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高于均衡利率,为什么就是货币需求大于供应量

2024-05-13

1. 利率高于均衡利率,为什么就是货币需求大于供应量

利率如果高于均衡利率,那么意味着借钱的人多,使得贷款利率(借钱成本)上升,推动了利率水平上升。通常情况是供需相等,但是需求大于供应才会推动利率上涨。拓展资料:货币供应量与利率到底是什么关系?1.利率决定理论。古典学派的实际利率论:认为,利率由实际因素投资和储蓄决定,投资是对资金的需求,随利率上升而下降;储蓄是对资金的供给,随利率上升而增加,当资金需求与资金供给相等时决定均衡价格。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凯恩斯从货币角度提出的利率决定理论。认为,货币需求主要包括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性需求。货币供给则为外生变量,主要由货币政策决定。当资金需求等于资金供给时的价格。可贷资金论:同时考虑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认为借贷资金的需求和供给均包括两个方面,借贷资金需求来自某期间投资流量和该期间人们希望持有的货币余额;借贷资金供给来自同一期间的储蓄流量和该期间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其中货币供给与利率是正相关,货币需求与利率是负相关。总的来说,均衡条件为:I+△Md=S+△Ms。这样,可贷资金的供求决定了均衡利率。IS-LM理论:认为,均衡利率由收入与利率同时决定。2.货币增长与利率水平的关系。在短期,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使得货币市场上资金供过于求,因此,作为资金价格的利率必然下降,从而刺激投资和消费。在长期,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效应,会使经济增长,总需求增加,因而经济社会中对货币的需求量也相应增加,导致利率上升;同时物价水平的上升,也会促使名义利率上升。但根据货币主义的“货币中性”,在长期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仅仅能改变名义利率,而实际利率仍保持不变。央行确实是货币的源头,是货币供给方,通过供给影响市场利率。黄线部分说到央行调整利率,那你知道央行是怎样调整利率的吗?央行调整利率的方法,是通过在公开市场买卖国债实现的,也就是说,还是通过货币的供给来影响利率的。

利率高于均衡利率,为什么就是货币需求大于供应量

2. 利率市场化以后,利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但具体有哪些因素呢??

