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与幸福--献给那些太在意别人看法的人

2024-04-27

1. 自尊与幸福--献给那些太在意别人看法的人

     在生活中常看到有人这样发问:“自尊心太强,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怎么办?”其实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或多或少遇到这个问题,可以说自尊感伴随着每一个人,自尊水平的高低决定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感受幸福的能力。
  
  (一)何为自尊? 
  
     西方所讲的“self-esteem",国内一般人都翻译成“自尊”,这与我们平时所谈论的“自尊心强”的那种自尊有点不一样。我更倾向于理解成“自信和对自我的认可”。美国自尊研究的鼻祖布兰登在《自尊心理学》中对自尊是这样定义的,“ 自尊有两个互相关联的方面:个人的效能感和个人的价值感。自尊是一种自信心和自我尊敬的整合性结构,是一个有能力生活和值得生活下去的确信 。”
  
       这个定义提到了两个概念:个人的效能和个人的价值感,两者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否则会导致自尊水平的下降。比如,有的人认为自己在各方面都很出色,不管是学习成绩、体育运动还是人际关系都不错,但他(她)的自尊水平可能就很低,其原因就是他(她)缺乏“价值感”,即不能自我认同、自我尊敬。
  
 
  
  
       这里所讲的自尊,与我们通常所说的自尊心有点相反的味道。我们描述一个人自尊心过强,在心理学中就是自尊低的一种表现,自大或自负并非自尊过剩,也是一种自尊不足的表现。
  
 
  
  
      布兰登说:“我们人生中做出的所有评估,都没有对自我的评估重要。”因为我们一直和“自我”在一起,我们对自己的评价,会影响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独处的时候,或是与他人在一起的时候。可以说我们对自己的评价的好坏就决定了自己自尊水平的高低。
  
 
  
  
  (二)自尊高低的表现及根源 
  
 
  
  
       自尊高的人,比较自信,对自己的认知来源于对自己的了解,因此比较稳定,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都在哪,并接受了这样的自己(自我的认可)。这样的人,如果犯了错误,比较倾向于承认。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一个错误不能否定整个人,犯错误不等于世界末日,相反,犯错是进一步提升自己、了解自己的机遇。 这样的人也更能坦然的面对失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能够正确的面对别人的批评,跟这样的人的相处会比较轻松,比较没有距离。
  
 
  
  
       自尊低的人比较不自信,对自己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别人的评价,对他人的评价非常敏感,很担心自己不被他人认可,害怕错误给自己带来损失。这样的人,如果犯了错误,不太容易承认,因为与高自尊的人相反,错误对他们来说,就是对自己的贬低。别人无心的说的一句话,自尊低的人可能就会把它当做对自己的伤害,不能释然,甚至会防卫过当造成不必要的冲突。可以说自尊低的人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放在第一位。在与人交往中常常放不开,给人一种距离感,有的时候为了维护在别人心中的美好形象会刻意的追求完美,殊不知每个人最关心的只有自己。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都不一样,因而造成了不同人有不同的自尊。这主要来源于童年及青少时期的社会与交往经历。一般来说,高自尊的人在成长过程中,获得过一些成就、被广泛认可(对自己的能力会比较有信心),被别人信赖、犯错时没有受到过分严厉的惩罚而是被讲道理(没有对错误的惧怕)。低自尊的人则相对来说生活在不安中,外界对他们过于苛刻的要求也使他们对自己没有自信,有些甚至是完美主义者(或者说对自己和别人的错误零容忍)。
  
 
  
  
  (三)自尊与性格的关系 
  
 
  
  
      我们会发现大多数内向的人都有低自尊的一些表现,而外向的人则倾向于表现出较高的自尊,自尊的高低与性格的内、外向有着紧密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比与内向的性格的人,外向的性格则似乎天生具有一种较高的自尊,似乎现在的社会也更欢迎外向的人,但作为一个内向的人只要把自己性格中的优势例如自省,踏实,坚韧和慎独发挥到最大,同时努力培养自己较高的自尊,同样可以在外向的世界里活得更精彩,更加游刃有余地和人愉快的相处。有一种说法叫“思想变,行为变;行为变,习惯变;习惯变,性格变。“ 因此对于那些内向且低自尊的人来说不妨改变对自己评价过低的看法,更多的接受自己,悦纳自己,只有内在的认知思想变了,我们外在的行为才会跟着改变,久而久之,我们就能发展为更高的自尊,更好的性格。
  
      最近看了乐嘉的《本色》,在这我也试着自剖一下自己。自己从初中就开始变得内向,到高中变得尤甚,害怕与人交往,太在乎别人的评价,内心深深的自卑,唯有在学习中能找到一点自尊和成就感,因此拼命的学习。到了大学以后,变得好了一点,但与人交往仍然放不开,给人一种距离和约束感,也是在拼命忙于学习,不敢耽误一丁点时间,把学习的成绩看成是对自己唯一的证明,在与人比较中活得很累。因为太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因而不能容忍自己一点点过错,后来在考研中因为在跨专业的选择问题上自己出现了种种矛盾心理而抑郁了很长时间,以致最后1-2个月的时间里也没有心思好好复习了,因为心理上一直觉得自己做了一个错误的选择,但又担心考不上别人会怎么评价自己,这种痛苦和抑郁一直伴随自己到了考研结束。现在想想这一切的根源都是由于自己自尊过低,太在乎别人的评价,总是活在与别人的比较中,从没考虑过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总是从外在汲取能量,而没有真正从内心建立对自己的认同,幻想着一切都是完美的,因而脆弱不堪。还好自己从那种抑郁中走了出来,也更加明白了一个人只有向内求而不是向外求才能真正的获得心灵的健康和自由。每个人最关心的只有自己,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了。
  
