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普世价值观是什么

2024-05-14

1. 美国普世价值观是什么

  普世价值,顾名思义,就是普遍适用的价值观。它超越民族、种族、国界和信仰,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价值观,是衡量是非善恶的最低尺度,或者说是人类道德的共同底线。具体的说,普世价值观由三个基本要件组成:公平、正义、自由。
  美国宣传的价值观根本不是什么“普世价值观”。美国的学者常常说,美国大学实行的通识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反思批判能力、理性判断能力,等等,给人的感觉是西方那套价值观是最客观、最公正的,是全世界都适合的“普世价值”。其实,美国高校的价值观教育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是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西方高校所宣扬的价值观,其实质就是资本主义自由、民主、人权、博爱等价值观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反映。这种价值观,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贯穿于美国高校价值观教育的全过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局限性和面临的困境表现得更加明显。西方有识之士认为,金融危机背后的价值根源就是个人主义。所以,不要为西方价值观光鲜的外表所迷惑,要揭露其实质,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和批驳。

美国普世价值观是什么

2. 西方的普世价值具体是什么含义?

普世价值包括但不限于:民主、自由、法治、人权等等。国家有义务捍卫国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如生存的权利、免于恐惧的权利、生育的权利、知的权利、免于匮乏的权利、思想的自由、表达的自由。
普适(世)价值:已经存在的,以自律、平等、博爱为基础的,并不具有广泛争议的公共秩序以及风俗习惯。“普世价值”是英文“universal value”的意译,其实译为“普适价值”更为准确。
在哲学等人文科学上,普世价值(英语:universal value)泛指那些不分领域,超越宗教、国家、民族,出于人类的良知与理性之价值观念。普世价值与绝对真理是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易被混淆。

扩展资料:
西方宣扬“普世价值”,实质是推销西方的所谓“民主国家体系”和“自由体制”。美国原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的《论中国》一书,对西方推行“普世价值”多有论述,对我们颇有启示。该书认为,西方国家包括美国声称自己的价值观和体制普世适用,但中国从古至今都有不同于西方的价值观。
“中国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源自一位古代哲学家的教诲,后人称其为孔夫子。”基辛格进一步指出:“中国主张独立自主,不干涉他国内政,不向外国传播意识形态,而美国坚持通过施压和激励来实现价值观的普适性,也就是要干涉别国的内政。”
该书回顾了1992年9月克林顿在竞选中关于布什政府对华政策的批评:“中国不可能永远抵制民主变革的力量。终有一天,它会走上东欧和苏联共产党政权的道路,美国必须尽其所能,鼓励这一进程。”克林顿上台后,把扩展民主确定为首要外交政策目标。
1993年9月,他在联合国大会上宣称,美国的目标是“扩展和加强世界市场民主国家体系”和“扩大生活在自由体制下国家的数量”,实现“繁荣的民主世界”。可见,美国毫不掩饰地要把西方的“民主国家体系”和“自由体制”推向世界、推向中国。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人民要论:掀开西方“普世价值”的面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普世价值

3. 西方普世价值的实质是什么?

西方普世价值的实质是推销西方的所谓“民主国家体系”和“自由体制”。
“普世价值”思潮在中国的传播有其特定的指向性,即在于聚焦西方宪改制度,即国家根本制度的变革。一些人宣称自由、平等、人权是人类共同的普世价值,民主、共和、宪政是现代政治的基本制度架构。
抽离这些普世价值和基本政制架构的“现代化”,是剥夺人的权利、腐蚀人性、摧毁人的尊严的灾难过程。其矛头直指我国根本国家制度,企图以此扭转中国改革开放的方向,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不难看出,一些人宣扬“普世价值”的本质,是宣扬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精神的核心价值观,这是西方在今天“西化”“分化”我国的思想武器。其理论依托是西式民主制度,其攻击对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普世价值”极力渲染现代化道路只有一条,现代国家的构架只有一种,核心价值观也只有一个,即已定型的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核心价值观。所以,走“普世价值”之路,其实质就是走“全盘西化”之路,就是从制度上照抄照搬西方模式。

西方普世价值的实质是什么?

