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庄"是下面哪一个少数民族的舞蹈

2024-05-15

1. "锅庄"是下面哪一个少数民族的舞蹈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2006年5月20日,锅庄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锅庄"是下面哪一个少数民族的舞蹈

2. "锅庄"是下面哪一个少数民族的舞蹈

锅庄是藏族的一种民间集体舞蹈 ,最早是因为藏民在休息时围着篝火跳舞而得名,后来逐步演变成为藏羌等少数民族的代表舞蹈。 

跳锅庄时,不分男女老幼,大家围在火塘边,伴随着欢快的节奏,边歌边舞。

3. 锅庄舞是什么民族的舞

藏族。它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
?
锅庄舞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

关于锅庄舞的起源,并无确切的史书记载,但从锅庄舞的表演形式和动作构成的舞蹈语言来剖析,可以确认这是一种原始的舞蹈形式。

锅庄舞是随着藏民族生产生活的发展而丰富完善的。由于对自然界的种种现象迷惑不解,原始社会的先民们产生了种种迷信和宗教的形态,如巫师与巫术、拜物教与图腾。

小邦时期是锅庄舞发展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社会环境的特殊性,锅庄舞处在历史发展的初级阶段,并初具规模。

锅庄舞在藏区真正的流传得益于藏传佛教的发展。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立和存在,以及形成的寺院文化,为锅庄舞提供了展示的平台,给了锅庄舞新的生存空间。

锅庄舞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舞”、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舞”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舞”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

锅庄舞是什么民族的舞

4. 锅庄舞是什么民族的舞

锅庄是藏族的民间舞蹈。
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果桌”——锅庄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了。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

锅庄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也有将之区分成“群众锅庄”和“喇嘛锅庄”、城镇锅庄和农牧区锅庄的。
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
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锅庄”--藏族的民间舞蹈。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果桌”——锅庄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了。
《清史稿·乐志》音译为“郭庄”,近代有称“歌庄”,唯《卫藏通志》说它是围着支锅石桩而舞的意思。《西藏舞蹈概说》载:以前的康定一带,有一种商业性组织叫“锅庄”'这类商行收购土产,代办转运设有客钱,沿途过往的藏族商贾常携骤宿帮居其中。
晚上,他们往往在院内旷地垒石支锅熬茶抓糟袍,茶余饭后不时围着火塘歌唱跳舞,以驱一天的劳累与疲乏,保持旺盛的精力,适应恶劣环境。

5. 锅庄舞是哪个少数民族的特色舞蹈

锅庄舞是藏族的特色舞蹈。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锅庄舞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舞蹈时,一般 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

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2006年5月20日,锅庄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锅庄舞是哪个少数民族的特色舞蹈

6. 锅庄是哪个族的舞蹈?藏族还是羌族

锅庄——藏族的民间舞蹈。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果桌”——锅庄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了。 (应该说主要是藏族的)
 
羌族貌似也有锅庄。
 
“羌寨锅庄”,即沙朗,也是一种“锅庄”舞蹈,是羌族人祭祀时必跳,后经发展,这种祭祀舞蹈被慢慢取消,但每逢羌族人节日的时候人们还是会跳起“羌寨锅庄”这种舞蹈,然后边吃边舞。以庆祝重要的节日。随后这种形式被用于羌人招待重要的宾客。 
  每当夜幕降临,羌寨的男女老少就会聚集在篝火广场上一同跳起锅庄舞,庆祝一天的劳动收获。 
  

7. 锅庄是哪个族的舞蹈?藏族还是羌族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锅庄舞起源于西藏,分布于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 
 

锅庄是哪个族的舞蹈?藏族还是羌族

8. 羌族舞蹈 羌族“锅庄”系列的舞蹈是怎样跳的

 羌族生活的区域因长期与藏族比邻,而深受影响。使羌族的一些生活习俗、文化现象和语言均融入藏族成分。例如,羌语的“圆圈舞”本应称作“洒朗”,但因随藏俗现在被人们几乎都称作了“锅庄”。羌族“锅庄”的种类很多,有供老人跳的“老年锅庄”、有礼仪性的“迎客锅庄”、还有顾名思义属于未婚男女的“青年锅庄”等等。
  “锅庄”舞的队形基本呈圆圈状,但有封口与不封口之分;男女分段站位和间隔站位的区别。舞队所采用的形式和名称,多根据为舞蹈伴唱的歌曲内容而定。羌族舞蹈基本由舞者自己边唱边跳,少有乐器伴奏。速度和节奏取决于歌词内容和舞者的情绪。因此,在青年们所跳的各种“锅庄”中,还分别有歌颂美好生活的抒情锅庄,有夹带游戏的趣味性锅庄和以诙谐幽默、情调浓郁,表达男女间爱情等不同形式的锅庄。
  每逢年轻人跳“锅庄”,麦场四周都会聚集众多的中、老年妇女,她们边晒太阳边轻轻地为舞蹈者歌唱。和煦的阳光和歌舞的欢乐,把她们又带回到自己频频作舞的少女时代,幸福憧憬的回忆使她们因岁月艰辛而布满沟纹的面颊重新散发出了光彩。 羌族“锅庄”的风格和情趣,因不同村寨而异。甚至即使是邻近的村寨,在某些舞蹈的跳法和风格上也廻然有别。但凡是未婚男女用于表达爱情和选择情人的“锅庄”类舞蹈,都是最有特色、最为活泼、充满朝气和吸引人们前来观看的集体舞蹈。
  
  里县木卡乡的《青年锅庄》,是当地专供未婚青年们进行交谊、娱乐,小有名气的“锅庄”舞蹈。每当节日,左近村寨的青年男女就会穿上自己绣制,镶嵌着红、绿、蓝、黑各色花边的桃红、湖蓝色长袍、围裙和鞋尖向上勾起的绣花“云云”等节日盛装,把黄土铺地的场院点缀得如同色彩缤纷的花坛。
   
   在他们那一张张棱角分明、黑里透红的面庞上,闪烁而明亮的眸子不时地流露着青春的健美和特有的山野朝气 ,使高原上灿烂的阳光也较之逊色。
  不知在谁的号令下,青年们以男女各半形式站成不封口的圆圈,开始了舞蹈。在分别由男女领唱和混声合唱的交替过程中,舞蹈随节奏相应而起不断变化。他们在为晾晒作物,高高竖起于场院四周的大木架下跑动、跳跃、旋转作舞,宛如若干只美丽的蝴蝶伴随着嘹亮的歌声追逐、穿梭、嬉戏于美妙的栅栏之中。
   而更为令人心动的是,每逢舞蹈跳到一个段落,队形由开口处的领舞者,带领大家从圆圈形式转换为向内卷“白菜心”和向外返回的舞段时,男女青年近距离的面面相对,羞涩的红霞便即刻飞上不少姑娘们的双颊。每逢这时,旁观的众乡亲们就会通过那双双对视的幸福目光,推测出哪些青年男女已是相恋的情人。友好的议论、哄笑和频头论足随之而起,把“锅庄”舞蹈的气氛推入了更加热烈的 *** 之中。
  
  除此之外,黑水县色尔古特有的《女子锅庄》,也是有着特殊诱人情趣和魅力的圆圈舞蹈。而且听说,只要这里的年轻姑娘们一跳“锅庄”,就会牵动左右几个村寨小伙子们的心。小伙子们无论有什么重要的事都莫过于观看《女子锅庄》更为重要。
  服装艳丽、精神焕发的姑娘们在《女子锅庄》开场前,首先要接受村寨中德高望重老人们的诵经、祝福和按照礼仪饮一巡咂酒,然后才开始跳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