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会有那些故事

2024-05-15

1. 红十字会有那些故事

2004年岁尾印度洋突发海啸,灾难之深重与惨烈震惊全世界。
  早已步入“小康”,而且有着丰厚爱心之人文底蕴的苏州市民“闻啸而动”——从市委、市政府等四套班子领导到市纪委、审计局等部分党政机关公务员;从宗教界的方丈、道长、牧师,到中小学师生;从老苏州人到新苏州人;从百岁老者到8个月的婴儿,人们纷纷慷慨解囊,踊跃捐款——多则5万8万元,少则5毛1角钱。
  捐款数额有多有少,但那一颗颗滚烫的爱心,却表达了同样的心愿:向灾区伸出援手,让灾民早日安居。短短的20多天, 全市民间自发捐款就达到700多万元,创下苏州红十字会发展史之最!
  在苏州人民为援助印度洋海啸灾难而捐款的日子里,我们——苏州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被市民的爱心善举所感动,那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化作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久久地“影印”在我们心里,不禁感慨万分……
 
富与贫,高旋低律都是情

 
二00五年一月三日
  今天是元旦休息的第三天。一大早,就有一对从吴江市震泽镇赶来捐款的夫妻。交谈中,我们了解到他俩都已经下岗,经济并不宽裕,但听到印度洋海啸灾难的消息,两人立即决定到红十字会来捐款。他俩先乘农村班车,再转城市公交,最终是“打的”找到这里。尔后,他们拿出了从日常俭朴的生活中节约下来的2000元现金,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国人也是苏州人助人为乐的传统,我们生活是艰苦一点,但比起灾区的人民,我们现在什么都有,向灾民献一点爱心是应该的。
 
二00五年一月四日
  上午10点,一位30岁左右的男子来到办公室,身材不高,戴副眼镜。貌似书生的他拿出5. 27万元现金。问他为什么捐这么多,他说:“奉献爱心,共同关怀,让整个世界更美好。” 
  中午,东冉民工子弟学校的校长带来全校师生的一片爱心。他说:平时,社会对我们倾注了许多的爱,我们应该把这爱心传递出去。据介绍,该校一位学生将母亲给的一元午饭钱拿出来,一半捐给灾区的小朋友,一半自己中午买只面包垫饥。还有一位学生,把自己卖破烂得到的一元一角钱全部捐给了灾区。
  下午,又有一位40多岁的先生,捐了2万元,并说:“灾区那边太需要钱了,我没有太多的积蓄,这份情义请收下。” 
  富与贫,在常人眼中衡量的尺子是金钱。其实不然,人所拥有的除了物质财富,更可贵的是精神财富。当金钱涤荡数千年伦理基础,又无一种理性的、泛视角的价值观取代时,富人与穷人都会沦为其奴仆与祭品。前者为挥霍而浑然纵情,后者因不平而烦躁冲动。如若金钱伦理在市场经济中“贫血”,精神危机便会如瘟疫流行,不管人们发出何等呼吁,不管理性主义如何清楚其危害,仍难阻挡其蔓延的趋势,无情地吞噬着一个又一个人的身躯和灵魂。
  今天,看着无数人用自己的那份劳动所得赠与他人分享时,我们思索着,探寻着:难道他们不追求荣华富贵?难道他们心中没有贪图享受的欲望?不!他们身上有比金钱和自我更重要的一种东西,那是一种精神,一种远远超过金钱本身价值的精神,一种超越国界和种族的精神,一种体现国际人道主义的精神——人间真情。不论是富人还是穷人,不论捐多还是捐少,高旋低律都是情。
 
生与死,含笑面对坦然之

 
二00五年一月六日
  上午,一位40多岁的女士在丈夫的陪同下走进门来,她面色微黄,说起话来有些吃力。看着她掖下夹着一叠X光片子,问其缘由后,知她正住院,今天赶来是为了了却一桩心愿----为印度洋海啸中的灾民捐款。他们把1万元人民币交到了红会干部的手里后,却怎么也不肯在收据上留下捐款人姓名,僵持一通后他们说:“就叫人民吧。”在场的所有人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是一份多么深沉的爱哪!更何况那位女病人得的是癌症!
  接近午饭时,我们的一个熟人打来电话,说要捐款,让等着他。此刻,我们的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尿毒症患者,他生命的每一天都是那么的珍贵。不多会,他那消瘦的身影已经出现在我们眼前:“对不起,我刚做完血液透析,来晚了。”尽管他满脸笑容,但我们笑不起来,眼眶都禁不住湿润起来。
 
二00五年一月十七日
  今天下午,一位中年妇女匆匆赶来,从她红红的双眼看得出刚刚流过泪。她拿出2000元崭新的人民币放在桌上,转身欲走,正当我们想喊住她留下姓名时,她似乎已经看出了大家的心思,拿出一封准备好的“信”,说:我要讲的都在这里。
打开“信”,一个感人的故事跳跃在字里行间:
  “妈妈,快代我去向海啸灾区的孩子们献爱心吧!”这是我儿子的声音。他于去年的一次车祸中身亡,年仅三十岁。在他有限的生命中,有的是一颗颗爱心,做的是一件件善事。就在他离开我们的当年,曾带着一帮车友,将几十台淘汰的电脑整修后送往贫困地区,并再次准备前往。可是,他的愿望没能实现,带着遗憾离开了我。这几天,我耳边一直有一个声音在回响:“妈,快去,快去为灾区人献爱心。”我对儿子说:“放心吧,妈知道你的爱心仍与日月同在,妈会把你对他人的爱永远地延续下去。”
 
二00五年一月十八日
  上午,苏州工业园区台资企业唯葑食品有限公司派人来,代表已故董事长江财旺的夫人顾建芳,向海啸灾民捐款人民币8万元。这是一笔非同寻常的捐款,捐款人自己就是海啸的受害者-----丈夫在海啸中遇难,自己也身受重伤,至今尚未完全康复。她悲痛,但更坚强,她把自己的悲痛化作了爱的真情撒向更多遭受同样灾难的同胞们。
  一个个生动的画面,一句句肺腑的感言,像一道道印记,刻骨铭心,挥之不去。是的,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它给人们留下的记忆。就像臧克家老先生在一首诗中所写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那人间真爱如浩然正气,长存于天地之间。疾病诚可怕,以笑面对之;生死共相存,爱心洒人间。他们用自己的壮举向世人宣告:生命可以逝去,但全球人类的相互关爱和援助却将永存。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有些人的人生观念犹如大雪封径,冻成了凝滞模糊的风景线。但我们相信,伟大的人类之爱能把远冬的孤日咏进蓬勃的春天。
 
