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电池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2024-04-29

1. 燃料电池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在中国的燃料电池研究始于1958年原电子工业部天津电源研究所最早开展了MCFC的研究。70年代在航天事业的推动下,中国燃料电池的研究曾呈现出第一次高潮。其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制成功的两种类型的碱性石棉膜型氢氧燃料电池系统(千瓦级AFC)均通过了例行的航天环境模拟试验。1990年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承担了中科院PEMFC的研究任务,1993年开始进行直接甲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DMFC)的研究。电力工业部哈尔滨电站成套设备研究所于1991年研制出由7个单电池组成的MCFC原理性电池。“八五”期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化工冶金研究所、清华大学等国内十几个单位进行了与SOFC的有关研究。到90年代中期,由于国家科技部与中科院将燃料电池技术列入"九五"科技攻关计划的推动,中国进入了燃料电池研究的第二个高潮。在中国科学工作者在燃料电池基础研究和单项技术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是,由于多年来在燃料电池研究方面投入资金数量很少,就燃料电池技术的总体水平来看,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我国有关部门和专家对燃料电池十分重视,1996年和1998年两次在香山科学会议上对中国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进行了专题讨论,强调了自主研究与开发燃料电池系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近几年中国加强了在PEMFC方面的研究力度。 2000年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与中科院电工研究所已完成30kW车用用燃料电池的全部试验工作。北京富原公司也宣布,2001年将提供40kW的中巴燃料电池,并接受订货。科技部副部长徐冠华在EVS16届大会上宣布,中国将在2000年装出首台燃料电池电动车。此前参与燃料电池研究的有关概况如下:
1:PEMFC的研究状况
中国最早开展PEMFC研制工作的是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该所于1990年在中科院扶持下开始研究PEMFC,工作主要集中在催化剂、电极的制备工艺和甲醇外重整器的研制已制造出100WPEMFC样机。1994年又率先开展直接甲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研究工作。该所与美国CaseWesternReserve大学和俄罗斯氢能与等离子体研究所等建立了长期协作关系。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所于1993年开展了PEMFC的研究,在电极工艺和电池结构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现已研制成工作面积为140cm2的单体电池,其输出功率达0.35W/cm2。

燃料电池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2. 燃料电池有前景吗

什么是氢燃料电池,对我们生活有哪些好处?

3. 燃料电池汽车真有前景么

目前,我国以蓄电池电动汽车为主要发展方向,在各种利好政策的引导下,大量的物力、人力、财力投入其中,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则呈现出一定滞后。
与纯电动车不同,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门槛高,而中国的技术积累时间较短,技术链不完善,产业化能力较弱。其次,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需要巨额投入,在缺乏政策引导的情况下,我国在燃料电池方面的资金和技术力量投入严重不足。此外,在我国中国车企的发展方向受政府的影响很大。除上汽等少数车企外,大多数整车企业在氢燃料电池汽车方面没有开展实质性研发和产业化准备。但是技术的进展和突破,如果不依靠车企的力量,仅仅依靠科研机构和高校,不论是效率还是量产化上都要大打折扣。因此从目前来看,未来国内外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差距缩小可能性不大,甚至可能进一步拉大。张存满教授表示:“主要还是看国内自主品牌是否持续投入发力。”
此外,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论是发展纯电动汽车还是燃料电池汽车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丰田常务董事佐藤康彦说,“在业界有这么个说法,没有能源站,就没法卖车。”普通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只需花数十万美元来建造,但建造一个氢气燃料站需要花费 100万至 200万美元,因为需要解决处理液态氢气的问题。高昂的造价和技术要求进一步阻止了其普及,目前欧盟日本有几十座加氢站,而国内目前只有两三个。
对于发展燃料电池汽车的路线,同济大学教授章桐给出的建议是:商用车切入,乘用车跟进。商用车门槛和要求比较低,容易推动市场、推动产业化。前不久,福田欧辉刚刚跟北京某新能源汽车租赁公司签订100辆8.5米氢燃料电动客车销售合同,全部采用自主品牌亿华通燃料电池发动机,完成了我国首个氢燃料电动客车产业化、商业化开发运营。这似乎给我们开了一个好头。
但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到2025年,燃料电池堆系统可靠性和经济性大幅提高,和传统汽车、电动汽车相比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批量生产和市场化推广。”来看,燃料电池汽车仍离我们很远。

