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四个支柱是什么?

2024-05-13

1. 教育的四个支柱是什么?

教育的四个支柱 
  下一个世纪将为信息的流通和储存以及为传播提供前所未有的手段,因此,它将对教育提出乍看起来近乎矛盾的双重要求。一方面,教育应大量和有效地传授越来越多、不断发展并与认识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因为这是造就未来人才的基础。同时,教育还应找到并标出判断事物的标准,使人们不会让自己被充斥公共和私人场所、多少称得上是瞬息万变的大量信息搞得晕头转向,使人们不脱离个人和集体发展的方向。可以这么说,教育既应提供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动的世界的地图,又应提供有助于在这个世界上航行的指南针。

  根据对未来的这种展望,仅从数量上满足对教育的那种无止境的需求(不断地加重课程负担)既不可能也不合适。每个人在人生之初积累知识,尔后就可无限期地加以利用,这实际上已经不够了。他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

  为了与其整个使命相适应,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可以说,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学会求知,既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处,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一些活动中进行合作;最后是学会做人,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当然,这四种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一个整体,因为它们之间有许多连接、交叉和交流点。

  但是,在一般情况下,正规教育仅仅是或主要是针对学会求知,较少针对学会做事。而另外两种学习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有时也被看作是前两种学习的一种自然而然的延伸。然而,委员会认为,在任何一种有组织的教育中,这四种“知识支柱”中的每一种应得到同等重视,使教育成为受教育者个人和社会成员在认识和实践方面的一种全面的、终生持续不断的经历。

  委员会的委员们从一开始工作就明显地感到,为了迎接下一个世纪的挑战,必须给教育确定新的目标,必须改变人们对教育的作用的看法。扩大了的教育新概念应该使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这意味着要充分地重视教育的作用,就是说使人们学会做人,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不再把教育单纯看作是一种手段,是达到某些目的(技能、获得各种能力、经济目的)的必经之路。

学会求知
  这种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既可将其视为一种人生手段,也可将其视为一种人生目的。作为手段,它应使每个人学会了解他周围的世界,至少是使他能够有尊严地生活,能够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进行交往。作为目的,其基础是乐于理解、认识和发现。即便那种没有直接目的去学习的情况愈来愈少,但由于学习有用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变得很重要,学制越来越长、空闲时间越来越多,这将使越来越多的成人能够去感受知识和个人自学带来的乐趣。扩大知识可以使每个人更好地从各个角度来了解他所处的环境,有助于唤起对知识的好奇心,激发批判精神并有助于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去辨别是非。从这种观点出发,让我们再次强调,每个儿童无论他在那里,都应使他能够以恰当的方式学习科学而且终生成为“科学之友”在中等和高等教育中,入门培训应向所有大、中学生介绍科学进步和当代思想模式所提供的各种手段、概念和参照方法。

  然而由于知识涉及到方方面面,并且始终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试图想什么都知道愈来愈做不到,而且在基础教育之后仍保持对所有学科的教学也不切合实际。不过,专业化学习,哪怕是未来的研究人员的专业化学习也不应排斥对普通文化知识的学习。“今天,一个真正受到全面培养的人需要有广泛的普通文化知识并有机会深入地学习研究少量的学科。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应该促进这两个方面同时发展”。因为普通文化教育使受教育者能接触到其他语言和知识,首先就有助于交往。专家封闭在自己的学科中,可能对他人所为不感兴趣。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他都会感到难以与人合作。另一方面,文化教育作为超越时间和空间将各个社会联系起来的纽带,势必会使受教育者了解到其它领域的知识,从而有助于充分发挥各学科之间的协同作用。特别是在研究方面,某些知识的重大进展就是在各学科的交叉领域中产生的。

  为了解知识而学习,首先要求要学会运用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来学习。特别是在电视图象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青年从小就应开始学习将注意力集中在人和事上。传播媒体的新闻报道从一项内容到另一项内容变换很快,观看电视节目时以转换频道方式跳过广告节目的情况如此常见,其实这些都不利于发现过程,因为这一过程需要时间,需要加深理解。学习集中注意力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形式,也可利用生活中的种种机会(游戏,到企业中去实习,旅游,科学实验课……)。

  另一方面,记忆力的训练是避免完全受传播媒体传播的即时信息影响的一种必要的方法。如果以为我们如今已拥有巨大的信息贮存和传播能力,记忆力就不再有用了,那将是很危险的。当然,对于应“记牢”的东西我们肯定要有所选择,人的联想记忆能力并不是自动发挥作用的,应认真地加以培养。所有专家都认为,应该从幼年开始就训练记忆力,而且在学校中取消一些被看作使人厌倦的传统训练是不当的。

  最后,是思维能力的训练,它是儿童首先在父母然后在其老师的引导下开始进行的思维,它包括从具体到抽象然后再由抽象到具体的反反复复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和研究中,应该把演绎法和归纳法这两种往往被视为对立的方法结合起来。根据所教学科的不同,其中一种方法可能会比另一种更有针对性,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思想的连贯需要两者相结合。

  学习知识的过程永无止境,并可通过各种经历得到进一步的充实。从这个意义上说,随着工作性质和内容一成不变的情况日益减少,学习过程与工作经历的结合就越来越紧密。如果最初的教育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在工作之中和工作之外学习的动力和基础,那么就可以认为这种教育是成功的。

学会做事
  学会认知和学会做事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分的。不过,后者与职业培训问题的联系更为紧密:如何教会学生实践他所学的知识?还有在不能完全预计到未来工作变化的情况下,如何使教育与未来的工作相适应?委员会尤其力求对第二个问题作出回答。

  在这方面应该区别以雇佣劳动为主的工业化经济与在很大程度上仍以个体劳动或非正规职业为主的其它经济的情况。因为,在整个20世纪期间按照工业模式发展起来的雇佣劳动制社会里,机器取代人工劳动的结果是使人工劳动的强度日益减轻,加强了工作的知识性(甚至在工业部门也是如此),加强了服务行业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另外,这些经济的未来还取决于它们能否把知识的进步转化为能开创新企业和新的就业机会的革新。因比已经不能再象过去那样简单地理解学会做事的含义就是为了培养某人去从事某一特定的具体工作,使他参加生产某种东西。学习应有相应的发展变化,不能再被看作是单纯的传授多少有些重复不变的实践方法,即使这些方法仍具有一定的不应忽略的教育作用。