善与恶,民族之魂萌芽始 
二00五年一月十五日      
  今天是星期六,才过8点钟,我们就迎来了一对年轻夫妇,女的挺着大肚子,走路很不方便。我们招呼她坐下,她说:“不用了,下周我就要做妈妈了,我想为即将出生的孩子做件有意义的事情,替受灾的孩子们献上一点心意。”
  不多时,门口又出现一位年轻的爸爸,搀着刚学会走路的女儿走了进来。我们问小宝贝:“几岁了?”“2岁。”话还没说完,她就躲到爸爸身后。爸爸把她抱到身上问:“今天你来干什么的?”“为海啸没有饭吃的小朋友送饭。”爸爸听后开心地笑了。
  一位三年级的男同学和爸爸一起来到这里,说:爸爸刚到血站献过血,我现在还小,献血不合格,但我也有爱心,这里是我平时省下的零用钱,一共34元,托你们送到灾区去。
  一天下来,爸爸妈妈带着孩子前来捐款的不计其数。                                    
  “勿因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是中国人的一句古话,有善才有德,有德方成才。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德才双全,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有的是无声的行动,他们将自己善良的影子投射在孩子人生座标上,哪怕只是短暂的瞬间。然而,但等风云掠过,鬓发如霜时,其意义才如佳酿久贮。播下好思想、好行动、好习惯、好人格的种子,每颗种子都会生根、 发芽、开花、结果。正是这善良、仁爱、美德的种子代代相传,才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形成了华夏子孙的浩然正气。

真与伪,爱心情意本无价

二00五年一月七日
  今天,一位女生为纪念自己十八周生日,拿出了存折上的所有积蓄735元,捐给了正在饱受灾难之苦的同年人。她没有留下姓名,用自己的真诚书写了庄严的成年人誓言,点亮了不平凡的人生蜡烛。
 
二00五年一月十日
  上午9点,一位先生带来了一封信和500元钱,说这是102岁老人费达生的一点心意。信中说:印度洋海啸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深感悲痛,现表微薄之力,请收下赈灾款500,。以表自己的慈爱之心。
 
二00五年一月二十日
  打开密密麻麻的捐款人记录,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捐款登记本中,叫做“无名氏”、“献爱心”、“中国人”、“老干部”、“好心人”、“爱无价”……不胜其数。但是,我们也接到几个这样的捐款电话-----先问有何回报,比如要求在电视新闻上露露脸,否则就不一定考虑捐了。对此,我们会坦率地告诉对方,你的动机不纯,我们难以配合。
  当诚实成为“不成熟”,虚伪却成为“成熟”的代名词时,我们痛恨过,甚至痛心疾首地呼唤过:还我真诚!然而,面对今天用一颗颗爱心织成真诚的纽带,我们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撼,这些充满真诚爱心的捐款人,他们不为名,不为利,不图回报,只讲奉献,更不为自己的付出而索取,他们追求的是什么?是蔚蓝,是将大海与天空融为一体的蔚蓝。让虚伪无处遁身,隐去的是姓名,留下了慈祥和温柔,它珍藏着爱的伟大,组接了情的辉煌,熔进了人间万象,折射出心灵的霞光`。

红十字会有那些故事

2. 北京红十字会小故事

  故事1:
  高中生活
  记得是十五年前,读高中时,家里特穷,我在县城读书。从家里带的菜,只管到星期二,夏天管的时间更短。没有青菜吃,更不用说吃肉了。在这期间,我领略了贫穷的滋味。可就在这期间,我也发现了人间的温情。我的一个叔叔住在县城里,但家庭条件也不好。可是,他家却为我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条件,就是我从家里带菜,像土豆、萝卜、黄瓜、白菜等。当我吃完了从家里带的菜后,他家就给我炒菜吃,三年,我几乎每个星期都能吃到青菜,有时,叔叔还会留我在他家吃一顿肉,让我度过了那些艰难的日子,后来,一想起这段日子,就觉得温馨无比,让我深深体会到:爱会给人留下的美好回忆。


  故事2:
  盲人的捐助
  一个青年扶着一位盲人走进办公室。我以为又是求助者来了,赶忙起身接待,让座之后,开始问他们有什么困难,需要哪些帮助,我们都会尽力的。
  这名青年赶忙解释说,他不是来求助的,他是来捐助的。
  啊!捐助?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时,盲人哥哥说话了,“我是来捐款救助贫困高中学生的,每年捐助1000元给报纸上报道的那名叫李伟的困难学生。”说着,便从包里拿出一小沓钱来,一张一张地数,刚好1000元,他把钱交给我,并告诉我,只要那孩子好好学习,他一定会资助这孩子上大学的。
  我感动得无话可说,好多有钱的健康者没做到,他却做到了。


  故事3:
  爱心的距离
  两次爱心的举动让我明白了爱的意义,也发现了爱的距离。
  一次是7月初的一天,我在网上向上海教育委员会的邮箱里发出了关于贫困生的求助信。本没当回事,可过了几天,那边回话了,他说明了当地的原因,国家安排的有扶贫地区,因而对我的请求无能为力,听到电话那端的话语,我的心里很感动,至少他们很重视这件事,给了明确的回复。至今,电话那端的的话语还在耳边萦绕。
  无独有偶,7月14日,几位爱心人士到某县的一个乡村小学去奉献爱心。行至一个岔路口问路时,一个小伙子竟然把他们指向岔路。幸亏他们发现得及时,确认无误后才敢继续赶路,要不然不知会走多少弯路。但这次那个小伙子的行为对几位爱心人士影响很大,他们差点就想驱车返回了,幸好有位长者说:“我们是去奉献爱心的,那就不要被这样的人影响。”一句话,大家都认为有理,便释然了。
  这两件小事都与爱心有关,但我们可以从中感悟到,爱因人而异,爱需要真诚和细腻。

