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Part 1)——从传播研究的过去看现在

2024-05-16

1.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Part 1)——从传播研究的过去看现在

一、我对本书的兴趣点 
  
 其实第一次知道这本书的时候,它的中文译名叫《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14个里程碑》,因为14个数字很具体,以至于我对这14个里程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究竟是怎么样的研究,能够在这么长一段传播研究历史上脱颖而出,成为这十四分之一呢?后来借阅的时候,发现书名去掉了十四这个数字,原因是因为在原先的基础上新加入了两章(后文再提),但是这更加激发了我阅读的兴趣。
  
 因为课余时间有限,目前我只阅读了前七章的内容,了解了六个里程碑的研究,并对此发表一些浅显的感悟。
  
  二、感悟 
  
 前七章一共讲述了六个里程碑研究,分别是:佩恩基金研究、火星人剧场广播研究、政治宣传媒体研究、使用与满足理论、艾奥瓦玉米杂交种研究以及电影实验。
  
 早期人们对传播学的研究还停留在“魔弹论”的看法,将媒介的传播效果奉为圭臬,认为媒介可以左右着受众的思想,但是通过人们对传播效果的检验,他们对一魔弹论为主要观点的第一个传播阶段提出质疑与反驳,认为媒介是很难改变受众的意见行为和态度,甚至认为媒介是无能的,但是在后面人们逐渐对传播效果进行客观地看待认为,传播媒介是有巨大的影响力,但也并不是万能的。其中,人们同时将研究的领域开始转换为以受众为中心。这是大众传播研究效果的巨大飞跃。
  
 本书的每一个具体案例,我们不能将它们孤立的看待。其实每一个案例得出的理论之间是有关联的,比如在火星人入侵研究中得出人们的心理差异会导致对媒介的影响效果,以及使用与满足研究中,人们有不同程度的需要就会有不同程度的对媒介的需求,这些传播效果研究相互佐证,从而得出了受众的自主选择性和有限效果论。
  
 其实,在对于传播媒介效果研究中,我们始终无法脱离对受众的研究及受众本身的特性,通过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学习,我们应该深刻的意识到,受众,也就是我们人本身,才是决定媒介影响效果的关键性因素,我们应该要学会合理地运用媒介发声,而不是任由传播媒介控制左右着我们的思想,我们应该要做一名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够独立思考的人。
  
 从中我不由得想到了最近某高中的热门社会事件,当事人妈妈与媒体在网上的发声与评论在短时间内发酵,形成巨大的舆论风波,网友们可以被媒体上的任何信息带跑偏,现在回想起来,知乎对某高中的事件回答不允许匿名,究竟是威胁真相的揭露,还是在防止无代价的谣言传播。有心之人就是利用人们对公众权利的不信任,却往往愿意相信连身份都无法保证的“匿名回答”的劣根性,激起民众的愤怒。真相越是大白 却越是让我不寒而栗。
  
 本书中大部分的研究方法都是以经验学派为主的定量研究,这一研究方法贯穿着传播研究的是几十年。其中研究样本之庞杂,研究时间之长,内容之复杂......考验着传播研究者的耐心与学术水平,着实令人佩服。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Part 1)——从传播研究的过去看现在

2.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魔弹效果论,魔弹论。
时间:20世纪30年代至40年。
观点:又称“皮下注射理论”。这是一种有关媒介具有强大效果的观点。它的核心内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2,有限效果论。
时间:20世纪40年代。
观点:有传播研究学者开始提出传播的“有限效果论”或“适度效果论”。这一理论认为:很多情况下,大众传播工具并不能够直接改变个人的意见、态度或行为,所以,也就不应承担犯罪或其他不良社会现象的直接责任。
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一些社会心理学家又进一步提出“固执的传播对象”的观点,认为在传播过程中受众并不是完全被动的、消极的“靶子”,而是主动的、积极的参与者。
3,适度效果论
时间: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观点:大众传播对于受众虽然没有枪弹论所认为那样直接的、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也不像有限效果论说得那么不堪,它仍然是具有一定影响的,这种影响应该从受众这个角度来衡量,并且从长期效果来衡量。
4,强大效果论。
时间:20世纪70年代后
观点:强大效果论重新强调大众传播有巨大的效果,但是与枪弹论不同,强大效果论强调的效果不是简单的、直接的,而是复杂的、间接的;不是短期的、立竿见影的,而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不是微观的、个体的,而是宏观的、社会的。

