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经说的是什么?

2024-05-15

1. 老子的道德经说的是什么?

道德经一分为二,是道经和德经,上篇是道经,讲规律,下篇是德经,讲应用.

老子的道德经说的是什么?

2. 老子的道德经主要讲什么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为韵文哲理诗体。《庄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居神明居。……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其说大体从天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当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则,分无、有二面。道常无,无名无形,先于天地鬼神,而为天地万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万物,具无穷之用。道之理则贯穿于万有,表现为万有皆相对而存,极则必反,终必归,根本之规律。而有之用,常以无为本,“有生于无”。圣人体道之无,法道之自然无为,以之修身,当无欲而静,无心而虚,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还刀兵,离争斗,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民虚心实腹,无知无欲,则无为而治。“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让谦下,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以柔弱胜刚强。道教知道之论与政治观、伦理观,大体不出老氏体系。至若经言“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涤除玄鉴”,抱一处和等修养之道,更为道教守一、心齐、坐忘、服气、内丹等多种炼养术之所本。而“长生”“死而不亡者专”等说法,道教引为仙学长生说之宗源。“归根”“复命”之说,内丹学则发挥为内炼成真、与道合一之哲学依据。  泉州清源山老君岩
《道德经》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3. 老子道德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老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代表作有《道德经》,那么老子道德经主要内容是什么?下面是我为你搜集老子道德经主要内容是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
   
      
         老子道德经主要内容   
      《道德经》又被称《道德真经》、《老子》等书,它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写的一部哲学方面的著作。《道德经》名称的经过几次改变。目前的通行版本《道德经》总共有81章,分为《德篇》和《道篇》,前者占了44章,后者占了37章。
   
      《道德经》具有以下特点:
   
      一、它有音韵之美。《道德经》的句式非常整齐而且多数是押韵的,是诗歌体系经文一种。容易上口,并且容易记忆。其中很多词句,在押韵的同时还环环相扣,不仅仅具备音韵之美,也有旋律之美。  朗诵  这部经文,是一种享受,可以让我们在美感中体味到深刻的哲理。
   
      二、它非常的讲究修辞。《道德经》的语言艺术性非常强,使用了很多种修辞方式,让词句看起来更准确、鲜明和生动,这样也更具有说理性和感染力。比如对偶、排比、比喻、设问和反问等修辞方法都可以在这本书书中找到。
   
      三、语言精萃。《道德经》中的有些语言极为精萃,是至理名言,至今仍是非常有名的  成语  、格言、  座右铭  等。
   
      《道德经》这部神奇的书籍被称为万经之王,它是中国  历史  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它对中国科学、哲学、  政治  、宗教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智慧介绍   
      老子的智慧在于他遵循事物本来的发展轨道,不强求改变,只要我们遵循世间万物,并且让它们  自然  生长。以无为来实现有为。其实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引导事物的发展顺着原来的轨道,自由发展,干预事物的发展,往往与事物的发展背道而驰。天地万物都有自己存在。在发展的规律当中,只要是符合自然的,那便是最好的。
   
      老子强调为人处世的精神应当是舒适的,不用过分苛刻自己,更无须苛刻他人。也别过分的重视事情的结果,凡事谋定后动。这种人生的智慧要求我们,学会努力让自己和他人开心,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让人更懂得生活的禅意和美好。
   
      老子认为不强求改变,遵循自我,不是随心所欲。人活着,要以一颗豁达的心,才能让人活的更开心,所谓的痛苦也只是暂时的,懂得为人处世,懂得人生的意义。用智慧的眼光看待世间的缩影,懂得生命的智慧。
         老子的出生有什么说法   
      老子是春秋时期出生的,他的出生向来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被彭祖的后裔,所以希望他造福百姓,于是把他降生在李氏女身上。史记中对他的出生也不过寥寥几笔。老子的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出生时被紫气环绕,连天空也被紫气包围。村民都认为这是吉兆,老子的母亲李氏在生老子的时候难产,在即将弥留之际,李氏用菜刀割开自己的肚子,并留下遗言,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为苍生造福。这样,李氏去了,老子却活下来。
   