4. 美国为什么热衷于推广“普世价值”

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所体现的深层政治意蕴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未松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它的本质目的是促使世界各国的社会制度趋同于资本主义制度。一些人鼓吹的西方“普世价值”根本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企图把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引入西方“民主化”陷阱。这种错误思潮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统领作用,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必须坚决抵制。

    一、关于“普世价值”的相关研究

    在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普世价值”的争论中,有部分学者提出价值绝对论,认为存在时空上绝对永恒的“普世价值”,自由、平等、人权和民主等理念就属于这个范畴。大多数学者则认可“价值相对论”,认为不存在所谓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自由、民主、平等和人权等理念都有阶级性、历史性、区域性,“不同种群、国家的利益需求千差万别,根本不可能产生对谁都适用的‘普遍价值’”。还有一种折衷观点,既反对简单地把西方价值当作“普世价值”,又反对把中国特色与人类的“普遍价值”格格不入。

    实际上,“普世价值”概念遮蔽了价值问题的复杂性,具有把人们对价值的认识导入误区的作用。价值与真理的根本不同在于真理总是一元的,而价值常是多元的。主体之间的差异决定了价值的各异性、特殊性和多元化。人有普遍的、共同性的一面,但人又是具体的、历史的,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不可能有适用于一切时代和一切人的“普世价值”。把西方文明等同于“普世价值”,把非西方文明看作是特殊价值,这是把西方文明的特殊价值“普世化”了。世界上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永恒的价值,西方鼓吹的“普世价值”本质上只是西方的价值观。

    在“普世价值”问题上,西方学者中以下几种观点很有影响。美国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鼓吹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已取得最后胜利,美国模式是“人类普世价值和最终统治形式”。另一位美国政治学者萨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认为,在新的世界中,冲突的根源主要将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冷战后的主要国际冲突都来自不同文明或文化交接的断层地带。这一观点强调冲突多样化以及各民族国家之间的差异性。而且,他把中国所代表的儒教文明视为对西方文明的一种威胁。德国学者孔汉思则倡导“全球伦理”,即在各种文化之间“通约”,求得“普世价值”。孔汉思1990年提出的通过对话建立世界普遍伦理的设想,试图在世界的多元冲突中寻求某种普遍的、可供冲突各方共同遵循的东西。

    美国政府把“普世价值”作为其一直以来的对外战略之一,奥巴马执政后,认为比军事实力甚至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思想实力,提出用“巧实力”实行美国的对外战略,用美国的模式改造世界,包括人权、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美国2010年《四年防务评估报告》首度阐明现政府对美国安全利益的界定,即“安全、繁荣、普世价值、合作性的国际秩序”,其不可或缺的理念就是让美国的文化、政策或价值观念具有吸引力,使别的国家模仿、理解、认同美国在国际社会的主张,以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2010年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明确将“在国内和全世界尊重普世价值观”作为一项重要的“美国的持久利益”。美国推行的“新帝国主义论”主张利用实力优势,凭借军事强力,用美国价值观来改造世界,向其他国家输出所谓的民主和自由,企图建立一个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秩序。伊拉克战争和“拉美陷阱”就是美国推广所谓“普世”的“现代社会价值和制度”所造成的恶劣后果。

    二、“普世价值”在美国对外战略中的作用

    美国打着“普世价值”的旗号,实际上是为其推行霸权主义寻找借口,最终目的是确立美国在世界的霸权地位。通过对美国“普世价值”历史渊源的梳理,尤其是其当前对外战略中所实行的双重标准,可以发现,美国所要实现的是“全球美国化”,而不是美国一直宣称的所谓“全球民主化”。

    1.美国确立“普世价值”战略的历史渊源。二战以后,美国在国家博弈中,为了取得优势,从自由贸易走向保护主义。随着美国的逐步强大,为了寻求世界霸权,美国又由保护主义走向自由贸易。20世纪80年代,为了扩大已经取得的霸权,美国把“普世价值”作为思想武器,用来争夺全球文化领导权,力图把全球纳入以其为中心的世界秩序,以完成推行全球化的战略部署。冷战结束以后,美国为了维护其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战略框架,即维护安全、拓展经济和推进民主同时推进。为适应这一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需要,人权进一步成为美国在全球推行民主战略的重要工具之一。新保守主义者认为“民主”和“自由”的理念可以推广到全球,强调意识形态在外交中的作用,试图通过“民主化”进程来创建一个“自由世界”。在小布什第一任期里,美国政府把推行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的战略优先置于美国价值观的普世性和优越性之上,开始强调不仅要通过美国的榜样,而且关键是要通过美国的力量,来重新塑造国际秩序。“9·11”事件的发生令美国产生了强烈的威胁感,宣告主要依靠“硬实力”战略的失败,使得小布什在第二任期回归到对“普世价值”等“软实力”的重视,即通过在全球推广美国民主价值观和政治制度,推进民主改革,以减少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2008年奥巴马执政后,采取的是通过建设更广泛联盟的方式,希望“通过榜样的力量,而非力量的榜样”来推进“普世价值”。

