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国近几年的宏观经济政策

2024-05-15

1. 谈谈我国近几年的宏观经济政策

要继续实施促进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加大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并综合配套地运用各种宏观调控手段。从目前经济运行的发展趋势及经济运行的客观需求来看,今年我国宏观政策的取向基本上仍将以扩张的取向为主,并且扩张的力度有可能大于去年。具体分析,近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将主要体现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今年仍将实施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主的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 
       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主是我国目前扩大需求、启动经济增长的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国际经验表明,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必须保持足够的力度,并持续实行到需求和景气明显回升。如果力度不够或者过早放弃,将会前功尽弃。因此,在新一轮经济增长真正启动之前,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会中断。鉴于近年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及其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仍将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且财政政策扩张的力度有可能大于前几年。其主要措施将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继续执行去年调整居民收入分配的政策措施,并将加大该政策的落实力度,将力促“长工资”、提高“三条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政策措施得到认真、彻底的执行; 
2、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把目前15%的平均出口退税率提高到接近17%的水平,加大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度; 
3、将继续发行扩大内需的专项国债,其规模有可能大于去年,投资的重点将包括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的设备投资及技术改造投资、某些供不应求的服务领域的投资等。投资的方式既包括财政的直接投资,也包括对投资所需贷款的贴息投入; 
4、实行鼓励投资的财政政策,重点鼓励民间投资的增长。今年财政政策在鼓励投资方面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进一步减免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二是对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收入减免所得税,包括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5、实行鼓励消费的财政政策,这包括两方面的选择,一是实行特别减税政策,即在目前特定的的期限内,一次性减免个人所得税的政策;二是对私人用于购房、买车的收入所得给予所得税返还。 
       二、实施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相配套的货币政策 
       近年货币政策将体现既积极又稳健的特点,重点将加大货币的供应量以及促进货币的流动性。 
       从前年11月2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已经把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到6%,并且规定这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所增加的可用资金全部由商业银行自主使用,这为商业银行扩大贷款创造了有利条件,为金融机构平稳过渡到今年准备了充足的流动性。
       具体分析判断,近年我国货币政策将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在贷款方面,将扩大银行贷款与财政支出相配合的力度,特别是要增大与所发行的专项国债相配套的银行贷款比例;增加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发挥中小金融机构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在金融创新方面将加大汽车消费信贷、住房消费信贷的力度,积极开展各种抵押、质押贷款业务、扩大助学贷款范围,并简化上述各种贷款的手续; 
       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方面,将适当限制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中国债所占的比例,堵住国有商业银行的后路,迫使银行主动强化信贷服务,对有效益、产品有前景的企业积极主动地发放贷款。 
       同时,国家也将制定相应的政策,强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商业银行贷款机制,在加强贷款责任制的同时,完善和加强激励机制,使银行的风险约束机制与利润激励机制相结合,鼓励银行放贷,发挥信贷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信贷人员深入企业和市场调查讲究,积极改善金融服务,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加速货币在经济运行中的流通速度。在改善银行的经营管理方面,将引进并鼓励银行之间的竞争,从外部形成对银行利润动机的压力,通过对商业银行提出明确的利润目标,促进其调整内部资产结构。 
       三、政府引导投资增长的政策力度将加大 
       由于去年上半年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了停滞不前甚至负增长的情况,国民经济增长的后劲明显不足。而在目前经济尚未启动的情况下,国有经济投资增长是带动民间投资和居民消费增长以及促进经济回升、调整景气预期的主要动力。因此国家在启动经济的关键时刻,必将加大国有经济投资的政策力度,确保今年国有经济投资的增长幅度超过去年,为顺利启动经济打好基础。
       从目前来看,今年扩大投资的政策措施将主要体现在增发经济建设专项国债以增加投资、发展资本市场以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加大引进外资的政策力度以扩大外商直接投资、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以刺激民间投资增长以及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等几个方面。 
       四、加大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力度 
