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需要统筹考虑安全和盈利的原则,一般银行采取哪些具体方法来贯

2024-05-14

1.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需要统筹考虑安全和盈利的原则,一般银行采取哪些具体方法来贯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简称“三性原则”。 

(1) 盈利性。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原则之一是指追求盈利最大化,这是商业银行的经营目的。 

(2) 流动性。遵循流动性原则是由银行这种特殊金融企业的性质所决定的。 

(3) 安全性。安全性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中要避免经营风险,保证资金的安全。 

商业银行经营的三个原则既是相互统一的,又有一定的矛盾。如果没有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也就不能最后实现;流动性越强,风险越小,安全性也越高。但流动性、安全性与盈利性存在一定的矛盾。一般而言,流动性强,安全性高的资产其盈利性则较低,而盈利性较强的资产,则流动性较弱,风险较大,安全性较差。由于三个原则之间的矛盾,使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必须统筹考虑三者关系,综合权衡利弊,不能偏废其一。一般应在保持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盈利的最大化。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需要统筹考虑安全和盈利的原则,一般银行采取哪些具体方法来贯

2. 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有哪些如何协调这些目标之前的矛盾

安全性
流动性
盈利性
盈利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要求,占有核心地位;流动性是清偿力问题,即银行能随时满足客户提款等方面的要求的能力;安全性是指银行管理经营风险,保证资金安全的要求。
怎么调协?
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

3. 第四章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 笔记

【考点一】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的原则 
  
 ①安全性;②流动性;③效益性
  
  【考点二】商业银行经营的组织:业务运营 
  
 传统的业务运营模式
  
  (1)特点:网点的会计核算型。
  
 (2)优点:前后台紧密结合,业务处理快捷等。
  
 (3)缺点:由于风险控制的要求,后台各个流程环节都必须配备人员,单人业务量不饱满,人工成本高。
  
 新型的业务运营模式
  
 核心:前台与中后台分离。
  
 优点:①前台营业网点业务操作规范化、工序化;②业务处理集约化;③运营效率有效提 升;④风险防范能力提高;⑤成本大幅降低。
  
 电子银行业务运营模式(1) 电子银行是银行传统柜台业务的延伸。
  
 (2) 电子银行渠道主要包括: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终端。
  
 (3) 优势:①促进商业银行实现经营模式变革与创新。②有效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③促进商业银行提供更多优质服务。
  
  【考点三】商业银行经营的核心:市场营销 
  
 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策略:
  
 (1) “4P”营销组合策略: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
  
 (2) “4C”营销组合策略:消费者、成本、便利和沟通。
  
 (3)“4R”营销组合策略:关联、反应、关系和回报。这种营销最大的特点是以竞争为导向。
  
  【考点四】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2021教材变动) 
  
 1、 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两者均不构成表内资产和负债。
  
 中间业务:主要是以客户委托为前提、由商业银行为客户办理支付和其他委托事项而收取手续费;
  
 表外业务:可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
  
 2、 中间业务特点:①不运用或不直接运用银行的自有资金;②不承担或不直接承担市场风险;③以接受客户委托 为前提,为客户办理业务;④以收取服务费(手续费、管理费等)、赚取价差的方式获得收益;⑤种类多、范围广, 在商业银行营业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上升 。 
  
  【考点五】理财业务 
  
 1、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开展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1)诚实守信、勤勉尽职地履行受人之托、代人理财职责,投资者自担投资风险并获得收益。
  
 (2)成本可算、风险可控、信息充分披露,严格遵守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要求,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2、理财产品的类型
  
  按募集方式: 
  
  公募理财产品, 指商业银行面向不特定社会公众公开发行的理财产品。
  
  私募理财产品, 指商业银行面向合格投资者非公开发行的理财产品。
  
  合格投资者: 指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投资于单只理财产品不低于一定金额且符合下列条件的自然人、法人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组织:① 具有2年以上投资经历,且满足家庭金融净资产不低于300万元人民币,或 者家庭金融资产不低于500万元人民币,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 40万元人民币;②最近1年末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的法人或者依 法成立的其他组织;③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情形。
  