传播效果研究的两个含义和三个层面:
1,双重含义。
①它指的是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从这个角度衡量,传播效果指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
②不管传播者有没有传播意图,他们所从事的传播活动总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结果。从这个角度衡量,传播效果指受传者受到了传播活动的影响,在什么方向、多大程度上加强或改变了他们的态度和行为。

2,三个层面。
既体现在具体微观的传播过程中,也体现在综合宏观的社会传播过程中。
①认知层面效果:作用于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
②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作用于观念或价值体系,引起人们情绪或感情的变化。
③行为层面上的效果: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的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传播效果研究

3.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如何?

传播效果研究,主要指的是20世纪初以来的现代研究,它为传播学特别是大众传播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并构成了它的一个主要领域。从20世纪初到现在,传播效果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本身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从对大众传播效果的性质和影响力强弱的认识而言,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为第一时期
   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理论是“子弹论”或称“皮下注射论”。
   (2)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为第二时期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开始进入第二个时期,“魔弹论”的效果观逐渐受到否定。该时期的重要特点是,社会调查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学者们开始对传播效果产生过程与机制进行实证考察。主要研究领域有三个:一是“传播流”研究,二是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三是“使用与满足”研究。 
这些研究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的产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过程,其间存在着众多的中介环节和制约因素,单一的大众传播并不能左右人们的态度。这些结论,从正面否定了“子弹论”观点。但另一方面,正因为“传播流”研究的焦点集中于解释效果产生的制约因素,其结论强调了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无理性,人们把它称为“无力的大众传播观”。这种理论对我们理解效果问题的全部复杂性是有益的。
   但是,这种研究本身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从60年代末开始“有限效果论”观点开始受到人们的批评。批评的矛头并不是指向过去的实证研究得出的具体结论,而是它的效果观和理论框架整体的缺陷。这些缺陷就是:首先,在认知、态度和行动这三个效果层面上,有限效果论充其量只探讨了后两者而忽略了更早的认知阶段——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其次,它只考虑了具体传播活动微观、短期的效果,而忽略了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综合的信息活动所产生的宏观的、长期的和潜移默化的效果。
   (3)20世纪70年代至现在为第三个时期
   20世纪70年代后,在对“有限效果论”进行批评和反思的基础上,传播效果研究领域又出现了一批新的理论模式或假说,包括“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知沟”研究以及“培养分析”等等。他们有几个共同点:第一,它们研究的焦点大都集中于探索大众传播综合的、长期的和宏观的社会效果;第二,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传媒影响力的有力性;第三,它们都与社会信息化的现实密切结合在一起。这些理论的产生既是对“有限效果论”进行反思和批判的产物,也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20世纪60年代以后,电视成了占主导地位的大众传媒,作为一种新的电子媒介,电视集视听觉手段于一体,拥有高度的现场感和实时性,其效果和影响需要新的效果理论来说明。
   从20世纪早期的“子弹论”到40年代至60年代的“有限效果论”,再到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理论,人们对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如何?

