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朱公商训》详细解释?

2024-05-15

1. 《陶朱公商训》详细解释?

《陶朱公商训》
1. 能识人:知人善恶,账目不负
有辨人的能力,能判断他人的善恶,则账目就能算清,不会出错。
2. 能接纳:礼文相待,交关者众
能接纳别人,而且对顾客彬彬有礼,提供极佳的服务,如此和你交易的人就自然会增多。
3. 能安业:厌故喜新,商贾大病
开始做一件工作时,不论中途遇到任何情况,都一定要将它完成。厌旧贪新是商家大忌,绝对不可中途转移目标,要贯彻开始时所作的决定。
4. 能整顿:货物整齐,夺人心目
将物品好好的整理,并且货品齐全,如此则能吸引更多人的眼光。
5.能敏捷:犹豫不决,终归不成
经商要有敏捷快速的行动力。如果推拖,犹疑不决,终将一无所成。
6. 能讨账:勤讲不怠,取讨自多
想办法收回债权及顾客的赊账金。也就是“债权回收”要兼具热心与耐心,回收的金额自然多。
7.能用人:因才器使,任事有赖
“要擅於用人”,将事情交给适合的人去做,使适才适所、则任何人都可以倚赖。
8.能辩论:生财有道,阐发愚蒙
凡是能守护自己财产的,必然有它的道理存在,并不是盲目就能守得住的。将这种道理条理分明的说明,让根本不了解的外行人,也能够了解。
9.能办货:置货不苛,蚀本便经
对商品要精通。只要能够精确的采购商品,就算多增加一点资本,财务也不会因此失去平衡。
10.能知机:售贮随时,可称名哲
作生意最重要的就是巧妙的掌握时机。该卖的时候卖,该存的时候存,不要让机会白白错失。能掌握适当时机来作生意,就能成为商场上的高手。
11.能倡率:躬行以律,亲戚自生
领导者要订下一定的规律约束自己,凡事领先前进。能如此,则上下之间自然能产生亲近感及信赖感。
12.能远数:多寡宽紧,酌中而行
经商时,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应该将眼光放远,连久远的情况也要事先预估。

扩展资料:
范蠡,字少伯,生卒年不详,汉族,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实业家。后人尊称“商圣”。
他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
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变官服为一袭白衣与西施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
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乃我国儒商之鼻祖。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范蠡的军事宗旨:强则戒骄逸,处安有备;弱则暗图强,待机而动;用兵善乘虚蹈隙,出奇制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陶朱公商训

《陶朱公商训》详细解释?

2. 陶朱之富是什么意思?

陶朱之富泛指拥有巨额财产。
陶朱公即范蠡,春秋时期越国的大政治家。公元前496年前后入越,辅助勾践二十余年,终于使勾践于公元前473年灭吴。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遂乘舟泛海而去。后至齐,父子戮力耕作,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使为相。范蠡辞去相职,定居于当时的商业中心陶(即今山东的定陶县),自称“朱公”,经商积资巨万,人称“陶朱公”。

3. 商圣范蠡是谁啊?什么意思啊?

字少伯,又名鸱夷子皮或陶朱公,生卒年不详,有说约为楚平王十二年(西元前517年)。以经商致富,广为世人所知,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春秋楚国宛地三户邑(今河南南阳淅川县大石桥乡至寺湾镇间)人,是历史上早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他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青时,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然纵有圣人之资,在当时贵胄专权、政治紊乱的楚国,范蠡却不为世人所识。著作有《计然篇》、《陶朱公生意经》等 是历史上早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他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青时,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然纵有圣人之资,在当时贵胄专权、政治紊乱的楚国,范蠡却不为世人所识。 