  按投资性质: 
  
  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 投资于存款、债券等债权类资产的比例不低于80%。
  
  权益类理财产品, 投资于权益类资产的比例不低于80%。
  
  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理财产品, 投资于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的比例不低于80%。
  
  混合类理财产品, 该产品投资于债权类资产、权益类资产、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资产且任一资产的投资比例未达到前三类理财产品标准。
  
  按运作方式: 
  
  封闭式理财产品, 指有确定到期日,且自产品成立日至终止日期间内,投资者不得进行认购或者赎回的理财产品。
  
  开放式理财产品, 指自产品成立日至终止日期间内,理财产品份额总额不固定,投资者可以按照协议约定,在开放日和相应场所进行认购或者赎回的理财产品。
  
  理财产品的管理: 
  
 公募理财产品:单一投资者销售起点金额不得低于1万元人民币。
  
 私募理财产品:合格投资者投资于单只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的金额不得低于30万元人民币,投资于单只混 合类理财产品的金额不得低于40万元人民币,投资于单只权益类理财产品、单只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理财产品的金额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
  
 ① 可以投资于国债、地方政府债券、中央银行票据、政府机构债券、金融债券、银行存款、大额存单、同业存单、公司信用类债券、在银行间市场和证券交易所市场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公募证券投资基金、其他债权类资产、权益类资产以及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认可的其他资产。
  
 ②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不得直接投资于信贷资产,不得直接或间接投资于本行信贷资产,不得直接或间接投资于本行或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不得直接或间接投资于本行发行的次级档信贷资产支持证券。
  
 ③ 商业银行面向非机构投资者发行的理财产品不得直接或间接投资于不良资产、不良资产支持证券。
  
 ④ 商业银行不得发行分级理财产品。
  
 ⑤ 理财产品销售文件应当载明产品类型、投资范围、投资资产种类及其投资比例,并确保在理财产品成立后至到期日前,投资比例按照销售文件约定合理浮动,不得擅自改变理财产品类型。
  
  资产负债管理的内容: 
  
 资产管理
  
 (1) 贷款管理(最主要的资产和最主要的资金运用)
  
 内容:贷款风险管理;贷款利率管理;贷款期限结构管理;信用贷款与抵押贷款比例管理;对内部人员和关系户的贷款予以限制。
  
 (2) 债券投资管理:我国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的对象主要包括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中央银行票据、资产支持证券、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等。
  
 (3)现金资产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主要包括:
  
 ①库存现金;②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即存款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③存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
  
 负债管理:
  
 (1)存款管理:内容:①对吸收存款方式的管理;②对存款利率的管理;③对存款保险的管理。
  
 (2)借入款管理
  
 短期借款:同业拆借、证券回购和向中央银行借款等;长期借款:发行金融债券,包括发行普通金融债券、次级金融债券、混合资本债券和可转换债券等。
  
 管理内容是:严格控制特定目的的借入款;分散借入款的偿还期和偿还金额,以减轻流动性过于集中的压力;控制适当的规模和比例,并以增加短期债券为主,增强流动性;努力扩大借入款的渠道或后 备渠道,以保证必要时能扩大资金来源。
  
  【考点七】我国的监管资本要求与管理、经济资本管理内容 
  
 1、 监管资本的构成:
  
 (1) 核心一级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普通股、资本公积可计入部分、盈余公积、一般风险准备、未分配利润、少 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
  
 (2) 其他一级资本包括: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及其溢价(如优先股及其溢价)、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
  
 2、 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根据《资本办法》,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
  
 最低资本要求
  
 ①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5%
  
 ② 一级资本充足率6%
  
 ③资本充足率8%
  
 第二层次:储备资本要求与逆周期资本要求
  
 ①储备资本要求 2.5% 
  
 ②逆周期资本要求:0〜2. 5%
  
 第三层次: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1%。
  
 第四层次:第二支柱资本要求,根据单家银行风险状况确定。
  
 3、经济资本是银行为了承担风险而真正需要的资本,主要功能是防范风险和创造价值。
  
  经济资本管理包括三项内容:经济资本计量、经济资本分配、经济资本评价。
  
  【考点八】财务管理 
  
 成本管理包括:运营成本(筹集资金、运用资金、回收资金及其他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耗费)、资金成本、风险成本、资本成本。
  
