益富;体弱者,如贫人因节啬而自全。节啬非独食色之性也,即读书用心,亦宜检约,不使太过。养生以少恼怒为本,胸中不宜太苦,须活泼泼地,养得一段生机,亦去恼怒之义也。
  
  
 古人以惩忿窒欲为养生要诀。惩忿即吾前信所谓少恼怒也,窒欲即吾前信所谓知节啬也。因好名好胜,而用心太过,亦欲之类也。
  
  
 真美人不甚争珠翠,真书家不甚争笔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