4. 传播效果研究有哪些学说

.魔弹效果论,魔弹论:又称“皮下注射理论”,这是一种有关媒介具有强大效果的观点.它的核心内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这种理论流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30 年代,到40 年代这一理论便为宣传的实践所打破.代表人物拉扎斯菲尔德、西多尼·罗杰森.这种理论认为,受众就像射击场里一个固定不动的靶子或医生面前的一个昏迷的病人,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毫无反抗能力,只要枪口对准靶子,针头扎准人体某部位,子弹和注射液就会迅速产生出神奇效果.受众消极被动地等待和接受媒介所灌输的各种思想、感情、知识,大众传媒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对大众传媒提供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受众的性格差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讯息,讯息直接改变态度,而态度的变化即等于行为的变化. 传播媒介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几十年内,大众传媒如报刊、电影、广播等迅速发展并普及,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人们普遍认为大众传播具有惊人的强大效果,传播研究者认为大众媒介具有“魔弹式”的威力.代表这种观点的理论被称为“枪弹论”、“魔弹论”或“皮下注射论”.这种观点产生的理论背景是西方盛行的本能心理学和大众社会理论.本能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正如动物的遗传本能反应一样,是受“刺激-反应”机制主导的,施以某种特定的刺激就必然会引起某种特定的反应.大众社会理论是在孔德、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和韦伯等有关工业化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他们认为,大众社会中的个人,在心理上陷于孤立,对媒介的依赖性很强,因而导致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力很大.
2.有限效果论大众传播没有力量直接改变受传者对事物的态度,在人们作出某种决定之际,许多其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的既有倾向受传者对信息的需求和选择性接触机制,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等等.“有限效果”论的代表学者是拉扎斯菲尔德、卡兹和克拉帕.他们通过实证调查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许多制约因素,对理解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和复杂性是有意义的;但是,他们的结论过于强调大众传播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这就脱离了现代信息社会的实情.在70年代以后,“有限效果”论受到了人们的批评.
3.适度效果论时间: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观点:大众传播对于受众虽然没有枪弹论所认为那样直接的、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也不像有限效果论说的那么不堪,它仍然是具有一定影响的,这种影响应该从受众这个角度来衡量,并且从长期效果来衡量. 
从考虑“what can the message do to the audience”,到考虑“what can the audience do with the message”代表性研究;议程设置理麦库姆斯和肖《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1972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4.强大效果论 20世纪70年代后 观点:强大效果论重新强调大众传播有巨大的效果,但是与枪弹论不同,强大效果论强调的效果不是简单的、直接的,而是复杂的、间接的;不是短期的、立竿见影的,而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不是微观的、个体的,而是宏观的、社会的.代表性研究:诺纽曼:沉默的螺旋理论1973《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 大众传播所鼓吹的观点被人们认为是主流观点,于是持异见的人避免发表自己的意见,人际支持也随之减弱,最终“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的意见.”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趋同心理,对社会孤立的恐惧)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影响和制约舆论.

5.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传播效果研究,主要指的是20世纪初以来的现代研究,它为传播学特别是大众传播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并构成了它的一个主要领域。从20世纪初到现在,传播效果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本身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从对大众传播效果的性质和影响力强弱的认识而言,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为第一时期
   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理论是“子弹论”或称“皮下注射论”。
   (2)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为第二时期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开始进入第二个时期,“魔弹论”的效果观逐渐受到否定。该时期的重要特点是,社会调查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学者们开始对传播效果产生过程与机制进行实证考察。主要研究领域有三个:一是“传播流”研究,二是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三是“使用与满足”研究。 
这些研究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的产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过程,其间存在着众多的中介环节和制约因素,单一的大众传播并不能左右人们的态度。这些结论,从正面否定了“子弹论”观点。但另一方面,正因为“传播流”研究的焦点集中于解释效果产生的制约因素,其结论强调了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无理性,人们把它称为“无力的大众传播观”。这种理论对我们理解效果问题的全部复杂性是有益的。
   但是,这种研究本身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从60年代末开始“有限效果论”观点开始受到人们的批评。批评的矛头并不是指向过去的实证研究得出的具体结论,而是它的效果观和理论框架整体的缺陷。这些缺陷就是:首先,在认知、态度和行动这三个效果层面上,有限效果论充其量只探讨了后两者而忽略了更早的认知阶段——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其次,它只考虑了具体传播活动微观、短期的效果,而忽略了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综合的信息活动所产生的宏观的、长期的和潜移默化的效果。
   (3)20世纪70年代至现在为第三个时期
   20世纪70年代后,在对“有限效果论”进行批评和反思的基础上,传播效果研究领域又出现了一批新的理论模式或假说,包括“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知沟”研究以及“培养分析”等等。他们有几个共同点:第一,它们研究的焦点大都集中于探索大众传播综合的、长期的和宏观的社会效果;第二,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传媒影响力的有力性;第三,它们都与社会信息化的现实密切结合在一起。这些理论的产生既是对“有限效果论”进行反思和批判的产物,也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20世纪60年代以后,电视成了占主导地位的大众传媒,作为一种新的电子媒介,电视集视听觉手段于一体,拥有高度的现场感和实时性,其效果和影响需要新的效果理论来说明。
   从20世纪早期的“子弹论”到40年代至60年代的“有限效果论”,再到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理论,人们对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6. 请问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有多长?