       去年,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出现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下降,这对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低于上一年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同时也将影响到今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进而影响到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因此,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对启动经济有利,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针对去年我国利用外资下降、经济复苏后的亚洲各国吸引外资竞争力加强的局面,今年我国政府必须在利用外资的法制法规、优惠政策等软环境方面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同时在一些领域进一步放宽对外商投资的限制。 
       目前,我国已经在金融业、保险业、投资公司、航空业、工程公司、旅游业、中介服务业等八个领域放宽了对外商投资的限制,今年外商在这些领域的投资有望得到明显的增加。去年底,中央和地方政府还出台了一些对外商投资的进一步优惠政策,如对已设立的鼓励类和限制乙类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研究开发中心、先进技术型和产品出口型外商投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时,扩大免税进口的设备及其技术、配件、备件范围;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进行技术改造项目的外商投资企业以及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外商投资企业,其采购的国产设备可按有关规定抵免企业所得税;对鼓励类、限制乙类外商投资企业在投资总额内采购国产设备,符合规定条件的,可享受全额退还国产设备增值税的政策优惠;外国企业向中国境内转让技术以及外商投资企业取得的技术转让收入将不再征收营业税等。
       同时,为了配合开发西部的发展战略,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外商投资的优惠程度,如放宽中西部地区吸收外商投资领域和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条件和外商持股比例限制;对已有国内投资的外商投资企业到中西部地区再投资的项目,凡外资比例达到百分之二十五以上的,可享受外商投资企业待遇;对设在中西部地区的鼓励类外商投资企业,在现行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期满后三年内,减按百分之十五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等。
       从发展趋势上来看,今年全国及各地在具体实施及细化吸引外商投资的政策措施时,其力度将随具体情况而有所加大。因此今年吸引外资的政策环境将进一步改善,外商直接投资下降的局面将得到扭转。 
       五、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加大,国有企业发展的环境将进一步改善 
       近年,国家对国有企业改革及扶持的力度将明显加大,其目的就是为了基本上解决或转变国有企业长期以来经营困难的问题。应该讲,去年以来国有企业在国家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治理“五小”、限产压库、纺织工业的压锭等)和宏观扶持政策措施(如近两年发行的专项国债的使用主要是国有企业受益)的作用下,经营状况已经有所改善,其突出的标志是经济效益的回升,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和重点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前年1-11月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65.1亿元,比上年同期提高101.25%。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26个省、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增盈减亏,其中东北三省出现重大转机,黑龙江省国企利润同比增长一倍;辽宁省国企11月底结束了连续几年的亏损;吉林省国企在亏损45个月之后也开始扭亏。1997年底亏损的6599户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中已有3000多家扭亏为盈或消除了亏损,全年亏损企业数减少三分之一的目标可望超额实现。 
       国有企业的改革将重点加速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在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中普遍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行业外,竞争性行业的大中型企业将改制为多元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大型企业集团将按母子公司体制规范改制。
       扩大直接融资渠道是近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今年除了继续做好国有企业债转股工作之外,还将重点做好石油、石化、宝钢、铝业、电讯等企业集团的海外上市融资工作,同时在国内证券市场推动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上市,并适当提高公众流通股的比重。上市的重点是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特别是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国有资产将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通过证券市场重组,证券市场将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工具。 
       为激励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今年将在国有企业中扩大对经营者的个人激励机制,通过对经营者进行股份期权奖励、提高年薪、增加奖金等方式,提高国有企业长期发展的积极性。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今年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之一。今年国家将加强对生产总量的控制,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重点是加强对纺织、煤炭、治金、建材、烟草、轻工、有色等行业的总量控制,关闭污染严重、资源浪费大的“五小企业”等,缓解结构性矛盾,减轻供大于求的压力。 
       六、继续扩大内需,加大财政投入,拉动经济增长。
       继续实施扩大内需、鼓励居民消费的积极政策,拉动经济增长;今年将会有3.6亿元的财政投入,帮助实体经济增长。今年,为欧债危机后的恢复期,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期。必须很好把握。

