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景陵是谁的墓

2024-05-14

1. 清朝景陵是谁的墓

景陵是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帝)的陵寝,位于遵化州西北七十里昌瑞山孝东陵之东稍南二里许。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初十日开始动工,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营建告成。康熙皇帝首创了先葬皇后,地宫门不关闭,以待皇帝的先例。
康熙二十年三月初八日仁孝皇后、孝昭皇后同奉安入景陵地宫;康熙二十八年十月二十日孝懿皇后同奉安地宫;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驾崩,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初一日奉安于景陵地宫,掩闭地宫。
《钦定大清会典》卷42:景陵在昌瑞山,孝东陵之东。仁孝皇后(孝诚皇后)合葬,孝昭皇后、孝懿皇后、孝恭仁皇后祔葬,敬敏皇贵妃(雍正元年,雍正因允祥之故,将其母敏妃追封为皇考皇贵妃和其谥号)从葬景陵地宫。

清朝景陵是谁的墓

2. 关于清东陵 景陵的详细介绍

清东陵坐落在河北省唐山市的遵化市境。清东陵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首要的帝王后妃陵墓群,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筑,共建有皇陵五座—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以及东(慈安)、西(慈禧)太后等后陵四座、妃园五座、公主陵一座,计埋葬14个皇后和136个妃嫔。
景陵
内葬圣祖康熙皇帝和孝诚、孝昭、孝懿、孝恭四位皇后及敬敏皇贵妃。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为入关后第二帝,在位61年,是清朝,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勤政爱民,平定三藩叛乱,收复台湾,出兵击退盘踞在我国黑龙江流域雅克萨城的沙俄侵略军,遏制了沙俄对华的侵略野心。他曾多次平定边疆地区少数民族部分上层分子分裂祖国的叛乱。玄烨注重农业,大力治理河患,努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热心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在文治武功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素有“康熙大帝”之美誉。他本人虚心好学,多才多艺,天文地理、诗词歌赋、书法算学都比较精通。 孝诚皇后是玄烨的嫡皇后、被废黜的皇太子允礽的生母。孝恭皇后是世宗雍正皇帝的生母

3. 为什么康熙的陵墓叫景陵?

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的陵寝,位于唐山遵化马兰峪清东陵昌瑞山脚下,清孝陵东侧1公里处。该陵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十日动工,康熙二十年(1681年)完工。 景陵北依昌瑞山,建筑布局由南往北依次为:圣德神功碑亭、五孔拱桥、望柱、石像生、下马碑、神厨库、牌楼门、神道碑亭、二柱门、台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宝顶下是地宫。这些大大小小的建筑以一条宽9.70米的神路贯穿成一个完整的序列,该神路南与孝陵神路衔接,北端直达宝城,弯环如龙,盘曲有情。 景陵是清五朝在东陵界内营建的第二座皇帝陵,其建筑规模稍逊于孝陵,建筑规模总体上是以孝陵为蓝本,但局部又有所改创。如圣德神功碑亭内立双碑;石像生缩减为5对;改龙凤门为牌楼门等。景陵在葬在葬制上也有重大变革,开创了先葬皇后,附葬皇贵妃的制度;另外还摒弃了尸体火化入葬的传统而改为土葬。景陵的建筑风格及丧葬形式大多为后世所效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清朝皇陵中的圣神功碑亭是由嗣皇帝兴建的,用以彰扬先皇一生的功业,景陵圣德神功碑亭建于雍正三年至雍正五年(1725-1727年)。按照雍正皇帝的意愿,亭内竖立了两块石碑,分别镌刻满文、汉字,用以记述康熙大帝60多年的赫赫功德。碑文由雍正皇帝亲自撰写,长达4300多字,是后世研究康熙朝历史的珍贵史料。 景陵石像生的布置有别于清代所有帝陵,自五孔桥至牌楼门段的神路由于地形的影响而呈弯环的曲线,无法像其它陵寝际样对称布置,于是当时的建筑设计人员就根据神路走向顺地制宜随曲就弯地进行设置,一改其呆板的模式而呈现出灵活多变、步移景换言之的效果,体现了当时人们的聪明和才智。 但在1945年日本投降后,当时的中国仍是动荡不安,清东陵附近的一些土匪掀起了继1928年7月孙殿英之后的第二次盗掘清东陵文物的狂潮。同年9月当地一个姓张的人纠集约300余人对景陵展开了大规模的盗掘,将尘封了200余年的景陵地宫打开把随葬珍宝全部盗走,康熙皇帝及4后一妃的骸骨散落在地宫之中,一片狼藉惨不忍睹。 景陵地宫的盗口一直“对外开放”了7年,直到1952年清东陵文物保管所成立才封堵了盗口。

为什么康熙的陵墓叫景陵?

