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银行内控管理

2024-04-27

1. 如何做好银行内控管理

      导语:对于银行运营发展而言,内部管理在其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因此必须银行必须重视内部管理,由此可以促进银行相关业务的稳步发展。
            一、构建有效的内控管理文化是基层银行提升基础管理水平的根本所在 
         文化是意识形态,是决定物质表层的根本,文化的形成是一种长期培养积累的过程。基层银行一旦构建了有效的内控管理文化,将会对基层银行的经营、管理产生深刻、持久、全方位的影响。基层银行是操作风险最为集中的区域,是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的前沿。从近几年银行系统发案情况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基层管理者没能树立成熟的经营理念,在内控和风险防范方面疏于管理,造成隐患。而对于个别员工来说,却因为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私欲膨胀、在侥幸心理驱使下铤而走险,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归根结底,还是思想观念和意识问题,而这些都需要从文化管理的深层次去解决。近年来,基层银行正在努力培养树立成熟的经营理念,坚持有质量、可持续的全面发展。但是,仍有部分基层机构对基础管理工作存在模糊认识,在意识、体制、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这些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就无法从根本上铲除发生案件风险的“土壤”。因此,基层银行必须高度重视基础管理工作,把文化建设与加强内控、防范风险相结合,全面提升基础管理水平,为各项业务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
          二、构建有效的基层内控管理文化要立足基层实际,加强四个层面的建设 
         构建内控管理文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是一个由内及外的过程,需要全方位、多层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如果把内控管理文化比作一棵大树,那么,管理者及员工的思想意识就是它需要的“阳光”,有效的制度执行就是“养分”,合理的机制体制就是它的“根”,浓厚的文化氛围就是“土壤”,只有几方面共同作用,管理文化这棵大树才会根深叶茂,才会结出基础管理的丰硕果实。
         (一)加强教育引导,增强对内控管理文化的认同感
         管理者及员工的思想意识,决定了日常的经营、操作行为。为此,应真正从源头抓起,充分发挥教育的引导作用。对于基层银行而言,应突出抓好五个主题教育,即突出抓好成熟的经营理念教育,使全行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突出抓好员工人生观教育,通过深入学习《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违规违纪案例与分析》,使全行员工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突出抓好员工行为规范和法律法规教育,增强员工诚信正直合规守法的意识,提高员工合规经营、按章办事的自觉性;突出抓好员工警示教育,营造学业务、守章纪的良好氛围,警示员工珍惜职业、珍爱生命和自由,时刻绷紧案件防范这根弦;突出抓好员工职业道德教育,使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利益观、荣辱观,正确把握方向,服从大局,扎实工作,把银行的发展作为个人事业的追求目标和价值体现。
         (二)强化制度执行,构建有力的执行文化
         基层银行基础管理薄弱的突出表现是制度执行力差,对风险的掌控能力不足。因此,必须加强执行力建设,强化对风险的基础控制。目前,基层支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是柜面风险、客户经理的道德风险、信贷信用风险及外部案件风险。对此,一是强化制度执行。需要在制度、监督、问责等方面下功夫。要确保制度执行零折扣、监督管理零死角、业务操作零违规、问题处理零缺位,认真执行岗位操作制度和操作流程,控制、消除一切违规行为。二是强化检查监督。严格按照银行监督管理部门的要求,重点做好会计营运、信贷业务、合规业务的检查和整改,促进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严格落实检查责任,强化对发现问题的责任追究。突出对查库、授权、稽核、交接、接送款等环节的监督检查,通过有效的监督,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位,确保业务规范运营。三是强化风险控制重点。加强风险点梳理,按照各项业务操作流程,筛选出重点业务、关键环节,为实现有效掌控奠定基础;围绕资金安全,加强资金环节关联指标的研究,探索掌控机构大额资金变动、库存现金情况等关键数据的方法,有效控制风险;在信用风险控制上,坚持审慎经营原则,严把客户准入关、贷款审批发放关、贷后管理关、风险处置关,提升风险控制能力。
         (三)加强机制构建,提供内控管理的制度性保障
         推进合规文化建设必须有一套机制作保证。对于基层银行来说,要着重加强以下几项机制的建设。一是岗位制衡机制。严格业务流程,对业务操作的合规性,建立现场监督与远程监控的双线管理;对信贷业务严格执行上级行审批制;对前台柜面业务严格落实授权管理。同时,严格落实强制休假、轮岗制度、岗位交流、顶岗检查等内控制度。二是内控风险管理机制。工作中将风险管理机制与合规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将合规文化理念在日常的工作、培训及其他活动中向员工渗透,使员工对合规文化建设从内心里产生认同感,建立“人人有责”的内控管理文化。三是问题整改机制。问题整改是建立内控管理长效机制的重要方面,是提升基础管理水平的重要环节,应建立问题库季报制度,及时进行问题梳理和分析,大问题整改考核力度,着力推进各类检查发现问题的有效整改,杜绝屡查屡犯、前查后犯、此查彼犯的问题。四是构建群防群治的内控机制。内控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部门、全行上下的共同努力。对此,调动纪检特派员、委派会计主管、风险经理等监督资源,调动各级领导、全行员工等各层面的资源,形成员工自律、外部监督、相互制衡的联防格局。
         (四)致力于合规环境建设,营造浓厚的内控管理氛围
         员工受行为支配,行为受意识制约,意识的产生受环境影响,环境的营造主要在领导垂范。因此,各级管理者必须在营造环境上下功夫,发挥作为管理者在单位的经营发展中绝对的导向和控制作用,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大力营造合规经营氛围。充分调动每一名员工的参与热情,引导他们投入到提升基础管理这项活动中来,积极为强化基础管理工作建言献策,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让员工切实感受到自己本身才是基础管理最大的受益者。
          三、构建有效的基层内控管理文化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优先人本文化的塑造 
         人是一个企业最核心的资源,同样,也是构建内控管理文化必须信赖的载体。只有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文化管理,做到深入人心,用严谨的企业文化引导员工、熏陶员工、塑造员工,充分发挥领导层、员工层的能动作用,才能保证内控管理文化建设的顺利推动。
         (一)管理层推动是推进内控管理文化的关键和保障
         建设内控管理文化领导必须率先垂范,真正做到从高层发动,从高层落实,上级管下级,下级对上级负责;注重上级机构指挥棒的作用,在发展指标的制定和考核上要科学,把成本和收益、风险和效益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基层支行的直接管理层,更要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理念上积极倡导,行动上以身作则,通过自己身体力行,推动文化建设的进程。
         (二)全员参与是推进内控管理文化的重要基础
         内控管理文化建设涉及全行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涵盖全行各个岗位和每一位员工,需要全行上下、方方面面、各个环节共同协调才能完成。员工的参与度直接影响内控管理文化建设的落地效果,必须激发广大干部职工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三)建设内控管理文化首先要塑造良好的人本文化
         一个好的文化应当是源于企业,又服务于企业,与企业和员工息息相关,只有把企业、员工和谐发展的要素紧密联系在一起,挖掘出带有丰富内涵的思想内容,文化才有生命力,才有创造力,才能让员工感受到这是我们自己的文化,从而增强认同感,成为员工自觉实践、自觉维护、自觉发展的行动;否则,文化建设就难以为继。因此,应坚持人本文化建设为先的原则,积极塑造良好的素质文化、合规文化、道德文化和企业文化。一是加强培训,不断提升员工的业务水平。把员工作为核心竞争力加以培植,通过开展思想教育、业务技能、金融制度、法律知识等各层面内容的培训,不断强化员工的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引导员工用全新的思维、习惯、状态投入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二是提高效益,不断提升员工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关心员工生活,关注员工健康,为员工积极创造物质福利、培训福利、健康福利,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积极开展员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提升员工对建设银行的归属感,增强对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三是关心员工,搞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树立“员工是内部客户”的理念,服务客户从服务员工开始,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为员工成长成才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和环境,帮助员工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人生目标,打造出优于同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建设有效的内控管理文化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如何做好银行内控管理