谈谈我国近几年的宏观经济政策

2. 我国近期宏观经济政策

整体来看,2021年宏观经济政策将呈现如下三大特点:

其一,政策更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基础上,增加了“可持续性”,意味着政策目标将兼顾短期和长期的结合,更着眼于跨周期政策设计和调节。

其二,强调政策不急转弯,意味着一方面会转弯,政策会继续边际收紧;另一方面,不会急转弯。前期为经济恢复和内需扩大而采取的扩张性政策,将随时根据实际经济运行情况进行相机抉择、灵活调整,保持相对平稳和有序的退出,“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避免出现信用过度、过快收缩所导致的“踩踏”事件以及不良资产过快反弹。针对小微企业的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已确定将延期。

其三:强调把握好时度效,意味着政策将更加精准有效,注重观察时机、力度、效果。

一、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更可持续

疫情冲击导致总需求显著降低,制约货币政策有效性。财政政策成为2020年稳定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回顾2020年,财政政策在总量积极扩张的主基调下,注重平衡增长与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格局,着力民生支出,调整产业布局,结构性特征明显。

展望2021年,基于经济复苏与财政平衡考虑,预期积极财政力度有望趋缓,财政政策或回归常态。从表述上看,2019年强调“大力提质增效、更加注重结构调整”,疫情以来则变为“更加积极有为、注重实效”,而目前则重回疫情前的提质增效,又新加了“更可持续”的提法,这是跨周期调节的具体体现。同时,去掉了“积极有为”及“保持适度支出强度”,意味着财政赤字和专项债规模应会有所下降。

具体而言,总量上,经济复苏下“稳杠杆”重新成为政策重心,2020年特殊情境下采取的超常规融资将有序退出。预计抗疫特别国债大概率退场,不再安排发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的规模适当缩减,或在3-3.5万亿;减税降费的规模保持平稳、不再增加;一般公共预算赤字率可能适当降低至3-3.5%,广义赤字率或从2020年的10%以上降至2021年的8%以内。而支出方面,基于“十四五”规划“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预期2021年在上述广义财政收支目标下,基建投资有望实现4%左右增长。

结构上,财政政策作为传统结构性政策,担负着“十四五”开好局的重要任务,从年度部署来看,主要任务从“支持基层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变为“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预期财政政策将进行更多结构性安排,比如,在科技创新方面,优化科技类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强化财政贴息等措施;在产业升级方面,加大“两新一重”领域投资,引导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在消费方面,加大民生支出力度,保障就业民生,缓解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二、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

在跨周期调节框架下,货币政策从传统总量政策向“结构性”和“审慎性”转变,同时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回顾2020年,跨周期特点贯穿货币政策全年动向。

展望2021年,伴随经济逐步复苏,尤其是一季度在低基数效应下经济或现两位数增长,预期货币政策将回归稳态,表现为总体中性、结构优化的政策导向。具体而言,总量上,经济持续复苏为宽松货币政策退出提供空间,超常规政策或有序退场,比如,2021年到期的1.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中,用于抗疫和复工复产的8000亿元大概率退出;“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11-12%)同名义经济增速(10-11%)基本匹配”,对比10月以来央行提出的“货币供应应和基于潜在产出的名义增速相匹配”略超预期,这预示着2021年社融增速和M2目标增速的收缩幅度会低于此前市场一致预期。但另一方面,作为传统总量政策,货币政策仍承担重要的逆周期调节任务,中期来看,货币政策将基于经济复苏进程,提升逆周期调节能力,适时进行政策微调,总体维持货币中性。

结构上,2021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预期货币政策将更加突出结构性特征,全面深化市场化利率改革,强化影子银行监管,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优化资源在区域、产业、周期上的配置,助力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此外,“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延续的是10月以来央行一贯说法,预计2021年科技、小微、绿色贷款会有较大的政策扶持;相反,房地产贷款则继续受到抑制。“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未提及,说明逆周期调节的必要性有所下降,银行让利亦将暂时告一段落。

