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和秦汉时期货币体系的不同点,并说明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2024-05-14

1. 先秦时期和秦汉时期货币体系的不同点,并说明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1.先秦:商业产生
①原因: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②概况:商朝:“商人”出现,商业由官府控制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例如范蠡。

2.秦汉:商业初步发展
①原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主要原因),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②概况:“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说明商业在压抑中得到发展。外贸开始。

先秦时期和秦汉时期货币体系的不同点,并说明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2. 秦国统一后的秦货币的特点是,其主要作用是

 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各国钱币的形状不一,如铲币、刀币、环钱等,且只能在各自统辖的范围内流通;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确定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废止了战国后期六国旧钱,在战国秦半两钱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从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钱(前336年)起算,到秦灭亡(前206年),两秦半两钱的生产共延续了130年。
  流通范围
  秦半两钱的流通范围,西至河西走廊;东到山东、江苏,北达内蒙古,南抵广州市,东北到达辽东半岛,西南进入大渡河上游,说明秦半两钱是全国通用的货币。
  意义
  “秦半两”的出现,标志着秦始皇在货币上的大一统,还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是中国货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并影响到相邻国家和地区,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秦半两”奠定“圆形方孔”的古钱币造型。“圆形方孔”钱币成为古代中国货币的基本形式,贯穿中国封建社会,沿用了两千多年。
  “秦半两”青铜币以“圆形方孔”为货币造型,方孔代表地方,外圆代表天圆,“圆形方孔”即象征着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这是一种普遍容易接受的观点。但也有人认为,圆形方孔是生产、加工的需要,是便于携带、流通和储藏的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的较为科学的制式)。青铜币上的“半两”二字为小篆文字,是由秦国著名的李斯所题写;它表示每枚重为当时的半两(即十二铢),故称“半两钱”。
  《史记 平准书 索隐》引《古今注》:秦钱半两,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今见秦半两钱大小轻重不一,钱径一般3.2-3.4厘米,重8克左右。钱文突起而狭长,略具弧形。无内外郭,背平素。有重过10克以上,甚至重达20多克的,或说即《索隐》所载的当百钱。
  另:
  “秦半两”有治疗人体跌打损伤的特殊效果。原来,秦始皇时的“半两钱”中含有某种能促使人体骨质愈合的特殊物质。但只有秦始皇用来铸造“半两钱”的铜矿中含有这种特殊物质。此矿在秦始皇时已被采尽,所以以后各朝代铸造的铜钱都不含有这种特殊物质,也就没有这种特殊疗效。

3. 分析先秦时期货币使用的特点,并概况秦朝时期货币使用的特点!西汉时期反击奴隶的情况分析原因!

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政权,它是在战国时期秦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灭掉关东六国中的最后一个国家——齐国,而完成了统一大业。秦朝建立以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嬴政确定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为皇帝,废谥法,以世计,自称始皇。国家一切政务皆取决于皇帝,取消分封制度,推行郡县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从中央到地方的重要官吏均由皇帝任免。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自为政,自己铸行货币,齐有法化刀,楚有爰金和蚁鼻钱,燕有明刀,韩有方足布,赵有尖足布,魏有桥足布,秦有圜钱等等。钱币形状各异,轻重不一,并且有优有劣,换算困难,给当时的商品流通造成了极大的困难。秦始皇于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统一了全国的货币。秦始皇下令废除原各国的旧币,以秦币为基础推行新的货币制度。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记载:“及至秦,分一国之币为三等。黄金以镒为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半两其形制仿玉璧纺轮的圜钱形制而来,方孔圆形,逐渐成为中国制钱的规定模式。 
       