2. 银行如何做好内控管理

   导语:无论多么完美的内控制度,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执行也只能是聋子的耳朵儿,摆设而已。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是高风险行业,合规经营是银行稳健运行的内在要求,也是防范金融案件的前提,是每位员工应尽的职责,也是保障自己切身利益的有力武器。
    银行如何做好内控管理 篇1     (一)加强教育引导,增强对内控管理文化的认同感 
    管理者及员工的思想意识,决定了日常的经营、操作行为。为此,应真正从源头抓起,充分发挥教育的引导作用。对于基层银行而言,应突出抓好五个主题教育,即突出抓好成熟的经营理念教育,使全行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突出抓好员工人生观教育,通过深入学习《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违规违纪案例与分析》,使全行员工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突出抓好员工行为规范和法律法规教育,增强员工诚信正直合规守法的意识,提高员工合规经营、按章办事的自觉性;突出抓好员工警示教育,营造学业务、守章纪的良好氛围,警示员工珍惜职业、珍爱生命和自由,时刻绷紧案件防范这根弦;突出抓好员工职业道德教育,使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利益观、荣辱观,正确把握方向,服从大局,扎实工作,把银行的发展作为个人事业的追求目标和价值体现。
     (二)强化制度执行,构建有力的执行文化 
    基层银行基础管理薄弱的突出表现是制度执行力差,对风险的掌控能力不足。因此,必须加强执行力建设,强化对风险的基础控制。目前,基层支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是柜面风险、客户经理的道德风险、信贷信用风险及外部案件风险。对此,一是强化制度执行。需要在制度、监督、问责等方面下功夫。要确保制度执行零折扣、监督管理零死角、业务操作零违规、问题处理零缺位,认真执行岗位操作制度和操作流程,控制、消除一切违规行为。二是强化检查监督。严格按照银行监督管理部门的要求,重点做好会计营运、信贷业务、合规业务的检查和整改,促进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严格落实检查责任,强化对发现问题的责任追究。突出对查库、授权、稽核、交接、接送款等环节的监督检查,通过有效的监督,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位,确保业务规范运营。三是强化风险控制重点。加强风险点梳理,按照各项业务操作流程,筛选出重点业务、关键环节,为实现有效掌控奠定基础;围绕资金安全,加强资金环节关联指标的研究,探索掌控机构大额资金变动、库存现金情况等关键数据的方法,有效控制风险;在信用风险控制上,坚持审慎经营原则,严把客户准入关、贷款审批发放关、贷后管理关、风险处置关,提升风险控制能力。
     (三)加强机制构建,提供内控管理的制度性保障 
    推进合规文化建设必须有一套机制作保证。对于基层银行来说,要着重加强以下几项机制的建设。一是岗位制衡机制。严格业务流程,对业务操作的合规性,建立现场监督与远程监控的双线管理;对信贷业务严格执行上级行审批制;对前台柜面业务严格落实授权管理。同时,严格落实强制休假、轮岗制度、岗位交流、顶岗检查等内控制度。二是内控风险管理机制。工作中将风险管理机制与合规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将合规文化理念在日常的工作、培训及其他活动中向员工渗透,使员工对合规文化建设从内心里产生认同感,建立“人人有责”的内控管理文化。三是问题整改机制。问题整改是建立内控管理长效机制的重要方面,是提升基础管理水平的重要环节,应建立问题库季报制度,及时进行问题梳理和分析,大问题整改考核力度,着力推进各类检查发现问题的有效整改,杜绝屡查屡犯、前查后犯、此查彼犯的问题。四是构建群防群治的内控机制。内控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部门、全行上下的共同努力。对此,调动纪检特派员、委派会计主管、风险经理等监督资源,调动各级领导、全行员工等各层面的资源,形成员工自律、外部监督、相互制衡的联防格局。
     (四)致力于合规环境建设,营造浓厚的内控管理氛围 
    员工受行为支配,行为受意识制约,意识的产生受环境影响,环境的营造主要在领导垂范。因此,各级管理者必须在营造环境上下功夫,发挥作为管理者在单位的经营发展中绝对的导向和控制作用,牢固树立 科学的发展观 和政绩观,大力营造合规经营氛围。充分调动每一名员工的参与热情,引导他们投入到提升基础管理这项活动中来,积极为强化基础管理工作建言献策,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让员工切实感受到自己本身才是基础管理最大的受益者。
    银行如何做好内控管理 篇2     (一)管理层推动是推进内控管理文化的关键和保障 
    建设内控管理文化领导必须率先垂范,真正做到从高层发动,从高层落实,上级管下级,下级对上级负责;注重上级机构指挥棒的作用,在发展指标的制定和考核上要科学,把成本和收益、风险和效益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基层支行的直接管理层,更要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理念上积极倡导,行动上以身作则,通过自己身体力行,推动文化建设的进程。
     (二)全员参与是推进内控管理文化的重要基础 
    内控管理文化建设涉及全行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涵盖全行各个岗位和每一位员工,需要全行上下、方方面面、各个环节共同协调才能完成。员工的参与度直接影响内控管理文化建设的落地效果,必须激发广大干部职工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三)建设内控管理文化首先要塑造良好的人本文化 