三、监管政策:严监管态势延续,防风险侧重点凸显

当前经济尚未全面恢复,疫情仍有较大不确定性,叠加经济下行期因素,银行业传统金融服务受限,监管政策将持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两新一重”等重点领域金融服务,持续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民营小微企业的支持。特别是当前房地产作为现阶段我国金融风险方面最大的“灰犀牛”,监管将持续严控银行信贷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受经济下行和疫情影响,前三季度银行业共处置不良贷款1.73万亿元,同比多处置3414亿元,新提取贷款损失准备1.54万亿元,同比增长15%。疫情带来的金融风险存在一定时滞,预计有相当规模贷款的风险会延后暴露,未来不良、特别是小微企业不良资产上升压力较大。

2021年,预计监管政策将持续把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动态平衡,不断增强政策措施针对性、有效性,持续引导银行业做实资产质量分类,备足抵御风险“弹药”,加大不良处置力度,同时要严控增量风险。资金面宽松背景下市场乱象易反弹回潮,一些高风险影子银行业务以新面目卷土重来,未来监管部门将会健全统计监测,持之以恒拆解高风险影子银行业务,聚焦突出问题和风险点,对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业务设立“禁区”,坚决防止影子银行回潮和结构复杂产品死灰复燃。

3. 这两年国家采取了哪些宏观经济政策?其效果怎样?

