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片中,有哪些明显的历史错误?

2024-05-16

1. 抗战片中,有哪些明显的历史错误?

现在有很多关于抗日题材的电视剧,其中也不缺乏比较奇葩的抗日神剧,还有很多明显的历史错误。比如不属于那个年代的武器却出现在了电视剧中,还有机枪是不可以连续扫射,日军的作战方法也是错误的。现在的许多抗日电视剧为了追求视觉上的感觉,往往对抗日剧情都有夸大的成分。

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武器太过于现代化,在许多抗日剧中,我国的八路军战士们所用的武器太过超前,甚至有的用AK47等武器进行作战,这些武器在那个年代是还没有出现,但是在电视剧中却广泛的投以运用。实在不知道说导演什么好,武器这么先进,还用得着打那么多年吗?

其次最常见的一种错误,就是无论是哪种机枪都可以进行扫射,在战争的那个年代,普通的机枪最多射击20多发子弹就不能再进行射击了,所以更不用说还可以连续扫射的现象,这明显就是一种很大的漏洞,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于我们什么都不懂的老百姓来说,只是看个热闹,但是如果军队里的人看了之后,只会嗤之以鼻。

还有关于作战方法的错误,在电视剧中,日军进攻的时候,都是扎堆密集地位,其实这也是错误的。日本人的军队是一种非常懂得利用分散的方法作战,所以他们的部队不会扎堆聚集,这一点在历史上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其实在抗日电视剧中塑造英雄的形象是可以的,但是要尊重历史,也尊重我们的先辈,不要出现一些没有意义的抗日神剧,这样会让我们的后代子孙以为当年的抗日是这么简单,根本就不了解当年是多么的残酷艰苦,这样就失去了抗日剧的根本意义。

抗战片中,有哪些明显的历史错误?

2. 抗战剧中有哪些常见的历史bug和误区?

第一个就是手撕鬼子。这个要是真实发生的话,那么,日本鬼子早就吓得屁滚尿流了,早就没有了抵抗的意志了,早就将日本鬼子赶出了中国,就不用打八年了,就不用美国人扔下原子弹了。我们直接派这个人到前线去就可以了,手撕日本人,那就可以将他们搞死了,你说是不是?

第二个就是裤裆里藏雷。这个真的是没有最雷的编剧,只有想不到的编剧,忘记了这部电视剧的编剧是谁了,但是,能想到这个剧情的编剧也是脑洞大开了。这个事情是不是有意思?肯定没有!在往外掏的过程,日本人是不是傻子?等着你拿出来,还说几句台词?要是真那么傻的话,我们不用打八年!

第三个是用手雷就可以将飞机炸下来。这个做法是不是可以完成,先不说,你要让这个飞机飞得多低多慢?要是那么慢,是不是飞机坠毁的时候了?要是的话,那么你浪费一颗手雷干什么?你知道在八年抗战的时候,我们军队人均的子弹数量是多少吗?不知道的话,就敢这样写?

现在国家将这些抗日神剧已经下线了,这是好事,不能为了宣传一些意识形态,就歪曲历史,这个做法是错误的。抗日神剧的编剧们也是很无奈,真实写不对,因为不能突出主题,不真实写不行,政审通不过,想想这些编剧们,也是太难了!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神剧变成正常剧,还可以播出来大家不吐槽?

3. 在抗战剧中,有哪些常见的行为其实是错误的?