秦始皇不仅对货币的质、量、形、用有明确的规定,而且集中了钱币的铸造权,严禁私人铸钱。实际上秦半两在铸造技术方面并没有超过先秦各国的铜铸币,它的流通信誉是*国家的法律来维护的。云梦竹简《金布律》记载:“官府受钱者,千钱一畚,以丞、令印印,钱善不善,杂实之。……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勿敢异。” 早在秦惠文王二年,初次行用钱的时候就把钱币的铸造发行权掌握在王室手中了。秦钱不铸地名,正是铸币发行权集中的反映。秦始皇改革币制,一方面废除各大小诸侯的旧币,另一方面严禁民间私铸,巩固加强国家的铸币权和发行权,这也是秦始皇统一货币最重要的措施。 
       
刘邦和项羽都曾率军进入过秦都咸阳。项羽还烧毁了秦代的宫殿,在与刘邦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后,被刘邦打败。这两个人在这一时期还都使用秦半两。秦半两这种方孔钱,是秦始皇削平战国诸侯以后,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结束紊乱的币制,而统一施行的钱币。这种外圆内方的钱,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从而也就奠定了我国历朝铜钱的基本形式。这种半两钱重为古代的十二铢,古代以十黍为絫,十絫为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其实,它的重量没有那么准确。虽说货币由王室专铸,但往往随时而变,轻重无常,大小不一。如严格要求,许多半两钱是不够标准的。可见秦始皇颁布的度量衡,一时尚难以统一实施。史书记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项梁,就曾自铸秦半两大钱。秦始皇时半两钱直径为2.5-2.8厘米,重3-6克。但留传下来的实物直径也有大于4厘米的,最大的为6.8厘米,后者有人认为是假钱,有人认为是样钱。 

战国后期到秦代的物价是很低的,正常的粟价每石大约只有几十个钱,一斗米也只要三枚秦半两就够了。可见当时物价很便宜,钱价是贵的。有记载说,纵横家苏秦到燕国去,只要百钱就过了。还有记载说,萧何多送了两枚秦半两给刘邦,刘邦就非常感激,以致后来为萧何增加了封地。 
       
当汉高祖刘邦还是一个平民的时候,在他的家乡沛县(今江苏沛县)有个秦朝的属官萧何,就有几次用他的身份庇护过刘邦。等到刘邦当上了亭长,萧何还常常帮助他。当陈胜起义,各地响应,刘邦聚集了数十人,杀了秦朝的沛县县令。这时萧何、曹参等辅佐刘邦起义,推刘邦为沛公,征发沛县子弟,得兵三千,投奔项梁,项梁又给刘邦兵五千,将十人。刘邦就成为项梁部下的主力军。 
当刘邦率众军进驻咸阳时,有些官吏每人送他三枚钱,唯独萧何送了五枚。这时通行的钱当然是秦半两,三枚、五枚都指的是秦半两钱。可见当时铸钱不多,也不是任何事非钱不能办。大概当时取与之间常常就是几个钱。《史记》还记载: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既杀项羽,天下已定,接着便论功行赏。群将争功,一年多还不能决定。刘邦以为萧何功劳最大,封为酂候,食邑也多。其他的武将有点不服气。说萧何光用笔墨谈兵,并不去作战,为什么反而高升?刘邦说,你们知道打猎吗?知道猎狗吗?打猎,追野兽的是狗,而发指示的是人。现在各位能得野兽,只是“功狗”,至于萧何是发指示的,是为“功人”。这时武将们也不敢再争了。于是刘邦又封萧何父子十余人,皆食邑。并且萧何本人多增加2000户。这也有他当初多奉送二枚钱的缘故。 
       
秦始皇统一币制后,“半两”钱就成了全国统一的法定货币。“半两”钱外圆内方,无内外廓,背平无文;篆书“半两”二字分别列于穿孔两侧,钱文凸起,据说是丞相李斯所创,布局严谨,笔划方折,雅卓刚健。“半两”钱圆中有方,方外有圆,刚柔并济,静动结合,达到了匀称均衡之美的最高境界。 “ 半两”钱的造型极具政治色彩,它是秦代“天命皇权”的象征。《吕氏春秋·圜道篇》:“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何以说天道之圆也,精气一下一上,圆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圆;何以说地道之方也,万物殊类形皆有分职 ,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主执圆,臣主方,方圆不易,其国乃昌。”秦代的统治者认为外圆象征天命,内方代表皇权,把钱做成外圆内方的形状,象征君临天下,皇权至上,秦“半两”流通到何处,皇权威仪就散布到何方。

分析先秦时期货币使用的特点,并概况秦朝时期货币使用的特点!西汉时期反击奴隶的情况分析原因!

