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香港首富的李嘉诚,眼光应该很高,他为什么也不去做一些创新型的投资?

2024-05-16

1. 作为香港首富的李嘉诚,眼光应该很高,他为什么也不去做一些创新型的投资?

儒家修身之道
对于国内许多人来说,香港富豪给予大家的印象除了豪奢的生活之外,多数是接二连三的与某女星传出了绯闻,或者是多房妻女争夺家产的新闻。但是,在诸多见诸媒体的信息中,更多讲得是李嘉诚的勤奋自律以及为人处世的哲学和智慧。

2013年李嘉诚85岁的时候,还依然保持着睡觉之前看书和晚饭之后看十几二十分钟英语新闻的习惯。关于李嘉诚工作习惯的一个细节是:无论晚上几点睡觉,他一定会在早上5点59分闹铃响后起床。然后是听新闻,打高尔夫之后,再去办公室。
如果浏览李嘉诚在公开场合所拍摄的照片,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时候,他都是一副标准的笑脸。在见诸媒体的对其性格的描述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李特别会顾忌别人的感受,照顾到每个人的感受。
用万通地产董事长冯仑的话说,就是李会让每个人都舒服。万通控股董事长冯仑曾在一篇文章中描写了他和长江CEO班的同学马云、郭广昌、牛根生等人去拜见李嘉诚的经历。与冯仑他们预想中的“超级富豪”不同,这位华人世界的超级大哥在电梯处与每个人握手、发名片。至于吃饭和拍照的座次,则由抓阄决定。一个小时的吃饭时间,李嘉诚会四个桌子轮流坐,而且几乎都是15分钟。在饭局结束之后,李嘉诚会和每个人握手,即便是墙角的服务员,李嘉诚也会专门跑过去握手。
别人告诉冯仑,恰是因为老先生这种做人周到和真诚,所以很多人到了香港都愿意和他做生意。有人评价李嘉诚善于搞关系、做交易,但可能恰是因为他的这种圆融周到的性格,是其在政界、商界左右逢源的重要原因。

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说自律和对待别人的周到体贴属于修身的话,那么在齐家上,李嘉诚也可以说是富豪中的典范。
2012年,84岁的李嘉诚向媒体公布了其财产的分配方案,其旗下长和系的资产,由大儿子李泽钜接手。兴趣在别处的二儿子李泽楷则获得李嘉诚更多资金上的资助。香港媒体认为,从分配的公平性角度来说,两个儿子分到的财产无论是实物还是股票、现金,从数量上来说,应该说是旗鼓相当。
“教父”与他的时代之辩
2018年1月,《福布斯》杂志发布2018年中国香港富豪榜。长和主席李嘉诚的净资产增加了57亿美元,达到360亿美元,并连续第20年蝉联香港首富。
在李嘉诚宣布退休的新闻出来之后,有人把这位在商场纵横了70多年的富豪与三星的李健熙、日本的盛田和夫进行对比,认为李嘉诚这样的香港富豪多是依赖特殊关系获得特许经营或资源,不像李健熙、盛田和夫是通过对技术进步承担巨额风险,从而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且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李嘉诚在评价自身的人生时说,“有一些东西不是我想要的,也不是我主动能选择的,这一点很重要。这就是我的命运,我的人生。但是我在最艰难的被动选择里,选择了相对较好的结果,这是我的成功之处。”或许这句话可以看做是对这位富豪人生最中肯的评价。

作为香港首富的李嘉诚,眼光应该很高,他为什么也不去做一些创新型的投资?

2. 1、李嘉诚成为亚洲首富,做出了哪些重大的决策?他为什么如此决策?

我个人的观点:当李嘉诚成为亚洲首富之后的主要决策就是到中国大陆囤地,待房价上涨再顺势捞一把。李嘉诚在中国大陆拿到的地基本都要等待多年才开始修建,反正我个人映像不怎么好【摘要】
1、李嘉诚成为亚洲首富,做出了哪些重大的决策?他为什么如此决策?【提问】
我个人的观点:当李嘉诚成为亚洲首富之后的主要决策就是到中国大陆囤地,待房价上涨再顺势捞一把。李嘉诚在中国大陆拿到的地基本都要等待多年才开始修建,反正我个人映像不怎么好【回答】
2、李嘉诚曾用16字总结自己做事的哲学:好谋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无为而治。试用管理的基本职能理论加以分析。【提问】
准备向李嘉诚取经么【回答】

3. 1、李嘉诚成为亚洲首富,做出了哪些重大的决策?他为什么如此决策?