范蠡 - 大事年表 
西元前536年(鲁昭公六年、楚灵王五年)范蠡出生宛地三户邑,其时孔子十五岁。 
西元前516年(鲁昭公二十五年、楚平王十三年、吴王僚十一年);宛令文种见范蠡,范蠡时年二十岁。 
西元前511(鲁昭公三十一年、楚昭王五年、吴阖闾四年);范蠡邀文种入越,时年范蠡二十五岁。 
西元前494年(鲁哀公三年、楚昭王二十二年、越勾践三年);勾践兵败西于会稽山,始重用范蠡、文种等。范蠡时年42岁。 
西元前493年(鲁哀公二年、楚昭王二十三年、越勾践四年);勾践、范蠡君臣入吴为奴,范蠡时年43岁。 
西元前490年(鲁哀公五年、楚昭王二十六年、越勾践七年、吴夫差六年);勾践、范蠡君臣离吴返越,范蠡时年46岁。 
西元前486年(鲁哀公九年、楚惠王三年、越勾践十一年、吴夫差十年);勾践欲起兵伐吴,范蠡劝阻,范蠡时年50岁。 
西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楚惠王五年、越勾践十三年、吴夫差十二年);吴再次伐齐,占据艾陵,越王君臣朝见吴王,君臣皆有贿赂,进一步麻痹吴人,夫差杀伍子胥。范蠡时年52岁。 
西元前482年(鲁哀公十三年、楚惠王七年、越勾践十五年、吴夫差十四年);吴、晋黄池之会,越师乘机袭击及大败吴国,杀吴太子等,年底吴越讲和。范蠡时年54岁。 
西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楚惠王十年、越勾践十八年、吴夫差十七年);越兴师伐吴,兵至于五湖。范蠡时年57岁。 
西元前478年(鲁哀公十七年、楚惠王十一年、越勾践十九年、吴夫差十八年);三月,越伐吴、吴师还战于笠泽、双方夹吴松江而阵、越人大败吴师。范蠡时年58岁。 
西元前475年(鲁哀公二十年,楚惠王十四年,越勾践二十二年,吴夫差二十一年);十一月越围吴、范蠡采用围而不攻的战略,令吴师自溃。范蠡时年61岁。 
西元前473年(鲁哀公二十二年,楚惠王十六年,越勾践二十四年,吴夫差二十三年);年底,越灭吴,吴王夫差自杀,范蠡时年63岁。 
西元前468年(鲁哀公二十七年,楚惠王二十一年,越勾践二十九年);越王实现霸业,范蠡感有功于越王之下,难以久居,越王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故辞官泛舟五湖,时年68岁。 
西元前465年,越王勾践卒,时年范蠡71岁。 
西元前448年,范蠡卒,时年88岁。

范蠡 - 人生经历 
卧薪尝胆
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槜李之战(今浙江嘉兴),吴王阖闾阵亡,因此两国结怨,连年战乱不休,周景王二十六年(西元前494年),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今江苏太湖中洞庭山)决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5000兵卒逃入会稽山。范蠡遂于勾践穷途末路之际投奔越国,“人待期时,忍其辱,乘其败……”“持满而不溢,则于天同道,上天会佑之;地能万物,人应该节用,这样则获地之赐;扶危定倾,谦卑事之,则与人同道,人可动之。”他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被拜为上大夫后,他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砺坚,君后勿悲,臣与共勉!” 

三年后归国,他与文种拟定兴越灭吴九术,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为了实施灭吴战略,也是九术之一的“美人计”,范蠡亲自跋山涉水,终于在苎萝山浣纱河访到德才貌兼备的巾帼奇女——西施,在历史上谱写了西施深明大义献身吴王,里应外合兴越灭吴的传奇篇章。范蠡事越王勾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于灭吴,成就越王霸业,被尊为上将军。 

隐退
范蠡认为在有功于越王之下,难以久居,“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范蠡太湖泛舟》 陈玉先 他深知勾践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遂与西施一起泛舟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带领儿子和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没有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他仗义疏财,施善乡梓,范蠡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他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 