    2.美国“普世价值”对外战略的双重标准。美国一方面把包装起来的“普世价值”当作外交工具,无视当今世界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现实,笃信自己的价值观可以凌驾于其他价值观之上,不择手段地向全球输出其价值观,以达到谋取本国私利和成为全球霸主的目的。更加恶劣的是,美国经常采用双重标准,用“普世价值”打压战略竞争对手来维护本国的私利。比如,在面对中东和北非国家的政治动荡时,美国对利比亚、叙利亚和对巴林、也门采取的政策是自相矛盾的。当利比亚、叙利亚爆发国内冲突时,美国不仅帮助反对派提供各种武器装备,还鼓动其他西方国家对利比亚、叙利亚发动直接打击,这种亲自上阵的模式已经不止一次在世界上演,其背后的动因无非是美国的全球战略,显然不是用“普世价值”的理念能解释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巴林爆发反政府示威活动后,美国虽然暂时停止了对其军售,但时隔一年就重新恢复了对巴林的武器出售。虽然美国一再表示,所售武器是帮助巴林政府提高对外防御能力,而不是用于控制民众,但事实上,巴林是美国第五舰队基地所在地,对于美国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这才是美国恢复军售的根本原因。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也门,当统治也门长达三十多年的总统萨利赫四面楚歌之时,美国并没有打出“普世价值”这张牌,反而表现得格外谨慎,甚至有些犹豫不决。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也门作为美国的反恐前线,多年来美国政府对萨利赫一直持支持态度,这才是决定美国行为的根本原因。可以看出,美国在中东的各种行为,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维护自己在中东的利益。

5. 普世价值的内容是什么

很乐意回答你的问题哲学上,普世价值指一些有限的、所有人类都认同的观念集合在一起。普世价值泛指那些不分畛域,超越宗教、国家、民族,任何一个自诩文明社会的人类,只要本于良知与理性皆认同之价值、理念。
  代词。“民主,自由,法制,人权”的另一种说法。天赋人权: “人”的位阶在“国家”之上;“人”才是国家存在之目的,而非“人”是为了国家而存在。因此,国家有义务捍卫人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如生存的权利、免于恐惧的权利、生育的权利、知的权利、免于匮乏的权利、思想的自由、表达的自由、集会游行的自由。这是国家存在的目的。若做不到的政府,人民得以随时更换或推翻。
  根据讨论普世价值的立场不同,普世价值可以分为“客观主义与相对主义”两个不同的类别。
  客观主义认为,普世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人类共同价值观,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们必须认识、接受和实践这种价值观,而不能随心所欲的挑挑拣拣,对客观普世价值的拒斥和反对,是一种落后和不开化的表现。
  相对主义则认为,人类没有绝对的普世价值,所谓普世价值也是相对的,每个民族和文明都有自己的普遍价值观念。坚持价值观念的相对性和多样化,本身就是普世价值得体现。在近代东方民族反抗西方话语霸权和文化侵入时,常常采用这样一种相对主义的普世价值立场。

普世价值的内容是什么

6. 普世价值有哪些具体内容?

一、普世价值的主要内容
人类应追求长远和短期兼顾的安全、进步、快乐、自由、民主、法治、公正、人权、合法地新建和发展党派团体和宗教组织、合法适度地方自治、高效率和效果、节约、环境保护、适度博爱和互助、合作、善良、仁慈、宽容、和平、讲信用、对话讲逻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德),防止不顾他人和整体利益的极端自私行为。
西方社会学者试图用普世价值观保持人类各宗教、组织、国家、地区、意识形态、政治党派之间在道德底线上的统一,以提前避免人类过度分裂、斗争。

