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问题

2024-04-28

1. 审计问题

这题考的是固定资产何时计提折旧。
11月新增设备一台,当月不计提折旧,12月计提折旧。 新增折旧额为20000*6%/12=100
11月份原来未使用的设备投入使用继续提折旧,不影响。
按新准则规定大修设备期间继续计提折旧。
技术改造支出50000,应当资本化处理,计提折旧,折旧额为30000*6%/12=150
故12月份多计提折旧额为21000-(12000+100+150)=8750
调整分录为:借:固定资产
                         贷:累计折旧   
另外个人感觉这个题目数据给的不充分。不当之处望指正~

审计问题

2. 审计问题

(一)从性质方面考虑重要性
在某些情况下,金额相对较少的错报可能会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例如,一项不重大的违法支付或者没有遵循某项法律规定,但该支付或违法行为可能导致一项重大的或有负债、重大的资产损失或者收入损失,就应认为上述事项是重大的。下列描述了可能构成重要性的因素:
1.
对财务报表使用者需求的感知。他们对财务报表的哪一方面最感兴趣。
2、获利能力趋势。
3.因没有遵守贷款契约、合同约定、法规条款和法定的或常规的报告要求而产生错报的影响;
4.计算管理层报酬(资金等)的依据。
5.由于错误或舞弊而使一些账户项目对损失的敏感性。
6.重大或有负债。
7.
通过一个账户处理大量的、复杂的和相同性质的个别交易。
8关联方交易。
9.可能的违法行为、违约和利益冲突。
10.财务报表项目的重要性、性质、复杂性和组成。
11.可能包含了高度主观性的估计、分配或不确定性。
12.管理层的偏见。管理层是否有动机将收益最大化或者最小化
13.管理层一直不愿意纠正已报告的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的缺陷。
14.与账户相关联的核算与报告的复杂性。
15.自前一个会计期间以来账户特征发生的改变(例如,新的复杂性、主观性或交易的种类)。
16.个别极其重大但不同的错报抵销产生的影响。
(二)从数量方面考虑重要性
1.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
由于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注册会计师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得出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反映的结论。注册会计师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时,应当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
确定多大错报会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所做决策,是注册会计师运用职业判断的结果。很多注册会计师根据所在会计师事务所的惯例及自己的经验,考虑重要性。
确定多大错报会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所做决策,是注册会计师运用职业判断的结果。很多注册会计师根据所在会计事务所的惯例及自己的经验,考虑重要性。
确定重要性需要运用职业判断。通常先选定一基准,再乘以某一百分比作为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在选择基准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
 