从技能到能力 

  在工业部门,特别是对机器操作员和技术员来说,由于知识和信息对生产系统起着支配作用,专业资格的概念变得有些过时,个人能力的概念则被置于首要地位。技术的进步实际上正在不可避免地改变新的生产过程需要的资格。随着机器变得更加“聪明”,体力劳动的强度日益减轻,单纯的体力劳动正在被更带有知识性和脑力性的生产劳动(如机器的操作、维修、监视)和设计、研究、组织方面的工作所取代。

  各级对资格提出更高的要求是有多种原因的。就具体执行任务的人员而言,往往是按照日本企业的做法,即与泰勒制正好相反的做法,采取“劳动集体”或“项目小组”的组织方式,而放弃把规定任务和个人操作结合在一起的做法。另一方面,工作任务的个人化正在取代领薪者之间可以互换的特点。雇主们越来越注重能力方面的要求,而不是资格方面的要求;在他们看来,资格与实际技能的概念仍然过于密不可分,而能力则是每个人特有的一种混合物,它把通过技术和职业培训获得的严格意义上的资格、社会行为、协作能力、首创能力和冒险精神结合在一起。

  如果除了这些新的要求之外,还要求被视为变革参与者的劳动者作出个人承诺,那么很清楚,被企业领导人常常称为“生存技能”的那些先天的或后天的有很强个人色彩的素质便同知识和实际本领结合在一起,构成所需要的能力。正如委员会强调的那样,这种能力清楚地反映出学习的各个方面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应由教育加以维持。在上述素质中,交往能力、与他人共事的能力、管理和解决冲突的能力越来越重要。服务性活动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了这一趋势。

劳动的“非物质化”和服务行业的兴起 

  如果观察一下服务行业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发生的变化,就可以看出先进经济的“非物质化”对学习产生的影响特别明显。服务行业是个极其多样化的行业,尤其是可以用它不包括的活动来界定它的范围,即它是一个既不包括工业活动也不包括农业活动的行业;尽管它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但共同的一点是不生产物质产品。

  许多服务主要是根据其引起的人际关系加以确定的。我们在因经营管理日益复杂(各种专门知识、技术监视或技术咨询服务、金融、会计或管理服务)而不断扩大的商业部门和比较传统的非商业部门(社会福利事业、教育、卫生事业等),都可以发现这样一些例子。在这两种情况下,信息和交流活动都是极其重要的;在这方面,重点是以个性化的方式为某个确切的项目捕捉和处理特定的信息。在这类服务中,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关系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使用者。因而,我们可以懂得,这种工作不能再象耕地或生产钢板那样来加以准备了。与材料和技术'竹关系应当由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来补充。因此,服务行业的发展迫使人们必须培养提高人的那些不一定是由传统教育反复灌输的那些素质,这些素质与在人与人之间建立稳定而有效的关系的能力是相一致的。

  最后,我们可以想象到,在未来的高度技术化的组织里,关系上的困难可能造成严重的机能障碍,这就需要一种主要是基于行为表现而非基于知识的新型资格。这对那些没有文凭或文凭不多的人来说可能是一个机会。直觉、觉察力、判断力和使一个集体紧密团结的能力,这些的确不一定是持有最高文凭的人独具的能力,如何传授这些多少有些先天性的能力以及在哪里传授这种能力呢?我们不能简单地推断旨在培养所需能力或才干的计划内容。在发展中国家的职业培训方面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非正规经济中的劳动 

  在领薪职业不占主导地位的发展中经济里,劳动性质是很不同的。实际上,在撤哈拉以南非洲的许多国家以及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中只有一小部分人有带有工资的职业,绝大多数人还是参加传统的自治经济活动。确切地说,不存在职业参考标准;技能往往是传统的。另外,学习的作用不限于从事什么工作,但应符合正式或非正式参与发展这一更广的目标。这往往既涉及社会资格也涉及专业资格。

  在其它一些发展中国家,除了农业和一个小规模的正规部门之外,还有一个有时颇具活力、以手工业、商业和金融为基础的既现代又不正规的经济部门,它表明存在着一种很适应当地情况的企业潜力。

  在上述两种情况中,委员会与发展中国家进行的许多磋商表明,这些国家已经觉察到它们的未来与获得能使它们接触到现代技术的科学知识的情况有着紧密的关系,但是并不因此而忽视与当地情况紧密相连的特殊的革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这又使我们回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上:如何学会有效地应付变化不定的情况?如何参与对未来的创造? 

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共处,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
  这种学习可能是今日教育中的重大问题之一。当今世界往往是一个充满暴力的世界,它与一些人对人类进步寄予的期望背道而驰。人类历史始终是一部冲突史。但是,一些新的因素,特别是人类在20世纪期间创造的奇特的自毁能力,正在增加冲突的危险。通过传播媒介,广大公众成为那些制造冲突或维持冲突的人的软弱无能的观察者,甚至成为他们的人质。迄今,教育未能为改变这种状况做多少事。能否设计出一种能使人们通过扩大对其他人及其文化和精神价值的认识,来避免冲突或以和平方式解决冲突的教育呢?

