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2024-05-13

1.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2.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政治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3.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4.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1、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一句话,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有两个方面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 

6、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 

7、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 

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8、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2)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9、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 

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2、什么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3) 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l 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l 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l 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6、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1、意识的本质(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 
(1)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表现为: 
l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1、○2) 
l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1、○2、○3) 
l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l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l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3、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理 
(1)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2) 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3)方法论: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和有害的。 
(既要尊重规律,即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按规律办事,求真务实。)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 
区别: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41)?什么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P51)? 
联系:(1)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方法论: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我们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6、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7、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41)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的含义与特点 
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1) 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 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线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4、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 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 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 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5、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1) 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 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4)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什么是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3)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4)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1) 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含义不同;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2)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的部分可以决定整体的功能。 

(3)方法论:○1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2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 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 

1、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什么是发展):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1)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3) 方法论: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4、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 

(1) 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2) 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 

方法论:○1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3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紧跟政治课改 崇尚互联共享,中学政治教学网与你同历新课程改革!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 矛盾的含义。(2)矛盾的同一性。(3)矛盾的斗争性。(4)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5)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含义: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1)矛盾的特殊性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2)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1、○2、○3。 (3)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 

(1)二者相互联结。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2)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 

(1)区别: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这就是次要矛盾。 

(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1)区别:一个矛盾有两个方面,其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3)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 

(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2)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 

(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联系:两点之中有重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4)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论)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依据:矛盾的特殊性。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9、什么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主要是: 

(1)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 辨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1)什么是辨证的否定? 

○1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3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中,它总是汲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辨证的否定,既不是肯定一切,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克服的是旧事物中的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 

(2)、辨证否定观的要求(方法论): 

○1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即要求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更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2要求我们,要有革命批判的精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 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密切相连的。 

(1)要创新,就必须有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2)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必然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即要求我们,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陈说;注重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3、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因为: 

(1) 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原因: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例如:技术创新。) 

(2)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例如: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3)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 

Ø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原因: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使得人类的认识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 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发展。 

Ø 创新推动文化的发展。(了解“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 

(4) 结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结论(图示): 

人类 实践 ( 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推动) 社会发展。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表现:(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6、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及其要求: 

v 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群众,服务群众,对人民负责,向人民学习。 

v 群众观点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群众路线及其地位: 

Ø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Ø 群众路线的地位: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它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第12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1、 什么是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 

(1)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人的价值就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 

(2)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2、 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 

(1)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2)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3)在今天,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表现如下: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错误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4、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5、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关系? 

(1)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要紧、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2)利益发生冲突时,怎么办? 

当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3)利益没有冲突时,怎么办? 

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6、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1)根本途径:劳动和奉献。(要求: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 客观条件: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即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 (要求: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3)主观条件: 

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要求: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7、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原理) 

(1)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个人离不开社会) 

(2)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社会离不开个人) 

(3)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4)、方法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8、崇高理想的作用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即: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坚定正确的方向,就能够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从而为自己的生命里程注入恒久的动力和无限的生机,最后实现人生的价值。