    一个好的文化应当是源于企业,又服务于企业,与企业和员工息息相关,只有把企业、员工和谐发展的要素紧密联系在一起,挖掘出带有丰富内涵的思想内容,文化才有生命力,才有创造力,才能让员工感受到这是我们自己的文化,从而增强认同感,成为员工自觉实践、自觉维护、自觉发展的行动;否则,文化建设就难以为继。因此,应坚持人本文化建设为先的原则,积极塑造良好的素质文化、合规文化、道德文化和企业文化。
    一是加强培训,不断提升员工的业务水平。把员工作为核心竞争力加以培植,通过开展思想教育、业务技能、金融制度、法律知识等各层面内容的培训,不断强化员工的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引导员工用全新的思维、习惯、状态投入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是提高效益,不断提升员工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关心员工生活,关注员工健康,为员工积极创造物质福利、培训福利、健康福利,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积极开展员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提升员工对建设银行的归属感,增强对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
    三是关心员工,搞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树立“员工是内部客户”的理念,服务客户从服务员工开始,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为员工成长成才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和环境,帮助员工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人生目标,打造出优于同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建设有效的内控管理文化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银行如何做好内控管理 篇3    我从事银行工作多年,服务过成百上千的客户,工作中不断地提醒自己要工作认真,态度谦和,客户就是上帝的原则。因此,我的工作成果显著,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和拥护。根据我行xx年一年来会计结算工作的实际情况,年的工作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抓服务、抓质量、抓素质,现就针对这三个方面制定出银行个人工作计划:
    一、 年工作计划中的重点仍以客户为中心,做好结算服务工作。客户是我们的生存之源,作为营业部又是对外的窗口,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行的`信誉
    1、我行一直提倡的“首问责任制”、“满时点服务”、“站立服务”、“三声服务”我们将继续执行,并做到每个员工能耐心对待每个顾客,让客户满意。
    2、随着金融业之间的竞争加剧,客户对银行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不单单在临柜服务中更体现在我行的服务品种上,除了继续做好公用事业费、税款、财政性收费、交通罚没款、BSP航空代理等代理结算外,更要做好明年开通的高速公路联网收费业务、开放式基金收购业务、证券业务等多种服务品种,提高我行的竞争能力。
    3、主动加强与个人业务的联系,参与个人业务、熟悉个人业务以更好为客户服务。虽然已经上了综合业务系统,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还没有能做到真正的综合,是我营业部工作的一个欠缺。
    4、以银行为课堂,明年我们将举办更多的银行结算办法讲座,增加人们的金融知识,让客户多了解银行,贴近银行从而融入到我行业务中。
    5、继续做好电话银行、自助银行和网上银行的工作,并向优质客户推广使用网上银行业务。
    二、 强内控制度管理,防范风险,保证工作质量。随着近年来金融犯罪案件的增多,促使我们对操作的规范、制度的执行有了更高的要求
    1、督促科技部门对我营业部的电脑接口尽快更换,然后严格按照综合业务系统的要求实行事权划分,一岗一卡,一人一卡,增强制度执行的钢性,提高约束力。
    2、进一步强化重要环节和重要岗位的内控外防,着重加强帐户管理(确保我行开户单位的质量)和上门服务。
    3、制定出财务人员工作计划,进一步加强会计出纳制度,严格会计出纳制度的执行与检查,规范会计印章和空白重要凭证的使用和保管。
    4、重点推行支付密码器的出售工作,保证银企结算资金的安全,进一步提高我行防范外来结算风险的手段。
    5、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强化总会计日常检查制度以及时发现隐患,减少差错杜绝结算事故。
    6、切实履行对分理处的业务指导与检查。
    7、做好会计核算质量的定期考核工作。
    内控管理工作计划
    三、以人为本提高员工的全面素质。员工的素质如何是银行能否发展的根本,在目前人员流动频繁的情况下我营业部急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队伍。
    1、把好进人用人关。银行业听着很美,其实充满竞争和风险,所以到我营业部需要有一定的心理素质和文化修养。在用人上以员工的能力且要能发挥员工最大潜能来确定适合的岗位,从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2、加强业务培训,这也是明年最紧迫的,现已将培训计划上报人事部门,准备对出纳制度、支付结算办法、综合业务系统会计制度、新会计科目等基础知识以及各种新兴业务进行培训。
    3、在人员紧张的情况下仍要加强岗位练兵,除了参加明年的技术比武更为了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
    4、勤做员工的思想工作,关心鼓励员工,强化员工的心理素质。
    5、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岗位轮换,培养每一个员工从单一的操作向混合多能转变。

