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经营结构调整取得成功的几个范例

2024-05-14

1. 生产经营结构调整取得成功的几个范例

在地勘局和地勘单位中,结构调整效果比较好的有广西地勘局、广西柳州探矿厂、浙江十一地质队、宁夏物勘院等。他们的主要业绩介绍如下:
一、广西地勘局
从1994年起,广西地勘局重点选择路段工程,大力推行结构调整。这个局通过总承包公路施工工程的契机,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项目投资,取得了多方面效益。1994年,广西地勘局利用承包钦州陆屋一级公路(50.23公里)工程之机,组建了“广西地矿建设工程发展中心”(即工程勘探施工企业集团),并同时取得了工程勘探设计甲级、工程测量甲级、工程施工一级、工程监测与监理乙级的专业资质证书,拿到了进入多种工程勘察施工市场的“入场券”,可以进行工程总承包,执行国家一级施工收费标准。
钦州陆屋一级公路工程是以土地换施工的合同,总造价4.5亿元,第一期为路基工程,造价1.3亿元,甲方仅拿出300万元作为开办费,其余用2700亩土地的使用权作价,支付工程价款。这种情况对第一次承揽公路工程的广西地勘局是严峻考验:干还是不干?他们干了,办法是利用土地作抵押,向银行贷款;贷款虽然有利息,但土地也是可以增值的,如今,第一期工程已经完成,第二期工程正在施工,取得了多种效应:
(一)直接经济效益十分突出
由于发展中心具有工程总承包资质,可以执行省级收费标准,仅此一项,便可比一般地勘单位收取的工程价款高20%,在已完的1.3亿元总产值中获利数千万元。
同时,由局直接承揽公路工程本身也为所属地勘单位提供了工程施工市场。广西地勘局所属地勘单位,共有11个工程处参加钦陆公路修建,完成产值8000万元。这些产值完全是由于局直接经营的成果,因而构成了地勘单位经营的补充。二者是相加的关系,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没有局的这些经营,地勘单位产值就会纯减少8000万元;300余名在职职工就会失去一年的工作。
(二)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后续效益十分可观
这些效益,有的已经获得,有的将陆续获得。
(1)已经出售950亩土地,收入7100万元,其中增值1800万元,占原价的34%。
(2)利用土地自己开发。投资2100万元,建成正元大酒店;用土地和建筑劳务;折价400万元,换取钦州艺术学校51%的股权。
(3)用购买我方土地的便利,取得油气库总承包权,价款1.25亿元,大部分由地质队承包,少量外包;取得深能码头填海施工权,总造价5400万元,获利2400万元;取得码头专用线施工权,收入1800万元,作价入股,获专用线股权30%。
此外,还有1350亩的土地使用权待开发或出售,其中有地矿散装码头、专用矿业码头、铜冶炼厂厂址等用地。
(三)通过钦陆公路的施工,还获得了“品牌”效应,显示了广西地矿建设发展中心的勘察施工能力,赢得了各方面的信任
截止到1998年,已先后承揽了如下工程:
黎钦铁路路基20公里,价款2000万元;
钦州土地局综合大楼建设,总造价2.1亿元;
1号市政工程,价款800万元;
广西贫困山区找水,价款1200万元;
钦陆公路铺设路面,造价7500万元。
把上述各工程价款加在一起,总数超过5亿元,其中大部分由广西地勘局所属地质队施工。
值得指出的是广西地勘局钦陆公路工程所引起的连锁反映,不仅是工程施工市场的扩大,而且形成了最有效的投资。首先,劳务换土地本身就是一种投资,土地是生产要素,购买生产要素,是典型的投资;其次,在土地上建造大酒店、艺术学校(商业性),也是一种投资;再次,承揽钦陆公路路面铺设,换取的是25年公路收费权,更是投资。这些投资,不仅给广西地勘局带来了大量的资产增值(按现价,估计可达2亿元以上),而且还换来了一部分长期稳定的收入。
二、浙江十一地质队
浙江地勘局第十一地质队在1993年还处于比较困难的境地,当时一个300多人的地勘单位,年收入只有1152万元,在沿海地区属于低水平。而他们在市场上的主要收入来源工程勘察和基础施工,又受到个体户的严重挑战,止步不前。面对这种情况,他们认真分析了当时温州地区工勘和基础施工市场的形势后,认为随着地区经济实力的增强,土建工程将会越来越高层化、大型化。为了适应这种形式,应当充分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和信誉与对手竞争。为此,他们制定并实行了自己的发展战略:
(一)加大投入,上规模,负债经营
他们认为,虽然在小打小闹的市场上地质队竞争不过个体户,但是在技术上和信誉上地质队远比个体户有优势,而这种优势,正是承揽大项目的必要条件。因此,他们决定上规模,瞄准大项目,开展攻关。但是要上规模,必须有投入,而且需要较多的投入。而投入的来源只能靠自己,没有别的办法。所以必须敢于负债经营,借鸡下蛋。于是他们利用地质队信誉,向银行贷款,购置设备。从1993年到1995年,先后贷款800万元,购置大型基桩施工钻机、空压机、GPS—15型工程钻机、挖掘机、ST120推土机、ZL—40型装载机、俄产卡玛斯自卸载重汽车、东风载重汽车等几十台套。利用这些现代化装备,加之原有的技术,迅速打开了局面。1994年,当年就实现货币总量2805万元,比1993年增长143%,净增1653万元。1995年又实现货币总量3845万元,比1994年增长37%,净增1040万元。节约与收益,1994年达到164万元,比1993年的77万元增长130%。1995年达到208万元,比1994年增长27%。这个效益,是在偿付银行贷款利息之后获得的。所以他们得出一个结论,只要资产利润率高于银行利率,负债就是可行的。
(二)横向联合,搞资本经营
他们在工勘和基础施工市场取得良好成果之后,想到的不是如何享受这些成果,而是如何利用这些成果,去实现更大的战略目标。于是他们又开始实行第二步战略。
