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记的作者介绍

2024-05-13

1. 安妮日记的作者介绍

《安妮日记》作者是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的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
安妮·弗兰克 (Anne Frank,1929年6月12日~1945年3月9日)是二战犹太人大屠杀中最著名的受害者之一。1999年入选《时代杂志》“20世纪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人”,一颗编号为5535的小行星以她命名为“5535 Annefrank”。

安妮一家被捕后,日记被米普·吉斯发现并保存下来,二战之后的1952年再次出版为《安妮日记》,成为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图书之一,有多国语言的翻译版本,拍成戏剧、情景剧、短片和电影。

安妮日记的作者介绍

2. 安妮日记的内容

只要我还活着,能看到这阳光,这无云的天空,,我就不可能不幸福!”
  《安妮日记》是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在二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本个人日记,它真实地记述了她与家人以及另两个犹太家庭为逃避纳粹迫害躲在密室里而度过的长达两年的隐蔽生活。安妮从13岁生日(1942年6月12日)写起,一直写到1944年8月4日他们的隐居地被德国党卫军查抄前不久。这个不到16岁在纳粹集中营中被伤寒病夺去了生命的孩子的日记在战后成为人们对那场人类梦魇进行深刻反思的珍贵教材。当时距德军投降仅一个星期。1947年,死里逃生的安妮父亲将女儿遗留的日记付梓出版。这本日记已转译成55种文字,共印刷3000万册。她避难的房子已被辟为安妮故居博物馆,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缅怀那不堪回首的人类悲剧。

3. 安妮日记的内容简介

安妮本出生在一个富有的德籍犹太人家里,为了躲避纳粹党的残害而移居荷兰,不久,纳粹党占领了荷兰,便开始四处搜捕居住在荷兰的犹太人,安妮的姐姐玛格收到了被拘捕的传票,因此安妮一家便提前开始了秘密小屋的生活。随即,温达安先生一家和牙医迪赛儿也先后搬进了秘密小屋。在秘密小屋里,他们有严格的作息时间,白天不能随意活动,以免被工厂的工作的人发现,只有在晚上所有人都离开后,他们才能放心的自由活动,也只有在这时安妮才能隔着窗帘看看外面的世界。在秘密小屋的生活中,每个人都变得十分敏感而且容易受到惊吓,一阵陌生的脚步声,一串奇怪的敲门声都使他们如惊弓之鸟,食物殆尽、互相的不容忍、争吵使原本就紧张的生活变得更加难熬。他们失去了自由,只能躲在狭小的房间里,这一切,都反映了躲避起来的犹太人紧张不安的心理与他们凄苦的逃亡生活。他们也从朋友的叙述、收音机、窗外的情景中了解到了许多外面世界的消息,有喜有悲,悲的是德国纳粹不断地搜捕犹太人,将他们赶往集中营,妇女、小孩、老人、病人无一能幸免,在集中营里强奸、毒杀时有发生,那里的犹太人的最终命运便是死亡。喜的是盟军一步步登录的消息,这给了秘密小屋里的人无限的希望,他们渴望着自由,希望能再次拥有自由。然而由于他人告密,秘密小屋中的所有人均被关入集中营,日记被迫中断。 另一方面,在阁楼中度过的25个月也是安妮开始进入青春期的时期,她的生理上、心理上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被真实地记录下来了,因此《安妮日记》也是一位少女成长过程的真实记载。在开始记日记时,安妮称自己为“安妮”,逐渐地,她改称自己为“安妮·弗兰克”,认为自己已经是个大人了。在当年的阁楼,今天的安妮·弗兰克纪念馆的墙上,有一道道铅笔做的记号,这是安妮记录的自己的身高变化。她第一次有了月经,非常激动,因为这是个“非常重要的事”。安妮甚至非常坦率地谈到了自己对性的朦胧的好奇,她称自己看到女性的裸体总是非常“激动”。在阁楼里,她还和彼德一起偷偷研究他们养的猫的生殖器官,并对彼德能如此冷静地谈论“性”感到非常钦佩。《安妮日记》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对周围人的各种观点,例如她对父母的婚姻关系非常担忧,因为她觉得他们已经不再相爱了,并对父亲与丹恩太太的调情非常反感(这几页的内容直到安妮的父亲去世后才被公开)。另一方面,安妮也尝试着在心理方面走向成熟。在避难的日子里,安妮惊讶地发现自己的日记中竟然有这么多埋怨妈妈的句子,她终于意识到自己必须学会与她们相处。她试着和妈妈、姐姐交谈,与姐姐交换各自的日记,学习沟通与了解。

安妮日记的内容简介

4. 《安妮日记》的简介

《安妮日记》简介
  
 《安妮日记》是作者安妮·弗兰克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同时,对于藏匿且充满恐怖的25个月的密室生活的记录,也使这本《安妮日记》成为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安妮日记的最后一则,所标的日期是1944年8月1日。战争结束,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决定完成女儿的宿愿,将日记出版问世。
  