4. 清陵寝简介?

清 代帝后的陵墓。依其分布状况可分四区。(1) 永陵 ,在今辽宁省 新宾满族自治县 ,为 清太祖 以前的 肇 、 兴 、 景 、 显 四陵。(2) 清太祖 福陵 (俗称 东陵 )与 太宗 昭陵 (俗称北陵 ),在今 辽宁省 沉阳市 附近。(3) 东陵 ,在今 河北省遵化市 ,有 顺治 孝陵 、 康熙 景陵 、 乾隆 裕陵 、 咸丰 定陵、 同治 惠陵 及 太宗 后 昭西陵 及诸后妃之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4) 西陵 ,在 河北省 易县 ,有 雍正 泰陵 、 嘉庆昌陵 、 道光 慕陵 、 光绪 崇陵 及诸后妃之陵。亦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清西陵是一片丘陵地,周围群峦叠嶂,树茂林密,风景极佳。东有2300多年前的燕下都故城址,西望雄伟的紫荆关,北枕高耸挺拔的永宁山,现抵滔滔东流的易水河。 
  清西陵是清朝帝王两大陵寝之一,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公里。周界约100公里,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这里北依峰峦叠翠的永宁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参天,景态雄伟。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选此为陵址。雍正的陵址本来是选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但他认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因而将原址废掉,命另选“万年吉地”。选陵址者奏称,易县永宁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皇帝览奏后十分高兴,也认为这里“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间隔分葬于遵化和易县东、西两大陵墓。西陵自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首建泰陵,至公元1915年光绪的崇陵建成,历经186年,共建有帝陵4座,后陵3座,王公、公主、妃嫔园寝7座,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1000多间,石雕刻和石建筑100多座,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清西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清西陵与清东陵一起,被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清东陵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首要的帝王后妃陵墓群,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筑,共建有皇陵五座—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以及东(慈安)、西(慈禧)太后等后陵四座、妃园五座、公主陵一座,计埋葬14个皇后和136个妃嫔。 
  清东陵坐落在河北省唐山市的遵化市境,西距北京市区125公里,据说是顺治到此打猎时选定的,康熙2年(1663年)开始修建。陵区南北长125公里、宽20公里,四面环山,正南烟炖、天台两山对峙,形戌宽仅50公尺 的谷口,俗称龙门口。清代在此陆续建成217座宫殿牌楼,组成大小15座陵园,诸陵园以顺治的孝陵为中心,排列于昌瑞山南麓,均由宫墙、隆恩门、隆恩殿、配殿、方城明楼及宝顶等建筑构成。其中方城明楼为 各陵园最高的建筑物,内立石碑,碑上以汉、满、蒙三种文字刻写墓主的谧号;明楼之后为"宝顶"(大坟头),其下方是停放灵柩的"地宫"。由陵区最南端的石牌坊向北到孝陵宝顶,由一条约12公尺宽、6公里长的神道连成一气,沿途大红门、大碑楼(圣德神功碑楼)、石像生、龙凤门、七孔桥、小碑楼(神道碑楼)、隆恩门、隆恩殿、方城明楼等建筑井然有序,主次分明。 
  辽宁省境内的永陵、福陵、昭陵,统称盛京三陵。 
  福陵,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与皇后的陵墓,是清朝命名的第一座皇陵。 
  昭陵,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及其皇后的陵墓,在盛京三陵中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 
  永陵,永陵在盛京三陵中规模最小,占地仅1.1万多平方米,但列三陵之首。永陵始建于公元1598年,是满清皇族的祖陵,坐落于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城西21公里处的永陵镇。陵内葬着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曾祖父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及伯父礼敦、叔父塔察篇古以及他们的福晋。