他们认为,工勘和基础施工市场虽然现阶段很景气,但毕竟市场容量有限,加之产业单一,一旦出现风险,难以调节。因此决定,利用积累的资金,配以银行贷款,投资多种经营。但是他们又感到,地质队搞多种经营比如搞工业生产,实在没有优势,风险很大。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决定选择效益好的企业,搞长期投资,实行资本经营。同时派人参与生产经营,学习本领。1995年,他们出资250万元,投入温州泰恒光学有限公司,占该公司25%的股份。当年即分得出资额30%的红利,资本经营又取得了初步成功。
(三)进军三产,搞多角经营
他们在取得工勘、基础施工规模经营效益和对外投资的资本经营效益之后,继续按照既定的发展战略前进,那就是追求长期的持续稳定的高效益的发展。他们一方面抓正在生产的一些产品和劳务,另一方面又在准备开辟新的产品、劳务或产业;同时还在构想更长远的发展方向。其发展思路是:充分利用大队部现有的空间,发展第三产业,变非经营地产为经营地产,从而实现多角经营战略。利用现有地段,搞旅馆、饮食服务业、开办商店、出租写字楼等,可以建立更为稳定的产业群。这样的产业一旦形成,不仅可以保持相当规模,不断升值的不动产,而且可以稳定地安置一大批人员。它与已有的工勘、基础施工产业、工业企业、对外投资相配合,可以最终实现第十一地质队经济持续、稳定、高效地发展。
三、广西地勘局柳州探矿厂
利用地段优越条件,进行投资开发,取得了特别突出的投资效果。1993年广西地勘局把拥有500亩郊区土地的石油队,同占据良好地段的柳州探矿厂合并,一方面利用当时任务饱满的探矿厂,安置石油队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利用石油队的土地,把探矿厂的车间、仓库迁走,腾出地段开发第三产业,他们称之为“退二(二次产业)进三(三次产业)”。这一步走得相当成功,到1998年,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1)利用探矿厂腾出的地段,建设一座1.3万平方米的“南天大厦”,总投资为3000万元,其中800万元为银行贷款,其余统筹资金全部由局集中投放。1995年4月开始营业,当年收入800万元,去掉成本,还贷200万元,获利120万元。到1997年银行贷款已全部还完,每年还能获利250万元,构成了广西地勘局最为稳定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2)利用探矿厂原有旧库房、俱乐部、体育场、汽车过道加以改造,先后投入580万元,“筑巢引凤”建成一座拥有300多个门面的商场,对外出租,每年可收入400万元,净收入250万元左右,并安排20多名富余劳动力。可称为投资少、见效快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接着又实行“引凤筑巢”,进行第二期、第三期开发。先后引资610万元,把原来探矿厂的所有厂房都进行了改造,累计收入1400万元,原先的投资早已收回,每年投资效果非常理想。1997年,他们又向高层开发市场。通过自我积累、职工集资、银行贷款、建筑施工单位垫支、用户预支租金等办法,建起了1.2万平方米的“飞鹅商城”,使土地利用价值又上了一个台阶。
(3)据不完全统计,利用柳州探矿厂的原有地段,已形成年净收入1000万元左右的经常而稳定的经济效益,并安置职工200多人。还形成了价值达6000万元的固定资产,国有资产增值率5年增长两倍。这是地矿部门所属地勘单位中最有效益的投资项目之一。
四、宁夏地勘局物勘院
投资效果显著,生产经营结构调整已基本到位,原有的劳动力除自愿离职外,都得到了安置。
1997年物勘院的收入为1980万元,其中商贸服务收入60万元;岩土工程收入840万元;造纸厂收入800万元;物探工程收入140万元;预算内拨款140万元(除16万元是补贴,20万元是工作费用外,其余全是专项);人均年收入9000元,为全局之首。院内的生产经营结构调整已基本到位。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重点放在提高经济效益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
物勘院在宁夏这样并不发达的经济环境下,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成绩?主要原因是投资效果好,结构调整选项比较准确,项目实施和投产之后的管理比较过硬。
物勘院原是宁夏地勘局的物探队,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它的结构调整的幅度和力度最大。1997年,预算内安排的物探工作只有20万元,相当于该院年总收入的1%。其余的99%,都是原来于调整结构后的产业。它的成功就在于:
(1)关键是有一个长远发展战略。早在80年代末,他们就认识到物探专业在宁夏不会有多大市场,但是岩土工程,主要是软地基处理,对地处河套地区的宁夏却大有可为。于是他们利用人员素质的优势(学理科的大学毕业生多),开始研究软地基处理技术,并投资购置设备、揽活施工,结果很快获得了成功。随后几年,他们不断改进技术,越干越精,不仅站住了脚跟,还被宁夏建筑设计部门认为最可信赖的基础施工单位。如今,他们的软地基处理保持宁夏70%左右的市场占有率,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2)他们在岩土工程上立足之后,便考虑到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为了调节风险,又筹建商贸中心,办农机批发市场,建综合服务楼,效益一年比一年好。这一决策使物勘院全部在职人员都得到了安置,职工收入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3)他们投资项目选得准,而且投产后,经营管理搞得好。有4个特点:
a.院部主要管决策,二级单位搞经营。该院已有的几个支柱产业,都是院领导精心策划出来的。
b.院部真正做到精干。工作人员只有13人,设4个部,即财务部2人、人事部3人(党务在内)、企划监审部4人、公关部4人(包括办公室、宣传干事)、基建监工和其他2人。
c.院部对二级单位实行利管费承包,包死基数,且收入后,首先确保上级。
d.财务集中管理,所有二级单位财务人员都是院部财务部派出人员,二级单位所有收入和支出,都必须通过财务部“内部银行”办理。这就从根本上控制了所有收入和支出。