 二、延伸内容
四海一家,每个人都跟我一样是人类兄弟。因为如此,所以无法坐视拥有同样血肉的人类兄弟同胞活在痛苦、不幸、不公义之下。人道
人本
以人为目的,而不以人为手段。
平等
人人生而平等,生而自由。平等与自由,都是每个人与生俱来之自然权利,而非国家、元首、君王或宗教、法领袖和法律所恩赐才拥有。只要是人,不分种族、肤色、贫富、性别、宗教、国家、民族,大家都享有同样身为人的尊严。
尊重
每个人都有跟我一样的尊严;将心比心,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追求自由时,须以不侵犯他人为其界限。
法治
人民为国家的真正主人,此为民主的基本定义,而政府只不过是人民之仆;执政者乃受人民所暂时委托而赋予暂时权力,并非国家真正的主人。正因如此,执政者必须依大家所公认之法律为标准来治理国家,而不能依个人好恶随意变更标准,而令国家的主人──人民感到无所适从。
多元
每个人、每个族群、每种观点、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独有的特质,也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因此没有谁比谁更正确或高一等。即使某一方居于主流,也应尊重与包容其他不同的存在与声音。即使不同意对方的意见,也应该捍卫对方充分表达意见的自由。

希望对你有帮助。

7. 美国为什么热衷于推广“普世价值”

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所体现的深层政治意蕴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未松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它的本质目的是促使世界各国的社会制度趋同于资本主义制度。一些人鼓吹的西方“普世价值”根本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企图把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引入西方“民主化”陷阱。这种错误思潮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统领作用,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必须坚决抵制。

    一、关于“普世价值”的相关研究

    在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普世价值”的争论中,有部分学者提出价值绝对论,认为存在时空上绝对永恒的“普世价值”,自由、平等、人权和民主等理念就属于这个范畴。大多数学者则认可“价值相对论”,认为不存在所谓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自由、民主、平等和人权等理念都有阶级性、历史性、区域性,“不同种群、国家的利益需求千差万别,根本不可能产生对谁都适用的‘普遍价值’”。还有一种折衷观点,既反对简单地把西方价值当作“普世价值”,又反对把中国特色与人类的“普遍价值”格格不入。

    实际上,“普世价值”概念遮蔽了价值问题的复杂性,具有把人们对价值的认识导入误区的作用。价值与真理的根本不同在于真理总是一元的,而价值常是多元的。主体之间的差异决定了价值的各异性、特殊性和多元化。人有普遍的、共同性的一面,但人又是具体的、历史的,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不可能有适用于一切时代和一切人的“普世价值”。把西方文明等同于“普世价值”,把非西方文明看作是特殊价值,这是把西方文明的特殊价值“普世化”了。世界上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永恒的价值,西方鼓吹的“普世价值”本质上只是西方的价值观。

    在“普世价值”问题上,西方学者中以下几种观点很有影响。美国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鼓吹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已取得最后胜利,美国模式是“人类普世价值和最终统治形式”。另一位美国政治学者萨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认为,在新的世界中,冲突的根源主要将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冷战后的主要国际冲突都来自不同文明或文化交接的断层地带。这一观点强调冲突多样化以及各民族国家之间的差异性。而且,他把中国所代表的儒教文明视为对西方文明的一种威胁。德国学者孔汉思则倡导“全球伦理”,即在各种文化之间“通约”,求得“普世价值”。孔汉思1990年提出的通过对话建立世界普遍伦理的设想,试图在世界的多元冲突中寻求某种普遍的、可供冲突各方共同遵循的东西。

    美国政府把“普世价值”作为其一直以来的对外战略之一,奥巴马执政后,认为比军事实力甚至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思想实力,提出用“巧实力”实行美国的对外战略,用美国的模式改造世界,包括人权、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美国2010年《四年防务评估报告》首度阐明现政府对美国安全利益的界定,即“安全、繁荣、普世价值、合作性的国际秩序”,其不可或缺的理念就是让美国的文化、政策或价值观念具有吸引力,使别的国家模仿、理解、认同美国在国际社会的主张,以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2010年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明确将“在国内和全世界尊重普世价值观”作为一项重要的“美国的持久利益”。美国推行的“新帝国主义论”主张利用实力优势,凭借军事强力,用美国价值观来改造世界,向其他国家输出所谓的民主和自由,企图建立一个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秩序。伊拉克战争和“拉美陷阱”就是美国推广所谓“普世”的“现代社会价值和制度”所造成的恶劣后果。

    二、“普世价值”在美国对外战略中的作用

    美国打着“普世价值”的旗号,实际上是为其推行霸权主义寻找借口,最终目的是确立美国在世界的霸权地位。通过对美国“普世价值”历史渊源的梳理,尤其是其当前对外战略中所实行的双重标准,可以发现,美国所要实现的是“全球美国化”,而不是美国一直宣称的所谓“全球民主化”。