  故事4:
  一天下午,一位母亲哭哭啼啼地找到我,她说她的孩子玩电脑游戏上瘾,一个多星期没上学。一个星期后孩子回到家,整个人又黑又瘦,眼神都有点恍惚了,长期的电脑游戏,已经使他的身心遭受了沉重的裂变。
  一方面是孩子不想再上学,想玩游戏,另一方面,学校为严肃校纪校规,要给予孩子处分。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孩子到了这般天地,是谁的错,事已至此,埋怨谁都没用,关键是现在该怎么办,怎么把孩子从这个深深的泥团中拽出来。
  首先对年轻的母亲说:这件事出现了,你首先要冷静,不要追究以前怎样,也不要把孩子整天关在家里,否则,你早晚会把孩子关成精神病的。再就是你得承认孩子已经有了心理缺陷,要对他进行矫正。你先到学校找到相关部门,说明自己孩子的问题,不要回避什么。要求学校从保护孩子名誉及前途出发,不要处分孩子,再就是把孩子从学校带回来,找人进行矫正。第三就是带孩子到各地风景区去玩一段时间,让他换个环境,让他认识到除了网络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更美的现实世界等待着他去发现、去感知。这位母亲半信半疑地点点头,走了。
  了20来天,这位母亲找到我,一改往日那种泪水涟涟的面容,满脸微笑着对我说:“你说的办法真起效,我就按你说的几点去做了。结果,从外地一回来,孩子就要去上学,学校也很宽容地接纳了他。”
  从此,他没再痴迷于网吧,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我也因此有了太多的感悟:有时奉献、帮助也只不过是出出主意,而宽容、保护、尊重又是何等的重要。


  故事5:
  我眼中的“希望老人”江诗信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无法把眼前的的这位老人和中国“希望老人”联系起来。瘦削的脸庞,快要全白的头发,黝黑的皮肤,深陷的眼睛,尖尖的下巴。唯独那双眼睛里的平实与和善让我明白这位老人的幸福所在。
  一件不知穿了多少年的旧夹克衫,一条浅蓝色的裤子,一双不超过50元的球鞋,包裹着一个瘦弱的身躯,还在不断的咳嗽,当躺在病床上的时候还在不停的整理材料。我在想,是什么促使了这位老人的不懈追求,是什么使他为贫穷的孩子而舍弃了安享晚年的快乐。在常人眼中,他令人不可思议,但在他的心里,爱主宰了一切,贫困孩子期盼的眼神占据了他们所有的思想,除了深深的敬意之外,无一言表。
  我还看到了世界上最简单的名片,一张很薄的白纸片,上面简简单单的写上了“江诗信”三个字,和那一排爱心协会的小字。慢慢的走近老人,我发现了一颗滚烫的心。

  故事6:
  2005年6月5日,郧西河夹镇丰沟村小学当小朋友们看到这些捐来的书时,他们的样子让人吃惊,像看什么稀奇似的。我就伸手拿一本给他看,几个衣衫褴褛的同学就和他围在一抢着看,看着他们新奇的样子,我感到一阵酸楚。这可是城里孩子看过的不要的书籍呀?在操场上,几个小伙伴正在玩一辆城里孩子捐赠的玩具小汽车,旧得已不成样子,而且还没电池,可这几个孩子却玩得津津有味。

  故事7:
  爱心,从小培养  前来捐款的爱心市民中,有许多孩子的身影。下午,6岁的王午晨小朋友在爸爸的陪同下来到省红十字会捐款。王午晨在汪庄幼儿园读大班,看到电视报道后,央求爸爸带他去捐款。当他把8000元现金交到工作人员手中时,在场的大人都被孩子脸上郑重的表情深深打动。求是星洲小学一(4)班的老师和家长代表送来了一个精致的募捐箱,箱子是家长亲手制作的,里面装着全班同学募集的4893.32元爱心款。老师说,很多孩子看了灾区的报道后,留下了眼泪,纷纷拿出零花钱放到捐款箱里。随行的家长也表示,“这是一次巨大的灾难,鼓励孩子们捐款也是想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

  故事8:
  百万血汗钱 捐款献真情  萧山的陈女士和丈夫一起苦心经营着一家养殖场。13日她在外省时就接到丈夫打来的紧急电话,说四川地震非常惨烈,要赶快筹点钱向灾区捐赠。当晚她匆匆赶回家,又接到在香港读大学的女儿的长途电话。女儿急切的说,地震灾区的人好可怜,妈妈快救救他们。女儿从小就善良乖巧,热心公益事业,特别喜欢帮助贫困地区的小朋友,结对助学的孩子遍及各地甚至还有国外的。看着电视里受灾的场面和镜头,陈女士好几次忍不住潸然泪下。一家三口商量了一晚上,决定第二天就立即通过红十字会捐款。14日一大早,她就向省红十字会打来电话咨询捐款的用途和方式、手续。随后毅然去银行捐赠了多年奋斗积攒的血汗钱100万元。  陈女士非常低调,到省红十字会领取捐赠发票和证书时一直躲避媒体的采访,表示不要宣传。她朴实的说,灾区百姓真的非常需要帮助,这只是尽全家的一份心意。这些钱也是他们多年的辛苦钱,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这100万元能够尽快到达灾区,购买成食品、药品、帐篷等急需的物资,帮助灾民解决暂时的困难。

  故事9:
  小老板万元货款献爱心  宁波一位年近50的做小生意的热心群众,13日一早就到该市红十字会捐款1.5万元。据了解,这笔钱是他12日晚收拢的前三天的货款,原本准备13号去进货的,在电视上看到地震灾区灾情严重亟需援助的报道后就来了,老伴也很支持他。但他始终不肯告诉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自己的姓名。他只是反复平实地说:我只是尽一点心意。

  故事10:
  驱车三小时,亲送救灾款
  17日,衢州开山集团的员工在工会主席的带领下,早上8点就从衢州出发,驱车3个多小时专程赶到省红十字会捐款13.4万多元。这些钱是集团3000多名职工自发组织捐献的,捐赠时全部是零钱,昨天公司财务花了几个小时整理清点后到银行换成整币亲自送过来。他们说,之所以要亲自过来捐,就是为了捐赠更及时更安全。除了员工捐款,公司还将向灾区捐赠价值30万元的路面机械设备,帮助灾区尽快恢复交通。