生产经营结构调整取得成功的几个范例

2. 如何提高企业投资效益

一、构建适应现代企业需要的资金管理体制,活化财务管理的主动脉,在提高资金营运效益的过程中发挥财务管理的中心作用  目前,企业资金匮乏,财务人员除了算帐、记帐外,常常要为借款、还贷而东奔西跑,而好不容易筹措来的有限资金在诸多条件的制约之下,又难以盘出增量,导致财务管理的主要对象一一资金运动步履维艰,财务部门对资金管理处于有钱难管,甚至是无钱可管的尴尬局面。因此,开创财务管理新局面关键要从资金管理上寻找突破口,围绕资金运动这根主动脉,加大财务管理对企业生产营销各个领域的调控力度,从而发挥财务管理的中心作用。  1、建立资金投人效益的保证机制,抓好资金的源头管理。决策失误是资金低效甚至无效的重要原因。企业财务部门要改变目前仅限于对企业内部价值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的做法,多方收集企业外部的有用信息,主动研究市场,自觉参与企业技资项目的测算、论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准确比较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和筹资成本率,把好项目的财务预算关;在充分考虑企业偿债能力的前提下,设法筹足项目建设资金,防止急功近利,盲目举债,避免胡子工程,或包袱工程;加大对在建工程的财务监督,跟踪考核项目的资金使用效果,建立项目决策负责制,杜绝集体决策、集体负责、最终谁也不负责的现象。  2、建立优化资金结构的约束机制,抓好资金的结构管理。合理的资金占用结构是保证资金发挥最大效能的前提,财务部门必须运用财务测算方法确定最佳购存点上的资金结构,扭转多数企业在资金配置上畸轻畸重的现状;改变财务部门坐等货款回笼的被动局面,加大财务部门对资金运筹的调控力度,按风险类别划分客户,正确估计和把握客户的信用品质,建立客户信用风险财务分析制度,监督以货币回笼为中心的销售责任制的实施,杜绝为销售而销售甚至为了某种目的不惜劳命伤财,搞假销售的不正常现象,依靠财务力量监督两项资金的非常占用;财务部门要经常会诊资金运转偏差,适时实施战略性的资金结构调整。  3、建立活而不乱的资金循环机制,抓好资金的流程管理。为了保证资金满负荷高速运转,财务部门要对企业的资金统一管理,集中调度,有偿使用。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现有财务公司、内部银行等资金统管形式,内部使用资金模拟银行结算,改变现行的只计单利,不计复利;只计现值,不计终值的做法,拓展资金成本的核算内容。二是企业必须保持合理的筹资结构,适度负债经营,形成既要借鸡下蛋,又能以蛋还鸡的良性循环,避免企业的效益过多地分流于资金利息,提高企业偿债能力,逐步把企业从高负债--低效益--高占用的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三是规范企业的融资行为,财务部门要克服重商品信用轻资金信用的现象,务求保持良好的融资信誉,形成借--还--借的良性态势。不仅要重视银行信用,而且还要重视和讲究商业信用。  4、建立资金补偿积累机制,抓好资金的后续管理。(1)财务部门要监控企业资金的分流,防止过多分流到工资福利、非生产投资等方面;(2)合理制定企业税后利润分配政策,尽可能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促进企业自我滚动发展;(3)财务部门要认真实施资本金保全制度,监督管理好资本金。  二、建立科学严谨的成本管理机制,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发挥财务管理的中心作用  企业成本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产品盈利能力的大小和竞争能力的强弱。现代企业制度下,管理科学最明显的表现物就是成本消耗水平。成本管理是财务部门的重要管理内容,但实际工作中,成本管理的职能被生产、计划等部门分解,财务部门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相当弱小。因此,要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作用,提高财务部门对成本的管理水平尤为关键。当前,财务部门抓成本管理除了运用财务手段抓好定额管理等一些基础性工作外,重要的是要发挥财务部门的优势,立足提高经济效益、提高自身地位和提高管理水平,认真实施符合科学管理要求的成本管理方法,在自身管理水平得到提高的基础上发挥财务管理的中心作用。  1、掌握成本控制关键点,发挥财务部门抓成本管理的优势。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对成本控制比较注重采用精打细算、减少浪费等绝对成本控制措施,如压缩差旅费、水电费、材料消耗等,而对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成本控制方法重视不够。因此,财务部门要发挥自身拥有大量价值信息的优势,运用量本利分析法,合理测定成本最低、利润最大的产销量,减少无效或低效劳动;开展价值工程活动,寻找适合企业产品特点的既能提高产品功能、又能降低成本的途径;改变现行产品成本出现浪费后再控制的做法和具注重在生产过程中抓成本控制的偏面行为,从产品的设计、论证抓起,把技术进步、成本控制和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防止产品功能无效,把成本浪费消灭在产品的源头,实现财务部门抓成本管理的事前参与和超前控制。  2、拓展成本考核范围,建立以财务为中心的成本考核体系。(1)财务部门不能局限于目前的成本核算内容,不仅要考核产品的制造成本,而且要考核产品的质量成本、责任成本;不仅要考核产品的售前成本,还要考核产品售后的后续成本;不仅要核算产品的有形成本,还要单独考核产品的资源成本、环境成本等无形成本;(2) 要改目前的定额成本核算法为目标成本核算法,把成本管理的重心从侧重于简化成本核算转移到侧重于成本控制;(3)推行责任成本制度,加大成本考核力度。在企业内部划小核算单位,设立责任成本中心,财务部门充分利用财务信息的全面性、权威性客观公正地评价成本中心的绩效,实行成本否决制,使财务部门在全员和全过程成本控制网络中发挥核心作用。  三、瞄准财会四化,目标,在提高财会人员的整体素质中发挥财务管理的申心作用  1、提高财会人员综合素质,实现财会电算化。要发挥财务管理的中心作用,人的因素很关键。企业财会人员不仅要精通财会专业知识,而且要谙熟企业生产营销方面的基本知识,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制度对高效科学管理的客观要求,槟弃呆板陈旧的管理方式,跳出就财务管理财务的框框,凭借自身的专业优势、知识优势和信息优势,灵活运用现代财务管理方法,以较高的人员素质来保证实现较高质量的财务管理。同时为加快财会工作节奏,提高财会工作效率,必须实现财会电算化,把财会人员从繁琐的手工操作中解放出来,从而更好地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  2、建立健全内部财会制度,实现财会制度规范化。财会制度是财务部门发挥作用的法宝,欲加大财务部门对企业经济行为的控制力度,就必须有规范、完善的财务制度。企业财务部门要按照两则、两制的要求,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内部财会制度,使企业的生产蕾销发展到哪里,财务管理的触角就能延伸到哪里。财务部门要敢于抓制度的执行,唯有如此,财务部门才会在企业管理中行而有据,管而有力。  3、认真编制和执行财务预算,实现财务管理预算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瞬息万变的市场对企业管理提出了灵活、快捷、准确的要求,预则立,不预则废。财务管理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编制并执行财务预算显得十分必要,也十分迫切。企业财务部门要在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围绕目标利润,认真编制好涵盖企业主要发展指标的财务预算,以此为主线建立健全企业财务责任指标体系。财务部门按照财务预算目标,加强管理,定期检查,严格考核,落实财务责任,兑现财务政策,促进企业形成以财务制度为主对经济行为进行定性约束、以财务预算为主对经济行为进行定量约束的格局。  4、建立财务信息系统,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财务部门要在保证财会信息真实性的前提下,进一步开发财务信息的利用价值,发挥财务信息在企业各类信息中的主渠道作用,实现物流和财务信息流的有机统一。财务部门要改变目前仅从会计数据中生成财务信息的做法,扩大财务信息的采集面。统一企业内部信息传输方式,建立财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反馈利用等完整系统的规范化程序,形成与企业生产营销等市场信息相融相伴的企业财务信息系统,并建立企业财务综合分析数据库。根据日常收集整理的财务信息,把握并反映企业经济动态变化趋势,事前有针对性地提出财务建议,变目前算帐型财务管理为管理决策型财务管理,不断提高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作用。

3. 提高投资效益的有效途径有哪些?

  投资效益管理必须贯穿投资全过程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也就是说,投资的宏观调控的各个方面都要讲求和注重提高投资效益。

  1、完善投资决策体制,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正确的投资决策是提高投资效益的首要前提。投资效益的有无和大小,首先取决于经济发展战略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投资规模、结构和布局等的宏观决策,还取决
  于具体投资项目的确定及其进度和相互配合等微观决策。投资决策失误肯定不会有好的投资效益。而要真正实现科学决策,就必须做到:(1)从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2)优化投资结构,合理安排投资地区布局。(3)选好投资目标,重视项目内部、外部的配套建设和同步建设。

  2、投资规模适度性与投资结构合理性相结合。合理确定投资规模是提高投资效益的基础。投资规模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提高投资效益。要通过对投资总量的宏观调控,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动态平衡,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投资结构不同,投资效果也会不一样。在产业投资结构上,要统筹兼顾基础性、公益性和国民经济先导性产业的需要,把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在地区投资布局上,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以合理利用地区资源,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此外,还要正确处理投资规模与投资结构的关系,使两者更好地结合起来,达到最佳的投资效益。

  3、加强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在健全法制、优化投资环境、完善投资政策和提高经济技术水平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加强各类投资主体对每个具体投资项目的管理,包括从项目的工程设计、建筑施工和竣工投产等全过程的管理,严格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及合同管理制。

  4、努力提高科技水平。科技进步对于提高投资效益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投资项目中,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就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降低成本,从而大幅度提高投资效益。

提高投资效益的有效途径有哪些?

