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队中的职位

2024-05-15

1. 古代军队中的职位

各朝各代都不一样,其中唐宋的感觉最混乱,因为那时候有节度使,节度使麾下的武将名称又同中央的不一样。所以只能简单的列举一下,以我的水平说不全。
就以唐宋为例吧:
军队的各级军官就不说了,将军-都尉-骑尉共12等,在往下的就不是官员了,比如十夫、百夫,只代表在军队的地位,在战斗中起到带领团队使上级命令统一执行的作用。
但将军不是最牛的,文官才是军队的最高领导,如枢密使是国家最高军事机构的首脑、指挥使是委派领军的最高首脑,有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即三军)。
一般有专门练兵的教头,负责传授士兵武艺和战斗经验。(八十万禁军总教头你会没听说过?)
外出打仗有监军,也是文官,明朝一般为太监,清朝一般为满族宗室。
军队有自己的文官体制,同一州一府类似,有主簿、参军、提刑、代书、及各类基层文官,恕不能详述。
像你说的有军医,但是当时的军医说实话一般都是徭役而来,或是军队沿途裹挟,水平很差,也没有统一的管理体系,由行军总管负责管理。而行军总管负责管理的还有其他勤杂人等,如兽医、建造营盘的工程兵、征召的负责辎重的农夫、伙夫等,同样这些专业兵种也不像今天这样有系统管理。
节度使手下的亲信武将一般为虞候,都虞候是虞候中的最高官职,仅次于指挥使,所以水浒中,林冲和陆虞侯其实完全不是对等的地位,这里就不细说了。
就说这些吧,但是具体的比这要复杂,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不要拿今天的军队构架来理解古代的军事体系,今天的军队更注意后勤的管理和多兵种细化管理,古代则不注意这些。

古代军队中的职位

2. 古代军队职位

各朝各代都不一样,其中唐宋的感觉最混乱,因为那时候有节度使,节度使麾下的武将名称又同中央的不一样。所以只能简单的列举一下,以我的水平说不全。
就以唐宋为例吧:
军队的各级军官就不说了,将军-都尉-骑尉共12等,在往下的就不是官员了,比如十夫、百夫,只代表在军队的地位,在战斗中起到带领团队使上级命令统一执行的作用。
但将军不是最牛的,文官才是军队的最高领导,如枢密使是国家最高军事机构的首脑、指挥使是委派领军的最高首脑,有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即三军)。
一般有专门练兵的教头,负责传授士兵武艺和战斗经验。(八十万禁军总教头你会没听说过?)
外出打仗有监军,也是文官,明朝一般为太监,清朝一般为满族宗室。
军队有自己的文官体制,同一州一府类似,有主簿、参军、提刑、代书、及各类基层文官,恕不能详述。
像你说的有军医,但是当时的军医说实话一般都是徭役而来,或是军队沿途裹挟,水平很差,也没有统一的管理体系,由行军总管负责管理。而行军总管负责管理的还有其他勤杂人等,如兽医、建造营盘的工程兵、征召的负责辎重的农夫、伙夫等,同样这些专业兵种也不像今天这样有系统管理。
节度使手下的亲信武将一般为虞候,都虞候是虞候中的最高官职,仅次于指挥使,所以水浒中,林冲和陆虞侯其实完全不是对等的地位,这里就不细说了。
就说这些吧,但是具体的比这要复杂,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不要拿今天的军队构架来理解古代的军事体系,今天的军队更注意后勤的管理和多兵种细化管理,古代则不注意这些

3. 古代军队职位

唐朝为府兵制,分三等,1200人为上府,1000人为中府,800人为下府。府下300人为团,50人为队,10人为火。 
唐朝时,都督带使持节的,称节度使。中唐以后,朝廷组成新的中央禁军共十个: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神策军、左右神武军、左右神威军(势力最强,中设护军中尉,由宦官担任,为禁军统帅),各置大将军、将军、龙武、神策、神武等为统军。 