在中国的抗战剧中,有很多常见的行为都是错误的,现在很多抗战剧都被我们称之为抗日神剧。这些电视剧中究竟有哪些行为是错误的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抗战剧中士兵的穿着是错误的。
在所有的抗日战争剧中,里面的士兵都穿戴十分整齐,个个衣着光鲜。而当时的历史情况下,生活环境是十分恶劣的,士兵穿的衣服都是补了再补,所以衣着与历史严重不符。而且当时的军队会分成团师等不同的部队,不同部队的衣着也是不一样的。剧中国民党军队与红军的衣着也非常类似,但真实情况是他们的衣着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2.抗战剧中日军都十分的愚蠢,作战技术非常差,但真实情况不是这样的。
其实日军并没有电视剧中说的那么蠢,他们都是日本经过精挑细选出来的士兵,都是训练有素,善于作战的士兵,每个人都经过专业的军事训练,并不是电视剧中那么好战胜的。特别是一些抗日神剧里,日军搞得像傻子一样,被中国人耍的团团转。有一些抗战剧中,日军动不动就投降的行为也是错误的。日军受日本天皇思想的影响,他们不会轻易投降的。最后,在抗战剧中我们经常看到日军将领动不动就切腹自杀,这种行为更是错误的。一般只有军官战败后为了承担责任才可能选择切腹自杀,他们不会为了一点芝麻小的军事错误就切腹自杀的。 
3.抗战剧中使用的武器是错误的。
有些电视剧中,无论是国民党军还是八路军或者新四军,他们使用的武器都是九十年代才有的武器,在与日军的抗战期间,由于国内动乱,根本就没有那么多枪支武器,特别是八路军和新四军最困难的时候,都不能达到一人一把枪的标准。更不可能出现电视剧中那些优质的枪支武器了。

在抗战剧中,有哪些常见的行为其实是错误的?

4. 历史剧中的错误

有很多历史剧或者涉及到历史情节的古装剧中都有错误的,而其中的错误表现在各个方面。比如:第一,服饰。古代人的衣服分为“左衽”和“右衽”,也就是在左边系或在右边系。区别是汉人是右衽,而异族人,也就是少数民族是左衽的。但很多剧中都穿错了,像《新三国》里诸葛亮的衣服就穿成了左衽。第二,婚俗。古代婚礼时,总要夫妻对拜,其实那应该叫“夫妻交拜”或“侠(读音jia,一声)拜”,即女子先行一次礼,男子再行礼,之后女子又行礼一次,男子再还礼一次,两人各拜两次后才算礼成,并非同时拜一次或三次。这个错的就多了,凡有古代拜堂场景的剧,几乎没对过,比如《锦绣未央》中高阳王和李长乐大婚时,就弄成了夫妻同时对拜。第三,称呼。古代称呼皇子和公主,是有规定的。有封号者,要以号称之,没有封号就称排行,若死后则在封号后加“谥号”,品级不可错乱。比如清宫戏中,《雍正王朝》里臣子称胤禛为“四爷”,胤祥为“十三爷”,是大错特错。那时胤禛已经被封为亲王,封号“雍”,而胤祥还没有受封,所以应该分别称“雍亲王”和“十三阿哥”。《康熙王朝》里蓝齐儿被称为“蓝齐格格”,也是不遵历史的。因为清朝皇室的女儿,不能直呼其名,应称“品级+封号+公主或格格”。皇后的女儿叫“固伦某某公主”,嫔妃的女儿叫“和硕某某公主”,太子和亲王的女儿叫“和硕某某格格”(也可以叫“某某郡主”,那就不用加“和硕”二字),郡王和贝勒的女儿,叫“多罗某某格格”。在她们之下的,还有固山格格(贝子的女儿),“格格”(镇国公、辅国公等的女儿)。前面几个品级,“某某”就是她们的封号,最低品级的“格格”,是没有封号的。而且王爷家中的女儿,并不是都能被如此称呼的,只有嫡福晋(正妻)和少数侧福晋(皇室承认的妾)的女儿,才可以受封并依品级称呼,其他女儿只按家中排行称呼“几姑娘”。第四,篡改历史。比如《甄嬛传》中六阿哥是熹贵妃(甄嬛)所生,而历史是他的生母却是“谦嫔”,死后追封为“谦妃”。