3. 银行内控与企业内控区别

  银行内部控制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自身需要,二是外部监管要求。
  企业存在着各方面的风险:经营方面的、财务方面的等等。而银行自身资产就是一个高风险的资产。所以自身的内控非常必要。(具体的内控不展开了啊,通常分公司层面的和业务层面的)
  还要满足外部监管要求,比如上市公司要求,还有银行特有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这些外部监管都要求银行要建立自己的内控评价体系。
  企业内部控制是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程序、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五大要素组成的,只有当这五大要素都存在且有效时,我们才能判断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有效的。(1)控制环境。它是构成一个单位的氛围,影响单位内部人员控制其他成分的基础。它包括员工的诚实和职业道德、员工的胜任能力、董事会及监事会的参与、组织机构、权利和责任的规定等。(2)风险评估。单位为取得其目的而确认的分析相关风险,以构成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通常风险来自经营环境的变化、新员工聘用、采用新的信息系统、新技术的应用、企业改组、新会计方法的采用等。(3)控制活动。对所确认的风险采取必要措施,以保证单位目标实现的政策和程序。它包括业绩评价、信息处理控制、实物控制、职务分离等。(4)信息与沟通。与财务报告目标相关的信息系统方法和记录。它可以确认和记录所有有效的经济业务,以便适当归类、提供会计报表,在财务报告中揭示经济业务。(5)监督。评价内部控制实施质量的过程,即对内部控制设置、运行及改进活动的评价。根据内部控制具体实施的机制,内部控制通常又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企业的管理制度,又称为“管理控制系统”,它是建立在公司治理基础上,通过检查和改进有关管理政策和程序,有效控制企业运行,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益,实现投资人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第二个层面是企业的会计制度,又称为“会计控制系统”。它通过适当的业务权限设置和授权,准确的会计记录,及时的实物盘点,以及公允的报告等程序和方法,保证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信息的可靠性,保障投资人财产安全。这一层内部控制制度可以认为是最具体的控制。因为控制制度能否生效,取决于是否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方取得适当的信息,而会计信息的存在与有效传递,影响到控制制度的有效性的发挥。

  3.结论。由此可见:(1)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内容存在显著区别。首先,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要素不同。公司治理包括内部公司治理和外部公司治理,内部公司治理主要是企业内部权利与责任的划分,外部公司治理主要是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而内部控制主要由管理制度和会计制度两个层面以及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程序、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五大要素组成。其次,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结构不同。公司治理是由两个线形结构即内部公司治理和外部公司治理组成。内部控制则是一个塔形结构,监督处于塔尖,控制环境处于塔基,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是塔身。再次,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公司治理的内容更注重对企业整体的把握包括权责划分以及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内部控制的内容则更注重对企业内部具体经营及生产活动的管理。(2)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内容又存在一定联系。由二者的内容不难看出内部控制的内容可以看作是公司治理内容中关于生产经营方面的延伸和具体化,内部控制的内容是统一于公司治理的内容的。健全的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保证。内部控制处于公司治理设定的大环境之下,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内部控制能否有效运行,与公司治理是否完善有很大关系。只有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环境中,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与效果,并加强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反之,若没有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无论设计如何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也会流于形式而难有好的效果。其次,公司治理中一些内容也属于内部控制,如组织规划控制实际上就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即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等之间的组织规划,二是经理领导的内部管理机构、岗位和人员之间的组织规划。前一个层次实际上是公司治理问题。因此,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内容上有一些重合的地方.
  二、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公司制企业虽然经历数十年的发展历程已经有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多数企业的前身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国有企业,国家在对国有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过程中,由于观念手段以及环境所限,仍然存在严重的行政干预现象,使多数公司只是挂了一个股份公司的牌子,并没有真正形成科学的公司治理机制,其它中小型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也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