宋朝时禁军编制,50人为一队,2队为1都,5都为1指挥,5指挥为一军,10军为1厢。 
宋代正规军都称为禁兵,仁宗时达八十多万人。禁兵由三衙统领,三衙长官分别称为殿帅、马帅、步帅,合称三帅。教练武艺的军官称都教头、教头,单称教头的地位很低。(如林冲)禁兵的调动权在枢密院,由皇帝直接控制。枢密院是军事行政机关,长官为枢密使。在地方路、府、州,设兵马总管或兵马都监(简称都监),或提辖兵甲(简称提辖)。(如张都监、鲁提辖) 

元朝成吉思汗时的卫队叫“怯薛”,首长称怯薛长。忽必烈时,成立左、右、中、前、后五卫亲军,作为拱卫京师的常备军,每卫设都指挥使统领。 

明朝初卫所制编制,5000人为一指挥,满千人为一千户,百人为百户,50人为总旗,10人为小旗。后来又施行营伍制,按伍、什、队、哨、总、营编制,但营伍设置及人数不固定。 

清代的军队分为八旗与绿营两个系统。八旗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绿营兵也称绿旗兵,是清入关后招募汉人组成的。管辖绿营兵的称九门提督。驻防各地将军的职衔都冠以所驻地名,如盛京将军、伊犁将军等。清代为镇压农民起义而在地方临时招募的兵卒称为“勇”,其军队称为“勇营”。曾国藩和李鸿章建立的湘军和淮军就是清政府镇压起义军的主要武装。

晚清军衔制 
清政府从1904年开始,通过颁布实施一系列的章程制度,逐步推行西欧式军衔制。1904年12月,清政府练兵处会同兵部向朝廷奏准《另定新军官制事宜》,建议“参仿八旗官员之秩序,旁采各国军营之规章”,按照西方军官军衔的三等九级制,取代旧的官阶制度,建立新军的阶位品级体制,军官“区为三等,析为九级”。 
   1905年3月,练兵处、兵部设计出军官军服和军衔标志的第一个图案式样。8月,练兵处提出军官授衔的标准、条件、程序和要求。12月经清政府批准,陆军军官开始按新官制评定等级,从而形成了我国最早的军衔等级: 
   上等第一级,正都统; 
   上等第二级,副都统; 
   上等第三级,协都统; 
   中等第一级,正参领; 
   中等第二级,副参领; 
   中等第三级,协参领; 
   次等第一级,正军校; 
   次等第二级,副军校; 
   次等第三级,协军校; 
   1909年11月,军咨处又奏请朝廷在军阶第一等第一级内正都统之上增设“大将军”、“将军”两衔,与正都统同为上等第一级;设立军士衔三级,即上士、中士、下士;在军官和军士之间增设“额外军官”衔一级。 
   1910年12月,陆军部对军衔授予及晋升年限、军官职务任免、最高服役年龄、军官考绩办法等,都作了详尽规定。如规定各级官佐的最高服役年龄为:正都统,65岁;副都统,62岁;协都统,58岁;正参领,55岁;副参领,52岁;协参领,50岁;正军校,48岁;副军校45岁;协军校45岁。又规定,凡正都统荣获大将军、将军称号者,不受上述年龄限制。这一章程可视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军官服役条例。

唐朝为府兵制

古代军队职位

4. 古代军队中有哪些职务?

各朝各代都不一样,其中唐宋的感觉最混乱,因为那时候有节度使,节度使麾下的武将名称又同中央的不一样。所以只能简单的列举一下,以我的水平说不全。
    就以唐宋为例吧:
    军队的各级军官就不说了,将军-都尉-骑尉共12等,在往下的就不是官员了,比如十夫、百夫,只代表在军队的地位,在战斗中起到带领团队使上级命令统一执行的作用。
    但将军不是最牛的,文官才是军队的最高领导,如枢密使是国家最高军事机构的首脑、指挥使是委派领军的最高首脑,有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即三军)。
    一般有专门练兵的教头,负责传授士兵武艺和战斗经验。(八十万禁军总教头你会没听说过?)
    外出打仗有监军,也是文官,明朝一般为太监,清朝一般为满族宗室。
    军队有自己的文官体制,同一州一府类似,有主簿、参军、提刑、代书、及各类基层文官,恕不能详述。
    像你说的有军医,但是当时的军医说实话一般都是徭役而来,或是军队沿途裹挟,水平很差,也没有统一的管理体系,由行军总管负责管理。而行军总管负责管理的还有其他勤杂人等,如兽医、建造营盘的工程兵、征召的负责辎重的农夫、伙夫等,同样这些专业兵种也不像今天这样有系统管理。
    节度使手下的亲信武将一般为虞候,都虞候是虞候中的最高官职,仅次于指挥使,所以水浒中,林冲和陆虞侯其实完全不是对等的地位,这里就不细说了。
    就说这些吧,但是具体的比这要复杂,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不要拿今天的军队构架来理解古代的军事体系,今天的军队更注意后勤的管理和多兵种细化管理,古代则不注意这些。

