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被燕惠王猜忌后,为何选择投奔赵国,而不是其它国家?

2024-04-28

1. 乐毅被燕惠王猜忌后,为何选择投奔赵国,而不是其它国家?

众所周知,在战国时期有过一场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这便是乐毅合纵攻齐。当时乐毅担任上将军,联合秦、赵、魏和韩四个诸侯国共同出兵讨伐齐国,其中乐毅更是攻克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得燕国进入鼎盛时期。后来乐毅遭到燕惠王的猜疑而不敢回燕国,为了自保只能选择投奔赵国,此后便成为了赵国的将领。在燕惠王的猜忌之下,乐毅选择投奔赵国而不是其他诸侯国的原因是乐毅对赵国有故里之情,并且投奔赵国的话可以得到更好的待遇。

首先,乐毅是战国后期著名的军事家。乐毅从小就非常聪颖,熟读兵法,年轻时候便有人举荐他任官,但是后来武灵王去世后,乐毅便来到了魏国。后来投奔燕国,为振兴燕国贡献巨大,曾率兵联合多国共同讨伐齐国,并且连胜连克,攻克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为燕国报了被齐讨伐之仇恨,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战例。后来燕惠王继位,燕惠王和乐毅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因此齐国的田单使用反间计来引起燕惠王的猜忌加深,使得乐毅的将军一直被取代,而乐毅为了保全性命而投奔赵国。

然后,由于赵国是故乡并且在赵国可以得到更好的待遇,因此乐毅投奔赵国而不是其他国家。根据史书记载,乐毅的祖上世世代代定居在中山,后来中山复国又被赵国所灭,于是乐毅便成为了赵国人,所以乐毅遭到燕惠王的不信任而回到赵国,相当于在外工作受到委屈所以辞工回到家乡一样。其次,以乐毅的能力可以说是投靠秦、韩、魏等诸侯国都会受到重用,但是按照当时的形势来说,乐毅联合五国讨伐齐国这件事情对于赵国来说是非常有利的,所以如果投奔赵国的话能够获得更好的待遇。然后,在讨伐齐国之前乐毅曾被燕昭王派去联合其他诸侯国,并且赵惠文王也授予乐毅相国大印,这代表着赵国非常信任乐毅,这也是促使乐毅选择赵国而不是其他诸侯国的重要原因。

最后,当时五国联合讨伐齐国之后,赵国的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这对于身为武将的乐毅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但是乐毅离开燕国之后也经常在燕赵之间奔波,为燕赵之间的友好关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乐毅被燕惠王猜忌后,为何选择投奔赵国,而不是其它国家?

2. 乐毅曾辅佐燕王振兴燕国功劳极大,最后为何投奔了赵国?