  1.普遍存在股东大会虚设现象。股东大会是由公司全体股东组成的决定公司经营管理重大事项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股东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行使出资人权力的合法机构。股份制企业的一切重大事项,如公司议程的变更,公司董事的任免,公司的解散与合并等,都必须经由股东大会作出决议;有关公司经营管理的重大方案,如重大投资计划,年度财务预决算、利润分配等,都必须由股东大会审议批准。各国法律法规一般都对股东大会的有关事项作出法律规定。我国公司法中也明确规定了股东大会的职权,并规定了股东大会的形式、召集方式与次数等。但是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在众多股东中,只有极少一部分愿意参加股东大会并表达自己的意愿。这常导致股东大会无法正常发挥功能。股东大会是公司内部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决定直接影响到董事会和监事会。

  2.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没有形成严格的权力制衡关系。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是要形成决策、监督与执行之间相互制衡关系,保证治理公司的权力不被滥用。因此,各权力机构的人员一般不能交叉重叠。而我国股份制公司权力层次中存在严重的职位重叠现象,董事长与总经理一人担当的情况非常普遍,尤其表现在由国有企业改制形成的公司。这严重地影响了公司决策执行质量和市场经营风险分散原则,也是导致我国企业决策失误、经营管理低效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并不是董事长兼任总经理就一定会产生权力滥用。西方国家的董事长兼总经理的情况也非常多,但是这些国家的经济基础与我国的不同,公司制企业源于这些市场经济国家,而我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因而我国公司更应注意权利与责任的划分。

  3.经营者形成机制存在严重误差。根据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原则,通常由董事会按照法定程序,在经理市场上通过考核录用公司经营者。而我国并没有形成一个能够提供、监督与考核经理能力与业绩的经营者市场,在国有大中型公司中,经营人员的产生基本上由作为所有者的政府部门按照计划经济体制的人事录用方法进行,使得经营者的形成机制失常。再加上治理结构上的缺欠,造成了长期无法形成有效的经理市场并使经理们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市场约束。

  三、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1.由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缺乏规范从而导致内部控制不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是否科学规范,关系到企业工作的各个方面,公司内部治理不健全直接导致了内部控制的不健全。目前我国的情况是:绝大多数公司,尤其是由原来国有企业改制而成的公司,其法人治理结构普遍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等核心机构虚设,经营者行为得不到监控,并由此导致了公司内部人员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牵制,进而影响内部控制的实施和健全。

  2.由于公司外部治理缺乏规范从而导致内部控制的监督与检查不力。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和法律规范体系的逐步确立和完善,需要规范合理的公司外部治理环境作基础,否则公司很难自觉地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任何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的执行,都需要有外部规范的推动与监督。国际上内部控制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和地区,大都通过立法的形式要求企业对外界出具内部控制状态的报告,有些国家还要求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我国也从1999年开始,对上市公司年度审计增加了内部控制的内容,但只提交报告,不作公开披露,这无形中减少了公司管理者来自于外界的压力,从客观上对其内部控制松弛现象起到了纵容作用。

  根据对我国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国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领域还存在许多问题,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这是我国公司制企业改革的压力和动力。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更有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因此在对我国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进行改革和完善的同时应更多地将两者联系起来考虑,以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

  通过对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关系研究,不仅对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意识到只有在完善的公司治理层面下,才能更好地加强内部控制。对我国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必须认识到我国在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领域还比较欠缺,有待改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的公司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增加了竞争的压力。要想在国际市场争得一席之地,就必须放弃以往粗放型的经营管理模式,从严治理,集约经营,这首先要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并在此基础上,严格按照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各项要求,高质量、高效率地建立健全科学的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努力创建世界一流的企业。

银行内控与企业内控区别

4. 如何加强银行内控管理方面的管理?