4. 如何提高经济效益?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随着我国加入WTO,市场竞争日趋国际化,作为高等学校校办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除了发挥其学科优势、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外,通过加强管理,向管理要效益也是十分重要的经济手段。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是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加强对企业的全方位管理,有效地将管理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如果一个企业即使是有了先进技术和一定的生产规模,但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管理人才队伍,也很难想象会有稳定持久的经济效益。因此,只有抓住企业经济活动中的消极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对管理资源进行再开发,才能使企业的管理机制不断完善,企业经济效益也才能不断提高。

  一、要提高对企业管理资源和经济效益关系的认识

  就高校而言,长期以来,管理一直是企业工作的薄弱环节,企业的领导没有真正树立起提高管理的效能,向管理资源要经济效益的观念。要效益不要管理或重效益轻管理成了企业比较普遍的现象。最近几年,高校出现了一些因管理不善而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亏损严重、资不抵债、停产、半停产甚至破产的企业。究其原因,就是在管理问题上的认识落后,没有摆正管理和经济效益的关系,采取各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如偷工减料,偷税漏税等非正常手段人为地刺激企业经济效益的暂时提高,而不是通过有效的管理来实现。这样的企业,是以牺牲企业的社会效益和长远利益为代价,钻改革和政策的空子,是对经济活动的一种投机。一旦有关部门(如工商、税务、质检等)介入,企业最终要吃苦头。社会化大生产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生产离不开管理。管理效能的好坏,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企业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伴随物,是在生产过程中凝聚起来的,贯穿于企业整个生产活动之中。对企业所从事的各项经济活动包括计划、组织、指挥、调解和监督都离不开管理;合理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减少各生产环节所出现的偏差和失误,最终达到取得符合社会需要的大于劳动消耗的经济成果的目的都要通过管理来实现。因此让管理为实现经济效益服务,就成为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准则。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劳动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经济联系的广泛,管理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日益紧密,已成为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

  二、管理是生产力的要素之一

  现代科学表明,管理是生产力的要素之一,它起着放大生产力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管理的功效,现代管理者必须端正观念,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合理配置生产力的各种要素,以取得最佳的管理效果。在现代生产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者必须改变计划经济时形成的旧观念,树立竞争观念、人才观念、时间观念、民主管理观念、现代经营观念等。管理能力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首要条件。通常说管理落后,主要是指管理者的能力较低,如调查研究不充分,预测不科学,导致决策不符合主客观条件,难以实施;计划资料不足,计划不周,导致意外事故不断发生;指挥不当,导致职工的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组织不佳,导致相互推诿、扯皮;协调不好,导致摩擦丛生;控制不力,导致计划、指令流于形式。因此,管理者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要结合管理岗位的具体需要提高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以达到生产力各要素的综合效能的发挥。

  三、管理是有形的、具体的管理

  无论是生产管理、物质管理、财物管理、人事管理等都要面对企业实体,没有固定统一的模式,因厂而定,因时而宜,多层次并存。因此说管理是有形的、具体和实际的。作为系统而言,管理有它自身的客观规律性。认识和掌握了这个规律搞企业管理就会得心应手,就会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反之如果不按企业管理规律办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一部分校办企业对管理的规律认识不够,管理机制不尽合理,没有处理好管理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结果出现了许多与企业生产管理规律相违背的现象。有的在生产结构上,搞自我封闭,使企业很大一部分固定资产闲置,发挥不了生产效率,造成资源浪费;有的在经营管理上,搞产品几十年一贯制,不重视市场调查,不注意开发新产品,产供销不平衡,产品积压,库存增大,影响了资金的调转和效益的增加;有的在劳动组织管理上,劳动力的组织配备和企业生产规模不相适应,盲目地扩大职工队伍,造成劳动力资源浪费,加重了企业的负担;有的人为地造成生产和非生产人员的比例极不合理,管理机构重叠,人浮于事,职责不清,使管理效能互相抵消,给企业管理带来了消极因素,影响了经济效益的提高;有的在民主管理问题上,企业领导缺乏民主意识,官僚主义严重,在企业经营决策、管理方式、分配形式等一些重大问题上不尊重职工和群众应有的权力,搞一人堂、瞎指挥,致使企业管理混乱、损失浪费严重。以上这些现象,必然会导致企业生产速度缓慢、经济效益低下。

  要扭转这种局面,逐渐消除企业管理中的不合理因素,改革和加强企业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实现从落后的传统管理方式向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方式转变,就必须在强化管理效能上下功夫,为形成合理、稳定、最佳的管理系统创造条件。要学会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认识和掌握本企业生产运动的特点,寻求与之相适应的管理运行方式,应用最佳的方法、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采用先进的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发挥管理在生产上的导向作用,使生产资料、劳动力、资金等各生产要素布局合理,发挥出最大的效用;推广先进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自我消化和自我改造能力,促进生产的发展,使生产各环节互相配合,形成有力高效的管理网络,为实现经济效益服务;采取各种各样灵活形式,发挥民主管理对生产的能动作用,妥善地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生产经营为中心,建立一支高效、廉洁、懂经营、会管理的职工队伍。建立和完善各项企业规章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创造条件。