5.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归纳

 知识给人以爱,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智慧,应该说知识就是幸福,因为有了知识,就是摸到了有史以来人类活动的脉搏,否则就不懂人类生命的音乐!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政治知识点  总结  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1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1)价值的含义: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不同的商品所以能进行交换,就是因为它有价值,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
  (2)使用价值的含义: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千差万别)。
  (3)两者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也离不开价值,否则就不是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同时拥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者为实现价值必须让渡使用价值,消费者为得到使用价值必须支付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目的是为了克服物物直接交换所遇到的困难。货币的产生经历了四个阶段:①偶然的物物交换阶段;②扩大的物物交换阶段;③一般等价物的产生阶段;④货币的产生阶段:在众多的商品中,金和银因具有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久藏不坏、质地均匀、容易分割等天然属性,因而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于是贵金属用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这便标志着货币正式产生。
  (2)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仍然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两大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①含义:指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价格: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决定价格,价格反映价值。
  ③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①含义: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W--G――W’
  ③需要现实中的货币。
  (3)货币的其他三种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金属货币与纸币:
  (1)纸币的含义: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2)纸币的本质:纸币只是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国家强制方能使用。
  (3)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4)纸币的发行: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与发行数量,但不能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发行量过多,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纸币发行量过少,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W价格水 平 × 待售W数量/G流通速度)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区别:①含义及实质不同。前者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的、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数量,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而后者是与之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它表现为物价水平在较长时间内全面、持续下降,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的出现,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②形成的原因不同。前者有四种类型,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结构型、综合型,其中纸币发行量过多属于需求拉动型。而后者则是由宏观经济环境由商品短缺转为相对过剩,货币供应量增长乏力,国外经济危机传导的物价下降等原因造成的。
  ③表现不同:前者表现为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经济过热的现象;后者表现为物价持续下跌、市场疲软、经济衰退的现象。
  ④危害不同:前者会直接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如果居民的实际收入没有增长,生活水平就会下降,购买力降低,商品销售困难,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后者引起物价下降,在短期内对居民生活有好处,但物价总水平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导致市场销售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和居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⑤解决的  方法  不同。
  解决通货膨胀的主要方法有:一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二是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努力增收节支等  措施  。
  而要解决通货紧缩,主要靠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和出口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特别需要靠扩大内需的方针。?联系:①都表现为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②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抑制。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1、货币的发展形式: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2、结算与信用工具:
  (1)结算的方式一是现金结算,二是转账结算。
  (2)结算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等
  ①信用卡:
  A.含义: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其中,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B.信用卡的作用:信用卡作为转账结算的一种信用工具,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减少了现金的使用及不便,简化了收款手续,节省了交易费用,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为持卡人带来极大便利。(简捷、安全、方便等优点)
  ②支票:
  A.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由出票人签发,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一种票据。
  B.种类:分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转账支票适用于办理同城转账结算。
  C.现金支票注意事项及特点:妥善保存,不得折叠;准确性,现金支票要查验金额的大小写是否一致,单位书写是否正确;有效性,要在有效期内到指定银行支取;间接性,不能拿来直接购物,支票一般用于同城结算。
  3、外汇和汇率:
  (1)外汇的含义: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的含义: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①100外币可兑换更多本币-→外汇汇率升高(本币汇率降低)-→外币升值,本币贬值—→抑制进口、刺激出口-→资本流入。反之亦然。
  ②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有:国际收支状况、通货膨胀、利率水平、汇率政策、重大国际政治事件及信息、心理、投机等因素。
  ③决定汇率的因素:汇率是由本国货币和他国货币实际购买力之比决定的。
  (3)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①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含义:主要是指人民币既不贬值,也不升值。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稳定。