(一)提高对内部控制机制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一是领导层特别是“一把手”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内部控制机制建设的重要性,把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当作大事来抓,要积极吸收国外银行先进的管理手段和先进的内控管理理念,要坚持业务开拓、内控监督齐头并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坚持内控优先,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发展业务。
二是要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强化员工的制度观念和内控观念,让他们熟知各自岗位的制度和操作规程,严格按制度和规程来处理每一笔业务,提高他们认真执行内控制度的自觉性,使每位员工成为业务运营过程中实施内部控制的一个节点。
(二)建立健全有效的、系统的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机制作为一种在业务运营中时时监控和每个部门和岗位之间环环相扣、相互制约的动态监督机制,它是以健全的规章制度为基础,以部门内部和岗位自身的自我约束、部门之间和岗位之间的相互牵制和制约、上级对下级的授权控制为内容,以科学监控方法和独立的监督机构进行监督检查评价,以防范各种风险为核心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总和。
因此,要建立健全有效的、系统的内部控制机制,一是完善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使之全面、系统并具有前瞻性,对内部控制制度要实行动态管理,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业务发展的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使银行的各项业务自始至终处于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和控制下。二是完善岗位的设置和业务操作规程的设计。
要明确每一个岗位的职责、权限,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制约和控制措施,使每个员工、每项业务的办理都处在内控制度的监督和控制之中,尤其是每项业务都必须经过具有相互制约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控制环节才能办理,防止出现控制真空,产生风险。三是建立权利制约机制。要建立上下级和部门之间的授权授信和审批机制,在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岗位之间,根据不同的业务类别、职责、权限,设立不同的授权、授信和审批权限,相互制约和控制,强化整体控制能力。
(三)完善内控监督检查机制。一是建立具有独立性、权威性的监督检查机构。借鉴国外银行业的经验,在银行总部设立稽核局或内部审计局,在下级机构设置派驻的、垂直管理的独立单位,专司机构内部的监督检查职责,该部门只对银行董事会负责,向董事会汇报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风险隐患,督促经营管理者制定整改措施,提高监督检查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建立风险预警监测机制。随着银行也电子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健全风险预警监测机制,提高内部控制水平成为可能。要根据银行不同业务的性质、特点和要求,设置不同的科学的风险预警监测指标,通过收集业务部门真实、完整、准确、全面的数据资料,采取非现场监督监测和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形式,对业务经营中金融风险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向董事会反映银行在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和内部控制以及经营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和和风险隐患,为预防和处置资金风险提供参考依据。
(四)建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内部控制机制建设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内控监督评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内部控制机制评价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内控环境的评价,是指内控执行人员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否完整可靠;内控激励约束机制的建设及作用程度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内控人员的内控能力是否与其责任相匹配;内控用人机制是否健全有效;监督层对内控是否给予了充分的关注等。
二是内控风险识别的评价,是指内控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分项目标是否明确,二者的关联程度如何,管理层为确保整体目标实现的参与情况和承担责任是否清晰、明确;是否建立了对内部和外部内控风险预测和识别机制,即内控风险预测是否透彻和恰当,内控风险评价概率和频率依据是否准确可靠,是否建立了内控风险的预测和识别的反应机制。
三是内控活动的有效性的评价,是指执行部门是否都设有恰当的风险监控活动;内部风险控制活动是否保证内控指令得到全面的执行;通过内控活动的实施是否及时有效地化解相关风险。四是内控信息及时反馈的评价,是指是否建立了各种有效的内控信息交流反馈系统,即岗位员工通过内控责任的履行,发现可疑和不轨行为是否及时将信息传递给管理层,管理层是否将内控信息以一定方式及时转达给有关人员有效履行其内控职责,达到内控的预期效果;内控信息的上传下达和横向交流手段与方式是否切实可行、及时有效等。

5. 如何加强银行内控管理方面的管理?

(一)提高对内部控制机制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一是领导层特别是“一把手”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内部控制机制建设的重要性,把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当作大事来抓,要积极吸收国外银行先进的管理手段和先进的内控管理理念,要坚持业务开拓、内控监督齐头并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坚持内控优先,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发展业务。
二是要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强化员工的制度观念和内控观念,让他们熟知各自岗位的制度和操作规程,严格按制度和规程来处理每一笔业务,提高他们认真执行内控制度的自觉性,使每位员工成为业务运营过程中实施内部控制的一个节点。
(二)建立健全有效的、系统的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机制作为一种在业务运营中时时监控和每个部门和岗位之间环环相扣、相互制约的动态监督机制,它是以健全的规章制度为基础,以部门内部和岗位自身的自我约束、部门之间和岗位之间的相互牵制和制约、上级对下级的授权控制为内容,以科学监控方法和独立的监督机构进行监督检查评价,以防范各种风险为核心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总和。
因此,要建立健全有效的、系统的内部控制机制,一是完善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使之全面、系统并具有前瞻性,对内部控制制度要实行动态管理,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业务发展的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使银行的各项业务自始至终处于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和控制下。二是完善岗位的设置和业务操作规程的设计。
要明确每一个岗位的职责、权限,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制约和控制措施,使每个员工、每项业务的办理都处在内控制度的监督和控制之中,尤其是每项业务都必须经过具有相互制约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控制环节才能办理,防止出现控制真空,产生风险。三是建立权利制约机制。要建立上下级和部门之间的授权授信和审批机制,在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岗位之间,根据不同的业务类别、职责、权限,设立不同的授权、授信和审批权限,相互制约和控制,强化整体控制能力。
(三)完善内控监督检查机制。一是建立具有独立性、权威性的监督检查机构。借鉴国外银行业的经验,在银行总部设立稽核局或内部审计局,在下级机构设置派驻的、垂直管理的独立单位,专司机构内部的监督检查职责,该部门只对银行董事会负责,向董事会汇报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风险隐患,督促经营管理者制定整改措施,提高监督检查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建立风险预警监测机制。随着银行也电子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健全风险预警监测机制,提高内部控制水平成为可能。要根据银行不同业务的性质、特点和要求,设置不同的科学的风险预警监测指标,通过收集业务部门真实、完整、准确、全面的数据资料,采取非现场监督监测和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形式,对业务经营中金融风险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向董事会反映银行在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和内部控制以及经营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和和风险隐患,为预防和处置资金风险提供参考依据。
(四)建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内部控制机制建设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内控监督评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内部控制机制评价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内控环境的评价,是指内控执行人员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否完整可靠;内控激励约束机制的建设及作用程度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内控人员的内控能力是否与其责任相匹配;内控用人机制是否健全有效;监督层对内控是否给予了充分的关注等。
二是内控风险识别的评价,是指内控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分项目标是否明确,二者的关联程度如何,管理层为确保整体目标实现的参与情况和承担责任是否清晰、明确;是否建立了对内部和外部内控风险预测和识别机制,即内控风险预测是否透彻和恰当,内控风险评价概率和频率依据是否准确可靠,是否建立了内控风险的预测和识别的反应机制。
三是内控活动的有效性的评价,是指执行部门是否都设有恰当的风险监控活动;内部风险控制活动是否保证内控指令得到全面的执行;通过内控活动的实施是否及时有效地化解相关风险。四是内控信息及时反馈的评价,是指是否建立了各种有效的内控信息交流反馈系统,即岗位员工通过内控责任的履行,发现可疑和不轨行为是否及时将信息传递给管理层,管理层是否将内控信息以一定方式及时转达给有关人员有效履行其内控职责,达到内控的预期效果;内控信息的上传下达和横向交流手段与方式是否切实可行、及时有效等。

如何加强银行内控管理方面的管理?