    1.美国确立“普世价值”战略的历史渊源。二战以后,美国在国家博弈中,为了取得优势,从自由贸易走向保护主义。随着美国的逐步强大,为了寻求世界霸权,美国又由保护主义走向自由贸易。20世纪80年代,为了扩大已经取得的霸权,美国把“普世价值”作为思想武器,用来争夺全球文化领导权,力图把全球纳入以其为中心的世界秩序,以完成推行全球化的战略部署。冷战结束以后,美国为了维护其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战略框架,即维护安全、拓展经济和推进民主同时推进。为适应这一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需要,人权进一步成为美国在全球推行民主战略的重要工具之一。新保守主义者认为“民主”和“自由”的理念可以推广到全球,强调意识形态在外交中的作用,试图通过“民主化”进程来创建一个“自由世界”。在小布什第一任期里,美国政府把推行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的战略优先置于美国价值观的普世性和优越性之上,开始强调不仅要通过美国的榜样,而且关键是要通过美国的力量,来重新塑造国际秩序。“9·11”事件的发生令美国产生了强烈的威胁感,宣告主要依靠“硬实力”战略的失败,使得小布什在第二任期回归到对“普世价值”等“软实力”的重视,即通过在全球推广美国民主价值观和政治制度,推进民主改革,以减少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2008年奥巴马执政后,采取的是通过建设更广泛联盟的方式,希望“通过榜样的力量,而非力量的榜样”来推进“普世价值”。

    2.美国“普世价值”对外战略的双重标准。美国一方面把包装起来的“普世价值”当作外交工具,无视当今世界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现实,笃信自己的价值观可以凌驾于其他价值观之上,不择手段地向全球输出其价值观,以达到谋取本国私利和成为全球霸主的目的。更加恶劣的是,美国经常采用双重标准,用“普世价值”打压战略竞争对手来维护本国的私利。比如,在面对中东和北非国家的政治动荡时,美国对利比亚、叙利亚和对巴林、也门采取的政策是自相矛盾的。当利比亚、叙利亚爆发国内冲突时,美国不仅帮助反对派提供各种武器装备,还鼓动其他西方国家对利比亚、叙利亚发动直接打击,这种亲自上阵的模式已经不止一次在世界上演,其背后的动因无非是美国的全球战略,显然不是用“普世价值”的理念能解释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巴林爆发反政府示威活动后,美国虽然暂时停止了对其军售,但时隔一年就重新恢复了对巴林的武器出售。虽然美国一再表示,所售武器是帮助巴林政府提高对外防御能力,而不是用于控制民众,但事实上,巴林是美国第五舰队基地所在地,对于美国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这才是美国恢复军售的根本原因。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也门,当统治也门长达三十多年的总统萨利赫四面楚歌之时,美国并没有打出“普世价值”这张牌,反而表现得格外谨慎,甚至有些犹豫不决。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也门作为美国的反恐前线,多年来美国政府对萨利赫一直持支持态度,这才是决定美国行为的根本原因。可以看出,美国在中东的各种行为,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维护自己在中东的利益。

美国为什么热衷于推广“普世价值”

8. 美国的普世价值具体内容是什么?(求解用于毛概社会实践报告中...求高手指点!谢谢)

a.人权高于主权。国家的基本属性是人的集合体,而不是疆域和统治力。独裁和压迫是全人类最大的敌人,应该是全世界共诛的。所以,美国认为大国应当主持公义,反对“不干涉他国内政”的说法(这说法是基于主权至上原则的)。
b.美国认为绝对正义无法做到(因为真相不能够由证据完全体现,而人类只能看到证据,不能看到真相),所以,美国坚持“程序正义”。即在程序过程中,充分保障每一个人的权益。所以,美国禁止将人分好坏、分阶级、分阵营,禁止任何过度刑罚,保障任何人的最基本权益不受剥夺。
c.民主。美国认为只有公民意愿组成的政权还是合法政权。政府不能够凌驾于任何人之上。公民有权剥夺政府的一切权利。具体操作上,就是坚持公民选举和分权制度,防止独裁统治出现。
d.自由。美国认为公民的自由是最基本的权力。美国保证每个公民的基本自由,并努力创建自由社会。禁止一切形式的对言论、结社、示威等的权力的侵害。
e.核心,就是“美国梦”——人人生而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