(1)财务报表要素(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
(2)是否存在特定会计主体的财务报表使用者特别关注的项目(如为了评价财务业绩,使用者可能更关注利润、收入或净资产);
(3)被审计单位的性质、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以及所处行业和经济环境;
(4)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权结构和融资方式(例如,如果被审计单位仅通过债务而非权益进行融资,财务报表使用者可能更关注资产及资产的索偿权,而非被审计单位的收益);
(5)基准的相对波动性。
适当的基准取决于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包括各类报表收益(如税前利润、营业收入、毛利和费用总额),以及所有者权益或净资产。对于以营利为目的的实体,通常以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作为基准。如果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不稳定,选用其他基准可能更加合适,如毛利或营业收入。就选定的基准而言,相关的财务数据通常包括前期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本期最新的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本期的预算和预测结果。当然,本期最新的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本期的预算和预测结果需要根据被审计单位情况的重大变化(如重大的企业并购)和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和经济环境情况的相关变化等作出调整。例如,当按照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的一定百分比确定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时,如果被审计单位本年度税前利润因情况变化出现意外增加或减少,注册会计师可能认为按照近几年经常性业务的平均税前利润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更加合适。
为选定的基准确定百分比需要运用职业判断。百分比和选定的基准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如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对应的百分比通常比营业收入对应的百分比要高。例如,对以营利为目的的制造行业实体,注册会计师可能认为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的是适当的;而对非营利组织,注册会计师可能认为总收入或费用总额的1%是适当的。百分比无论是高一些还是低一些,只要符合具体情况,都是适当的。
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不需考虑与具体项目计量相关的固有不确定性。例如,财务报表含有高度不确定性的大额估计,注册会计师并不会因此而确定一个比不含有该估计的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更高或更低的重要性。
2.特定类别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
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特定情况:下列因素可能表明存在一个或多个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其发生的错报金额虽然低于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但合理预期将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
(1)法律法规或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是否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对特定项目(如关联方交易、管理层和治理层的薪酬)计量或披露的预期;
(2)与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相关的的关键性披露(如制药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成本);
(3)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特别关注财务报表中单独披露的业务的特定方面(如新收购的业务)。
在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特定情况考虑是否存在上述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时,注册会计师可能会发现了治理层和管理层的看法和预期是有用的的。
(三)实际执行的重要性
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是指注册会计师确定的低于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一个或多个金额,旨在将未更正和未发现错报的汇总数超过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的可能性降至适当的低水平。如果适用,实际执行的重要性还指注册会计师确定的低于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的一个或多个金额。
仅为发现单项重大的错报而计划审计工作将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即单项非重大错报的汇总数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更不用说还没有考虑可能存在的未发现错报。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根据定义可能是一个或多个金额),旨在将财务报表中未更正和未发现错报的汇总数超过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的可能性降至适当的低水平。
与确定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相关的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旨在将这些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中未更正与未发现错报的汇总数超过这些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的可能性降至适当的低水平。
确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并非简单机械的计算,需要注册会计师运用职业判断,并考虑下列因索的影响:(1)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这些了解在实施风险评估程序的过程中得到更新);(2)前期审计工作中识别出的错报的性质和范围;(3)报据前期识别出的错报对本期错报作出的预期。
通常而言,实际执行的重要性通常为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50%~75%。接近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50%的情况:(1)经常性审计:(2)以前年度审计调整较多项目总体风险较高(如处于高风险行业,经常面临较大市场压力,首次承接的审计项目或者需要出具特殊目的报告等。接近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75%的情况:(1)经常性审计,以前年度审计调整较少;(2)项目总体风险较低(如处于低风险行业,市场压力较小)
实际执行的重要性

(四)审计过程中修改重要性
由于存在下列原因,注册会计师可能需要修改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和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如适用):(1)审计过程中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如决定处置被审计单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获取新信息;(3)通过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经营的了解发生变化。例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发现,实际财务成果与最初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时使用的预期本期财务成果相比存在很大差异,则需要修改重要性。
(五)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卨。这里所说的重要性水平高低指的是金额的大小。通常,4000元的重要性水平比2000元的重要性水平高。在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必须注意,重要性水平是注册会计师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进行判断的结果。如果重要性水平是4000元,则意味着低于4000元的错报不会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此时注册会计师需要通过执行有关审计程序合理保证能发现高于4000元的错报。如果重要性水平是2000元,则金额在2000元以上的错报就会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此时注册会计师需要通过执行有关审计程序合理保证能发现金额在2000元以上的错报。显然,重要性水平为2000元时审计不出这样的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即审计风险,要比重要性水平为4000元时的审计风险髙。审计风险越高,越要求注册会计师收集更多更有效的审计证椐,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因此,重要性和审计证据之间也是反向变动关系。
值得注意的造,注册会计师不能通过不合理地人为调高重要性水平来降低审计风险。因为重要性是依据重要性概念中所述的判断标准确定的,而不是由主观期望的审计风险水平决定。
由于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存在上述反向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对注册会计师将要执行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3. 审计问题