李嘉诚对慈善事业什么热衷,李嘉诚说:“我对教育和医疗的支持,将超越生命的极限。”出于一份“饮水思源”的情怀,也因为自幼家贫,未有接受正规高深教育的机会,令李嘉诚至今引以为憾。2006年8月24日,李嘉诚对外宣布,将把个人财产的至少三分之一捐给名下3个慈善基金。以李嘉诚约1466亿港元财产计算,李嘉诚捐出的三分之一家产约等于489亿港元,这将是香港最大的个人慈善基金,也将是全球华人私人基金会中金额最高的一个。【摘要】
1、李嘉诚成为亚洲首富,做出了哪些重大的决策?他为什么如此决策?【提问】
李嘉诚对慈善事业什么热衷,李嘉诚说:“我对教育和医疗的支持,将超越生命的极限。”出于一份“饮水思源”的情怀,也因为自幼家贫,未有接受正规高深教育的机会,令李嘉诚至今引以为憾。2006年8月24日,李嘉诚对外宣布,将把个人财产的至少三分之一捐给名下3个慈善基金。以李嘉诚约1466亿港元财产计算,李嘉诚捐出的三分之一家产约等于489亿港元,这将是香港最大的个人慈善基金,也将是全球华人私人基金会中金额最高的一个。【回答】

1、李嘉诚成为亚洲首富,做出了哪些重大的决策?他为什么如此决策?

4. 李嘉诚有什么投资逻辑呢?


5. 李嘉诚的投资逻辑是怎样的?


李嘉诚的投资逻辑是怎样的?

6. 李嘉诚的经商之道


7. 李嘉诚为什么说"2016年生意难做

  李嘉诚为什么要在中国人习惯说“吉利话”的一年之始,说出“2016年生意难做”这样“不吉利”的话?是严峻的现状让他不得不这样说。商人的逐利性,决定了他们往往有着最为敏锐的嗅觉,能及时感知经济形势的变化与走势。尤其是像李嘉诚、郑裕彤、郭鹤年这种商业巨头,在投资上都有全球视野也有经验。在过去一年,长建、电能合并遭遇滑铁卢,再加上股市动荡、楼市年尾疲弱,对于李嘉诚而言是不太平静的一年。不过回头来看2015年的经济表现,不得不承认李嘉诚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

  我们可以将商业资本的去向看作经济状况的“晴雨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日前提醒,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将“令人失望且不平稳”。世界银行也预测,面对多项周期性和结构性不利因素,全球经济增速在2016到2017年将只有“小幅度改善”。
  巨头可以进行资产腾挪,我们普通投资者又该怎么办?如果你有能力而且不怕麻烦,可以配置境外资产。至于绝大多数普通人,则应从2015年吸取经验:少折腾。尽量减少交易的次数,尽量争取看得见的收益,尽量降低高风险产品的投资比重,只要放平心态降低预期,2016年一样可以平稳过渡。

李嘉诚为什么说"2016年生意难做

8. 李嘉诚是如何创业的?

从推销员到总经理“一个有信用的人,比起一个没有信用、懒散、乱花钱、不求上进的人,自必有更多机会。”这是李嘉诚给年轻人的忠告,同时也是他的座右铭。 

中国历史十大富豪排行 瞒着学校地下创业 亿万富翁成功路 

一九四○年日军侵华,李嘉诚随父母从家乡潮州逃难到香港,当时他才十四岁。李嘉诚的父亲本为教师,到香港后一时找不到工作,举家投靠家境颇为富裕的舅父庄静庵。可是不久父亲就患上了严重的肺病,临终时,他没有交代什么遗言,反而问李嘉诚有什么愿望。李嘉诚当即承诺:“日后一定会令家人有好日子过。” 

父亲病逝后,作为长子的李嘉诚为养家糊口放弃学业,去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家塑胶厂当推销员。李嘉诚深知,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推销员,首要是勤奋,其次是头脑灵活。在日后的推销生涯中,李嘉诚便充分发挥了这等“窍门”。当其他同事每天只工作八小时的时候,李嘉诚就工作十六个小时,天天如是。李嘉诚对“打工”的看法是:“对自己的分内工作,我绝对全情投入。从不把它视为赚钱糊口,向老板交差了事,而是将之当作是自己的事业。”就这样,李嘉诚只花了一年时间,业绩便超越其他六位同事,成为全厂营业额最高的推销员。他当时的销售成绩,是第二名的七倍。十八岁的他受到老板的赏识,被擢升为部门经理。一年后,他当上了销售公司总经理。李嘉诚的快速擢升还有一段插曲:他在厂里当销售员时,再忙也要到夜校进修。他在会考合格后打算去读大学,老板为挽留这个人才,便索性把他提升到总经理的岗位上了。 

“长江”最初的风波 

经过这短短一役,李嘉诚开始估量自己的实力,他相信若自立门户,成绩可能更好。一九五○年,二十二岁的李嘉诚终于辞去总经理一职,尝试创业。当时,李嘉诚的资金十分有限,两年多来的积蓄仅有七千港元,实不足以设厂。他向叔父李奕及堂弟李澍霖借了四万多元,再加上自己的积蓄,总共五万余港元资本,在港岛的皇后大道西,开设了一家生产塑胶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厂,并取荀子《劝学篇》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之意,将厂名定为“长江”。 

起初,李嘉诚只知不停地接订单及出货,忽略了质量控制,致使产品愈来愈粗劣。结果不是延误了交货时间,就是引起退货并要赔偿,工厂收入顿时急跌。加上原料商纷纷上门要求结账还钱,银行又不断催还贷款,“长江”被逼到破产的边缘。这使李嘉诚明白自己实在是操之过急,低估了当老板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