  在学校传授非暴力的想法是值得赞赏的,即使它只是同导致冲突的偏见作斗争的手段之一。这项任务是艰巨的,因为很自然,人越来越过高估计自已及其所属群体的长处,而对其他人怀有偏见。另外,普遍的竞争气氛已成为各国内部尤其是国际上经济活动的特点,它愈来愈突出竞争精神和个人的成功。事实上,这种竞争现在终于导致无情的经济战争,导致贫富之间的紧张关系,从而造成各国和整个世界的分裂;这种竞争也激化了历史上存在的敌对情绪。教育有时因为对竞赛概念的解释不正确而有助于这种气氛继续存在下去,这是令人遗憾的。

  怎么能做得好一些呢?经验证明,为了减少这种危险,光是安排属于不同群体的人之间(如在多个民族或多种宗教共有的学校内)进行接触和交往是不够的。如果这些不同的群体正处于竞争之中,或者它们在共有的环境中所处的地位不平等,那么这种接触反而有可能激化潜在的紧张关系,进而转化成冲突。反之,如果这种接触是在一种平等的氛围中进行的,而且又有共同的目标和计划,那么偏见和潜在的敌对情绪可能会消除,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种比较平静的合作,甚至是友谊。

  因此,教育似乎应该采取两种相互补充的方法。首先是逐步去发现他人;然后是在一生当中从事一些共同的计划,这似乎是避免或解决潜在冲突的一种有效方法。

发现他人 

  教育的使命是教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同时还要教他们认识地球上的所有人之间具有相似性又有相互依存的。因此,从幼儿开始,学校就应抓住各种机会来进行这一双重教育。某些学科特别适合进行这种教育:从基础教育开始教授人文地理,晚些时候教授外语和外国文学。

  认识他人必须首先认识自己;要使青少年正确地认识世界,无论是在家庭、社会还是在学校进行的教育,都应首先使他们认识自己。只有在这个时候,他们才能真正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的反应。在学校培养这种情感同化的态度,会对一个人一生的社会行为产生积极影响。比如教会青年人采纳其他民族或宗教群体的观点;可以避免能导致成年相互仇恨和发生暴力的互不理解的情况。因此,宗教史教育或习俗教育可以作为未来行为的有益参照标准。

  最后,教学形式本身不应与这种对他人的承认相违背。一些教师由于教条武断扼杀学生好奇心或批评精神,而不是反复培养他们的好奇心或批评精神,他们这样做可能害多益少。如果他们忘记应该为人师表,他们就很可能由于自己的态度而永远削弱学生向相异性开放的能力以及应付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民族之间不可避免地出现的紧张关系的能力。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已的理由进行争论,这是21世纪教育需要的一种手段。

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当人们为一些能使自已摆脱日常习惯、值得一做的项目共同努力时,人与人之间的分歧甚至是冲突就会逐步减弱。有时就消失了。从这些有助于人们超越个人陈规和突出共同点而不是不同点的项目中,能产生出一种新的鉴别方式。例如,通过体育运动,不同社会阶级或民族之间的紧张关系最终在比赛和共同努力的幸福之中转化成团结互助关系的事例是何等多啊!同样地,在工作中,假如某个共同的项目没有超越上下级组织中通常存在的冲突,那么有许多事情就无法成功了。

  因此,正规教育应在其计划中留出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向青年人传授这类合作项目;要从幼儿开始,就在体育或文化活动中,以及通过参加居住区的翻新、帮助处境最不利的人、参加人道主义行动及两代人之间相互帮助活动等社会活动,对学生进行这种教育。其它教育组织和协会应接替学校继续开展这项工作。另外,在学校日常生活中,教师和学生参加一些共同项目,可以为传授某一解决冲突的方法,并为学生今后的生活提供参考标准提供机会,同时还能加强师生关系。

  学会做人委员会从它举行第一次会议开始就坚决地重申了一个基本原则: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已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学会生存
  《学会生存》报告(1972年)在序言中对世界因技术发展而非人化表示担心。从那时起,社会发生的一切变革,特别是传播媒介能力的巨大发展,加剧了上述担心,并使源于这种担心的必不可少的做法更加合法。21世纪有可能使这些现象在更广的范围出现。到那时候,问题就不再是培养儿童为某一特定的社会作好准备,即不再是不断地向他们每个人提供有助于其理解周围世界并成为有责任感的和公正的参与者的力量和知识方面的标准。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

  这不只是一种个人主义的迫切需要。因为最近的经验表明,那种从表面上看只是个人面对束缚人的或被认为是敌对的制度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的东西,有时也为社会提供最好的机会。个性的多样性,自主性和首创精神,甚至是爱好挑战,这一切都是进行创造和革新的保证。在减少暴力或同影响社会的各种祸害作斗争万面,从实地经验中产生的新方法已显得很有效。

  在一个以社会和经济改革为主要动力的迅速变革的世界里,可能更重视想象力和创造性;它们是人的自由的最明显的表现,有可能受到某种个人行为准则规范化的威胁。21世纪需要各种各样的才能和人格,而不只是需要杰出的个人,当然这种人无论在何种文明中也都是很重要的。因此,应该向青少年提供一切可能的美学、艺术、体育、科学、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发现和实验机会,这将补充人们对以前各代人或现代人在这些领域里的创造所做的吸引人的介绍。许多国家重视功利而不重视文化的教育,艺术和诗歌应该在学校里重新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提高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关注,还应导致进一步重视从儿童或成人的经历中得来的口头文化和知识。

  因此,委员会完全赞成《学会生存》报告提出的原则:“发展的目的在与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人的这种发展从生到死是一个辩证的过程,从认识自己开始,然后打开与他人的关系。从这种意义上说,教育首先是一个内心的旅程,它的各个阶段与人格的不断成熟的各个阶段是一致的。因此,教育作为实现成功的职业生活的一种手段,是一个非常个人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建设相互影响的社会关系的过程。

  不用说,我们在本章中所述的教育的四个支柱不能只涉及生命的某个阶段或单独某一处。正如我们将在下一章看到的那样,对教育的各个阶段和领域应作重新思考,使其相互补充,相互渗透,从而使每个人在一生中能够充分利用范围不断扩大的教育环境。参考资料:http://hi.baidu.com/lovemedia/blog/item/50803b8bbadd5713c9fc7a05.html

教育的四个支柱是什么?

