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在慈济的日子(一)

2024-05-13

1. 回首在慈济的日子(一)

转眼之间,做慈济已经有14个年头,最开始是在苏州接触慈济,2007年因为一次参访活动,走进了静思书院的门。
                                          
 时间越久,早年的记忆就越模糊。早期的慈济记忆,大多停留在书院的心灵讲座、香积厨房的帮厨上,至于参加了什么慈济活动,没有特别的印象,印象深的是人,是苏州、上海的志工,像林宗明师兄、魏锦霓师姊(当时大家喜欢叫她三姐),还有一位吴师姊,现在微信里只有她的法号——慈贺,本名倒是叫不出来了。
  
 2008年因为工作变化来到了杭州,工作入职办理好后,就到杭州慈济报到,那个时候的杭州联络处位在清泰街的富春大厦,算是杭州很好的地段,交通很方便。那个时候租房住在三里亭,每次都是坐40路公交车去慈济。
                                          
 到了杭州之后,这里的香积厨房很小,除了人少能自己做点吃的,人多的时候,都有不少的香积志工在厨房忙,于是就没了“用武之地”。
  
 或许是年轻的缘故,觉得更适合做影像方面的工作(志工服务之一,内部的“岗位”名称叫人文真善美),而且当时这方面的志工人手极缺,于是就“半推半就”地做了真善美志工。
  
 早年的时候,本地的活动没有现在多,固定的就是富阳访视、陈娟英第二敬老院关怀、医院关怀等活动。那个时候,志工的培训、会议都是和苏州、上海、昆山的一起,于是每一两个月就要出门一趟。
  
 除了上面这些动态的活动,后来也有了读书会等静态活动。周三的晚上,志工们从单位下班,或者从家里出来,聚在联络处一起读书。一开始读的是《慈济》月刊,后来才读人生系列、佛典系列的书,读书会中,除了读书分享,还有经典的唱诵,像《人有二十难》、《三十七道品偈诵》。

回首在慈济的日子(一)

2. 济慈简介

济慈,全名约翰·济慈John Keats(1795年—1821年),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他是杰出的英诗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派的主要成员,代表作有《圣艾格尼丝之夜》《秋颂》《夜莺颂》和《致秋天》。1821年2月23日,济慈于在意大利疗养时逝世。
电影《明亮的星》就是讲述诗人济慈和恋人范尼的故事 可以参考观看~

3. 慈济是什么

慈济是指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是一个公益组织,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由证严上人创立于东台湾的花莲一隅。最初由三十位家庭主妇每天省下五角钱,投入竹筒里,与五位弟子,每人每天增产一双婴儿鞋,以克己、克勤、克俭、克难的精神创立慈济,开始济助贫困,拔苦予乐的工作。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通过大陆成立基金会,成为大陆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由非营利组织所成立的全国性基金会,并于2010年8月20日于苏州静思书院举行挂牌典礼。慈济人所推动的包括慈善、医疗、教育、人文四项,统称为「四大志业」;另投入骨髓捐赠、环境保护、小区志工、海外赈灾,此八项同时推动,称之为「一步八法印」。慈济继踏出了慈善和医疗的脚步之后,基于培育医护人才,和解决少女的就业问题,于是在1989年成立慈济护专,迈向教育志业的第一步,至2000年7月,完成了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之全程、全面、全人的「完全化教育」,并于海内外设立幼儿园、小学、中学,开展社会教育推广,落实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慈济是什么

4. 济慈资料

  济慈资料

  济慈,全名约翰·济慈John Keats(1795年—1821年),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他是杰出的英诗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派的主要成员。父亲是马厩的雇工领班。自幼喜爱文学,由于家境窘困,不满16岁就离校学医。他8岁丧父,14岁丧母,虽然与弟弟和妹妹相互支持,但过早失去父母的悲伤始终影响着他,于是他从此热衷于医学。在恩菲尔德学校(Enfield School),济慈接受了传统正规的教育,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济慈受到了师长克拉克(Charles Cowden Clarke)的鼓励。年轻的济慈非常钟爱维吉尔(Virgil),14岁时,他将维吉尔的长诗《埃涅阿斯纪》("Aeneid")翻译成英语。1810年,济慈被送去当药剂师的学徒。五年后济慈考入伦敦的一所医学院,但没有一年,1815年济慈便放弃了从医的志愿,而专心于写作诗歌。济慈很早就尝试写作诗歌,他早期的作品多是一些仿作,1817年,济慈的第一本诗集《诗歌》和《哦,孤独》出版,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这本诗集受到了一些好的评论,但也有一些极为苛刻的攻击性评论刊登在当时很有影响力的一本杂志(Blackwood`s magazine)上。济慈没有被吓倒,他在来年的春天复印了新诗集《安迪密恩》(“Endymion”)。1818年夏天,济慈前往英格兰北部和苏格兰旅行,途中得到消息说他的兄弟汤姆得了严重的肺结核,济慈即刻赶回家照顾汤姆。这一年年底,汤姆死了,济慈搬到一个朋友在汉普斯泰德(Hampstead)的房子去住,现在人们已将那所房子认为济慈之家。在那里,济慈遇见并深深的爱上了一位年轻的女邻居,芬妮·布朗(Fanny Brawne)。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疾病与经济上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济慈,但他却令人惊讶的写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其中包括《圣艾格尼丝之夜》《秋颂》《夜莺颂》和《致秋天》等名作,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强烈感受和热爱,为他赢得巨大声誉。1820年3月,济慈第一次咳血,之后不久,因为迅速恶化的肺结核,1821年2月23日,济慈于在意大利疗养时逝世。 去世的时候,只有年轻而忠诚的朋友画家塞文陪伴着他。   他的墓志铭写着:Here lies one   whose name was writen in water   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   他是个伟大的诗人,但却英年早逝。他的诗歌影响了一代人。   他的诗歌包括《圣艾格尼丝之夜》《秋颂》《夜莺颂》和《致秋天》等名作。