5. 古代军队的官职有哪些?

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三国时夏侯惇、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
大司马:汉武帝(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
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
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鸿胪:秦时称典客,汉初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宾客之事。九卿之一。
卫尉:秦时始置,汉景帝(刘启)初更名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复原名,掌管宫门警卫。九卿之一。
太尉:同大司马。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
太傅: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曹叡即位后任钟繇为太傅。
太常: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
其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太仆:秦和两汉均设太仆,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
太守:秦时设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少府:秦和两汉均设少府,王莽称共工,与大司农一同掌管财货。不过大司农掌管国家财货,而少府则管供养皇帝。其属官有掌管御用纸、墨、笔等物的守宫令、掌管刀剑弩机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为宫廷治病的太医令。九卿之一。
中常侍:秦时始置,东汉时由宦官担任,掌管文书和传达诏令,权力极大。
中书监令:曹操为魏王时,设置秘书令以处理尚书章奏。
曹丕于黄初初年改秘书令为中书令并特置中书监,使之排在中书令之前。
中领军:曹操为丞相后置领军,不久改为中领军,掌管禁卫军。
中护军:曹操为丞相后置护军,不久改为中护军,掌管禁卫军,地位略低于中领军。
长史:秦时始置,西汉时丞相下有两长史,其职务相当于秘书长,即最高国务机关中事务主管。
将军幕府中亦有长史,为幕僚之长;可分令部队出战的称为将兵长史。东汉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设长史,职任颇重。三国沿置不改。
从事:刺史的佐官如别驾、治中、主簿、功曹等都称为从事。
仓曹掾属:主管仓谷之事的官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司徒: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教化,三公之一。
司空: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水土及营建工程,三公之一。
司隶校尉:汉武帝始置,负责督率京城徒隶,从事查捕奸邪和罪犯,简称司隶。
刘备在蜀称帝时以张飞为司隶校尉。
司金中郎将:曹操于建安十年(205)置,掌管冶铁、钱币和农具的铸造的官员。
主簿:汉始置,掌管文书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设有主簿。
功曹:刺史的佐官,掌管考查记录功劳。
东西曹掾属:曹操为丞相后下设东、西曹掌管人事工作,东曹主管二千石官员的任免,西曹主观丞相府官员的任免。其负责人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丞相:战国时始置,为百官之长。东汉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复置,曹操自任丞相。“丞”与“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来处理国家事务的人。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员。
光禄勋:秦时称郎中令,汉武帝更名为光禄勋。王莽称司中,东汉又称光禄勋。
曹操为魏公后设郎中令,黄初元年(220年)又称光禄勋,掌管宿卫宫殿门户。
其属官有掌管宾赞受事的谒者、掌管御乘舆车的奉车都尉、掌管副车马匹的附马都尉、掌管羽林骑的骑都尉,而大夫、中郎将等官是否是光禄勋的属官尚有争议。九卿之一。