                           2009年四季度及2010年上半年宏观经济政策展望  中国经济过快下滑的势头虽得到遏制,经济运行出现一些积极变化,但基础尚不牢固,且外部环境仍然比较严峻。相比之下,资产价格上扬、通货膨胀预期和银行资产质量问题短期内不会构成我国经济复苏的压力。   经济持续向好 政策仍然宽松  ——2009年四季度及2010年上半年宏观经济政策展望  ◎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  近期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显示,内需强劲使得中国经济回升向好趋势进一步确立和巩固。我们认为我国经济回升的趋势已经明确,同比增速还会进一步加快。初步预计今年四季度GDP增速为10%,2009年全年GDP增速为8.5%左右;2010年全年GDP增速有望达到10%左右。同时,预计11 月CPI 同比将转为正增长,预计2009年全年CPI增幅为-0.8%左右;2010年我国物价将重回上升轨道,初步预计2010年全年CPI同比涨幅在4%左右。  展望2009年四季度及2010年上半年宏观经济政策,我们认为,宏观调控将兼顾“保增长、调结构、防通胀”。  一、货币政策将以微调为主,回归“适度宽松”  中国经济过快下滑的势头虽得到遏制,经济运行出现一些积极变化,但基础尚不牢固,且外部环境仍然比较严峻。相比之下,资产价格上扬、通货膨胀预期和银行资产质量问题短期内不会构成我国经济复苏的压力。货币政策仍需保持一定程度的宽松。我们对未来货币政策的三种主要工具的运用及变动分别有如下预判:  第一,央行票据和正回购等公开市场业务将是央行2009年内货币政策微调的主要手段。在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总体基调不变的前提下,央行将会通过加大公开市场回收力度、加强窗口指导、加大风险提示等方式灵活动态微调,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同时规范银行信贷行为,堵住银行资金和信贷违规流入资产市场的政策漏洞,使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在控制风险的同时保证货币政策在“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促民生”的既定方向上“宽松”,推动银行信贷和货币供应增长趋于更合理的水平。  第二,2009年内基本不存在利率上调的可能,2010年上半年存在利率上调的可能性,不过即使上调幅度也不会很大。这一判断的依据是,在全球经济实现全面复苏之前,由于普遍的产能过剩,短期内通货膨胀不会成为经济中的重大问题;相对于西方主要国家,我国利率水平仍然偏高,在美国等国基准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利率水平可能吸引热钱流入,增加宏观调控的难度;此外,利率上调具有明显货币政策转向的意味,可能改变市场预期,影响经济复苏的信心。综合起来,我们认为年内不存在利率上调的理由。  虽然如此,明年利率上调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其可能性和幅度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经济复苏的情况,如果明年初我国经济如乐观估计所期进入正常的投资——产出周期,将会降低对宽松货币政策的依赖;二是物价水平的变动情况,其中较大的变数是,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反弹,可能会形成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三是资产价格水平,自去年年底以来,我国股市和房市快速上涨,股市累计涨幅近50%,房市平均价格已超过2007年的水平,市场信心和投资热情明显恢复,不排除继续上涨、再度出现一定泡沫的可能;四是美国货币政策调整的可能性,从目前已公布的经济数据来看,美国经济也已出现明显的触底反弹迹象,明年有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可能。在上述情形出现的情况下,利率可能做出适当调整,但幅度不会很大,估计明年上半年最多会有一次幅度为0.27%的利率上调。  第三,2010年存款准备金率可能会先于利率上调,并成为一段时期内的重要货币政策工具。基于与利率相同的理由,年内存款准备金率几乎确定保持不变。但从2010年上半年开始,在利率调整之前,存款准备金率可能就会适当上调。因为在经济回落时期,我国企业和居民消费、储蓄及投资决策缺乏足够的利率敏感性,利率调整的政策效果可能欠佳,存款准备金率则相对更有效率;另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在改变投资者预期方面的影响要小于提高利率,主要是改变流动性供给的能力,是以低成本冻结流动性最好的手段。我们预计2010年二季度到年底前可能有1?3次调整。这会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产生一定压力。  二、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得以延续,并向民生和消费领域倾斜  积极财政政策与宽松货币政策的搭配是传统有效的反衰退手段。面对本次危机中产能的普遍过剩,货币政策的效力大打折扣,加之前期货币政策执行中的过度宽松倾向,进一步刺激的空间已经不大,因而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  四万亿刺激方案的继续落实会进一步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四万亿投资计划中中央投资的1.18万亿中的大部分将在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下发(图1)。按照原计划,2009年四季度将安排投资2075亿元,大于前三季度的水平,2010年将安排5885亿元,也大于2009年4875亿元的水平。这将带动地方政府投资,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预计会有进一步增长。