乐毅的祖先是魏国开国君主手下的将领,一征战沙场,死后葬于灵寿,从此乐氏子孙便世代定居在这里。乐毅就是出生在此地。乐毅小时候喜爱兵法,曾经有人推荐他出来做官,到了武灵王被困饿死在此地时,乐毅就离开了赵国到了魏国。
齐国人听闻燕国内政大乱,于是趁机攻打燕国,使得燕国兵力大损。因为此此事燕王十分痛恨齐国,一直在心里记着这个仇恨。因为燕国地方偏远而且国力也很薄弱,所以燕王就降低自己的身份去招贤纳士。这个时候乐毅刚好为魏国出使到燕国,燕王就是分客气的招待他,乐毅推辞谦让。后来乐毅被燕王的诚意所打动,于是投靠了燕王。
当时的齐国很强大,燕国远远不是他的对手。燕国要攻打齐国看起来胜算是十分渺茫的,但是燕王心里一直咽不下这口气,一直在筹备攻打齐国。当时齐国帮助赵国灭掉了中山国,又击破了宋国这可谓是让齐国的名声更加强大了。各诸侯打算背弃秦国投奔齐国,但是由于齐愍王十分残忍,对待普通百姓不能做到仁明,使得百姓苦不堪言,这个时候燕王认为攻打齐国的机会来了,于是与各位诸侯结盟,还派人去秦国劝说,诸侯王都一致人为齐憨王是个祸害都同意铲除他。经过去多人的联盟,齐憨王最终还是寡不敌众败兵而逃。
乐毅率领燕国军队追击逃跑的敌人,一直追到齐国都城临淄。齐憨王与剩下的士兵死守都城坚决不投降。于是乐毅集中全部兵力攻打都城,攻下之后把齐国的东西全部运回燕国了,燕王见状甚是欢喜,亲自犒劳军队。虽然乐毅攻下齐国的都城但是燕王并没有就此作罢,又让乐毅继续带兵把没有攻下来的城池一举拿下。后来乐毅在齐国呆了五年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都给了燕国作为郡县。但是乐毅认为攻下城池再多,只要民心不服就还会有人造反,虽然现在没有但是以后就说不定了。于是乐毅建议燕王保存齐国的文化习俗,优待地方的名流等人,从根本上瓦解齐国。
后来燕王死去,其子乐资即位。乐资在做太子是就对乐毅非常不满,现在坐上了王位可以想到乐毅的处境是十分的难堪。齐国人知道以后在外面造谣称乐毅有野心想在齐国称王,这个计谋对于乐资来说十分有用,于是乐资就怀疑乐毅,于是派人代替乐毅。乐毅知道乐资换人的用意,知道自己如果回到燕国就是九死一生,于是乐毅就前往赵国投奔了赵国。就是乐资的妇人之心导致燕国军队在与齐国交战的时候中计,这时候的乐资非常后悔换掉乐毅,但是已经于事无补了。

3. 燕惠王为什么对待乐毅的态度会有所转变?

1.燕惠王与乐毅之间的矛盾
燕惠王在做太子时受到了大夫骑劫的挑唆,说乐毅三年都打不下莒城和即墨,是有私心想做齐王。燕昭王听了后,很生气,就打了太子二十大板,并要立乐毅为齐王。乐毅很感动但没有接受封王。因此,太子和乐毅之间就产生了嫌隙。
燕惠王即位后,齐国的田单得知燕惠王和乐毅有矛盾,就到燕国制造谣言说:“乐毅故意拖延时间攻打齐国不卖力,是想做齐王。齐国害怕燕国派其他将领来攻齐。”燕惠王听信了这个谣言就不信任乐毅了,让骑劫代替乐毅为将。要召回乐毅,乐毅知道燕惠王不相信他了,害怕被杀,就逃到赵国。
2.燕惠王向乐毅道歉
于是田单与骑劫交战了,田单设局骗过了燕军,用即墨的军队,以火牛阵打败燕军,骑劫战死,田单就收复了齐国的失地。燕军战败后,燕惠王也很后悔,同时害怕赵国用乐毅攻打燕国。于是就派使臣去赵国向乐毅道歉,说:“先王把燕国托付给你,你对燕国的功劳我是不敢忘记的。我请你回来是因为你太辛苦了,让你休息调养的。而你误听传言,就去了赵国。你这样做虽说是有道理的,但如何报达先王对你的知遇之恩呢?”
乐毅听了后就写了一封《报燕惠王书》的回信,大意是说:“我到赵国是为了避免被杀,也是为了维护先王和大王的名义。大王能任用贤人是英明的决策。我虽不在燕国但不会做对不起燕国的事。”燕惠王看了此信后,也很感动,就封了乐毅的儿子乐间为昌国君。乐毅和燕国和好,在燕赵两国之间往来,燕赵都任命他为客卿。燕惠王在位七年去世,其子燕武成王继位。
(ps:燕武成王继位后,燕国又会如何,请看下篇文章)
文字:肖邦
图片:来自网路
往期文章链接:
燕昭王采用了什么办法使燕国再次复兴
齐国和苏秦为什么要帮助燕国

燕惠王为什么对待乐毅的态度会有所转变?