  ②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人民币升值后果
  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中国进口。原材料进口依赖型厂商成本下降。
  ②国内企业对外投资能力增强。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盈利增加。
  ③有利于人才  出国  学习和培训。中国百姓国际购买力增强。
  ④外债还本付息压力减轻。中国资产出卖更合算 。
  ⑤中国RMB国际地位提高。
  负面影响:
  ①人民币升值会给中国的通货紧缩带来更大的压力
  ②人民币汇率升值将导致对外资吸引力的下降,减少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给中国的外贸出口造成一定的伤害
  ③人民币汇率升值会降低中国企业的利润率,增大就业压力。
  ④财政赤字将由于人民币汇率的升值而增加,同时影响货币政策的稳定。
  (5)外币不等于外汇,外汇能够用于国际间结算,外币不一定能。外汇的主要职能是国际结算。外汇储备主要用于稳定汇率、偿还债务、平衡国际收支等。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2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影响价格的因素: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甚至是宗教、习俗。
  ②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3、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①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②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生产者意义。
  A、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处于有利地位盈利。
  B、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处于不利地位亏损。
  C、相等不亏不赚。
  它决定了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
  (3)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社会劳率↑单位时间产品数量↑劳动时间↓
  ①社会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单位商品价值量关系:商品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社会劳动生产率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在价值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单位商品价值量就会减少,所以单位商品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②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的关系:(?h/个×个数=价值总量)(单商品价值量×使用价值总量=价值总量)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无论社会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变。
  ③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的关系: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一个商品生产者所创造的商品的价值总量增加了。
  4、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①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
  A.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B.供求与价格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为什么价格不会无限制上升或下降)
  C.等价交换:价格与价值相符的交换。等价交换存在于商品交换的平均数中,不存在于每一个个别场合。
  ③作用:
  A.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原因:供求与价格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结果:使资源在社会各部门之间实现优化配置)
  B.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原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结果:使企业内部实现优化配置)
  C.导致商品生产的优胜劣汰。(原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结果:使资源在企业之间实现优化配置,总之,即有利于资源优化,合理,高效配置)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价格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从而影响商品消费量。某种商品价格上升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下降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商品价格变动引起该商品需求量的反方向变化。――需求法则
  (3)不同商品需求量对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
  价格变动对粮食、食盐等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小。对电视、手机等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大。
  (4)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要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①替代品的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
  第一,如果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这两种商品就互为替代品。
  第二,在互为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同时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对另一种商品需求量增加。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导致对另一种商品需求量减少。
  ②互补品的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
  第一,如果两种商品共同满足人们的一种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补商品。
  第二,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同时也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量随之增加。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1)调节生产。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因而压缩生产规模;当供不应求是,价格上涨,获利增加因而扩大生产规模。
  (2)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企业来讲,只有提高自身的劳动生产率,才能缩短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给自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空间,在价格竞争乃至生存竞争中更具优势,所以,企业应该主动提高劳动生产率。
  (3)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在市场经济中,哪个生产者能够提供质量好的或者其他企业无法生产的市场需要的产品,他就能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从中获取更多的利润。这就要求也促使生产者适应市场变化进行生产,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3 
  一、消费及其类型
  1、影响消费的因素:
  (1)居民的收入:这是影响消费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①收入与消费的关系: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一般来说收入与消费成正比。
  ②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缩小过大的收入差距,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2)商品价格的高低,这是影响消费的又一最主要因素之一。
  ①价格高低通过影响人们的消费选择来影响人们的消费水平。
  ②价格高低的变化与人们消费水平成反比。