2. 教育的四大支柱是什么

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1996年,教育四大支柱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1、学会求知
学会求知的能力,也就是学会学习的能力。要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要学会最迅速、最有效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要学会广博与专精相结合,由博返约的学习方法。这是终身教育的根本。
2、学会做事
学会做事的能力,也就是要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的能力。要求善于应付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学会做事的能力,不仅要学会实际动手操作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社会行为、集体合作的态度,主观能动性,管理能力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
3、学会共处
学会共处的能力,也就是在人类活动中,要学会与他人一起参与。现代社会既充满竞争,也离不开合作。要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既要尊重多样化的现实,又要尊重价值观的平等,增进相互了解、理解和谅解,加强对相互依存关系的认识。
4、学会生存
学会发展的能力,也就是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能力。要学会适应环境以求生存,改造环境以求发展的能力。每个人若要求得有价值的生存和发展,更有效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潜能,发展个性,提高素质,增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

3. 教育的四个支柱是什么

教育的四个支柱 
  下一个世纪将为信息的流通和储存以及为传播提供前所未有的手段,因此,它将对教育提出乍看起来近乎矛盾的双重要求。一方面,教育应大量和有效地传授越来越多、不断发展并与认识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因为这是造就未来人才的基础。同时,教育还应找到并标出判断事物的标准,使人们不会让自己被充斥公共和私人场所、多少称得上是瞬息万变的大量信息搞得晕头转向,使人们不脱离个人和集体发展的方向。可以这么说,教育既应提供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动的世界的地图,又应提供有助于在这个世界上航行的指南针。

  根据对未来的这种展望,仅从数量上满足对教育的那种无止境的需求(不断地加重课程负担)既不可能也不合适。每个人在人生之初积累知识,尔后就可无限期地加以利用,这实际上已经不够了。他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

  为了与其整个使命相适应,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可以说,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学会求知,既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处,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一些活动中进行合作;最后是学会做人,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当然,这四种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一个整体,因为它们之间有许多连接、交叉和交流点。

  但是,在一般情况下,正规教育仅仅是或主要是针对学会求知,较少针对学会做事。而另外两种学习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有时也被看作是前两种学习的一种自然而然的延伸。然而,委员会认为,在任何一种有组织的教育中,这四种“知识支柱”中的每一种应得到同等重视,使教育成为受教育者个人和社会成员在认识和实践方面的一种全面的、终生持续不断的经历。

  委员会的委员们从一开始工作就明显地感到,为了迎接下一个世纪的挑战,必须给教育确定新的目标,必须改变人们对教育的作用的看法。扩大了的教育新概念应该使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这意味着要充分地重视教育的作用,就是说使人们学会做人,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不再把教育单纯看作是一种手段,是达到某些目的(技能、获得各种能力、经济目的)的必经之路。

学会求知
  这种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既可将其视为一种人生手段,也可将其视为一种人生目的。作为手段,它应使每个人学会了解他周围的世界,至少是使他能够有尊严地生活,能够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进行交往。作为目的,其基础是乐于理解、认识和发现。即便那种没有直接目的去学习的情况愈来愈少,但由于学习有用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变得很重要,学制越来越长、空闲时间越来越多,这将使越来越多的成人能够去感受知识和个人自学带来的乐趣。扩大知识可以使每个人更好地从各个角度来了解他所处的环境,有助于唤起对知识的好奇心,激发批判精神并有助于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去辨别是非。从这种观点出发,让我们再次强调,每个儿童无论他在那里,都应使他能够以恰当的方式学习科学而且终生成为“科学之友”在中等和高等教育中,入门培训应向所有大、中学生介绍科学进步和当代思想模式所提供的各种手段、概念和参照方法。

  然而由于知识涉及到方方面面,并且始终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试图想什么都知道愈来愈做不到,而且在基础教育之后仍保持对所有学科的教学也不切合实际。不过,专业化学习,哪怕是未来的研究人员的专业化学习也不应排斥对普通文化知识的学习。“今天,一个真正受到全面培养的人需要有广泛的普通文化知识并有机会深入地学习研究少量的学科。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应该促进这两个方面同时发展”。因为普通文化教育使受教育者能接触到其他语言和知识,首先就有助于交往。专家封闭在自己的学科中,可能对他人所为不感兴趣。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他都会感到难以与人合作。另一方面,文化教育作为超越时间和空间将各个社会联系起来的纽带,势必会使受教育者了解到其它领域的知识,从而有助于充分发挥各学科之间的协同作用。特别是在研究方面,某些知识的重大进展就是在各学科的交叉领域中产生的。

  为了解知识而学习,首先要求要学会运用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来学习。特别是在电视图象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青年从小就应开始学习将注意力集中在人和事上。传播媒体的新闻报道从一项内容到另一项内容变换很快,观看电视节目时以转换频道方式跳过广告节目的情况如此常见,其实这些都不利于发现过程,因为这一过程需要时间,需要加深理解。学习集中注意力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形式,也可利用生活中的种种机会(游戏,到企业中去实习,旅游,科学实验课……)。

  另一方面,记忆力的训练是避免完全受传播媒体传播的即时信息影响的一种必要的方法。如果以为我们如今已拥有巨大的信息贮存和传播能力,记忆力就不再有用了,那将是很危险的。当然,对于应“记牢”的东西我们肯定要有所选择,人的联想记忆能力并不是自动发挥作用的,应认真地加以培养。所有专家都认为,应该从幼年开始就训练记忆力,而且在学校中取消一些被看作使人厌倦的传统训练是不当的。

  最后,是思维能力的训练,它是儿童首先在父母然后在其老师的引导下开始进行的思维,它包括从具体到抽象然后再由抽象到具体的反反复复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和研究中,应该把演绎法和归纳法这两种往往被视为对立的方法结合起来。根据所教学科的不同,其中一种方法可能会比另一种更有针对性,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思想的连贯需要两者相结合。

  学习知识的过程永无止境,并可通过各种经历得到进一步的充实。从这个意义上说,随着工作性质和内容一成不变的情况日益减少,学习过程与工作经历的结合就越来越紧密。如果最初的教育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在工作之中和工作之外学习的动力和基础,那么就可以认为这种教育是成功的。

学会做事
  学会认知和学会做事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分的。不过,后者与职业培训问题的联系更为紧密:如何教会学生实践他所学的知识?还有在不能完全预计到未来工作变化的情况下,如何使教育与未来的工作相适应?委员会尤其力求对第二个问题作出回答。