执金吾:秦时称中尉,汉武帝更名为执金吾。王莽称奋武,东汉复称执金吾。曹魏先称中尉,黄初元年更名为执金吾,掌管宫外巡卫。卫尉巡行宫中,执金吾则徼偱京师。天子出行,执金吾为先导。“吾”当御讲。
别驾: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视察为职,别驾则另乘传车,辅助刺史出巡,故称别驾。
廷尉:秦时始置,汉景帝更名为大理,自后或称廷尉,或称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狱讼,是各地上诉的最高司法机关。“廷”字系直、平之义,治狱贵直而平,故以为号。廷尉的属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监,成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县令长:春秋战国时始置,一县的行政长官,人口在万户以下的县的长官称为令,万户以上的称为长。县令长的佐官有掌管军事、治安的县尉和掌管文书、仓狱的县丞,一般每县有丞、尉各一人,大县有尉两人或更多。
尚书:“尚”就是执掌的意思。秦汉时,尚书只是少府的属官,掌管殿内文书,地位很低。
汉武帝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围办事,地位逐渐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书。吏部又称选部,掌管选用官吏;左民掌管缮修功作、盐池园苑;客曹掌管少数民族和外国事务;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度支掌管军国支计。
其中以吏部尚书最为重要。
尚书令:秦时始置,为尚书台首长,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脑。
尚书令的副手为尚书仆射,曹魏置尚书仆射一或二人,二人并置时称左右仆射。若尚书令缺,由左仆射代行令事。曹魏时以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
尚书郎:尚书台内负责起草文书的官员。东汉选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侍中:秦时始置,为丞相的属官,掌管拾遗补缺、赞导、陪乘、出而负玺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宗正:秦时始置,王莽称宗伯,东汉复称宗正,掌管皇族与外戚事务。两汉皆以刘姓宗室充任。九卿之一。
征东将军:统领青、兖、徐、扬四州,屯驻扬州。
征南将军:统领荆、豫二州,屯驻新野。
征西将军:统领雍、凉二州,屯驻长安。
征北将军:统领幽、冀、并三州,屯驻蓟州。
刺史:秦时始置,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刺,检举不法;史,皇帝所使。
治中: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书之类称为“中”,“治中”即为管理文书档案之意,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固定的官职。
参军:东汉末曹操以丞相总揽军政,其僚属往往以参丞相军事为名,即参谋军务,简称“参军”。
河南尹:东汉建都于河南郡洛阳县,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官不称太守而称尹,掌管洛阳附近的二十一县。
典农中郎将:汉末曹操置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均掌管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仅有所治郡国大小之别,职权相当于太守。
城门校尉:西汉始置,掌管京师城门的屯兵。
相国:即丞相。
将作大臣:秦时称将作少府,汉景帝更名为将作大臣,掌管宫室、宗庙、路寝、陵园地土木营建。
给事中:秦时始置,西汉沿置,东汉省,魏复置。为将军、列侯、九卿,以及黄门郎、谒者等的加官。
都督:三国始置都督和大都督,为领兵官,其中大都督为最高军事统帅。
校事:曹操临时设置的小吏,负责伺察群臣的微过小罪。
监冶谒者:三国时魏置,掌管冶铁的专御史大夫:掌管弹劾、纠察的官员,其位仅次于丞相。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黄门侍郎:秦汉时,宫门皆黄色,故号黄门。黄门侍郎因在黄门内供职而得名。
散骑常侍:三国魏置,即汉代散骑(皇帝的骑从)和中常侍的合称,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督军:高级统兵长官,位在相国、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督邮:汉代各郡置督邮官,掌管督察纠举所领县乡违法之事,兼管宣达教令、讼狱捕亡等事。