  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从而影响商品消费量。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普遍降低,消费量下降;物价下跌,则购买力普遍提高,人们消费量提高。
  ③物价的变动引起的消费量的变动的程度是因商品种类而异的。一般说来,基本生活消费品的消费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要远远低于奢侈品。
  ④各种商品比价的变动也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替代品和互补品价格变化会影响人们的消费数量。
  (3)另外,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包装等也能成为影响消费的原因,甚至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售后维修与保养情况都能影响人们的消费活动。
  (4)提高人民消费水平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经济,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此外,还需要国家宏观调控稳定物价、控制物价上涨;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优化消费结构,克服不健康消费心理,树立正确消费观;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生态平衡、防治环境污染。
  2、消费的类型:
  (1)按照产品类型不同,可以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前者消费的是有形商品,如书籍、电器、水果等等;而后者消费的是服务,如家教、理发等。
  (2)人们最常见的是钱货两清的消费,此外,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也越来越常见。
  ①钱货两清的消费。
  我们消费的大部分商品是通过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方式获得的,一旦交易完成,商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即由买主自己享有。
  ②贷款消费。
  其含义是指在购买大宗商品或服务的时候,一次性付款可能会超出买主的支付能力,买主可以考虑预支未来收入进行的消费。
  ③租赁消费。
  第一,含义:是指有些商品由于消费者使用的次数有限,通过短期租赁的办法来获得商品在一定期限内的使用权的消费方式。
  第二,租赁消费的原因:对于一些商品,消费者使用的次数有限,为暂时的使用而买下商品不划算。
  第三,租赁消费的特点:商品的所有权不变,消费者获得的是商品在一定时期内的使用权。
  第四,租赁消费的优点:便宜,避免了浪费,商品的使用价值可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节约资源。
  (3)按照消费的目的,生活消费可以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①生存资料消费,它满足人们较低层次的需求,是最基本的消费;
  ②发展资料消费,它满足人们发展的要求;
  ③享受资料消费,它满足人们享受的需求,是最高层次的消费。
  3、消费结构
  (1)消费结构的含义及特点
  ①消费结构的含义: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②消费结构的特点(影响消费结构的因素):消费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变化。消费结构变化的方向遵循着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的顺序。
  (2)恩格尔系数
  ①恩格尔系数的含义: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是反映人们消费结构、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一个系数。
  ②恩格尔系数大小与消费结构变化的关系:
  恩格尔系数越大,意味着食品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越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影响发展和享受资料消费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消费质量,消费结构单一,消费水平低。恩格尔系数越小,表明人们的消费结构越完善、越优化,人们的消费水平越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越高。
  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消费心理:
  (1)消费心理复杂性的原因:由于受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往往不同,使消费带有复杂性。
  (2)消费心理复杂性的表现:
  消费心理的表现 特点 评价
  从众心理引发
  的消费 仿效性、
  重复性、
  盲目性  有利:能够引发对某类商品或某种风格商品的追求,并形成流行趋势。商家常借此推销商品。健康的、合理的从众心理可带动某一产业的发展,如绿色消费带动绿色产业。
  有弊:不健康的、不合理的从众心理误导经济发展,对个人生活也不利
  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求异心理引发
  的消费 标新立异 有利:展示个性,也可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促进科技的创新与发展。
  有弊:代价大,社会不认可
  态度:过分标新立异,不值得提倡
  攀比心理引发
  的消费 夸耀性
  盲目性 有弊:不实用,对个人生活不利
  态度:不健康的心理,不值得提倡
  求实心理引发
  的消费 符合实际
  讲求实惠 有利:理智的消费,对个人生活和社会都有利
  态度:值得提倡
  2、消费行为:做理智的消费者,一定要践行一些正确的消费原则: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①所谓适度消费,包括不滞后消费和不超前消费两层意思。
  ②量入为出,使消费与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合理进行消费。
  ③坚持适度原则,提倡勤俭节约精神。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消费要有主见,要保持冷静头脑,避免跟风随大流,尽量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使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协调发展。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①体现新的发展观要求,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其核心是可持续消费。
  ②绿色消费的含义: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
  ③为什么要提倡绿色消费?
  面对严峻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我们应该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保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绿色消费理念不仅有利于个人的生命健康,也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消费作为一种科学、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正在为人们所认同和接受。
  ④绿色消费体现、要求,即5R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生活,环保选购(Reevaluat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scue)。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①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体现。
  ②资源具有稀缺性,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应该戒奢以俭。
  ③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人,难以战胜困难,成就事业。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任何时候都应该发扬光大。实践证明,认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作风已过时的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和有害的。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归纳相关  文章  : 
  ★  高中政治知识点归纳总结(经典详细) 
  ★  2020年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中政治考点整理归纳 
  ★  人教版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必背知识点总结 
  ★  高中政治知识总结归纳 
  ★  2020最新高中三年政治必备知识点总结 
  ★  高中政治生活知识点归纳整理 
  ★  2020年高中政治知识点重点总结 
  ★  2020高中政治重要知识点归纳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归纳

