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草原文化的特质?

2024-04-29

1. 论述草原文化的特质?

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先民创造的草原文化,以其久远的历史、独特的内涵、广泛的影响力,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研究表明,草原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主源之一,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整个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草原文化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交相辉映、汇聚融合,共同造就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源之一

在北方草原上发现的人类早期文化,同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发现的人类早期文化一样,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位于呼和浩特东郊的大窑石器制造场,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70万年。在鄂尔多斯市萨拉乌苏文化遗址发现的人类化石,属于距今约5万年之前的晚期智人阶段。在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发现的人类化石属于旧石器晚期时代,与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山顶洞人一样都是形成中的蒙古人种。这些说明,北方草原地区确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新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在北方草原上更为丰富。对这些遗址的发掘和研究,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这里的早期文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走在中华文明进程的前列。在距今约8000年的赤峰市兴隆洼聚落遗址中,发现有大型石锄、陶罐以及成排的房屋遗址,它说明兴隆洼先民们已经开始栽培农作物,这比新石器时代中期黄河流域开始栽培农作物早了近千年。这里出土的我国最古老的石雕人像被考古界称作“中华老祖母”。在赤峰市发现的距今5000年的石围墙聚落和距今4800年的老虎山,石城址聚落群,与郑州西山夯筑土城址为同一时代的遗址,都是迄今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城址。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跨入文明门槛的重要一步。在距今5000—4000年前,北方草原上的先民已经在创制人类最早的文字。赤峰市小河沿文化的先民就已经把原始的象形文字刻画在陶罐上。经学者对20世纪80年代初出土于翁牛特旗石棚山一件大口深腹陶罐上所刻象形文字的释读,认为这是对远古时代一次流星或陨石雨的纪录。可见,这里的原始文字较之与它同期或稍晚的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中的原始文字符号更加进步。考古工作者在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发现的祭坛、女神庙、大型方台、金字塔式巨型建筑、特点鲜明的积石冢群以及成组的玉质礼器,则反映了早期人类祖先崇拜、等级社会的状况。它表明早在5000年前,红山文化就已率先由氏族社会跨入“古国”阶段,早期城邦制国家诞生了。而在1000年后,中原地区才相继跨入“古国”阶段。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认为,红山文化同中原以及中国其他区域相比,在文明起源史上处于“先走一步”的前导地位。

追寻北方草原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的足迹不难发现,中华民族许多文化传承的源头也都可以追溯到这里。在赤峰市查海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石块摆塑龙眶今已有8000年,而在河南濮阳及湖北黄龙考古遗址中发现的摆塑龙距今6000多年。1971年,在距今6000—5000年的三星他拉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雕刻精美的玉龙,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雕刻的玉龙,被称为“中华第一龙”。20世纪80年代后,红山文化遗址中又有玉龙陆续出土。这说明北方草原是龙的故乡,是龙崇拜观念的发祥地。伴随着玉龙出土的成批玉器,更引起学者们对红山文化的重新审视,认为红山文化的“玉文化”和晚于它的长江流域良渚文化的“玉文化”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的早期玉文化。翁牛特旗赵宝沟文化遗址距今约6800年。2004年,在这里发现了一件凤鸟造型的红陶杯,有学者将其称为“中华第一凤”。从这里似也可以看到中华凤文化的滥觞。小河沿原始文字的解读,还“找到了‘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原始记录”。因为红山文化的先民中有玄鸟族,他们与后来的商文化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商族的起源神话可以通过小河沿文字的记载得以冰释。

在中原地区进入青铜器时代之前,北方草原并不晚于中原地区开始使用青铜器。在赤峰市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发现的青铜器,属于青铜器时代早期,是北方草原早期文明的又一个标志。在鄂尔多斯市以及邻近地区发现的大口二期、朱开沟等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有以动物纹样为主体图案的饰牌、游牧生产生活用具、铜短剑、铜戈、铜镞等,显示出北方游牧民族的特色。在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除了发掘出为数众多、工艺精致、造型美观的青铜器外,还发现有古代铜矿炼炉遗址。北方草原青铜器文化特色浓郁,是商周至战国时代北方游牧民族创造的重要文化财富。