4. 乐毅战功显赫,为何要在灭齐收尾之时从燕国逃往赵国?

乐毅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燕国著名的将领,曾经帮助燕昭王振兴燕国,在攻打齐国的时候因为受到了当时燕国君王燕惠王的猜忌,所以就选择远离燕国投靠到齐国去了。主要就是因为燕王受了其他人的反间计,认为乐毅攻打齐国是有私心的不想让乐毅的权势过于大的,谁知道他的猜忌让乐毅直接放弃了燕国去到了齐国的地方,燕惠王就失去了这一位大将的。
乐毅因为早年的时候受到燕昭王的重用,所以对于燕国是比较的肝脑涂地的,但是在燕惠王继位之后,本来对于乐毅就有些不喜欢的他一直想找机会来整治乐毅,只不过乐毅在燕国的地位十分大才没有机会下手,燕国攻打齐国的时候是历史上有名的一少胜多的例子,乐毅在这场战役当中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但也遭到了燕惠王对于他的猜忌。
乐毅也是知道燕惠王对于他是不喜欢的,但是毕竟是燕国重用的自己所以就一直在为燕国服务,但是燕惠王为了防备他在战争的时候就派另一个将军来代替乐毅的位置。乐毅对于燕惠王的行为十分不满,认为自己如果再继续呆在燕国恐怕最后会被燕惠王杀掉,自己为了燕国的大业一直在努力着,燕惠王却怀疑自己,乐毅一气之下就投靠了齐国。
燕惠王看到乐毅投靠齐国之后,也是自知理亏就好生的对待乐毅的儿子,但是乐毅对于燕惠王的行为已经是很厌恶,认为这样的君王是不会善待自己的臣子的就没有回到燕国。燕惠王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把好好的大将给气走的人,本来燕国是有可能成为一个大的诸侯国的,被燕惠王搅乱之后燕国的实力也是下降了很多,世人之后也多拿燕惠王来取笑。

5. 燕昭王把大将乐毅提拔为齐王,封赏不可不说丰厚,乐毅为何后来逃离燕国?

 乐毅之所以逃离燕国,是因为燕昭王去世,燕昭王的儿子燕惠王在做太子时就对乐毅不满,他继位后听信齐国的反间计,让大将骑劫代替乐毅攻打齐国,下令乐毅回国,乐毅怕回国被害,只好逃到赵国。

乐毅原本是中山国人,中山国被赵国所灭后,乐毅成了赵国人,沙丘宫变后,乐毅离开赵国到了燕国,燕国的国君燕昭为了报燕国被齐国攻伐之仇,礼贤下士,广纳天下英才,乐毅到了燕国后,就受到燕昭王的重用,被任命为亚卿。
当时齐国的国君齐泯王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国内横征暴敛,引起国人不满,燕昭王趁此机会,命令乐毅攻打齐国,由于燕国弱小,齐国强大,乐毅建议联合赵国、楚国、韩国、魏国一起出兵,五国联军在济水大败齐泯王带领的齐军。其他四国撤退后,燕国继续进兵,攻占了齐国都城临淄,并在此后五年时间内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座城,乐毅采取围而不攻的方法,想从民心上彻底征服齐国。

公元279年,一向支持信任乐毅的燕昭王去世,他的儿子乐资继位,就是后来的燕惠王,齐国大将田单知道燕惠王和乐毅不和,就派人到燕国实施离间计,到处散播谣言说乐毅想在齐国称王,所以才对两座城围而不攻,齐国不怕乐毅,就怕燕国更换别的大将,那样齐国就完了,燕惠王果然中计,命令大将骑劫替代乐毅攻打即墨和莒,让乐毅立即回国,乐毅担心回燕国会被杀害,就逃到了赵国,赵国想借乐毅的声望震慑燕国和齐国,就封乐毅为望诸君。