6.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大全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国家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高中政治知识点  总结  ,供大家阅读参考。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
  ①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本质:一般等价物
  含义: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3、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①含义:指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价格: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决
  定价格,价格反映价值。
  ③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
  ①含义: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W-G-W
  ③需要现实中的货币。
  (3)货币的其他三种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
  ①其内容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
  ②公式:
  5、纸币
  ①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代表的价值)
  ②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
  ③限度: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
  6、电子货币: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的
  7、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1、结算方式
  现金结算: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转账结算: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2、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
  ①信用卡(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优点:功能多、方便、节省、安全等)
  ②支票(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3、外汇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4、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反之,相反。
  5、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①含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②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影响价格的因素
  1、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卖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买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3、价值决定价格
  ①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情况下,商品价值量与价格成正比)
  ②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讲,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不利地位;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有利地位。
  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④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价值规律
  ①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四、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人民生活的影响: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购买,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购买,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即替代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反向的)
  ④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随之增加(即互补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同向的)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调节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五、消费及其类型
  1、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其他因素有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  广告  、购买方式、服务态度、家庭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等等。
  2、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①一般说来,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居民消费成正比——要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
  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改善收入预期
  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一般说来,二者成反比)——缩小收入差距
  3、一般说来,物价水平与人们的消费水平成反比——稳定物价
  4、消费类型:
  ①按产品类型分,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②按交易方式分,可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③按消费目的分,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最基本的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5、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6、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第二单元)
  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人类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产品消费了,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②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消费  热点  的出现,往往能够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发展;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3、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交换、消费(是最终的目的和动力)四环节。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  文化  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公有制经济:
  ①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内容: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④主体地位的表现: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⑤态度: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3、非公有制经济
  ①内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②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态度: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4、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
  ①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
  ②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③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即:三个有利于)
  三、公司的经营
  1、企业:
  ①含义: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
  ②地位:是市场经济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③分类:按所有制标准划分,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
  ④组织形式: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2、公司:
  ①含义: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②形式:特殊形式(国有独资公司)和基本形式(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③组织机构: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其助手)——负责公司日常经营、监督机构(监事会)——进行监督。
  ④公司制的优点: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管理结构。
  3、公司的经营
  ①含义及目的(略)
  ②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
  第一、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
  第二、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第三、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4、公司经营管理不善会导致兼并或破产
  ①企业兼并是指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相对劣势的企业。其意义是有利于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和实力,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有益于减少失业,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②企业联合——“强强联合”
  ③企业破产是指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其意义是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四、新时代的劳动者
  就业:
  ①意义: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社会生产顺利地运转。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形势: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通畅。
  党和政府: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劳动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环境。
  劳动者:树立正确就业观——自主择业观、职业平等观、竞争就业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③解决途径
  3、劳动者的权利:
  ①维护劳动者权利的意义: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②劳动者权利的内容: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  保险  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法律规定的  其它  权利。