5. 历史剧中的错误

 >
  1.康熙的孝诚仁皇后姓赫舍里氏,怎么人们一见了她就一口一个"赫舍里"的叫,那又不是人家的名字啊,孝诚仁皇后没有留下名字,就是编一个也好啊.另外索额图也不是她的父亲,而是叔叔.
  2.怎么孝庄太后跟皇太后(康熙的生母)说,咱们博尔吉济特氏家族如何如何.晕,皇太后姓佟(后改佟佳),怎么又姓了博尔吉济特了?顺治的孝惠章皇后才姓博尔吉济特,是康熙朝另一位太后,可剧中连她的影子都没有.
  3.顺治真是人民的好公仆啊,出了家都不忘种水稻为人民服务.竟然还能和他儿子见面,我倒.(编剧说顺治出家已经让我忍无可忍了)
  4.康熙哪有什么孝慈仁皇后?太会吹了.
   
  5.我看见赫舍里氏的牌位上写的是"孝诚仁皇后",这个谥号可是雍正给的,康熙时她的谥号是"仁孝皇后".康熙最喜欢的就是这位皇后,而不是不喜欢.
  6.胤礽不是一出生就立为太子,而在他1岁以后.另外.最主要的四皇子胤禛竟然没有.
  7.董鄂妃说她没有给顺治生下孩子,接着顺治就要把玄烨过继给她,什么嘛,董鄂妃生的四阿哥很小就死了,又不是没生过.顺治后来竟然说董鄂妃对他很好,把他当弟弟,可董鄂妃比顺治还小1岁呢.
  8.孝庄太后把佟妃封为"孝康皇后",还说打今儿个起你就是皇后了.可佟妃根本没当过皇后,只是从妃子升为太后,死于康熙2年,"孝康皇后"也是她儿子康熙给的谥号.孝庄神机妙算,连儿媳妇死后的谥号也知道了.
  9.历史上有"魏东亭"吗?应该是曹寅吧,因为曹寅才是康熙小时侯的朋友,所以康熙很重视曹家.
  10.怎么蓝齐儿开始让封为"蓝齐儿格格",后来又成了"和硕公主"啊.到底编剧有没有弄清"格格"和"公主"的含义?清朝皇帝之女本来就称"公主",到了这里又把人家降了一级成了"格格",蓝齐儿是妃子生的本来就可封为"和硕公主"的.历史上也没有这位公主吧!
  11.蓝齐儿要下嫁,明珠对康熙说,您的三妹柔嘉公主如何如何.柔嘉公主是康熙的堂姐,比康熙还大两岁,怎么会是三妹啊!另外又提到一个"恭公主",而人家不是"恭公主",而是"恭悫公主".
  就找出这么多了,漏洞百出啊!
  >
  1 雍正不是改诏篡位,而是无诏夺位.
  如果说改诏篡位,篡谁的位呢?怎么改诏呢?
  皇四子??
  今天的"于"字,和古文的,完全不一样
  清廷,的称谓是"皇四子""皇十四子",后面还要加名字,怎么改
  另外,诏书是用汗文和满文,两种文字写的,汗文可以改,满文你怎么改?
  〈汉武大帝〉 毛病一:司马迁长胡子
  点评:第一集一开始,年老的汉武帝召见太史公司马迁谈话,可是太史公的造型真是把人吓得一蹦三尺高,画面中的司马迁居然是长须飘飘的老者,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司马迁遭受过残酷的宫刑,既然受过宫刑为何还会长胡子,见过太监长胡子吗?这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毛病二:错误读音连篇累牍
  点评:片中上下把“大(音大)夫”统统念成“大(音代)夫”,前者是官职名,而后者是指医生,这音一读错,朝廷里的宦官全成医生了!另外,在第三集里提到要削去吴王的“会稽”郡,那个“会”字应该念“快”,而不能念“汇”。
  这些读音错误属于非常低级的错误,在一部述说历史的正剧中出现实属不该!
  毛病三:语言不符合时代
  点评:第三集中,袁盎去见窦婴,和他讨论削去吴国豫章会稽两郡不可行的事,居然说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话来,要知道这是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所说的话,但此剧竟然让汉朝的人说出了一千七八百年后才有的话来。
  毛病四:对白净是“京片子”
  点评:戏说性质的历史剧,片中演员说现代大白话或者偶尔来几句地方话可能不会让观众笑话,毕竟是戏说嘛,但喜欢看历史正剧的观众本身就是有一定历史知识的群体,《汉》剧中充斥着大量的现代大白话和标准“京片子”。
  难道,继以标准古文对白著称又让人爱看的《三国演义》后,就没有历史正剧再能复制经典了吗?
  毛病五:片中音乐不伦不类
  点评:这是一部历史剧,还是一部正剧,有好好的古典和传统音乐不用,竟然用西洋乐和现代电子乐,最好笑的就是在第一集里,窦婴觐见窦太后的时候,场景音乐居然是用小提琴演奏的节奏轻快的西洋乐,严肃也让人严肃不起来啊!来源:时代商报
   