  作品及影响

  济慈创作的第一首诗是《仿斯宾塞》,接着又写了许多优秀的十四行诗,他的这些早期诗作收集在1817年3月出版的第一本《诗集》中。次年,他根据古希腊神话写成的《安迪密恩》问世,全诗想象丰富,色彩绚丽,构架宏大,洋溢着对自由的渴望。   1818年到1820年,是济慈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他先后完成了《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海伯利安》等著名长诗,最脍炙人口的《夜莺颂》《希腊古翁颂》《秋颂》等名篇也是在这一时期内写成的。   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他生平只有25岁,但其遗下的诗篇一直誉满人间,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并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他主张“美即是真,真即是美”,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事物外貌,表现景物的色彩感和立体感,重视写作技巧,语言追求华美,对后世抒情诗的创作影响极大。   “1821年2月23日,他客死罗马,安葬在英国新教徒公墓,年仅二十五岁。……如果天以借年,他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成就,是难以逆料的。但是人们公认,当他二十四岁停笔时,他对诗坛的贡献已大大超越了同一年龄的乔叟、莎士比亚和弥尔顿。”     “在英国的大诗人中,几乎没有一个人比济慈的出身更为卑微。” (BY《济慈诗选》序/屠岸)   注:济慈以及其诸多诗作,曾经在著名的科幻作品系列《海伯利安》中被提及。   济慈特指约翰.济慈,(John Keats),其他“Keats”译为“基茨”。

5. 作者济慈的资料

济慈,全名约翰·济慈[1](John Keats,1795年—1821年)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他是杰出的英诗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派的主要成员。父亲是马厩的雇工领班。自幼喜爱文学,由于家境窘困,不满16岁就离校学医。其父母在其青少年时期便相续去世,虽然与兄弟和姐姐相互支持,但过早失去父母的悲伤始终影响着他。在埃菲尔德学校(Enfield School),济慈接受了传统正规的教育,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济慈受到了师长克拉克(Charles Cowden Clarke)的鼓励。年轻的济慈非常钟爱维吉尔(Virgil),14岁时,他将维吉尔的长诗《艾涅阿斯纪》("Aeneid")翻译成英语。1810年,济慈被送去当药剂师的学徒。五年后济慈考入伦敦的一所医学院,但没有一年,济慈便放弃了从医的志愿,而专心于写作诗歌。济慈很早就尝试写作诗歌,他早期的作品多是一些仿作,1817年,济慈的第一本诗集出版。这本诗集受到了一些好的评论,但也有一些极为苛刻的攻击性评论刊登在当时很有影响力的一本杂志(Blackwood`s magazine)上。济慈没有被吓倒,他在来年的春天复印了新诗集《安迪密恩》(“Endymion”)。1818年夏天,济慈前往英格兰北部和苏格兰旅行,途中得到消息说他的兄弟汤姆得了严重的肺结核,济慈即刻赶回家照顾汤姆。这一年年底,汤姆死了,济慈搬到一个朋友在汉普斯泰德(Hampstead)的房子去住,现在人们已将那所房子认为济慈之家。在那里,济慈遇见并深深的爱上了一位年轻的女邻居,芬妮·布朗(Fanny Brawne)。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疾病与经济上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济慈,但他却令人惊讶的写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其中包括《圣艾格尼丝之夜》《秋颂》《夜莺颂》和《致秋天》等名作,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强烈感受和热爱,赢得巨大声誉。1820年3月,济慈第一次咳血,之后不久,因为迅速恶化的肺结核,1821年2月23日,济慈于去意大利疗养的途中逝世。 去世的时候,只有年轻而忠诚的朋友画家塞文陪伴着他。 