 (1) 构成:①利息支出;②经营管理费用(员工工资、电子设备运转费、保险费);③税费支出(手续费支出、业务招待费、业务宣传费及相关税费);④补偿性支出(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递延资产摊销);⑤营业外支出
  
 (2) 基本原则:①成本最低化;②全面成本管理;③成本责任制;④成本管理的科学化。
  
 (成本管理是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成本核算是银行经济核算的重要环节。)
  
 利润管理
  
 1、 构成:
  
 (1)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一营业支出本后的净额
  
 (2) 营业外收支净额:营业外收入一营业外支出
  
 ①营业外收入内容,包括:固定资产盘盈、固定资产出售净收益、抵债资产处置超过抵债金额部分、罚没收入、出纳长款收入、证券交易差错收入、教育费附加返还款以及因债权人的特殊原因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等。②营业外支出内容,包括:固定资产盘亏和毁损报损的净损失、抵债资产处置发生的损失额及处置费用、出纳短款、赔偿金、违约金、证券交易差错损失、非常损失、公益救济性捐赠等。
  
 2、 按照税后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法定盈余公积金已达注册资本的50%时可不再提 取。法定盈余公积金可弥补亏损和转增资本金,弥补亏损和转增资本金后的剩余部分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5%。
  
 财产管理指对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管理。(分类管理,正确计提折旧,严格控制基本建设,加强在建工程管理。)
  
 财务报告与财务分析
  
 (1) 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财务状况变动表
  
 (2) 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分为资金分析、财务分析两大部分,两部分均应并重。资金分析应着重对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各项指标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
  
 绩效评价以经济增加值(EVA)为核心业绩指标,从效益、风险、竞争力等多方面进行考核评价,落实经营主体责任,客观衡量分支机构等的经营管理绩效。

第四章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 笔记

4. 商业银行最基本也是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是( )

商业银行本来是一个信用授受的中介机构,因此,信用中介是最基本也是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拓展资料:商业银行(Commercial Bank)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主要的业务范围是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以及办理票据贴现等,一般的商业银行没有货币的发行权。从商业银行的发展来看,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有两种。一种是英国模式,商业银行主要融通短期商业资金,具有放贷期限短,流动性高的特点。即以较低的利率借入存款,以较高的利率放出贷款,存贷款之间的利差就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此种经营模式对银行来说比较安全可靠。另一种是德国式,其业务是综合式。商业银行不仅融通短期商业资金,而且还融通长期固定资本,即从事投资银行业务。中国实行的是分业经营模式。为了适应中国分业经营的现时特点和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2003年12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的决定》。新《商业银行法》对原来商业银行法不得混业经营的有关规定进行了修改。2015年8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正案(草案)》,自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该修正案对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作了两处修改:一是删去第三十九条第一款第二项;二是删去第七十五条第三项中的“存贷比例”。特别是第二处,删除了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比例不得超过75%的规定,将存贷比由法定监管指标转为流动性监测指标。

5.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作业

(一)商业银行的“三性”的含义商业银行的“三性”,是指“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这“三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目标,也是商业银行进行日常管理的三个原则。商业银行的这“三性”目标是由其经营的特殊商品——货币商品的特殊要求以及商业银行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具体来说,安全性目标要求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必须保持足够的清偿能力,经得起重大风险和损失,能随时应付客户提存,使客户对银行保持坚定的信任。流动性目标是指商业银行保持随时可以适当的价格取得可用资金的能力,以便随时应付客户提存及银行支付的需要。盈利性目标是指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追求利润最大化。(二)商业银行“三性”原则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商业银行的“三性”原则既有相互统一的一面,又有相互矛盾的一面: 1、统一面:流动性是商业银行正常经营的前提条件,是商业银行资产安全性的重要保证。安全性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原则,离开安全性,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也就无从谈起。盈利性原则是商业银行最终目标,保持盈利是维持商业银行流动性和保证银行安全性的重要基础。 2、矛盾面:(1)商业银行的安全性与流动性之间呈现正相关。流动性较大的资产,风险就小,安全性也就高。(2)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与安全性和流动性之间呈反方向变动。盈利性较高的资产,由于时间一般较长,风险相对较高,因此流动性和安全性就比较差。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作业