(一)从性质方面考虑重要性
在某些情况下,金额相对较少的错报可能会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例如,一项不重大的违法支付或者没有遵循某项法律规定,但该支付或违法行为可能导致一项重大的或有负债、重大的资产损失或者收入损失,就应认为上述事项是重大的。下列描述了可能构成重要性的因素:
1.
对财务报表使用者需求的感知。他们对财务报表的哪一方面最感兴趣。
2、获利能力趋势。
3.因没有遵守贷款契约、合同约定、法规条款和法定的或常规的报告要求而产生错报的影响;
4.计算管理层报酬(资金等)的依据。
5.由于错误或舞弊而使一些账户项目对损失的敏感性。
6.重大或有负债。
7.
通过一个账户处理大量的、复杂的和相同性质的个别交易。
8关联方交易。
9.可能的违法行为、违约和利益冲突。
10.财务报表项目的重要性、性质、复杂性和组成。
11.可能包含了高度主观性的估计、分配或不确定性。
12.管理层的偏见。管理层是否有动机将收益最大化或者最小化
13.管理层一直不愿意纠正已报告的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的缺陷。
14.与账户相关联的核算与报告的复杂性。
15.自前一个会计期间以来账户特征发生的改变(例如,新的复杂性、主观性或交易的种类)。
16.个别极其重大但不同的错报抵销产生的影响。
(二)从数量方面考虑重要性
1.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
由于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注册会计师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得出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反映的结论。注册会计师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时,应当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
确定多大错报会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所做决策,是注册会计师运用职业判断的结果。很多注册会计师根据所在会计师事务所的惯例及自己的经验,考虑重要性。
确定多大错报会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所做决策,是注册会计师运用职业判断的结果。很多注册会计师根据所在会计事务所的惯例及自己的经验,考虑重要性。
确定重要性需要运用职业判断。通常先选定一基准,再乘以某一百分比作为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在选择基准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
 
(1)财务报表要素(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
(2)是否存在特定会计主体的财务报表使用者特别关注的项目(如为了评价财务业绩,使用者可能更关注利润、收入或净资产);
(3)被审计单位的性质、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以及所处行业和经济环境;
(4)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权结构和融资方式(例如,如果被审计单位仅通过债务而非权益进行融资,财务报表使用者可能更关注资产及资产的索偿权,而非被审计单位的收益);
(5)基准的相对波动性。
适当的基准取决于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包括各类报表收益(如税前利润、营业收入、毛利和费用总额),以及所有者权益或净资产。对于以营利为目的的实体,通常以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作为基准。如果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不稳定,选用其他基准可能更加合适,如毛利或营业收入。就选定的基准而言,相关的财务数据通常包括前期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本期最新的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本期的预算和预测结果。当然,本期最新的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本期的预算和预测结果需要根据被审计单位情况的重大变化(如重大的企业并购)和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和经济环境情况的相关变化等作出调整。例如,当按照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的一定百分比确定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时,如果被审计单位本年度税前利润因情况变化出现意外增加或减少,注册会计师可能认为按照近几年经常性业务的平均税前利润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更加合适。
为选定的基准确定百分比需要运用职业判断。百分比和选定的基准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如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对应的百分比通常比营业收入对应的百分比要高。例如,对以营利为目的的制造行业实体,注册会计师可能认为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的是适当的;而对非营利组织,注册会计师可能认为总收入或费用总额的1%是适当的。百分比无论是高一些还是低一些,只要符合具体情况,都是适当的。
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不需考虑与具体项目计量相关的固有不确定性。例如,财务报表含有高度不确定性的大额估计,注册会计师并不会因此而确定一个比不含有该估计的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更高或更低的重要性。
2.特定类别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
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特定情况:下列因素可能表明存在一个或多个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其发生的错报金额虽然低于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但合理预期将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
(1)法律法规或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是否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对特定项目(如关联方交易、管理层和治理层的薪酬)计量或披露的预期;
(2)与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相关的的关键性披露(如制药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成本);
(3)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特别关注财务报表中单独披露的业务的特定方面(如新收购的业务)。
在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特定情况考虑是否存在上述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时,注册会计师可能会发现了治理层和管理层的看法和预期是有用的的。
(三)实际执行的重要性
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是指注册会计师确定的低于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一个或多个金额,旨在将未更正和未发现错报的汇总数超过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的可能性降至适当的低水平。如果适用,实际执行的重要性还指注册会计师确定的低于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的一个或多个金额。
仅为发现单项重大的错报而计划审计工作将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即单项非重大错报的汇总数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更不用说还没有考虑可能存在的未发现错报。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根据定义可能是一个或多个金额),旨在将财务报表中未更正和未发现错报的汇总数超过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的可能性降至适当的低水平。
与确定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相关的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旨在将这些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中未更正与未发现错报的汇总数超过这些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的可能性降至适当的低水平。
确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并非简单机械的计算,需要注册会计师运用职业判断,并考虑下列因索的影响:(1)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这些了解在实施风险评估程序的过程中得到更新);(2)前期审计工作中识别出的错报的性质和范围;(3)报据前期识别出的错报对本期错报作出的预期。
通常而言,实际执行的重要性通常为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50%~75%。接近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50%的情况:(1)经常性审计:(2)以前年度审计调整较多项目总体风险较高(如处于高风险行业,经常面临较大市场压力,首次承接的审计项目或者需要出具特殊目的报告等。接近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75%的情况:(1)经常性审计,以前年度审计调整较少;(2)项目总体风险较低(如处于低风险行业,市场压力较小)
实际执行的重要性