  四、管理是一种资源

  管理是一种能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资源。这种资源因为具有非实物性和无法定量的特点而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许多不懂得向管理要经济效益,不会开发综合管理能力的企业,在强调提高经济的有效途径时,总是热衷在增加投资,扩大基本建设,引进先进生产技术等方面做文章,很少考虑到管理这个重要资源。其实管理这个资源只要肯于发掘就一定能够开发出新的效益。同样条件的企业、决策正确、计划周密、材料充分、组织得力、措施得当,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不同的。合理地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以最小的投入换取大的产出,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这一目的。因此说管理也是一种资源,管理也是生产力,只有加强企业管理,才能有效地把管理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今年以来,工交经济运行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生产较快增长,效益继续提高,产销衔接保持较好水平。但同时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经济效益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值得高度重视。
  一、上半年工业经济效益的基本情况
  上半年,工业实现效益情况表现出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工业经济效益总体水平继续提高,但增幅回落
  上半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69.94,比去年同期提高9.78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指标都有不同程度提高。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266亿元,同比增长19.1%,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22.5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1.9个百分点。
  (二)亏损企业亏损额上升较快
  亏损企业亏损额1075亿元,同比上升59.3%,升幅比去年同期提高57.8个百分点,比一季度(36.5%)提高22.8个百分点,为1999年以来最高水平。
  (三)两项资金占用有所回落,但仍居高位
  6月末,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资金、应收账款净额分别为11549亿元和24186亿元,同比增长19.5%和15.3%,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0.4和3.4个百分点。
  (四) 工业行业之间效益水平明显分化
  今年以来,主要工业行业持续两年利润全面增长的格局被打破,效益出现明显分化。
  从行业利润的变化看,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利润继续快速增长的行业。煤炭、有色、冶金、石化(含石油石化、化工)行业上半年实现利润同比分别增长85.6%、54.5%、39.8%和37.2%,这四个行业利润合计3005亿元,占全国工业利润总额的48%,合计新增利润占全国工业新增利润的89.2%。
  二是利润稳定增长的行业。纺织、轻工、医药、烟草行业实现利润分别增长28.7%、22.3%、20.8%和15.6%,这四个行业利润合计1498亿元,占全国工业利润总额的23.9%。
  三是利润出现下降的行业。建材、机械、电子、电力行业实现利润分别下降22.1%、7.6%、5.5%和4.4%,这四个行业合计减利147亿元。机械行业中的汽车行业利润下降48.8%(去年同期为增长12.6%),减利额为206亿元,是机械行业利润减少的主要原因。
  从行业亏损的情况看,石化、电子、建材、电力行业亏损企业亏损额升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比分别增长3.3倍、76.6%、66.1%和62.2%,升幅比去年同期提高55个百分点以上,这四个行业合计新增亏损289亿元,占全国工业新增亏损的72.4%。
  (五)不同地区之间工业企业利润增长水平差异加大
  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实现利润4069亿元、1282亿元和9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2%、22.5%、40.3%。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中,24个利润继续增长(去年同期为30个)。实现利润比重约占全国利润一半的5个省区市中,山东、江苏、黑龙江利润增长在24%-48%之间,广东仅增长4.4%,上海下降16.3%。
  二、工业经济效益变化的主要原因及趋势分析
  当前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增势减缓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生产成本上升幅度持续快于市场销售价格的因素,也有部分行业生产能力增长快于市场需求的因素,还有行业结构调整、国际市场需求变化、汇率变化、季节性因素等。
  一是原燃料、动力价格涨幅持续高于加工工业出厂价格。2002年以来,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持续高于加工工业出厂价格指数。2002-2004年两者差距分别为0.8、4.6和6.6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差距进一步扩大到7个百分点。由于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长时间持续上涨,下游行业消化能力有限,上下游产业之间出现了利润格局的转移或调整。
  二是部分行业生产能力增长快于市场需求。近几年,部分行业生产能力迅速扩张,一批新建项目集中投产。而去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势放缓等因素导致部分产品需求减速,行业供大于求矛盾逐步显现,市场竞争加剧、产品价格下降,行业利润下滑、亏损额上升。电解铝、钢铁、汽车、平板玻璃、化纤等行业这种情况表现得比较突出。
  三是季节性因素。一季度是水泥行业的消费淡季,历年来亏多赢少。2004年一季度由于投资和市场需求的强劲拉动,水泥行业超常发展,价格明显上扬,实现盈利31亿元。今年一季度,过热的需求得到有效抑制,水泥行业回归正常状况,净亏损3.5亿元。进入二季度后,水泥行业效益下滑趋势减缓,5月末已实现扭亏为盈,上半年实现利润17.6亿元。
  四是国际市场需求变动因素。由于国际市场不景气,上半年电子器件行业出口增幅回落较多,实现利润同比减少45亿元,降幅达76%。
  对于当前工业经济效益的变化,应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工业利润从2002年三季度至2004年四季度已连续10个季度保持了30%-40%的稳定高增长。今年一、 二季度在上年较高的基数上,适度回落,仍然达到15%以上的增长,基本上属于合理回归。但也应该看到,亏损企业亏损额大幅上升,行业效益明显分化,部分行业企业生产经营持续困难,也是实际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如果让其长期存在并逐步扩大,不但将影响工业经济的较快增长,还将引起企业破产、失业增加等社会问题,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因此需要引起各方面高度关注。
  从下半年走势看,影响工业企业效益的各种因素同时存在。一方面,随着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效果逐步显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多数上游原燃料价格涨势已趋缓,对下游企业的成本压力会有一定缓解。另一方面,部分行业近年来投资扩张形成的生产能力陆续投产后,将进一步加剧同类企业之间的竞争,挤压利润空间;出口比重较大的行业会受到贸易摩擦和人民币升值方面的种种影响;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综合各方面因素,工业经济效益已开始从前几年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入平稳增长阶段,虽然部分行业效益可能继续下滑,但全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仍可保持一定增长。
  三、采取综合措施,切实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益和质量
  工业行业的效益状况是反映宏观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指标。对于今年以来工业企业效益增速回落、亏损上升的问题,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入手,努力做好有关工作,促进经济效益的持续稳定增长,切实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一)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为提高企业经营效益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继续巩固前一阶段宏观调控成果,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特别要抑制部分行业生产能力盲目扩张和对生产资料需求的过快增长。同时,针对不同行业效益变化的情况,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和节奏,更好地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慎重出台力度较大的调控措施。
  (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为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奠定基础。企业经营压力加大,效益有升有降,正是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要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加大结构调整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发布引导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产业政策,支持信息技术、新材料和生物技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鼓励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成熟技术和高新技术进行改造。着力培育和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研究提高相关行业准入资质,提高其质量、安全、环保、能耗等方面的标准,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装备、产品和能力。
  (三)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推动企业为提高经营效益苦练内功。积极引导企业加强成本费用控制,努力增收节支、节能降耗,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特别是加强资金和成本管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增加供给、引导需求,为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创造条件。一是要坚决抑制不合理需求的过快增长,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二是要采取综合措施,大力促进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供需衔接,减少中间环节。三是要努力增加有效供给,加快能源、交通、铁路等基础产业和设施的建设。四是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加国内短缺资源的进口。尽快完善鼓励企业走出去的相关政策,建立稳定的资源供应渠道,积极争取国际市场定价权。五是鼓励企业强化勤俭节约意识,开发和使用节能技术和产品,降低能耗和物耗,进一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五)加强监管、规范竞争,为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创造良好的市场氛围。加强对重要能源、原材料生产、销售、库存、价格、进出口态势的监测,引导各地合理疏导重要商品价格矛盾,防止价格出现异常大幅波动,努力保持市场价格基本稳定。鼓励煤电企业签订长期合同,保持煤电价格相对稳定,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加大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力度,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企业成本;加大价格秩序整顿力度,加强物价监管;加大质量监督和打击走私力度,规范企业竞争行为。


  1.经济效益的含义
  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所谓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用公式表示: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果和能力。劳动生产率高意味着活劳动消耗的减少,人力资源的节约,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此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还必须减少物化劳动的消耗,生产出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

  2.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

  (1)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提高经济效益,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才能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

  (1)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

  依靠科技进步,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

  4.企业兼并和企业破产

  (1)企业兼并,指的是由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吞并那些长期亏损甚至资不抵债的劣势企业的经济现象。

  (2)“强强联合”是指大企业之间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而实行合并。实行大企业、企业集团之间的“强强联合”,特别是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先进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达到扩大市场占有份额、获取更大经济效益的目的。同时,还能够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3)企业破产,指的是对那些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是增强我国企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首先,它强化了企业的风险意识,激发了企业的活力,使企业在破产风险的压力下改善管理,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其次,企业破产制度的建立,可以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及时淘汰落后企业,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企业兼并和企业破产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具体体现,其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

5. 如何提高国有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试论如何提高国有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摘要 本人论述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要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国有企业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综合效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的要求,急需研究解决如何提高国有企业综合效益的重要课题。 一、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要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有企业能否站稳脚跟,求得生存和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关键看它是否转变了经济增长方式,是否拓展了发展空间,具体体现是否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上。不可设想,一个效益不好乃至亏损的企业会朝气蓬勃。经济效益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企业的唯一选择,其内涵是取得利润。利润是生产经营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产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利润越多,效益就越好,企业的活力就越强,否则相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买方市场形势下,企业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坚持一业为主,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就有可能增加和拓宽利润来源渠道,企业的效益就有可能建立在比较稳定和比较有把握的基础之上。 
1.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加快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经营结构调整的进程。调整结构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


                                                                               
和产品质量为核心,以效益为目标,离开效益去谈调整是盲目的,不切实际的,必然达不到预期效果。只有坚持按照市场需求去调整结构,才有可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呈现多样性和差异性,不同消费层次已经形成,消费者对商品的品种、质量、包装、款式和服务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抓住机遇,进一步搞好主业的生产经营,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才能取得好的综合经济效益,锦上添花。 2.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办好企业,搞活企业,必须依靠广大员工,调动其积极性,除了组织学习,加强政治思想工作,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外,必须在经济利益上予以充分考虑和注意,具体地说,就是员工收入应随着生产经营的发展和扩大而逐年增长,这是稳定员工思想,激励上进的重要条件之一。“国强民富”,包括广大职工也应富裕。有条件的企业应让职工先富起来。而做到这点,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经济(包括开展多种经营),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企业有了经济实力,就有了改善职工生活的前提条件,“富起来”才有可能逐步实现。 
二、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方法和途径 1.认真抓好主业的生产经营 
主业是企业主要的、基本的业务或产品(商品),一定要认真抓好,