      刚出生的老子,脑门是圆的,鼻梁却很高,小小的人头发却是花白的,另外,老子的耳朵大的出奇,所以起名为李聃。有趣的是,因为老子出生的年份是虎年,村民就叫他狸儿,后来就演变成李耳。
   
      老子的名字来历,也还有另外一重解释。据说是老子的母亲因为怀胎时间长,又因为在生产之前吃了李子,所以叫李耳。
   
      老子从小就聪明,对国家政策,战争,祭祀,观星测象之事关注异常。为人心地善良,经常帮助村民,长大之后,如同他母亲期望的成为了一个造福苍生的人,成为道教的创始人。
   
      至于老子究竟活了多少岁,肚子里有多少学问,谁也不清楚。对于人们来说,他就是那个道骨铮铮的老子。至于他留给人们的,虽然不是财富,却是比财富更加重要。最重要的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猜你喜欢:
   
    1. 老子的人物简介 
   
    2. 道德经学习后心得体会3篇 
   
    3. 《道德经》名言欣赏 
   
    4.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 
   
    5. 道德经读书笔记精选5篇 
   
    6. 孔子拜师主要内容是什么

老子道德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4. 老子的道德经讲的是什么?


5. 老子的道德经主要讲了什么?

《道德经》是写给统治者的进言,关乎治国方略,其中的政治哲学很容易就形而上学或修心养性的道理。
老子悟道的心法,大多数人理解成““致虚极,守静笃”。其实根本就不是这样的。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宇宙万变,但是只要抓住宇宙演变的规律,才有道可循。
但这个道怎么悟,怎么说。
老了用“道可道,非常道”这六字阐明。
这六字到底何解?


《庄子.知北游》则用一寓言故事可以解释说明。
有一位叫做知的先生到北方游历,在一处同样有隐喻意义的水滨丘陵,见到了一位叫做无为谓的人。
知向无为谓请教说:“请问怎样想才能想通什么是道,怎样立身处世才能安于道,怎么做才能获得道?”
知先生一连问了三次,无为谓都不作答,他其实不是不想回答,而是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知先生只好带着遗憾离开了,不久又遇到了一位叫做狂屈的人,便用同样的问题问他。狂屈说:“唉,你这些问题我倒是知道,只是才要告诉你,却突然忘记了要说什么。”


知先生无可奈何,回到地宫去问黄帝。黄帝说:“没有思索、没有考虑才懂得道,没有居住处,没有行为才安于道,没有途径,没有方法才获得道。”
知先生总算知道了,却又生出了一个新问题:“咱们两个都知道了,他们两个却不知道,到底谁对呢?”
黄帝答道:“无为谓才是对的,狂屈也算差不多对了,咱们两个还离得远呢。知道的人不说,说的人不知,所以圣人才要行不言之教。”
道是无法言说的,能说出来的都不是道,要靠自己去感悟。
公众号:李东西yjh

老子的道德经主要讲了什么?

6. 老子道德经主要讲的什么?

主要讲的是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它主要主张人要修身养性,清心寡欲、放弃贪念。他同时主张世间万物皆有道,要遵循他们的客观规律,不要肆意违背。

7. 老子的道德经好在哪里?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 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静心,静安人生坐标。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再看老子《道德经》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我们可以看出“宠辱若惊”的根源就在于“为吾有身”,“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净如水,清澈透明,把个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处世,致虚守静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何来“贵大患若身”呢?由此,净心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净心是保持清醒认识的源泉。尽心,尽展人生作为。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明智则生慧。道祖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有“不妄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 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责任,就是“有作为”。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为先”,崇尚“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各行各业,各村各户都在努力提高群体的道德水准。具体来说,就是将“静心、净心、尽心”三心衍化为“六心”教育: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热心献给集体,关心献给同事,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在现代经济社会下,重读和阐释圣典《道德经》,让人们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从而尽心尽职,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工作团结,有利于家庭和睦!

老子的道德经好在哪里?

8. 老子怎么写出的道德经?