  ③劳动者权利的维护——维权基础:自觉履行劳动义务;维权依据:依法签订  劳动合同  ;维权途径:法律。劳动者要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五、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1、储蓄存款的含义:是指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者存单可以支取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2、储蓄机构:商业银行(吸收存款最多的金融机构)、信用合作社、邮政企业。
  3、利息:
  ①含义:银行因为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是人们从储蓄存款中得到的唯一收益。
  ②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③影响因素:本金、利息率水平、存款期限
  4、存款储蓄的种类: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
  5、商业银行:
  ①含义: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②组成:我国商业银行以国有独资银行和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③主要业务:存款业务——基础业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是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结算业务。
  ④其它业务:债券买卖和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管箱业务等。
  ⑤作用:“纽带”、“依据”、“监管”
  六、股票、债券和保险
  1、股票——高风险、高收益同在
  ①含义: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
  ②收入:股息和红利收入、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影响股票价格因素: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多种因素。
  ③意义: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筹措建设资金、促进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④性质:所有权凭证。(股东可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重大决策、收取姑息或分享红利等。
  2、债券——稳健的投资
  ①含义: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②性质:债务证书
  ③类型: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3、保险——规避风险
  ①含义: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②类型: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
  ③投保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第三单元)
  一、分配制度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应于所实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然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为主体
  ①基本内容和要求(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必然性:
  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
  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③意义:第一、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
  第二、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④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3、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在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4、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含义: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②内容: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
  ③意义:
  第一、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第二、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④原则: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二、兼顾效率与公平——分配原则
  1、含义:
  ①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效率提高——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②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要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二者具有一致性。表现在: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三、财政收入与支出
  1、财政就是国家的收入与支出。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是国家预算;上一年度的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  报告  是国家决算。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是财政的两个方面。
  2、财政收入
  ①形式:
  税收收入——主要来源、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
  ②主要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的影响因素)——发展经济(根本途径)
  分配政策——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
  3、财政支出
  ①含义: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②分类(用途):经济建设支出、科学  教育  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
  4、财政收支关系
  ①收入>支出,财政盈余
  ②收入<支出,财政赤字
  ③收入﹦支出,最理想的状态,但几乎不存在
  ④财政收支平衡:收入>支出,略有节余;收入<支出,略有赤字;收入﹦支出(是指当年的情况)
  四、财政巨大作用
  1、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注意】财政政策的运用
  ①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降低税率和增加财政支出,经济增长缓慢、有效需求不足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②紧缩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增税和减少财政支出,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五、税收及其种类
  1、税收的含义: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
  2、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3、税收的种类
  种类:流转税——增值税、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
  4、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特点: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
  作用:既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又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六、依法纳税
  1、依法纳税的必要性
  ①税收是国家实现职能的物质基础,有国必有税。
  ②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具有一致性.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
  ③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项服务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自觉依法纳税。
  2、违反税法的行为:偷税(即逃税)、欠税、抗税、骗税
  3、增强“依法纳税”的意识
  ①必须承担义务——自觉依法诚信纳税
  ②要增强对国家工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积极态度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即纳税人的权利)
   政治成绩应该怎么提高 
  政治  课前预习  
  用10分钟时间通读教材,用笔标画出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并结合导学案画出重难点。如果对自己有信心,那么就应该做一些课后练习题。不会做也没关系,因为老师没有讲。
  政治课时听课
  认真听老师讲课,紧跟老师步伐;认真记笔记不要开小差。重点听自己预习不会的内容。重点听老师上课讲的公共重点,如:定义等;而且要重点听自己预习不会的内容。
  政治课后复习
  温故而知新,其实就是把昨天的知识拿到今天来学;昨天是那些知识,今天还是那些知识,政治是一门以记忆为主的学科,只有经常复习知识点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如何学好政治 
  课前预习,预留问题
  政治的条条框框很多,如果不提前预习,上课可能会觉得学的很吃力。提前预习一遍,上课就会轻松很多,预习也可以让我们带着问题有目的性的听课。
  上课认真,抓住重点
  上课认真听取老师的讲课内容,讲课重点。积极思考,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对于没听懂的地方及时提出问题,请求老师帮忙解答。
  课后复习,检验效果
  课后复习,课后做题,是检验自己的听课效果,检验自己对知识融会贯通的程度。每周进行一次总结,每月一次的自我检测,对于失误的地方及时找出原因,尽快改正。
  举一反三,从容应对
  现在很多人学习政治的一个弊端就是,只看答案,不自己思考。对于政治,一定要自己思考考点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考,举一反三。
  死记硬背,原则理论
  这里所说的死记硬背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要死记硬背,而是对一些理论和原,平时做题用到的硬性知识点做到滚瓜烂熟。
  理论联系实际
  现在的政治考点,很多是时政。所以一定要关注新闻,对问题有了足够的理解,通过适当的刷题训练,一方面更加巩固自己的理解,另一方面掌握能够熟悉题型和解题技巧。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重点知识归纳 
  ★  高中政治重点知识点归纳最新 
  ★  高中政治教材重要知识总结 
  ★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 
  ★  高中政治知识点汇总 
  ★  高中政治必背小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二、三、四知识点总结(5) 
  ★  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人教版(5) 
  ★  高中政治必修三重点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二、三、四知识点总结(4)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8a6b92a28ca051cd1a9f6beca8dce12e";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7.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生产方式: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1、生产力: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劳动者一生产工具一劳动对象
  
