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性贬值率

2024-05-15

1. 经济性贬值率


经济性贬值率

2. 现值与折现率的关系

折现率越高,复利现值系数越小,所以终值×复利现值系数折现后的复利现值会越低。
现值是现在和将来(或过去)的某一时点上一定量的货币折算到现在所对应的金额。折现率是指将未来有限期预期收益折算成现值的比率。PV=C/(1+r)t;其中PV=现值,C=期末金额,t=投资期数,r=折现率。
现值是把未来现金流量折算为基准时点的价值,用以反映投资的内在价值。使用折现率将未来现金流量折算为现值的过程,称为“折现”。 折现率,是指把未来现金流量折算为现值时所使用的一种比率。折现率是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或最低报酬率。
折现率是特定条件下的收益率,说明资产取得该项收益的收益率水平。在收益一定的情况下,收益率越高,意味着单位资产增值率高,所有者拥有资产价值就低,因此收益率越高,资产评估值就越低。

扩展资料:
折现率是企业在购置或者投资资产时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是税前的利率。折现率的确定,应当首先以该资产的市场利率为依据。如果该资产的利率无法从市场获得,可以使用替代利率估计折现率。
替代利率在估计时,可以根据企业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增量借款利率或者其他相关市场借款利率作适当调整后确定。应根据所持有资产的特定环境等因素来考虑调整。企业在估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时,通常应当使用单一的折现率。
注意:如果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对未来不同期间的风险差异或者利率的期间结构反应敏感,企业应当在未来各不同期间采用不同的折现率。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现值
百度百科-折现率

3. 经济性贬值的计算

两种都是对的。
  经济性贬值是进行资产评估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所谓经济性贬值,也称为外部损失,是指资产本身的外部影响造成的价值损失。在具体计算过程中,不同的专家给出了不同的计算公式,其中比较重要的两个计算经济性贬值的计算公式,其一,经济性贬值额计算公式:经济贬值额=
(重置成本-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经济贬值率(2003年资产评估师辅导教材《资产评估》一书中),其二,经济贬值额=
重置成本*经济贬值率。(2005年资产评估师辅导教材《资产评估》中给出的例题)。由于公式不同,由此得到不同的结果,甚至,某公式还不能保证计算结果一定大于零;这样,可使用的资产在通过公式计算后会产生负值。因此人们对公式的合理性产生质疑,本文仅对以上两种不同的算法做以分析。
  一、经济性贬值及其产生的原因
  确定经济性贬值的第一步是调查影响企业和资产贬值的经济条件的存在。然后,调查任何经济性贬值的原因之后,必需以某种客观方式认证。经济性贬值存在于任何行业或资产,其特性为:其一,公司产品需求减低。其二,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其三,原料供应出现断层。
  从某种程度上讲,经济性贬值类似于机会成本的概念,当某机器设备产生的经济回报率小于同价值资产产生的社会基准回报率时,该项资产的经济性贬值出现。如下图,根据企业评估资产落在的区域可以判定是否产生经济性贬值。
  显然,通过单纯资金投资不能降低经济性贬值,但经济性贬值可以改变甚至通过改变行业条件降低为零,某种意义上讲,也有可能会出现“经济性增值”。目前,上图中的“经济性增值”计入企业的无形资产。
  二、两种算法概况
  1、两种计算方法的介绍
  依据经济性贬值定义,在两版不同的《资产评估》教材中,给出了不同的算法。一种认为,经济贬值额=
(rc-dp-df)*经济贬值率;另外一种认为,经济贬值额=
rc*经济贬值率。两种算法的核心差在于是经济性贬值的核算基准不同。
  2、产生的差异
  关于第一种算法,支持这种算法的人主要的依据是在计算过程中,企业资产的评估价格不能是负值。比如,如果一台机器设备,5成新。又由于市场竞争增加,只能40%开车,如果使用经济性贬值额的计算应以评估对象的重置成本为基数,重置成本为100万,经济贬值率60%,那么:
  重置成本*经济贬值率=60万
  重置成本-实体贬值=100-50=50万
  评估值是:100-60-50=-10万
  显然,对于五成新的设备给出-10万的评估价格是不合适的,从而得出第二种算法不成立的结论。
  支持第二种算法的人认为,经济性贬值是在复原重置成本的基础上发生贬值的因素之一,因而,如果在重置成本扣除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的基础上核算,必然存在对功能性贬值、实体性贬值的重复计算问题。