楼上几位仁兄,不能这样说。
看过‘韩非子-五蠹’没?
大概内容
上古之时人们都没有住处,出现了一个圣人,他架木为巢,以避禽兽,后来人民拥护他为王,称为有巢氏。
又出现了一个圣人,他钻木取火,使民食熟食,免去生吃的疾病,后来人们拥护他为王,称为燧人氏。
中古之时,天下大水,出现大禹氏。
近古之时,又出现汤武伐纣。
如果有人在大禹时代,还在树上住,提倡钻木取火之道,只会让大禹发笑。因为有房子了,有火折子了。
如果在商朝还在说治水,那后人以一定笑。已经没水了,城墙也高了。
而我们现在这个大时代,民智之高,古之未有也~!
上面的东西,看懂了没?
他们都是圣王,同理,可以得出圣人的结论。是什么呢?
圣人同样是在他活着的时候,根据他的环境来写东西的。
比如印度的环境,造就了他们把【苦、乐】扩大化,出现了各式各样提倡世间是苦,涅盘是乐的概念。
比如中原的环境,造就了诸子百家的学说,始终围绕着一个‘治’来展开,从不同的阶级围绕着‘治’字展开各种学派学说的诞生。
这样一来,就明白了。
当时的书,是当时环境造就的,而随着时代的推移,我们可能看轻他。
这你就疑惑了,为什么圣王的事后人笑,而我的疑问是---为什么圣人的书,后人看了越看越玄奇呢?
这就是古代智者聪明的地方了。他们都是用一个故事形式的内容来写的,而不是说像师傅教徒弟那样!
怎么算是师傅教徒弟呢?比如教你修车,教你设计软件,一步一步很明了的告诉你怎么做,你自然就会了。而当你学会了之后,看见别人还在教这个、学这个,你肯定会笑了。
而圣人智者呢?他们就给一个故事,让你通过你身边的发生的事,加上他们的故事,来自己对比这一结果。比如“上善若水。。。”无论你处在哪个时代,你都可以用他来比较对比发生的一些事。
通常的‘以古喻今’,是拿古代的事例来说明现在。而圣人智者的‘以古喻今’才是最高的境界,不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什么,而是用几句简单的话来做一个概括,这个概括面也特别广大,就能让无论处在哪个时代的人,都可以感到强烈的感染力。也可以说是智者利用人想象力!

最极有代表性的就是【易经】,老子也是看易经的。

至于大爆炸的真理。。。
真理往往是平凡的现象。
比如古人说
“天地奈何不坏?”
“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虹霓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积形之成乎地者也。知积气也,知积块也,奚谓不坏?夫天地,空中之一细物,有中之最巨者。”

古人都是通过‘感官’跟‘心的想法’,来推断这些事的。
而lz你,你是用科学得出的结论,来套古人的言语书籍。
其实这两个是不同学科的 囧 你本身的提问就有些矛盾。
当然我们所知的这两个领域,都没有发展到终点,所以我不能准确的回答你这个问题。
--------------------------------------------
至于老子是怎么知道的。我们不知道。我们只能知道他是一个史官,管理书库的,通晓各种典籍,结合人生经历,从而写出了这些
毕竟一样的环境,养出的人都千奇百怪
几千年了都,还是没有第三个人能继承老子的思想道统。
想当年,元素列表的创始人,因为做了一个梦,才有元素列表的诞生。
想当年,牛顿看到苹果掉下来,想出了万有引力,但是他之前的人呢?之后的人呢?都没有了,之前无人想出来,之后的人们又在他的局限下发展。
这些事,实在不好解释。

--------------------------
当代为什么没有圣人?
圣人都是死后才会被说成【圣人】的
老子、孔子、孟子、等,都是死后被人说成圣人的。
再说近点,比如梵高的画,也是梵高死后才被称颂的。他活着的时候,一文不值。孔子当年也一样,抱着满腹的理想,周游各国,最后还是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支持他的学说。死后政局大变,各国统一。才想起他来。
而老子最精明,知道西出函谷关~!
当然,这是说古代。

这个时代的圣人,很少了。我们都是崇尚金钱利益的
比如易经中‘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为了广大人民群众而做的事就是事业!
而现在已经歪曲了,变成钱了。
这就跟古代人和古代圣人的出发理念都不同了。
所以我们的圣人含义,也变了。
他可以是李嘉诚,他可以是胡润富豪榜任何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