4. 秦朝时哪一种货币的发行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通用的货币是半两,铜钱的一种,天圆地方的古代人观点,把铜钱定性成方孔圆钱,半两铜钱一直延续使用到了汉朝,武帝时期.
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各国钱币的形状不一,如铲币、刀币、环钱等,且只能在各自统辖的范围内流通;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确定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废止了战国后期六国旧钱,在战国秦半两钱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天圆地方  “秦半两”青铜币以“圆形方孔”为货币造型,方孔代表地方,外圆代表天圆,“圆形方孔”即象征着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青铜币上的“半两”二字为小篆文字,是由秦国著名的李斯所题写;它表示每枚重为当时的半两(即十二铢),故称“半两钱”。 优点  “秦半两”青铜币由于“圆形方孔”,所以便于携带、流通和储藏,自此,“圆形方孔”钱币成为古代中国货币的基本形式,贯穿中国封建社会,沿用了两千多年。“秦半两”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是中国货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并影响到相邻国家和地区,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

5. 秦朝到东晋时期,我国货币发展情况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自为政,自己铸行货币,齐有法化刀,楚有爰金和蚁鼻钱,燕有明刀,韩有方足布,赵有尖足布,魏有桥足布,秦有圜钱等等。钱币形状各异,轻重不一,并且有优有劣,换算困难,给当时的商品流通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秦始皇被后世称为“千古一帝”,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伟大的政治家。他出于国家统一的需要,于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最终统一了全国的货币。 

秦始皇下令废除原各国的旧币,以秦币为基础推行新的货币制度。司马迁在《史记�6�1平准书》中记载:“及至秦,分一国之币为三等。黄金以镒为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半两其形制仿玉璧纺轮的圜钱形制而来,方孔圆形,逐渐成为中国制钱的规定模式。 

秦始皇不仅对货币的质、量、形、用有明确的规定,而且集中了钱币的铸造权,严禁私人铸钱。实际上秦半两在铸造技术方面并没有超过先秦各国的铜铸币,它的流通信誉是靠国家的法律来维护的。云梦竹简《金布律》记载:“官府受钱者,千钱一畚,以丞、令印印,钱善不善,杂实之。……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勿敢异。” 

早在秦惠文王二年,初次行用钱的时候就把钱币的铸造发行权掌握在王室手中了。秦钱不铸地名,正是铸币发行权集中的反映。秦始皇改革币制,一方面废除各大小诸侯的旧币,另一方面严禁民间私铸,巩固加强国家的铸币权和发行权,这也是秦始皇统一货币最重要的措施。 

古泉学家丁福保曾有诗咏秦半两:“千秋唯有长城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莫道区区仅半两,曾看刘项入咸阳。” 

刘邦和项羽都曾率军进入过秦都咸阳。项羽还烧毁了秦代的宫殿,在与刘邦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后,被刘邦打败。这两个人在这一时期还都使用秦半两。 

秦半两这种方孔钱,是秦始皇削平战国诸侯以后,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结束紊乱的币制,而统一施行的钱币。这种外圆内方的钱,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从而也就奠定了我国历朝铜钱的基本形式。这种半两钱重为古代的十二铢,古代以十黍为絫,十絫为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其实,它的重量没有那么准确。虽说货币由王室专铸,但往往随时而变,轻重无常,大小不一。如严格要求,许多半两钱是不够标准的。可见秦始皇颁布的度量衡,一时尚难以统一实施。史书记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项梁,就曾自铸秦半两大钱。秦始皇时半两钱直径为2.5-2.8厘米,重3-6克。但留传下来的实物直径也有大于4厘米的,最大的为6.8厘米,后者有人认为是假钱,有人认为是样钱。 