  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由交易主体自主决定,中央银行调控基准利率来间接影响市场利率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利率作为货币资金和金融产品的价格,是整个金融市场上能动而活跃的因素。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金融改革中的关键因素和中心环节,对我国金融机构的生存环境和管理模式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实践证明,严格的利率管制,不利于金融部门的内部治理,不利于资产负债风险管理,也不利于金融创新,它导致整个金融业进入抑制性状态,难以实施金融深化。所以,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是我国的既定目标。
  作为世界上经济和金融业都十分发达的美国,对银行机构利率管理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是从自由到管制,再从管制到自由,而且利率市场化的实施比其他发达国家更显得慎重,利率市场化后对美国经济和金融制度、体制的影响也有其不同的特点,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在积极而稳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结合我国的实际,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的实施战略和经验教训,从美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也许能有所启示。
  一、利率市场化进程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经历了“自由——管制——自由”的利率市场化进程。20世纪6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率提高,市场利率开始明显上升,有时已经超过存款利率的上限。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国际化、投资多样化,又导致银行存款大量流向证券市场或转移至货币市场,造成金融中介的中断和“金融脱媒”现象的发生,且愈演愈烈,Q条例约束和分业经营的限制,使银行处于一种不公平的竞争地位。各存款类机构都出现经营困难,一些储蓄协会和贷款协会出现了经营危机,银行信贷供给能力下降,全社会信贷供给量减少。此时,人们不得不考虑Q条例的存废问题。
  从70年代起,美国提出了解除利率管制的设想。1970年6月,根据美国经济发展和资金供求的实际情况,美联储首先将10万美元以上、3个月以内的短期定期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又将90天以上的大额存款利率的管制予以取消。同时,继续提高存款利率的上限,以此来缓和利率管制带来的矛盾。但是,这种放松利率管制的办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Q条例限制带来的现实问题,短期资金仍然大量从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流出,“金融脱媒”现象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现实要求政府和金融管理当局必须从法律上和制度上考虑利率的全面市场化。
  1980年3月,美国政府制订了《存款机构放松管制的货币控制法》,决定自1980年3月31日起,分6年逐步取消对定期存款利率的最高限,即取消Q条例。1982年颁布的《加恩-圣杰曼存款机构法》,详细地制定了废除和修正Q条例的步骤,为扩大银行业资产负债经营能力,还列明了一些其他与利率市场化相关的改革。
  1983年10月,“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委员会”取消了31天以上的定期存款以及最小余额为2500美元以上的极短期存款利率上限。并于1986年1月,取消了所有存款形式对最小余额的要求,同时取消了支付性存款的利率限制。1986年4月,取消了存折储蓄账户的利率上限。对于贷款利率,除住宅贷款、汽车贷款等极少数例外,也一律不加限制。Q条例完全终结,利率市场化得以全面实现。
  二、利率政策及市场化进程的特点
  1、缺乏有效的金融监管和未能形成市场利率的形成机制,是30年代美国金融市场利率由自由转为管制的主要原因。自由竞争型和没有现代银行监管制度是20世纪30年代前美国银行的主要特征。银行存贷款利率几乎不受任何干预,无序而盲目的竞争未受到一定的约束与监管,健康的市场利率形成机制也未能形成。恶性竞争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并对经济金融产生巨大冲击,才使政府采取实行存款保险制度、限制利率水平、分业经营、加强联邦监管机构权力等措施来恢复金融秩序。
  2、货币市场发展引起的不公平金融竞争和金融中介中断,启动了美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Q条例实施,限制利率和低利率政策对美国经济的增长和金融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Q条例的适用范围扩大至储蓄、贷款协会和互助储蓄银行后,受通胀率提高市场利率高于规定上限影响,存款机构吸收存款的能力下降。尤其是货币市场互助基金的面世,直接对银行业的存款提出了挑战。不平等的竞争引发了“金融脱媒”。为稳定存款,逃避管制,存款机构已经采取了各种手段提高实际存款利率,监管机构不得不考虑推进利率市场化。
  3、利率市场化的实施经历了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与英、德、法等发达国家相比,美国的利率市场化起步晚、时间长、推进慢,从酝酿到实施,从实施到实现,先后用了约16年的时间。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阻力较大,国会、联邦储备体系、储蓄贷款协会,各州政府及存款者个人,都从自身利益角度去考虑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阻挠。尽管如此,美国政府表现了极大的耐心,循序渐进,最终实现了利率的全面市场化。
  4、利率市场化对提高银行机构的竞争力和促进经济的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利率市场化营造了公平的竞争环境,提高了存款机构吸收存款的能力,继而增加了竞争力。“金融脱媒”现象得到了明显缓解,银行支付和信贷供给能力迅速提高。
  5、利率市场化使得众多中小银行倒闭。利率市场化以后,取消了利率上限,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实现了市场化,过去依靠限制竞争才能生存的中小银行难以为继。从1980年开始,众多的小银行开始倒闭。1987年至1991年,平均每年有200家小银行倒闭。从1981年至1991年的10年间,美国因银行问题所造成的损失达4000亿美元。
  三、改革的过程分析
  1、各国的利率市场化是整个经济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进行金融自由化的改革以适应整个经济变革的需要。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是以提高银行经营效率、加强金融业竞争和合理配置资金资源为目的的。利率市场化是经济自由化的反映。
  2、应该在建立了完备的市场经济体系后,才可能推行利率市场化。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推行利率市场化之前,均已经建立了完备的市场体系,实现了间接的金融宏观调控,并且其他方面的金融管制已经放松。在完备的市场体系下的利率改革成为金融深化的一个方面,从而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避免因利率放开而导致经济的波动。