6. 如何加强银行内控管理方面的管理?

(一)提高对内部控制机制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一是领导层特别是“一把手”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内部控制机制建设的重要性,把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当作大事来抓,要积极吸收国外银行先进的管理手段和先进的内控管理理念,要坚持业务开拓、内控监督齐头并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坚持内控优先,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发展业务。
二是要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强化员工的制度观念和内控观念,让他们熟知各自岗位的制度和操作规程,严格按制度和规程来处理每一笔业务,提高他们认真执行内控制度的自觉性,使每位员工成为业务运营过程中实施内部控制的一个节点。
(二)建立健全有效的、系统的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机制作为一种在业务运营中时时监控和每个部门和岗位之间环环相扣、相互制约的动态监督机制,它是以健全的规章制度为基础,以部门内部和岗位自身的自我约束、部门之间和岗位之间的相互牵制和制约、上级对下级的授权控制为内容,以科学监控方法和独立的监督机构进行监督检查评价,以防范各种风险为核心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总和。
因此,要建立健全有效的、系统的内部控制机制,一是完善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使之全面、系统并具有前瞻性,对内部控制制度要实行动态管理,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业务发展的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使银行的各项业务自始至终处于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和控制下。二是完善岗位的设置和业务操作规程的设计。
要明确每一个岗位的职责、权限,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制约和控制措施,使每个员工、每项业务的办理都处在内控制度的监督和控制之中,尤其是每项业务都必须经过具有相互制约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控制环节才能办理,防止出现控制真空,产生风险。三是建立权利制约机制。要建立上下级和部门之间的授权授信和审批机制,在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岗位之间,根据不同的业务类别、职责、权限,设立不同的授权、授信和审批权限,相互制约和控制,强化整体控制能力。
(三)完善内控监督检查机制。一是建立具有独立性、权威性的监督检查机构。借鉴国外银行业的经验,在银行总部设立稽核局或内部审计局,在下级机构设置派驻的、垂直管理的独立单位,专司机构内部的监督检查职责,该部门只对银行董事会负责,向董事会汇报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风险隐患,督促经营管理者制定整改措施,提高监督检查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建立风险预警监测机制。随着银行也电子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健全风险预警监测机制,提高内部控制水平成为可能。要根据银行不同业务的性质、特点和要求,设置不同的科学的风险预警监测指标,通过收集业务部门真实、完整、准确、全面的数据资料,采取非现场监督监测和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形式,对业务经营中金融风险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向董事会反映银行在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和内部控制以及经营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和和风险隐患,为预防和处置资金风险提供参考依据。
(四)建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内部控制机制建设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内控监督评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内部控制机制评价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内控环境的评价,是指内控执行人员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否完整可靠;内控激励约束机制的建设及作用程度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内控人员的内控能力是否与其责任相匹配;内控用人机制是否健全有效;监督层对内控是否给予了充分的关注等。
二是内控风险识别的评价,是指内控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分项目标是否明确,二者的关联程度如何,管理层为确保整体目标实现的参与情况和承担责任是否清晰、明确;是否建立了对内部和外部内控风险预测和识别机制,即内控风险预测是否透彻和恰当,内控风险评价概率和频率依据是否准确可靠,是否建立了内控风险的预测和识别的反应机制。
三是内控活动的有效性的评价,是指执行部门是否都设有恰当的风险监控活动;内部风险控制活动是否保证内控指令得到全面的执行;通过内控活动的实施是否及时有效地化解相关风险。四是内控信息及时反馈的评价,是指是否建立了各种有效的内控信息交流反馈系统,即岗位员工通过内控责任的履行,发现可疑和不轨行为是否及时将信息传递给管理层,管理层是否将内控信息以一定方式及时转达给有关人员有效履行其内控职责,达到内控的预期效果;内控信息的上传下达和横向交流手段与方式是否切实可行、及时有效等。