 物的因素(生产资料)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总是处在不断进步的变化中,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
  
 2.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之间的地位与相互关系、分配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其它两个方面。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
  
 2.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以及与之相应的政治法律机构、制度等,构成了社会的上层建筑。
  
 三、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
  
 1.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
  
 2.基本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上层建筑-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
  
 在这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支配下,截止到目前人类已经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奴隶社会的、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共5种生产方式。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第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一)原始社会
  
 1.地位: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级阶段。
  
 2.生产力状况: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
  
 3.发展阶段:旧石器时代:大部分时间处于旧石器时代,采集天然食物。
  
 新时期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出现,采集转变为生产。
  
 4.生产关系特点: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5.生活的基本单位:按照血缘关系结成氏族,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氏族长和军事首领由氏龙议事会民主选举产生,没有任何特权,管理没有强制手段。氏族内部没有压迫现象。
  
 6.私有制产生: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二)奴隶社会
  
 1.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2.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
  
 注: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
  
 3.国家的产生: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起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样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一奴隶制国家就产生了。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注:奴隶制国家的出现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的标志。
  
 4.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①判断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
  
 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第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一)原始社会
  
 1.地位: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级阶段。2.生产力状况: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
  
 3.发展阶段:旧石器时代 大部分时间处于旧石器时代,采集天然食物新时期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出现,采集转变为生产。
  
 4.生产关系特点: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5.生活的基本单位:按照血缘关系结成氏族,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 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氏族长和军事首领由氏龙议事会民主选举产生,没有任何特权,管理没有强制手段。氏族内部没有压迫现象。
  
 6.私有制产生: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二)奴隶社会
  
 1.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2.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
  
 注: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
  
 3.国家的产生: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起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样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一奴隶制国家就产生了。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注:奴隶制国家的出现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的标志。
  
 4.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①判断-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②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的历史意义: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建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应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摆脱了蒙味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是历史的进步。
  
 二、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一)封建社会
  
 1.生产力特点: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有了显著进步:水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冶铁业成为最主要的手工业部门: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
  
 2.生产关系的特点: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有自己的一点土地,劳动成果除地租外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3.地主阶级削农民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4.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地租。
  
 5.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6.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这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
  
 (二)资本主义社会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①内容:第一,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第二,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
  
 ②形成:西方资产阶级依靠暴力、通过掠夺促使两个条件形成。
  
 3.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的标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①基本特征(实质);生产相对过剩
  
 ②主要表现是: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③原因:
  
 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布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5.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第二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 与实践下
  