3. 关于红十字的感人故事

故事1:
  高中生活
  记得是十五年前,读高中时,家里特穷,我在县城读书。从家里带的菜,只管到星期二,夏天管的时间更短。没有青菜吃,更不用说吃肉了。在这期间,我领略了贫穷的滋味。可就在这期间,我也发现了人间的温情。我的一个叔叔住在县城里,但家庭条件也不好。可是,他家却为我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条件,就是我从家里带菜,像土豆、萝卜、黄瓜、白菜等。当我吃完了从家里带的菜后,他家就给我炒菜吃,三年,我几乎每个星期都能吃到青菜,有时,叔叔还会留我在他家吃一顿肉,让我度过了那些艰难的日子,后来,一想起这段日子,就觉得温馨无比,让我深深体会到:爱会给人留下的美好回忆。
  故事2:
  盲人的捐助
  一个青年扶着一位盲人走进办公室。我以为又是求助者来了,赶忙起身接待,让座之后,开始问他们有什么困难,需要哪些帮助,我们都会尽力的。
  这名青年赶忙解释说,他不是来求助的,他是来捐助的。
  啊!捐助?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时,盲人哥哥说话了,“我是来捐款救助贫困高中学生的,每年捐助1000元给报纸上报道的那名叫李伟的困难学生。”说着,便从包里拿出一小沓钱来,一张一张地数,刚好1000元,他把钱交给我,并告诉我,只要那孩子好好学习,他一定会资助这孩子上大学的。
  我感动得无话可说,好多有钱的健康者没做到,他却做到了。

关于红十字的感人故事

4. 红十字会的文章

我心中的红十字会

在一个人需要帮助时,热情地伸出援救之手义不容辞地帮助别人,关心别人,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别人因得到帮助而快乐,我们因帮助别人而快乐。

我作为一名红十字会会员,应尽自己的努力帮助别人;学习宣传人道主义宗旨和红十字会知识;再校外体现红十字会精神:救死扶伤、扶危济困、敬老助老、助人为乐等。红十字会的基本原则是人道主义。红十字会和人道主义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以经普遍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尊重和重视。中国红十字会建会以来一直从事备灾、救灾工作;组织参加自然灾害的现场救护工作、救护伤兵、救助灾民和赈济灾民活动,并积极参加人道主义救援活动。


当伊拉克提出组织重建时,中国红十字会先后提供好几亿美元的救助物品和资金支援伊拉克。既表现了中国红十字会扶危济困的精神,又加强了国际友谊。俗话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每次在重大灾害的自然现场,都出现红十字会救援队的身影。他们无论在哪里,哪怕高山上,大海里,废墟中,他们都以人民利益为重,紧张有序地进行抢救工作,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和健康。


在贫困山区中,红十字会总是发动我们全社会去支援山区。

大家捐钱、捐物等等。把物品送到山区。使山里的孩子能上学了,还鼓励山区人民掌握技术,到城里致富。红十字会还经常开展给大家免费体检、治疗、咨询健康知识等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受益无穷。


红十字会的火红识字标志宛如太阳一样火红,把光芒送给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心中的红十字会像是急人民之所急的支助站,帮助大家解决困难;我心中的红十字会像是华佗再世的医生,救死扶伤,解决病痛;我心中的红十字会,像是雷锋叔叔,为人民做好事,时刻把人民的利益记在心里。红十字会像是一把烈火在我心中熊熊燃烧,激励我把精神发扬光大!

5. 红十字会简介


红十字会简介

6. 红十字会的简介?