但受财政赤字扩大及税收收入增幅下降影响,投资规模的持续扩张受到制约,预计明年大规模发行国债可能成为补充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  消费和民生将成为财政政策关注的重点。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在此次危机中暴露无疑。今年采取的“家电下乡”、“家具下乡”、“汽车以旧换新”等刺激消费的举措成果明显。目前国内消费整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刺激消费将是财政政策的重点方向之一,预计会有进一步的直接或间接消费刺激措施出台,而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的启动可能成为新消费刺激政策的重要依托。另外,中央投资中对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以及农村水电路气房等民生工程和基建等民生领域的倾斜也将会对消费形成有效刺激。  仍会有相关出口促进政策推出。外需不振、出口下降是拖累中国经济复苏的最直接原因,加上近期以美国为首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使得我国出口复苏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因此,为有效激活出口,促进经济回升,预计政府仍然会采取一些措施。在出口退税政策方面,虽然去年8月以来7次上调出口退税率,但目前仍有很多行业的出口退税率低于17%。为保护一些遭受贸易保护主义打击的出口行业,预计这些行业的出口退税率仍有一定的上调空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范围有望继续扩大,相关措施也将更加完善。但是受出口市场需求萎缩制约,出口恢复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不能对其效果抱太大希望。  三、产业政策将更加突出“有保有压”  通过对不同产业实施差别化对待,产业政策在发挥一定直接刺激作用的同时,主要在中长期内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模式,化解目前经济发展中过分依赖外部需求等重大缺陷,从而为经济的长期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产业振兴规划的落实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但不同产业的受益程度会有明显差异。今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制定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表1)。随着这些规划的落实,相关产业都会得到一定发展。不过,对振兴规划的作用要区别看待。在纳入规划的十个产业中,既有科技含量高、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如船舶工业、装备制造业、汽车业、电子信息业和物流业),也有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如石化业、有色金属业),还有产能严重过剩的传统甚至是夕阳产业(如纺织工业、钢铁)。因此,商业银行对于不同的振兴产业以及产业内部的不同企业都应该区别对待。  关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政策带来的业务机会。结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决策部署,中国政府决定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这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短期内很难取得明显成效,风险较高,而且部分行业(如风电、光伏等)已出现明显供大于求的状况。商业银行可密切关注其发展,但未必立刻参与。  “压”的要求可能重新被重视。2008年底以来,为实现保增长目标,客观上“保”多“压”少,延缓了相关产业的调整。随着经济形势逐步好转,加之目前要求节能减排的国际压力增加,“两高一资”行业的发展会受到越来越大的限制。商业银行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应逐步退出这些行业。  四、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步入落实期  区域发展规划布局基本完成,将步入落实期。在国际经济放缓的背景下,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实现保增长目标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以来,国务院批准了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表2),广泛覆盖中国东中西部的主要地区。从最近国务院连续召开相关会议、强化落实的情况来看,区域发展规划的布局已经基本完成,今年下半年开始将加速推动这些规划的落实,区域振兴将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应该重点关注若干主要区域产生的带动作用。对区域经济规划的作用也应该理性看待。在区域规划“遍地开花”的情况下,受制于有限的资源,各区域的发展前景将会有明显差异,某些区域规划可能会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局面。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进一步确立和明朗,未来经济增长动力依然强劲。当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当前,要继续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同时要不失时机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为经济增长打下更为坚实牢靠的基础。