战国后期到秦代的物价是很低的,正常的粟价每石大约只有几十个钱,一斗米也只要三枚秦半两就够了。可见当时物价很便宜,钱价是贵的。有记载说,纵横家苏秦到燕国去,只要百钱就过了。还有记载说,萧何多送了两枚秦半两给刘邦,刘邦就非常感激,以致后来为萧何增加了封地。 

当汉高祖刘邦还是一个平民的时候,在他的家乡沛县(今江苏沛县)有个秦朝的属官萧何,就有几次用他的身份庇护过刘邦。等到刘邦当上了亭长,萧何还常常帮助他。当陈胜起义,各地响应,刘邦聚集了数十人,杀了秦朝的沛县县令。这时萧何、曹参等辅佐刘邦起义,推刘钗�婀��鞣⑴嫦刈拥埽�帽��В�侗枷盍海�盍河指�醢畋�迩В���恕A醢罹统晌�盍翰肯碌闹髁��? 

当刘邦率众军进驻咸阳时,有些官吏每人送他三枚钱,唯独萧何送了五枚。这时通行的钱当然是秦半两,三枚、五枚都指的是秦半两钱。可见当时铸钱不多,也不是任何事非钱不能办。大概当时取与之间常常就是几个钱。《史记》还记载: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既杀项羽,天下已定,接着便论功行赏。群将争功,一年多还不能决定。刘邦以为萧何功劳最大,封为酂候,食邑也多。其他的武将有点不服气。说萧何光用笔墨谈兵,并不去作战,为什么反而高升?刘邦说,你们知道打猎吗?知道猎狗吗?打猎,追野兽的是狗,而发指示的是人。现在各位能得野兽,只是“功狗”,至于萧何是发指示的,是为“功人”。这时武将们也不敢再争了。于是刘邦又封萧何父子十余人,皆食邑。并且萧何本人多增加2000户。这也有他当初多奉送二枚钱的缘故。 

秦始皇统一币制后,“半两”钱就成了全国统一的法定货币。“半两”钱外圆内方,无内外廓,背平无文;篆书“半两”二字分别列于穿孔两侧,钱文凸起,据说是丞相李斯所创,布局严谨,笔划方折,雅卓刚健。“半两”钱圆中有方,方外有圆,刚柔并济,静动结合,达到了匀称均衡之美的最高境界。 

“ 半两”钱的造型极具政治色彩,它是秦代“天命皇权”的象征。《吕氏春秋·圜道篇》:“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何以说天道之圆也,精气一下一上,圆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圆;何以说地道之方也,万物殊类形皆有分职 ,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主执圆,臣主方,方圆不易,其国乃昌。”秦代的统治者认为外圆象征天命,内方代表皇权,把钱做成外圆内方的形状,象征君临天下,皇权至上,秦“半两”流通到何处,皇权威仪就散布到何方。 

“半两”钱上的数字体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思想。秦“半两”重十二铢(秦代二十四铢为一两),直径十二分(3.2厘米),穿孔的边长各为六分(1.2厘米),这些数字都是六或六的倍数。“六”是阴阳五行中水的记数,如此众多的六出现在钱币上绝非偶然,是古人一种思想含义的体现。 

此外,从材料利用和制作工艺来看,“半两”钱的造型比其他任何形状都节省铸材,是一种最优化的选择,而且中间的方孔便于固定锉修。说明当时的人们在材料利用和工时效率方面都有过深刻的研究和探讨。 