 下期连载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8. 高中政治重点知识点总结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政治重点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政治重点知识点1 
  《哲学生活》必背知识
  一、唯物论(第4、5课)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
  2、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问题: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
  ③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④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二、认识论(第6课)
  1、用“认识论”或“求索真理的历程”或“实践观”分析材料: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方法  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树立正确的认识。
  (3)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①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要正确对待错误。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注:上面的第(1)(2)两点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
  三、(唯物)辩证法(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关键词:联系 发展 矛盾 创新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联系是普遍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联系是客观的,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是客观的,但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联系也具有条件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强调整体的原理内容):整体统率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
  (强调部分的原理内容):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
  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发展特点的原理)
  【原理内容】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
  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2.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发展趋势的原理)
  【原理内容】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或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
  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3.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发展状态的原理)
  【原理内容】
  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方法论】
  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又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三)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对立统一规律)
  【原理内容】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方法论】
  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一分为二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矛盾分析法这一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
  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4.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
  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5.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内容】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
  我们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方法论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6.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辨证关系原理(矛盾问题的精髓)
  【原理内容】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②同时,它们在一定的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
  要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即要善于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并在普遍性的指导下研究特殊性。)
  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即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8.矛盾主、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9.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
  主、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方法论】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四)创新观
  1.辩证否定观原理
  【原理内容】
  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因素,保留合理因素,增添新的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因素。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原理内容】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方法论】
  要树立创新意识,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创新的作用(说明为何创新以及体现了创新的什么作用)
  【原理内容】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  文化  的发展
  【方法论】
  必须树立创新意识,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高中政治重点知识点2 
  《文化生活》必背知识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一定要按四个方面综合)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  思维方式  。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4、文化塑造人生
  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此处优秀绝不能少)
  ②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此处优秀绝不能少)
  ③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此处优秀绝不能少)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  传统文化  的特点: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2、怎样对待传统文化:注意综合
  ①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③立足于  社会实践  (绝不能少);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④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⑥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4、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重点)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④  教育  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第五课: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⑴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⑵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3、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创新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④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⑤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⑥推动文化在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
   高中政治重点知识点3 
  历史唯物论(唯物史观/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关键词:社会存在(意识)人民群众 社会基本矛盾改革 价值观
  (一)社会历史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
  ①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坚持一切从社会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同时要确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原理内容】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体现在: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3.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原理内容】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方法论】
  ①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社会规律办事;
  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
  (二)价值观、人生观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
  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方法论】 要树立和坚持正确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关于人生价值问题
  (1)人生价值的内容(是什么)
  ①社会价值——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奉献)
  ②自我价值——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索取)
  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即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2)如何评价人的价值?
  在当今社会,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3)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①必须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②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4)怎样创造与实现人生价值?(重点)
  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根本途径)
  人的价值在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责任的与贡献。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实现价值的客观条件)
  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价值的主观条件)
  必须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
  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实现人生的价值。
   高中政治重点知识点4 
  《政治生活》必背知识
  一、公民为何/如何做某事?(Why—性质、人民民主的特点;Why/How:权利、义务、原则、四种途径)
  1、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人民民主的特点: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
  3、权利: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权利。
  4、义务:公民具有(维护国家统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义务。
  5、原则: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③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6、意义:公民有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公民做某事有利于提高公民政治能力和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7、、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四种途径:
  ①依法参与民主选举,要珍惜权利,出于公心,审慎投票。
  ②依法参与民主决策,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③依法参与民主管理,通过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参与民主管理。
  ④依法参与民主监督,通过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方式进行民主监督。
  二、政府为何/如何做某一件事?(Why—性质;Why/How:职能、宗旨原则、依法行政、权力监督)
  1、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政府性质: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3、政府职能:政府做某事是履行……职能的要求,是政府转变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的需要。(根据材料选择职能。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4、宗旨原则:政府做某事是政府贯彻为人民服务宗旨和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需要(工作原则体现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5、依法行政:①做某事是政府依法行政的要求。②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③坚持科学决策、民族决策和依法决策。
  6、权力监督:做某事有利于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三、人大代表为何/如何做某一件事?(Why—性质;Why/How:地位、与人民的关系、权利、义务)
  1、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代表地位: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3、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具体哪个权利要结合材料展开)
  4、义务:人大代表履行义务(义务: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四、人大为何/如何做某事?(Why—地位性质;Why/How:职权、民主集中制)
  1、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地位性质: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
  3、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4、组织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权力机关与人民的关系;权利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五、党为何/如何做某事?(Why—性质;Why/How:宗旨、地位、理念、方式、思想、三者统一)
  1、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性质: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3、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最高政治  领导力  量。
  5、执政理念: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6、执政方式:坚持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
  8、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六、人民政协(性质、主题、职能)
  1、性质: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组织,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
  2、主题: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行使职能。
  3、职能: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七、如何处理民族关系?(原则、制度、宗教、民族关系)
  ①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原则。
  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当家作主的自治权。
  ③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利于团结信教群众致力于民族地区发展。
  ④我国已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高中政治重点知识点5 
  《经济生活》必背知识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体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③一个新的消费  热点  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如何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如何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①从根本上讲,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初次分配)增加“两个比重”,坚持“两个同步”:
  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④(再分配)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⑤(再分配)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⑦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
  3、财政的作用:★★★★★
  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巨大作用。
  ①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③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4、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制度
  5、如何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
  ①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
  ②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治本之策)
  ③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学会法尊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6、为什么要加强及怎么样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看得见的手)
  (1)为什么:市场调节(看不见的手)不是万能的、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2)怎么样:运用经济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7、坚持新发展理念:(五个)
  ①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核心位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
  ②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③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④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⑤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8、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①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②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③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④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高中政治重点知识点  总结  相关  文章  : 
  ★  高中政治知识点归纳总结(经典详细) 
  ★  2020最新高中三年政治必备知识点总结 
  ★  2020年高中政治知识点重点总结 
  ★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必背知识点总结 
  ★  高中政治必修三重要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  2020高中政治高考重点知识的汇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