这两年国家采取了哪些宏观经济政策?其效果怎样?

4. 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怎样?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经济政策?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很特殊,既不同于90年代中期以前的严重通货膨胀,又不同于前几年的持续通货紧缩趋势。虽然去年以来消费品物价指数由负转正,投资品和部分生产资料价格涨势强劲,去年九、十月后物价上涨趋势较为明显,但消费品价格除粮食等农产品上涨较快外,其余比较疲弱,甚至还有下降。消费品物价指数总的看还在合理区间移动。当前我国虽然由于部分行业投资扩张较猛,引起部分物资如煤、电、油、运筹供应紧张,但我们的劳动力不紧张,失业率还在增长;资金不紧张。银行存差很大;生产能力不紧张,大部分特别是制造业、工业消费品能力宽松甚至过剩.我国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大约为9—10%。现在实际增长率仅及潜在增长率的下限,未到上限。不过碰到的瓶颈制约应当引起重视,因为它影响发展的全局。从经济运行来看,当前既有局部过热,特别是投资过多的现象,又有在总体上供大于求,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前几年,我国实行的宏观调控政策,实质上是“从松”的经济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之所以讲稳健,实际上是放松银根的同时防范金融风险。现在通货紧缩趁势已经淡出,宏观调控政策应该由“从松”的政策转向“中性”政策。由“从松”转向“中性”,就是要求适度收紧。现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度逐步减弱,方向正在调整转型。稳健的货币政策也要从紧一些,但不能太紧。所谓不能太紧,就是说不能像治理严重通货膨胀时采用约刹车手段。对一些消费热点和投资重点还要继续支持,还要支持扩大就业;但对过度的低水平重复投资要“削峰”,采取“中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质上是要“双防”,既要防止通货膨胀苗头的滋长,又要预防通货紧缩趋势重现。要坚持上下微调:松紧适度,这与中央提出的“稳定政策,适度调整”是一致的。 
防止通货紧缩趋势,虽然目前并不紧迫,但还是要警惕其再现。从经济走向上看,从去年到今年是从通货紧缩趋势向通货膨胀趋势转化。因此,首先要挡住通胀苗头的压力,特别要注意控制投资的过度扩张。防止大起大落,关键是防止投资的大起。整体经济的大起大落,往往肇因于投资的过度扩张。投资扩张的规律首先是引起投资品需求的扩张,继而引起消费品需求的扩张,再进而引起生产能力和产品供应的扩张。故而物价走势的轨迹,也是投资品和生产资料先涨,消费品后涨;终而因供大于求导致双双下跌。我国本轮物价上涨趋势,也是上游产品价格涨幅高于下游产品。按照通例,下游最终消费品价格上涨滞后期约为半年到一年。但我国此轮物价上涨,上游产品能否顺畅将涨价传递到下游产品,与过去相比,受阻因素颇多。如居民收入差距急剧扩大,就业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长,社保教育等支出预期加大等导致消费倾向下降,关税减免,进口限制放宽取消,以及国际通缩尚未过去等等,最终消费需求受到上述种种限制影响,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难以向最终消费品传递。至于上游产品涨价能否通过成本推动最终消费涨价,未必尽然,主要原因是劳动工资。因为就业问题困难,涨不上去,通胀的一个核心机制即工资与物价的轮翻上涨,现在看不出有发生的迹象,所以现在离严重的通货膨胀还很远。在这种情势下,过一两年后,一些部门过度投资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而形成的生产能力过剩。会导致通缩压力。所以,对新一轮投资扩张造成的产能过度膨胀要密切注意。通过投资规模的适当控制,我们既能遏止因投资膨胀而导致的投资品价格领先上涨,防止通胀苗头滋长于先,又能抑止过度建设造成的产能过剩,防止通缩趋势再现于后,实现双防的目的。 
现在宏观调控当局对于防止通货膨胀压力非常警惕,并为此采取了收缩货币信贷一系列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今年货币供应增幅和新增贷款规模的安排均低于上年实际水平,有助于约束投资过度扩张,控制物价上涨趋势,使CPI同比增幅保持在3%左右。但亦不排除形势发展出现不可预计的不确定因素,显示出现有财政信贷政策调控力度不足,投资规模得不到有效控制,上游产品上涨趋势迅速向下游最终产品传递,引起通胀预期骤升,泡沫性需求(包括对资产的需求和产品的需求)爆发的现象,推动通胀升级。如果CPI升至5%以上。并持续数月、半年以上,在通胀加剧的情势下,则需考虑出台更加从严的调控措施,如大幅减少赤字国债,向上调整利率,进一步提高准备金率等手段,但这只是作参考的预想,且要有备用之具。目前至少在近期较少有现实的可能性。 
现在让人比较放心的是,通货膨胀有益论的市场大大缩小了,大家提高了对防止通货膨胀的警惕。像在87年、88年通胀时期那样,有人郑重其事地把通货膨胀政策当作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政策在人民日报上公开推荐出来的事情不会再发生了,像在93—95年通货膨胀时期那样有人推出“两位数的通货膨胀不可怕,两位数的经济增长才过瘾的主张,有人提倡有人响应的事情也不会再有了。这次出现通胀的苗头后,某些利益集团对通胀的期待,也只剩下了“怕冷不怕热”的微弱呼喊。但是社会上和政府宏观调控当局更多倾向于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理性的思考对策探讨,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5. 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是什么

我国12月的经济工作会议决定日后一年的宏观政策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偏向扩张性的,是为了促进经济适度增长。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偏向紧缩性的,是为了抑制物价上涨。
这符合我国目前既需要促进经济发展,而通货膨胀压力又比较大的经济现状。

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是什么

6. 我国目前采取了哪些宏观政策,为什么?