燃料电池汽车真有前景么

4. 燃料电池的前景

便携式电子设备厂家多年来受LIB的困扰,苦于没有出路,汽车领域里燃料电池的曙光激发出开发小巧燃料电池,一发不可收拾。最先投入研究与开发的是欧美风险企业,日本便携式电子设备制造商跟随其后,紧追不舍,这些厂家参与燃料电池开发,**澎湃,各自大胆采用新材料,并且相继获得突破性进展,于2001年里分别发表小巧燃料电池试制品。日本便携式电子机器厂家普遍认为,小巧燃料电池已经达到可以取代LIB的水平。技术燃料电池研究与开发集中在四大技术方面:(1)电解质膜;(2)电极;(3)燃料;(4)系统结构。日美欧各厂家开发面向便携电子设备的燃料电池,尤其重视(1)~(3)方面的材料研究与开发,图2列出一些重要的燃料电池研究课题。燃料电池中仅次于电解质膜的构件材料便是电极材料,通过它可提取出由甲醇溶液经过分解反应生成的H+(质子)和电子。在电极处的反应,Pt发挥催化作用。反应速度是与Pt粒子的表面成正比,所以力求Pt的粒子直径要小,争取每单位重量有更大的表面积。实践证明,Pt粒子的直径一小下来,会出现多个Pt颗粒凝聚而降低催化能力的问题。NEC公司基础研究所发现碳原子纳米锥状结构(Carbon Nano-horn)上可附着2nm直径的Pt颗粒(Pt原子直径为0.3~0.4nm),并且Pt不含凝聚。于是,NEC利用Carbon Nano-horn材料作为电极试制出以甲醇为燃料的燃料电池。燃料电池汽车的车用储氢器必须具有较高的单位质量储氢密度。美能源部认为,车用高压储氢的单位质量密度至少应为6%,即每立方米储存60公斤氢气。为了满足汽车480公里续航能力的要求,一次需储氢大约4到7公斤。目前小型汽车的车用储氢方式大多采用高压储氢,工作压力为70兆帕(Mpa)的碳纤维储氢瓶是目前家用汽车的最佳选择,其售价大约为3000美元。研究人员正在致力于开发新的材料和制造工艺,以进一步降低储氢气瓶成本。目前正在进行的另一研究方向是,通过采用高表面积材料研究低压吸附储存氢气。

5. 新能源燃料电池技术突破,锂电池产业将严重受挫

​火了几年的能源材料石墨烯,终因研发技术要求高,成本高昂,被燃料电池抢了先。2009年以来,很多企业开始大力的投入到研发燃料电池中,到2019年我国累计推广燃料电池 汽车 超过6500辆,建成加氢站超过50座,其中初创企业400多家,很多企业投入燃料电池 汽车 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大家都知道新能源 汽车 未来大有可为!
  
 
  
 
  
  
 ​ ​长期以来,商用和家用电能储存主要使用锂电池为主,但锂电池普遍存在使用寿命较短、电力续航能力差、后期环境污染等痛点。随着新能源技术越来越深入,新基建行业的发展,绿色、环保、静音、长续航的氢燃料电池成为了最理想的替代者之一。
  
 
  
 4月23日四大部委联合发声,要大力推广氢能源车和燃料电池,引导开发燃料电池技术,在能源战略层面立于不败之地。现在市场上也有氢能源车的量产,但应用范围依旧不适合长距离运输,比如在海南这类限定区域范围内是比较容易推广的。日本也在极力的向我们推销他们国家的氢能源车技术,赚专利使用费。
  
 
    
 
  
