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地貌是地质时期沉积的巨厚的红色岩层,经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一片红色群山.读“福建省武夷山丹

2024-05-14

1. 丹霞地貌是地质时期沉积的巨厚的红色岩层,经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一片红色群山.读“福建省武夷山丹

丹霞地貌是地质时期沉积的巨厚的红色岩层,经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一片红色群山,武夷山位于福建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形成山体陡峭特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故选:B.

丹霞地貌是地质时期沉积的巨厚的红色岩层,经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一片红色群山.读“福建省武夷山丹

2. 广东丹霞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仁化县境内。由于地壳运动和流水的作用,丹霞盆地的红色地层被切割成一片

     小题1:AC小题2:AD         小题1:本题考查三大类岩石的分类和植被类型。组成丹霞地貌的红色岩层为红色砂岩,砂岩属于沉积岩。丹霞山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所以典型的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所以本题选择AC选项。小题2: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形态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重力能等,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积成岩。它将高山削平,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丹霞地貌形成的原因地壳上升运动和流水的侵蚀作用。所以本题选择AD选项。    

3. 地质时期广东丹霞山区是一个大型内陆盆地,沉积了巨厚的红色岩层。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形成了一片

     小题1:D小题2:B         小题1:本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外力作用主要通过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改变地表形态。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积成岩。丹霞地貌主要是因为流水侵蚀作用形成。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小题2:根据:“地质时期广东丹霞山区是一个大型内陆盆地,沉积了巨厚的红色岩层”,所以该地物质基础为红色砂岩,属于沉积岩。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地质时期广东丹霞山区是一个大型内陆盆地,沉积了巨厚的红色岩层。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形成了一片

4. 丹霞地貌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以中国广东省北部丹霞

     1. C    2.B         略    

5. 丹霞地貌是巨厚的红色砂岩、砾岩经外力作用,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2010年8月,广东丹霞

    1、B2、C3、A   

丹霞地貌是巨厚的红色砂岩、砾岩经外力作用,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2010年8月,广东丹霞

6. 丹霞山的地质构造

 丹霞山发育在南岭褶皱带中央的构造盆地中,具有单体类型的多样性和地貌景观的珍奇性,是中国丹霞地貌的命名地及主要类型和基本特征的模式地,是发育到壮年中晚期簇群式峰丛峰林型丹霞的代表。在系列提名中热带物种成分最多,沟谷雨林特征最突出;是丹霞生物谱系、丹霞“孤岛效应”与“热岛效应”研究的模式区域。 丹霞山境内有大小石峰、石墙、石柱、天生桥共计680多座;丹霞山在地层、构造、地貌表现、发育过程、营力作用以及自然环境、生态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全国丹霞地貌区最为详细和深入,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丹霞地貌的研究基地以及科普教育和教学实习基地。

7. 丹霞地貌的产生是由于地壳上升还是地壳

丹霞地貌的产生是由地壳上升造成的。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化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

丹霞地貌的产生是由于地壳上升还是地壳

8. 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这种地貌形态有类似岩溶地貌之处,所以常被人

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层是一种在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屑岩,后来地壳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以崩塌过程为主而后退,保留下来的岩层就构成了红色山块。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
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我国分布最广,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