中国香港红十字会创立于1950年,前属英国红十字会分会,自1997年7月1日起,随中国香港主权移交中国而成为中国红十字会一个享有高度自治的分会。 里程碑 1949 港督委派医务卫生署长协助成立英国红十字会中国香港分会,提供寻人、协助难民及为军部医院提供服务。 1950 七月十二日英国红十字会正式批准成立中国香港分会。 成立第一队义务妇女工作队,为政府医院提供折制纱布。 1951 教导荔枝角医院精神病人制作工艺品,是关怀病人服务的雏型。 1952 成立捐血服务部,首年捐血人数483人。 1953 赈灾仓库启用。 发衣物予石硖尾大火灾民。 1954 第一所医院学校在荔枝角医院儿科部开办。 1956 嘉诺撒圣方济各书院成立第一队红十字会青少年团。 1962 特殊学校雅丽珊郡主红十字会学校及儿童安置所启用。 赈济受台风温黛袭港影响的灾民。 国内难民大量涌港,本会协助赈济。 1965 位于湾仔夏悫道的中国香港红十字会总部落成启用。 1967 另一所特殊学校甘乃迪中心启用。 1968 慈云山开办伤残青少年宿舍。 大屿山石壁渡假营舍启用。 1969 成为公益金会员机构。 1973 流动捐血车投入服务。 第三所特殊教育学校玛嘉烈戴麟趾红十字会学校启用。 1975 开办成人医疗用具借用服务。 丹麦货轮「马士基」号载来三千七百多名越南难民,本会难民服务大为扩展。 1976 开办工业急救训练课程。 1979 扩展寻人服务,协助越南难民。‧ 接管北启德难民营,并在营中 设立越南难民医疗中心。 1980 本会邵逸夫会长率领代表团首次访问中国红十字会。 荃湾捐血站开幕。 1981 慈云山伤残青年宿舍迁往观塘顺利村易名「顺利宿舍」。 1984 位于京士柏道的输血服务中心白普理大厦落成启用。 1987 将北启德难民营移交予基督教难民服务处管理。 开展儿童医疗用具借用服务。 1989 位于修顿中心的青年及福利事务部港岛总部启用,由英国红十字会 青少年活动赞助人威尔斯王妃戴安娜主持开幕。 1991 本会为中国华东水灾大规模赈灾筹款,共筹得一亿四千四百多万。 本会与医院管理局签署管理合约,输血服务中心纳入医院管理局架构。 1992 成立第一队耆英制服队伍。 1994 工业急救训练中心易名「急救训练中心」,由卫生署资助经常开支。 1995 协助社会福利署举办健康护理课程,为安老院保健人员提供合资格护理训练。 医院图书馆服务易名「关怀病人及图书服务」,由医管局资助。 本会主办亚太区首次急救比赛。 1996 位于沙田的中国香港红十字会白普理中心落成。 1997 随着中国香港回归中国,本会由英国红十字会分会转为中国红十字会内一个享有高度自治的地方分会。 本会获政府委托作为「长者定居广东省续领综援计划」中介机构。 中国香港红十字会网页启用。 1998 领导本会三十年的会长邵逸夫先生及主席郑栋材博士荣休,分别由董赵洪娉女士及杨铁梁先生继任。 协助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制作的亚太区网页启用。 本会与中国香港大学医学院及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港合办「大型紧急医疗援助国际培训班」。 输血服务中心成立全港首间免费的脐带血库。 关怀病人及图书服务在葵涌医院设立全港首间迷你病人戏院。 1999 输血服务中心取得ISO9002品质管理证书。‧ 首次派出一位麻醉师前往非洲肯雅协助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人道工作。 2000 庆贺中国香港红十字会五十周年 举办「名人服务庆金禧」筹款活动、「急救动力共闯2000」、「凝聚爱心能量、共建关怀社群」服务大行动及「青年力量2000」等活动。 发行中国香港红十字会五十周年纪念邮票及九广铁路纪念车票。 出版《山上之城》五十周年纪念书册。 举办大型国际研讨会 - 以输血服务、青年工作、特殊教育及推广人道主义为题。 2001 进行机构组织更新,将原来的「青年及福利事务部」,分拆成「青年及义工事务部」及「医护服务部」两个部门。 本会甘乃迪中心开办全港首个特殊学校中六预科班。 2002 获中国红十字总会颁发「特别贡献奖」,以表扬本会于过去十多年来对中国大陆各项救灾、备灾及其他发展项目的特殊贡献。 本会输血服务中心将「血液核酸测试 (Nucleic Acid Test)」首次引进中国香港,缩短了爱滋病及丙型肝炎的测试空窗期。 响应国际义工年暨国际义工日,与社会福利署合办「编织送温暖,网络传爱心」活动,共有1500多位本地及外籍义工参与。 开展「爱滋病同伴教育计划」。 参与国际红十字会的海外人道工作,派出中国香港首位华人义务医护人员(区耀佳医生)远赴非洲肯尼亚的红十字会战地医院服务。 本会输血服务中心凭著推行优质服务的卓越表现,荣获「2002年亚洲医疗机构管理奖」。 开办「假日之友」残疾人士假期日间照顾服务。 2003 迅速对本港于3月初爆发的「非典型肺炎」(SARS/沙士) 作出回应,展开防炎工作,包括:派发38万张推广防炎知识的心意卡、制作「心意树」送予医护人员、制作10万个防炎包送给长者及长期病患者、送赠15万套防炎衣物给病房支援人员及护老者、为隔离中心提供后勤支援等。 在「沙士」疫情过后,与国际及国内的红十字会成员分享抗「沙士」的经验。 在新界大埔区开展本会首个大型的社区健康教育计划「五星健康五星家」。 与中国香港大学法律学系及中国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联合主办第一届中国香港区「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 成立「传讯及资源发展部」。 2004 参与中国红十字会百周年纪念活动。 与中国香港大学法律学系及中国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合办的第二届「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扩展至包括菲律宾、星加坡及中国大陆的大学法律系参赛队伍。 玛嘉烈戴麟趾红十字会学校由中国香港大口环迁至位于九龙牛池湾的新校舍。 2005 输血服务引进ISO9001/14001质量、环境一体化管理体系认证。 主办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于中国香港召开的「全球海啸救灾工作会议」,共40个国家的红十字会代表及国际组织出席。 举办「第三届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比赛,共有东亚及东南亚地区11所大学的法律系学生参赛。 