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是什么意思

2024-05-13

1. 中观是什么意思

中观的解释如下:1、宗教学解释。2、社会学解释,也是经济学的分支即中观经济学。中观思想根源于初期大乘时期流通的《般若经》,龙树撰写了《中观论》来阐述正确的中观思想与修持方法,提出二十四观,以此来评破外道与小乘部派等其他学派的理论,在大乘佛教中极受重视。中观的修行者,通常也会以此二十四观为主题来进行观想。后世许多学派继承龙树的想法,并加以开展。最著名的三大学派,包括中观派、瑜伽行唯识学派与如来藏学派,都提出自己的见解,形成大乘佛教重要的讨论课题之一。

中观是什么意思

2. 中观是什么意思

有宗教学解释,社会学解释,也是经济学的分支即中观经济学。
宗教学解释:
梵文中,Madhyamaka,是形容词madhya(中、中间)加上最高级词尾ma,所形成的单字,意思是最中,或至中。龙树在《中观论》中,以至中(Madhyamaka)来形容释迦牟尼所说的中道,远离生灭、断常、一异、来出等二边,又称八不中道。以观察中道,作为修持禅定与智慧的方法,即是中观。

观,又译为毗婆舍那,为观察、思维之意。观的本体为智慧,以般若慧观察一切法,了解一切法皆是因缘生,皆是假名而成,皆是空。了解一切法无自性,了解世俗谛,因此远离颠倒戏论,得知正确真实的因缘法,因此而得正见,证入胜义谛,即称为中观。由中观而得致涅槃。
中观思想根源于初期大乘时期流通的《般若经》,龙树撰写了《中观论》来阐述正确的中观思想与修持方法,提出二十四观,以此来评破外道与小乘部派等其他学派的理论,在大乘佛教中极受重视。中观的修行者,通常也会以此二十四观为主题来进行观想。
后世许多学派继承龙树的想法,并加以开展。最著名的三大学派,包括中观派、瑜伽行唯识学派与如来藏学派,都提出自己的见解,形成大乘佛教重要的讨论课题之一。

3. 关于中观的问题

如果自在天就是宇宙本有的性质,那么宇宙本有的性质是常有的,还是无常的?
如果是无常的,那么佛教也承认,万法无常。但是宇宙的本质是无常,命运也是无常,无常不可能生常有。 命运无常,这也符合佛教的宗义。
如果是常有的,那么宇宙就得一成不变,这和我们现量见到的宇宙一直在变化不符合,我们也不会有生老病死。因为常有不可能生无常,如果常有生无常,那么常有也变成无常了。
以上即使不用中观,从因明的角度也可以破掉。参考《释量论 成量品》

关于中观的问题

4. 所谓的中观有哪些解释方法?

中观,有多个方面的意思,有宗教学解释,社会学解释,也是经济学的分支即中观经济学。
宗教学解释 佛教名称:佛教的一切义理都在中观义中,中观义理是佛教的纲领。(具体内容很多,建议去查百科。)
社会学解释:把从大的方面、整体方面去研究把握的科学,叫做宏观科学,这种研究方法,叫做宏观方法;把从小的方面、局部方面去研究把握的科学,叫做微观科学,这种研究方法,叫做微观方法。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就是中观的方法。
经济学分支:经济学的视角除了宏观、微观之外,还有中观经济学位于其中。

5. 中观的概论

梵文中,Madhyamaka,是形容词madhya(中、中间)加上最高级词尾ma,所形成的单字,意思是最中,或至中。龙树在《中观论》中,以至中(Madhyamaka)来形容释迦牟尼所说的中道,远离生灭、断常、一异、来出等二边,又称八不中道。以观察中道,作为修持禅定与智慧的方法,即是中观。观,又译为毗婆舍那,为观察、思维之意。观的本体为智慧,以般若慧观察一切法,了解一切法皆是因缘生,皆是假名而成,皆是空。了解一切法无自性,了解世俗谛,因此远离颠倒戏论,得知正确真实的因缘法,因此而得正见,证入胜义谛,即称为中观。由中观而得致涅槃。中观思想根源于初期大乘时期流通的《般若经》,龙树撰写了《中观论》来阐述正确的中观思想与修持方法,提出二十四观,以此来评破外道与小乘部派等其他学派的理论,在大乘佛教中极受重视。中观的修行者,通常也会以此二十四观为主题来进行观想。后世许多学派继承龙树的想法,并加以开展。最著名的三大学派,包括中观派、瑜伽行唯识学派与如来藏学派,都提出自己的见解,形成大乘佛教重要的讨论课题之一。

中观的概论

6. 中观系统指的是什么

中观决策是为实现决策目标而进行的定量分析,以及制定目标分解方案、目标选择方案、应变对策和协调措施的中层决策。
中观决策是为实现决策目标而进行的定量分析,以及制定目标分解方案、目标选择方案、应变对策和协调措施的中层决策。中观一词是相对于宏观与微观而言,指的是多层系统的中间层次,这个中间层次在系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中观系统关系:
中观一词是相对于宏观与微观而言,指的是多层系统的中间层次,这个中间层次在系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中观领导决策要把宏观决策进一步具体化,并且为微观决策提供指导。具体地说,宏观决策解决的是目的和概念性质的问题。
由于数据信息量的巨大,中观决策必须借助数学知识、计算机和心理学等决策技术以及专家集团的帮助。在数据处理的基础上,还要提出实现领导决策目标的具体假设及其条件,制定各种选择方案并进行可行性分析,拟定应变对策协调措施以备用。

7. 什么是佛教的中观?

中观在经方面有《心经》、《金刚经》、《大般若经》。在论方面有三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学中观最简单的论就是《三论玄义》。
我不曾学习,不堪指导。只是有点想法想说。
佛教的中观,经常被和儒家的中观混为一谈。,
其中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一样 的地方,
区别尤其重要的,是这个中观的观,不但是观念,不单是做事的方式,还是观察和观察的目标不一样。
我说的都是我自己的理解,一定不是真实情况,只是那个真实,无法言喻离于文字更不能给你展示。
对于佛教的中观,我的理解
第一,在做事,不极端,中度,平衡,平和。
简单的,就是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吃饭的时候不想别的事,不折磨自己,不苦苦追求,
不执着于得失。
——插一句,儒家的中观,只取“不极端”,其实儒家是要看效果的,功利一些。
第二在做人,中观,其实,也有观察自己和观察别人观察世间。
佛教还有内观,就是观察自己,观察自己的身,心,念,法,自己分明,到达不在执着身心幻垢的程度。
儒家也有类似的对别人的观察,对天地万物的观察。“不患不知己,患不知人”。可是观察自己的力度和教诲就少得多。
这可能是最明显的区别。
第三,佛教中观和儒家中观我感觉这里方向一致——顺天道致人事,尽力而为,而无挂碍。
可是,儒家的追求,在于轮回中——不论是家齐国治还是天下平,都是在思考人生,在人的境界里努力修持,来世升天成为神明就是目标。
而佛教不一样。佛教的境界究竟。佛陀教诲的是只要不出轮回,一定会福尽则堕,所以,轮回中的天人福报,不值得付出一切去追求,成佛才是更值得的路。
本来无人缚,何故人自缚。

什么是佛教的中观?

8. 中观论的介绍

中观论即《中论颂》。阐述缘起性空深义,揭示生死解脱根本,为三乘共遵之门。《中论颂》为龙树重要的代表作,畅演中道,中观论摧破执空执有的异说,使大乘不再依傍於小乘部派,而能卓然自立,自成大乘中观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