综上所述,北方草原是中华大地上人类活动最早的地域之一,是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之一。北方草原的早期文化既扩展了中华文化起源的地域,又把中华文明的开端推向了更为久远的历史,无疑是中华文化最早的源头之一。

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草原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的主源之一,而且还以其丰富又独具特色的内容、不间断的历史发展,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草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既在许多方面与中原文化有相同相似的成分,又始终保有独特、迥然的文化内涵和风格。新石器时代,黄河文化以粟作农业为经济基础,长江文化以稻作农业为经济基础,两者都是以农业为经济基础。而草原文化多以农业兼渔猎业为特色。进入青铜器时代后,草原文化逐渐转向以游牧业为经济基础。由此,在古代中国,形成了三大类型的经济文化区,即北方草原游牧经济文化区,秦岭、淮河以北的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秦岭、淮河以南的水田农业经济文化区。三大经济文化区的形成主要是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同时也是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果。草原文化在经历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元、满清、现当代几个高峰期的发展以及与中原文化的长期碰撞交流、融合后,今天已经演变成为蒙古族文化为典型代表的、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这个体系已经融入中华文化的大体系之中,使中华文化成为一个包容工业、农耕、游牧、渔猎等生产方式在内的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

受自然环境、气候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在古代历史上北方草原先后兴起的民族基本上都以游牧经济为主业。在游牧经济中,草原生态环境、牲畜、人和游牧文化组成相互依存、和谐发展的共同体。游牧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不同在于,游牧经济的基本生产资料是牲畜,牲畜只有经常在草原上移动才能获得足够的食物,因此游牧民族强调有规律地游迁。而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是土地,土地需要兴修水利和精耕细作,因此农业民族强调安土重迁。在我国历史上,中原地区的农业与北方草原的游牧业长期接触共存,经常发生矛盾冲突,又相互依存和补充。正是在这两种经济类型的相互作用中,北方草原民族与中原汉族形成了不可割断的经济联系以及在文化方面的相互交融,在个别情况下这种经济文化的交流联系,甚至采取政治、战争的手段得以延续。就是在这种交流联系的过程中,历史上北方诸多民族不断参与中华文化的构建与发展,在中华文化中的历史作用不断凸显出来,并且在经济文化的交流联系当中,碰撞出、创造出中华文化发展的新的因素。

在中原地区进入春秋战国、秦汉时期以后,在中原地区建立统一农业区政权的同时,北方草原上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也相继建立了统一游牧区的政权。自战国时代到秦汉时期,匈奴族在北方草原崛起,建立了统一北方草原的强大政权。西晋以后,居于大漠之北的草原民族向中原内地迁移并建立政权,我国进入了“五胡十六国”时期。在东晋时期,鲜卑族逐渐壮大,入主中原,建立了北魏政权。五代之际,契丹族统一北方,建立了辽政权。此后女真入在北方崛起,推翻了辽、北宋政权,建立了金朝。在元、清两朝,蒙古族、满族不仅统一了北方草原地区,而且建立了包括大江南北、长城风外的疆域空前广阔的统一政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这些北方民族政权顺应历史发展的规律,或雄踞于北方,或入主中原,特别是当中原封建王朝腐朽没落的时候,北方民族取而代之,重振中华文化,重新焕发中华文化的生机活力,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增添新的活力,得以延续和发展,充分显示了草原文化的进取开拓、奋发有为的风貌。