古代军队的官职有哪些?

6. 古代军队职位详细

在不同的时期军队的职位也是不同的,就拿清朝的军职来说:
1、正一品: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二品狮子补,朝冠顶饰小宝石一块,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用镂花珊瑚顶;正二品岁奉155两,加支1500两;从二品岁奉140两,加支800两
2、正二品: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武职外官:副将
三品豹子补,朝冠顶饰小红宝石,上衔小蓝宝石,吉服冠用蓝宝石顶;岁奉130两,加支500两;从三品岁奉120两,加支400两
3、正三品: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四品老虎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顶;岁奉105两,加支260两

扩展资料:
古代各军队职位的详细叫法:
1、元帅:唐代设有元帅、副元帅等战时最高统帅,宋有兵马大元帅,元有都元帅、元帅。
2、将军:春秋时晋国以卿为将军,战国时始为武官名,汉代将军名号颇多,魏晋南北朝更繁,隋唐以后历代皆设有将军官名。
3、校: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统带一校之官称校尉。汉武帝初置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八
4、校尉:为专掌特种军队的将领,其地位略次于将军,后通称将佐为八校。晋武帝时设有军校,为任辅助之职的军官。清代有步军校、护军校等官职。
5、尉:春秋时晋国上中下三军皆设尉,秦汉时太尉、大尉、中尉地位颇高,以后带尉字的官员地位逐渐下降。唐代折冲府以300人为团,团设校尉。明清时的卫士和八九品阶官称校尉,清代七品官中有正尉、副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古代军衔

7. 古时军队职位怎么排

武官(下表基本是乾隆朝之后的情况,之前官制变化过大,难以用简表说明。)

正一品
领侍卫内大臣    

掌銮仪卫事大臣    

一二三等子爵    

一二三等镇国将军    建威将军


从一品
内大臣    

各省驻防将军    

乌鲁木齐都统、热河都统、察哈尔都统    

提督    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    

骁骑营八旗都统    

振威将军

正二品
左右翼前锋统领    

八旗护军统领    

八旗副都统    

左右翼总兵    外省驻防副都统    

銮仪使    

一二三等男爵    

总兵    护军营护军统领    

前锋营前锋统领    

武显将军

从二品
散秩大臣    

副将    

武功将军

正三品
一等侍卫    

冠军使    

火器营翼长    

步军营翼尉    包衣护军统领    

乌枪营总管    

圆明园总管    

前锋营参领    护军营参领    

乌枪营护军参领    

骁骑营参领    

城守尉    陵寝总管    

圆场总管    

黑龙江船驳水手总管    

察哈尔总管    王府长史    

参将    

一二三等轻车都尉    

指挥使    武义都尉

从三品
圆明园包衣营总    

包衣护军营参领    

吉林参领    

黑龙江参领    指挥使同知    

察哈尔参领    

驻防协领    

一等护卫    游击    

宣慰使司宣慰使    

武翼都尉

正四品
二等侍卫    

云麾使    

前锋侍卫    

副护军参领    乌枪营副护军参领    

副前锋参领    

副骁骑参领    

佐领    步军协尉    

信驳总管    

南苑总管    

陵寝副总管    陵寝司工匠    

圆场翼长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    

防守尉    黑龙江吉林管水手四品官    

司仪长    

骑都尉    

都司    宣慰使司同知    

指挥佥事    

昭武都尉

从四品
城门领    

包衣副骁骑参领    

包衣佐领    

察哈尔副参领    察哈尔佐领    

四品典仪    

二等护卫    

宣慰使司副使     宣抚使司宣抚使    

宣武都尉

正五品
三等侍卫    

步军副将    

步军校    

监守信驳官    南苑门章京    

陵寝防御    

陵寝管理烧造砖瓦官    

分管佐领    盖州牛庄满洲掌印防御    

关口守御    

黑龙江吉林管水手五品官    

云骑尉    守备    

宣慰使司佥事    

宣抚使司同知    

正千户    武德骑尉

从五品
四等侍卫    

委署前锋参领    

委署护军参领    

委署乌枪护军参领    委署前锋侍卫    

下五旗包衣参领    

五品典仪    

三等护卫    守御所千总    

河营协办守备    

宣抚使司副使    

安抚使司安抚使    招讨使司招讨使    

副千户    

武德佐骑尉

正六品
蓝翎侍卫    

整仪尉    

亲军使    

前锋校    护军校    

乌枪护军校    

骁骑校    

监造火药官    陵寝祭祀供应官    

太仆寺马厂驼厂翼长    

黑龙江吉林管水手六品官    

门千总    营千总    

宣抚使司佥事    

安抚使司同知    

招讨使司副招讨使    长官司长官    

百户    

武略骑尉

从六品
委署步军校    

内务府六品翎长    

六品典仪    

卫千总    安抚使司副使    

武略佐骑尉

正七品
把总    

安抚使司    

佥事    

长官司副长官    恩骑尉    

武信骑尉

从七品
盛京游牧副尉    

七品典仪    

武信佐骑尉

正八品
盛京养息尉左右翼长    

八品荫监生    

外委千总    

奋武校尉

从八品
八品典仪    

委署亲军校    

委署前锋校    

委署护军校    委署骁骑校    

圆明园副护军校    

奋武佐校尉

正九品
各营蓝翎长    

外委把总    

修武校尉

从九品
太仆寺委署固山达    

额外外委    

修武佐校尉

古时军队职位怎么排

8. 古代军队的官职有哪些?