经济思想
“劝农桑,务积谷”、“农末兼营”、“务完物、无息币”、“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等至今对现代的经济建设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从商经历
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的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当地民众皆尊陶朱公为财神,乃中国道德经商——儒商之鼻祖。史学家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史书中有语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军事思想
范蠡的军事宗旨:强则戒骄逸,处安有备;弱则暗图强,待机而动;用兵善乘虚蹈隙,出奇制胜。为后世称道并沿用。范蠡著名的经济思想:“劝农桑,务积谷”、“农末兼营”、“务完物、无息币”、“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等至今对现代的经济建设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范蠡 - 个人著作 
《计然篇》;在《国语·越语下》《史记·货殖列传》中均有记载;《汉书·艺文志》记有范蠡兵法二篇,但皆已流失。 
陶朱公著有《陶朱公理财十二则》(可能是后人所托),内容如下: 
能识人:知人善恶,赈目不负。 
能用人:因财器便,任事可赖。 
能知机:善贮时宜,不致蚀本。 
能倡率:躬行以率,观感自生。 
能整顿:货物整齐,夺人心目。 
能敏捷:犹豫不决,到老无成。 
能接纳:礼义相交,顾客者众。 
能安业:弃旧迎新,商贾大病。 
能辩论:生财之道,开引其机。 
能办货:置货不拘,获利必多。 
能收帐:勤谨不怠,取讨自多。 
能还帐:多少先后,酌中而行。 
根据陶朱公的经商思想加工整理而成的《陶朱公生意经》,又称《陶朱公商经》、《陶朱公商训》或《陶朱公经商十八则》,至今仍在定陶一带流传。 《陶朱公生意经》内容如下: 
生意要勤快,懒惰百事废。 
用度要节俭,奢华钱财竭。 
价格要证明,含糊争执多。 
赊欠要证人,滥欠血本亏。 
货物要面验,滥入质价减。 
出入要谦慎,潦草错误多。 
用人要方正,歪斜托付难。 
优劣要细分,混淆耗用大。 
货物要修正,散漫查点难。 
期限要约定,马虎失信用。 
买卖要随时,拖延失良机。 
钱财要明慎,糊涂弊端生。 
临事要尽责,委托受害大。 
账目要稽查,懈怠资本滞。 
接纳要谦和,暴躁交易少。 
主心要宁静,妄动误事多。 
说话要规矩,浮躁失事多。 
工作要精细,粗糙出劣品。 

范蠡 - 范蠡之学 
《国语·越语下》记录的几乎都是与范蠡事迹有关的历史。八件史事中,七件都因范蠡叙说。《国语·越语下》简直可以看作一部《范蠡传》,或者《范蠡图吴伐吴灭吴本事》。范蠡“不报于王,击鼓兴师……至于姑苏之宫,遂灭吴”的果断举动,表现出一个干练的军事指挥家的素养。《国语·吴语》记载公元前482年事,吴王夫差北上与晋定公会于黄池,范蠡“率师沿海D淮以绝吴路”,也说范蠡是曾经独当一面的统帅。《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述:范蠡辅佐勾践艰苦复国,终于“灭吴,报会稽之耻”,又“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史记·淮阴侯列传》可见“范蠡存亡越,霸勾践,立功成名”的历史评价,也指出了范蠡对于越国救亡复兴图霸的重要作用。《后汉书·袁绍传》于是可以看到“勾践非范蠡无以存国”的说法。

《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兵学名著“兵权谋”一类中,于《吴孙子兵法》、《齐孙子》、《公孙鞅》、《吴起》之后,列有:“《范蠡》二篇。”原注:“越王勾践臣也。”其书亡佚,只在一些古文献中有片断遗存。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说:“唐人注书引《范蠡兵法》,则唐世犹未亡也。”“范蠡、大夫种二人兵法言,今当犹散见《越语》、《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清人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四三《兵部二·营阵》:“范蠡兵法,先用阳后用阴,尽敌阳节盈吾阴节以夺之。其曰设右为牝,益左为牡,早晏以顺天道,盖深于计者也。”由此可知,《范蠡兵法》似包涵“兵阴阳”理论。《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裴骃《集解》引张晏曰:“《范蠡兵法》:‘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三百步。’”这样说来,《范蠡兵法》似乎又有“兵技巧”的内容。作为早期军事学著作,兼论“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可知其价值之珍贵。明人徐伯龄《卢生传》写道:“以文章举进士不第,遂弃蝌斗业,学拥剑,读《太史公》《范蠡兵法》,曰:‘熟此则取苏秦黄金印易事耳。’”看来,《范蠡兵法》可以用于权争。熟悉这些战争经验,可以轻易取“黄金印”。

《齐民要术》引《陶朱公养鱼经》。《隋书·经籍志》可见《陶朱公养鱼法》。《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可见《范蠡养鱼经》。可知范蠡很可能曾经总结过具体的生产经验。关于贸易金融之外产业经营的著述,应当也是“范蠡之学”的重要内容。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表彰范蠡注重“任时”,“候时转物”,“与时逐而不责于人”的经营策略。《焦氏易林》称其经营优势为“善贾息资”、“巧贾货资”。《太平御览》卷一九一引王子年《拾遗记》说:“縻竺用陶朱公计术,日益亿万之利,赀拟王家,有宝库千间。”所谓“陶朱公计术”,应是熟练巧妙的经营之术。有关经营“计术”的总结,显然也是“范蠡之学”的内容。