 不过业内人士表示,涉及氢能的企业正在研究核心技术并有所突破,该企业研发的能源电池,有着“里程碑、划时代”的意义,有利于促进氢能产业的发展。《中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蓝皮书》预计,到2030年,氢能和燃料电池 汽车 辆保有量将达到200万辆,占全国 汽车 总产量的比重约5%,届时,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氢能和燃料电池 汽车 市场,氢能和燃料电池 汽车 产业产值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
  
  汽车 制造业是全球产业链最复杂的行业,制造流水线的智能化要求较高, 汽车 这个产业链发展好,能在国际市场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定价权。而 汽车 新能源产业,对于整个国家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也是重中之重。从未来的技术走势来看,要想实现 汽车 的新能源化,必须解决续驶里程问题,而氢燃料电池技术是必由之路。关于这一点,目前在整个行业已成共识。
  
 
  
 ​ ​纵观国内市场,目前氢燃料电池技术主要集中在公交客车和轻卡领域,而在最具有市场前景的长途运输车型方面,几大主流的整车厂商并没有对外公布相应的战略布局。燃料电池系统将在车用市场之外开辟一个新的大规模应用场景。地方政府扶持力度的提升以及燃料电池应用领域的拓展,将会为氢燃料电池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相关能源公司潜力无限,不过我还是提醒大家不要过早的布局,比较新能源燃料电池的研发到技术成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新能源燃料电池技术突破,锂电池产业将严重受挫