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三国时夏侯惇、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x0d\x0a大司马:汉武帝(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x0d\x0a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x0d\x0a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x0d\x0a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x0d\x0a大鸿胪:秦时称典客,汉初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宾客之事。九卿之一。\x0d\x0a卫尉:秦时始置,汉景帝(刘启)初更名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复原名,掌管宫门警卫。九卿之一。\x0d\x0a太尉:同大司马。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x0d\x0a太傅: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曹叡即位后任钟繇为太傅。\x0d\x0a太常: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x0d\x0a其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x0d\x0a太仆:秦和两汉均设太仆,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x0d\x0a太守:秦时设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x0d\x0a少府:秦和两汉均设少府,王莽称共工,与大司农一同掌管财货。不过大司农掌管国家财货,而少府则管供养皇帝。其属官有掌管御用纸、墨、笔等物的守宫令、掌管刀剑弩机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为宫廷治病的太医令。九卿之一。\x0d\x0a中常侍:秦时始置,东汉时由宦官担任,掌管文书和传达诏令,权力极大。\x0d\x0a中书监令:曹操为魏王时,设置秘书令以处理尚书章奏。\x0d\x0a曹丕于黄初初年改秘书令为中书令并特置中书监,使之排在中书令之前。\x0d\x0a中领军:曹操为丞相后置领军,不久改为中领军,掌管禁卫军。\x0d\x0a中护军:曹操为丞相后置护军,不久改为中护军,掌管禁卫军,地位略低于中领军。\x0d\x0a长史:秦时始置,西汉时丞相下有两长史,其职务相当于秘书长,即最高国务机关中事务主管。\x0d\x0a将军幕府中亦有长史,为幕僚之长;可分令部队出战的称为将兵长史。东汉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设长史,职任颇重。三国沿置不改。\x0d\x0a从事:刺史的佐官如别驾、治中、主簿、功曹等都称为从事。\x0d\x0a仓曹掾属:主管仓谷之事的官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x0d\x0a司徒: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教化,三公之一。\x0d\x0a司空: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水土及营建工程,三公之一。\x0d\x0a司隶校尉:汉武帝始置,负责督率京城徒隶,从事查捕奸邪和罪犯,简称司隶。\x0d\x0a刘备在蜀称帝时以张飞为司隶校尉。\x0d\x0a司金中郎将:曹操于建安十年(205)置,掌管冶铁、钱币和农具的铸造的官员。\x0d\x0a主簿:汉始置,掌管文书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设有主簿。\x0d\x0a功曹:刺史的佐官,掌管考查记录功劳。\x0d\x0a东西曹掾属:曹操为丞相后下设东、西曹掌管人事工作,东曹主管二千石官员的任免,西曹主观丞相府官员的任免。其负责人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x0d\x0a丞相:战国时始置,为百官之长。东汉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复置,曹操自任丞相。“丞”与“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来处理国家事务的人。\x0d\x0a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员。\x0d\x0a光禄勋:秦时称郎中令,汉武帝更名为光禄勋。王莽称司中,东汉又称光禄勋。\x0d\x0a曹操为魏公后设郎中令,黄初元年(220年)又称光禄勋,掌管宿卫宫殿门户。\x0d\x0a其属官有掌管宾赞受事的谒者、掌管御乘舆车的奉车都尉、掌管副车马匹的附马都尉、掌管羽林骑的骑都尉,而大夫、中郎将等官是否是光禄勋的属官尚有争议。九卿之一。\x0d\x0a执金吾:秦时称中尉,汉武帝更名为执金吾。