范蠡在陶地的经营,特别表现出对于经济地理的敏锐眼光。史念海先生曾经指出,范蠡认定陶为“天下之中”,“乃是诸侯四通的地方,也是货物交易的地方”,于是于此定居,经营商业。“范蠡到陶的时候,陶已经发达成为天下之中的经济都会,致使范蠡留连不能舍去。其发达的程度超过了当时的任何城市。这种情形,自然是济、泗之间新河道开凿之后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范蠡亦对交通地理颇有卓识。

总结现有文化信息,可以知道“范蠡之学”应当包括多方面的内容。“范蠡之学”体现的军政谋略、人生智慧和经营才华大多通过实践成功而富有历史影响力。对于今人,往往可以提供有意义的启示。

范蠡 - 人物评价 
作为历史人物,范蠡一直受到历代史学家的关注。关于对他的评价,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第一,历代统治者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宣扬、表彰范蠡,为什么?因为范蠡不是忠臣,他见机行事,巧妙脱身,这在统治者看来,不够忠心耿耿,既然不是忠臣,故范蠡的名气似乎比不上诸葛亮、岳飞。 

其实,范蠡功成名就,急流勇退,见好就收,正表现了他的人生智慧。古代的不少忠臣在政治漩涡中打拼,气节虽高,但常常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所以对统治者表彰的“忠臣”要做具体分析。比如,范蠡的好友文种没有看透勾践,结果被杀,不就是惨痛的教训吗?在对范蠡的评价中,多在谋略这一层面上。如班固《汉书·古今人表》中范蠡被列为九等人的第三等——智人。上面是圣人和仁人。智人,有智慧有谋略之人。三国人刘邵在《人物志》中则把范蠡列为术家。说:“思通道化,策谋奇妙,是谓术家,范蠡、张良是也。”古往今来,许多人都把范蠡作为谋略家看待。 

当然,说范蠡是谋略家不能算错,这从他出山,帮助勾践兴越灭吴的曲折艰辛过程,可以看出他的足智多谋。后来务农、经商也离不开谋略和智慧,但这不是范蠡的全部。范蠡是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商人,被称为一代商圣。范蠡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智慧超群,被誉为“治国良臣,兵家奇才,商人始祖。”范蠡对历史的重要贡献在于心系天下,以自己的谋略和智慧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兴越。功成名就后,他不留恋功名,急流勇退,转换角色,弃官务农、经商,体现了儒道互补的人生哲学。 

在中国古代,由于政治形势险恶,不少士人厌恶官场,躲避政治,以隐居保全自身。汉初张良助刘邦打败项羽,及时隐退,“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避免了杀身之祸。陶渊明更是远离政界后,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潇洒田园生活。不过,张良、陶渊明仅仅保全个人,追求的是个人的自由,而范蠡则是凭借对社会、对人民的关爱之心,为经济发展、商业繁荣作贡献,为社会献爱心,他的胸怀更宽广,思想境界更高尚! 唐代诗人汪遵有一首《五湖》诗,对范蠡大加赞扬:“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扬五湖风。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 

作为一代商圣,范蠡的经营思想非常丰富,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经济,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首先,范蠡搞经济不是盲目出击,而是精心选择地点,充分发挥自然环境的优势,以求最好的经济效益。他离开越国后,来到齐,《史记》称“齐地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具有良好的从事生产的条件,为范蠡致富奠定了基础。 

范蠡充分利用齐地的资源和环境,带领全家人,“耕于海畔,苦身戮力”,多种经营,“父子治产,居无几何,治产数十万。”范蠡从越国的上将军一变而为劳动者,在官为本的时代,多少人仰慕高官厚禄,而范蠡坦然改变身份,潜心从事生产,埋头苦干,迅速致富,对传统观念作出了大胆的挑战,仅此一点对后人的启迪是极其深刻的。其次,范蠡丰富的经商理念,对今天发展市场经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比如,范蠡主张把握商机,侯时转物。他遵循经济丰歉循环论经商,提出“待乏论”,不要人等货,应让货等人。要准备别人没有的或想不到的货物,这样才能在市场上占据优势。再比如,范蠡主张“逐什一之利”,薄利多销,不求暴利,这符合中国传统思想中经商求“诚信”、求“义”的原则。 