骑劫代替乐毅后被田单用火牛阵击败,骑劫也在战斗中死亡,齐国一鼓作气连败燕国军队,收复了被乐毅攻占的七十多座城池,并把燕国军队一直追到黄河边,看到大将战死,军队惨败,占领的齐国城池全部丢失,燕惠王后悔莫及,又担心乐毅在赵国会领军,趁燕国人心不稳之机攻打燕国,所以燕惠王派人到赵国请乐毅回国,乐毅给燕惠王回了一封书信,就是流传后世的《报燕惠王书》,之后乐毅往返于赵国和燕国,最后终老于赵国。

燕昭王把大将乐毅提拔为齐王,封赏不可不说丰厚,乐毅为何后来逃离燕国?

6. 逼走乐毅的燕惠王竟然被臣下和儿子联合谋杀了吗?

燕惠王,之所以在乐毅于齐国取得一系列辉煌战果、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听信齐国人散布的谣言,让骑劫到齐国取代乐毅统帅军队,是因为他们二人之间有些过节。至于后人所说的仇,他们之间应该算不上。
他们的过节在哪,现在已经无从知悉,因为史书上并没有留下什么确切记载。但是,根据以往的历史经验得知,无非是燕惠王对受父王重视的权臣嫉妒、或受到燕昭王排挤的燕国大臣们对乐毅的忌恨。



乐毅在燕国虽然前后不到二十年,但是深得燕昭王信赖和倚重,也为兴国安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于燕昭王重用一个外国人,触犯了国内老贵族阶层的切身利益,他们对燕昭王的不满只好发泄到乐毅身上。作为太子的燕惠王,自幼在燕国成长,与贵族势力关系盘根错节,成为他们的代表人物。
于是,乐毅与太子之间的矛盾纠纷也就不可避免了。可是,从私人关系上来说,他们之间也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这一点,与当年秦惠王和商鞅的关系有些类似。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触犯了秦国老贵族势力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仇恨。所以,秦孝公一崩殂,老贵族们就对商鞅群起而攻之,秦惠王为了安抚贵族们,也只好杀了商鞅。
商鞅之死,只是做了政治斗争牺牲品。乐毅被燕惠王驱逐,也是如此。当然了,如果乐毅真的回到燕国,难保不会像商鞅那样被杀害。所以,乐毅逃到赵国避难,不能说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乐毅逃到赵国后,骑劫指挥的燕军被齐国军民击败,使燕惠王后悔了,又想起了乐毅的好。若是乐毅在齐国,怎么也不会如此惨败啊!
燕惠王想让乐毅回去,可是,乐毅深知回到燕国的险恶处境——那一帮子老贵族磨刀霍霍的,自然不会羊入虎口。这样一来,燕惠王觉得愧对燕昭王,也愧对乐毅,同时对乐毅还有些不满,就给乐毅写下了一封信,一是道歉,二是指责。
乐毅回了一封流传千古的书信《报燕王书》,其中的名言“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燕王你对我的指责是不成立的,我也不会接受。我侍奉燕国有个好的开始,也有些作为,为燕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虽说不能完全做到善始善终,大功也未能彻底建成,但已足以酬报先王的知遇之恩了,因为我已经尽最大努力了。最后,大功没有彻底建成的原因,又不在我。



乐毅的回信,切中要害,他没有刻意为自己开脱,只是摆事实讲道理,折服了燕惠王。悔恨之余的燕惠王,为了补救自己的过失,没有再对乐毅怎么样,相反的是,他将乐毅留在燕国的家人好好照顾,让乐毅的儿子乐间继承了昌国君爵位,予以重用。同时,燕国向乐毅打开了大门:随时欢迎你回家看看。
乐毅也很感动燕惠王的行为,尽管这感动来得太晚了。此后,乐毅往来于燕国、赵国,为促进两国友好睦邻关系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这一点,乐毅受到了当时和后世的赞扬和感佩。

7. 乐毅离开燕国后,为何选择投奔赵国,而不是其他国家呢?