传播效果研究,主要指的是20世纪初以来的现代研究,它为传播学特别是大众传播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并构成了它的一个主要领域。从20世纪初到现在,传播效果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本身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从对大众传播效果的性质和影响力强弱的认识而言,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为第一时期
   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理论是“子弹论”或称“皮下注射论”。
   (2)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为第二时期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开始进入第二个时期,“魔弹论”的效果观逐渐受到否定。该时期的重要特点是,社会调查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学者们开始对传播效果产生过程与机制进行实证考察。主要研究领域有三个:一是“传播流”研究,二是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三是“使用与满足”研究。 
这些研究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的产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过程,其间存在着众多的中介环节和制约因素,单一的大众传播并不能左右人们的态度。这些结论,从正面否定了“子弹论”观点。但另一方面,正因为“传播流”研究的焦点集中于解释效果产生的制约因素,其结论强调了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无理性,人们把它称为“无力的大众传播观”。这种理论对我们理解效果问题的全部复杂性是有益的。
   但是,这种研究本身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从60年代末开始“有限效果论”观点开始受到人们的批评。批评的矛头并不是指向过去的实证研究得出的具体结论,而是它的效果观和理论框架整体的缺陷。这些缺陷就是:首先,在认知、态度和行动这三个效果层面上,有限效果论充其量只探讨了后两者而忽略了更早的认知阶段——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其次,它只考虑了具体传播活动微观、短期的效果,而忽略了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综合的信息活动所产生的宏观的、长期的和潜移默化的效果。
   (3)20世纪70年代至现在为第三个时期
   20世纪70年代后,在对“有限效果论”进行批评和反思的基础上,传播效果研究领域又出现了一批新的理论模式或假说,包括“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知沟”研究以及“培养分析”等等。他们有几个共同点:第一,它们研究的焦点大都集中于探索大众传播综合的、长期的和宏观的社会效果;第二,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传媒影响力的有力性;第三,它们都与社会信息化的现实密切结合在一起。这些理论的产生既是对“有限效果论”进行反思和批判的产物,也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20世纪60年代以后,电视成了占主导地位的大众传媒,作为一种新的电子媒介,电视集视听觉手段于一体,拥有高度的现场感和实时性,其效果和影响需要新的效果理论来说明。
   从20世纪早期的“子弹论”到40年代至60年代的“有限效果论”,再到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理论,人们对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7.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传播效果研究,主要指的是20世纪初以来的现代研究,它为传播学特别是大众传播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并构成了它的一个主要领域。从20世纪初到现在,传播效果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本身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从对大众传播效果的性质和影响力强弱的认识而言,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x0d\x0a   (1)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为第一时期\x0d\x0a   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理论是“子弹论”或称“皮下注射论”。\x0d\x0a   (2)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为第二时期\x0d\x0a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开始进入第二个时期,“魔弹论”的效果观逐渐受到否定。该时期的重要特点是,社会调查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学者们开始对传播效果产生过程与机制进行实证考察。主要研究领域有三个:一是“传播流”研究,二是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三是“使用与满足”研究。 \x0d\x0a这些研究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的产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过程,其间存在着众多的中介环节和制约因素,单一的大众传播并不能左右人们的态度。这些结论,从正面否定了“子弹论”观点。但另一方面,正因为“传播流”研究的焦点集中于解释效果产生的制约因素,其结论强调了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无理性,人们把它称为“无力的大众传播观”。这种理论对我们理解效果问题的全部复杂性是有益的。\x0d\x0a   但是,这种研究本身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从60年代末开始“有限效果论”观点开始受到人们的批评。批评的矛头并不是指向过去的实证研究得出的具体结论,而是它的效果观和理论框架整体的缺陷。这些缺陷就是:首先,在认知、态度和行动这三个效果层面上,有限效果论充其量只探讨了后两者而忽略了更早的认知阶段——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其次,它只考虑了具体传播活动微观、短期的效果,而忽略了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综合的信息活动所产生的宏观的、长期的和潜移默化的效果。\x0d\x0a   (3)20世纪70年代至现在为第三个时期\x0d\x0a   20世纪70年代后,在对“有限效果论”进行批评和反思的基础上,传播效果研究领域又出现了一批新的理论模式或假说,包括“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知沟”研究以及“培养分析”等等。他们有几个共同点:第一,它们研究的焦点大都集中于探索大众传播综合的、长期的和宏观的社会效果;第二,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传媒影响力的有力性;第三,它们都与社会信息化的现实密切结合在一起。这些理论的产生既是对“有限效果论”进行反思和批判的产物,也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20世纪60年代以后,电视成了占主导地位的大众传媒,作为一种新的电子媒介,电视集视听觉手段于一体,拥有高度的现场感和实时性,其效果和影响需要新的效果理论来说明。\x0d\x0a   从20世纪早期的“子弹论”到40年代至60年代的“有限效果论”,再到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理论,人们对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8. 我读《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有感