范蠡无论从政、治国、经商都是成功者。探究其成功的原因,我认为就他个人而言,范蠡既拥有古代儒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也有道家顺应自然大道的豁达人生观,儒道互补,外道内儒,顺应自然,所以他无论是在从政还是经商中都保持了心态的平和、淡定。 

在范蠡思想中,追求和谐的天道、地道、人道尤为可贵。他说:“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意思是,治理国家有三件事要注意,国家强盛时要设法保持下去,这叫持盈,国家将要倾覆时要设法转危为安,这叫定倾,平时治理国家政事要得当,这叫节事。范蠡并把这三点与天地人结合,说:“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地,节事者与人。”他还对勾践说:“天道要求我们盈满而不过分,气盛而不骄傲,辛劳而不自夸有功。” 

范蠡顺应天道、地道、人道的思想对今日仍极富现实意义。“持盈,”亦可称可持续发展,即在原有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前进,换句话说,也可以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定倾”,可以理解为不断纠正存在的问题,拨乱反正,克服缺点,做好工作。而“节事”,可以理解为脚踏实地,扎扎实实,遵循客观规律办事。范蠡做事讲究火候,全面考虑问题,不急功近利,不轻举妄动,一旦时机成熟,就要毫不迟疑地采取行动。范蠡在从政、打仗、经商活动中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一思想,他处处占据主动,稳操胜券。范蠡虽然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人,但是他的思想中有不少闪光的地方,值得深入研究。弘扬范蠡优秀的思想,有助于提升社会文明,促进社会的进步。 

范蠡 - 故事传说 
范蠡与陶朱坑
楠溪江边的碧莲白泉乡前山,有个山头岙窟。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勿晓得从哪里搬来了一个大户人家,在山坳里拣块地方砍树造屋,居住下来。家长是个名叫陶朱的老人,他心地很好,常常做好事,大家都尊敬他,称他为陶朱公。

陶朱公一日三件事,写书、练武、养鸡。他和家人在那里挖了三十来条沟,每条沟有十来丈长,三四尺宽,一尺来深。挖好后,放上柴草,盖上细泥,饲养白蚁。白蚁养起来后,把鸡放到沟里吃。鸡长得又大又肥,蛋又下得很多。

每逢青黄不接时候,陶朱公常常到外坳、长坦一带看看山下几个村庄,哪一户屋顶上若升不起炊烟,就把粮食、鸡蛋送去。

一年秋天,雨水好,粮食丰收。村民们备了许多礼物送给陶朱公,没料到来到他家时,整座屋里没有一个人。大家奇怪了,一打听,才晓得陶朱公早已搬到别地去了。

后来,从外面归来的生意人说,陶朱公就是越王勾践的大夫范蠡。当越王勾践带兵打败吴王夫差后,范蠡辞官隐居深山,养养鸡、种种田,过起神仙生活来了。后来,勿晓得为什么,他又带着一家人搬到别地去。白泉村的人们,为了感谢陶朱公的恩德,就把他隐居过的地方起个名,叫做陶朱坑。

西施随范蠡泛舟胭脂湖
西施范蠡与西施的爱情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但在历史文献中却找不到踪迹。专记越史的《国语·越语》、《越绝书》、《史记·越世家》以及《吴越春秋》、《史记·货殖列传》均不见范蠡与西施的恋爱关系。从史实考察,范蠡故里在楚国三户(河南南阳境内),西施家住越国诸暨苎罗村,年轻时范蠡与西施都没离开过家乡,不可能有见面的机会,更不能成为情侣。范蠡入越后,身居高官,也不可能去诸暨去见浣沙女西施。勾践为了腐化吴王夫差献美女西施、郑旦于吴,此时范蠡有见到西施的机会,但范蠡也不会从中插上一脚,去和西施谈恋爱。关于是谁把西施献给夫差的,史书记载不一。《越绝书》说是文种送去的,范蠡就成了局外人。《吴越春秋》说是范蠡送去的,在此国难当头之际,范蠡只会敬佩西施为国献身精神,哪里还有心思去和西施谈恋爱。但小说戏剧为什么把范蠡与西施的关系,描绘的那样情意绵绵,温情脉脉,难舍难分,甚至还说范蠡离越后,携带西施遨游四海。我认为这主要是文学家们对西施的同情,想给西施找一个理想的归宿,而这个理想的归宿,则非范蠡莫属,但这只能是个美好的愿望而已。据史书记载范蠡确实有一位夫人,生了三个男孩,但这位夫人决不是西施,尽管我们在感情上希望她就是西施。基于同样感情,我希望戏剧中范蠡与西施的情侣关系,永远演下去,小说中的范蠡与西施的爱情,永远传下去。 
臧励龠乐的《中国人名大辞典》设有“西施”条目,说“越王勾践败于会稽,范蠡取西施献于吴王夫差。吴亡,复归范蠡,从游五湖,或云吴亡,沉西施于江,以报鸱夷,未知孰是。”这是根据传说而采取存疑态度。其实由于史书没有明确记载,西施的归宿也只好千古存疑了。 