  3、利率市场化的立法具有先在性。这一点在发达国家表现尤为突出,它们以利率法案为先导,在一个法定性文件的框架内来运作利率市场化改革。这是在立法指导下的利率市场化,如美国先后有三个金融银行法规涉及放松利率管制问题,即《1973年金融机构法》、《1976年金融改革法案》、《1980年银行法》。这反映了在法律的框架内处理利率市场化问题的做法,立法先行成为放松利率限制的一个显著特点。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韩国、阿根廷和我国台湾同样也以利率法案来指导利率市场化改革。
  4、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有周密的步骤安排。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渐进的利率改革过程中都应该按时间、分步骤地推进利率市场化。如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银行法中分别提出,在五六年的时间内,分阶段取消Q条款。
  5、金融创新推动着利率的市场化。绕开管制的金融创新成为利率市场化的催化剂。为了规避利率管制,大额可转让存单(CD)等金融工具的出现,模糊了管制利率与自由利率的边界,使得利率管制失效,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利率的市场化。
  6、利率市场化并非利率的完全自由放任,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之中及之后,金融监管始终存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金融监管是利率稳定的安全阀。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并没有放弃对利率的监管权,它们或者用中央银行利率,或者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市场利率,影响银行利率,以保持利率处于稳定状态。有些国家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对市场利率进行直接干预。
  四、美国利率市场化对我国的启示
  1、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是个长期的过程,渐进方式应该是较为确当的选择。尽管美国有较完备的法律和金融制度、较强的经济基础,但是,实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仍然是漫长而又十分复杂,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美国当时的金融制度是分业经营。由于不同金融机构的特点不同,其对利率变动的反应也不尽相同。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全能制银行制度的德国相比要复杂许多,因为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必然要对利率市场化产生多种不同的结果。对于当前我国的金融体制来说,分业经营的制度与美国有所相同,所不同的是,我国的法律和金融制度还不健全。因此,我国的现行金融制度现状决定了推进利率市场化必须要选择逐步放开利率的渐进方式,在加快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同时,适时推进利率市场化,切不可急功近利。
  2、金融机构的公平竞争是利率市场化的充要条件。利率市场化的结果是要废除原先通过行政手段确定利率,而由市场的利率形成机制来确定,所有的金融机构都是在同一种环境下开展业务竞争,没有任何国家保护。现行我国的金融制度中,不平等的金融竞争仍然存在,金融业经营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如国有商业银行的国家信用及垄断地位、邮政储蓄的“零风险”经营等等。这其中国有商业银行竞争的绝对优势是利率市场化的主要障碍之一,近几年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发生支付危机及关闭破产,更拉大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力差距。不从深化改革和制度建设上解决不平等的金融竞争,利率市场化的实现就缺少必要的基础。
  3、中小金融机构对利率市场化承受能力是监管当局必须要认真考虑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如前所述,美国利率市场化后,由于取消了行政性的保护,使得直面市场的一大批中小金融机构因难以独立经营而倒闭,储蓄贷款协会陷入严重经营危机。虽然美国有存款保险制度可以暂时吸收中小金融机构倒闭的影响,但也不能完全消化倒闭带来的全部影响和危害,大量的中小金融机构倒闭及经营危机,仍然对美国的经济和金融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和损害。由于近几年来对城市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的整顿关闭,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现实最大问题是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一旦发生经营风险,其后果就不仅仅是一个金融机构的问题,而是事关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农村稳定的大问题。
  4、培育利率的市场形成机制是利率市场化的主要目标。美国的利率市场化经历了从自由竞争到管制,再从管制到自由化的阶段,但是,前后的自由竞争有着本质的区别。从利率方面来考察,最大的不同是后者已经形成了市场利率的形成机制,而前者是盲目的自由竞争;后者有健全的金融监管制度实施有效的监管,前者没有必要的监管制度和对自由竞争的应有约束。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市场利率形成机制的培育过程。这其中,放开利率后,要防止出现大银行利用其在金融市场的绝对垄断地位而联合控制市场利率,把市场利率形成机制演变为少数银行的利率垄断机制。那样,利率市场化的结果就会背离初衷,形成更不平等的金融竞争机制。
  5、谨慎选择存款保险制度配合利率市场化。在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化解中小金融机构受冲击带来的影响和危害,存款保险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我国要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实现利率市场化提供存款人的风险保障。近几年来,我国对于实行关闭破产中小金融机构的个人存款,采取了大包大揽,必要时由中国人民银行提供再贷款给予支持。利率市场化以后,一旦银行发生支付危机,存款人的利益就可能得不到保障,从这点考虑,急需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但是,若实行了存款保险,就有可能为银行道德风险的发生创造可能。农村信用社如实行存款保险,又可能引发存款人的反向选择。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完全,银行体系不健全,银行体制改革不到位,银行监管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并不具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必要的政治、法律、经济、金融环境和客观基础。