                                                                               
但主业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市场变化而不断变化。调整是绝对的,不调整是相对的。不论是生产企业,还是流通企业,或且是别的企业,都是一样。在一般情况下,搞好主业是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来源。怎样搞好呢?突出的,一是抓品牌,争创名牌,品牌是一个企业的文化和一个民族精神的体现,好的品牌是无价之宝,要有创新精神,有追赶时代潮流的勇气和信心,敢于创新才能出好品牌、名牌;二是抓好科技进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使企业产品在市场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三是抓好产品质量,以质量为中心,有了质优价宜的产品,企业才有竞争力;四是切实重视营销,加强市场调查,及时调整经营方向,改进经营策略和经营方式,注重企业整体策划,千方百计加大开拓市场力度、扩大销售。目前产品(商品)有市场,效益好的企业要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产品没市场的要按有关政策实行停产、转产,搞别的产品或别的行业。 
2.大胆开展多种经营 
以市场为导向,按照需要与可能一致的原则,努力搞好主业以外的其他生产经营,发挥优势,形成特色,争取抓一种成一种,抓一片成一片,看准一些,量力而行,一时看不准,或市场需要但企业无力办的就不办。目前许多企业的潜在优势没有充分利用和发挥,土地、仓库、场所、设备、技术、人才等闲置、浪费现象十分严重。要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必须合理布局,全面安排,在发展主


业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如房地产业、种养业、酒店餐饮业、租赁业、加工业、旅游业、贸易业等,可选择1-2个行业发展,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其形式方法应灵活多样,独资、合资、经营、股份合作均可。 3.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国际市场是一个广大的空间,潜力巨大。加入世贸组织十年来,我国有更多的条件和更好的环境加快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作为企业,不论其性质如何,也不论是经营主业或多种经营,都应积极投入到这一大范围、多领域、高水平的竞争中去。要把这些引导到国际市场上,积极研究国际市场需求,掌握信息,既慎重认真、又勇于开拓。企业进一步开放、扩大业务、增加市场份额的需要,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企业经合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大胆开创。 
4.积极参与中原经济区建设和西部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是缩小我国西部与东部经济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决策和重大举措。中原经济区建设是实现河南崛起鹤壁腾飞千载难逢的奇迹,对企业来说,这是发展自己、提高效益的良好机遇,应抓住这一良机,投入到这一潮流中去,以内容、规模、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参与中原经济区建设和西部的开发,谱写企业新篇章。 
5.全面提高服务质量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竞争,企业不管搞主业或搞多种经营要在竞争中取胜,靠什么?一靠质量好的产品,二靠品牌,三靠服务。服务是赢得顾客与效益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要加强培训,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尤其是文化、业务、法律、道德素质。竞争年代,有钱没知识,是注定要失败的。要建立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关心员工及其家属的生活,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要主动加强与用户的联系,广泛征求和听取顾客意见,切实搞好产(售)前、产(售)中、产(售)后的各项服务。在服务中了解市场和顾客,又赢得市场、顾客。

如何提高国有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6. 如何做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一、增强产业结构调整紧迫感
  我国一直十分重视三次产业协调发展问题,在不放松农业基础的同时,大力促进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从重视调整农、轻、重比例关系,到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不断向优化升级的方向发展。但也要看到,我国的产业结构仍存在着不尽合理的地方。特别是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下,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更加凸显,部分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甚至在有的新兴产业领域也存在“一哄而上”的现象。如果不及时有效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不仅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会为未来整个产业的有序发展设置障碍。
  客观地说,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并不是今天才有的现象,也不是我们今天才遇到的新问题。在改革开放的这30多年中,我国一直都十分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几乎在不同的时期特别是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产业结构调整任务。
  毫无疑问,造成目前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信息不对称方面的因素,比如,当企业看到未来的市场需求较好而进行投资时,从某一个企业的角度看也许是合理的、可行的,但是由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就有可能造成多个企业投资产生的生产能力超过未来市场的需求。当然也与我国的土地市场、资源市场、资本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发育尚不健全、定价机制不尽合理等密切相关。
  正因为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成因异常复杂,所以调整起来的难度就很大,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就十分艰巨。比如,对于一些过剩产能的淘汰,可能会涉及到地方财政收入、职工安置、企业转产、债务化解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应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淘汰退出机制,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
  二、顺应产业结构调整新趋势
  根据我国目前经济的实际发展阶段、资源和环境约束条件、社会进步程度,特别是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将呈现一种新的趋势,那就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驱动力,以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发展的两个车轮,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主要依据有以下几方面。其一,虽然我国进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阶段,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于轻工业和服务业,但是无论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还是以轻工业、服务业为主,将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高效率的集约化的经济发展方式都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所在,而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提高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程度,利用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从长期来看,这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主要动力。其二,经济发展史和工业化理论表明,良好的产业结构应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因此,我国工业化发展必须同时兼顾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其三,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都面临调整、改造和升级的繁重任务,利用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等手段是推动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制造业和服务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因此,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立足于对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的改造与升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这也是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要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目前关键是以技术进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和劳动生产率高的现代服务业,使之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同时,还要利用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成果推动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全面提高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和产业竞争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使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制度在现代服务企业和现代制造企业中广泛运用,从而使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成为生产率得到迅速提高、管理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劳动者素质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得到迅速增强的现代新兴产业部门。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不同的产业选择不同的着力点,对于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农业、纺织、轻工、生产生活服务业等,应着眼于提升技术含量,形成特色工艺和知名品牌,提高附加值;对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装备制造业,则要通过政策引导,支持自主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对于有利于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性产业,如航空航天、生物技术、高性能计算机芯片、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不仅要加强政策引导,甚至需要财政直接投入,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
  三、多举措推动结构优化升级
  第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重工业轻服务业的思维方式,仍是制约和限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思想根源。面对我国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依靠加大物质资源投入发展经济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需要建立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第二,积极推进传统服务业的转型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大力发展作为商品生产中间投入和中间需求的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发挥其产业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作用。要重点发展以信息、科技、金融、会计、咨询、法律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整体水准。要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例如需求潜力大的物业管理、旅游、社区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优化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率。还要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培育形成一批多元投资主体的大公司和大集团,促进企业联合重组,实行网络化、品牌化经营。这里有必要强调的是,发展服务业与推进工业化非但不矛盾,而且能够在更高程度上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因为一方面,随着产业内部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工业越来越依赖于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和发展的程度;另一方面,信息化是提升工业科技含量、带动企业经营管理创新、业务流程再造、组织制度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而且,从产业关联角度来看,工业的发展对服务业提出了日益增强的个性化需求,工业决定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规模和产品结构;工业作为服务业的中间产品和投入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服务业所需的基础设施、消费品以及生产资料等基本上由工业提供。比如,从产业链构成来看,产业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等商务服务业的支撑;单纯靠扩大加工规模降低成本的空间已经不大,所以未来工业竞争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服务业的发展。因此,通过发展服务业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有机结合,能够大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一是努力创造和维护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企业遵循市场机制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积极推进全国统一市场体系的建立,通过深化改革,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封锁,规避产业结构趋同,构建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三是健全企业市场退出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使各地根据比较利益原则发挥地区优势,从而避免各地区在同一产业上进行低水平重复和竞争。
  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通过制定严格的产业投资环境标准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从而在环境保护和产业结构优化两个目标之间实现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与此同时,还应通过财政和税收等手段来引导投资方向和促进投资结构优化,进而发挥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信号和导向作用。