胭脂湖胭脂湖地处沅江市西南,距城区约10公里,距益阳市25公里。相传西施随范蠡泛舟五湖时,见此处山清水秀,欣然沐浴而得名。胭脂湖象一个张开五指的巨大手掌,常年水域面积1430余公顷,流域面积近90多平方公里,水质达国家1级标准。环湖丘岗桔、桃、茶、竹葱郁,赤红色的湖岸线与青山碧水相映成趣。 
胭脂湖现已列入湖南省旅游业十大水体景观区之一,2002年5月被省旅游局评定为AA级旅游景区。主要景点有知青之家、沙滩泳场、农家乐、二龟拜美、晒羞坪。知青之家由湖南友华集团投资700多万元,仿照七十年代知青下放沅江时居住的农居新建,知青用品陈列室100多件陈列品真实地再现了当年的知青生活。

蠡湖
蠡湖夜色蠡湖,一名五里湖,又名小五湖,是我国境内太湖之内湖。面积7.2平方公里,环湖一周约21公里,相当于杭州西湖1.3倍。 
蠡湖之名,来自范蠡西施的传说。二千四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助越灭吴后,功成身退,偕西施曾在此逗留。后人便把五里湖改称为蠡湖。

蠡湖,湖水澄碧如镜,一派明媚秀丽的江南水乡典型风光。1934年,无锡的著名民族工商业荣德生六十寿辰,以寿资办慈善事业,造宝界桥。桥长375米,60孔。从此一桥卧波,架通南北,给蠡湖增添无限风情。1993年,荣德生之孙即荣毅仁之子智健又捐资造新的宝界桥。新桥21跨,长390.7米,宽18.5米,新老两桥,称“宝界双虹”。北堍树碑建亭,由书法家启功书写碑文,记述两桥历史沧桑。1991年,五里湖又建成犊山防洪工程,梅园与鼋头渚之间有了第二通道,更为蠡湖增色。

范蠡 - 范蠡祠 
范蠡祠主要以范蠡军事政治才能和商业才能及生平业绩为主要展示内容、以其它相关人文故事为衬托。全部建筑由范蠡祠及财神庙、魁星阁、三星庙(暂用名)等相关建筑组成,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60平方米,正殿内塑高3.5米范蠡全身铜像一座,铜像背后墙面用木条仿竹简形式,再现《史记》中记载范蠡故事的精彩篇章,所有立柱均镶嵌楹联。 
殿外左右两侧建长廊两条,陈列与范蠡生平业绩相关的诗碑,并以彩绘壁画等形式,生动介绍范蠡卓越的军事、政治和经商才能。其它辅建筑依相应位置而建,错落有致,相关塑像如:比干、赵公明、关公及福、禄、寿三星均以民间传说的形象为依据,或坐或立,神态各异。范蠡祠共有塑像8座,除范蠡全身铜像外,其余均采取民间传统的贴金彩绘相结合的形式。

范蠡祠面西南背靠金鸡山,气势恢宏,采用清代民间建筑风格,黛瓦粉墙,古朴典雅。主要建筑除“魁星阁”外,屋架及相应构件均从民间整体购买,各种木雕构件琳琅满目,精彩非常,充分展示了江南民间建筑艺术特色。[1]

商圣范蠡是谁啊?什么意思啊?

4. 谁知道越国范蠡有什么文学作品,或者写过什么书吗?