首次提名中国香港护理人员角逐「南丁格尔奖」,冯玉娟女士成为首位中国香港得奖者。 自9月1日起接手管理「中国香港骨髓捐赠者资料库」。 南亚海啸救灾工作获破纪录的支持  截至10月底获中国香港市民共港币六亿二千多万元的捐款。在受灾地区的救援及重建工作逐步扩展,于印尼及斯里兰卡设立救灾办事处。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先生及其夫人曾鲍笑薇女士分别接任本会新的赞助人及会长。 2006 第4届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大学校际比赛于3月18日举行,一共邀得14所来自亚太区大学的法律学院学生参加,是区内最大规模的比赛。最后由澳洲昆士兰大学胜出。 2006年为红十字青少年金禧纪念,年内举办了一连串庆祝活动,包括3月12日的「红人五十显关怀」、5月7日的「人道服务在中国香港」启动礼及11月19日的「青年力量显关怀」。 在青少年会员人数急速增长的带动下,中国香港红十字会的会员及义工人数突破20   000 人 「中国香港骨髓捐赠者资料库」自2005年底成立后,于2006年度共招募超过6  300名市民登记志愿捐赠骨髓,并接获420名本地及外国病人要求寻找骨髓捐赠者及安排660次进一步的血液测试。最后成功为29名病人找到骨髓作移植治疗。 2006年度周年捐血颁奖典礼得奖人数(捐血25次及其倍数)再创新高,达1  905人。本港捐血纪录保持者亦创下捐血超过350次的佳绩。 葵涌医院医院学校精神科由本年9月起首设高中课程。 本年9月,甘乃迪中心于玛嘉烈戴麟趾红十字会学校大口环旧址完成扩校工程。 国际及赈灾服务部主管苏婉娴女士于10月8日获颁「2006年十大杰出青年」奖项,以表扬其在人道救援工作的卓越表现及贡献。 「五星健康五星家」社区健康计划于本年度推展至葵青区,并于10月14日举行启动礼。 截至2006年尾,中国香港红十字会已从南亚海啸筹得款项中拨款约港币5亿元用于紧急赈灾工作及分配投放于中、长期的重建与发展工作。服务地区遍及印尼、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印度、泰国、缅甸、孟加拉及非洲塞舌尔 。 青年及义工事务部在多所大专院校推动「国际服务领袖培育计划」,把关怀足迹推展至广东河源山区、泰国布吉和蔻立,以至非洲肯雅,大大扩阔他们的人道视野。 本年12月初,医护服务部与北京市红十字会携手合作,在北京市为51名急救师资举办急救师资特训课程,为2008年举办的北京奥运作好准备。 redcross/home.cfm?Mid=84&FMid=83&popup=0&langid=2  中国香港红十字会创立于1950年,前属英国红十字会分会,自1997年7月1日起,随中国香港主权移交中国而成为中国红十字会一个享有高度自治的分会。 里程碑 1949 港督委派医务卫生署长协助成立英国红十字会中国香港分会,提供寻人、协助难民及为军部医院提供服务。 1950 七月十二日英国红十字会正式批准成立中国香港分会。 成立第一队义务妇女工作队,为政府医院提供折制纱布。 1951 教导荔枝角医院精神病人制作工艺品,是关怀病人服务的雏型。 1952 成立捐血服务部,首年捐血人数483人。 1953 赈灾仓库启用。 发衣物予石硖尾大火灾民。 1954 第一所医院学校在荔枝角医院儿科部开办。 1956 嘉诺撒圣方济各书院成立第一队红十字会青少年团。 1962 特殊学校雅丽珊郡主红十字会学校及儿童安置所启用。 赈济受台风温黛袭港影响的灾民。 国内难民大量涌港,本会协助赈济。 1965 位于湾仔夏悫道的中国香港红十字会总部落成启用。 1967 另一所特殊学校甘乃迪中心启用。 1968 慈云山开办伤残青少年宿舍。 大屿山石壁渡假营舍启用。 1969 成为公益金会员机构。 1973 流动捐血车投入服务。 第三所特殊教育学校玛嘉烈戴麟趾红十字会学校启用。 1975 开办成人医疗用具借用服务。 丹麦货轮「马士基」号载来三千七百多名越南难民,本会难民服务大为扩展。 1976 开办工业急救训练课程。 1979 扩展寻人服务,协助越南难民。‧ 接管北启德难民营,并在营中 设立越南难民医疗中心。 1980 本会邵逸夫会长率领代表团首次访问中国红十字会。 荃湾捐血站开幕。 1981 慈云山伤残青年宿舍迁往观塘顺利村易名「顺利宿舍」。 1984 位于京士柏道的输血服务中心白普理大厦落成启用。 1987 将北启德难民营移交予基督教难民服务处管理。 开展儿童医疗用具借用服务。 1989 位于修顿中心的青年及福利事务部港岛总部启用,由英国红十字会 青少年活动赞助人威尔斯王妃戴安娜主持开幕。 1991 本会为中国华东水灾大规模赈灾筹款,共筹得一亿四千四百多万。 本会与医院管理局签署管理合约,输血服务中心纳入医院管理局架构。 1992 成立第一队耆英制服队伍。 1994 工业急救训练中心易名「急救训练中心」,由卫生署资助经常开支。 1995 协助社会福利署举办健康护理课程,为安老院保健人员提供合资格护理训练。 医院图书馆服务易名「关怀病人及图书服务」,由医管局资助。 本会主办亚太区首次急救比赛。 1996 位于沙田的中国香港红十字会白普理中心落成。 1997 随着中国香港回归中国,本会由英国红十字会分会转为中国红十字会内一个享有高度自治的地方分会。 本会获政府委托作为「长者定居广东省续领综援计划」中介机构。 中国香港红十字会网页启用。 1998 领导本会三十年的会长邵逸夫先生及主席郑栋材博士荣休,分别由董赵洪娉女士及杨铁梁先生继任。 协助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制作的亚太区网页启用。 本会与中国香港大学医学院及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港合办「大型紧急医疗援助国际培训班」。 输血服务中心成立全港首间免费的脐带血库。 关怀病人及图书服务在葵涌医院设立全港首间迷你病人戏院。 1999 输血服务中心取得ISO9002品质管理证书。‧ 首次派出一位麻醉师前往非洲肯雅协助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人道工作。 2000 庆贺中国香港红十字会五十周年 举办「名人服务庆金禧」筹款活动、「急救动力共闯2000」、「凝聚爱心能量、共建关怀社群」服务大行动及「青年力量2000」等活动。 发行中国香港红十字会五十周年纪念邮票及九广铁路纪念车票。 出版《山上之城》五十周年纪念书册。 举办大型国际研讨会 - 以输血服务、青年工作、特殊教育及推广人道主义为题。 