他的墓志铭写着:Here lies one
whose name was written in water
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
济慈创作的第一首诗是《仿斯宾塞》,接着又写了许多优秀的十四行诗,他的这些早期诗作收集在1817年3月出版的第一本《诗集》中。次年,他根据古希腊神话写成的《安迪密恩》问世,全诗想象丰富,色彩绚丽,构架宏大,洋溢着对自由的渴望。 
1818年到1820年,是济慈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他先后完成了《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海伯利安》等著名长诗,最脍炙人口的《夜莺颂》《希腊古翁颂》《秋颂》等名篇也是在这一时期内写成的。 
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他生平只有25岁,但其遗下的诗篇一直誉满人间,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并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他主张“美即是真,真即是美”,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事物外貌,表现景物的色彩感和立体感,重视写作技巧,语言追求华美,对后世抒情诗的创作影响极大。 

  “1812年2月23日,他客死罗马,安葬在英国新教徒公墓,年仅二十五岁。……如果天以借年,他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成就,是难以逆料的。但是人们公认,当他二十四岁停笔时,他对诗坛的贡献已大大超越了同一年龄的乔叟、莎士比亚和弥尔顿。”    
  “在英国的大诗人中,几乎没有一个人比济慈的出身更为卑微。” (BY《济慈诗选》序/屠岸)

注:济慈以及其诸多诗作,曾经在著名的科幻作品系列《海伯利安》中被提及。
济慈特指约翰.济慈,(Jhon Keats),其他“Keats”译为“基茨”。

作者济慈的资料

6. 慈济(3)

大爱之道广披环宇,长情之路古往今来。慈济的环保事业已经做了50年了,50年来证严法师从慈济花莲精舍的几个人的誓愿,一路下来,发展到现在全球十几万人投入到浩浩荡荡的慈悲济世的情怀当中。
  
  
 50年的时间,对于人类的发展或者人类的历史的长河来看并不算长,但是对于个人的人生来讲,50年,应该是人生中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一段时间。
  
 在来台湾之前我连证严法师的照片都没有见过,更不要说当面见法师了,法师没有离开过台湾,她领导的慈济堂完全靠她个人的智慧与魅力凝聚了万千颗爱心,把爱心化作清流,流入人间。她提倡的人间净土,非天天念经的净土,是让人回归于干净纯净清净的心灵,在静中去体察万物提升智慧,用慈悲度己渡人的净土。
  
 法师很精进,年日一如的晨起开示几十年从未间断,法师很讲究礼仪,她要求大家举手投足都要端庄,穿衣、行走、吃饭等所有日常行为都要美,她说的这个美并非单纯的漂亮,而是指行为过程中要透过自己的内心和外在的身体统一,敬己敬人,这样所发出来的气息才是美的。
  
 法师带领精舍的师父长年住在华莲精舍,一直奉行坚持出家众自食其力的佛陀理念,在精舍的所有吃、穿、用皆是自给自足,做到一日不耕一日不吃。
  
 “静思语”是证严法师平时对大家的开示整理的句子,也就是她平时说的话,她说“人生若能减低欲望,生活上便没有什么值得计较”!
  
 人生所有的欲望皆来自一个“贪”字,贪名、贪利、贪享受,而这些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身外之物,每个人都明白这个道理,而做起来却不容易,河北佛协的常辉法师说,戒除“贪念要财布施”。证严法师说“财布施不是你把钱送给别人,而是真诚的帮助真正需要你帮助的人,并且要亲自力行的去做事情,最重要的是布施者的腰弯的一定要比被施者低”。
  
 这些年法师对贫困地区、灾区、落后地区的慈善关怀救助使大量需要帮助的人得到了帮助,更重要的是将这种慈济大爱传递到世界各地。
  
 证严法师用她实际的行为,以及她对社会承担的使命感,触动了成千上万颗心,她唤起了社会的良知良能,她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佛陀的理念,用自己的方式救度大众传承佛法,她是东方特蕾纱。

7. 济慈的概述如何?

英国诗人。生于伦敦,父母早逝。曾做过医生,同时又深爱诗歌,在创作中受诗人亨特和华兹华斯的影响。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受到人们的好评。后来形成了“天然接受力”的思想。1818年写成叙事诗《伊萨贝拉》,他的思想从强调感官享受转而强调思想深度。1819年济慈写出了传世之怍:颂诗《夜莺》《希腊古瓮》《哀感》《心灵》和抒情诗《无情的美人》,十四行诗《灿烂的星,愿我能与你永在》等,成为济慈诗作的精华和英国诗歌中的不朽之作。同年又写作了抒情诗《莱米亚》等作品。济慈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甚强。他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影响巨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丁尼生、布朗宁,以及唯美派诗人王尔德和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受其影响。

济慈的概述如何?

8. 慈济在人间的介绍

是电视剧神医大道公的片尾曲,“慈济在人间”为一首赞美神医的歌曲,又郑少秋、金美儿分别演唱,两人歌词有所不同,但大同小异。此歌是为电视剧神医大道公而专门制作的,但因为是结尾曲,因此知道的人非常少。所以并没有广为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