游牧经济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物质、精神、制度层面上文化,是草原文化所具有的重要内容。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北方草原各民族创造了豪放壮美、雄浑飘逸、丰富多姿、熠熠生辉的灿烂文化。如遍布北方的以狩猎、游牧为内容的岩画,展示着早期草原民族的历史风貌。以蒙古族的《江格尔》为代表的众多英雄史诗和历史文学巨著《蒙古秘史》等历史文献,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清代雍和宫的建筑形式和建筑格调汇聚了满、蒙、藏、汉等民族的文化因素,融多民族艺术为一体的雍和宫“三绝”,更是驰名中外。蒙古族科学家明安图《割圆密率捷法》及呼和浩特市五塔寺蒙古文石刻天文图是草原文化在数学、天文学方面取得新进展的重要标志。满族文学大师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学巨著,流传至今,蜚声中外。蒙古族著名文学家尹湛纳希创作的《一层楼》等多部长篇小说,推动了草原文学的发展。游牧民族创造的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的游牧经济文化,蕴含了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进步理念。还有以“长生天”为核心的哲学观念,纵横驰骋的军事战略和艺术,星罗棋布的佛教召寺、佛塔和石窟,记录表现不同民族语言的突厥、回鹘、契丹、女真、西夏、蒙古等十几种文字,蕴涵着豪放气势、委婉情怀的音乐歌舞艺术等等,都无可置疑地说明北方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华文化丰富、博大内涵的创造与贡献,也是草原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独树一帜、自成一元的特质所在。

总之,从构成草原文化的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来看,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是中华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

草原文化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性作用 

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在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草原文化发挥了重要的历史性作用。这种作用是持久的、广泛的,也是深远的·

草原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历史年代。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力排众议,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的胡服骑射,主动接受草原文化,引起广泛影响。西汉前期,由于奉行与匈奴“和亲”的政策,匈奴之间通过“关市”贸易开展物资和人员的交流,出现了“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的局面。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我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融合高潮的到来,各民族文化和风气上的互学互染,形成了“长江以北尽是夷狄”的气象。唐代更是“胡风劲吹”,在以长安为中心的广大北方地区,达官贵人、普通百姓趋之若骛,呈现出“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的盛况。唐代以后,契丹、女真先后入主中原。金朝统治区域较之辽朝南移,表现出北方民族对中原内地文化的影响渐次高涨。在金代,金主完颜亮迁都燕京,改燕京为中都,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即肇始于此。

蒙元时期,在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的推动下,草原文化的对外影响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峰。蒙古汗国的建立,从整体上开通了我国与欧亚各国间的联系,北方民族、中原内地同西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得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同时也加快了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的汇聚互融进程。

在满族建立的清朝时期,草原文化在多领域得到长足发展。满族的许多文化被内地各民族所接受,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至今仍然具有新鲜活力。鸦片战争以后,北方草原各民族与全国人民一道,奋起反抗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为保卫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和文化传统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我国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友爱,在继承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共同奋斗,建设着空前繁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历史谱写着新的篇章。

草原文化对中华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作用不仅是持久的,也是广泛的。在衣食住行领域,赵武灵王实行的“胡服骑射”,不仅改变了中原居民沿袭已久的着装习惯,也改变了商朝以来驾车作战的军事传统。对此后中原民族的服饰演变、军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事实上,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服饰的影响远不止于此,从一定意义上讲,秦汉之后的古代中原服饰,基本上都可以视为北方民族服装的变体。北朝时期鲜卑等北方民族组织翻译了大量的佛教经典,为中国佛教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的开凿,为中华民族留下了艺术瑰宝。北魏末期, 
“六镇起义”引起六镇边地的鲜卑人及鲜卑化的汉人进入中原地区,致使鲜卑语言、风俗在东魏、北齐成为时尚。北方汉语受到鲜卑语影响,时人称北方方音“北杂夷虏”。传入中原的乐器主要有箜篌、琵琶、筚篥、横笛、胡角,而一首《敕勒歌》,传唱千余年,流传至今。北方草原民族素以军事称强,其军事文化在制度层面上对中原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首开此例的就是鲜卑等民族的军镇制和府兵制。北方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礼俗、饮食、音乐、舞蹈、体育、绘画、艺术及宗教等各个方面,古代汉文典籍中诸如胡瓜、胡麻、胡桃、胡荽、胡蒜以及胡茄、胡琴等词汇,就说明了这一点。