2001 进行机构组织更新,将原来的「青年及福利事务部」,分拆成「青年及义工事务部」及「医护服务部」两个部门。 本会甘乃迪中心开办全港首个特殊学校中六预科班。 2002 获中国红十字总会颁发「特别贡献奖」,以表扬本会于过去十多年来对中国大陆各项救灾、备灾及其他发展项目的特殊贡献。 本会输血服务中心将「血液核酸测试 (Nucleic Acid Test)」首次引进中国香港,缩短了爱滋病及丙型肝炎的测试空窗期。 响应国际义工年暨国际义工日,与社会福利署合办「编织送温暖,网络传爱心」活动,共有1500多位本地及外籍义工参与。 开展「爱滋病同伴教育计划」。 参与国际红十字会的海外人道工作,派出中国香港首位华人义务医护人员(区耀佳医生)远赴非洲肯尼亚的红十字会战地医院服务。 本会输血服务中心凭著推行优质服务的卓越表现,荣获「2002年亚洲医疗机构管理奖」。 开办「假日之友」残疾人士假期日间照顾服务。 2003 迅速对本港于3月初爆发的「非典型肺炎」(SARS/沙士) 作出回应,展开防炎工作,包括:派发38万张推广防炎知识的心意卡、制作「心意树」送予医护人员、制作10万个防炎包送给长者及长期病患者、送赠15万套防炎衣物给病房支援人员及护老者、为隔离中心提供后勤支援等。 在「沙士」疫情过后,与国际及国内的红十字会成员分享抗「沙士」的经验。 在新界大埔区开展本会首个大型的社区健康教育计划「五星健康五星家」。 与中国香港大学法律学系及中国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联合主办第一届中国香港区「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 成立「传讯及资源发展部」。 2004 参与中国红十字会百周年纪念活动。 与中国香港大学法律学系及中国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合办的第二届「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扩展至包括菲律宾、星加坡及中国大陆的大学法律系参赛队伍。 玛嘉烈戴麟趾红十字会学校由中国香港大口环迁至位于九龙牛池湾的新校舍。 2005 输血服务引进ISO9001/14001质量、环境一体化管理体系认证。 主办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于中国香港召开的「全球海啸救灾工作会议」,共40个国家的红十字会代表及国际组织出席。 举办「第三届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比赛,共有东亚及东南亚地区11所大学的法律系学生参赛。 首次提名中国香港护理人员角逐「南丁格尔奖」,冯玉娟女士成为首位中国香港得奖者。 自9月1日起接手管理「中国香港骨髓捐赠者资料库」。 南亚海啸救灾工作获破纪录的支持  截至10月底获中国香港市民共港币六亿二千多万元的捐款。在受灾地区的救援及重建工作逐步扩展,于印尼及斯里兰卡设立救灾办事处。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先生及其夫人曾鲍笑薇女士分别接任本会新的赞助人及会长。 2006 第4届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大学校际比赛于3月18日举行,一共邀得14所来自亚太区大学的法律学院学生参加,是区内最大规模的比赛。最后由澳洲昆士兰大学胜出。 2006年为红十字青少年金禧纪念,年内举办了一连串庆祝活动,包括3月12日的「红人五十显关怀」、5月7日的「人道服务在中国香港」启动礼及11月19日的「青年力量显关怀」。 在青少年会员人数急速增长的带动下,中国香港红十字会的会员及义工人数突破20   000 人 「中国香港骨髓捐赠者资料库」自2005年底成立后,于2006年度共招募超过6  300名市民登记志愿捐赠骨髓,并接获420名本地及外国病人要求寻找骨髓捐赠者及安排660次进一步的血液测试。最后成功为29名病人找到骨髓作移植治疗。 2006年度周年捐血颁奖典礼得奖人数(捐血25次及其倍数)再创新高,达1  905人。本港捐血纪录保持者亦创下捐血超过350次的佳绩。 葵涌医院医院学校精神科由本年9月起首设高中课程。 本年9月,甘乃迪中心于玛嘉烈戴麟趾红十字会学校大口环旧址完成扩校工程。 国际及赈灾服务部主管苏婉娴女士于10月8日获颁「2006年十大杰出青年」奖项,以表扬其在人道救援工作的卓越表现及贡献。 「五星健康五星家」社区健康计划于本年度推展至葵青区,并于10月14日举行启动礼。 截至2006年尾,中国香港红十字会已从南亚海啸筹得款项中拨款约港币5亿元用于紧急赈灾工作及分配投放于中、长期的重建与发展工作。服务地区遍及印尼、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印度、泰国、缅甸、孟加拉及非洲塞舌尔 。 青年及义工事务部在多所大专院校推动「国际服务领袖培育计划」,把关怀足迹推展至广东河源山区、泰国布吉和蔻立,以至非洲肯雅,大大扩阔他们的人道视野。 本年12月初,医护服务部与北京市红十字会携手合作,在北京市为51名急救师资举办急救师资特训课程,为2008年举办的北京奥运作好准备。  参考: redcross/home.cfm?Mid=84&FMid=83&popup=0&langid=2  简史 中国香港红十字会创立于1950年,前属英国红十字会分会,自1997年7月1日起,随中国香港主权移交中国而成为中国红十字会一个享有高度自治的分会。 里程碑 使命及理想 我们力求这世界每一个人都尊重及保护人的生命和尊严;所有人都能不分种族、信仰及背景,乐意和自愿地向伤病者、受困苦者及弱势社群施以援手。 我们倡导人道精神,相信及尊重人类生命的价值及个人的尊严。 我们提供无私及至善的关怀,保护生命和健康,扶助容易受伤害的人士,让他们有能力过著安全及有尊严的生活。 我们宣扬志愿服务精神,组织和训练义工,并提供机会,让他们得以助人自助,实践人道精神。 我们支持世界红十字运动,致力扩展全球性的人道服务网络、鼓吹人们对生命及尊严的关注,倡导持久和平。 核心价值 我们坚守红十字运动的七项基本原则:人道、公正、中立、、志愿服务、统一及普遍。 我们尊重生命、人的价值和潜能,无论他们健全与否。 我们以人道而非慈善精神为本;我们服务他人而非单纯施予。 我们提供优质的关怀照顾、并致力提高服务水平,以臻至善。 我们的工作会向服务对象、支持者和社会负责。 我们相信志愿服务精神及人类团结互助的理想。  参考: redcross/home.cfm?langId=2&Ver=G   
    