 一个15岁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于纳粹集中营。这本日记是安妮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
  
 “二战后我想出版一本书,叫做《密室日记》……”
  
 1942年7月,13岁的安妮和家人为逃离纳粹恐怖统治,躲藏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一间仓库里,从此展开两年多的密室生活。“我经常心情沮丧,可是从来不绝望。我将我们躲藏在这里的生活看成一场有趣的探险,充满危险与浪漫情事,并且将每个艰辛匮乏当成使我日记更丰富的材料。”1944年4月5日安妮在日记里写道:“我希望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
  
 安妮的日记从1942年6月12日写到1944年8月1日。起初,她这日记是纯为自己而写。后来,荷兰流亡政府的成员杰瑞特·波克斯坦从伦敦广播电台宣布说,他希望在战争结束之后,能蒐集有关荷兰人民在德军占领之下苦难生活的目击报导,公诸大众。他特别以信件与日记做为例子。安妮收听到这段话,为之动心,于是决定在战争结束之后,要依据她的日记出版一本书。她开始将她的日记加以改写、编辑、润饰,删去她认为不够有趣的部分,并且靠回忆增加一些内容。同时,安妮也保留了原始的日记。
  
 安妮死于德国一个集中营,死因是那里爆发了斑疹伤寒,于3月死亡。她的亲人中,只有父亲奥托·弗兰克活着走了出去。1945年6月他回到阿姆斯特丹,后移居瑞士。他在以后的日子里,一直在传扬女儿的日记,让全世界共享。他于1980年8月19日过世。
  
 学术界编纂的`《安妮日记:评注本》将安妮第一次写成、未经整编的日记称为A版,以别于第二次所写、经过整理的版本,是第二种版本,一般称为B版……奥托·法兰克斟酌许久,决定完成女儿的宿愿,将日记出版问世。他从A与B版中选材,编成篇幅较短的一种版本,后来称为C版,全世界读者历来读到的《安妮日记》就是这个版本。
  
 奥托·法兰克的遗产由坐落在瑞士巴塞尔的安妮·弗兰克基金会继承,该会拥有安妮日记的版权。后来,基金会决定为日记推出一种增订的新版本,从安妮的A与B两个版本取材,对奥托·法兰克的内容加以补充,内容大约增加了30%,希望让读者更了解安妮的内心世界。
  
 自从安妮死后,她的日记已经被翻译成65种文字,销售3000万册,安妮的确以另一种方式完成她的梦想。这个最新披露的绝对版本对于已经认识安妮的人来说,提供一个重新发现安妮的机会;对于未识安妮的人而言,更是一个值得珍藏的版本。

5. 安妮日记

在这世界上,有多少痛苦与欢乐。
  
  
     如今,我躺在宿舍的床上,盖着两层被子,披着暖和又好看的小熊毯子,用着目前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智能手机,记录心中点滴思绪。
  
     1944年的安妮,在闭塞昏暗的密室,吃着水煮烂莴苣、烂土豆,穿着两年前尺寸的衣服,自说自话地体会自己别样的人生历程。
  
     我已经看到接近尾声的部分了,英国终于不负众望开始反攻,希望又重新在“地下的人”的贫瘠的心田发芽生长。但可爱又可怜的安妮却不知道,她的结局。
  
     在安妮的日记中,我认识了许多人——自然是通过安妮的视角。凡达勒太太的愚蠢、自私,姐姐玛格特的逆来顺受、乖巧美丽,皮姆的贴心,彼得的可爱和封闭都是安妮笔下一个个生动的人物特征。而安妮自己,从初来密室时的莽撞到如今的成熟,她经历的不同于任何女生的青春期,从嘻嘻哈哈直来直往的小女孩,长成了一个懂得反思,懂得假装快乐,懂得不顶嘴的女生。
  
     安妮是个奇妙的女孩。她爱艺术,爱整理皇家族谱,爱收集明星照片,尤其应景的是,她也在学法语(comme moi )。被关在密室的生活也不是无聊的,她每天都有很多事要做,上课(法语、代数等),做练习,阅读(帮助他们的人从图书馆借来的书),整理皇室族谱和明星照片,当然还有整理自己等一些家务活。有的时候她甚至忙不过来哩!
  
     安妮的心路历程真实极了,就像我在她那个年纪时那样,丰富又曲折。我不止一次假象如果我从小便有写日记的习惯,那现在看来那些奇思妙想和喜怒哀乐都该是多么有趣啊!可惜!!
  