总之,秦始皇为了统一大业所实施的措施是顺乎历史发展潮流的,是革命的,进步的。币制的统一,大大地便利了全国各地之间的商品交换和经济往来。它既有利于封建国家的赋税征收,也为商品经济发展提供了方便,同时促进了辽阔疆域内经济共同体的形成。秦“半两”钱在体现皇权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同时,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效率观念。它集实用性、艺术性、思想性于一身,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秦朝到东晋时期,我国货币发展情况

6. 中国古代货币思想的先秦

货币思想的发生可以追溯到货币发生的时期。中国的货币发生于夏商时期,最早的主要货币是天然海贝,因而商代的甲骨文中有、、、等字从贝。在殷商、西周的金文中从贝的字就更多了,这些字许多都与商品和交换有关。殷商甲骨文中的买字写成等形,从网从贝;贝作为货币,网贝就有贸易市利的意思;尤其是殷中每见“子荷贝”图形文字,还有等,形象地显示了殷商时期的商人们携带货币,或肩荷、或船载,引重致远、长途贩运的情景。这些表明当时天然贝已是流通界的主要货币,而且也可推知其时人们已意识到货币的发生与商业和交换有密切的关系。甲骨文宝字写成等形,像屋宇,货币及玉珍藏在屋内就是字;除此,甲骨文中更有字,像货贝成堆;字像人拜倒于货币之旁,这些都形象地显示了人们对货币的宝爱及贪欲心理,而且货币拜物教的观念也发生了。不过,殷商、西周时期还只是中国货币的发生时期,因而这时期人们的货币思想也只处在萌芽阶段。

7. 汉代发展到后来所用的货币是

汉代发展到后来所用的货币是五铢钱。下图为西汉五铢。



五铢钱
用重量作为货币单位的钱币,始于118 BC,历经约400年,是中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金属货币。五铢钱在中国五千年货币发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国硬通货铸币圆形方孔的传统。五铢钱外圆内方,象征着天地乾坤。
五铢钱用篆字铸出“五铢”二字。“铢”是重量单位,一铢等于50克的二十四分之一。
发展史
武帝五铢
成色年代: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铸,含郡国五铢、赤仄五铢、上林三官五铢。面文有穿上半星、穿上横廓,四决文等不同形式。轮廓深峻、文字精美。
武帝五铢开创了七百三十九年铸行“五铢”钱的历史,成为中国古代“铢两制”铸币的主流。

东汉前期五铢
成色年代:公元40年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采纳马援建议开始大铸行。面文特征是“金”字头较大,“五”字交笔更弯曲,“朱”字头圆折,竖画两头较细。铸造较为规整。
东汉五铢钱
成色年代:东汉晚期又称“錾边”五铢或“剪轮”五铢,指边廓连同部分钱肉均被剪去或錾切的五铢钱。无外廓,“五铢”二字残留偏旁。

董卓五铢
成色年代:公元190年。东汉末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所铸。无内外廓,“五铢”二字夷漫不全,很难辩认,世讥称之为“无文”。该钱堪称我国货币史上最劣质轻贱之小钱。

蜀直百五铢
成色年代:公元214年汉献帝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入蜀后铸于成都。初铸钱大而厚重,后铸逐渐减重,最轻薄者,不足0.8克。面文篆书“直百五铢”,即价值“一百枚五铢钱”。常背铸或背刻阴文和文饰,也有背铸阳文,如“为”字或四出文。

蜀五铢
成色年代:公元214-263年。刘备入蜀后铸,时约公元214-263年。形体小于两汉五铢,较厚,面背均有外廓,笔画较肥,铜质晦暗。


魏五铢
成色年代:三国时期。魏文帝,明帝皆铸有五铢,新钱形仿汉制五铢,故称“魏五铢”。魏五铢轮廓清晰,钱形厚重,边廓压金。


沈充五铢
成色年代:公元318-321年。东晋孝元帝太兴年间(公元318-321年),吴兴沈充所铸大孔小钱。钱文作“五朱”、“五金”,外廓隐约,钱体轻小,似为东汉“剪轮”钱式的仿铸品。