7. 关于红十字会的资料

  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红十字会是一个遍布全球的慈善救援组织,目的是为推动“红十字运动”(或称“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是全世界组织最庞大,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类似组织,除了许多国家立法保障其特殊地位外,于战时红十字也常与政府、军队紧密合作,成为了一个人尽皆知的慈善组织。红十字会由瑞士银行家亨利·杜南(Henry Dunant)成立。红十字会将他的生日5月8日订为“世界红十字日”,而红十字几乎成为图腾的标志,是由他的祖国瑞士的国旗颜色翻转而成。
  国际红十字会   一、红十字会的成立   十九世纪中叶,在意大利的北部索尔弗里诺,法、意、奥三国军队发生了激战,战后战场上尸体遍野,血染山冈,数不清的伤员躺倒在地上痛苦的呻吟着无人过问。瑞士人亨利杜南见此情景立即开始了民间伤员救护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呼吁各国成立救护团体。经过他的努力, 1863年在瑞士成立了“救护伤兵国际委员会”组织,它就是红十字会的前身。   二、红十字会的标志:   白底红十字:红十字是有五个正方形拼成的,分别代表亚、欧、非、美、大洋州世界五大州。这说明红十字会具有国际性。有些国家叫红新月会,其标志为白底红新月。   2005年12月,新增标志 “红水晶”...   三、 红会的基本原则 :   人道性,公正性,中立性,独立性,志愿服务,统一性,普遍性。   四、世界红十字日 :   5月8日,这一天是为了纪念红十字运动的创始人亨利 杜南而命名的   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于1904年,1950年进行了改组,成为新中国红十字会。建国后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红十字事业有了很大发展。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的颁布实行,使我国红十字事业走上法制轨道。   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的红十字组织,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中国红十字会的宗旨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和平进步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承认中国红十字会章程并缴纳会费的,可以自愿参加红十字会。全国有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红十字会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分会,82847个基层组织,2026万会员。   中国红十字会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循国际红十字运动确立的人道、公正、中立、独立、志愿服务、  红十字会筹集赈济款物
  统一、普遍的基本原则,依照中国参加的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和中国红十字会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中国红十字会作为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的成员,积极参与国际红十字运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两个国际组织及各国红十字会或红新月会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中国红十字会主要事的工作有:   1、备灾与救灾。每当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中国红十字会即开展社会募捐活动,为灾区筹集赈济款物,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派出医疗队到灾区服务。中国红十字会建有区域性的和省级的备灾救灾中心,储备救灾物资,培训救灾人员。   2、
  卫生救护。开展群众性初级卫生救护训练,培训初级卫生救护人员,以减轻意外伤害造成的伤亡。   3、社区服务。各级红十字会组织广大红十字会会员和志愿工作者,对散居在社会上的孤老病残者开展社会救助和社会服务。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参与国家社会保障体系,服务于社会上最易受损害的群体。   4、宣传和传播。利用各种媒介、各种形式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标志使用办法》,传播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宣传红十字会的宗旨、任务。   5、推动无偿献血工作。宣传动员群众无偿献血,协助政府表彰奖励无偿献血先进单位和个人。经政府批准负责中国造血干细胞捐赠者资料库(中华骨髓库)的建设、管理。   6、 红十字青少年。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建立红十字组织,发展会员,开展红十字青少年活动,进行精神文明教育及青少年的卫生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开展国际红十字青少年的友好交往。   7、台湾事务。为海峡两岸同胞服务,处理查人转信,探亲衍生等问题,两岸红十字组织积极开展卫生救护交流、赈灾及红十字青少年活动。   8、对外交往。中国红十字会根据独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原则,发展同各国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的友好合作关系,参加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工作。柳洪平创建。
  中国红十字会简史
  (2008年06月09日)   清光绪帝30年(1904年)2月,日本和沙皇俄国为争夺殖民地,在我国东北发动了日俄战争,东北人民被铁蹄和战火蹂躏。当时的社会名扼对此十分关注。工部尚书吕海寰约集上海官纳及各驻沪代表,倡议成立红十字会。由海关道沈敦和等三位中国办事总董与英、法、德、美等国人士组成的外国办事总董们拟定了会章。同年,国际红十字会上海支会成立。 红十字会刚一建立,就利用各地绅商将劝募的20余万两款银和清廷颁发的内帝银10万两组派义务工作队赶赴东北,救出难民敦万人,并对他们进行了赈济、救护、资谴和留养。1906年,清政府签署承认了日内瓦公约。翌年,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改为大清红十字会。1911年清朝覆灭,1912年将大清红十字改为中国红十字会。   中国红十字会在历次战乱、灾荒中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了国际上的重视。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于1912年1月15日通报各国,正式承认中国红十字会为国示红十字运动的成员。   1919年,红十字会国际协会成立后,中国红十字会于当年7月8日加入该协会。在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红十字会做了大量救护、赈灾及查人转信等工作。   1950年8月2日中国红十字会召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代表会议,协商改组事宜,并向政务院作了汇报。周恩来总理亲自审阅了报告,亲笔修改了会章9月6日批准了章程和领导机构。10月,改组后的中国红十字会在国际红十字会第21届理事会上当选为协会执行理事。1952年,周恩来总理代表政府发表声明,承认1949年关于改善战地伤病员境遇等4项日内瓦公约,同年7月,第8届国际红十字大会承认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国唯-合法的全国性红十字会,中国红十字会因而成为新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第一个恢复合法席位的团体。此后,红十字会在爱国卫生运动,卫生救护训练及交换战俘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建国后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红十字事业有了很大发展。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的颁布实行,使我国红十字事业走上法制轨道。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的红十字组织,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中国红十字会的宗旨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和平进步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承认中国红十字会章程并缴纳会费的,可以自愿参加红十字会。全国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红十字会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分会,82847个基层组织,2026万会员。?? 中国红十字会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循国际红十字运动确立的人道、公正、中立、独立、志愿服务、统一、普遍的基本原则,依照中国参加的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和中国红十字会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中国红十字会作为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的成员,积极参与国际红十字运动,发挥着重要作用,和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两个国际组织及各国红十字会或红新月会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作为国际性人道主义组织,中国红十字会主要从事的工作有: l、备灾与救灾。每当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中国红十字会即开展社会募捐活动,为灾区筹集赈济物资、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派出医疗队到灾区服务。中国红十字会建有区域性的和省级的备灾救灾中心,储备救灾物资,培训救灾人员。   2、卫生救护。开展群众性初级卫生救护训练,培训初级卫生救护人员,以减轻意外伤害造成的损害。 3、社区服务。各级红十字会组织广大红十字会会员和志愿工作者,对散居在社会上的孤老病残,进行社会救助和社会服务。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参与国家社会保障体系,服务于社会上最易受损害的群体。 4、宣传和传播。利用各种媒介、各种形式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标志使用办法》,传播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宣传红十字会的宗旨、任务。 5、推动无偿献血工作。宣传动员群众无偿献血,协助政府表彰奖励无偿献血先进单位和个人。批准负责中国造血干细胞捐赠者资料库(中华骨髓库)的建设、管理。? 6、红十字青少年。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建立红十字组织,发展会员,开展红十字青少年活动进行精神文明教育及青少年的卫生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开展国际红十青少年的友好交往。? 7、台湾事务。为海峡两岸同胞服务,处理查人转信、探亲衍生等问题,两岸红十字组织积极开展卫生救护交流、赈灾及红十字青少年活动。 8、对外交往。中国红十字会根据独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原则,发展同各国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友好合作关系,参加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工作。

关于红十字会的资料

8. 红十字会的创建者是谁

红十字会是由瑞士人亨利·杜南倡议成立的。
1863年2月9日由瑞士人亨利·杜南倡议成立,当时称为“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1880年改为红十字会。
1863年10月,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敦促下,在日内瓦召开了有十六个国家的代表参加的国际会议,会议商定了红十字运动的基本原则。
1864年8月,由瑞士正式发起在日内瓦召开国际会议,会议签订了《改善战地陆军伤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该公约概括了1863年国际会议的决议,规定各国的伤兵救护组织有受保护和使用红十字标志的特权,从此,红十字运动在国际上有了法律依据,国际红十字也正式得到国际公约的承认。

扩展资料:
中国红十字的诞生
1894年7月甲午海战后,国际红十字运动开始在中国大陆传播。
1904年2月,为救护中国难民,上海海关道沈敦和等人出于义愤,发起成立“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这是中国最早的和红十字有关联的组织。
1904年3月10日,清朝商约大臣吕海寰、工部左侍郎盛宣怀等人在上海邀请中立的英、美、法、德代表,共同协商成立了“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
1907年,更名为大清红十字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红十字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十字国际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