3. 为什么我的供给和利率无关

亲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我的供给和利率无关的原因是1,货币供给增加,但物价水平和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不变,这会导致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下降。2,货币供给增加,短期利率下降,但随着物价水平缓慢上升,消费性支出增加,债券需求减小,长期利率上升。3,货币供给增加,人们产生通货膨胀预期,债券需求减少,利率上升人们的收入增加,必然伴随着货币供给的增加,财富在货币和债券的分配出现偏离,增加人们购买债券的需求,降低利率水平。【摘要】
为什么我的供给和利率无关【提问】
亲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我的供给和利率无关的原因是1,货币供给增加,但物价水平和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不变,这会导致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下降。2,货币供给增加,短期利率下降,但随着物价水平缓慢上升,消费性支出增加,债券需求减小,长期利率上升。3,货币供给增加,人们产生通货膨胀预期,债券需求减少,利率上升人们的收入增加,必然伴随着货币供给的增加,财富在货币和债券的分配出现偏离,增加人们购买债券的需求,降低利率水平。【回答】

为什么我的供给和利率无关

4. 为什么当利息率低于均衡利息率时,货币供给多于货币需求?

本知识点属于《金融》科目第二章利率与金融资产定价
【知识点】: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
(1)“流动性陷阱”相当于货币需求线中的水平线部分,它使货币需求变成一条折线。当利率下降到某一水平时,市场就会产生未来利率上升的预期,这样,货币的投机需求就会达到无穷大,这时,无论中央银行供应多少货币,都会被相应的投机需求所吸收,从而使利率不能继续下降而“锁定”在这一水平,这就是所谓的“流动性陷阱”问题。均衡利率取决于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的交点。
(2)流动性陷阱还可以解释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


①定初始货币供应量为Ms,相对应的初始均衡点为E0,初始均衡利率为i*。当货币供应量从Ms增加到Ms'时,货币供求均衡点从点E0移到点E1,均衡利率相应地从i*下降到i0,说明市场利率随着银根的扩张而下降,这时,货币政策时有效的;
②若货币供应量继续从Ms'增加到Ms",货币供求均衡点从E1移到点E2,由于此时的货币需求线处于“流动性陷阱”的平台上,所以利率还是保持在原有水平上。因此,在“流动性陷阱”区间,货币政策是完全无效的,此时只能依靠财政政策。
流动性陷阱发生后,货币需求曲线的形状是一条平行横轴的直线。该理论的隐含假定是,当货币供求达到均衡时,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均衡状态。凯恩斯认为决定利率的所有因素均为货币因素,利率水平与实体经济部门没有任何关系。
因此,它属于“纯货币分析”的框架。在方法论上,它从古典均衡利率理论“纯实物分析”的一个“极端”跳到“纯货币分析”的另一个“极端”。
供参考。

5. 为什么短期中 货币供求由利率调节,长期中货币供求由物价水平调节,利率是调节可贷资金市场的

短期中,物价是有粘性的,就是物价水平不能变化的那么快,也就是说在短期的研究中,假设物价是不变的,主要为了说明除了物价以外,是什么因素影响经济短期波动。所以,由流动偏好理论可知,货币供给是由央行决定的,所以是一条竖直的线,货币需求由收入和利率决定,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所以这两条线构成流动偏好理论,横轴表示收入,纵轴表示利率,所以货币的供求可以引起利率的变动,调节利率也可以影响供求,例如央行的三大法宝: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同时还可以用利率调节,只不过利率调节对经济的冲击较大,所以不能随便使用。

长期中,物价是变化的,产出是由劳动和技术决定,所以产出固定,同理货币的供给相当于产出,需求相当于收入,所以构成的是一条竖直的线,也就是长期供给线,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所以它们手物价水平影响,同时调节需求与供给也可以影响物价水平。

利率是调节可贷资金市场的,因为较高的利率可以减少贷款数量,相反则提高贷款数量,所以利率可以调解存贷市场。

为什么短期中 货币供求由利率调节,长期中货币供求由物价水平调节,利率是调节可贷资金市场的

6. 为什么货币需求对利率系数小,一定的货币需求的增加会使利率上升较多。为什么会使利率增多而不是减少。

货币需求是人们愿意持有多少货币,如果不持有货币,那么人们就会选择购买债券,当然,这说的是货币的投机需求,货币还有消费需求和预防动机的需求,但经济学一般认为,利率只对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有影响。

当利率下降时,意味着债券价格上涨,这时候买债券的人比较多,人们不愿意持有货币。货币需求下降。除非当债券价格高到人们认为不会再高了,只能降了,人们就会反过来出售债券,而宁愿持有货币,有多少持有多少,也就是利率不会再降低的时候,这救市所谓流动性陷阱。

利率提高时候,意味着债券价格降低,人们这时候担心债券还要降,会出售债券,对货币的需求提高,即愿意把货币持有手中,而不购买债券。这状况一直会维持到人们认为利率不可能再高了,往后只能降低了的时候,也就是债券价格不会再降的时候,人们会又反过来购买债券,货币需求又会减少。

所以利率和货币需求的关系就是这样,货币需求提高还是减少,就是和人们选择持有货币还是购买债券的变化关系,这是和利率相互影响的。

7. 多选:当市场利率提高后,会使得( )

A,已发债券价格会下降 
按原来已发债券的面值和利息折现,折现值降低,所以价格下降。(最后拿到的利息和本金不如原来值钱了)

B,新发债券利率会上升
新发债券利率只有趋近于市场利率,才能发行出去,否则投资者会挑选其它市场利率的投资机会,不购买债券。市场利率提高,新发债券利率提高。

D 社会资金趋紧  
钱都放银行等地方去获取高额利息了,社会上流转的资金就减少了。

E 企业筹资成本上升
企业要贷款,贷款利息增加,筹资成本上升。

多选:当市场利率提高后,会使得( )

8. 利率变动会影响资金供求,从而影响宏观经济。对吗

  对的。
  简单的解释:
  利率变高,资金流动性就会收到影响,一方面资金用于储蓄较多,用于投资的较少,那么在经济层面,比如实体经济的运营成本就会上升,进而演变成不愿意投资,宏观经济进入通缩成为可能。
  利率变低,经济运营中资金获得成本相对较低,刺激投资和消费。
  所以利率变动会影响资金供求,进而影响宏观经济。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