(四)审计过程中修改重要性
由于存在下列原因,注册会计师可能需要修改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和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如适用):(1)审计过程中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如决定处置被审计单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获取新信息;(3)通过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经营的了解发生变化。例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发现,实际财务成果与最初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时使用的预期本期财务成果相比存在很大差异,则需要修改重要性。
(五)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卨。这里所说的重要性水平高低指的是金额的大小。通常,4000元的重要性水平比2000元的重要性水平高。在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必须注意,重要性水平是注册会计师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进行判断的结果。如果重要性水平是4000元,则意味着低于4000元的错报不会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此时注册会计师需要通过执行有关审计程序合理保证能发现高于4000元的错报。如果重要性水平是2000元,则金额在2000元以上的错报就会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此时注册会计师需要通过执行有关审计程序合理保证能发现金额在2000元以上的错报。显然,重要性水平为2000元时审计不出这样的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即审计风险,要比重要性水平为4000元时的审计风险髙。审计风险越高,越要求注册会计师收集更多更有效的审计证椐,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因此,重要性和审计证据之间也是反向变动关系。
值得注意的造,注册会计师不能通过不合理地人为调高重要性水平来降低审计风险。因为重要性是依据重要性概念中所述的判断标准确定的,而不是由主观期望的审计风险水平决定。
由于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存在上述反向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对注册会计师将要执行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审计问题

4. 审计问题

任何审计都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和审计授权或委托人。

审计主体,是指审计行为的执行者,即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为审计第一关系人;
审计客体,指审计行为的接受者,即指被审计的资产代管或经营者,为审计第二关系人;
审计授权或委托人,指依法授权或委托审计主体行使审计职责的单位或人员,为审计第三关系人。
  一般情况,第三关系人是财产的所有者,而第二关系人是资产代管或经营者,他们之间有一种经济责任关系。第一关系人----审计组织或人员,在财产所有者和受托管理或经营者之间,处于中间人的地位,这要对两方面关系人负责,既要接受授权或委托对被审计单位提出的会计资料认真进行审查,又要向授权或委托审计人(即财产所有者)提出审计报告,客观公正地评价受托代管或经营者的责任和业绩。为此,审计组织或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活动,必须具有一定独立性,不受其审其他方面的干扰或干涉,这是审计区别于其他管理的一个根本属性。