书名:《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
    
 读后感:首先这本书是国外新闻与传播专业的经典教材,读起来很生动,一点也不枯燥。这本书介绍了传播学发展过程中的十四个里程碑,这十四个里程碑基本描绘了大众传播研究走过的"学术路线图"。通过对这些里程碑的阅读,我这个跨专业学生对传播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另外我也发现,国外的教材比中国的教材更开放,更生动。
  
 我想简单介绍下这些里程碑。首先,在1938年的美国,广播公司播出了一段以火星人入侵地球为内容的广播。在声称了此内容为虚构的情况下,还是造成了一场大的恐慌,在当时的年代,广播作为可靠的新闻来源,同时很多人是换台收听等原因,除了极少数,性格冷静,学历较高的人以外,很多人把这当成了事实,也造成了不小的损失。由此研究者发现了广播具有的巨大影响力,根据选择性影响的观点,受众收到的影响由个体差异造成,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收到了影响儿另外的人没有的原因。其次是美国1940年的重要的总统大选。研究者研究了大众传媒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媒体宣传的影响有:激活、加强、改变人们的意愿,还提出一个假设,那些内向的人群中,更多的是受到了朋友、亲属、熟人的影响。这次研究的收获是专家们意识到媒体的影响并非无所不能以及人际传播的重要性。还有对日间广播连续剧的研究。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日间广播剧风靡一时,研究者经过这次研究发现喜爱广播连续剧的主要是家庭妇女,并且她们的学历较低,对公众事件的关心程度较低。研究人员发现,爱观看的人可以从中得到满足,包括感情释放,愿望的想象,解决生活问题的有用建议,这体现了"使用与满足理论"。再举一个例子,利用电影来说服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国士兵。美国在珍珠港被偷袭的情况下仓皇参加二战,为了加强年轻士兵的参与度,长官决定使用电影来教育士兵勇敢参战。通过对士兵播放几部电影,来研究这种方式的效果发现,电影的传播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大多数人了解事实,但电影的说服效果有限,有些士兵仅仅是因为友情参战,受众的个体差异对大众传播的效果有很大影响,社会关系也有影响,这说明大众传播并非如魔弹论的描述般神奇。
  
 这本书还有多个里程碑,体现了大众传播近几十年来的发展,走向成熟,科学。读了这本书让我对研究大众传播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大众传播的科学的研究方法有了了解,我们原来可以通过各种实验来研究大众传播,大众传播并非那么枯燥,在学习中充满了乐趣,也使我明白,大众传播媒介并非完美无缺,但他的力量也是巨大的。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