7.  地勘单位产业结构调整范例

地勘单位实行战略性结构调整,或进行生产经营结构调整,其目的是优化生产经营结构,使其产品或劳务适应市场的需求。也只有这样,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地勘单位,才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生存和发展起来。也就是说,在当前的形势下,可以把地勘单位调整生产经营结构,归纳为求生存、求发展,而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要千方百计地保住已经占有的市场或业已存在的收入渠道;第二,要不断构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方面促使经济实力在现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另一方面填补原有市场或收入可能失去的部分。而要做到这两点,必须不断地进行投资,保住现有市场的技术改造和产品(或劳务)更新,需要投资,构建新的经济增长点更需要投资。可以说,投资是地勘单位持续生产经营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地勘单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和发展最关键的决策。特定的形势,决定了地勘单位的投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地勘单位的投资,是以地勘单位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向为目标的,也就是说投资是为优化结构服务的。在这一点上,它与一般的投资公司有很大的区别,即它不能单纯追求投资的回报率或资金的回收期,而要考虑现有的生产要素能否得到有效的运用,因而在生产经营结构调整上,地勘单位往往用三个指标来反映:
(1)在一定时期内,各个产业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
(2)在一定时期内,各个产业占用的经营性资产占经营性总资产的比例;
(3)在一定时期内,各个产业从业职工占职工总数的比例。
这三个指标,虽然在总的趋势上基本是一致的,但在具体选择时,往往差距很大。如1997年山东地勘局收入、资产、从业职工在产业之间分布结构如表6-1:

表6-1

注:表中其他项包括:
① 收入,系指局机关经费及全局由地勘费支付的离退人员补贴;
② 资产,系指非经营性的房产;
③ 从业职工,系指全局的待岗人员数。
上表说明,地勘单位的投资方向要受到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的制约,即不仅要发展经济,而且要安排现有职工。
地勘单位的投资效果,又反过来检验地勘单位结构调整的成败。凡是投资效果好的,产业结构调整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凡是投资效果不好,产业结构调整都受到了致命性影响。
在我们调研的地勘局和地勘单位中,投资效果比较好的有广西地勘局、陕西地勘局、广西柳州探矿厂、浙江十一地质队、宁夏物勘院等。
一、广西地勘局的业绩
广西地勘局从1994年起,通过总承包公路施工工程的契机,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投资,取得了多方面效益。1994年,他们利用承包钦州到陆屋一级公路(50.23公里)工程之机,组建了“广西地矿建设工程发展中心”(即工程勘探施工企业集团),并同时取得了工程勘探设计甲级、工程测量甲级、工程施工一级、工程监测与监理乙级的专业资质证书,拿到了进入多种工程勘察施工市场的“入场券”,可以进行工程总承包,执行国家一级施工收费标准。
钦州到陆屋一级公路工程是以土地换施工的合同,总造价4.5亿元,第一期为路基工程,造价1.3亿元,甲方仅拿出300万元作为开办费,其余用2700亩土地的使用权作价,支付工程价款。这种情况对第一次承揽公路工程的广西地勘局是严峻考验:干还是不干?他们干了,办法是利用土地作抵押,向银行贷款;贷款虽然有利息,但土地也是可以增值的。如今,第一期工程已经完成,第二期工程正在施工,取得了多种效应:
(1)直接经济效益十分突出。由于发展中心具有工程总承包资质,可以执行省级收费标准,仅此一项,便可比一般地勘单位收取的工程价款高20%,在已完的1.3亿元总产值中获利数千万元。
同时由局直接承揽公路工程本身,也为所属地勘单位提供了工程施工市场。广西地勘局所属地勘单位,共有11个工程处参加钦陆公路修建,完成产值8000万元。这些产值完全是由于局直接经营的成果,因而构成了地勘单位经营的补充。二者是相加的关系,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没有局的这些经营,地勘单位产值就会纯减少8000万元;300余名在职职工就会失去一年的工作。
(2)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后续效益十分可观,这些效益,有的已经获得,有的将陆续获得。
① 已经出售950亩土地,收入7100万元,其中增值1800万元,占原价的34%。
② 利用土地自己开发。投资2100万元,建成正元大酒店;用土地和建筑劳务;折价400万元,换取钦州艺术学校51%的股权。
③ 用购买我方土地的便利,取得油气库总承包权,价款1.25亿,大部分由地质队承包,少量外包;取得深能码头填海施工权,总造价5400万元,获利2400万元;取得码头专用线施工权,收入1800万元,作价入股,获专用线股权30%。
此外,还有1350亩的土地使用权待开发或出售,其中有地矿散装码头、专用矿业码头、铜冶炼厂厂址等用地。
(3)通过钦陆公路的施工,还获得了“品牌”效应,显示了广西地矿建设发展中心的勘察施工能力,赢得了各方面的信任。截止到1998年,已先后承揽了如下工程:
黎钦铁路路基20公里,价款2000万元;
钦州土地局综合大楼建设,总造价2.1亿元;
1号市政工程,价款800万元;
广西贫困山区找水,价款1200万元;
钦陆公路铺设路面,造价7500万元。
把上述各工程价款加在一起,总数超过5亿元,其中大部分由广西地勘局所属地质队施工。
值得指出的是广西地勘局钦陆公路工程所引起的连锁反应,不仅是工程施工市场的扩大,而且形成了最有效的投资。首先劳务换土地本身就是一种投资,土地是生产要素,购买生产要素,是典型的投资;其次在土地上建造大酒店、艺术学校(商业性),也是一种投资;再次,承揽钦陆公路路面铺设,换取的是25年公路收费权,更是投资。这些投资,不仅给广西地勘局带来了大量的资产增值(按现价,估计可达2亿元以上),而且还换来了一部分长期稳定的收入。如25年公路收费权、正元大酒店和艺术学校、铁路专用线的长期收入等。
二、陕西地勘局的业绩
陕西地勘局把重点投资放在矿产开发上,取得了良好的投资效果,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到1997年,他们已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矿山或企业10个,形成年总产值9547万元,取得总收入9221万元,获得利润740万元,安置从业人员939人。1997年矿业收入已占当年地勘局总收入(28745万元)的32%,这个比例在全国各地勘局中位居第二,矿业已成为陕西地勘局的支柱产业。该局各产业收入结构1997年与1993年的对比见表6-2:

表6-2 陕西地勘局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表

表中所列的地勘业和建筑业,由于1997年和1993年在产业划分上不一致,故可比性很差。但矿业(采掘业)的增长却是准确的。即4年总收入增长2倍多(212.4%)。矿业占总收入的比例也比1993年增加16个百分点。1997年陕西地勘局矿山重点企业的基本情况见表6-3:

表6-3

注:本表各项平衡关系:①(9)≥(10)②(18)=(19)+(20)③(21)=(13)-(18)
上述矿山除1个持平外,其余全部盈利,投资效果十分明显。陕西地勘局为什么在矿业上能够取得如此成果呢?主要是他们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优势,加大了结构调整力度。
首先,他们从80年代末期,就改变了地质找矿所追求的目标,不再单纯为完成“国家任务”而找矿,而是为自己开矿而找矿,或者为可以转让出去的地质成果而找矿,所以大大提高了地质找矿的经济效益。他们把“地质找矿为中心”改成“经济效益为中心”。当前开办的几个矿山,大部分是在这个方针指导下所取得的地质成矿。
其次,他们从1993年开始,加大了对矿产勘查和开发一体化的投入。截止到1997年,已累计投入固定资产2000万元(不含流动资金和生活设施费用),形成了金矿选矿及简易选矿产能力900吨/日,1997年的黄金产量为1014千克。他们投入到矿山项目的投资,几乎取得了完全的成功。
第三,他们充分依靠科学技术,加大了围绕矿业开发的科研投入,先后取得了生物工程选金和汞锑矿分离技术的突破,其中由于汞锑分离技术的过关,搞活了一个大型汞矿,并大大提高了矿产品成本的竞争力。目前,他们正在与地方合资,加快矿山的建设。
三、浙江十一地质队的业绩
浙江十一地质队,在1993年还处于比较困难的境地,当时一个300多人的地勘单位,年收入只有1152万元,在沿海地区属于低水平。而他们在市场上的主要收入来源工程勘察和基础施工,又受到个体户的严重挑战,止步不前。面对这种情况,他们认真分析了当时温州地区工勘和基础施工市场的形势,认为随着地区经济实力的增强,土建工程将会越来越高层化、大型化。为了适应这种形式,应当充分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和信誉与对手竞争。为此,他们制定并实行了自己的发展战略:
1.加大投入,上规模,负债经营
他们认为,虽然在小打小闹的市场上地质队竞争不过个体户,但是在技术上和信誉上地质队远比个体户有优势,而这种优势,正是承揽大项目的必要条件。因此,他们决定上规模,瞄准大项目,开展攻关。但是要上规模,必须有投入,而且需要较多的投入。而投入的来源只能靠自己,没有别的办法。所以必须敢于负债经营,借鸡下蛋。于是他们利用地质队信誉,向银行贷款,购置设备。从1993年到1995年,先后贷款800万元,购置大型基桩施工钻机、空压机、GPS-15型工程钻机、挖掘机、ST120推土机、ZL-40型装载机、俄产卡玛斯自卸载重汽车、东风载重汽车等几十台套。利用这些现代化装备,加之原有的技术,迅速打开了局面。1994年,当年就实现货币总量2805万元,比1993年增长143%,净增1653万元。1995年又实现贷币总量3845万元,比1994年增长37%,净增1040万元。节约与收益,1994年达到164万元,比1993年的77万元,增长130%。1995年达到208万元,比1994年增长27%。这个效益,是在偿付银行贷款利息之后获得的。所以他们得出一个结论,只要资产利润率高于银行利率,负债就是可行的。
2.横向联合,搞资本经营
他们在工勘和基础施工市场取得良好成果之后,想到的不是如何享受这些成果,而是如何利用这些成果,去实现更大的战略目标。于是他们又开始实行第二步战略。
他们认为,工勘和基础施工市场虽然现阶段很景气,但毕竟市场容量有限,加之产业单一,一旦出现风险,难以调节。因此决定,利用积累的资金,配以银行贷款,投资多种经营。但是他们又感到,地质队搞多种经营,比如搞工业生产,实在没有优势,风险很大。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决定选择效益好的企业,搞长期投资,实行资本经营。同时派人参与生产经营,学习本领。1995年,他们出资250万元,投入温州泰恒光学有限公司,占该公司25%的股份。当年即分得出资额30%的红利,资本经营又取得了初步成功。
3.进军三产,搞多角经营
他们在取得工勘、基础施工规模经营效益和对外投资的资本经营效益之后,继续按照既定的发展战略前进,那就是追求长期的持续稳定的高效益的发展。他们一方面抓正在生产的一些产品和劳务,另一方面又在准备开辟新的产品、劳务或产业;同时还在构想更长远的发展方向。其发展思路是:充分利用大队部现有的空间,发展第三产业,变非经营地产为经营地产,从而实现多角经营战略。利用现有地段,搞旅馆、饮食服务业、开办商店、出租写字楼等,可以建立更为稳定的产业群。这样的产业一旦形成,不仅可以保持相当规模,不断升值的不动产,而且可以稳定地安置一大批人员。它与已有的工勘、基础施工产业、工业企业、对外投资相配合,可以最终实现第十一地质队经济持续、稳定高效的发展。
四、宁夏地勘局物勘院的业绩
宁夏地勘局物勘院投资效果显著,生产经营结构调整已基本到位,原有的劳动力除自愿离职外,都得到了安置。
1997年物勘院的收入为1980万元,其中商贸服务收入60万元,岩土工程收入840万元,造纸厂收入800万元,物探工程收入140万元,预算内拨款140万元(除16万元是补贴,20万元是工作费用外,其余全是专项),人均年收入9000元,为全局之首。院内的生产经营结构调整已基本到位。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重点放在提高经济效益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
物勘院在宁夏这样并不发达的经济环境下,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成绩?主要原因是投资效果好,结构调整选项比较准确,项目实施和投产之后的管理比较过硬。
物勘院原是宁夏地勘局的物探队,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它的结构调整的幅度和力度最大。1997年,预算内安排的物探工作只有20万元,相当于该院年总收入的1%。其余的99%,都是原来于调整结构后的产业。它的成功就在于:
(1)关键是有一个长远发展战略。早在80年代末,他们就认识到物探专业在宁夏不会有多大市场,但是岩土工程,主要是软地基处理,对地处河套地区的宁夏却大有可为。于是他们利用人员素质的优势(学理科的大学毕业生多),开始研究软地基处理技术,并投资购置设备、揽活施工,结果很快获得了成功。随后几年,他们不断改进技术,越干越精,不仅站住了脚跟,还被宁夏建筑设计部门认为最可信赖的基础施工单位。如今他们的软地基处理保持宁夏70%左右的市场占有率,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2)他们在岩土工程上立足之后,便考虑到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为了调节风险,又筹建商贸中心,办农机批发市场,建综合服务楼,效益一年比一年好。这一决策使物勘院全部在职人员都得到了安置,职工收入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3)他们投资项目选的准,而且投产后,经营管理搞的好。有4个特点:
① 院部主要管决策,二级单位搞经营。该院已有的几个支柱产业,都是院领导精心策划出来的。
② 院部真正做到精干。工作人员只有13人,设4个部,即财务部2人、人事部3人(党务在内)、企划监审部4人,公关部4人(包括办公室、宣传干事)、基建监工和其他2人。
③ 院部对二级单位实行利管费承包,包死基数,且收入后,首先确保上级。
④财务集中管理,所有二级单位财务人员都是院部财务部派出人员,二级单位所有收入和支出,都必须通过财务部“内部银行”办理。这就从根本上控制了所有收入和支出。
许多有条件的地勘单位实行的“门前开发”,投资效果普遍看好,既有经济效益,又有安置效益。
内蒙古地勘局第二水勘院,利用办公楼和马路之间一条过道,投资34万元修建23间平房,然后租给23名待业职工每人一间,让他们自己从事个体经营,定期向院交房租(优惠价)。结果,不仅解决了23名职工的再就业问题,而且取得了极好的经济效益。建房投资,三年多即可收回,投资回报率高达30%。虽然这个优势不是每个单位都有的,但是通过主动的开拓创造,有的也可以增大市场机会。前面提到的宁夏地勘局物勘院地处银川市边角,可他们与建设银行(出资)、工商局联合,办起了农机及配件批发市场,尽管两年多没有见到效果,但到了第三年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把沉静的地段搞热闹了,在此基础上他们兴建综合服务大楼,大搞“门前开发”,成功地发展了第三产业。
山东省地勘局第七勘院,在临沂市地处批发市场边缘,他们投资300多万元在马路沿边修建了两层楼的商店门面,对外出租,同时在院内又腾出空场,搞停车场,年收入达200多万元,还安排了70多人就业。

 地勘单位产业结构调整范例

8. 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