6. 燃料电池行业深度报告:燃料电池汽车处于爆发前夕

   1、氢能源:下一代基础性能源材料  
    国际能源转型一直沿着从高碳到低碳、从低密度到高密度的路径进行,而氢气是目前公认 的最为理想的能量载体和清洁能源提供者。氢气无毒无害,反应物为水,绿色清洁,热值高, 相当于汽油的三倍,被誉为“21 世纪的终极能源”。 
       短期:降低 汽车 尾气排放,城市环境保护。   以北京市为例,机动车排放了全市 58%的氮 氧化物、40%的挥发性有机物和 22%的细颗粒物。氢能源自柴油发动机应用的车辆市场 具有推广价值,而柴油发动机车辆在港口/码头、城市公交、跨城货运等领域带来显著的 污染。 
       中长期:降低石化能源对外依赖。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2018 年国内外油 气行业发展报告》中提到,2018 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为 4.4 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升至 69.8%;天然气进口量 1254 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升至 45.3%。 
        2、我国具有全球最大规模的氢资源  
     工业氢气提纯具备充足的氢资源,我国氢气产能规模全球最大。   从氢气生产来源来看, 化石资源制氢居主导地位,全球主要人工制氢原料的 96%以上都来源于传统化石资源的热化学 重整,仅有 4%左右来源于电解水。从地域分布上看,亚太地区的氢气产能最大,而我国是目 前氢气产能最大的国家,也是氢气生产分布最广的国家。目前国际制氢年产量 6300 万吨左右, 我国每年产氢约 2200 万吨,占世界氢产量的三分之一,是世界第一产氢大国。 
        我国的煤炭和天然气资源储备丰富,以上两者也是我国人工制氢的主要原料,占比分别 为 62%和 19%。   随着煤制合成气、煤制油产业的发展,煤制氢产量逐年增多,其规模较大、成 本较低,制氢成本约 20 元/kg,煤气化制氢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电解水制氢在我国氢气占比中 仅占约 4%,但在日本氢工业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其盐水电解制氢的产能占日本所有人工制氢 总产能的 63%。 
        我国氢能资源在全球范围具有一定性价比优势。   目前我国加氢气成本大约在 70 元/kg, 较美国和日本在成本上仍较高,然而我国的汽油成本显著高于美国,从氢油比(氢气成本/汽 油成本)角度考虑有一定性价比优势。 
        我国氢能源的使用仍有极大待开发潜力。   当前我国大部分氢气应用于工业领域,主要被 合称氨、合成甲醇、石油炼化、回炉助燃灯消耗,属于自产自消的模式。每年仅有不到 500 吨的氢气对外部市场供应和销售,氢资源利用潜力巨大。 
        各类氢气来源存在一定的技术和成本差别,电解制氢与煤炭、天然气制氢成本仍有较大 差距。   氢气的制备主要可分为制取氢气和提纯氢气两大类,煤炭制氢成本最低,为 0.8 1.1 元/立方米,天然气制氢成本为 0.9 1.5 元/立方米,我国的电解制氢发展仍处早期,成本在 3 元/立方米左右,未来还有较大下降空间。 
        地方政府和能源企业对于工业氢气的利用有切实的发展意愿   。我国每年弃光、弃风、弃 水等大约有 1000 亿度电,工业副产氢也有 1000 万吨以上,对于这两个“1000”的利用,全国 多地政府和能源企业都已积极开展相应布局。 
     我国氢能利用已具备一定技术基础,从航天、军用逐渐向民用推广,在华北、华东和华 南等地区形成了氢能源区域产业集群。  
       航天领域:   航天 科技 集团六院北京 11 所研制的 YF-75 氢氧发动机。迄今为止,YF-75 发 动机已参加 97 次飞行任务。2004 年探月工程正式开展后,YF-75 发动机是嫦娥系列任务 中主力装备。2019 年嫦娥四号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预选区域着陆,也由来自装备 YF-75 氢氧发动机的长三甲系列火箭完成。 
       军用领域: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开发的燃料电池潜艇,从斯特林发动机替换为氢燃料电池, 基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和金属储氢技术。 
       先进技术的民用化推广。   航天 科技 集团六院长期致力于氢能在火箭发动机领域的研究和 应用,在燃料电池技术领域,拥有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动力应用、可再生能源储能 应用及泵阀关键部件技术,具备了百千瓦级氢氧/氢空及再生燃料电池系统研制能力。中 船重工七一二所研发的首台 58 千瓦燃料电池发动机, 2019 年 5 月顺利通过中汽中心天   津   汽车 检测中心的强制性检验,这款型号为 CSIC712-FCE58A 的发动机,采用氢空质子交 换膜燃料电池电堆,是七一二所面向城市客车开发的燃料电池发动机。 
     1、氢能源的重要应用-燃料电池  
     氢能源为电力能源的重要载体   。电能替代是 社会 能源消费的长期趋势 ,氢能源最终通过 电力能源实现。合理利用氢能,一方面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另一方面可以控 制环境污染,降低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从中长期来看,加大氢能的发展利用将进一步保 障我国能源安全。 氢能源的单位热值远高于汽油、柴油、焦炭等,将满足电力能源的供给需求错配。 
     氢能 源的热值较高,通过大型移动的运输设备,未来将会使能源消耗错配做到极致。   氢能既可作为 化学能源形式的长周期储备,又可于交通领域应用在长途运输、大卡车、海洋运输等环节,还 可以应用在高温加热的工艺产业上。清华大学教授毛宗强在氢能行业会议上表示,氢能的应用 是多方面的,也是未来有望代替石油和天然气的清洁能源。 
        