清一代共修建12座帝陵、7座后陵、8座妃园寝,分别由关外三陵、东陵、西陵三部分陵区组成。

1、关外三陵

关外三陵在东北辽宁省。永陵位于辽宁新宾县永陵镇西北启运山南麓。葬有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远祖盖特穆、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等清皇室祖先。福陵位于辽宁沈阳市区之东,葬有清太祖努尔哈赤和皇后叶赫那拉氏。昭陵位于辽宁沈阳市区北部,葬有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2、东陵

东陵在河北省遵化县,共有陵寝和园寝14处。包括帝陵5座、后陵4座、妃园寝5座。埋葬着5个皇帝,15个皇后,50个皇贵妃、贵妃、妃,18个嫔,22个贵人,16个常在,9个答应,1个阿哥,4个福晋,17个格格。


孝陵,顺治帝(1638-1661年)陵墓,位于昌瑞山主峰下。附葬孝康章皇后、孝献端敬皇后。

孝东陵,葬有孝惠章皇后及7个妃子,还葬有4个福晋和17个格格。

景陵,康熙帝(1654-1722年)陵墓,位于孝陵东南。附葬孝诚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孝恭仁皇后及敬敏皇贵妃。

景陵双妃园寝,葬悫惠皇贵妃和敦怡皇贵妃。

景陵妃园寝,葬贵妃1人、妃11人、嫔8人、贵人10人、常在9人、答应9人、阿哥1人,共49人。

裕陵,乾隆帝(1711-1799年)陵墓,位于东陵胜水峪。附葬孝贤皇后、孝仪皇后、慧贤皇贵妃、哲闵皇贵妃、淑嘉皇贵妃。

裕陵妃园寝,葬皇后1人、皇贵妃2人、贵妃5人、妃6人、嫔6人、贵人12人、常在4人,共36人。

定陵,咸丰帝(1831-1861年)陵墓,位于东陵平安峪。附葬孝德显皇后。

普祥峪定东陵,葬慈安皇太后(1837-1881年)。

菩陀峪定东陵,葬慈禧皇太后(1835-1908年)。

定陵妃园寝,葬皇贵妃2人、贵妃2人、妃4人、嫔4人、常在3人,共15人。

惠陵,同治帝(1856-1874年)陵墓,位于东陵双山峪。附葬孝哲毅皇后。

惠陵妃园寝,葬淑慎皇贵妃、恭肃皇贵妃、献哲皇贵妃、荣惠皇贵妃。

昭西陵,葬孝庄文皇后(顺治生母)。

3、西陵

西陵在河北省易县,共有陵墓和园寝14座。包括帝陵4座,后陵3座,妃园寝3座,亲王、阿哥、公主等园寝4座。埋葬着4个皇帝,9个皇后,4个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46人,亲王、阿哥、公主6人。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

泰陵,雍正帝(1678-1735年)陵墓,位于西陵天平峪。附葬有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

泰东陵,葬孝圣宪皇后(乾隆生母)。

泰陵妃园寝,葬皇贵妃1人,贵妃、妃以下至答应20人。

昌陵,嘉庆帝(1760-1820年)陵墓,位于西陵太平峪。附葬孝淑睿皇后。

昌西陵,葬孝和睿皇后。

昌陵妃园寝,葬皇贵妃1人、妃4人、嫔4人,贵人2人、常在1人。

慕陵,道光帝(1782-1850年)陵墓,初建于绕斗峪,后改为宝华峪。因地宫浸水而废弃,别择于西陵龙泉峪。附葬孝穆成皇后、孝慎成皇后、孝全成皇后。

慕东陵,葬孝静成皇后,皇贵妃1个、贵妃3人、妃4人、嫔4人、贵人4人。

崇陵,光绪帝(1871-1908年)陵墓,位于西陵九龙峪,易名金龙峪。附葬隆裕皇后。

崇陵妃园寝,葬珍妃、瑾妃。



清代陵墓分为关外和关内两部分:

一、关外

关外有四座陵墓:兴京(旧称赫图阿拉,今辽宁新民县,原新宾县)的永陵;盛京(也称奉天,今辽宁沈阳市)的福陵(俗称东陵)和昭陵(俗称北陵),还有一座东京陵(东京位于辽阳市,曾是明朝辽东都司治所,攻克之后,作为后金政权都城,迁都沈阳后,改为东京)。