乐毅伐齐,是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韩、赵、魏四国共同伐齐。此战,五国大军和齐国大军激战于济西,结果齐国输掉了济西之战。乐毅率燕军乘胜攻克齐72城,直入都城临淄。并烧齐都宫庙宗室,掠珍宝巨财一空,尽归燕国。燕昭王封乐毅为昌国君。燕国至此达到鼎盛时期。当时齐国仅剩莒、即墨仍在坚守,乐毅围城,三年不下。燕昭王死后,刚刚即位的燕惠王中了齐将田单的反间计,撤掉乐毅,由骑劫掌军攻城。骑劫久攻不下,却中田单的火牛阵,身死军败。齐国趁势收复所有失地。乐毅伐齐之功尽失。

对于乐毅来说,因为遭到燕惠王的猜忌,所以不敢回到燕国都城。无奈之下,乐毅为了自保,只能选择离开燕国,最终来到了赵国。至此之后,乐毅成为赵国的将领。那么,问题来了,乐毅离开燕国后,为何选择投奔赵国,而不是其他国家呢?也即乐毅投奔赵国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去,太子乐资即位,称燕惠王。燕惠王从做太子时就曾对乐毅有所不满,等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了解到他与乐毅有矛盾,就对燕国施行反间计。当时燕惠王本来就已经怀疑乐毅,又受到齐国反间计的挑拨,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任将领,并召回乐毅。乐毅心里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怀好意的,害怕回国后被杀,便向西去投降了赵国。

赵国把观津这个地方封给乐毅,封号叫望诸君。赵国对乐毅十分尊重优宠借此来威慑燕国、齐国。对此,在笔者看来,乐毅离开燕国后,之所以选择投奔赵国,而不是战国七雄中的其他诸侯国,原因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乐毅先祖乐羊为魏文侯手下的将领,在战国初期,乐羊曾率军攻打中山国。魏国消灭中山国之后,乐羊因功被封在灵寿,乐羊死后,葬于灵寿,从此乐氏子孙便世代定居在这里。
中山国成功复国之后,又被赵武灵王消灭。因此,对于乐毅来说,自然成为赵国人。所以,在被燕惠王猜忌之后,乐毅回到赵国,可以说是回到故里了。这就好比一个人在外面受到了委屈,所以选择回到家乡一样。另一方面,当然,以乐毅的能力,如果投奔韩国、魏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同样会受到重用。不过,相对于投奔其他诸侯国,乐毅来到赵国后,将能够获得更高的地位和待遇,这是因为乐毅伐齐这一行动,不仅帮助燕国击败了齐国,更是一件对赵国非常有利的事情。

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欲自立为帝,又恐齐国反对,于是便尊齐湣王为东帝,自立为西帝,并约定五国伐赵,瓜分赵国。燕昭王恐赵国灭亡后齐国愈强、燕国愈弱,于是便让苏秦阻止了这次行动。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五国伐齐之前的齐国,不仅是燕国的重要威胁,同样也对赵国虎视眈眈,从赵国的角度来看,自然是积极参加五国伐齐之战,以此削弱齐国这一强国。

乐毅离开燕国后,为何选择投奔赵国,而不是其他国家呢?

8. 乐毅离开燕国后,为何选择投奔赵国,而不是其他国家呢?