6. 商业银行最基本也是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是( )。

C
答案解析:
[解析]
商业银行本来是一个信用受授的中介机构,因此,信用中介是最基本也是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①商业银行通过受信业务,把社会上的各种闲散资金集中起来,形成银行负债;②商业银行又通过授信业务,把资金投向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成为银行资产。

7. 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是什么

商业银行
的经营
目标
是
利益
最大化,支持中小企业必须与此目标保持一致。
商业...
我国
在
银行法
中明确规定商业银行是以效益性、安全性、
流动性
为经营
原则
,...

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是什么

8. 我国商业银行在未来经营过程中,应着重在在哪些方面加强管理

操作风险是近年来国际银行界风险管理领域关注的一个新的重点。2004年公布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首次将操作风险纳入统一计算银行监管资本的框架之中,标志着国际银行界已经正式认可操作风险大小会直接影响一家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操作风险作为独立的管理对象正在受到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越来越多的重视。

管理操作风险的原则

在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阶段,操作风险曾被定义为“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以及外部事件给银行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这个定义意味着操作风险可能引发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直接损失比较容易理解,是指某一操作风险事件发生后,按照银行适用的法律、法规反映在银行法定财务报表的损失,损失包括所有与该操作风险事件相联系的成本支出,但不包括为避免后续操作风险损失实施的相关成本支出。但对于如何界定操作风险引发的间接损失一直存在争议,有观点认为是其他类型的风险发生引发操作风险事件发生,或者操作风险事件发生后引发其他类型风险发生而造成的财务损失,但难以把握的是,间接损失数据是应当归入操作风险损失,还是归入其他类型风险的损失。后来,在新资本协议定稿之际,操作风险被定义为“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以及外部事件给银行造成损失的风险”,事实上将间接损失排除在外。

参考新资本协议的定义,我国商业银行管理操作风险现阶段应遵循以下四项基本的原则:

(1)全面管理。未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总部和国内外分支机构都必须建立完善的操作风险管理制度,控制操作风险损失。而操作风险管理具有高度分散化的特征,因此操作风险管理制度的控制力应该渗透到银行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分支机构和岗位,并由全体员工执行。

(2)政策及时调整。由于目前我国银行业监管机构尚未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制订监管规则,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战略、方针、政策也都处于变化当中,操作风险管理的政策制度应随着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

(3)成本与收益匹配。管理操作风险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商业银行的管理措施必须与具体业务的规模、复杂程度和特点相适应,通过付出合理的成本将操作风险损失控制在银行经营所能承受的范围内,不切实际地追求零操作风险并不可取。

(4)严格问责。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正处于操作风险发生频率较高的阶段,应坚持严格问责的原则。银行内部操作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有明确的责任人,并严格按规定对违反制度的直接责任人和负有领导责任的管理人员进行问责。

操作风险的分类

新资本协议将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分为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就业政策和工作场所安全性,客户、产品及业务操作,实体资产损坏,业务中断和系统失败,执行、交割及流程管理七类,每一类还有相应的子类。但如何根据新协议对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操作风险进行有效分类是实践中的一个难题。不少国内商业银行发生的操作风险事件带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因此,在新协议的指引下,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对操作风险进行分类或许是当前一个比较合理的选择。

按照新协议中规定的操作风险的四类诱因,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类别大体可以分为:

(1)由于银行业务流程、制度管理存在不当或偏差而没有及时完善,导致操作或执行困难而产生的操作风险。比如,内部或对外流程不适当;责任分工不明确;文件残缺;合同标准文本条款残缺;合同标准文本条款对银行不利;文件记录内容不全面;合同标准文本中空白条款填写不完善或不正确;风险管理报告不充分;财务报表披露不充分;新业务或新产品已经在前台办理,相关的文件没有及时传达到前台;对前台相关业务的新规定没有及时传达到员工;对业务流程要求执行不力等。

(2)由于人员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这类操作风险是当前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主要操作风险。人员风险源于主观和客观因素,前者为银行员工不遵守职业道德,违章、违规或违法操作,单独或参与骗取、盗用银行资产和客户资产,或工作疏忽,其行为给银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后者为员工的自身能力与岗位对人员素质要求不符给银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3)由于IT技术或技术应用环境失灵造成系统服务中断或造成错误的服务,或由于系统数据风险影响业务的正常运行而产生的操作风险。如科技投资风险;系统开发和执行风险;系统功能问题或系统失效风险;系统安全风险;法律或公共责任风险;风险管理模型风险等。

(4)来自外部的主观或客观因素产生的操作风险。如交易对手通过诉诸法律而使交易无效(并非主观故意或过失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定);内部的管理规章制度与外部法律、法规或监管要求发生冲突;反洗钱活动不力;业务操作违规;对客户的隐私和数据保护不力;外部采购或供应商风险;外部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第三方中断必要资源的风险;火灾、洪水、其他自然灾害等。

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设计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未来完整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应由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商业银行总部履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牵头部门、总部其他部门、国内外各级分支机构等构成。

在这个管理层级体系中,董事会应是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制定操作风险管理的发展蓝图和体系框架,审议并批准操作风险基本管理制度。评判操作风险状况,对高级管理层、职能部门、各级机构履行操作风险管理职责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并提出改进要求,确保整个银行机构能够识别、衡量、监督及控制操作风险。确定整个银行操作风险可以接受的水平,监控整体操作风险状况是否符合本行的操作风险偏好,对特殊情况进行审议,必要时向董事会报告特殊情况等。

高级管理层负责执行董事会批准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管理政策、基本管理制度,评估操作风险管理制度的有效性,监控相关管理制度的具体实施情况,识别相关管理制度的不足和缺陷,决定为完善操作风险管理而采取的重要措施或行动方案。

商业银行总部是履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牵头部门,负责拟订有关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的基本制度和办法,以及操作风险识别、评估、监测、控制、缓释、计量等方面的具体管理制度和报告制度,并向高级管理层报告有关情况;就完善操作风险管理及拟采取改进措施和行动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牵头协调、监控、督导总部其他部门及各一级分行开展操作风险管理工作和执行高级管理层的决定,并向高级管理层报告有关情况;负责定期向高级管理层报告操作风险状况及其占用的经济资本状况等。

商业银行总部其他部门的主要职责包括:结合本部门实际情况负责制定本部门的操作风险管理制度,报备牵头管理的部门。负责建立本部门操作风险控制程序,贯彻操作风险管理的各项要求。积极掌握和运用操作风险管理技术、模型和经验,识别本部门存在于产品、业务、流程方面及其他方面的操作风险,并确保在推出新的产品、业务、流程及IT系统前,对其内在操作风险做出充分的评估,采取适当措施防范和化解操作风险。对本部门操作风险控制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对主要业务范围内的操作风险暴露及操作风险事件进行持续监控,完成本部门操作风险状况的汇总、归集和分析工作,按时报送牵头部门。

国内外各级分支机构负责本级机构的操作风险管理,其主要职责包括:实施辖内操作风险信息的汇集、操作风险的监控和管理工作,并按相关要求向上级机构报告本级机构操作风险状况,同时向本级机构负责人汇报。对辖内各部门及下级机构的操作风险管理情况进行政策执行督导和检查,汇集辖内操作风险信息状况。通过自我评估等方法识别对实现工作目标有负面影响的各类内在因素(如本机构业务的性质和复杂程度、人员的素质、组织的变化及人员流失率等)及外在因素(如经济状况的波动、产业技术的改变、政策形势的变化等),制订或完善相应的操作风险管理制度,采取适当措施防范和化解操作风险。