历史剧中的错误

6. 电视剧中,有哪些普遍存在的历史错误?

现在的古装剧,真是一部接一部,让人应接不暇,不知道观看哪一部,但是,如果你仔细看一部古装剧的时候,总是会发现里面存在着一些历史性的错误;当然,我们都知道一般古装剧的故事基本都是虚构,特别是里面的人物,很多都是为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设计的,但是有一点是没法变的,就是你拍这个电视剧,所发生的的历史背景是完全不可以虚构的。
这就要求编剧和导演在创作剧本的时候,要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一下当时历史背景下的人文风俗习惯,言行礼节等等,不能随你心所欲的胡来的,这个要尊重历史,对历史怀有一颗敬畏之心。

下面我就说几个一般电视剧中汆子的一些错误,比如说这个:太监宣读皇帝圣旨时,一般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都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就是错误的,先不说八个字是什么时候有的,就说这个语法错误,开头“奉天承运皇帝”六字应该是连续说的,后面的“诏曰”两字单独说,还有就是这个八个字“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到明清时期才有的,现在的电视剧很多都是不分朝代了,这就有点过了…………

还有就是这个称呼,一般我们看宫廷剧的时候,往往会看到皇后嫔妃在与皇帝见面或者说话,一般会先说“臣妾怎么、怎么着”,其实么这是大大的错误,臣妾原本指的是臣之妾,大臣的妻妾,一般多指有低贱的意思,皇上乃是九五之尊之体,自己的老婆这么会是臣呢??应该称“妾,妾身,贱妾,小妾等”,是万万不能称之为臣妾的。

其实,像这样大路边的错误,我们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如果多参阅一下的史学著作,在拍摄的时候稍加注意,就完全可以让这些历史性的错误,完全的避免,这其实就是要我们的一种态度,一种尊重历史的态度。

7. 抗战剧中有哪些常见的历史性错误?

  我感觉这些抗战剧最大的错误就是让人感觉到,鬼子14年里不是入侵中国,而是在中国被戏弄了14年才逃走。虽然说电视剧只是电视剧,不是历史是还原剧而已。但是总的来说,也要尊重一下历史。因此,抗战剧给你一种武侠电影的感觉。各种轻功水上飘浮、手撕鬼子、裤裆藏手榴弹、包子手榴弹、八百里外杀鬼子等,感觉杀鬼子这么容易。

  发现许多抗战剧陷入了一个不可理解的角度。似乎不是为了歌颂先辈而拍抗日剧,并且要想发扬光大中国的武术,就必须把鬼子的智商降到一个负的水平,甚至达不到普通人的智商。宋安之对此感到疑惑。虽然没有人通过电视剧来研究历史,但电视剧对青少年的影响仍然很大。