赫图阿拉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出生的地方,是他的老家,曾是后金政权的首都。永陵安葬着努尔哈赤的四位祖先:肇祖原皇帝孟特穆(始祖)、兴祖直皇帝福满(曾祖)、景祖翼皇帝觉昌安(祖父)、显祖宣皇帝塔克世(父亲),从葬的有武功郡王礼敦、多罗恪恭贝勒塔察篇古。陵区占地1万平方米,南面正中有红门(宫门),门内东西横列四座碑亭,分别立有四祖墓碑。碑亭北部是方城,南面的入口叫启运门,北有启运殿、东西配殿各三间,全都是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启运殿后为宝城,前有琉璃壁,四祖坟墓东西环列,兴祖居中,肇祖位于其东北角一小处地方。

盛京是清王朝入关统一全国前在关外的首都,入关后成为陪都。

二、关内

关内有清东陵(河北遵化县马兰峪)和清西陵(河北易县泰宁山,也叫永宁山)两个陵区共九座帝陵。均分前圈(建筑区)和后龙(山区)两部分。

5. 景陵的介绍

景陵,古县名,即今湖北省天门市。后晋天福元年(936年),为避石敬瑭名讳(“敬”与“竟”同音),遂改竟陵县为景陵县(意为“陵之竟也”)。天福五年,直隶防御州治所设景陵县。后汉复名竟陵县。

景陵的介绍

6. 景陵的景陵规制

景陵宝城至隆恩门规制于孝陵同。   《昌瑞山万年统志》记:地宫周建宝城,前起方城,上建明楼,楼额恭书曰:景陵内碑一,恭书曰:圣祖仁皇帝之陵。宝城阶下前设祭台,上陈石五供,前为琉璃花门三,又前为飨殿五间,重檐悬额,恭书曰:隆恩殿。左右庑各五间,东西燎炉各一。前为隆恩门五间,门外左右班房各三间,东西朝房各五间,东厢迤南为神厨库,垣北为井亭一,中为三孔石桥三,东西便桥二,前为神道碑亭一,恭书曰: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之陵,以上匾额碑文恭奉世宗宪皇帝御书,均刊刻不便钩镌,成择吉撰文告祭敬谨悬挂。又前为龙凤门五间,文臣、武士、马、象、狮子石像各二,望柱二,下马石牌二,左右序列。前为五孔石桥一,前为圣德神功碑亭一,溯考雍正三年遣大学士、侍郎等相度立碑方位,谕曰:世祖章皇帝碑文字迹似小,我圣祖仁皇帝在位六十余年,功德隆盛,文章字数甚多,一碑不能尽载,宜建立二碑,一刻清文,一刻汉文,然此碑若比孝陵碑亭宽展,恐有未安,即或加宽必不可以加高,尔等详议论,务期合宜。遵议详加相度,照依孝陵规制建立二碑,镌刻告成,择吉建立,亭前后擎天石柱各二。又前神路转西,逹于孝陵七孔桥迤北神路之左。 隆恩门内即宝山砂山、均按形势栽种仪树,以资阴护,每行株数目因地制宜,惟孝陵神路两旁仪树每行十株,景陵、裕陵、定陵,神路两旁均系每行九株。景陵共仪树二万九千五百株。

7. 景陵的介绍

景陵,古县名,即今湖北省天门市。后晋天福元年(936年),为避石敬瑭名讳(“敬”与“竟”同音),遂改竟陵县为景陵县(意为“陵之竟也”)。天福五年,直隶防御州治所设景陵县。后汉复名竟陵县。