在对中原文化持久、广泛的作用过程中,草原文化不断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一路走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历史上北方草原民族总有一种向南发展的倾向。辽以前,这种倾向主要表现为对中原的频频渗透,逐步进入;从辽开始,这种倾向则主要表现为发动征服战争,入主中原。产生这种倾向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北方草原民族对于物质文化交流的需求和被中原发达的经济和繁荣的文化所吸引。除上述原因之外,宋代以来,中原朝廷到末期广泛弥漫的腐败萎靡之风所导致的朝廷积弱、不堪一击,也促使草原民族戎装南下。历史清楚地表明,辽、金、元、清入主中原,都曾起到过摧枯拉朽、横扫萎靡之风的作用。正是北方草原民族屡屡入主中原,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发展一次次注入新鲜血液。诚如陈寅恪所说,包括草原文化在内的胡人文化“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局”。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伴随着北方草原民族对中原武力征服而来的,是草原民族与中原民族的融合,也是草原文化同中原内地文化的汇聚。这种大规模的融合和汇聚每进行一次,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就得到一次加强,它所产生的向心力、疑聚力也就进一步增强;正是这样一次次的大规模融合、汇聚,加速推动着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数千年来,中华民族日益壮大,中华文化长盛不衰,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即在于此。

以上为有关论述,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论述草原文化的特质?

2. 急求:草原文化对中国文化有何作用和影响

草原文化对中华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作用不仅是持久的,也是广泛的。在衣食住行领域,赵武灵王实行的“胡服骑射”,不仅改变了中原居民沿袭已久的着装习惯,也改变了商朝以来驾车作战的军事传统。对此后中原民族的服饰演变、军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事实上,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服饰的影响远不止于此,从一定意义上讲,秦汉之后的古代中原服饰,基本上都可以视为北方民族服装的变体。北朝时期鲜卑等北方民族组织翻译了大量的佛教经典,为中国佛教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的开凿,为中华民族留下了艺术瑰宝。北魏末期,“六镇起义”引起六镇边地的鲜卑人及鲜卑化的汉人进入中原地区,致使鲜卑语言、风俗在东魏、北齐成为时尚。北方汉语受到鲜卑语影响,时人称北方方音“北杂夷虏”。传入中原的乐器主要有箜篌、琵琶、筚篥、横笛、胡角,而一首《敕勒歌》,传唱千余年,流传至今。北方草原民族素以军事称强,其军事文化在制度层面上对中原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首开此例的就是鲜卑等民族的军镇制和府兵制。北方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礼俗、饮食、音乐、舞蹈、体育、绘画、艺术及宗教等各个方面,古代汉文典籍中诸如胡瓜、胡麻、胡桃、胡荽、胡蒜以及胡茄、胡琴等词汇,就说明了这一点。 
  在对中原文化持久、广泛的作用过程中,草原文化不断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一路走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历史上北方草原民族总有一种向南发展的倾向。辽以前,这种倾向主要表现为对中原的频频渗透,逐步进入;从辽开始,这种倾向则主要表现为发动征服战争,入主中原。产生这种倾向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北方草原民族对于物质文化交流的需求和被中原发达的经济和繁荣的文化所吸引。除上述原因之外,宋代以来,中原朝廷到末期广泛弥漫的腐败萎靡之风所导致的朝廷积弱、不堪一击,也促使草原民族戎装南下。历史清楚地表明,辽、金、元、清入主中原,都曾起到过摧枯拉朽、横扫萎靡之风的作用。正是北方草原民族屡屡入主中原,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发展一次次注入新鲜血液。诚如陈寅恪所说,包括草原文化在内的胡人文化“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局”。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伴随着北方草原民族对中原武力征服而来的,是草原民族与中原民族的融合,也是草原文化同中原内地文化的汇聚。这种大规模的融合和汇聚每进行一次,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就得到一次加强,它所产生的向心力、疑聚力也就进一步增强;正是这样一次次的大规模融合、汇聚,加速推动着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数千年来,中华民族日益壮大,中华文化长盛不衰,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即在于此。