7. 银行内控管理需要注意哪些内容

(一)提高对内部控制机制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一是领导层特别是“一把手”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内部控制机制建设的重要性,把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当作大事来抓,要积极吸收国外银行先进的管理手段和先进的内控管理理念,要坚持业务开拓、内控监督齐头并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坚持内控优先,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发展业务。二是要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强化员工的制度观念和内控观念,让他们熟知各自岗位的制度和操作规程,严格按制度和规程来处理每一笔业务,提高他们认真执行内控制度的自觉性,使每位员工成为业务运营过程中实施内部控制的一个节点。
(二)建立健全有效的、系统的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机制作为一种在业务运营中时时监控和每个部门和岗位之间环环相扣、相互制约的动态监督机制,它是以健全的规章制度为基础,以部门内部和岗位自身的自我约束、部门之间和岗位之间的相互牵制和制约、上级对下级的授权控制为内容,以科学监控方法和独立的监督机构进行监督检查评价,以防范各种风险为核心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总和。
因此,要建立健全有效的、系统的内部控制机制,一是完善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使之全面、系统并具有前瞻性,对内部控制制度要实行动态管理,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业务发展的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使银行的各项业务自始至终处于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和控制下。二是完善岗位的设置和业务操作规程的设计,要明确每一个岗位的职责、权限,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制约和控制措施,使每个员工、每项业务的办理都处在内控制度的监督和控制之中,尤其是每项业务都必须经过具有相互制约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控制环节才能办理,防止出现控制真空,产生风险。三是建立权利制约机制。要建立上下级和部门之间的授权授信和审批机制,在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岗位之间,根据不同的业务类别、职责、权限,设立不同的授权、授信和审批权限,相互制约和控制,强化整体控制能力。
(三)完善内控监督检查机制。一是建立具有独立性、权威性的监督检查机构。借鉴国外银行业的经验,在银行总部设立稽核局或内部审计局,在下级机构设置派驻的、垂直管理的独立单位,专司机构内部的监督检查职责,该部门只对银行董事会负责,向董事会汇报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风险隐患,督促经营管理者制定整改措施,提高监督检查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建立风险预警监测机制。随着银行也电子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健全风险预警监测机制,提高内部控制水平成为可能。要根据银行不同业务的性质、特点和要求,设置不同的科学的风险预警监测指标,通过收集业务部门真实、完整、准确、全面的数据资料,采取非现场监督监测和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形式,对业务经营中金融风险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向董事会反映银行在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和内部控制以及经营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和和风险隐患,为预防和处置资金风险提供参考依据。
(四)建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内部控制机制建设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内控监督评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内部控制机制评价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内控环境的评价,是指内控执行人员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否完整可靠;内控激励约束机制的建设及作用程度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内控人员的内控能力是否与其责任相匹配;内控用人机制是否健全有效;监督层对内控是否给予了充分的关注等。二是内控风险识别的评价,是指内控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分项目标是否明确,二者的关联程度如何,管理层为确保整体目标实现的参与情况和承担责任是否清晰、明确;是否建立了对内部和外部内控风险预测和识别机制,即内控风险预测是否透彻和恰当,内控风险评价概率和频率依据是否准确可靠,是否建立了内控风险的预测和识别的反应机制。
三是内控活动的有效性的评价,是指执行部门是否都设有恰当的风险监控活动;内部风险控制活动是否保证内控指令得到全面的执行;通过内控活动的实施是否及时有效地化解相关风险。四是内控信息及时反馈的评价,是指是否建立了各种有效的内控信息交流反馈系统,即岗位员工通过内控责任的履行,发现可疑和不轨行为是否及时将信息传递给管理层,管理层是否将内控信息以一定方式及时转达给有关人员有效履行其内控职责,达到内控的预期效果;内控信息的上传下达和横向交流手段与方式是否切实可行、及时有效等。

银行内控管理需要注意哪些内容

8. 如何建立完善的商业银行内控体系

商业银行该如何构筑符合全面风险管理要求的内控体系,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成效机制,笔者认为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落实:第一,要制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体系总体思路。一个完整的内控包括五项要素: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信息交流与反馈、监督评价与纠正。按照以上基本要素要求,设计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具体内容,应按如下路径展开:即内部控制组织体系、内控责任体系、内控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体系、内部控制工具体系、内部控制考评体系。在设计过程中,可以考虑按总行、分支行两个层次展开,并始终保证与巴塞尔协议和银监会的要求一致,力求体现绩效考核、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管三者的一致性。
第二,细化业务流程、管理流程和风险点。无论是业务流程的风险控制平台,还是管理流程的风险控制平台,都必须依赖岗位责任的设置来实施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控制。作用在于,提示管理者根据风险预警信号设计和实施风险拦截的对策。
建立并不断优化流程,目的就是在于建立一个有效控制风险的平台。按照这一思路,业务流程的建立应按照产品线来设计,并贯彻以下几个原则:即品种完全覆盖;内控操作完整独立;可计量并有预警功能。目前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运行体系基本上按照这一思路设计并运行,需要强化的是评价与预警功能。管理流程建立在业务流程之上。管理流程设计按照管理部门层面特征,按管理级次设计,并结合业务流程。
在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的设计中,通过文字图表来明示风险点。内部控制的关键就在于管理行为覆盖全部风险点,从而控制风险。
第三,强化内部控制与责任体系。责任体系存在于一定的组织结构下,责任体系的设计必须服从于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体系。它是风险管理信息传递和全面风险管理具体内容的实现途径。
一是责任体系设计原则。主要遵循全面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与业务管理平行作业原则、矩阵式报告制度原则、精简效率原则、相互牵制原则、协调配合原则、程式定位原则7条原则。
二是责任体系分层设计。根据管理级次,分分行和支行两个级次设置。与常规设置不同的是,分行层面的风险管理岗位设置,除了设置风险控制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部之外,为了将全面风险管理思想贯彻于全部业务活动中,必须在所有业务职能部门设置风险管理岗位,明确负责对部门所负责业务的风险监测、记录、报告、考核等工作。各分支行的风险管理,主张仅设立风险管理部统一实行风险控制与管理,只有业务规模较大支行在各业务职能部门内设立专职风险经理。
三是风险管理职责必须明确。风险管理职责的明确,主要通过岗位职责描述和授信授权书进行,授权范围内事项分别由风险管理岗和风险管理部负责,风险控制管理委员会则主要是制定规则和处理例外事项。风险管理的关键是,所有业务必须进行风险监控,绝对不能有游离于管理之外的业务;符合重要性要求的业务必须贯彻集体决策的原则,集体决策的规则必须科学有效。赵立成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