     安妮的文笔真的让我刮目相看。她在日记中不止一次提到过她想当一名记者,其次是作家。她对生活片段的记录和对一些事物的看法都让我难以相信她只有十三四岁。她热爱艺术和文学,对时政也有自己的看法。她在日记中敢于剖析自己,敢于表达对他人的意见——这恰恰是我做不到的(即使是在日记中)。我好像连自己的内心都不敢面对,很多拿不上台面的想法只敢在脑子里想想——我所认为的最安全隐秘的地方。跟安妮相比,我是不诚实的,对自己不诚实。
  
     还有一点,安妮给自己的日记取了个名字,把所有日记当做是写给这个朋友的信。我也想试试,希望会有助于我打开心扉,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

安妮日记

6. 安妮日记

花了几天零碎的时间终于把《安妮日记》这本书看完了。
  
 这其实是我第二次看这本书,第一次是在电子书上看的。几年前的事了,这次是买的书籍会回来,我是想把这些经典的书摆在书房里,以后给孩子们看。
  
 《安妮日记》这本书是由15岁德国小女孩安妮.弗兰克写的日记。安妮是一个出生在一个富有的德籍犹太人家里,为了躲避纳粹党的残害而移居荷兰,后因家人收到拘捕令而住进一个秘密小屋。
  
 在这秘密小屋了安妮和家人住了两年多,除此之外还有牙医、樊登一家一共8个人。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呆在自己的房间两年不出门是个什么心情?是否会感到绝望、无趣、心如死灰。
  
 来看安妮他们是怎样度过的?
  
 在秘密小屋里由于人多资源少,而且每个人的性格不一样相处久了自然会有摩擦。
  
 通过安妮的日记可以看出每个人在封闭而无望的条件下表现出自私自利、蛮横无理的性格。
  
 樊登太太唠叨不讲理、风流成性,牙医自大而又为老不尊······
  
 他们都是为了躲避纳粹党的追捕而不得不住在一起,十来岁的安妮虽然极其不喜欢他们但是又没办法。
  
 比起那些在外被纳粹党抓住,送进集中营等待死亡的犹太人,安妮又觉得自己已经很知足了。
  
 至少他们还活着!
  
 虽然在小屋里他们也是天天担惊受怕,害怕被人发现,白天都安静的不敢发出任何声响。只有等到晚上才能开一厘米的小窗看看外面的世界。
  
 这对于一个15岁年纪的小女孩来说那是一件很乏味的事,15岁的年纪正是天真烂漫,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却因为他们只是犹太人就被纳粹党生生剥夺了。
  
 在小屋的两年里,他们没有离开过小屋。白天晚上都不能外出,唯一可以透风的就只有屋顶,还不能让人发现。
  
 在小屋里,安妮一家人也没有闲着,他们每天都要看书、学不同的语言和学习数学。他们对未来还是充满期待,没有自暴自弃、自怨自艾。
  
 安妮是一个积极乐观的女孩,比起姐姐她有主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这样的性格让父母觉得她没有姐姐那么听话,从而不断遭受来自父母指责、樊登太太的打压和牙医的不怀好意。
  
 即便在所有人眼中都不讨喜,但她仍然学会了感恩和宽容。随着她年纪的增长,她开始理解父母愿意和姐姐冰释前嫌,和家人更好的相处。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她发现自己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她既得意又高兴,她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憧憬。
  
 他和同屋的彼得相恋,在日记中她把恋爱中女孩娇羞的心里写的淋漓尽致。
  
 当父亲知道后没有责骂安妮,而是委婉的告诉安妮。不要只看到眼前,未来还长。战争结束后,她和彼得肯定会遇到其他更加优秀的人。
  
 安妮接受了父亲的建议,她开始努力克制自己的情感。并重新审视了这段感情,安妮认为他们双方可能是因为孤独和好奇才在一起的。
  
 不得不说安妮内心是一个很理智的孩子,她没有被盲目的爱情冲昏头脑。而能够听从父母的建。
  
 而我们很多成年人在面对爱情时都做不到这一点。
  
 在小屋里,他们天天关心时事和战情,他们希望战争早点结束,早日获得自由。但是结果却不能如愿。
  
 日记更新在1844年8月一日,他们被人举报被纳粹抓住送到集中营。,他们8个除了安妮爸爸幸存其他人全部死于集中营。
  
 看到最后不免为安妮难过,她还是一个15岁的女孩。他们没有做错什么事,犹太人的身份让他们遭此厄运。
  
 那么一个善良懂事、阳光乐观、勤奋爱学的小女孩就这样离开了,让读者不经为她感到惋惜。
  
 如果她还活着,她现在一定是一个有名的大作家,因为她说过她喜欢写作。
  
 《安妮日记》不是小说,而是一本真人真事的日记。读到最后,我倒愿意这本本书是虚构出来的,现实太让人感到心碎。
  
 也更加痛恨战争,也庆幸自己生在和平年代。
  
 国家强大了,我们普通老百姓才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7. 安妮日记

安妮•弗兰克,一九29年6月12日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他的父亲奥托•弗兰克是当地颇有名望的商人,母亲则出身名门,家族地位显赫。此外,在家中安妮还有一位比她大几岁的姐姐---聪明善良的玛格特•弗兰克。十岁之前,安妮在亲朋好友的呵护下,无忧无虑地度过了她美好的童年。
  