3. 草原文化的优势与劣势是什么

农耕文明,是指以农业生产和家庭手工业自然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国家形态,是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体。农耕文明在经济上,表现为男耕女织,规模小,分工简单,自给自足,商品交换不发达。在政治经济上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奠定了中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基础,但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狭隘性与封闭性。
 
 游牧文明,是人类的早期原始文明,由逐草而居的游动放牧的草原民族为主建立的生活方式。游牧文明的特点在于流动,其社会与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制约,其国家形态与民族种族发展都不具稳定性,因而缺乏文化的传承。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的发展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发展具有特定地理环境因素,两者并行发展。从社会发展进程上看,农耕文明要优于游牧文明,但在历史发展 进程中,农耕文明却常常受到游牧文明的骚扰并被游牧文明打败。中华文明正是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中发展壮大,当游牧民族以武力战胜吞并农耕民族后,又被农耕民族的经济文化所征服。
 
 最终,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都终结于工业文明。要说影响,是应该是一种相互之间的交流促进融合,与某些具体地区的富裕、贫穷没有必然的联系。

草原文化的优势与劣势是什么

4. 草原文化的优势与劣势

您好!草原文化的优势如下:1、草原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内蒙古草原的分布范围广,草原总计面积为8800万公顷,可利用面积6800万公顷,可利用率达约77.27%,占中国草原总计面积25%。内蒙古草原根据景观学可分为草甸草原景观、典型草原景观、荒漠草原景观、沙地草原景观四种类型。【摘要】
草原文化的优势与劣势【提问】
您好!草原文化的优势如下:1、草原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内蒙古草原的分布范围广,草原总计面积为8800万公顷,可利用面积6800万公顷,可利用率达约77.27%,占中国草原总计面积25%。内蒙古草原根据景观学可分为草甸草原景观、典型草原景观、荒漠草原景观、沙地草原景观四种类型。【回答】
2、文化底蕴浓厚,具有文化优势独特并丰富多彩的草原文化融合草原自然资源,改变了自然景观单一性的制约。崇尚力量、热情好客的草原文化差异性显著,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牧民们住的是容易拆卸、安装的蒙古包,蒙古包一般就地取材,既方便又环保;牧民们的是肥大并且不开又的蒙古袍,袖长领高,可以抵御风寒;牧民们吃的是奶食、肉食,别具特色。草原歌声嘹亮,草原舞蹈别具风格,深受游客喜欢。内蒙古自治区还是文物大区,很多项目可以通过合理利用,进行适度开发从而转化为经济价值。【回答】
3、具有显著地带性的差异,健康形象深入人心随着降水量的递减,由东向西依次呈现不同的自然风光,有森林、有草原,一片绿色的景象。草原代表绿色、健康的形象深入人心。如果游人想远离污染,修养身心,草原是他们的首选。【回答】
您好!草原文化的劣势,如下:1、景观相对单调性草原上的降水和土壤不足以维持森林的成长,然而能支持耐寒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生长,所以草原上辽阔无林。温带草原的草群基本在1米以下,高度落差小,使得草原看起来很辽阔,但是也存在着缺乏特定的观赏主体的问题,景观相对单调。【回答】
2、生态环境脆弱性气候环境和土壤环境是草场类型及其生态系统的主要影响因素。内蒙古草原植被生长的气候环境为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土壤肥力差,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差,具有脆弱性的特点。过度放牧、超负荷收割、不合理管理等人为行为会使得草原植被退化,出现生产力衰退。【回答】
3、草原的交通可进入性差由于草原大多分布在偏远的郊区,离城市较远,从城市到草原,公路是游客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以锡林郭勒的典型草原为例, 10%的游客选择由铁路进入目的地,20%的游客选择航空进入, 70%的游客选择由公路进入目的地。草原地区的公路由等级路、草原路、自然路等组成。其中,等级路穿越草原成为游客进出草原旅游目的地的重要通道。但是,通往旅游地的支路多为草原路和自然路,质量较低,行车不便,并且公路没有形成网络,存在断头路,有的旅游地不通公路。由于草原的可进入性差,游客只能对草原旅游望而却步。【回答】