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管理运行机制

未来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运行机制应该由识别和确定、量化和评估、缓释、监控、规避、报告等环节组成。

从操作风险的识别来看,首先要通过确定不同部门、不同分支机构、不同业务的操作风险事件来识别操作风险。由于操作风险表现程度上的差异,在确定操作风险事件时应根据对操作风险的历史经验、未来操作风险预测、潜在损失金额、潜在损失频率等因素,将操作风险事件进行一定的分类,如一类操作风险事件、二类操作风险事件和三类操作风险事件等。

操作风险的度量是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最难以做到的。根据国际活跃银行的经验,一般是通过量化方法,归集和分析银行在不同部门、不同分支机构、不同业务的各类操作风险,全面衡量银行总体操作风险承受能力。随着战略投资者进入我国商业银行,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借助战略投资者的风险管理技术,引进关键风险指标、战略风险评估、自我评估问卷、操作损失分析等方法,建立完整的操作风险度量体系。

操作风险缓释实际是银行操作风险的“出口”。我国的商业银行应根据操作风险管理的成本效益和预期损失相匹配原则,以及各类风险缓释措施在应用中的可操作性,针对不同类型操作风险事件可以考虑采取接受风险、减少业务量、实施外包、购买保险、调整流程、计提准备金、加强人员培训等不同的操作风险缓释措施。

操作风险的监控是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管理操作风险的另外一个难点。操作风险事件涉及的领域非常宽泛,没有IT手段的强力支持,有效地监控操作风险几乎是一句空话。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IT手段建立操作风险的监控体系,操作风险的信息应纳入整个银行企业级数据仓库项目中。在风险缓释措施难以奏效,风险监控手段不到位的情况下,如果业务产生的盈利无法覆盖可能带来的损失,应果断限制开展具有高操作风险的业务。

现阶段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考虑建立操作风险管理的报告制度。完整的操作风险报告制度应涵盖报告内容、报告人员、报告频率等要素。操作风险报告的内容应包括操作风险类型,所有因操作风险事件产生的相关数据和损失原因,关键风险指标KRI、战略风险评估结果、自我评估问卷结果、操作损失分析结果,对监管机构、董事会稽核委员会、内外部审计机构等在检查中发现问题进行整改的结果等;无论是商业银行总部的职能部门,还是国内外各级分支机构都应该设立本级机构操作风险的报告人,由报告人负责报告辖内的操作风险状况;应区分报告的内容,确定操作风险报告的频率,有临时性报告、月度报告、季度报告等,对于重大操作风险事故或案件,应采取特事特报的方式,不设时限规定,使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能在第一时间获得准确信息。

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管理的环境建设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应特别注意操作风险管理的环境建设。

首先,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必须对操作风险给予足够的重视,营造由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操作风险管理环境,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员工的操作风险管理意识和职业道德素质。

其次,根据银行企业级数据仓库项目建设的总体规划,对计划实施的流程进行操作风险识别,同时建立及时归集操作风险损失的数据采集系统和数据库,提升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现阶段就应着手收集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实现连续、实时地监控和评估整个银行总体操作风险,确保总体操作风险水平在董事会确定的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同时使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能根据操作风险数据对操作风险状况进行有效评估。

第三,银行内部应加强对操作风险管理手段和方法的培训,保证各级员工获得操作风险管理方面足够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对新入行员工,应在上岗前将岗位的操作职责及操作技能作为培训的必要内容。

第四,在制订关于操作风险管理的政策上要注意清晰、便于理解和正确执行。正式下发操作风险管理有关政策前,应确保政策制订部门或机构与相关执行部门或机构的人员进行充分沟通。

第五,应将操作风险管理的理念、政策体系、制度规范以及监控目标充分传达到各级员工,作为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一部分自觉贯彻到实际行动中。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