范蠡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商人,被誉为“治国良臣,兵家奇才,商人始祖。”他功成名就后急流勇退,见好就收,为官场中人树立了一个既能入朝建功、又能下野善终的典范,被后世为官者奉为楷模;他辞官经商三聚三散,为后世的商人们树立了一个迅速致富的典型,被历代商人尊为“商圣”。但是,在当时,其“辞官下海”并不为主流社会所推崇,甚至是违背了封建社会主流思想。中国封建文化强调为臣者一定要“忠”,而范蠡看到勾践阴险毒辣,一甩袖子就把君王“炒”了,实在为封建道德史学家所不容;中国封建社会大多歌颂清贫隐士,而范蠡辞官后就竟“下海经商”,成为商业巨贾,“不清贫”、“不检点”,这在整个重农轻商的中国封建社会里,自然是一反派人物。何况,他还拐跑了君王妃子西施,令其与他携手而去,让古代的史学家对他嗤之以鼻。所以,范蠡在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的建树,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相比虽毫不逊色,但却在正史中鲜有记载。
  近年来,在人们对范蠡的质疑声中,范蠡拯救西施并与西施一道出走后表现出的那种高尚情操被粗暴否定,范蠡辞官经商后所创造出的高超的经营理念被长期忽略,甚至连西施的结局和范蠡的祖籍也成了备受争议的问题。看到同乡人范蠡遭到一些人的戏弄和攻击,刘祖典觉得,他有责任和义务把范蠡的历史考证清楚。于是,他勤奋刻苦地广泛涉猎相关的历史资料,执着而坚韧地写出了这本书。
  书中,作者援引了大量的古籍史料,无可辩驳地考证了范蠡的治国之术、经商理念、精神情操、思想境界以及范蠡与西施的结局。作者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先后考证了范蠡“辞官”、“泛舟”、“经商”、“后代”、“墓地”、“祖籍”、“精神”、“价值”等引人关注和争议的问题,介绍了范蠡的生平业绩,论述了他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思想及成就,评论了范蠡的理论思想及实践活动,阐述了范蠡对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提出了范蠡足智多谋、心系天下、胸怀宽广、思想高尚的观点,给了范蠡这个重要历史人物以客观公正的评价。范蠡以自己的谋略和智慧帮助越王勾践兴越灭吴,功成名就后转换角色,弃官务农、经商,凭借对社会、对人民的关爱之心,为经济发展、商业繁荣作贡献,为社会献爱心,体现了儒道互补的人生哲学,展现了范蠡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书中,作者在引经据典的同时,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了当时的生活场景,以妙趣横生的笔触描写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使读者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艺术的感染,领略了语言文字的魅力。尤其是他写范蠡与西施的爱情故事,情节曲折,语言流畅,感人至深,引人入胜。
  范蠡虽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人,但他的思想中有不少闪光的地方,值得深入研究;作为一代商圣,范蠡的经营思想非常丰富,对于今天发展经济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弘扬范蠡优秀的思想,有助于提升社会文明,促进社会的进步。因此,刘祖典写出这本集学术性、知识性、资料性、文学性为一体的史学著作,是做了一件好事,相信这本书对于范蠡文化研究,是有参考价值的。
  赏读这厚重的书稿和扎实的文字,我为祖典取得如此丰足的收获感到由衷的高兴!
  (本文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常务理事、著名军旅作家和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得主)不是我!!!!!!!!!!!!!!!!!!!!!!!

5. 范蠡有什么书

  相关作品
  《计然篇》;在《国语·越语下》《史记·货殖列传》中均有记载;《汉书·艺文志》记有范蠡兵法二篇,但皆已流失。   陶朱公著有《陶朱公理财十二则》(可能是后人所托),内容如下:   能识人:知人善恶,赈目不负。   能用人:因财器便,任事可赖。   能知机:善贮时宜,不致蚀本。   能倡率:躬行以率,观感自生。   能整顿:货物整齐,夺人心目。   能敏捷:犹豫不决,到老无成。   能接纳:礼义相交,顾客者众。   能安业:弃旧迎新,商贾大病。   能辩论:生财之道,开引其机。   能办货:置货不拘,获利必多。   能收帐:勤谨不怠,取讨自多。   能还帐:多少先后,酌中而行。   根据陶朱公的经商思想加工整理而成的《陶朱公生意经》,又称《陶朱公商经》、《陶朱公商训》或《陶朱公经商十八则》,至今仍在定陶一带流传。《陶朱公生意经》内容如下:   生意要勤快,懒惰百事废。   用度要节俭,奢华钱财竭。   价格要证明,含糊争执多。   赊欠要证人,滥欠血本亏。   货物要面验,滥入质价减。   出入要谦慎,潦草错误多。   用人要方正,歪斜托付难。   优劣要细分,混淆耗用大。   货物要修正,散漫查点难。   期限要约定,马虎失信用。   买卖要随时,拖延失良机。   钱财要明慎,糊涂弊端生。   临事要尽责,委托受害大。   账目要稽查,懈怠资本滞。   接纳要谦和,暴躁交易少。   主心要宁静,妄动误事多。   说话要规矩,浮躁失事多。   工作要精细,粗糙出劣品。   范蠡为封建历史学家所不容是必然的   ---读刘祖典新作《商圣范蠡辞官经商考》