智能文化的优势和劣势【提问】
您好!请问是人工智能文化,还是什么智能文化呢?【回答】
科技 创新之类的【提问】
好的😊【回答】
那就是人工智能文化了【回答】
您好!人工智能文化优点如下:1、节省人工成本与减少人为错误,人工智能是高度自编程的,这意味着不需要专人去盯着它去运行,这大大节省了人工与时间成本并且减少甚至说是避免了由于人为而发生的错误,有很多重大的项目出现意外只是因为一个小小的人为错误。2、效率极高,人工智能可以同时去做多件事情并且人工智能是通过网络直接与数据库连接,调取数据是在毫秒之内就能完成,这两个优点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3、人工智能没有疲惫感并且不需要休息,只要条件允许就能24小时工作,这是人所做不到的。【回答】
您好!人工智能文化缺点如下:1、脆弱性。目前的人工智能系统还无法超出场景或语境理解行为,虽然在下棋或游戏等有固定规则的范围内不会暴露出这一弱点,但是一旦场景发生变化或 种变化超出一定范围,人工智能可能就立刻无法“思考”。【回答】
2、不可预测性。用户无法预测人工智能会做出何种决策,这既是一种优势,也会带来风险,因为系统可能会做出不符合设计者初衷的决策。【回答】
3、安全问题和漏洞。机器会重结果而轻过程,它只会通过找到系统漏洞,实现字面意义上的目的,但其采用的方法不一定是设计者的初衷。【回答】
思想文化的优势和劣势【提问】
您好!请问是什么类型的思想文化呢?【回答】
儒家思想那一类的【提问】
好的😊【回答】
您好!儒家思想文化的优势如下:1、儒家思想,强调“仁者爱人”的思想。在理论上,儒家和墨家是最温情脉脉的学派,无论是儒家的“仁者爱人”,还是墨家的“兼爱”思想,都提倡用一颗爱人的心,去关心别人,关怀社会。【回答】
2、儒家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无论是《易经》还是《礼记》和《中庸》,儒家的经典著作都强调“参赞天地、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思想是把天地万物、人与自然、花鸟虫鱼等一切,看作与人密切相关的存在,其中,天地是我们的父母,万物都是我们的朋友。这种思想到了宋朝哲学家张载那里,被总结成“民胞物与”的思想。【回答】
3、注重伦理和尊卑的秩序。小农经济的本质特征是安土重迁,人们长期被禁锢在土地上,形成了封闭的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结构。在文化心理上,小农经济的结构,必然造成保守的经验主义。【回答】
您好!儒家思想文化的劣势,如下:1、过分强调义而忽视轻视利,遏制了人的欲望。人的欲望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孔子很少谈利,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到了西汉哲学家董仲舒,提出了“正其道不谋其利”的理论,这种理论发展到最后,就变成了宋明理学中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谬论了。这都是对人的欲望的压制。试想,人类没有欲望,我们将向何处而生?所以,儒家思想就一直有平均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走向后来,将变成极端的仇富思想。【回答】
2、建立在遏制欲望的基础上,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一直存在重农抑商的思想。这种思想,一方面发展出官本位的倾向,另一方面发展出遏制商业发展的倾向。所以,传统的中国社会,一直是农业社会,而商业经济发展一直处于被压制、发展极端落后的情况。【回答】
3、儒家立足于家族本位和血缘本位的伦理思想,压制了个人的权利和民主思想。事实上,无论是三纲还是五伦,都是存在于熟人社会,其实都是属于私德的问题。一旦进入了现代社会,私德泛滥,公德被忽视,对人际之间真正的平等,缺乏真实的关怀。也就是说,我只需要对我身边爱的人好,其他人和我没有关系。这样就造成对现代社会公德、公民权利和民主意识的淡漠。【回答】
类比身体成长与专业临床专业发展之路,如何做到:专业成长对专业知识的渴望就像身体成长对于食物的渴望一样强烈?【提问】
好的😊【回答】
您好!方法如下:1、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因为当你把渴望知识当成常态了,以后也就会像每天吃饭一样,每天学习知识。2、对于专业知识重复使用 也就是每天都温习一边专业知识,让知识烙印在大脑里。3、对于专业知识要联系到生活中,当看见什么东西就知道应该用什么知识去解读。【回答】
草原原民强调人在强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面前的力量,智慧,意志力,从而形成一种对英雄崇拜的观念。请举例一个你认可的草原英雄,并用一句话评价。【提问】
好的【回答】
您好!草原英雄是成吉思汗。他的评价是:成吉思汗⽆疑是⼀位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兵作战⽅⾯,成吉思汗有独到的眼光。他戎马⼀⽣,打下了历史上⾯积最⼤的蒙古帝国版图,并且创下了世界上很多第⼀。⽐如,成吉思汗是“千年以来世界最富有的⼈”、“⼈类历史上最⼤的成功者”等等。【回答】