5. 审计的一些问题

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的认定
1.存在或发生 
有关“存在或发生”的认定是指:资产负债表所列的各项资产、负债、权益在资产负债表日是否存在,利润表所列的各项收入和费用在会计期间内是否确实发生。 
“存在或发生”认定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管理当局是否把那些不应包括的项目(如不存在的项目或不曾发生的交易结果)挤入了会计报表。它主要与会计报表组成要素的高估(也称“夸大错误”)有关。[稍有调整] 
2.完整性 
有关“完整性认定”是指:在会计报表中应当列示的所有交易和项目是否都列入了。 
“完整性”的认定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管理当局是否把应包括的项目给遗漏或省略了,也不涉及所报告的金额是否正确。可见,“完整性”认定与“存在与发生”认定正好相反,它主要与会计报表的组成要素的低估(也称“缩小错误”)有关。[稍有调整] 
3.权利和义务 
有关“权利和义务”认定是指,在某一特定日期,各项资产是否确属公司的权利,各项负债是否确属公司的义务。 
应当指出的是,前二项认定与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用“利润表”为宜]的组成要素都有关,而这里的“权利和义务”认定却只与资产负债表的组成要素有关。 
4.估价或分摊 
有关“估价或分摊”认定是指: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等要素是否按适当的金额列入会计报表中。 
总之,“估价或分摊”认定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总值估价;(2)净值估价;(3)计算精确性。 
“估价或分摊”认定还涉及管理当局的会计估计的合理性。 
5.表达与披露 
有关“表达与披露”认定是指:会计报表上的特定组成要素是否被适当地加以分类、说明和披露。 
在会计报表上,管理当局暗示性地认定所有内容都表达适当,且披露充分。 真实性——所列余额真实。这一目标是由管理当局关于“存在或发行”的认定推论得出。 
3.完整性——发生的金额均已包括。这一目标是由管理当局关于“完整性”的认定推论得出。 
4.所有权——所列金额确属公司所有。这一目标是由管理当局关于“权利和义务”的认定推论得出。 
5.估价——所列金额均经正确估价和计量。 
6.截止——接近资产负债表日的交易已记入适当的期间。截止考试的目的是确定交易是否记入恰当的期间。 
7.机械准确性。机械准确性目标所关心的是有关账表资料、数字、计算、加总及勾稽关系的正确性。 
上述5、6、7三项具体目标是由管理当局关于“估价或分摊”的认定推论得出的。 
8.披露——会计报表中适当地反映了账户余额和对应的披露要求。 
9.分类——所列金额的分类适当。分类目标在于确定每个项目和每个账户记录是否在会计报表中恰当列示。 
上述8、9两个具体目标是由管理当局关于“表达与披露”的认定推论得出。

审计的一些问题

6. 审计问题

1.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包括:诚信、独立、客观和公正、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保密、良好职业行为。

2.
对遵循职业道德基本原则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包括自身利益、自我评价、过度推介、密切关系和外在压力。
3

(1)会计师事务所受到客户解除业务关系的不利影响; 
(2)审计客户表示,如果会计师事务所不同意对某项交易的会计处理,则不再委托其承办拟议中的非鉴证业务; 
(3)客户威胁将起诉会计师事务所; 
(4)会计师事务所受到降低收费的影响而不恰当地缩小工作范围; 
(5)由于客户员工对所讨论的事项更具有专长,注册会计师面临服从其判断的压力; 
(6)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告知注册会计师,除非同意审计客户不恰当的会计处理,否则将影响晋升。