 但在温暖的小屋外,世界并不太和平。1933年希特勒上台,开始了对犹太人残酷的种族迫害。迫于形势,这年奥托弗兰克带着全家移民到荷兰的阿姆斯特凡,并在那儿创办了一家食品加工公司。像大多数荷兰女孩子,小安妮在阿母斯特丹过着十分普通的生活:在蒙特梭利中学上学,结识了不少新朋友,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校园生活。
  
 在安妮13岁的生日这一天,安妮收到了一份很特别的生日礼物,一本精美的硬皮笔记本,从此与这位名叫“基蒂”(安妮给笔记本起的名字)朋友的对话变成了安妮每天必做的功课。1940年,德国侵占荷兰队,荷兰的犹太人实行了更为严酷的种族清洗运动。安宁和爸爸妈妈犹太牙医一起住在了密室里。有几家公司员工无私的帮助他们。
  
 安妮在密室里度过了两年。安妮在日记中记录了 法西斯的种种恶行,为什么要自相残杀?为什么每天要把几百万元投入战争却不舍得投一分钱给医学研究者,艺术家和穷人呢?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忍饥挨饿,而另一些地方的食物却多的发霉腐烂呢?
  
 安妮也记录了她与密室的其他成员的生活,她这样写道“我的性格有两面,一面没大没小,嬉皮笑脸……可这一面遮盖了我更美好,跟深沉,纯洁的另一面”是这深沉,纯洁,低调的一面,才是那个最真实的安妮。1944年8月1日,《安妮日记》毫无预兆地中断了。三天以后,纳粹警察闯入密室,所有成员被捕。八个月后,只有她的父亲。从集中营里逃了出来。在这之后,朋友们把安妮写的日记整理起来, 送给了他的父亲。
  
 安宁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女孩子!

安妮日记

8. 《安妮日记》

非常时期,非常阅读。或者那就是安妮和《安妮日记》。
  
 安妮出生德国法兰克福,父亲弗兰克是一名德籍犹太商人。1933年德国纳碎党开始执政,反犹太人在全国大规模展开。为了免遭厄运,弗兰克携妻子、安妮、安妮姐姐移居荷兰阿姆斯特丹。
  
 二次大战荷兰宣布中立。1940年德军入侵荷兰,荷兰人民及移居荷兰犹太人难逃法西斯魔掌。为了免遭迫害,弗兰克预先做好准备,于1942年7月带领一家四口佯装逃到别的国家,实际上藏匿在他所在公司办公楼的密室里。在密室里藏匿生活的除了安妮一家,还有范·丹恩一家人。1944年8月纳碎党军官率领荷兰警察破门而入,逮捕了密室内所有的八名藏匿者,并带走密室所有财物。办公室职员米爱普和贝普有幸没被逮捕,她们在警察走后,从旧书堆里发现了安妮日记和手搞,并妥善保存下来。而不幸的八名藏匿者被分散押送到不同的集中营,除了弗兰克,其余七人先后遇难。其中,安妮在1945年3月初因伤寒病死于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而这个集中营于当年4月12日被英军解放。
  
 战争结束后,弗兰克回到阿姆斯特丹。米爱普获悉安妮的死讯,便把安妮的日记和手搞交给了她的父亲。弗兰克没有想到,安妮在两年多的密室生活中留下了这么多珍贵的笔记,将密室日常生活记载得如此具体和准确。为了一偿安妮想要成为作家的愿望,也为了纪念,他把安妮的日记进行了整理,于1947年首次公开出版。
  
 《安妮日记》首篇于1942年6月12日,末篇写于1944年8月1日。1942年6月12日,是安妮十三岁生日,而日记本是安妮收到的生日礼物,她把日记本命名为吉蒂。写日记是安妮最大的乐趣。安妮把古蒂作为假想的收信人,以写信的方式倾诉自己的内心,描述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其中既描写了密室成员短暂的快乐和长久的恐惧、成员之间的趣事和冲突,也记述了安妮身心发展的艰难历程。
  
 安妮在密室里积极地学习函授课程,广泛地阅读书籍,喜欢思考,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烦恼和艰难,努力地寻找密室生活中的乐趣,她的日记中有许多文字记载了对理想的爱情满怀憧憬和渴望,对战争的看法,甚至涉及对女性社会地位问题的见解。
  
 安妮面对苦难时表现出了乐观、坚强和勇敢等优秀品质,为青少年树立了可以学习、获得鼓舞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