5. 草原文化的优势与劣势

旅游业是内蒙古的王牌,在中国没有人提过一句对内蒙古不向往的这种话,基本上大家都想去一次草原。去草原了以后,现在越来越多人想去内蒙古度假,发现配套设施都不是很齐全。虽然现在的公共基础设施也不错,公路铁路这些都很好。所以自驾旅游的这一块市场非常之大,至少要对得起这1.3亿次人游客数量的产生的相应的收入。如果以旅游为龙头,把服务业带动起来,,整个服务业板块就做到全面成长,第三产业的竞争水平相对应也会提高。他应该往长三角、珠三角服务水平高的地区去看齐。【摘要】
草原文化的优势与劣势【提问】
旅游业是内蒙古的王牌,在中国没有人提过一句对内蒙古不向往的这种话,基本上大家都想去一次草原。去草原了以后,现在越来越多人想去内蒙古度假,发现配套设施都不是很齐全。虽然现在的公共基础设施也不错,公路铁路这些都很好。所以自驾旅游的这一块市场非常之大,至少要对得起这1.3亿次人游客数量的产生的相应的收入。如果以旅游为龙头,把服务业带动起来,,整个服务业板块就做到全面成长,第三产业的竞争水平相对应也会提高。他应该往长三角、珠三角服务水平高的地区去看齐。【回答】
内蒙古有很优越的自然资源,我们应该用内蒙古的文化,草原的场景,大草原游牧的情怀,去做一个先进的服务业体系。如果这么做的话,整个地方就不一样了。整个内蒙古这个板块应该去承接一些新兴的制造业,有很多城市它们是有一些能源和资源基础的,不管是钢铁还是煤炭,这些城市它可以充满了饥饿感,做一些竞争式的招商引资,把那些能够落地的新型企业的引进。【回答】
草场退化即草场植被衰退。主要表现为优良牧草种类减少,各类牧草质量变劣,单位面积产草量下降等。草场退化是土地退化的一种类型,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草场退化是人为活动和不利自然因素导致的草场恶化,包括土壤物质损失和理化性质变劣,优良牧草的丧失和经济生产力下降。中国的草场退化主要是人为活动造成的,包括过放牧、滥垦和滥采等。【回答】
草原文化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提问】
优势。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回答】
一. 优势1.草原资源丰富,类型多样草原的分布围广,草原总计面积为8800万公顷,可利用面积6800万公顷,可利用率达约77.27%,占中国草原总计面积的25%。草原根据景观学可分为草甸草原景观、典型草原景观、荒漠草原景观、沙地【回答】
2.文化底蕴浓厚,具有文化优势独特并丰富多彩的草原文化融合草原自然资源,改变了自然景观单一性的制约。崇尚力量、热情好客的草原文化差异性显著,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牧民们住的是容易拆卸、安装的蒙古包,蒙古包一般就地取材,既方便又环保;牧民们穿的是肥大并且不开叉的蒙古袍,袖长领高,可以抵御风寒;牧民们吃的是奶食、肉食,别具特色。草原歌声嘹亮,草原舞蹈别具风格,深受游客喜欢。自治区还是文物大区,很多项目可以通过合理利用,进行适度开发从而转化为经济价值【回答】
类比身体成长与专业临床专业发展之路,如何做到:专业成长对专业知识的渴望就像身体成长对于食物的渴望一样强烈?【提问】
理论知识从书本上也能学到实践知识,你必须参与到实践之中才知道,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其实也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情,比如说你是学计算机的学习算计的问题是什么?其实不就是边城嘛,边城的话基本上要和实践相结合,理论上学的知识必须转化为实践才有用。那么你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渴望的话就必须运用到实践之中。【回答】
草原原民强调人在强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面前的力量,智慧,意志力,从而形成一种对英雄崇拜的观念。请举例一个你认可的草原英雄,并用一句话评价。【提问】
草原英雄——阿木古楞湍急的洪水中有一双手四处乱抓,拼命的挣扎,仿佛想要抓到一根救命的稻草,可抓住的却只有冰冷的河水和绝望的空气。女子在恐惧和绝望中一点点下沉……就在这紧要关头,有一双温暖的手抓住了女子的手,用力抱起她拖到了岸边,由于用尽全部力气救出了女子,好心人却被无情的洪水冲走了【回答】