 
  
  
       我想有的时候我们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在学校里我们获得高分就会得到老师和家长亲友的赞扬,一旦考的不好就会得到各种批评、数落,因而我们的喜怒哀乐许多都是是由外界评价决定的,一旦这种思想得到了强化,我们就会习惯于和他人去比较,在比较和竞争中获得自己的快感和价值,一旦表现的不如别人我们就会陷入痛苦。殊不知,这种与人比较的怪圈就是一个死循环,你做的再好总会发现有人比你做的更好,因而体会到的永远只是短暂的满足与快乐,一旦陷入这种思维模式中就会陷入独孤求败的境地,天下第一又怎么样,永远走不出自己给自己设的魔障。
  
       所以不妨改变一下思维模式,更多的是与自己比较,坦然接受自己的不足和不完美,然后积极寻求改善的方法,一旦自己内心认可自己的进步,承认自己的价值,就会变得更快乐和幸福。相反一旦不承认自己的价值,即使再优秀,再完美,获得了外在了一切好评,也掩盖不了自己不认可自己的事实,这也是为什么有许多优秀的名人或明星因为抑郁而自杀。
  
 
  
  
  (四)自尊发展的阶段 
  
 
  
  
       哈佛幸福课里提到了每个人的自尊都会经历三个阶段:依赖性自尊、独立性自尊和无条件自尊。自尊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人成熟的过程。
  
 
  
  
 1、依赖性自尊。所谓依赖性自尊,是指依赖他人肯定和表扬而产生的自尊。
  
 几乎没有人不具备依赖性和比较性的自尊。因为我们都是凡人,不可能无视他人的看法、不与他人比较,这是人性使然。
  
 2、独立性自尊。独立性自尊即不依靠他人的看法,自我产生的自尊。
  
 拥有独立性自尊的人对自己的评判是根据自我的标准。比如,我很清楚自己的学习是否努力、工作是否用心,尽管别人对此有很多的看法,但最终内心的尺子是由自己来衡量的。这样的人在思考自己的能力大小时,不会和他人比较,而是和过去的自己比较。我进步了吗?我是不是比过去的自己更幸福?现在自己基本处于这一阶段。
  
 3、无条件自尊。无条件自尊使个体处于很稳定的状态,既不依靠他人的看法,也不来源于自我的评判,根本不需要对自尊进行评价。这是一种最高境界的表现。无条件自尊水平较高的人在评价自己的能力时,既不需要和别人比较,也不需要和自己比较,它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状态。
  
 依赖性自尊、独立性自尊和无条件自尊是自尊发展的三个阶段。依赖性自尊是最初的阶段,也是我们大部分人正在经历阶段;独立性自尊属于第二个阶段,我们可以比较客观地认识自己;而无条件自尊有点近乎“圣人”,也是自尊的最高境界。
  
 自尊的培养过程其实就是自我实现的过程。刚出生的时候,我们都没有自尊,过一段时间后,我们开始通过他人的看法来了解自己;然后,开始有自己的意识,懂得和以前的自己进行比较;最后,如果独立性自尊足够强,我们进行到自然而然的存在阶段。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也说,45至50岁才是自我实现的最佳阶段。
  
 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消除依赖性自尊,而只要独立性自尊或无条件自尊。别人表扬我们时我们就高兴,别人否定我们时我们就伤心,这是人之常情,是人性中的一部分。独立性自尊或无条件自尊不是一夜之间获得的,这是一个需要时间、精力、自我有意识培养、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反复前进的缓慢的过程。
  
 
  
  
  (五)构建自尊的支柱 
  
 
  
  
       自尊的本质就是就是你有多爱自己。真正从本质上提高自尊的途径就是接纳自己,爱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的缺点及一切,不与真实的自己对立。
  
 
  
  
       当然光从思想上接纳自己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从行动中发现自己内在的价值感。哈佛幸福课里提到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ABC理论,即行为,情绪,认知相互影响的理论。
  
 
  
  
       有许多成功学或励志类的书中教我们:每天大声对自己说自己是最棒的,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来提高自己的自尊。殊不知说的太多,做的太少,就会让我们的行为和认知不匹配,慢慢就会造成我们行为和认知的分离,我们行为上体会不到我们到底有多棒,到底有多么的独一无二,自然认知和意识就没法认同这样的话,反而造成更大的痛苦和困惑。这也是太多励志类书光喊口号话没有用的原因。
  
 
  
  
     《自尊心理学》中有这样的理论:决定自尊感水平的因素在于个体的所作所为。所以,只有有所作为之后,才能够影响自尊感水平,所以,我选择去做,通过实践的方式来获得真实的感受,建立稳固的自尊感。在不断坚持去行动的过程中逐渐去完善对自己的认知,提高对自己的价值感和自我效能感。
  
 It is what you have done that makes who really you are, not what you have said or thought.经历是一种财富,一旦你选择用行动去用心坚持做一件事,到头来就会发现这个经历本身就会带给自己极大的自信,相信自己有更大的能力去干成更多更有挑战性的事。共勉!

自尊与幸福--献给那些太在意别人看法的人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