  在这方面应该区别以雇佣劳动为主的工业化经济与在很大程度上仍以个体劳动或非正规职业为主的其它经济的情况。因为,在整个20世纪期间按照工业模式发展起来的雇佣劳动制社会里,机器取代人工劳动的结果是使人工劳动的强度日益减轻,加强了工作的知识性(甚至在工业部门也是如此),加强了服务行业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另外,这些经济的未来还取决于它们能否把知识的进步转化为能开创新企业和新的就业机会的革新。因比已经不能再象过去那样简单地理解学会做事的含义就是为了培养某人去从事某一特定的具体工作,使他参加生产某种东西。学习应有相应的发展变化,不能再被看作是单纯的传授多少有些重复不变的实践方法,即使这些方法仍具有一定的不应忽略的教育作用。

从技能到能力 

  在工业部门,特别是对机器操作员和技术员来说,由于知识和信息对生产系统起着支配作用,专业资格的概念变得有些过时,个人能力的概念则被置于首要地位。技术的进步实际上正在不可避免地改变新的生产过程需要的资格。随着机器变得更加“聪明”,体力劳动的强度日益减轻,单纯的体力劳动正在被更带有知识性和脑力性的生产劳动(如机器的操作、维修、监视)和设计、研究、组织方面的工作所取代。

  各级对资格提出更高的要求是有多种原因的。就具体执行任务的人员而言,往往是按照日本企业的做法,即与泰勒制正好相反的做法,采取“劳动集体”或“项目小组”的组织方式,而放弃把规定任务和个人操作结合在一起的做法。另一方面,工作任务的个人化正在取代领薪者之间可以互换的特点。雇主们越来越注重能力方面的要求,而不是资格方面的要求;在他们看来,资格与实际技能的概念仍然过于密不可分,而能力则是每个人特有的一种混合物,它把通过技术和职业培训获得的严格意义上的资格、社会行为、协作能力、首创能力和冒险精神结合在一起。

  如果除了这些新的要求之外,还要求被视为变革参与者的劳动者作出个人承诺,那么很清楚,被企业领导人常常称为“生存技能”的那些先天的或后天的有很强个人色彩的素质便同知识和实际本领结合在一起,构成所需要的能力。正如委员会强调的那样,这种能力清楚地反映出学习的各个方面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应由教育加以维持。在上述素质中,交往能力、与他人共事的能力、管理和解决冲突的能力越来越重要。服务性活动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了这一趋势。

劳动的“非物质化”和服务行业的兴起 

  如果观察一下服务行业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发生的变化,就可以看出先进经济的“非物质化”对学习产生的影响特别明显。服务行业是个极其多样化的行业,尤其是可以用它不包括的活动来界定它的范围,即它是一个既不包括工业活动也不包括农业活动的行业;尽管它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但共同的一点是不生产物质产品。

  许多服务主要是根据其引起的人际关系加以确定的。我们在因经营管理日益复杂(各种专门知识、技术监视或技术咨询服务、金融、会计或管理服务)而不断扩大的商业部门和比较传统的非商业部门(社会福利事业、教育、卫生事业等),都可以发现这样一些例子。在这两种情况下,信息和交流活动都是极其重要的;在这方面,重点是以个性化的方式为某个确切的项目捕捉和处理特定的信息。在这类服务中,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关系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使用者。因而,我们可以懂得,这种工作不能再象耕地或生产钢板那样来加以准备了。与材料和技术'竹关系应当由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来补充。因此,服务行业的发展迫使人们必须培养提高人的那些不一定是由传统教育反复灌输的那些素质,这些素质与在人与人之间建立稳定而有效的关系的能力是相一致的。

  最后,我们可以想象到,在未来的高度技术化的组织里,关系上的困难可能造成严重的机能障碍,这就需要一种主要是基于行为表现而非基于知识的新型资格。这对那些没有文凭或文凭不多的人来说可能是一个机会。直觉、觉察力、判断力和使一个集体紧密团结的能力,这些的确不一定是持有最高文凭的人独具的能力,如何传授这些多少有些先天性的能力以及在哪里传授这种能力呢?我们不能简单地推断旨在培养所需能力或才干的计划内容。在发展中国家的职业培训方面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非正规经济中的劳动 

  在领薪职业不占主导地位的发展中经济里,劳动性质是很不同的。实际上,在撤哈拉以南非洲的许多国家以及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中只有一小部分人有带有工资的职业,绝大多数人还是参加传统的自治经济活动。确切地说,不存在职业参考标准;技能往往是传统的。另外,学习的作用不限于从事什么工作,但应符合正式或非正式参与发展这一更广的目标。这往往既涉及社会资格也涉及专业资格。

  在其它一些发展中国家,除了农业和一个小规模的正规部门之外,还有一个有时颇具活力、以手工业、商业和金融为基础的既现代又不正规的经济部门,它表明存在着一种很适应当地情况的企业潜力。

  在上述两种情况中,委员会与发展中国家进行的许多磋商表明,这些国家已经觉察到它们的未来与获得能使它们接触到现代技术的科学知识的情况有着紧密的关系,但是并不因此而忽视与当地情况紧密相连的特殊的革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这又使我们回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上:如何学会有效地应付变化不定的情况?如何参与对未来的创造? 

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共处,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
  这种学习可能是今日教育中的重大问题之一。当今世界往往是一个充满暴力的世界,它与一些人对人类进步寄予的期望背道而驰。人类历史始终是一部冲突史。但是,一些新的因素,特别是人类在20世纪期间创造的奇特的自毁能力,正在增加冲突的危险。通过传播媒介,广大公众成为那些制造冲突或维持冲突的人的软弱无能的观察者,甚至成为他们的人质。迄今,教育未能为改变这种状况做多少事。能否设计出一种能使人们通过扩大对其他人及其文化和精神价值的认识,来避免冲突或以和平方式解决冲突的教育呢?