加息 提高准备金 央行票据 特种国债 再贴现政策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行为) 
税收 财政预算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及存款准备金率包括两部分,中央银行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被称为法定存款准备率,目前为6%,即接受存款的商业银行必须把存款的6%上存中央银行,与法定存款准备率对应的准备金就是法定准备金。超过法定准备金的准备金叫做超额准备金(国内习惯于称其为备付金),超额准备金与存款总额的比例是超额准备率(国内常称之为备付率)。超额准备金的大小和超额准备率的高低由商业银行根据具体情况自行掌握。 
中央银行透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建立起来的,近20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六次调整。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按存款种类规定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为20%,农村存款为25%,储蓄存款为40%。过高的法定存款准备率使当时的专业银行资金严重不足,人民银行不得不透过再贷款(即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贷款)的形式将资金返还给专业银行。 
为克服法定存款准备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人民银行从1985年开始将法定存款准备率统一调整为10%。 
1987年和1988年,中国人民银行为适当集中资金,支持重点产业和项目的资金需求,也为了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两次上调了法定准备率。1987年从10%上调为12%,1988年9月进一步上调为13%。这一比例一直保持到1998年3月20日。 
我国的法定准备金存款不能用于支付和清算,金融机构按规定在中国人民银行开设一般存款帐户,统称备付金存款帐户,用于资金收付。1989年,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备付率做了具体规定,要求保持在5%—7%。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各家银行经营的特点重新确定了备付率,工行、中行不低于6%,建行、交行不低于5%,农行不低于7%。 
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从1998年3月21日起,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改革,主要内容是:将原来各金融机构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和备付金存款两个帐户合并,称为准备金存款帐户;法定存款准备率从13%下调到8%,超额准备金及超额准备率由各金融机构自行决定。1999年1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1月2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到6%。 
从2003年9月2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即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6%调高至7%。 
从2004年4月25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 20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的六次调整 
时间 调整为 调整原因 
1985年 统一为10% 为克服法定存款准备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 
1987年 从10%上调为12% 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 
1988年 进一步上调为13% 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 
1998年3月21日 从13%下调到8% 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改革 
1999年11月21日 由8%下调到6% 
2003年9月21日 由现行的6%调高至7%
所谓金融制度,就是指有关金融交易的全部制度安排或规则的集合。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金融制度:(1)金融制度的最上层是法律、规章制度和货币政策,即一般意义上的金融活动和金融交易规则;(2)金融制度的中间层是金融体系的构成,包括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3)金融制度的基础层是金融活动和金融交易参与者的行为。在任何一个金融制度中,它的参与者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五类:资金有余的人或部门、资金短缺的人或部门、金融中介机构、金融市场、金融监管当局。为什么:一、社会保障缺乏社会信心。
二、经济发展受政策调整太大。
三、教育医疗等支出增长远大于收入增长。
四、社会劳动与收入公平因非合理因素影响而质疑。
五、社会求助需求与社会道德支持形成差距

7. 什么是宏观经济政策?怎样实行宏观经济政策?

法律分析: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 宏观调控是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责所谓公共财政,指的是为弥补市场失效、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行为或其它形式的经济行为。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十一条 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什么是宏观经济政策?怎样实行宏观经济政策?

8. 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着很多下行的压力,像企业利润增速低,产能过剩,出口需求少,银行的坏债上升等。根据当前的经济现状分析,扩大内需、保证经济增长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因此宏观经济政策也进行了重大的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

宏观经济政策包括两大类: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是指: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货币政策则是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因此,针对目前的经济问题,从两个政策的角度给予以下建议:

一、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及措施

1、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2、措施如下:

第一,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来增加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降低市场利息,从而加大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它是一种威力强大不易常用的 货币政策工具

第二,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买进有价证券来投放基础货币,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并影响市场利率的一种行为。它使中央银行可以主动、灵活、及时地调节和控制基础货币总量。

第三,降低再贴现政策。中央银行通过降低再贴现率来扩大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降低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他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是比较缓和的,有利于一国经济的相对稳定,但中央银行处于被动的地位。

在当前金融危机下,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发展经济,抑制通货紧缩。

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及措施

1、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增加出口补贴等措施扩大投资,增加就业,帮助出口企业降低成本。

2、措施如下

第一,实行减税政策。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允许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金在销项税额中抵扣,相应调整小规模纳税人标准及其征收率,完善并落实出口退税率调整政策,大力支持出口增长。促进企业投资和扩大内需。

第二,加大政府转移性支出。由于政府支出直接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政府支出规模的增大必然相应地增加社会总需求的增加。这种政府的投资,在乘数的作用下,会使国民收入成倍增加,从而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

第三,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政府为降低出口商品的价格,加强其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在出口某种商品时给予出口厂商的现金补贴或财政上的优惠待遇。这是政府一种变相的投资,降低出口企业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