7. 审计的问题

从财政财务审计角度出发,主要会计账户及经济业务的项目审计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现金(包括银行存款)项目审计①有关现金的内容控制制度是否存在和有效; ②现金收支业务是否完整地入账,有无遗漏; ③记录在账的现金是否确实存在,有无挪用现象,是否属于被审计单位所有; ④现金的会汁记录是否正确无误; ⑤有关现金的计价,如外币汇兑损益的计算等是否正确,有无虚增或虚减现金的可能; ⑥现金收支业务的发生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⑦会计报表对现金余额的反映是否恰当等。有价证券常常作为现金的替代品而为单位所持有,其审计目标与审计现金的目标大致相同。 2.应收及预付款项目审计①有关应收及预付款项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存在和一贯遵循; ②应收及预付业务会计记录是否完整,有无遗漏; ③记录登账的应收及预付款项是否确实存在,是否真正是被审计单位的债务; ④所有应收及预付账款的会计记录是否正确无误; ⑤应收及预付账款的计价是否正确,有无虚增、虚减现象; ⑥应收及预付账款余额在有关会计报表上的反映是否恰当等。 3.存货项目审计 ①有关存货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和一贯遵循; ②全部存货余额是否合理,有无超储或不足现象; ③账上反映的存货是否确实存在,是否为被审计单位所有; ④被审计单位实际拥有的存货是否完整登记入账,有无遗漏; ⑤存货计价是否正确,单价与数量乘积是否正确,加总是否正确; ⑥趋近结账日的存货收支记入的会计期间是否正确; ⑦存货明细账汇总数,各类存货实际数汇总,与存货总账是否相符; ⑧存货在会计报表上的列示是否恰当,存货分类、计价方法是否正确,抵押转让、代存、折旧等情况是否得到充分揭示等。 4.长期投资项目审计 ①有关长期投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和有效; ②全部长期投资余额是否合理,有无不正当投资; ③各种形式的长期投资资产是否真实存在并为单位所拥有; ④各种形式的长期投资是否完整地入账,有无遗漏; ⑤长期投资资产计价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有关法规的规定; ⑥各种长期投资有无收益,各种收益是否确实收取并在账上正确与及时地反映; ⑦各项长期投资在会计报表上的列示是否恰当等。 5.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项目审计 (1)固定资产项目审计 ①有关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和有效遵循; ②各类固定资产是否真实存在并为被审计单位所有,是否存在受留置权限制的固定资产; ③各类固定资产是否完整地入账,有无遗漏; ④各类固定资产计价方法是否符合有关规定,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是否适当合理; ⑤各类固定资产增减变动记录是否正确,是否办理了必要的手续? ⑥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及折旧计算是否正确,使用的折旧率前后是否一致; ⑦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额和净值在会计报表上的列示是否正确,有无充分的揭示。 (2)无形资产项目审计 ①所有无形资产是否确实存在并为被审计单位所拥有; ②各种无形资产的估价是否符合有关规定,计价是否恰当与合理; ③各种无形资产的摊销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摊销计算是否合理和正确; ④无形资产在会计报表上的列示是否适当和充分等。 6.负债项目审计 ①有关负债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存在和有效执行; ②负债业务记录是否完整,有无遗漏; ③已经记录的各种负债是否确实存在,是否应由被审计单位承担; ④各项负债记录是否正确无误,有无虚增虚减现象; ⑤有关负债的计价,如利息的计算、折溢价的摊销是否正确; ⑥各项负债发生是否符合有关法律、规章的规定,是否遵守了有关契约的规定; ⑦负债余额在会计报表上的反映是否恰当等。 7.所有者权益项目审计 ①有关所有者权益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和有效; ②各种所有者权益记录是否完整,有无遗漏; ③各种所有者权益记录是否正确,有无虚增现象; ④已经记录的所有者权益是否确实存在,是否为被审计单位所有; ⑤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的形式、增加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其计算是否正确; ⑥利润分配及其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合理; ⑦所有者权益在会计报表上的反映是否恰当和充分等。 8.收入与费用项目审计 ①有关收入与费用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和有效执行; ②收入与费用记录是否完整,有无重记或漏记现象; ③各种收入的确认是否符合实现原则,其计算是否正确,是否全部入账,是否均已取得,有无虚增、虚减现象; ④各种费用的确认是否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谨慎原则和配比原则,有关费用的计算、归集和分配是否合理、正确,有无虚增、虚减现象; ⑤各种销售退回、销售折扣与折让是否确实存在,计算是否正确,处理是否得当; ⑥各项收入和费用的分类处理是否正确; ⑦各项收入和费用的记入和会计期间是否正确与合理; ⑧被审计单位损益的计算是否正确,损益形成和损益分配是否合理; ⑨所有者权益在会计报表列示是否恰当,揭示是否充分等。

审计的问题

8. 审计问题

一、应与前任审计师沟通了解以往存货管理及核算情况并取得相关记录;二、突击现金盘点,核实帐实、帐帐、帐单并取得证据,看是否有货币资金帐、实、单不一致、管理漏洞和不安全因素 ;三、对存货权属情况、核算情况及盘点情况进行检查汇总并取证,揭示A流动资产内部控制不严,管理脱节,核算不实,以至影响利润真实性的问题。
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