  在学校传授非暴力的想法是值得赞赏的,即使它只是同导致冲突的偏见作斗争的手段之一。这项任务是艰巨的,因为很自然,人越来越过高估计自已及其所属群体的长处,而对其他人怀有偏见。另外,普遍的竞争气氛已成为各国内部尤其是国际上经济活动的特点,它愈来愈突出竞争精神和个人的成功。事实上,这种竞争现在终于导致无情的经济战争,导致贫富之间的紧张关系,从而造成各国和整个世界的分裂;这种竞争也激化了历史上存在的敌对情绪。教育有时因为对竞赛概念的解释不正确而有助于这种气氛继续存在下去,这是令人遗憾的。

  怎么能做得好一些呢?经验证明,为了减少这种危险,光是安排属于不同群体的人之间(如在多个民族或多种宗教共有的学校内)进行接触和交往是不够的。如果这些不同的群体正处于竞争之中,或者它们在共有的环境中所处的地位不平等,那么这种接触反而有可能激化潜在的紧张关系,进而转化成冲突。反之,如果这种接触是在一种平等的氛围中进行的,而且又有共同的目标和计划,那么偏见和潜在的敌对情绪可能会消除,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种比较平静的合作,甚至是友谊。

  因此,教育似乎应该采取两种相互补充的方法。首先是逐步去发现他人;然后是在一生当中从事一些共同的计划,这似乎是避免或解决潜在冲突的一种有效方法。

发现他人 

  教育的使命是教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同时还要教他们认识地球上的所有人之间具有相似性又有相互依存的。因此,从幼儿开始,学校就应抓住各种机会来进行这一双重教育。某些学科特别适合进行这种教育:从基础教育开始教授人文地理,晚些时候教授外语和外国文学。

  认识他人必须首先认识自己;要使青少年正确地认识世界,无论是在家庭、社会还是在学校进行的教育,都应首先使他们认识自己。只有在这个时候,他们才能真正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的反应。在学校培养这种情感同化的态度,会对一个人一生的社会行为产生积极影响。比如教会青年人采纳其他民族或宗教群体的观点;可以避免能导致成年相互仇恨和发生暴力的互不理解的情况。因此,宗教史教育或习俗教育可以作为未来行为的有益参照标准。

  最后,教学形式本身不应与这种对他人的承认相违背。一些教师由于教条武断扼杀学生好奇心或批评精神,而不是反复培养他们的好奇心或批评精神,他们这样做可能害多益少。如果他们忘记应该为人师表,他们就很可能由于自己的态度而永远削弱学生向相异性开放的能力以及应付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民族之间不可避免地出现的紧张关系的能力。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已的理由进行争论,这是21世纪教育需要的一种手段。

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当人们为一些能使自已摆脱日常习惯、值得一做的项目共同努力时,人与人之间的分歧甚至是冲突就会逐步减弱。有时就消失了。从这些有助于人们超越个人陈规和突出共同点而不是不同点的项目中,能产生出一种新的鉴别方式。例如,通过体育运动,不同社会阶级或民族之间的紧张关系最终在比赛和共同努力的幸福之中转化成团结互助关系的事例是何等多啊!同样地,在工作中,假如某个共同的项目没有超越上下级组织中通常存在的冲突,那么有许多事情就无法成功了。

  因此,正规教育应在其计划中留出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向青年人传授这类合作项目;要从幼儿开始,就在体育或文化活动中,以及通过参加居住区的翻新、帮助处境最不利的人、参加人道主义行动及两代人之间相互帮助活动等社会活动,对学生进行这种教育。其它教育组织和协会应接替学校继续开展这项工作。另外,在学校日常生活中,教师和学生参加一些共同项目,可以为传授某一解决冲突的方法,并为学生今后的生活提供参考标准提供机会,同时还能加强师生关系。

  学会做人委员会从它举行第一次会议开始就坚决地重申了一个基本原则: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已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学会生存
  《学会生存》报告(1972年)在序言中对世界因技术发展而非人化表示担心。从那时起,社会发生的一切变革,特别是传播媒介能力的巨大发展,加剧了上述担心,并使源于这种担心的必不可少的做法更加合法。21世纪有可能使这些现象在更广的范围出现。到那时候,问题就不再是培养儿童为某一特定的社会作好准备,即不再是不断地向他们每个人提供有助于其理解周围世界并成为有责任感的和公正的参与者的力量和知识方面的标准。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

   在一个以社会和经济改革为主要动力的迅速变革的世界里,可能更重视想象力和创造性;它们是人的自由的最明显的表现,有可能受到某种个人行为准则规范化的威胁。21世纪需要各种各样的才能和人格,而不只是需要杰出的个人,当然这种人无论在何种文明中也都是很重要的。因此,应该向青少年提供一切可能的美学、艺术、体育、科学、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发现和实验机会,这将补充人们对以前各代人或现代人在这些领域里的创造所做的吸引人的介绍。许多国家重视功利而不重视文化的教育,艺术和诗歌应该在学校里重新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提高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关注,还应导致进一步重视从儿童或成人的经历中得来的口头文化和知识。

  因此,委员会完全赞成《学会生存》报告提出的原则:“发展的目的在与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人的这种发展从生到死是一个辩证的过程,从认识自己开始,然后打开与他人的关系。从这种意义上说,教育首先是一个内心的旅程,它的各个阶段与人格的不断成熟的各个阶段是一致的。因此,教育作为实现成功的职业生活的一种手段,是一个非常个人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建设相互影响的社会关系的过程。

  不用说,我们在本章中所述的教育的四个支柱不能只涉及生命的某个阶段或单独某一处。正如我们将在下一章看到的那样,对教育的各个阶段和领域应作重新思考,使其相互补充,相互渗透,从而使每个人在一生中能够充分利用范围不断扩大的教育环境。

教育的四个支柱是什么

4. 教育四大支柱的意义

我们的社会文化痴迷于追寻快乐,但有比追寻快乐更能让人生感到充实的道路。作家艾米丽·伊斯法罕·史密斯认为快乐来来去去,献身于高于自我的事物、塑造更好的自己能让你不迷失自我。