        燃料电池 汽车 是氢能源利用极具成长性的下游行业。   虽然氢燃料电池 汽车 ( FCEVs )在 我国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但燃料电池 汽车 性能的优秀不可否认,目前国外大规模销售的 FCEVs 各方面性能与内燃机 汽车 不相上下,有些远优于电动 汽车 (BEVs)。燃料电池具有环境友好、 发电效率高、噪音低、可用燃料范围广等优点,当前我国燃料电池产业的主要发展瓶颈在于生 产成本高(铂催化剂价格高昂)、技术水平较国际落后以及氢产业链配套设施不够成熟,远期 的发展空间巨大。 
        燃料电池 汽车 具有能源补给的时间优势和经济性劣势,运营市场将会是起步阶段重点发 展领域。   燃料电池 汽车 的续航里程普遍在 500 公里以上,和目前中高端纯电动 汽车 续航相当, 而从能源补给时间角度,燃料电池 汽车 加氢仅需不到 3 分钟,远低于插电混动或纯电动 汽车 。 由于目前燃料电池 汽车 产业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加氢站等基础设施投入以及整车制造成本都 较高,短期来看燃料电池 汽车 比较适合的应用场景预计会是运营市场。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对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更具有现实意义。   氢燃料电池按不同电解质可 分为碱性燃料电池、磷酸燃料电池、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和质子交换膜 燃料电池(PEMFC)。其中,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工作温度最低,还具有响应速度快和体积小 等特点,目前最契合新能源 汽车 的使用,被认为是未来燃料电池 汽车 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锂电池在乘用车领域更具优势。   锂电池产品较燃料电池有更简单的产品结构,更清晰的 发展路径和更成熟的产业化分工,当前产品系列性能也区域丰富。锂电池性能的不断提升,正 逐渐蚕食众多原本燃料电池具有领先优势的应用领域。在 2019 年燃料电池行业会议中,上海 捷氢 科技 有限公司系统开发部总监表示,他们对比了纯电动车型和氢燃料电池 汽车 型在未来的 竞争优势,从成本上来说,乘用车续航里程 400 公里以下,燃料电池相对纯电动是没有优势的。 
     燃料电池的产业化应用,尚处于中长期能源战略布局的地位。  
       商用车领域燃料电池驱动定位为辅助能源:   潍柴动力董事长谭旭光表示:发展新能 源车并不是要完全取代柴油车,而是应用在适合采用新能源车辆的工况中。比如城 市公交、港口牵引车等,推广新能源车辆,使其与柴油车搭配工作,能够兼顾经济 效益与 社会 环保。他甚至预言,未来 20-30 年,氢将成为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市占率不会超过 10%。 
       当前船舶动力 95%是柴油体系,尚未实现天然气化,燃料电池中长期或存增长空间   。 受成本、安全、寿命等多种因素影响,燃料电池在民用船舶领域目前尚不具备大规 模商业化应用的条件,但是随着国际公约法规对船舶排放要求的日益严格,燃料电 池系统卓越的排放性能有可能将其推向船舶动力市场的新风口,尤其是豪华游轮在 船舶行业逐渐崛起的今天,燃料电池系统噪音低的优势完美满足了豪华游轮对舒适 度的要求。 
     2、氢能源利用涉及到的关键技术  
     氢能源制取-混合气体的变压吸附技术(PSA)。  
      基本原理:变压吸附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吸附剂对气体的吸附有选择性,即不同的 气体(吸附质)在吸附剂上的吸附量有差异和一种特定的气体在吸附剂上的吸附量 随压力变化而变化的特性,实现气体混合物的分离和吸附剂的再生。 
      当前应用:变压吸附技术在石油化工、医药、食品饮料等行业具有广泛应用,四川 天一 科技 、上海化工研究所和北大先锋公司是国内领先的变压吸附系统设计建设机 构。在石化领域,PSA 法得到的氢气纯度可达到 99.9%以上水平(燃料电池需求纯度 为 99.99%)。上市公司:天科股份(西化院下属)。 
        氢能源运输-从拖车输送到管道输送。   目前钢企副产氢气是加氢站氢气的主要来源,其被 使用高压氢气瓶集束拖车运输。举例来说,若 1 辆拖车装有 18 个高压氢气瓶,每次可以以 20MPa 的压力运送 4000Nm3的氢气。平时站区里停泊 2 辆拖车,另有 1辆拖车往返加氢站和氢源之间, 运送氢气,并替换站内空车。基于 200km 左右运输距离和每天 10 吨的运输规模来测算,气氢 拖车的成本可以达到 2.02 元/kg。 
        氢能源运输-从高压气罐到管道输送。  
       高压气罐:   依托 LNG 产业基础,一般长管储氢压为 15 20MPa,一般单管储氢量为 17 20k,将 CNG 储气管进行产品升级可实现。 
       液氢储罐:   依托航天工业技术基础,单次送氢量为气罐 10 倍以上。额外增加氢气液 化和液氢罐成本,目前测算单日加氢量达到 1000kg 以上具有比较经济性。 
       管道运输:   依托天然气产业基础,瓶颈在成本。在美国,现有的氢气管道系统约为 2400 公里,而在欧洲已有近 1600 公里,中国的管道运氢量在 400 公里。中石油管道 局 2014年完成国内最大氢气管道建设施工:投资1.54亿,长度25km,设计压力 4Mpa, 年输氢量 10.04 万吨。单位投资为天然气管道 2 倍左右。 
        氢能源储存加注:   加氢站内的储氢罐通常采用低压(20 30MPa)、中压(30 40MPa)、高 压(40 75MPa)三级压力进行储存。有时氢气长管拖车也作为一级储气(10 20MPa)设施,构成 4 级储气的方式。国外市场大多采用的 70MPa 氢气,国内大部分采用了 35MPa 氢气压力标准。 目前中国的加氢站加氢能力最高的为 1000-2000kg/d,最低的为 100kg/d。 
       站内制氢   :原材料为天然气,重整制氢气。单个站投资规模会在 300~500 万美元的 水平。 
       外供加氢   :中国主要的加氢站方式。单个站投资规模在