王莽称奋武,东汉复称执金吾。曹魏先称中尉,黄初元年更名为执金吾,掌管宫外巡卫。卫尉巡行宫中,执金吾则徼偱京师。天子出行,执金吾为先导。“吾”当御讲。\x0d\x0a别驾: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视察为职,别驾则另乘传车,辅助刺史出巡,故称别驾。\x0d\x0a廷尉:秦时始置,汉景帝更名为大理,自后或称廷尉,或称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狱讼,是各地上诉的最高司法机关。“廷”字系直、平之义,治狱贵直而平,故以为号。廷尉的属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监,成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x0d\x0a县令长:春秋战国时始置,一县的行政长官,人口在万户以下的县的长官称为令,万户以上的称为长。县令长的佐官有掌管军事、治安的县尉和掌管文书、仓狱的县丞,一般每县有丞、尉各一人,大县有尉两人或更多。\x0d\x0a尚书:“尚”就是执掌的意思。秦汉时,尚书只是少府的属官,掌管殿内文书,地位很低。\x0d\x0a汉武帝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围办事,地位逐渐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书。吏部又称选部,掌管选用官吏;左民掌管缮修功作、盐池园苑;客曹掌管少数民族和外国事务;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度支掌管军国支计。\x0d\x0a其中以吏部尚书最为重要。\x0d\x0a尚书令:秦时始置,为尚书台首长,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脑。\x0d\x0a尚书令的副手为尚书仆射,曹魏置尚书仆射一或二人,二人并置时称左右仆射。若尚书令缺,由左仆射代行令事。曹魏时以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x0d\x0a尚书郎:尚书台内负责起草文书的官员。东汉选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x0d\x0a侍中:秦时始置,为丞相的属官,掌管拾遗补缺、赞导、陪乘、出而负玺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x0d\x0a宗正:秦时始置,王莽称宗伯,东汉复称宗正,掌管皇族与外戚事务。两汉皆以刘姓宗室充任。九卿之一。\x0d\x0a征东将军:统领青、兖、徐、扬四州,屯驻扬州。\x0d\x0a征南将军:统领荆、豫二州,屯驻新野。\x0d\x0a征西将军:统领雍、凉二州,屯驻长安。\x0d\x0a征北将军:统领幽、冀、并三州,屯驻蓟州。\x0d\x0a刺史:秦时始置,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刺,检举不法;史,皇帝所使。\x0d\x0a治中: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书之类称为“中”,“治中”即为管理文书档案之意,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固定的官职。\x0d\x0a参军:东汉末曹操以丞相总揽军政,其僚属往往以参丞相军事为名,即参谋军务,简称“参军”。\x0d\x0a河南尹:东汉建都于河南郡洛阳县,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官不称太守而称尹,掌管洛阳附近的二十一县。\x0d\x0a典农中郎将:汉末曹操置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均掌管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仅有所治郡国大小之别,职权相当于太守。\x0d\x0a城门校尉:西汉始置,掌管京师城门的屯兵。\x0d\x0a相国:即丞相。\x0d\x0a将作大臣:秦时称将作少府,汉景帝更名为将作大臣,掌管宫室、宗庙、路寝、陵园地土木营建。\x0d\x0a给事中:秦时始置,西汉沿置,东汉省,魏复置。为将军、列侯、九卿,以及黄门郎、谒者等的加官。\x0d\x0a都督:三国始置都督和大都督,为领兵官,其中大都督为最高军事统帅。\x0d\x0a校事:曹操临时设置的小吏,负责伺察群臣的微过小罪。\x0d\x0a监冶谒者:三国时魏置,掌管冶铁的专御史大夫:掌管弹劾、纠察的官员,其位仅次于丞相。\x0d\x0a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x0d\x0a黄门侍郎:秦汉时,宫门皆黄色,故号黄门。黄门侍郎因在黄门内供职而得名。\x0d\x0a散骑常侍:三国魏置,即汉代散骑(皇帝的骑从)和中常侍的合称,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x0d\x0a督军:高级统兵长官,位在相国、太尉、御史大夫之下。\x0d\x0a督邮:汉代各郡置督邮官,掌管督察纠举所领县乡违法之事,兼管宣达教令、讼狱捕亡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