5. 教育的四个支柱分别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含义?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自然也是学习的世纪。那么,21世纪人应该学什么、怎样学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到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该报告认为,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Life—long study is the passport to the new millennium),而终身学习通过“四个学会”来实现,即学会求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做人(learning to be)。这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也是每个人一生的知识支柱。近几年来,上百个国家的教育发展都在借鉴这一现代教育思想。
⒈学会求知
学会求知就是学会学习,即掌握认识的工具,掌握终身不断学习的工具,学会掌握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要热爱学习,勇于探索与实践,富有批判与创新精神。
譬如,原国家总督学柳斌到北京光明小学听四年级的语文课,听的是《小麻雀》一课。课文大意是:一只小麻雀不小心掉到地上,一只狗冲过来要吃它。这时,一只老麻雀冲下来,发出凄厉的叫声,把狗吓住了。课文最后问:老麻雀的行动表现了什么精神?标准答案是:表现了伟大的母爱精神。
可是,一个男生站起来,说:“我不同意这个答案。课文没有证明老麻雀是母的,还可能是公的呢。”年轻的女老师欣喜地表扬了这个男生,说他的分析有独到之处。
可以说,这是现代教学,不拘泥于标准答案。在应试教育猖獗的地方,常常是一切服从标准答案,集体失语严重。由电脑软件制造标准答案更荒唐,答:“小白兔爱吃青菜和萝卜”是对的,若答:“小白兔爱吃萝卜和青菜”则不对。这不是在制造“机器人”或“克隆人”吗?
应试教育必定让学生厌学。我们做当代中国中小学生状况调查时发现,半数以上的中小学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因为喜欢读书而上学的中小学生不超过10%。
孩子唱起了厌学歌曲:“书包最重的人是我 / 作业最多的人是我 / 每天起得最早的 / 睡得最晚的 / 是我是我还是我。”
另一首厌学歌曲更厉害:“太阳当空照 / 骷髅对我笑 / 小鸟说早早早/ 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 / 我去炸学校 / 老师不知道 / 一拉弦 / 赶快跑 / 轰隆一声 / 学校炸没了!”
想把学校炸掉的学生,怎么能不厌学呢?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断呼吁,全世界都要同学业失败现象做斗争。
其实,小学阶段最重要的莫过于四个字,即兴趣与习惯。没有浓厚的兴趣难以终身学习,也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没有良好的习惯,兴趣难以持久,更难以成就大业。
人生来就是一个学习者,从小就有学习需要。但是,进入学校及工作岗位之后,学习需要分化为四种不同的需要,即认知需要、发展需要、报答需要、竞争需要。最好的是认知需要,即学习就是为求知,就是为了掌握解决问题的本领,这是一个人最重要最稳定的内在学习动力。另三种需要都有消极性,尤其以竞争需要最糟糕,因为以竞争需要为主的学习者,容易患“成就焦虑”,总怕超不过别人,总怕被别人赶上自己,势必在战战兢兢之中采取最保守也最艰苦的学习方法,发展不会有后劲儿。许多校园悲剧原因皆出于此。杭州天长小学特级教师周武,发现了奇特的“第10名现象”,即学习成绩在10名左右的学生成才率高于尖子生,也从另一角度解释了这一现象。
⒉学会做事
学会做事与学会求知不可分割,是“知”与“行”的关系。它有一个重要概念是:21世纪的人才,由资格概念到能力概念、由技能到能力。资格即职务、职称、工龄、年龄等等,能力则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合作精神、创新精神、风险精神、交流能力等等。从技能到能力,指的是从狭窄的劳动技能到个人综素质的发展,也叫做第二智慧,即创造力(第一智慧指对知识的掌握)。
如:我们公认比尔·盖茨为知识英雄、世界首富,他却靠的并非仅仅是知识,也并非单纯的电脑技术,而是一个杰出现代人的综合素质。
即使古人的成功也离不开学会做事。如诸葛亮为何能大败曹操呢?主要原因在于联吴抗曹。当时,蜀国势单力薄,于是,诸葛亮来到吴国寻求合作。吴国文武群臣讥笑他打不过曹操,让吴国帮忙等等。诸葛亮镇定自若,讲明分则败、合则胜的双赢策略,终于让孙权动了心。吴蜀联手赤壁之战,让曹操几十万兵马溃不成军。这才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这是交流能力与合作能力的成功范例。
现实生活中,由于许多父母与教师忽视孩子子做事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走进校园或走向社会大吃苦头。北京一高三女生胸有成竹考中央美院,却因公共汽车坏在路上,她一直等到考试开始还在车上。此时,满街都是出租车,她兜里有100多元钱也想不起打车,因为她是好孩子,从未打过出租车。这一误考至少要等一年。有好几位女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入学后连连被骗被侮

教育的四个支柱分别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含义?

6. 教育的三大支柱

樊登老师说教育孩子有三大支柱,我觉得这是需要父母去学习的。
  
 首先第一根支柱是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我们爱孩子应该是没有条件的,不论他是什么样子的,我们都爱他。
  
 比如他考试成绩不好,我们爱他;他作业没有完成,我们爱她;他不会演讲,我们爱他;他说话接吧,我们爱他;他长的不好看,我们爱她;他喜欢发脾气,我们爱他。
  
 不论它是什么样子的,我们都接受这个他,这个真实的孩子,我们都爱他。
  
 这才是无条件的爱。
  
 同样我觉得对于孩子要有无条件的爱,但是对于自己也要有无条件的爱。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都会做错事,都会有做不好的地方,都会有失误,但是这个自己才是更真实的自己,我们要爱这个真实的自己。
  
 当自己做错事情了,不开心了,灰心了,沮丧了,愤怒了,生气了,都静下来抱一抱自己对自己说我爱你,你怎么样我都爱你。
  
 我们需要对自己无条件的爱。
  
 第二根支柱是多对孩子做二级反馈。
  
 很庆幸这是我每天在做的事情,已经坚持了很久,让二级反馈成为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我们要培养一个人,不是在他做错的时候,而是在他做对的时候。只有做对了,就鼓励他,他的自尊水平才会提高,他才能做得更好。
  