7. 燃料电池的前景

燃料电池是将燃料具有的化学能直接变为电能的发电装置。根据电解质种类不同,燃料电池基本分为五种:碱性燃料电池(AFC)、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磷酸燃 料电池(PA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以及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 燃料电池具有以下优点:能量转换效率高;无污染零排放;模块化结构,维护保养成本低; 燃料来源广泛,通过多种方式制备。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凭借其特性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对比其他几种燃料电池, 质子交换膜电池输出功率密度高,质量功率高,可在室温条件下工作,同时起动迅速,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


质子交换膜电池主要由质子交换膜、催化剂,双极板等构成。当它工作时,氢气进入阳极扩散层,并在催化剂的作用 下转化为质子和电子;氧气进入阴极扩散层,并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得到电子转变为 O2- 离子;质子通过质子交换膜到达阴极与 O2-作用形成水,电子则通过外电路回到阴极,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并提供电能。
    一、电池系统
    电池系统是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的核心环节,而电池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燃料电 池汽车产业链包括上游矿产等相关资源,中游的电池系统、电机电控以及下游的整车厂、 加氢站及服务等。燃料电池电池系统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电池堆,包括质子交换膜、催化剂、扩散层和双极板;二是其他部件,包括空压机、储氢瓶。
    电池堆包括质子交换膜、催化剂、扩散层和双极板。其中质子交换膜直接影响燃料 电池的使用寿命;催化剂决定电极反应的效率;扩散层起到支撑催化层,收集电流,传导 气体和排出水作用;双极板则负责把燃料和空气分配到两个电极表面以及电池堆散热。

燃料电池的前景

8. 燃料电池发展前景及其应用

燃料电池是一种电化学电池,它通过一对氧化还原反应将燃料(通常是氢)和氧化剂(通常是氧气)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燃料电池不同于大多数电池,它需要连续的燃料和氧气(通常来自空气)来维持化学反应,而在电池中,化学能通常来自金属及其离子或氧化物,这些通常已经存在于电池中,流动电池除外。只要燃料和氧气供应充足,燃料电池就可以连续发电。

根据QYResearch的数据分析,预计2020-2025年全球燃料电池市场规模将实现市场增长,2020-2025年预计复合年增长率为16.64%,2025年将达到90.5亿美元美元。清洁能源需求的增长是推动预测期内市场增长的关键因素。

本报告研究全球与中国燃料电池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别从生产和消费的角度分析燃料电池的主要生产地区、主要消费地区以及主要的生产商。重点分析全球与中国的主要厂商产品特点、产品类型、不同产品类型产品的价格、产量、产值及全球和中国主要生产商的市场份额。

主要生产商包括:

Bloom Energy

Panasonic

Toshiba ESS

Aisin Seiki

Plug Power

Ballard Power Systems

Doosan

FuelCell Energy

POSCO Energy

Hydrogenics

SOLIDpower

Ceres Power

Horizon Fuel Cell Technologies

按照不同产品类型,包括如下几个类别: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

磷酸燃料电池

其他类型

按照不同应用,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运输

固定领域

便携式

重点关注如下几个地区:

北美

欧洲

韩国

日本

东南亚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