经济性贬值的计算

4. 经济性贬值的计算

经济性贬值的计算公式一种是:经济性贬值额计算公式:经济贬值额=(重置成本-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经济贬值率;另一种是:经济贬值额=重置成本*经济贬值率。经济性贬值是设备外部因素引起的设备价值贬值,如设备所生产的产品滞销、原材料价格上升、竞争加剧等,其最终表现为设备的利用率下降、收益额减少。经济性贬值是进行资产评估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所谓经济性贬值,也称为外部损失,是指资产本身的外部影响造成的价值损失,经济性贬值分类有:1、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引起的经济性贬值;2、生产要素提价,产品售价没有提高引起的经济性贬值;3、缩短资产的使用寿命引起的经济性贬值。评估确定成新率的损耗,包括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和经济性贬值。功能性贬值只是无形损耗的一种形式,而不是无形损耗的全部。经济性贬值则是资产外部原因引起的,为评估过程所特有。每一个自然人都是基数因子,围绕着基数因子循环而产生的消费经济行为,称为基数效应。基数经济理论是以基数因子为载体,由基数因子的需求构建基数经济市场,又由群体基数经济市场的交互互动而产生基数效应。基数经济是需求服务级市场运作的产物,也因此产生无数的碎片经济体,而基数效应想要获得更丰厚的利润,势必要形成寡头集团。实体性贬值即有形损耗引起的贬值,功能性贬值是由于科学技术发展,导致被评估设备与新设备比较,功能相对落后引起的贬值,或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导致被评估设备的贬值。

5. 经济性贬值率计算公式

经济性贬值是设备外部因素引起的设备价值贬值,如设备所生产的产品滞销、原材料价格上升、竞争加剧等,其最终表现为设备的利用率下降、收益额减少。 

   经济性贬值是进行资产评估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所谓经济性贬值,也称为外部损失,是指资产本身的外部影响造成的价值损失。经济性贬值的核算基准是重置成本-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后的余额。在具体计算过程中,不同的专家给出了不同的计算公式,其中比较重要的两个计算经济性贬值的计算公式,其一,经济性贬值额计算公式:经济贬值额=(RC-Dp-Df)*经济贬值率,其二,经济贬值额=RC*经济贬值率。以下是两种算法概况。

两种计算方法的介绍
依据经济性贬值定义,在两版不同的《资产评估》教材中,给出了不同的算法。一种认为,经济贬值额=(RC-Dp-Df)*经济贬值率;另外一种认为,经济贬值额=RC*经济贬值率。两种算法的核心差在于是经济性贬值的核算基准不同。

经济性贬值率计算公式

6. 经济贬值率和经济贬值额

 经济性贬值是进行资产评估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所谓经济性贬值,也称为外部损失,是指资产本身的外部影响造成的价值损失。在具体计算过程中,不同的专家给出了不同的计算公式,其中比较重要的两个计算经济性贬值的计算公式,其一,经济性贬值额计算公式:经济贬值额= (RC-Dp-Df)*经济贬值率(2003年资产评估师辅导教材《资产评估》一书中),其二,经济贬值额= RC*经济贬值率。(2005年资产评估师辅导教材《资产评估》中给出的例题)。由于公式不同,由此得到不同的结果,甚至,某公式还不能保证计算结果一定大于零;这样,可使用的资产在通过公式计算后会产生负值。因此人们对公式的合理性产生质疑,本文仅对以上两种不同的算法做以分析。 
  一、经济性贬值及其产生的原因 
  确定经济性贬值的第一步是调查影响企业和资产贬值的经济条件的存在。然后,调查任何经济性贬值的原因之后,必需以某种客观方式认证。经济性贬值存在于任何行业或资产,其特性为:其一,公司产品需求减低。其二,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其三,原料供应出现断层。 
  从某种程度上讲,经济性贬值类似于机会成本的概念,当某机器设备产生的经济回报率小于同价值资产产生的社会基准回报率时,该项资产的经济性贬值出现。如下图,根据企业评估资产落在的区域可以判定是否产生经济性贬值。 
  显然,通过单纯资金投资不能降低经济性贬值,但经济性贬值可以改变甚至通过改变行业条件降低为零,某种意义上讲,也有可能会出现“经济性增值”。目前,上图中的“经济性增值”计入企业的无形资产。 
  二、两种算法概况 
  1、两种计算方法的介绍 
  依据经济性贬值定义,在两版不同的《资产评估》教材中,给出了不同的算法。一种认为,经济贬值额= (RC-Dp-Df)*经济贬值率;另外一种认为,经济贬值额= RC*经济贬值率。两种算法的核心差在于是经济性贬值的核算基准不同。 
  2、产生的差异 
  关于第一种算法,支持这种算法的人主要的依据是在计算过程中,企业资产的评估价格不能是负值。比如,如果一台机器设备,5成新。又由于市场竞争增加,只能40%开车,如果使用经济性贬值额的计算应以评估对象的重置成本为基数,重置成本为100万,经济贬值率60%,那么: 
  重置成本*经济贬值率=60万 
  重置成本-实体贬值=100-50=50万 
  评估值是:100-60-50=-10万 
  显然,对于五成新的设备给出-10万的评估价格是不合适的,从而得出第二种算法不成立的结论。 
  支持第二种算法的人认为,经济性贬值是在复原重置成本的基础上发生贬值的因素之一,因而,如果在重置成本扣除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的基础上核算,必然存在对功能性贬值、实体性贬值的重复计算问题。