一
首先,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去,太子乐资即位,称燕惠王。燕惠王从做太子时就曾对乐毅有所不满,等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了解到他与乐毅有矛盾,就对燕国施行反间计。当时燕惠王本来就已经怀疑乐毅,又受到齐国反间计的挑拨,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任将领,并召回乐毅。乐毅心里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怀好意的,害怕回国后被杀,便向西去投降了赵国。


赵国把观津这个地方封给乐毅,封号叫望诸君。赵国对乐毅十分尊重优宠借此来威慑燕国、齐国。对此,在笔者看来,乐毅离开燕国后,之所以选择投奔赵国,而不是战国七雄中的其他诸侯国,原因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乐毅先祖乐羊为魏文侯手下的将领,在战国初期,乐羊曾率军攻打中山国。魏国消灭中山国之后,乐羊因功被封在灵寿,乐羊死后,葬于灵寿,从此乐氏子孙便世代定居在这里。
二
中山国成功复国之后,又被赵武灵王消灭。因此,对于乐毅来说,自然成为赵国人。所以,在被燕惠王猜忌之后,乐毅回到赵国,可以说是回到故里了。这就好比一个人在外面受到了委屈,所以选择回到家乡一样。另一方面,当然,以乐毅的能力,如果投奔韩国、魏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同样会受到重用。不过,相对于投奔其他诸侯国,乐毅来到赵国后,将能够获得更高的地位和待遇,这是因为乐毅伐齐这一行动,不仅帮助燕国击败了齐国,更是一件对赵国非常有利的事情。


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欲自立为帝,又恐齐国反对,于是便尊齐湣王为东帝,自立为西帝,并约定五国伐赵,瓜分赵国。燕昭王恐赵国灭亡后齐国愈强、燕国愈弱,于是便让苏秦阻止了这次行动。由此,非常明显的是,五国伐齐之前的齐国,不仅是燕国的重要威胁,同样也对赵国虎视眈眈,从赵国的角度来看,自然是积极参加五国伐齐之战,以此削弱齐国这一强国。
三
五国伐齐之后,赵国名将廉颇于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今山东郸城县西,本为卫国领地,后属齐),威震诸侯,而赵国也随之跃居山东六国之首。正是因为乐毅在济西之战中重创齐国大军,给了廉颇率军攻占齐国疆域的机会。在此基础上,赵惠文王对于乐毅,无疑是非常有好感的。在五国伐齐之前,燕昭王派乐毅去与赵惠文王结盟立约,另派别人去联合楚国、魏国,又让赵国以攻打齐国的好处去诱劝秦国。


乐毅回来汇报了出使情况,燕昭王动员了全国的兵力,派乐毅担任上将军,赵惠文王把相国大印授给了乐毅。乐毅于是指挥着赵、楚、韩、魏、燕五国的军队去攻打齐国。由此,在五国伐齐之前,赵惠文王就把相国大印授给了乐毅,这自然也是乐毅被燕惠王猜忌后,选择投奔赵国,而不是其他诸侯国的重要原因。因为投奔赵国之后,乐毅可以高枕无忧,但是投奔其他诸侯国的话,则会存在一定的风险。
四
最后,除此之外,在五国伐齐之后,赵国成为山东六国中最强大的诸侯国,这对于乐毅这样的武将,无疑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也即赵国的精锐士卒,有助于乐毅继续建功立业,比如廉颇后来投奔到楚国时,就表示自己怀念赵国的士兵。乐毅投奔赵国后,赵惠文王把观津这个地方封给乐毅,封号叫望诸君。从赵惠文王来说,厚待乐毅这位名将,有助于威慑燕国和齐国。而齐国复国之后,燕惠王自然十分后悔自己对乐毅的猜忌,于是就派人劝说乐毅回到燕国。为此,乐毅慷慨地写下了著名的《报燕惠王书》。


在此之后,燕惠王又把乐毅的儿子乐间封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于赵国、燕国之间,与燕国重新交好,燕、赵两国都任用他为客卿。最终,乐毅死于赵国。乐毅去世后,得到了后人的高度评价,比如唐朝时期,唐肃宗将吴起等历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燕王国昌国君乐毅”便是其中之一,战国时期被列入“十哲”的名将,除了乐毅,则只有吴起、白起而已。总的来说,乐毅虽然没能彻底消灭齐国,但是,五国伐齐之战的影响极为深远,这也奠定了乐毅在古代历史上的名将地位。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