  其实在历史上,日本能够侵略中国14年,他是有着非常强大的实力。但是通过电视剧,现在的年轻人觉得抗日战争是个笑话,并且抗日战争没有苦难,就像一个好玩的游戏。他们不知道,正是当时英勇的前辈们不顾一切的努力,才造就了今天繁荣的和平世界。

  20世纪50、60年代高度还原的抗日战争题材剧也随之消失。还真的让人觉得生活越来越好,但是为什么那么狠命的弱智对手,也好像弱智自己?难道我们不能现实地拍摄对手,以表明我们能在面对强大对手时毫不妥协的都能获胜吗?大家对这个问题还有什么要补充的,请到留言区里探讨探讨。

抗战剧中有哪些常见的历史性错误?

8. 抗战剧中有哪些常见的历史错误呢?

是以1938年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中将高参宣侠父被害案为历史背景的。剧中无论是西安行营主任、军方(第17军团)、军统和中统特务们,都称呼蒋介石为“总裁”,这是非常离谱的叫法。纵观这些年的抗战剧和谍战剧中,对蒋介石的称呼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历史错误的一塌糊涂,也没个军事顾问给把把关,今天就给这些导演和编剧们普及一下。

蒋介石在国民党政权里的职务是不断变化的,每一个时期都有其正式的称谓,也有内部约定俗成的叫法。从1926年起蒋介石担任北伐军总司令,仍兼黄埔军校校长,1927年8月第一次下野,复出后重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并当选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军事委员会主席和国民政府主席,直至1931年底第二次辞职下野。在这五年时间里,他的官方称谓应为“蒋总司令”或“蒋主席”。
他下野期间林森代理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1932年初第二次复出后,考虑多方面因素并未拿掉林森,而是出任改组后的“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并掌握实际权力,因此国民政府主席始终由林森担任,一直到林森于1943年辞世,蒋介石才重任国民政府主席。抗战胜利后他把“行营”改成“行辕”就是此意,前者是代表军委会的委员长行营,后者是“国民政府主席行辕”。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中常会”曾经推举蒋介石为海陆空大元帅,以军事委员会为抗战统帅部,并授权蒋介石组织战时大本营行使统帅权。但蒋介石经过考虑认为,中日之间并未宣战,不应设置大本营,因此这个“大元帅”只当了20天就无疾而终了。其后将军事委员会扩建为抗战最高统帅部,委员长行使全国军队最高统帅之权。
而所谓“总裁”的名头始自1938年4月,国民党四中会议选举蒋介石为国民党总裁、汪精卫为副总裁,但这个职务在当时并未广泛使用,原因有二:其一这是国民党的党内职务,不宜应用于政府和军队的官方称呼中;其二时间已严重滞后,在此之前委员长的称呼已经叫开。

因此从1932年到1943的十二年间,尤其是抗日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蒋介石的正式职务和称谓都是“蒋委员长”,或许也有部下简称为“委座”,但此事缺乏考证。像《密查》里的中统叫叫总裁还说得过去,西安行营、野战部队军事主官和军统特务们,称呼“总裁”是不合规矩的,因为这些都是“军事委员会”的下属单位。
《密查》的历史背景发生在1936年的西安事变和1938年的“宣案”时段,之所以说西安方面的军政人员称蒋介石为“总裁”非常牵强,是因为这个党内职务虽然听起来很牛,但在当时其实没什么了不起,国民党的“党权”也不在蒋的手中,他也不甚稀罕,正确的称谓就是“蒋委员长”,名称虽不拉风,却是战时最高统帅的专称。

蒋介石真正并且必须称为“总裁”则实在是源于无奈,即1949年元旦第三次下野时,他辞去了“总统”一职,由李宗仁代之,而军事委员会也在抗战胜利后取消。蒋介石等于是没有了任何官方职务的一介平民,但是他又要出来活动和搞事情,怎么办呢?只好摆出了党内职务“总裁”,但这个职务并非国家元首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