太和五铢
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在洛阳铸行年号钱“太和五铢”。其形制与汉五铢类似。钱文直读,光背,字呈方折,在隶书和篆书之间,又有增笔。钱体大小轻重不一,大者直径2.5厘米,重3.4克;小者直径2厘米,重2.5克左右。

永平五铢
宣武帝永平三年(公元510年),改铸“永平五铢”。永平钱版式复杂,大小轻重不一,大型者多为政府铸造,小型者多为民间私铸。钱直径一般为2.2~2.5厘米,重2.2~3.2克;面文“五铢”,横读,制作比较工整,旧谱有的认为是“鸡目五铢”。


永安五铢
永安五铢也是年号钱,孝庄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铸。钱文直读,“安”字界边减笔,匠心独具。“永安五铢”对于北魏的经济发展没有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它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是具有收藏价值的。据史书记载,“永安五铢”钱共有三种:一种是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孝庄帝铸行的光背钱;第二种是永熙年间(公元532~534年)孝武帝铸行背“土”字钱;第三种是北魏分裂后由东魏孝敬帝于兴和三年(公元541年)所铸行的背四出文钱。这三种“永安五铢钱”中,以北魏孝武帝铸行的背土字钱最具特色。该钱背部穿孔上方铸有一个“土”字,“土”字与背穿孔相连,正好组成一个“吉”字,所以当时又称吉钱,人人佩戴,以为吉祥。永安五铢钱大小轻重不一,一般直径为2.2厘米,重3克左右;轻小者直径1.8厘米,重约2克。此钱不光轻小滥铸多,而且严重贬值。


梁铁五铢
普通四年(公元523年)铸行。铁“五铢”形体略小,背纹四出,是我国首次大批量铸造的铁钱。

常平五铢
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四年(公元550年)铸行。制作精好,钱文优美,“常平五铢”四字玉筋篆直读,构架匀称,笔画圆润,“平”字上横与面穿下廓合一。属设计和铸造都极为考究的泉品。

隋五铢
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始铸,又叫“开皇五铢”,或称“置样五铢”。钱文“五铢”二字篆书,笔画精整,边缘较宽,面无好廓,“五”字上下左端有竖纹,钱背肉好均有廓。隋五铢是我国“铢两钱制”的终结。

汉代发展到后来所用的货币是

8. 秦王朝进行货币、汉字的统一,对历史角度来看有哪些好处?

前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自己的统一大业,先后灭亡了韩、赵、魏、楚、燕、齐六个国家,建立有了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自称始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创皇帝称号的人。秦朝的建立对于我们国家历史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创立了三公九卿制,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等等。那么当时汉字和货币的统一对于我们国家的历史角度来讲有什么意义呢?一起来看一下吧。
统一文字
从秦始皇统一文字来看,这在当时来说是有效的推动了秦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当时的统治,同时在历史的角度来说也是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进程和国家的融合,提高了人们的认知。在文化上来说,这是有利于文化传播的,在政治上来讲,这是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在经济上来说,这是有利于全国的经济发展的。因为当时各国文字不同,一份诏书从咸阳发出之后,当地的人可能都不认识,这很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于是秦朝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种新的字体“小篆”。文字的统一,对于我们民族的发展和传播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国土面积那么大,各地方言不一,但是却能够通过文字来交流的原因。
统一货币
货币的统一在当时来讲有着加强全国各地经济联系,促进商品的交换和发展的意义,同时也帮助秦朝巩固了集权统治。货币统一之后,当时的人们交易也不用再去计算汇率等问题了,确实极大的提高了贸易效率。在历史上来讲,货币的统一保证了经济的和平发展同时还具有稳定社会的意义,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这个统一的理念一直被世世代代的统治者所继承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