 批评打压只会降低自尊水平,让他更加盲目,无所适从。
  
 第三根支柱是培养孩子成长型心态。
  
 任何事情都是有它积极的一面,要把眼光放的更长远一些,不要计较暂时的得失,失败了,没有关系,再来一次就好了。
  
 别把失败看得那么重,人生没有失败,只有经验,只要不断地反思去思考,一定可以让自己生活的更好。
  
 打骂孩子只会压抑他的天性,让他变得胆小,害怕,甚至狡猾,躲避。
  
 而真正的想让它改变,必须看到他的优点,多去欣赏他,赞美他,鼓励他,让他发自内心的想要改变心服口服。
  
 让他对这个世界充满爱,让他相信将来有无数种可能,他知道我们拥抱的不是过去,而是将来。
  
 过去是什么样的样子不重要?重要的是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我只要朝着那个方向努力就可以了。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我们期望的彼岸。勇敢的面对失败,勇敢的面对挫折,不抱怨,不指责,从每一个困难困惑中寻找它的可行性,寻找他的动机,寻找它的价值。
  
 多去想想这件事情,为什么行得通,少去抱怨,我们就已经走在了成功的大道上。
  
 教育不是注入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7. 学习的四大支柱是什么?

学习的四大支柱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1、学会求知
学会求知的能力(learning to know),也就是学会学习的能力。要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要学会最迅速、最有效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要学会广博与专精相结合,由博返约的学习方法。这是终身教育的根本。

2、学会做事
学会做事的能力(learning to do),也就是要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的能力。要求善于应付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
学会做事的能力,不仅要学会实际动手操作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社会行为、集体合作的态度,主观能动性,管理能力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

3、学会共处
学会共处的能力(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也就是在人类活动中,要学会与他人一起参与。现代社会既充满竞争,也离不开合作。要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既要尊重多样化的现实,又要尊重价值观的平等,增进相互了解、理解和谅解,加强对相互依存关系的认识。

4、学会做人
学会发展的能力(learning to be),也就是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能力。要学会适应环境以求生存,改造环境以求发展的能力。每个人若要求得有价值的生存和发展,更有效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潜能,发展个性,提高素质,增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

学习作为一种获取知识交流情感的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尤其是在二十一世纪这个知识经济时代,自主学习已是人们不断满足自身需要、充实原有知识结构,获取有价值信息,并最终取得成功的法宝。
学习是在不断的升升级,我们的一个认知的系统,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我自己。那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原因。不同阶段的人,有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要求,我们都知道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如果不学,其实容易就会被落后。容易的话就陷入一个舒适区难以走出来走出来。
学习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让自己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当和别人讨论的时候,不会因为自己的无知而让自己尴尬。而且任何东西只有学习了才会了解,才能够知道该怎么做,就想我们小的时候都需要学习说话,学习走路。
同时我们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也要学习各种各样的技能,如果我们什么东西都不学习那么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真的是很难存活下去。其实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学习,通过学习会认识到自己是很厉害的,感受到原来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东西。

学习的四大支柱是什么?

8. 目前现代教育的四大只支柱是什么?

一、   四大教育支柱的内涵 

1、学会认知。这种学习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掌握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我们既可将其视为一种手段,也可将其视为一种人生目的。作为手段,它应使每个人学会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进行交往。作为目的,其基础是乐于理解,认识和发现。为了解知识而学习,首先要求学会运用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来学习。途径是将掌握足够广泛的普通知识与深入研究少数学科结合起来。这也就是说学会学习,以便从终身教育提供的种种机会中受益。 

2、学会做事。学会做事与学会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密不可分。学会做事与职业培训的联系更为紧密。它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为了培养某人去从事某一特定的具体工作,也不能看作是单纯地传授多少有些重复不变的实践方法。“学会做事”更多的不是教会学生某种技能,而是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能力是每个人特有的一种混合物,它把通过技术和职业培训获得的严格意义上的资格、社会行为、协作能力、首创能力和冒险精神结合在一起。交往能力、与他人共事的能力、管理和解决冲突的能力、直觉、觉察力、判断力和使一个集体紧密团结的能力,革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等越来越重要。要学会有效地应付变化不定的情况,并积极参与对未来的创造。通过学会做事,不仅获得专业资格,而且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获得能够应付许多情况和集体工作的能力。这 

3、学会共同生活。这种学习可能是当今教育中的重大问题之一。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暴力和竞争的世界,因此,教育似乎应该采取两种相互补充的方法。 

首先是逐步发现他人。教育的使命是教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同时还要教他们认识地球上所有人之间具有相似性又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从幼儿开始,学校就应抓住各种机会来进行这一双重教育。认识他人必须首先认识自己;要使青少年正确地认识世界,无论是在家庭、社会还是在学校进行的教育,都应首先使他们认识自己。只有在这个时候,他们才能真正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的反应。在学校培养这种情感同化的态度,会对一个人一生的社会行为产生积极影响。然后是在一生当中从事一些共同的计划。这似乎是避免或解决潜在冲突的一种有效方法。正规教育应在其计划中留出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向青年人传授这类合作项目。要从幼儿开始,就在体育或文化活动以及各种社会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这种教育。在学校日常生活中,教育和学生参加一些共同项目,可以为学生今后的生活提供参考标准,同时还能加强师生关系。其途径是本着尊重多元性、相互了解及和平等价值观的精神,在开展共同项目和学习管理冲突的过程中,增强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 

4、学会发展。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到21世纪,问题就不再是培养儿童为某一特定的社会作好准备,即不再是不断地向他们每个人提供有助于其理解周围世界并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正的参与者的力量和知识方面的标准。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已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应向青少年提供一切可能的美学、艺术、体育、科学、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发现和实验机会。学会发展就是要更充分发展自已的人格,增强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教育不应忽视人的任何一种潜力:记忆力、推理能力、美感、体力和交往能力等。 

教育的这四个支柱不只涉及生命的某个阶段或单独某一处,它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它是教育的新概念,是终身教育的新发展,我们应对教育的各个阶段和领域作重新思考,使其相互补充、相互渗透、使每个人在一生中能够充分利用范围不断扩大的教育环境,应把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设计,应该在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新的教育政策方面参照和借鉴这种思想。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