草原文化的优势与劣势

6. 如何理解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

近几年来,草原文化研究在我国学术界异军突起,取得了一系列具有突破性、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产生了重要而广泛的影响。随着研究的深入,十分需要进一步挖掘和阐述草原文化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建构草原文化的观念与范畴体系。提出和探讨草原文化核心理念就是这种有益的探索,就是草原文化研究深化的标志之一。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草原文化的核心观念在价值取向上的集中体现,是对草原文化的基本内容、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的本质概括,是草原文化形成、发展及对外扩大影响的内在动力。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作为一种认识形态,是草原民族对自然、社会及其发展基本态度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性与区域性认同的统一、历史与现实认同的统一,在草原文化体系中居于统领的地位,体现了草原文化地域、民族和时代的特色。草原文化在长期积淀中,孕育出许多富有生命力的观念和思想,诸如开拓进取、包容并蓄、自由开放、崇信重义、英雄乐观、天人相谐等,形成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观念体系。最近,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部长乌兰在我区第五届草原文化研讨会暨第三届红山文化国际高峰论坛的讲话中,提出并阐述了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把草原文化核心理念概括为“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这样三句话。这是草原文化研究取得的又一个新的成果。

7. 草原文化的定义的发展脉络?代表人物有哪些技巧

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
1、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的见摸得着的具体是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互相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促成的习惯和风俗,她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
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代表人物我知道的就是泰勒

草原文化的定义的发展脉络?代表人物有哪些技巧

8. 草原文化的现代价值

 草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如英雄乐观精神、自由开放精神和崇信重义精神等等,都与当今改革开放时代从本质上是一致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传统的优秀民族精神,必然表现为开拓进取、创新发展的时代精神而大放异彩。在现实生活中,草原文化中的节庆、祭祀、娱乐、餐饮、服饰、工艺、歌舞、文学艺术等都在实现与现代文明之间双向互需的有机结合。草原文化以特有的方式吸纳现代文明的成果,实现发掘、更新、重构以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现代文明也在与草原文化的结合中获得新的实现领域和形式。事实上,草原文化已寓于草原地区文化旅游业、文博会展业、图书影视业、城镇建筑业等产业之中,成为草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亮点,表现出巨大的魅力、潜力和优势。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中彰显出特殊的魅力和影响。近年来,草原文化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文化的重大交流活动,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蒙古族的长调、马头琴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等草原民族的文化艺术,如歌舞、杂技、文物、服饰等等,都以独有的艺术特色和魅力在世界各大洲留下了美好的足迹,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广袤的大草原和独具风格的草原民族风情,也越来越吸引世人的眼光。草原文化为开辟大草原旅游市场和与世界交流,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随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学发展的新的历史进程,草原文化必将以更加崭新的姿态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广泛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