7. 经济性贬值的计算

经济性贬值的核算基准是重置成本-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后的余额。在具体计算过程中,不同的专家给出了不同的计算公式,其中比较重要的两个计算经济性贬值的计算公式,其一,经济性贬值额计算公式:经济贬值额=(RC-Dp-Df)*经济贬值率,其二,经济贬值额= RC*经济贬值率。以下是两种算法概况。 关于第一种算法,支持这种算法的人主要的依据是在计算过程中,企业资产的评估价格不能是负值。比如,如果一台机器设备,5成新。又由于市场竞争增加,只能 40%开车,如果使用经济性贬值额的计算应以评估对象的重置成本为基数,重置成本为100万,经济贬值率60%,那么:重置成本*经济贬值率=60万重置成本-实体贬值=100-50=50万评估值是:100-60-50=-10万显然,对于五成新的设备给出-10万的评估价格是不合适的,从而得出第一种算法不成立的结论。支持第二种算法的人认为,经济性贬值是在复原重置成本的基础上发生贬值的因素之一,因而,如果在重置成本扣除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的基础上核算,必然存在对功能性贬值、实体性贬值的重复计算问题。由于公式不同,由此得到不同的结果,甚至,某公式还不能保证计算结果一定大于零;这样,可使用的资产在通过公式计算后会产生负值。

经济性贬值的计算

8. 现值与折现率的关系

现值与折现率的关系:PV=C/(1+r)t
其中:PV = 现值,C=期末金额,t=投资期数,r=折现率。
现值,也称折现值,是指把未来现金流量折算为基准时点的价值,用以反映投资的内在价值。使用折现率将未来现金流量折算为现值的过程,称为“折现”。 
折现率,是指把未来现金流量折算为现值时所使用的一种比率。折现率是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或最低报酬率。
折现率(discount rate) 是指将未来有限期预期收益折算成现值的比率。本金化率和资本化率或还原利率则通常是指将未来无限期预期收益折算成现值的比率。
分期付款购入的固定资产其折现率实质上即是供货企业的必要报酬率。

扩展资料:
现值是如今和将来(或过去)的一笔支付或支付流在当今的价值。或理解为: 成本或收益的价值以今天的现金来计量时,称为现值。
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例如:在确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可收回金额时,通常需要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等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通常需要使用实际利率法将这些资产在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再通过相应的调整确定其摊余成本。
折现率不是利率,也不是贴现率。折现率、贴现率的确定通常和当时的利率水平是有紧密联系的。之所以说折现率不是利率,是因为:
①利率是资金的报酬,折现率是管理的报酬。利率只表示资产(资金)本身的获利能力,而与使用条件、占用者和使用途径没有直接联系,折现率则与资产以及所有者使用效果相关。
②如果将折现率等同于利率,则将问题过于简单化、片面化了。
之所以说折现率不是贴现率,是因为:
①两者计算过程有所不同。折现率是外加率,是到期后支付利息的比率;而贴现率是内扣率,是预先扣除贴现息的比率。
② 贴现率主要用于票据承兑贴现之中;而折现率则广泛应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如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及收益分配等。
要搞清楚折现率的,就必须先从折现开始分析。折现作为一个时间优先的概念,认为收益或利益低于同样的收益或利益,并且随着收益时间向将来的推迟的程度而有系统地降低价值。
同时,折现作为一个算术过程,是把一个特定比率应用于一个预期的现金流,从而得出当前的价值。
从企业估价的角度来讲,折现率是企业各类收益索偿权持有人要求报酬率的加权平均数,也就是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从折现率本身来说,它是一种特定条件下的收益率,说明资产取得该项收益的收益率水平。投资者对投资收益的期望、对投资风险的态度,都将综合地反映在折现率的确定上。
同样的,现金流量会由于折现率的高低不同而使其内在价值出现巨大差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现值
百度百科-折现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