景陵的介绍

8. 清东陵的布局结构

 入关第一帝世祖顺治皇帝的孝陵位于南起金星山,北达昌瑞山主峰的中轴线上,其余皇帝陵寝则以孝陵为中轴线按照“居中为尊”、“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观念依山势在孝陵的两侧呈扇形东西排列开来。各陵按规制营建了一系列建筑,总体布局为前朝后寝。“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审美思想贯穿于每一座陵寝建筑中。孝陵之左为圣祖康熙皇帝的景陵,次左为穆宗同治皇帝的惠陵;孝陵之右为高宗乾隆皇帝的裕陵,次右为文宗咸丰皇帝的定陵,形成儿孙陪侍父祖的格局,突现了长者为尊的伦理观念。皇后陵和妃园寝都建在本朝皇帝陵的旁边,表明了它们之间的主从、隶属关系。皇后陵的神道都与本朝皇帝陵的神道相接,而各皇帝陵的神道又都与陵区中心轴线上的孝陵神道相接,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枝状系。  清代在此陆续建成15座陵园,埋葬160余人,均由宫墙、隆恩殿、配殿、方城明楼及宝顶等建筑构成。其中方城明楼为各陵园最高的建筑物,内立石碑,碑上以汉、满、蒙三种文字刻写墓主的谥号。明楼之后为宝顶(大坟头),其下方是停放灵柩的地宫。 孝陵以金星山为朝山(陵寝正前方所对之山),以影壁山为案山(墓穴与朝山之间的小山),以昌瑞山为靠山(陵墓后靠之山),三山的连线即为孝陵建筑的轴线。由于金星山、昌瑞山之间的距离长逾8公里,营造者设置了一条长约6公里的神路(专供棺椁、神牌通过的甬路),将自石牌坊(用石料构筑的牌楼,是陵区入口的标志物)至宝顶(地宫之上的封土)的几十座建筑贯穿在一起,并依山川形势分成了三个区段。一是石牌坊到影壁山间长约1.5公里的区段。在这个区段内,配置了宽大的石牌坊和高耸的神功圣德碑亭(内竖为皇帝歌功颂德的石碑的方亭,亦称大碑楼),与金星山及影壁山相呼应。二是影壁山至五孔桥间长约3.5公里的区段。在这个区段内,配置了石像生(设在神路两旁的石人、石兽雕塑群)、龙凤门(由三间石雕火焰牌楼和四段琉璃壁组成的门坊)、一孔桥、七孔桥和五孔桥等低平建筑,以同周围的平坦地势相协调。三是五孔桥至宝顶间长约1公里的区段。在这个区段内集中配置了神道碑亭(内竖镶刻帝后谥号石碑的方亭)、隆恩门(陵院的大门)、隆恩殿(举行大祭活动的主要殿堂)、方城(砖砌的方形城台)、明楼(建在方城之上的内竖墓碑、檐挂陵名匾额的方亭)、宝顶、宝城(围绕宝顶的城墙)等主要礼制性建筑。并且这些建筑由南至北依次升高,以与昌瑞山及两侧护砂(陵寝左右的山丘)相互配合。这些建筑的配置与组合,均以风水学中的形势理论为指导,其大小、高低、远近、疏密皆以“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尺度进行视觉控制。并将山川形胜纳于景框之中,作为建筑的对景、底景和衬景,实现了“驻远势以环形,聚巧形而展势”的目的。 内葬人物  陵寝  内葬人物 孝陵  内葬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1661),在位18年孝康章皇后、孝献皇后  景陵  内葬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在位61年孝诚、孝昭、孝懿、孝恭四位皇后及敬敏皇贵妃  裕陵内葬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在位60年孝贤、孝仪二皇后,慧贤、哲悯、淑嘉三位皇贵妃  定陵  内葬文宗咸丰帝爱新觉罗·奕詝(1831—1861),在位11年孝德显皇后  惠陵  内葬穆宗同治帝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4)孝哲毅皇后  昭西陵内葬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1613—1687)孝东陵  内葬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1641—1717)该陵内还陪葬了28位顺治帝的妃嫔  普祥峪定东陵内葬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1837—1881),即慈安皇太后菩陀峪定东陵  内葬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1835—1908),即慈禧皇太后景陵皇贵妃园寝内葬康熙帝的悫惠皇贵妃和惇怡皇贵妃景陵妃园寝  内葬康熙帝的1位贵妃、11位妃、8位嫔、10位贵人、10位答应、8位常在、1位皇子(十八阿哥)裕陵妃园寝  内葬乾隆帝死后被贬的乌喇那拉皇后和35位妃嫔定陵妃园寝  内葬咸丰帝的2位皇贵妃、2位贵妃、4位妃、4位嫔、3位常在惠陵妃园寝  内葬同治帝的淑慎、恭肃、献哲、荣惠4位皇贵妃公主园寝  内葬宣宗道光皇帝的2位公主和2位皇子内葬人物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