范蠡有什么书

6. 陶朱郎是古代的什么人物

是陶朱公吧。那其实就是范蠡隐姓埋名之后的化名,那之后他去做生意了,做的不错,以前是谋士、军师这类身份

7. 范蠡 致富奇术 这篇文章在哪有???先说明:我要的是范蠡他自己写的那篇书籍全章,而不是概括意思

  范蠡曾经写有《致富奇术》,原著已经失传,一些观点流传了下来,后人将其归纳整理成《陶朱公商训》,又称《陶朱公生意经》、《陶朱公商经》和《陶朱公理财十二则》,内容如下:
生意要勤快,勿懒惰,懒惰则百事废。
接纳要谦和,勿暴躁,暴躁则交易少。
价格要订明,勿含糊,含糊则争执多。
账目要稽查,勿懈怠,懈怠则资本滞。
货物要整理,勿散漫,散漫则查点难。
出纳要谨慎,勿大意,大意则错漏多。
期限要约定,勿延迟,延迟则信用失。
临事要尽责,勿放任,放任则受害大。
用度要节俭,勿奢侈,奢侈则钱财竭。
买卖要随时,勿拖延,拖延则机会失。
赊欠要识人,勿滥出,滥出则血本亏。
优劣要分清,勿混淆,混淆则耗用大。
用人要方正,勿歪斜,歪斜则托付难。
货物要面验,勿滥入,滥入则质价低。
钱账要清楚,勿糊涂,糊涂则弊窦生。
主心要镇定,勿妄作,妄作则误事多。
工作要细心,勿粗糙,粗糙则出劣品。
说话要规矩,勿浮躁,浮躁则失事多。

以上“十八要十八勿”的核心是“诚信”,所以称之为“商训”——法则,用来教导商家,规范商业秩序。

  《陶朱公理财十二则》也是后人根据陶朱公的理财经验整理的,内容如下:

  能识人:知人善恶,赈目不负。

  能用人:因财器便,任事可赖。

  能知机:善贮时宜,不致蚀本。

  能倡率:躬行以率,观感自生。

  能整顿:货物整齐,夺人心目。

  能敏捷:犹豫不决,到老无成。

  能接纳:礼义相交,顾客者众。

  能安业:弃旧迎新,商贾大病。

  能辩论:生财之道,开引其机。

  能办货:置货不拘,获利必多。

  能收帐:勤谨不怠,取讨自多。

能还帐:多少先后,酌中而行。

和“十二则”配套的还有“十二戒”:

勿鄙陋,勿虚华,勿优柔,勿强辨,勿懒惰,勿固执。

勿轻出,勿贪赊,勿争趣,勿薄育,勿昧时,勿痴赁。

以上“十二能十二勿”,字面说的是“理财”,实质上是“理人”——识人用人。无论什么单位行业,人的因素始终第一。

单位、行业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范蠡 致富奇术 这篇文章在哪有???先说明:我要的是范蠡他自己写的那篇书籍全章,而不是概括意思

8. 范蠡的名著是什么求帮助

范蠡的著作有《范蠡商训》即《陶朱公商训》,又称《陶朱公生意经》、《陶朱公商经》或《陶朱公经商十八则》,至今仍在定陶一带流传。另有《陶朱公理财十二则》(可能是后人所托)。
范蠡著作甚丰,惜大多散佚,现存《养鱼经》为我国最早内塘养鱼专著。《史记·越王句践世家》有专记、《史记·货殖列传》有载,《越绝书》、《吴越春秋》述其详。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